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
寄生虫学寄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逃逸策略

寄生虫学寄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逃逸策略寄生虫学:寄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逃逸策略寄生虫是一类以其他生物为寄主,依靠寄主体内生存和繁殖的生物。
寄生虫与宿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寄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逃逸策略。
这些策略使得寄生虫能够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甚至导致宿主免疫系统对寄生虫产生一定的容忍。
本文将探讨寄生虫在逃逸宿主免疫系统方面的策略。
一、寄生虫通过变异避开宿主免疫系统寄生虫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性,这使得它们在寄生虫群体中具有一定的表型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使得寄生虫中的一部分个体能够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例如,疟原虫通过多种表面蛋白质的变异来避免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从而长期存在于宿主体内。
二、寄生虫通过干扰宿主免疫反应逃避攻击寄生虫通过操纵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来降低自身在宿主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
例如,蛔虫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宿主对寄生虫的攻击。
此外,一些寄生虫还可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平衡,使其倾向于免疫耐受状态,从而降低免疫攻击的强度。
三、寄生虫通过改变自身抗原表达逃避免疫系统攻击为了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一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改变自身抗原表达的方式。
它们可以通过改变抗原的表达时间、空间和数量等维度,来减少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的机会。
寄生虫还可以选择性地表达一些非免疫原性抗原,从而混淆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目标。
四、寄生虫通过模仿宿主分子逃避免疫系统攻击有研究发现,一些寄生虫能够表达与宿主分子类似的分子结构,从而模仿宿主分子,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这种分子模仿的策略使得寄生虫能够有效地隐藏在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之下,减少被免疫细胞发现和杀伤的概率。
五、寄生虫通过免疫抑制逃避宿主免疫反应除了上述策略外,一些寄生虫还通过释放抑制性因子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减少对寄生虫的攻击。
这些抑制性因子可以抑制宿主免疫细胞的活化或转化,降低宿主对寄生虫的攻击效果。
寄生虫的免疫逃避

寄生虫与宿主长期相互适应过程中,有些寄生虫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这种现象称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
寄生虫能在有免疫力的宿主体内增殖,长期存活,有多种复杂的机制,包括寄生虫表面抗原性的改变如抗原变异、抗原伪装,也可通过多种破坏机制改变宿主的免疫应答等。
但是,任何一种寄生虫的存活机制均未能完全搞清楚。
1.抗原性的改变寄生虫表面抗原性的改变是逃避免疫效应的基本机制。
有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寄生虫时,其表面抗原性发生变异,直接影响免疫识别,例如非洲锥虫在宿主血液内能有顺序地更换其表被糖蛋白,产生新的变异体,而宿主体内每次产生的抗体,对下一次出现的新变异体无作用,因此寄生虫可以逃避特异性抗体的作用。
这种抗原变异(antigenie variation)现象也见于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表面。
抗原伪装(antigenic disguise)是寄生虫体表结合有宿主的抗原,或者被宿主的抗原包被,妨碍了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
例如曼氏血吸虫肺期童虫表面结合有宿主的血型抗原(A、B和H)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抗原。
这类抗原来自宿主组织而不是由寄生虫合成的,因此宿主抗体不能与这种童虫结合,为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创造了条件。
2.抑制或直接破坏宿主的免疫应答寄生在宿主体内的寄生虫释放出可溶性抗原,大量存在下可以干扰宿主的免疫反应,有利于寄生虫存活下来。
表现为:与抗体结合,形成抗原体复合物,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
如曼氏血吸虫感染者血清中存在循环抗原,可在宿主体内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
实验证明,这种复合物可能改变宿主免疫反应,如抑制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对童虫的杀伤,抑制淋巴细胞转化等。
也可表现为直接破坏特异的免疫效应分子,例如,枯氏锥虫的锥鞭毛体的蛋白酶能分解附着于虫体上的抗体,使虫体上仅有Fab部分,而无Fc部分,因而不能激活补体以导致虫体的溶解。
另外,有几种寄生虫感染中发现有免疫抑制因子。
这种因子来自寄生虫本身,或存在于宿血液中。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逃避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逃避寄生虫可以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有些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发育、繁殖、生存,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
其机理如下:1.组织学隔离寄生虫一般都具有较固定的寄生部位。
有些寄生在组织中,细胞中和腔道中,特殊的生理屏障使之与免疫系统隔离,如寄生在眼部或脑部的囊尾蚴。
有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形成保护层如囊壁或包囊,如棘球蚴。
虽然其囊液具有很强的抗原性,但由于其厚厚的囊壁使之在宿主体内存活。
有些细胞内的寄生虫,宿主的抗体难以对其发挥中和作用和调理作用。
