纪念1977恢复高考,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

合集下载

恢复高考40年的发展与变化

恢复高考40年的发展与变化

恢复高考40年的发展与变化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全国性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

经过40年的发展与变化,高考已成为中国教育体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回顾高考恢复40年来的发展轨迹,探讨其变化并对未来提出展望。

回顾恢复高考的40年,最初的几年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由于历史的特殊因素,整个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异常旺盛,考生数量激增。

此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和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也使得高考的开展面临困难。

然而,高考始终保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公开、透明的选拔方式,为广大考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

在高考的推动下,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得到了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40年来,高考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最初的选拔学术能力,到逐渐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不断地完善。

如今的高考已经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还充分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变化使得高考更具有包容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另一个关键的变化是高考试题的难度逐渐提高。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考试题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升级。

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础,还需要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不同场景的能力。

此外,高考试题的改革也使得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除了改革高考评价方式和试题难度外,教育主管部门还积极推动高考改革。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提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

随后,各地相继出台政策配套改革,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等。

这些改革为高考评价体系的变革提供了基础,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展望未来,高考的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任务。

首先,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

高考的公正性需要建立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之上,需要更多的扩大教育资源的投入,缩小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1. 介绍1977年是我国高考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

在此之前,由于的影响,高考被迫停止了11年之久。

然而,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1977年恢复高考,给了数以亿计的我国学生一个实现梦想、改变命运的机会。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深入探讨1977年恢复高考的意义。

2. 历史意义1977年恢复高考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前时期,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然而期间,高考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遭受了批斗和摧毁,导致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严重滞后。

1977年恢复高考,标志着我国教育重回正轨,为培养人才和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现实意义除了历史意义外,1977年恢复高考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不仅使得有能力的年轻人有了进入大学的机会,也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毋庸置疑,高考制度的实施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高考改变了社会结构,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4.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1977年恢复高考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作为一项教育制度,高考并不完美,但它却是公平、公正的。

每一位参与高考的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而这个机会,正是1977年恢复高考赋予我们的。

5. 总结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它不仅代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复兴,也标志着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的建立。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为我们的梦想努力奋斗,为社会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以上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读者可以更全面、深刻地理解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对其意义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6. 高考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高考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1977年恢复高考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复兴,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考制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977年恢复高考 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1977年恢复高考 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1977年恢复高考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作者:暂无来源:《科学大观园》 2021年第14期编辑|任红雨1977 年的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

1977 年恢复高考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标志着中国招生考试史的新纪元, 也是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1977 年恢复高考,是“文革”后拨乱反正开创新局的分水岭, 是弃旧图新的标志,因而被一些论者看成是个人和民族的“诺曼底登陆”,是“中国青年的复活节”……确实, 1977 年的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

突破坚冰的举措1976 年10 月,“文革”结束以后,开始终结持续十年的混乱状况,社会要逐渐走向正轨,要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走上正常的轨道,必定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

而恢复高考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因此高考迟早会恢复。

但在1977 年恢复,则是必然中的偶然,与邓小平的英明决断密切相关。

现在人们才了解到,1977 年8 月4日—8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召集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

每会必到的邓小平在一旁安静地听,既不引导大家往哪方面谈,也不对别人的发言表态。

8 月6 日下午,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说,大学的学生来源参差不齐,没法上课,必须废除群众推荐、领导批准那一套,恢复高考招生,凭真才实学上大学。

在会上,查全性还指出当时招生制度的四大弊端:埋没人才;卡了工农兵子弟;助长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他建议从当年开始就改进招生办法:“一定要当机立断,只争朝夕,今年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办。

”听完查全性的一番言论,邓小平没有表态,他环视四座问道:“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意见?”见在座的吴文俊、王大珩等科学家纷纷表示赞同,他又问当年恢复高考是否来得及。

一些代表说来得及,于是邓小平最后表态:“既然大家要求, 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

”其实, 科教工作座谈会上一些专家提出恢复高考的建议,只是邓小平决意恢复高考的诱因。

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首先,高考的恢复标志着中国教育体制的全面。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教育遭受严重摧残,学生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整个教育体系几乎瘫痪。

高考的恢复意味着中国正式走上了恢复和发展的轨道,为重建国家教育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恢复高考也使得中国的教育系统能够回归正常秩序,为培养国家后备人才提供了可靠的机制。

其次,高考的恢复为人才选拔提供了公平公正的平台。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让学生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

高考的恢复使得学生的命运与他们自身的努力息息相关,而不再受到身世背景、关系网或其他不公平因素的影响。

恢复后的高考制度为全国范围内的学生提供了均等的机会,确保了人才的广泛选拔和公平竞争。

第三,高考的恢复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高考的恢复对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大规模选拔优秀学生和培养高质量人才,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高考成绩也成为学生升学、就业的重要依据,激励着学生们不断努力学习,追求更高的教育和职业发展。

同时,高考的恢复还促使教育界加大科研力度,进一步推进科学化、现代化的教育工作方法,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水平。

此外,高考的恢复对于改善社会流动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渠道,为青年才俊提供了途径,使他们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培训,并将自身才能发挥到最大程度。

通过高考的选拔,人才可以得到更好的机会,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高考的恢复也强调了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观,减少了人们对其他途径的不公正选择,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总之,1977年高考的恢复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高考的恢复标志着中国教育的重建和发展,为人才选拔提供了公平公正的平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改善了社会流动和社会稳定。

高考的恢复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其他国家的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1. 背景介绍1977年,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

在期间,中国的教育制度严重受损,高考被取消,大量知识分子受到打击迫害。

然而在1977年,中国政府做出了恢复高考的决定,这一举措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在现实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历史意义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2.1 教育制度的重建:高考是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个标志性考试,恢复高考意味着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和恢复正常秩序。

2.2 对知识分子的宽恕与赎罪:恢复高考也是对期间受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宽恕和赎罪,开启了知识分子们重新接受教育的大门。

2.3 社会稳定与发展:恢复高考为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现实意义1977年恢复高考的现实意义同样重大,影响至今:3.1 教育机会的平等与公正:高考的恢复使得每个有志于接受教育的人都有了平等的机会,不论其社会地位,都可以通过努力和考试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3.2 人才选拔与社会发展:高考是中国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其恢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3.3 教育改革的启示:恢复高考的成功经验也为后来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于教育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4. 个人观点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1977年恢复高考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得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各地区的人才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提升人才素质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总结回顾1977年恢复高考,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在现实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事件对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

个人观点的共享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思考角度。

从电影《高考1977》看制度伦理化的意义-精品文档

从电影《高考1977》看制度伦理化的意义-精品文档

从电影《高考1977》看制度伦理化的意义上海电影集团新片《高考1977》,以一群插队到黑龙江农场的上海知青为主人公,再现了这段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

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际,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几乎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

从电影对各个人物命运的演绎,最终表达了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伟大得多的这一主题。

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力挽狂澜。

强力恢复高考,时不我待地决定在当年年底举行考试,成就了中外教育史上的一个空前绝后的特例。

1977年因为恢复了高考,改变了当年几百万以及几代人的命运,重新开放的高考为无数人生命转折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将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从水深火热的知青生涯中拯救出来。

从中可以看出制度公正的意义所在。

本文就从这一角度来谈谈制度的伦理性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制度和伦理精神的辩证关系社会转型时期一些重大社会现象已不再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制度层面的问题了。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这些方面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可以说,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本身,这就首先需要解决制度公正的问题,也就是制度伦理化的问题。

制度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行为规范的集合,在许多活动领域,人们都可以通过建立制度来约束彼此的行为。

因此,制度广泛存在于人的各种活动领域,例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等。

然而,任何制度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归根到底,一定的制度总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

但是,生产力并不会自动产生制度,就社会的基本制度而言,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只是规定了社会形态的基本性质,从而规定了与这一社会形态相适应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石器时代不可能产生文明的社会制度,同样,青铜器时代也不可能有民主体制,“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意义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意义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意义1977年的恢复高考是一个值得万般珍记的历史事件。

恢复高考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起点。

它对于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于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于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它对于推进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与创新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恢复高考的政策意义迄今依然熠熠生辉。

标签:高考制度;思想;人才;意义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同志在关于科学与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了恢复高考制度的问题。

在当时国家百废待兴,社会亟待发展的情况下,恢复高考制度犹如惊天春雷,给神州大地带来了一场春雨的洗礼,为我国在新时期及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使人们思想恢复理性、国家发展恢复正常粉碎四人帮后,当时的社会思想混乱。

十年动乱期间,中国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思想僵化,由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制造了新的精神枷锁,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思想解放的问题上,人们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物概念化,种种条条框框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得很多事物不能按照其本身应该遵循的客观规律去发展,而是被某些个人的主观愿望所支配,使得很多看似合情合理的事情实行起来非常困难。