寄生在吞噬细胞中的利什曼原虫和弓形虫,虫体在细胞内形成纳虫空泡(parasitophorous vacuole),可以逃避宿主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杀伤作用。
腔道内寄生虫,由于分泌型IgA的杀伤能力有限,又难以与其它免疫效应细胞接触,致使感染维持时间较长。
2.表面抗原的改变⑴抗原变异寄生虫的不同发育阶段,一般都具有期特异抗原。
即使在同一发育阶段,有些虫种抗原亦可产生变化。
如布氏锥虫虫体表面的糖蛋白膜抗原不断更新,新变异体(variant)不断产生,总是与宿主特异抗体合成形成时间差。
⑵分子模拟与伪装有些寄生虫体表能表达与宿主组织抗原相似的成分,称为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
有些寄生虫能将宿主的抗原分子镶嵌在虫体体表,或用宿主抗原包被,称为抗原伪装(antigen disguise)。
如曼氏血吸虫童虫,在皮肤内的早期童虫表面不含有宿主抗原,但肺期童虫表面被宿主血型抗原(A、B和H)和组织相容性抗原(MHC)包被,抗体不能与之结合。
⑶表膜脱落与更新蠕虫虫体表膜不断脱落与更新,与表膜结合的抗体随之脱落。
3.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寄生虫抗原有些可直接诱导宿主的免疫抑制。
表现为:⑴特异性B细胞克隆的耗竭一些寄生虫感染往往诱发宿主产生高Ig血症,提示多克隆B细胞激活,大量抗体产生,但却无明显的保护作用。
至感染晚期,虽有抗原刺激,B细胞亦不能分泌抗体,说明多克隆B 细胞的激活导致了能与抗原反应的特异性B细胞的耗竭,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甚至出现继发性免疫缺陷。
寄生虫历年试题整理

寄生虫历年考题名词解释1、保虫宿主:在多宿主寄生虫的宿主中,防治上处于次要地位的宿主称为保虫宿主。
贮藏宿主(转续宿主)或叫转运宿主。
即宿主体内有寄生虫虫卵或幼虫存在,虽不发育繁殖,但保持着对易感动物的感染力,这种宿主叫作贮藏宿主或转续宿主。
如蚯蚓是鸡异刺线虫的贮藏宿主。
带虫免疫:人体感染寄生虫(原虫,如疟疾)后,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1.可杀伤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使其数量明显下降,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临床症状消失,呈带虫状态,但不能完全清除体内的寄生虫;2.可抵抗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3.体内无寄生虫时此免疫力即消失,这种免疫状态叫带虫免疫。
PS:宿主(host):凡是体内或体表有寄生虫暂时或长期寄居的动物都称为这种寄生虫的宿主。
终末宿主:是指寄生虫成虫(性成熟阶段) 或有性生殖阶段虫体所寄生的动物。
如人是猪带绦虫的终末宿主。
中间宿主:是指寄生虫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动物体。
如猪是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
补充宿主(第二中间宿主) 某些种类的寄生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二个中间宿主,后一个中间宿主有时就称作补充宿主。
如华支睾吸虫的补充宿主是淡水鱼。
超寄生宿主许多寄生虫是其它寄生虫的宿主,此种情况称为超寄生。
传播媒介通常是指在脊椎动物宿主间传播寄生虫病的一类动物,多指吸血的节肢动物。
例如,蚊子在人之间传播疟原虫,蜱在牛之间传播梨形虫等。
三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一个完整循环过程,叫作寄生虫的生活史或发育史。
潜隐期:寄生虫从感染到发育成熟,由体内排出新的虫体阶段的时间。
如猪蛔虫的感染性虫卵被猪吞食到粪便中排出新一代的虫卵的时间。
2、自愈现象(捻转血矛线虫)自我治愈动物受到寄生虫感染后, 当再次受到同种寄生虫感染时, 会出现原有寄生虫和新感染的寄生虫全部被排出体外的现象。
3、出芽生殖:核先分裂成大小不等但仍相连接的两个部分,较小部分向虫体一边伸展,并再分裂为两个小枝,每个小枝均为一个染色体,与此同时,原生质随着核的分枝向核的周围集中,结果形成两个芽状突起,此后芽状突起逐渐长大,原来母体部分逐渐缩小,最后芽体分裂,形成两个新个体。
寄生虫感染对免疫系统影响的机制解析

寄生虫感染对免疫系统影响的机制解析寄生虫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地区的人民健康状况。
寄生虫感染常常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本文将重点探讨寄生虫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机制。
首先,寄生虫感染可通过多种途径干扰机体的免疫反应。
寄生虫通过不断改变其表面抗原的特征,使得机体很难识别其为外来入侵物体。
此外,寄生虫还能抑制机体的免疫细胞产生和释放炎症介质,从而降低机体免疫反应的强度。
这些机制使得寄生虫能够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从而滋生在机体内大量繁殖。
其次,寄生虫感染还能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持续的激活状态。
寄生虫侵入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会启动炎症反应以抵抗寄生虫入侵。
炎症反应的活化会引起免疫系统中多种免疫细胞的活化,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
然而,持续的炎症反应能够引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从而发生炎症性疾病。
此外,寄生虫感染对机体的免疫耐受性和调节性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寄生虫感染能够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种特殊的耐受性,使得机体不对寄生虫产生过度反应。
这种耐受性会通过抑制机体免疫系统攻击寄生虫,从而使得寄生虫得以继续存活。
另外,寄生虫感染还能够激活机体的调节性免疫细胞,这些细胞能够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保护机体免受免疫反应的损伤。
与此同时,寄生虫感染还会对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寄生虫会引起机体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从而影响免疫细胞的生成和分化。
研究表明,寄生虫感染能够抑制机体的淋巴细胞发育和活化,从而降低机体免疫系统的整体免疫应答能力。
此外,寄生虫感染还会产生许多免疫抑制因子,如寄生虫分泌的抑制因子和寄生虫相关的免疫抑制细胞。
这些免疫抑制因子和细胞能够直接抑制机体的免疫细胞活性,削弱机体对寄生虫的抵抗能力。
寄生虫感染对免疫系统影响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尽管感染寄生虫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但适度的免疫反应也对寄生虫感染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逃避名词解释

免疫逃避名词解释免疫逃避是指某些细胞、病原体或肿瘤细胞通过改变其表面抗原特异性或控制免疫系统的功能来避免免疫攻击的一种机制。