在国家发展问题上,人们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将它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建设经验程式化,以至于在很长的时间内限制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但这一切,从高考的恢复开始,有了重大突破。

首先,就入学考试资格讲,高考恢复后国家坚决取消了弊端重重的推荐制——工农兵大学生,不问出身,而是以实际能力定输赢。

《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而尚未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二十岁左右,不超过二十五周岁,未婚。

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三十岁,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一九六六、一九六七两届高中毕业生)。

浅谈《高考1977》

浅谈《高考1977》

浅谈《高考1977》《高考1977》这部影片,在我们所熟知的以知青为题材的影视剧中,它摒弃了那种多给人悲哀的印象,改而成就了一部励志片。

影片以30年前回复高考的重大历史时间为背景,通过对黑龙江一个农场的一群下乡知识青年得知恢复高考后排除万难参加高考的故事描述,还原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历史,展现了一代青年“向着自由,向着未来,对一切不合理的制度”的勇敢抗争,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追求属于自己的权利,赞扬的亲情、友情、爱情的纯洁与高尚,展示了那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影片把我们从现实拉回了那个艰苦的年代,十年浩劫几乎把我们的国家推到的崩溃的边缘。

影片开头我们看到1977年邓小平同志力挽狂澜,当机立断决定回复高考,使得当时处于生命低潮的下乡知青看到了一线希望,更为我国即将开始的改革开放奏响了序曲,这是时代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国的一大进步。

重新开放的高考为无数人生命转折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将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从水深火热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来。

影片开头那一幕农场知青在广场上看露天电影,从银幕上看到邓小平复出的桥段,它用一种不动声色,又质朴内敛的影像呈现,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特别是中间忽然停电,知青用脚踏车发电继续收看《新闻简报》的段落,似乎不止是一场电影,更像是知青在内心期待着变革的到来,那种饥渴与焦灼,淋漓尽致地宣泄了出来,也为后面故事的讲述做了铺垫。

其在这些任务当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知青的一些生活,还可以感受到那份坚韧与开朗的心态。

但是影片中还有两个形象让人记忆深刻,一个是孙海影扮演的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一个是赵有亮扮演的历史反革命陈甫德。

从性格和气质上说,这两个人物是截然相反的。

老迟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他讲组织原则,讲党性,讲立场,但有点不通情理,甚至对知青有点粗暴;陈甫德是个知识分子,他充满父爱,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但却毫无组织纪律观念,甚至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

老迟最后转变了,从一个铁石心肠的工农干部,变成了一个“肩起命运的闸门,将年轻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亲。

1977年恢复高考 一个国家和一代人的拐点

1977年恢复高考 一个国家和一代人的拐点

1977年恢复高考:一个国家和一代人的拐点2015/6/5来源:中国改革信息库导读:1977年,邓小平一锤定音,作出恢复高考的重大决策,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再次打开,全国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中国莘莘学子的命运因此发生重大改变。

在今年高考帷幕即将拉开之际,重拾那段被人渐渐淡忘的历史记忆,开启我们饮水思源之旅……十年内乱,教育革命、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反击“右倾翻案风”等等,大学的门似乎是紧闭的。

1970年,毛泽东的“七二一”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要从有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于是北大、清华开始恢复试行招生。

招生对象是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农兵,招生办法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1972年,周恩来提出要恢复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考大学生。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背景下,他的意见没能施行,大批有志于深造的青年人被关在校门之外。

面对我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出现的人才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

1977年5月,邓小平曾痛心疾首地说:一、恢复高考的关键性会议1977年6月29日,教育部在太原召开了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

与会者声讨“四人帮”,批判“白卷英雄”,但是,在讨论到最主要的议题时却举步维艰。

那时,高等教育领域的上空仍笼罩着两片阴云: “七二一道路”、“两个估计”,这都是毛泽东亲自批示或点过头的。

于是,会上提出招生办法依然沿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而稍许进步的地方表现在:除招“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外,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试招4000-10000人,不足计划招生数的2-5%。

而且试招的高中毕业生也以政治条件为选拔的主要标准。

由此,形成的招生方案于8月4日上报中央。

在太原招生会议结束后的7月16-21日举行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工作和他的一切职务。

邓小平复出后立即自请分管教育。

1977年高考

1977年高考

1977年高考:一次空前的招生考试(厦门大学刘海峰)摘要:1977年的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