免疫逃避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的现象,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肿瘤细胞等都可以通过免疫逃避机制来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
免疫逃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免疫逃避进行解释。
一、改变抗原特异性病原体和肿瘤细胞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抗原特异性来逃避免疫攻击。
这是通过改变抗原表达或隐蔽抗原表面的方式实现的。
例如,某些病毒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蛋白的编码基因序列来产生新的抗原变异体,使得原来对该病毒有免疫应答的宿主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和攻击新的病毒变异体。
另外,肿瘤细胞也可以通过表达较低水平或不表达肿瘤相关抗原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二、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某些病原体和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来逃避免疫攻击。
它们可以通过释放免疫抑制因子、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或干扰免疫信号通路等方式来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
例如,某些病毒可以通过产生免疫抑制因子来抑制宿主的免疫系统,从而使得病毒能够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和复制。
三、避免被免疫系统检测病原体和肿瘤细胞可以通过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检测来逃避免疫攻击。
它们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表面膜的性质、产生伪装物质或抑制抗原呈递等方式来掩盖自身的识别标志,从而使得免疫系统无法辨认和攻击。
例如,某些细菌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表面的多糖结构来避免被宿主的免疫系统检测。
总而言之,免疫逃避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得某些细胞、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可以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
免疫逃避可以通过改变抗原特异性、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或避免被免疫系统检测等方式来实现。
研究免疫逃避机制对于理解和干预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寄生虫病的免疫.ppt

一、先天性免疫
(1)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健康动物的外表覆盖着连 续的、完整的皮肤,其外面的角质层是坚韧的、不可渗透的, 组成了阻挡病原人侵的有效屏障。皮肤抵御寄生虫感染的主 要机制是机械性屏障作用。
寄生虫病的免疫
寄生虫病的免疫
一、免疫先天性 二、特异性免疫 三、免疫逃避 四、免疫的实际应用 五、寄生虫性变态反应
寄生虫病的免疫
动物对寄生虫感染具有强弱不等的抵御能力即寄生 虫病的免疫,它是宿主对所感染寄生虫的保护性应答,其 基本原理与微生物感染的免疫相似,分为先天性免疫和后 天获得性免疫。
一、先天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②非消除性免疫:指宿主受到寄生虫感染后,虽然可诱 导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抗力,但对体内原有的寄 生虫则不能完全清除,维持在较低的感染状态,使宿主免疫 力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如果残留的寄生虫被清除,宿主的免 疫力也随之消失,这种免疫状态称带虫免疫。
带虫免疫是不稳定的,可转化为消除性免疫或病理性免 疫,也可因建立免疫过程中作为抗原物质的虫体的消失,而 丧失免疫保护作用。
由于寄生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史上比细菌和病毒更复杂, 其功能性抗原的鉴别和批量生产更为困难,抗寄生虫的疫苗 较之细菌和病毒更难获得。因此寄生虫感染中的免疫预防和 免疫诊断等实际应用受到限制,但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五、寄生虫性变态反应
宿主对寄生虫感染所产生的免疫,一方面可抗重复感染, 有利于宿主;另一方面可发生变态反应,又称超敏感反应, 引起宿主局部或全身组织的损害和功能紊乱。根据其发生机 理分为四型:速发型(又称过敏型,Ⅰ型)、细胞毒型(II型)、 免疫复合物型(III型)、迟发型(Ⅳ型)。
寄生虫免疫诊断复习题答案资料

3)蠕虫感染可能避免I型糖尿病的发生:
型糖尿病是一种胰岛β细胞受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蠕虫感染率较低的发
NOD(非肥胖
)小鼠从第5周龄起胰腺出现单核细胞浸润,第12周龄发展为糖尿病。
4周开始注射血吸虫成虫或虫卵的萃取物可有效地防止糖尿病的发生。感
在寄防工作中,采用
监测疫情变化以及评价防治效
免疫诊断结果一般只有辅助诊断价值,在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时,
结合病史、症状及体征进
(为了提高诊断效果,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同时应用两种
)
7.寄生虫抗原有哪些?如何制备?
寄生虫抗原的复杂性及多源性
a.按抗原来源或虫体结构可分为:表面抗原、体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
颗粒抗原的制备:包括血细胞和组织细胞抗原以及各种各样的寄生虫细
血细胞抗原制备比较简单,白细胞和血小板抗原可用自然沉降法或分
组织细胞抗原或寄生虫抗原,剪碎后用胰蛋白酶溶液消化或组
分离沉淀,细胞被打碎后可经密度梯度离心制成小颗粒
可溶性抗原的制备:多从复杂的血清或组织细胞中提取。通常将组织或细
通过纯化去除共同的组分,获取虫种特异的抗
(LtAg)。
11.对疑似疟疾患者,你将如何选择免疫学方法?
抗体检测
1)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这是国内外应用最广的检测疟疾抗体的方法,操
将含有疟原虫的血细胞洗涤后制成厚血片,即
一般认为最好用同种疟原虫的抗原片检测同种抗体,可以增强抗体反
但目前条件,只有恶性疟原虫可以进行体外连续培养,而间日疟及三日
.伴随免疫 人感染某些蠕虫(如:血吸虫)后可获得部分免疫力,患者门
但宿主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而无损于体内的成
寄生虫的免疫逃避

寄生虫的免疫逃避
陈霁明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4(006)003
【摘要】寄生虫的免疫逃避的机制非常复杂,且随着寄生虫的种类、生活史的不
同而不同。
传统对寄生虫免疫逃避的解释有抗原变异、抗原伪装等。
目前研究认为,补体调节因子,如CD55、CD59等可能在寄生虫的免疫逃避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对抗原变异、宿主免疫应答的抑制或破坏、细胞黏附、分子模拟及其对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综述如下。
【总页数】2页(P320-321)
【作者】陈霁明
【作者单位】安徽省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池州,2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82
【相关文献】
1.肾癌Fas系统异常与其免疫逃避关系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J], 郑骏年;孙晓青;陈家存;顾骧;温儒民;陈仁富;李望
2."Fas免疫反攻"--肿瘤免疫逃避机制的新观点 [J], 张红卫;宋尔卫;陈积圣
3.第八讲寄生虫的免疫逃避 [J], 沈杰
4.浅析寄生虫的免疫逃避 [J], 方金亮
5.寄生虫逃避寄主机制的研究 [J], 胡胜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寄生虫学 第五章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第五章 寄⽣⾍感染的免疫 ⼈体对寄⽣⾍感染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抵抗能⼒,表现为⼀系列的免疫反应。
所谓免疫就是机体排除异⼰,包括病原体和⾮病原体的异体物质,或改变了性质的⾃⾝组织,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理平衡。
⼀般将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前者作⽤不是针对某⼀抗原性异物,⽽且往往是先天性的;后者具有针对性,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这些免疫反应必须由抗原物质进⼊机体,刺激免疫系统后才形成。
⼀、先天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类在长期的进货过程中逐渐建⽴起来的天然防御能⼒,它受遗传因素控制,具有相对稳定性;对各种寄⽣⾍感染均具有⼀定程度的抵抗作⽤,但没有特异性,⼀般也不⼗分强烈。
先天性免疫包括有: ⽪肤、粘膜和胎盘的屏障作⽤。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如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后者包括⾎液中的⼤单核细胞和各组织中的吞噬细胞。
这些细胞的作⽤,⼀⽅⾯表现为对寄⽣⾍的吞噬、消化、杀伤作⽤,另⼀⽅⾯在处理寄⽣⾍抗原过程中参与特异性免疫的致敏阶段。
体液因素对寄⽣⾍的杀伤作⽤,例如补体系统因某种原因被活化后,可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体⾎清中⾼密度脂蛋⽩(HDL)对⾍有毒性作⽤。
⼆、获得性免疫 寄⽣⾍侵⼊宿主后,抗原物质刺激宿主免疫系统,常出现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产⽣获得性免疫,对寄⽣⾍可发挥清除或杀伤效应,对同种寄⽣⾍的再感染也具有⼀定抵抗⼒,称为获得性免疫。
但是,获得性免疫中也有⾮特异的免疫效应,是⼀个相互联系、复杂的动态过程。
(⼀)寄⽣⾍的抗原 1.寄⽣⾍抗原的特点 (1)复杂性、多源性:⼤多数寄⽣⾍是⼀个多细胞结构的个体,并且都有⼀个复杂的⽣活史,因此寄⽣⾍抗原⽐较复杂,种类繁多。
其化学成分可以是蛋⽩质或多肽、糖蛋⽩、糖脂或多糖。
就来源⽽⾔(来⾃⾍体、⾍体表膜、⾍体的排泄分泌物或⾍体蜕⽪液、囊液等)可概括为体抗原(somatic antigen)和代谢抗原(metabolic antigen)。
简述寄生虫的免疫学特点

简述寄生虫的免疫学特点
寄生虫的免疫学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弱化宿主免疫系统:寄生虫通过产生各种抗宿主分子,如疏长因子、抗凝血酶等,抑制或消弱宿主的免疫反应,降低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和效应。
这有助于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和复制。
2. 模糊宿主免疫识别:寄生虫通过改变其表面蛋白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欺骗宿主免疫系统,使其难以识别和攻击寄生虫。
这种策略称为抗原变异,能够帮助寄生虫逃避宿主免疫的攻击。
3. 激活宿主的调节性免疫反应:寄生虫感染通常会导致宿主免疫系统产生一种更为调节性的免疫反应,即Th2型免疫反应。
这种反应主要通过产生特定的细胞因子(如IL-4、IL-5、IL-
10等)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增加,抑制免疫系统
的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
4. 协同其他病原体感染:寄生虫感染还可以调节宿主免疫反应,使宿主更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例如,有些寄生虫感染可使宿主对细菌感染更易感。
总体来说,寄生虫的免疫学特点是通过削弱宿主免疫反应、模糊宿主免疫识别、激活调节性免疫反应以及促进其他病原体感染等方式,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并降低宿主免疫攻击的效力。
《寄生虫学检验》习题库与答案

《寄生虫学检验》习题库与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1、可能检查出阿米巴大滋养体的标本是A、黏液脓血便和稀软便B、肝脓肿穿刺液和水样便C、成型粪便和稀软便D、成型粪便和水样便E、黏液脓血便和肝脓肿穿刺液正确答案:E2、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感染阶段是A、前鞭毛体B、成熟包囊C、无鞭毛体D、滋养体E、未成熟包囊正确答案:A3、日本血吸虫卵致病的主要机制是A、机械性阻塞血管B、作为异物刺激周围组织发生炎症C、沉积造成对周围组织的压迫D、分泌可溶性虫卵抗原导致虫卵肉芽肿E、虫卵死亡后造成超敏反应正确答案:D4、感染疟原虫后,宿主可产生免疫抗体,其免疫为A、先天性免疫B、带虫免疫C、以上都不是D、伴随免疫E、终身免疫正确答案:B5、关于牛肉绦虫描述错误的是A、头节上有小钩B、只能引起人体的牛肉绦虫病C、虫体长度为4~8米D、牛为其中间宿主E、头节呈方形正确答案:A6、蛔虫的哪一期幼虫虫卵为感染期卵A、3期B、4期C、1期D、5期E、2期正确答案:E7、蓝氏贾第鞭毛虫A、做不定向的阿米巴运动B、做迅速的旋转运动C、做活泼的突进式运动D、做直线翻滚运动E、做定向的阿米巴运动正确答案:D8、疟疾发作的原因是A、疟原虫配子体形成B、疟原虫红内期裂体增殖C、疟原虫抱子增殖D、疟原虫红外期裂体增殖E、疟原虫配子生殖正确答案:B9、不属于虱传播的疾病是A、战壕热B、瘙痒.过敏C、地方性斑疹伤寒D、虱传回归热E、流行性斑疹伤寒正确答案:C10、白蛉头部具有分类依据的部分是A、口腔,触须B、口器,口腔C、触角,触须D、口甲,色板,咽甲E、复眼,触角正确答案:D11、可以经飞沫传播的原虫是A、哈氏内阿米巴B、布氏嗜碘阿米巴C、迪斯帕内阿米巴D、齿龈内阿米巴E、结肠内阿米巴正确答案:D12、溶组织内阿米巴病的感染途径为A、自体感染B、经皮肤感染C、经媒介昆虫感染D、经口感染E、经胎盘感染正确答案:D13、猫后睾吸虫成虫与下列哪种寄生虫形态相似A、肝吸虫B、疟原虫C、姜片虫D、烧虫E、肝片形吸虫正确答案:A14、软螂的吸血习性特征是A、仅雄睥吸血B、各期均吸血.