该年8月科教工作座谈会上一些专家提出恢复高考的建议,只是邓小平决意恢复高考的诱固。

恢复高考最主要的因素是邓小平高瞻远瞩,力挽狂澜。

1977年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最特别、最壮观的一次高考,也是是空前的。

恢复高考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国的现代化征程,中国教育的复苏,当代中国的崛起,几乎都以恢复高考为出发的原点,由此中国社会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关键词:高考;招生;恢复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招生考试史的新纪元,也是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谈论和回忆的一个话题,高考改革也一直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

许多事物深埋在岁月中便成了尘土,有的东西深埋在岁月中却成了琥珀。

除了高考,很少有哪个教育活动会长久吸引举国民众的广泛关注,很少有哪个历史事件过了30年就会引发无数的回忆和感慨。

这是因为高考是一个万众瞩目、影响重大的教育考试制度,而1977年恢复高考,是“文革”后拨乱反正开创新局的分水岭,是弃旧图新的标志,因而被一些论者看成是个人和民族的“诺曼底登陆”,[1]是“中国青年的复活节”……确实,1977年的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

它是一段值得珍藏的历史,是一种历久弥新的记忆,是一个永留史册的传奇。

一、突破坚冰的举措1976年10月,“文革”结束以后,开始终结持续十年的混乱状况,社会要逐渐走向正轨,要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走上正常的轨道,必定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

而恢复高考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因此高考迟早会恢复。

但在1977年恢复,则是必然中的偶然,与邓小平的英明决断密切相关。

现在人们才了解到,1977年8月4-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召集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

每会必到的邓小平在一旁安静地听,既不引导大家往哪方面谈,也不对别人的发言表态。

改革开放40年来高考政策变迁的反思与前瞻

改革开放40年来高考政策变迁的反思与前瞻

改革开放40年来高考政策变迁的反思与前瞻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考政策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发展。

高考这一制度对于中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围绕改革开放40年来高考政策的变迁展开讨论,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反思与前瞻。

首先,我们回顾改革开放初期的高考政策。

1977年,高考恢复,中国宣布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

这一决策意味着中国教育进入了新的时期,人们对于教育机会的追求开始得到了合法的渠道。

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中国年轻一代提供了一条改变命运的途径,被视为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方式。

然而,在高考政策实施初期,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例如,刻板的分数导向和竞争压力过大等问题困扰着学生和家长。

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高考政策中尤为突出,也对教育公平带来了一些隐忧。

因此,高考政策的变迁和改革势在必行。

20世纪80年代,高考制度开始逐渐改革。

根据当时的社会需求和教育现状,高考的主要目标从简单地选拔人才变为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这一变革主要体现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形式上。

高考科目开始扩大,除了语文、数学等主科外,还增加了文综、理综科目,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和兴趣培养。

同时,高考试卷的内容也逐渐增加了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改革开放后期,高考政策再度发生较大变化。

2001年,改革开放20年后的高考改革更加深入,全国实行了联考制度。

这一改革突破了省级、地区级高考的限制,高考试卷统一命题、统一判卷、统一录取。

这一改革不仅有效地避免了地方分数线差异过大的问题,同时也加强了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然而,任何制度都存在可以完善的空间。

改革开放40年后,我们对高考政策的反思势在必行。

在高考政策的前瞻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高考所具有的缺陷,以进一步完善制度,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和个体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高考的评价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政策的核心,关系到对学生能力和潜力的准确评估。

当前的高考制度仍然偏重于笔试,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特长。

1977年高考恢复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启示

1977年高考恢复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启示

文章标题:1977年高考恢复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启示一、1977年高考的历史背景1977年高考的恢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革结束后我国教育的重建和改革。

在这一年,我国政府决定恢复高考,为数以千计的年轻人打开了追求知识和学术的大门。

这一决定改变了我国教育体制,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1977年高考的影响1. 教育机会的平等化:1977年高考的恢复打破了阶级和地区的差异,使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这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平等化,推动了社会的公平发展。

2. 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人才选拔更加客观公正,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

3. 社会风气的改变:高考的恢复改变了社会对知识和学历的态度,使知识成为一种更加受人尊重和追求的品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1977年高考的现实启示1. 重视教育的重要性:1977年高考的恢复表明,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对培养人才、改变社会风气具有重大作用。

现代社会应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2. 推进教育改革:深入思考1977年高考的历史意义,现实启示我们应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3. 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念:高考的恢复改变了社会对教育的观念,启示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不仅重视分数和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1977年高考的恢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对我国教育体制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社会应从中吸取教训,重视教育的发展,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结:1977年高考的恢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改变了我国教育体制,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发展。