仅吸一次血C、各期均吸血.多次吸血D、仅雌婢吸血E、雌.雄婢皆吸血正确答案:C15、检查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常用的方法是A、透明胶纸法B、碘液染色法C、直接涂片法D、饱和盐水漂浮法E、沉淀法正确答案:B16、肺吸虫的保虫宿主是A、川卷螺B、钉螺C、犬D、淡水蟹.蒯蛀E、淡水鱼.虾正确答案:C17、肠阿米巴病好发部位A、直肠B、十二指肠C、小肠D、回盲部E、右结肠正确答案:D18、钩虫病A、感染阶段为感染性卵B、感染阶段为裂头坳C、感染阶段为囊尾坳D、感染阶段为丝状蜘E、感染阶段为囊坳正确答案:D19、滴虫性阴道炎最常见症状是A、外阴瘙痒.白带增多B、月经不调C、外阴水肿D、不孕E、发热正确答案:A20、下面属于不完全变态的医学昆虫是A、虱B、蚊C、白蛉D、蝇E、蚤正确答案:A21、疟疾在人群之间传播是通过A、白蛉B、雌库蚊C、雌按蚊D、雄库蚊E、雄按蚊正确答案:C22、血吸虫病在我国主要分布地区是A、长江以北地区B、华北地区C、西北牧区D、东北地区E、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正确答案:E23、取某患者的稀软便做生理盐水直接涂片,镜下可见一大小约15um左右的虫体做缓慢.定向的阿米巴运动,未见吞噬红细胞,该虫体可能是A、结肠内阿米巴滋养体B、微小内蜒阿米巴滋养体C、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D、溶组织内阿米巴小滋养体E、布氏嗜碘阿米巴滋养体正确答案:D24、引起包虫病的寄生虫是A、多房棘球绦虫B、阿米巴C、肝片形吸虫D、肝吸虫E、细粒棘球绦虫正确答案:E25、阴道毛滴虫的致病阶段是A、配子体B、滋养体C、成熟包囊D、虫卵E、毛拗正确答案:B26、蛔虫幼虫可以致病,宿主受损伤最明显的部位是A、小肠B、大肠C、肺D、肝脏E、脑正确答案:C27、结膜吸吮线虫对人体的主要致病阶段是A、虫卵B、微丝拗C、成虫D、丝状蝴E、杆状拗正确答案:C28、同美洲钩虫相比,十二指肠钩虫可致宿主出血量为A、一样多B、高1-2倍C、少D、高2-3倍E、高6-7倍正确答案:E29、绦虫具有生长能力的是A、成节B、孕节C、幼节D、头节E、颈部正确答案:E30、华支睾吸虫的诊断阶段是A、雷坳B、成虫C、尾蝴D、虫卵E、胞坳正确答案:D31、造成包生绦虫流行的主要原因是A、被吸血昆虫叮咬B、卫生习惯差C、以上均不是D、与包生绦虫患者直接接触E、赤脚下地劳动正确答案:B32、卡氏肺抱子虫病较好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为A、脑脊液检查B、支气管肺泡灌洗法C、骨髓检查D、血液检查E、痰液检查正确答案:B33、关于蚊形态结构特征的错误描述是A、翅脉和脉缘上有鳞片B、有两对翅C、喙长为头长的几倍D、口器为刺吸式E、足细长被以鳞片正确答案:B34、临床上隐电子虫的感染多表现为A、隐性感染B、先天性感染C、慢性感染急性发作D、急性感染E、慢性感染正确答案:A35、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为A、牛、猪、鼠等哺乳类动物B、鸡鸭等禽类C、鱼类D、鸟类E、钉螺正确答案:A36、瞎眼丝虫病的病原体为A、结膜吸吮线虫B、盘尾丝虫C、牛囊尾蝴D、猪囊尾蜘E、曼氏迭宫绦虫裂头拗正确答案:B37、检查刚地弓形虫感染需采集的标本为A、额面部皮脂B、粪便C、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房水、脑脊液、羊水等体液D、肌肉E、痰液正确答案:C38、猪带绦虫生活史的特点,错误的是A、感染阶段是囊蝴和虫卵B、幼虫可寄生于皮下C、感染途径是经口食入D、需要中间宿主E、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正确答案:A39、支气管灌洗液沉淀涂片法除了卡氏肺抱子虫外,也适用于检查A、兽比翼线虫B、粉蜻C、卫氏并殖吸虫D、溶组织内阿米巴E、卡氏肺抱子虫正确答案:B40、肝吸虫的诊断阶段是A、胞蝴B、尾坳C、虫卵D、雷蝴E、毛拗正确答案:C41、细粒棘球绦虫的成虫寄生在A、狗的小肠B、人的腹腔C、马和牛的小肠D、人的小肠E、人的肝脏正确答案:A42、检查蠕虫卵,粪便的取材时间为A、24小时内B、4小时内C、半小时内D、12小时内E、1小时内正确答案:A43、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常见的症状有A、低热.咳嗽.咳铁锈色痰.胸痛B、以上都是C、皮下包块D、头痛.癫痫E、腹痛.腹泻正确答案:B44、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疟原虫是A、恶性疟原虫B、间日疟原虫C、三日疟原虫D、卵形疟原虫E、以上都可以正确答案:B45、不属于节肢动物引起的直接危害是A、吸血B、传播疾病C、毒害D、寄生于人体内E、超敏反应正确答案:B46、表示间日疟原虫在红内期裂殖体已成熟是A、薛氏小点聚集成团B、裂殖体内开始出现疟色素C、裂殖子数目在12个以上D、红细胞内出现薛氏小点E、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正确答案:C47、猪带绦虫头节的形态特征是A、以上均不是B、圆形,腹背各有一个吸槽C、椭圆形,有口吸盘和腹吸盘D、具有顶突和两圈小钩25~50个E、近方形,有4个吸盘正确答案:D48、钩虫病最简单可靠的实验诊断方法是A、饱和盐水浮聚法B、DNA探针技术C、钩坳培养法D、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E、间接血凝试验正确答案:A49、我国政府在1956年提出要限期消灭危害严重的5种寄生虫病是A、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和利什曼病B、利什曼病,血吸虫病.包虫病.锥虫病和疟疾C、血吸虫.疟疾.锥虫病.丝虫.肺吸虫D、肺吸虫病.阿米巴病.丝虫病.利什曼病和锥虫病E、丝虫病.囊虫病,血吸虫病.疟疾和锥虫病正确答案:A50、可能检查出阿米巴包囊的标本是A、成型粪便B、肝脓肿穿刺液C、水样便D、稀软便E、黏液脓血便正确答案:A51、诊断丝虫病应检查A、尿B、痰C、血液D、脑脊液E、粪便正确答案:C52、成虫不在人体内寄生的寄生虫是A、细粒棘球绦虫B、肺吸虫C、旋毛虫D、猪肉绦虫E、牛肉绦虫正确答案:A53、蚤的吸血习性是A、雌,雄蚤皆吸血B、仅雄蚤吸血C、蚤生活史各期均可吸血D、仅雌蚤吸血E、仅幼虫阶段吸血正确答案:A54>蠕形蝴A、寄生于人体皮肤表皮层内B、偶可寄生于人体多部位脏器及组织C、寄生于毛囊和皮脂腺D、属于体外寄生虫E、作为病原体可继发引起人.畜气性坏疽和破伤风正确答案:C55、溃疡组织刮取物作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用于检查A、蠕形螭B、疥蛾C、旋毛虫囊包D、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E、也是蛆正确答案:D56、含滞育状态寄生虫幼虫的非适宜宿主称A、转续宿主B、保虫宿主C、以上都不是D、中间宿主E、终宿主正确答案:A57、禁忌穿刺组织诊断棘球拗病的原因是A、避免继发感染B、避免体疼痛性休克C、避免大出血D、避免过敏性休克和继发感染E、避免过敏性休克正确答案:D58、阴道毛滴虫的感染阶段是A、虫卵B、毛坳C、未成熟包囊D、滋养体E、成熟包囊正确答案:D59、吃未煮熟而含有感染期幼虫的甲虫可能感染的寄生虫是A、旋毛形线虫B、美丽筒线虫C、耻阴虱D、刚地弓形虫E、曼氏迭宫绦虫正确答案:B60、诊断脑囊虫病常使用的方法是A、皮下结节手术摘除镜检B、粪便直接涂片法C、皮内试验D、粪便饱和盐水漂浮法E、从粪便中检获孕节正确答案:C61、可以用肠检胶囊法诊断的原虫是A、迪斯帕内阿米巴B、齿龈内阿米巴C、蓝氏贾第鞭毛虫D、结肠内阿米巴E、结肠小袋纤毛虫正确答案:C62、婢螭属于医学节肢动物的A、蛛形纲B、倍足纲C、昆虫纲D、唇足纲E、甲壳纲正确答案:A63、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是A、鸟类B、羊,牛C、狗D、鱼,虾E、猫正确答案:B64、人体寄生虫的感染阶段是A、感染动物转续宿主的阶段B、感染医学节肢动物的阶段C、感染保虫宿主的阶段D、感染人体的阶段E、感染动物中间宿主的阶段正确答案:D65、疟性肾病主要见于哪种疟原虫患者A、三日疟原虫B、间日疟原虫C、以上都可以D、卵形疟原虫E、恶性疟原虫正确答案:A66、间日疟原虫与三日疟原虫患者最好在发作后多久内采血时间A、10小时B、15小时C、随时D、24小时E、20小时正确答案:A67、缩小膜壳绦虫A、头节匙形,背.腹侧各有一吸槽B、头节方形,仅有吸盘C、头节球形,有吸盘和小钩D、头节球形,仅有吸盘E、头节梨形,有吸盘和小钩正确答案:D68、属于生物源性蠕虫的是A、烧虫B、钩虫C、丝虫D、鞭虫E、蛔虫正确答案:C69、疥蛾的交配是A、雄成虫与雌幼虫交配B、雄成虫与第二期雌若虫交配C、雌成虫与第二期雄若虫交配D、雄成虫与第一期雌若虫交配E、雌.雄成虫交配正确答案:B70、感染人体的是肝片形吸虫哪一阶段A、虫卵B、囊拗C、胞蝴D、尾蝴E、雷蝴正确答案:B71、微小膜壳绦虫的感染途径是A、经吸入感染B、经昆虫媒介叮咬感染C、经接触感染D、经口感染E、经皮肤直接感染正确答案:D72、虱的吸血习性为A、雌,雄虱吸畜血兼吸人血B、仅若虫吸人血C、雌.雄虱和若虫均吸人血D、仅雄虱吸血E、仅雌虱吸血正确答案:C73、幼虫期可侵犯人体肺的寄生虫是A、蛔虫.钩虫.姜片吸虫.肝片形吸虫B、钩虫.蛔虫.肺吸虫.丝虫C、蛔虫.钩虫.肺吸虫.血吸虫D、丝虫,鞭虫.姜片吸虫,猪带绦虫E、猪带绦虫.烧虫.旋毛虫.钩虫正确答案:C74、人体感染痢疾阿米巴后大多数表现为A、阿米巴痢疾B、带虫者C、阿米巴肺脓肿D、阿米巴肝脓肿E、阿米巴脑脓肿正确答案:B75、既经口又经皮肤感染的线虫是A、⅛⅛虫B、蛔虫C、钩虫D、旋毛虫E、丝虫正确答案:C76、检查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常用的方法是A、饱和盐水浮聚法B、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C、厚涂片透明法D、重力沉淀法E、碘液染色法正确答案:E77、引起泡球蝴病的寄生虫是A、肝吸虫B、阿米巴C、细粒棘球绦虫D、肝片形吸虫E、多房棘球绦虫正确答案:E78、吸虫卵在外界环境中进一步发育的必需条件是A、食草哺乳动物B、土壤C、淡水D、水生植物E、淡水鱼虾正确答案:C79、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是A、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易发B、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C、常爆发性流行D、多由动物传播给人E、感染途径多样化正确答案:B80、疟原虫的主要感染方式为A、输血传播B、雌按蚊叮咬时,子胞子主动钻人皮肤C、接触传播D、由雌按蚊叮咬,子抱子随唾液E、雌按蚊叮咬人时,卵囊进入人体正确答案:D二、多选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1、寄生虫的免疫逃避包括A、抗原伪装B、抗原变异C、抑制或干扰宿主的免疫应答D、宿主免疫力低下E、解剖位置的隔离正确答案:ABCE2、血吸虫在机体发生免疫逃避的机制是A、引起免疫抑制B、以宿主同源性C、刺激封闭抗体产生D、寄生于肌肉中E、抗原伪装正确答案:ACE3、下列对蛔虫成虫描述正确的是A、虫体呈长圆柱形,形似蚯蚓B、为寄生人体的肠道线虫中最大者C、口孔周有3个品字形排列的唇瓣D、活虫体呈粉红色或微黄色E、雌性生殖系统为双管型,雄虫生殖系统为单管型正确答案:ABCDE4、下列对丝虫描述正确的是A、人是班氏丝虫唯一的终宿主B、微丝坳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C、头端略膨大,呈球形或椭圆形,口在头顶正中,周围有两圈乳突D、感染期幼虫为丝状拗E、成虫虫体呈丝线状,乳白色,体表光滑正确答案:ABCDE5、影响毛坳感染力和寿命的因素有A、紫外线照射B、水流速度及波动度C、水的浊度D、温度E、各种化学刺激正确答案:ABCDE6、广州管圆线虫哪几个阶段是在中间宿主螺类及蛇蝙内发育过程A、成虫B、虫卵C、第二幼虫D、第一幼虫E、第三幼虫正确答案:CE7、宿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临床表现主要有A、恶心呕吐B、急性剧烈头痛C、瘫痪嗜睡D、低热或中度发热及颈强直E、死亡正确答案:ABCDE8、丝虫引起的慢性期阻塞性病变主要有A、乳糜尿B、流炎C、象皮肿D、鞘膜积液E、过敏正确答案:ACD9、下列哪些寄生虫属于多细胞寄生虫A、棘虫B、吸虫C、绦虫D、抱子虫E、线虫正确答案:ABCE10、下列哪些是引起疟疾再燃的主要原因A、宿主免疫力下降B、抗原变异C、剧烈运动D、红细胞数量过多E、以上都对正确答案:AB。
寄生虫的逃逸机制

寄生虫的逃逸机制
寄生虫是一种依赖于寄主生存的生物,其逃避寄主免疫系统的能力非常重要。
寄生虫的逃逸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模仿寄主:有些寄生虫可以通过模仿寄主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来避免被免疫系统识别。
例如,疟原虫可以表达与寄主红血球表面相似的蛋白质,从而躲避寄主免疫系统。
2. 改变表面抗原:某些寄生虫在寄主体内可以改变表面抗原的结构,从而使免疫系统难以识别它们。
这种机制被称为抗原变异。
3. 伪装:有些寄生虫可以通过在其表面覆盖寄主分子或其他物质来掩盖自身,从而避免被免疫系统攻击。
这种机制被称为伪装。
4. 抑制免疫反应:一些寄生虫可以通过释放抑制剂或其他物质来抑制寄主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减少被攻击的风险。
以上是寄生虫逃逸机制的几种常见方式。
寄生虫在逃避免疫系统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寄主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研究寄生虫逃逸机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寄生虫与寄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疾病的发生机理。
- 1 -。
血吸虫等寄生扁虫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吸虫等寄生扁虫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进展谢钢琴;陈兵;文建凡【摘要】Immune evasion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why parasites can survive and adapt to parasitism within host .It's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mechanisms of immune evasion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nti-parasitic vaccines and medicines.Schistosomes and other parasitic flatworms are a group of parasites which seriously harm human health and livestock.There have already been a series of studies on their immune evasion.This paper aims to make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is field.%免疫逃避是寄生虫之所以能在宿主体内存活并成功适应寄生生活的重要原因。