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启示告诉我们应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1977年恢复高考背后的历史必然

1977年恢复高考背后的历史必然

1977年恢复高考背后的历史必然
“文革”时期,以政治凌驾于教育之上,肆意践踏人才选拔和培养的一般规律,对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产生了严重危害。

废除高考制度,造成“读书无用”,“走后门”成风,人才“青黄不接”;恢复高考,则意味着“恢复了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恢复了公平地进行社会分工”。

在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中,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者杨学为指出,粉碎“四人帮”之后,高考迟早是会恢复的。

但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之前,恢复高考,只有邓小平这样伟大的政治家才能做到。

恢复高考,“根本原因是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直接原因是培养人才”。

在邓小平的推动下,10月5日中共中央正式做出了改革招生制度的决定。

10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制度,并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生。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受政治思想、教育理念、文化?魍车纫蛩赜跋欤?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1977年恢复
高考,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登高摘自《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高考改革开放经典故事

高考改革开放经典故事

高考改革开放经典故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高考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最初的“三反五反”选拔优秀人才,到大规模实行高考录取的全国统一选拔制度,再到现在逐步推行多元化考试录取体系,中国的高考改革已经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漫长的历程。

回顾这个历程,其中不乏一些经典的故事。

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几个我认为比较经典的高考改革故事。

故事一:林樵清封存试卷1977年,新中国第一次恢复高考。

这也是中国高考改革的起点。

但当时的高考制度还很不完善,具体操作也不太规范。

就拿最早的一年来说,那时候不仅试卷泄题,甚至有人将答案写在桌子上。

这对当时激情满满的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简直是一种巨大的不公平。

当时深圳市南山中学的林樵清老师就经历了这样的事情。

他当时是一名英语老师,准备给学生设计一套高考复习题,但他想到了一些事情。

他知道,很多地方的学校都不会规范地管理试卷,这样不仅不公平,而且也会影响一些有诚信的学生。

因此,他决定采取一个很特别的做法来保存这些试卷。

他用一些密封袋将试卷封存了起来,然后再用一些铁皮箱将封存起来的试卷全部密封起来,摆放在学校的地下室里。

这样一来,试卷就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复习。

当然,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会成为高考改革的一个经典故事。

故事二:彭宇行创造“高考移民”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只有少数人可以参加高考,大部分人只能通过稀缺的推荐信和各种社会关系来寻找机会。

而其中的一个人,彭宇行,用他自己的方式创造了一个“高考移民”的奇迹。

彭宇行在1978年高中毕业后,就去了广州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读书。

当时他梦想着参加高考,但他却成为了高考制度下的“弃儿”——即使是有能力的学生,只要没有高中文凭,就不能参加高考。

与此同时,彭宇行在职业学校稳居第一的位置,在教师的推荐下走上了职业道路。

但他并没有放弃高考的梦想。

他先是拼凑出自己的高中毕业文凭,然后开始揣摩高中教材。

数月后,他在全国范围内以655分的好成绩考上了一所大学。

老照片见证了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二)

老照片见证了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二)

《党史文苑》老照片见证了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二)刘善文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文件规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

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

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周岁,婚否不限。

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的人数占招生总数的20%至30%。

考生要具有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

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

录取原则是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恢复统一考试,由省级命题。

招生考试在冬季进行,新生春季入学。

10月21日开始,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新闻媒体,都以头号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为之欢呼雀跃。

历史已铭记住这个日子——1977年12月10日。

这一天,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冬季高考,但对于570万高、初中毕业生来说,那个冬日阳光灿烂、温暖如春。

他们从山村、牧场、厂矿、机关、营房、课堂一路风尘而来,他们中的许多人已过而立之年,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忐忑的梦想和奋发的意气,步入考场,热泪盈腮、激情满怀……当时还岀现了夫妻、叔侄、兄妹共进考场,同科答卷的奇特现象……这年高考,积聚了太久的希望。

那是渴望了太久的梦想,那是压抑了太久的信念,那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那是一个国家重建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开始。

恢复高考不仅是简单恢复一个入学考试,而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多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中国的教育事业也迎来期待已久的春天。

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

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它意味着更深远意义的复苏和新生。

它成了新中国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透过这一张张的老照片,追溯历史,我们不禁再一次为这位世纪伟人邓小平所折服,缅怀之情由然而生。