研究免疫逃避的机制,对于研发抗寄生虫的疫苗或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血吸虫等寄生扁虫是一些严重危害人类和家畜等的寄生虫。
有关它们的免疫逃避机制已经有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期刊名称】《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8页(P194-201)【关键词】血吸虫;寄生扁虫;免疫逃避【作者】谢钢琴;陈兵;文建凡【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正文语种】中文扁虫 (Flatworm) 又称扁形动物 (Platyhelminthes),是一类无体腔、两侧对称、三胚层、背腹扁平的多细胞后生动物。
人体免疫系统对寄生虫的应对与免疫逃避机制

人体免疫系统对寄生虫的应对与免疫逃避机制寄生虫是指在寄生生活方式中依赖寄主生存的生物。
寄生虫有很高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同时也具有机体免疫逃避的特性。
在人类和动物身上,寄生虫可以引起各种感染和疾病。
因此,了解人体免疫系统对寄生虫的应对及其免疫逃避机制,对于防治这些疾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机制人体免疫系统通过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一系列的免疫机制来识别和排除感染的病原体。
对于病原体的识别,免疫系统主要通过两种机制: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机制通过对所有病原体的(或它们共有的)抗原进行识别,随后通过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抗体的中和来清除感染。
特异性免疫机制则是针对特定的病原体的抗原进行识别和排除。
当人体受到寄生虫感染时,免疫系统会通过各种免疫细胞对寄生虫进行攻击。
例如,巨噬细胞可以通过吞噬寄生虫来清除感染,T细胞则可以通过直接杀死感染细胞或分泌各种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反应来抑制寄生虫感染。
B细胞则可以通过分泌特异性抗体来中和寄生虫和它们的代谢产物。
二、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寄生虫具有与宿主的共进化关系,并已经形成了各种免疫逃避机制,以免遭受宿主免疫反应的攻击。
一些免疫逃避机制包括:1.抗原不同位型:一些寄生虫会随机改变表达它们表面上的抗原,从而使宿主难以识别并免疫攻击。
2.唾液中的抗凝血物和抗炎物质:许多寄生虫会在寄生时分泌唾液来防止宿主免疫反应。
例如,蚊子唾液中的抗凝血物和抗炎物质不仅能够防止血液凝结,还能抵抗宿主免疫反应。
3.酶的干扰:某些寄生虫可以分泌酶来干扰宿主的免疫反应。
例如,吸虫分泌的酶可以破坏宿主的免疫分子,使得免疫系统无法清除吸虫。
4.免疫抑制:一些寄生虫可以通过干扰宿主自身的免疫系统来使自己免受攻击。
例如,线虫可以通过分泌一系列的免疫抑制分子来防止宿主免疫反应。
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使得人体的免疫系统在对其进行攻击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因此,寄生虫感染往往需要集成性的防治措施,包括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对非感染区进行疫苗接种等。
寄生虫免疫逃避机制

寄生虫免疫逃避机制寄生虫是一种能够寄生在宿主体内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为了生存和繁衍需要依赖宿主提供营养和生存环境。
在此过程中,寄生虫与宿主之间存在着一种博弈关系,它们相互作用、制约,并通过一系列机制调节这种关系,维持整个体系的平衡。
其中,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是其在宿主体内顺利繁殖和生存的重要策略。
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是指寄生虫为了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和摧毁,而采取的一系列策略。
一般来说,寄生虫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免疫逃避:1.变异表达保护性抗原:寄生虫会通过不断的基因变异表达新的或不同的保护性抗原,这样它们就可以躲过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保持在宿主体内的存活。
此外,寄生虫还可以产生一些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似的抗原,使得宿主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和攻击寄生虫。
2.抑制宿主免疫系统:寄生虫会释放一些抑制性分子,如寄生虫多肽(PEP)和抑制性核因子(ISN),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
这些分子可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内的各种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等,从而降低宿主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能力。
3.干扰免疫信号传递:寄生虫还可以通过干扰宿主免疫系统内的免疫信号传递,来干扰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
例如,寄生虫可以通过分泌一些抑制性因子干扰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如IL-2、IFN-γ等),从而减弱宿主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能力。
总之,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是其在宿主体内生存和繁殖的重要策略。
通过变异表达保护性抗原、抑制宿主免疫系统以及干扰免疫信号传递等方式,寄生虫可以规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和摧毁,从而保持在宿主体内的存活。
对于人类的健康而言,掌握和理解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防治寄生虫感染病,从而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浅析寄生虫的免疫逃避

浅析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方金亮【期刊名称】《中国畜禽种业》【年(卷),期】2015(011)011【总页数】1页(P48)【作者】方金亮【作者单位】辽宁省绥中县畜产品质量安全监察所 125200【正文语种】中文寄生虫能在具有免疫力的宿主体内发育、繁殖和生存,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逃避。
其主要原因有部位阻隔、抗原改变、破坏免疫和代谢抑制。
有些组织和器官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与免疫系统相对隔离而不产生免疫反应,称为免疫局限位点。
寄生在此的寄生虫一般不受免疫作用,如胎儿、眼组织、小脑组织、睾丸、胸腺等,其最好的例证就是寄生于胎儿的弓形虫。
对于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虫,如果抗原不被呈递到感染细胞的表面,则宿主的免疫系统就不能识别被感染细胞,其寄生虫就能逃避免疫反应,如巴贝斯虫、利什曼原虫等。
另外,被宿主形成的包囊所包围的寄生虫,免疫系统不能作用于包囊内而不受免疫的影响,如囊尾蚴、棘球蚴、旋毛虫等。
寄生虫不但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抗原,即使在同一阶段,有些虫体抗原也产生变异,而不受已存在的抗体的作用,如锥虫。
有些寄生虫体表能表达与宿主组织抗原相似的成分,称为分子模拟;有些寄生虫体表能结合宿主的抗原分子,或用宿主抗原包裹,称为抗原伪装。
如分体吸虫可吸收宿主抗原,妨碍了宿主免疫系统识别;曼氏血吸虫肺期童虫表面被宿主血型抗原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包裹,这类抗原并不是寄生虫所合成,因而宿主抗体不能与其结合,使虫体产生免疫逃避。
蠕虫体表膜不断脱落与更新,使与表膜结合的抗体随之脱落,因此,出现寄生虫免疫逃避。
寄生虫破坏宿主免疫主要表现为:能与抗原反应的B细胞不能分泌抗体,从而抑制了宿主的免疫应答,甚至出现继发性免疫缺陷;宿主特异性抑制性T细胞(Ts)激活,可抑制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使宿主产生免疫抑制;有些寄生虫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某些成分具有直接的淋巴细胞毒性作用,或可以抑制淋巴细胞激活等;有些寄生虫抗原诱导的抗体结合在虫体表面,不仅对宿主没有保护作用,反而可阻断保护性抗体与之结合,这类抗体称为封闭抗体,其结果是宿主虽有高滴度抗体,但对再感染却无抵抗力;寄生虫的可溶性抗原可使其逃避宿主的保护性免疫反应,有利于虫体增加数量。
医学寄生虫学期末总复习题(含答案)之四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生物农药等生物手段防治寄生虫病, 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寄生虫病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分享经验和资源
各国之间分享防控寄生虫病的经验和资源,加强技术合作和信息交流 。
参与国际组织
参与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等,共同制定全球性的寄生虫病防控计 划和标准。
跨国项目合作
开展跨国项目合作,共同研究寄生虫病的传播机制、防控技术和疫苗 研制等方面的问题。
寄生虫基因组特点
寄生虫基因组普遍较小,但含有丰富的基因家族,这些基因家族与寄生虫的生存、繁殖 和感染能力密切相关。
寄生虫基因组学在药物和疫苗研发中的应用
通过基因组学研究,可以发现寄生虫的关键基因和蛋白质,为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提供靶 点。
寄生虫免疫学研究
01
寄生虫免疫逃避机制
02
宿主免疫应答机制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存和繁殖的过程 中,会采取各种策略来逃避或抵抗宿 主的免疫攻击,这些机制是当前研究 的热点。
预防为主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对寄生虫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
综合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采取多种治疗 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常见寄生虫病的药物治疗
疟疾
使用抗疟药如氯喹、青蒿素等进行治 疗。
阿米巴病
使用甲硝唑、替硝唑等药物进行治疗 。
血吸虫病
使用吡喹酮等药物进行治疗。
钩虫病
使用阿苯达唑等药物进行治疗。
03
模拟题三:简答题
简答题1
简述寄生虫对宿主的危害。
简答题2
简述预防寄生虫感染的主要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针对一些常见的寄生虫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研究人 员正在开发基于传统疫苗技术的疫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
一、前言
寄生虫是指一类以寄生为生活方式的生物,它们依赖于宿主的体内或
体表来获取营养和生存条件。
在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中,寄生虫会采用
各种策略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实现其寄生成功和繁殖。
二、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
1. 表面分子伪装
许多寄生虫表面有一层覆盖物来掩盖其真实身份,使其不易被宿主免
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例如,血吸虫表面有一层称为外泌皮层(tegument)的覆盖物,可以防止其被宿主免疫系统攻击。
2. 免疫抑制因子
许多寄生虫可以分泌一些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因子,如TGF-β、IL-10等,以抑制宿主免疫反应。
这些因子可以影响宿主细胞的功能和代谢,并降低其对寄生虫的攻击能力。
3. 细胞毒性因子耐受性
某些寄生虫可以通过调节其表面分子的表达和分泌一些化学物质来增强对宿主细胞毒性因子的耐受性。
例如,疟原虫可以通过表达一种称为PfEMP1的蛋白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攻击。
4. 抗体亲和力低
许多寄生虫所表达的抗原具有很弱的免疫原性,即它们不容易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这是由于这些抗原通常是高度变异的、与宿主细胞相似或具有其他特殊结构。
5. 免疫逃避位点
某些寄生虫可以在其表面上暴露出一些特定的位点,这些位点能够与宿主免疫系统中的抗体结合并形成一个复合物,从而防止抗体进一步攻击寄生虫。
例如,钩端螺旋体就有这样一种免疫逃避位点。
三、总结
寄生虫采用各种策略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实现其寄生成功和繁殖。
这些策略包括表面分子伪装、免疫抑制因子、细胞毒性因子耐受性、抗体亲和力低和免疫逃避位点等。
对这些机制的深入理解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为防治寄生虫感染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