♥442017年第7期上半月①学生在看高考录取大榜②1978年春,北京某大学在北京站迎接1977级新生入学③恢复高考后,北方交通大学举行首届本科生1977级开学典礼④1978年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

高考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分析

高考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分析

高考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分析引言高考,全称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尺。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它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程。

在这期间,高考经历了多次改革,每一次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旨在探讨高考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深远意义。

1. 高考改革的历史背景1.1 1977年恢复高考1977年,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教育领域百废待兴。

恢复高考制度,旨在公平选拔人才,恢复高等教育秩序。

这一时期的考试形式相对简单,主要是以笔试为主,内容多为基础知识。

1.2 1990年代末期至2000年代初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高考逐渐成为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应试教育的倾向越发明显,学生课业负担沉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开始探索高考制度的改革。

999年,广东、浙江两省开始了“3+X”高考模式的试点,这被认为是高考改革的开端。

这一模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考试科目,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单一的考试框架。

1.3 2008年至2014年2008年,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启动,其主要内容是“新课改+高考”。

新课改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考也随之调整,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标志着中国高考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4 2014年至今2014年的改革重点在于探索“3+3”模式,即学生需要参加3门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

这一模式鼓励学生发展个人兴趣,减轻课业负担,同时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 高考改革的意义分析2.1 促进教育公平高考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改变单一的考试模式,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考试科目,使得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长处,进入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机构。

恢复高考读后感

恢复高考读后感

恢复高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的开放。

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恢复高考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首先,恢复高考体现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教育制度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扭曲,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恢复高考标志着中国教育制度开始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恢复高考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流动。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阶层固化,人们难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恢复高考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职业发展机会,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流动。

最后,恢复高考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恢复高考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它让人们认识到改革创新的艰辛和付出。

同时,恢复高考也让人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每个人获得更好发展的基础。

恢复高考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对中国教育制度、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恢复高考让人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改革的艰辛,也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流动。

我们应该珍惜这个历史
事件带来的启示和思考,不断推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

1977年——1997年高考史上两次重大变革

1977年——1997年高考史上两次重大变革

作者: 阎阳生
出版物刊名: 人民论坛
页码: 41-43页
主题词: 重大变革 高考改革 邓小平 “两个凡是” 大学生 大学毕业生 招生工作 招生制度考史 系统工程
摘要: 每年7月的全国统一高考毫无疑问地是家家户户关注的焦点。

去年从哈尔滨家长在考场外拉绳“封街”,到济南堵塞的闹市为雪白的“高考”文化衫人人让行,形成一道纵穿南北的风景线。

在今年的高考热浪来临之际,回顾比较1977年恢复高考和1997年收费并轨两次重大变革,或许对我们比较冷静和客观地观察高考和研究高教改革未来的走向有一些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念1977】恢复高考,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序曲,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开展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其标志性事件就是1977年年底的那次高考。

时下,正是恢复高考三十周年的纪念日子。

借此时机,回忆中国高等教育三十年来的开展历程,深入挖掘高考制度的社会功能,探究恢复高考三十周年的历史功绩,反思高考制度的价值取向,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恢复高考是中国社会回归开展的信号三十年前,中国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即1978年元旦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按照各自制定的程序举办了七七级高校新生入学考试,即恢复高考制度。

回首往事,恢复高考已经成为一件永远值得纪念的历史性事件。

这一在教育部看来似乎平常的事情,在当时承载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使命,其引发的震动及其对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当时即显现出来,日后也得到了全社会少有的最大认同。

恢复高考是“文革〞之后中国高等教育、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走向新秩序的开场。

中国教育、中国社会能够一路快速开展走到今天,恢复高考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使经受“文革〞重创十年之久的高等教育系统重新启动,并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教育活动。

尤其是那些亲身经历了“文革〞期间高考制度“断裂〞以及恢复高考过程的人,对高考制度的恢复有说不尽的“感恩情结〞。

恢复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走向。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恢复高考改变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开展轨迹。

前些年,曾有媒体评选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恢复高考名列前茅。

今天回过头来看,恢复高考绝不仅仅是一种考试制度的回归,也不仅仅是恢复高等教育秩序的一个举措,而是明确预示了整个中国社会开场回归秩序,回归开展。

从七七级第一批大学生入校开场,不仅学生们分秒必争,刻苦学习,先生们也一下子焕发了青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学术研究中来,大学又成为培育英才、潜心治学的家园。

恢复高考不仅很快挽回了“十年动乱〞造成的损失,甚至还冲破了“文革〞前一些“左〞的禁锢,搞科研不必再担忧“白专道路〞的指责,探求真理也不必再担忧被“扣帽子〞、“打棍子〞。

正是从那时开场,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走出校门,带着他们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和思考,带着他们的责任和梦想走向社会,走出国门。

高考制度的恢复与高等教育的大开展,给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立会聚了生力军,提供了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撑。

恢复高考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是全方位的,其根本价值是顺应了社会公众对于人才观念的认同,重建了价值体系和观念。

“文革〞十年废除高考,排斥文明、打击迫害知识分子,不仅破坏了教育秩序,更为严重的是使人们迷失了方向,败坏了整个社会风气,给国家、社会带来了深重灾难。

对此,广阔人民群众极为反感,极为不满。

当时中国的老一辈政治家对此洞假设观火,果断决策恢复高考,顺应了民心,顺应了传统的的价值观念。

恢复高考还使得沦为“文革重灾区〞的广阔中小学,从长达十年的破败、混乱中开场步入正轨。

恢复高考为年轻人实现自己的理想铺垫了一条公平之路,激发出了一种发奋向上的民族精神,重建了一种“振兴中华,从我做起〞的社会信念。

恢复高考还使得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蕴藏在他们心底的那种爱国热情、探索真理的激情一下子爆发出来。

恢复高考的意义表达在多个社会层面,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立为纲、从狂热到理性、从政治面貌标准到知识水平标准、从依靠出身成份到仰赖个人努力,等等,无不表达着恢复高考对社会转轨所产生的巨大牵引力和推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从国家的开展重心、人们的追求目标到平民百姓的婚嫁取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就是恢复高考这一事件丰富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它具有典型的信号和象征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它所具有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恢复高考对教育的影响是直接的、强大的,很快就改变了整个教育面貌。

三十年后,高考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似乎又超出我们对高考的希冀。

相对于国家的巨变高考改革渐显滞后理想的实现在此一役。

大量的回忆性文章显示,对恢复高考三十周年念念不忘的几乎都是当年的亲历者。

今天的青年尽管也通过高考读完了大学,但他们没有对高考的“感恩情结〞。

他们认为高考是读书成长必经的一个环节,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他们的记忆里,高考往往和小学时过重的书包、过多的作业,初中时剧烈的竞争,高中三年昏天黑地的学习、复习,鏖战题海相关联,实在引不出什么激情的回忆。

他们没有“拨乱反正〞的经历,自然没有失而复得的体验。

三十年后,本是基于选拔人才的高考制度,现已逐渐演变成为具有刚性特征的、超越人才选拔的泛功能化制度,赘生出了许多违背教育宗旨的功利性倾向。

高考制度正在演变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指挥棒〞,尤其对于根底教育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

高考已经从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成为教育的目的,成为人才的标准,成为人们衡量根底教育的“试金石〞、高校生源质量的“试纸〞。

则,高考的本质终究是什么,高考又有何功能?需要我们进展认真的理性思考。

从本质上看,高考只不过是一种考试形式,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与教育过程中的所有活动一样,考试同时具有促进人的开展和社会开展的功能。

高考制度也是如此,两种功能反映出高考的两种价值,即促进人的开展的教育性价值和促进社会分流的社会性价值。

高考的这两种价值在实践中孰轻孰重,以及如何实现两者间的平衡,与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

第一,与高考政策制定者的价值选择有关,终究是从教育制度的层面考虑多,还是从国家制度的层面考虑多。

第二,与国家的教育传统和考试传统有关,即国家的教育传统和考试传统是偏重于人的开展,还是偏重于社会的开展。

第三,与考生的价值选择或目的选择有关,即考生参加考试的目的是偏重于个人素质和精神的提升,还是偏重于*些社会资源和功利的获取。

从制度的层面来看,高考制度既是一项教育制度,又是一项国家或社会制度。

作为教育制度,它是根底教育阶段的终点和高等教育阶段的起点,并把两个教育层次连接在一起。

无论是从终点还是从起点的角度看,它都应该表达教育的目的与宗旨,促进人的开展。

作为国家或社会制度,它应该表达公平的价值导向,成为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制度。

但事实上,在高教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里,高考制度往往是一个强制性的标准,高校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高考分数选取人才。

而在高教资源相对充裕的国家里,国家的统一高考并不占重要地位,高考制度往往是一个选择性标准,高考分数只是高校选取人才的一个参考条件。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高考的功能、价值、意义往往都存在着“双刃剑〞的作用。

世界各国在高考制度的改革中,都在不断地调整高考的形式与容,尽可能降低高考的负面作用。

一般来说,各国对高考都有*种程度的强制性规,其规的出发点就是要遵守公平和效率两个原则,其中对公平的要求更高。

在强调公平的前提下,各国改革的动向就是在不断地摆脱单纯以高考分数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以及不断增加综合测评的容,促进高考制度的多元化。

在我国,现代社会转型的加速,以及对人的开展和教育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加快了社会对教育和高考制度改革的诉求。

30年来,中国社会在变,高等教育在变,高考也在变。

高考从形式到容,从技术到手段,较之三十年前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

但假设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开展和社会的持续变化相比,与国际上各国的高考制度变革相比,我国高考的改变就显得滞后。

尤其是随着高考制度越来越走向精细化,高考功能愈加泛化,以及附加给高考越来越多的非教育性功能,高考的适应能力与包容的围也就越来越低。

在我国,高考的负面作用还对根底教育产生着消极影响。

孩子们从走进小学校园的那一天起,就承受着沉重的考试压力,而这种压力产生的根源与终端就是高考。

在这种背景下,高考也成了一个人们诟病的词汇。

经过30年的开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从办学体制到投资和管理体制,从免费教育到本钱分担,从统一分配到自主择业,几乎都有了重大改革,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逐步走向群众化、人才评价标准和质量判定标准多样化的今天,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精英教育与群众化教育并举的时代,如果再坚持使用一种选拔制度与选拔标准或依旧沿用精英教育的选拔方式,就不合时宜了。

从社会走向与价值更新中寻找改革方向为什么本应该是教育一个环节的高考制度能够成为教育的目的和整个教育的指挥棒?高考造成这种状态的深层原因终究是什么?除了高考本身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在我们看来,至少还可以从价值选择、制度和文化层面三个维度解读这个问题。

高考的成功,往往是一个家庭的胜利与欢乐。

第一,作为一种对价值和标准的选择过程,高考制度应增强适应性。

例如,当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因为国家百废待举,要开展高效率的建立,急需有知识的人才,因而恢复高考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当时决策者中的价值倾向:以国家利益为重,效率优先。

而今天的社会价值标准已经在发生变化,目标是建立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开展。

则考试的形式和容也应该发生相应改变。

公平始终是高考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统一高考无疑是一种最公平的制度。

但假设放在整个教育公平的视野下,显然仅有高考公平还是不够的。

如果整个教育状态距离公平还有差距,高考公平将很难支撑起教育公平的盘面。

此时的高考公平恐怕也就失去了根基和价值。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义务教育和农村教育投入巨资,就是在构建一个公平的教育体系,就是在建构一个公平的教育制度根基。

我国近年来虽然处于经济高速开展、社会快速进步的时期,但是仍属于开展中国家,人口多,自然资源缺乏,包括高教资源、就业资源在的各种社会资源仍然紧缺。

高考制度的公平,还必须建立在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根底之上。

第二,高考的问题出自整个社会对人才选拔及评价标准存在*种缺失。

当年恢复高考是为了纠正社会上人才评价与选拔标准价值倒置的状态,而今天高考被异化也在于它成为了唯一的社会人才选拔和评价标准。

从古代的“学而优则仕〞,到“文革〞的“唯出身论〞,再到后来的“唯学历论〞,无不表达了人才选拔、人才评价模式的单一性或唯一性。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讲一个故事来说明: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答复,医生和厨师谁的地位更高?中国人大多会答复医生的地位高,但很多外国人却说这个问题不确定。

当医生饿了的时候,厨师的地位高;当厨师生病的时候,医生的地位高。

这个故事耐人寻味。

我们的传统是将人以及职业分成等级而不是类别。

因此,说了则多年“人无上下贵贱之分〞、“每种职业都是平等的〞,在实际中却行不通。

为什么如此?根源还可以从整个社会的观念、制度背景中去寻找。

三十年来,我们的社会用人、用工标准一直在强化学历,即受教育背景的唯一性。

无论是政府用人还是企业招收员工,几乎所有的职务晋升,高学历是唯一的“硬通货〞。

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高考是决定哪些人可以获得这种“硬通货〞的一个标尺,高考与用人标准形成了刚性联接,根底教育又与高考形成了刚性联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