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史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3.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措施的比较
相同点:在中央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在地方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不同点:在中央,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决策机构来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则是通过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来削弱宰相权力。在地方,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和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宋太祖则是将地方的精兵、财权、行政权都收归中央。
(2)地方:形成州、县两级,唐中后期广置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
3.宋代
(1)中央: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掌行政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掌军政权;设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权。相权一分为三。
(2)地方:削夺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权力。州郡直属中央,地方财赋也由中央掌握;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行使监督权;派文臣出任地方长官。
(3)人治高于法治。
(4)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5)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秦朝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北宋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5)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酎金夺爵”。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因此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全力高度集中。鼓吹君权神授,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君主全面垄断全国的一切大权。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含义: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指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个人专制独裁,帝位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中央集权是就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中央统帅地方,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
第1讲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
(4)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一次影 响深远的汉化(封建化)改革。 (5)作用:①促进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 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②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王安石变法 (1)内容:①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 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②军事措施:保甲法;将兵法。 ③教育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思维升华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过两个阶段,即世
袭阶段和选举阶段。从选官的角度讲,奴隶社会是世 袭社会,主要制度是世袭制;封建社会至今是选举社 会。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选官制度是两汉的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至 1905 年的科举制。从 察举制到科举制,是从推荐到考试的进步,皆为方式 的不同选择,其公平性、合理性得以发展,是中国在 选官制度的探索中的一大进步。
六、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 1.盛世特点:我国封建时期曾经出现过许多天下大治 的盛世局面,多出现于一个朝代的初期或前期,如 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 的康乾盛世等。共同特点是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2.形成的共因 (1)统治阶级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2)纳谏、用人等以及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 (3)良好的安全统一的社会环境。 (4)民族关系较融洽,中外交流频繁。 (5)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 这是盛世的物质 前提。 (6)科技新成果的应用。
5.北宋 (1)内容 ①集中军权——解除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设 三衙统领禁军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②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 割宰相的行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 互相牵制。 ③集中财权——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④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监督。 (2)特点: 强干弱枝; 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3)作用: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 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课件
(3)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核心: 分权)
秦汉时确立郡县制,北宋将地方大权集中于中央,元朝实行行 省制度,明朝地方设三司等。 (4)改革官吏选拔制度:秦汉用察举制,魏晋盛行九品中正 制,隋唐以后科举取士,都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
(5)加强思想控制(文化专制):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清代大兴 文字狱。
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清设置军机处、 文字狱。
思考二:明清加强专制的措施为什么反 映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1、因为它标明封建制度只得依靠强权、皇权 的绝对化及特务机构来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的 镇压和思想上的控制。
2、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 狱等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
思考三:汉承秦制但有因有革。“汉承秦制” 体现在哪些方面?又有哪些损益变化? (1)承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承袭监察制,汉武帝时发展为刺史 制度; (3)承袭郡县制。但为确保刘家天下, 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4)承袭秦朝的户籍、田租、户赋、徭 役、兵役制度,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 但除秦苛法。
⑤为反对专制主义,中外先进思想家提出的 新观念:包括:明末清初四位思想家、文艺 复兴、启蒙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运动、新 文化运动。 ⑥近代中国为改变专制主义统治进行的重大 斗争。包括: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 动。
1、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 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2、宋太祖和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最相似之处 在于: A、废除丞相 B、改变、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 C、废除原全世界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 3、元朝时,和唐朝尚书省具有相同职能的机构是: A、宣政院 B、行中书省 C、枢密院 D、中书省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中国古代文明专题总结提升
专题总结提升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战国以来到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线: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与中央机构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4.古代中国的统一(指中国古代的某些王朝或政权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及结合为一个整体)发展史可分为四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
5.古代中国的民族交融主要有三个高潮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1.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1)专制政治日趋完备和强化。
商周时期的专制主义表现为宗法制下的集权政治,它以西周时期为典型;秦朝以后的专制主义表现为中央集权,宋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官僚机构不断膨胀与吏治的制度化、法制化。
中国古代调整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官制度的行政法律规范,从唐代起已经自成系统,制度的完备和规范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政治制度中的基本矛盾。
其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服从中央、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1)演变趋势①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
②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
③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
④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中央官转变而来。
⑤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⑥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来进行管辖。
(2)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南方)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
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 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
模块一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产生及维持的原因(1)理论基础: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利于这一制度的长期维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流派大都强调“大一统”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成功,儒家思想在汉代的胜利,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莫定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2)经济根源: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
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4)地理原因: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
2、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主张。
②实践上,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除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
(2)创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行郡县、颁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
③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是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④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注意:秦始皇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历史影响)(3)巩固——西汉:①内容:实行刺史制度;西汉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2、商朝;
3、西周:(1分封制(目的、对象、内容、特点、评价)
(2)宗法制(重点掌握:目的、特点、影响)
(3)礼乐制;
(4)三者之间关系
(二)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二、封建社会时期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其主要内容有(1)皇帝制;(2)中央行使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影响:这种思想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
②秦朝: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崇法抑儒,以法为教。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订很有影响。(秦为创建统一法律时期,以综合性、严密性、严酷性著称,但立法者又践踏法律)
③汉朝:开始儒家思想影响法制建设时期(礼法交融,儒法互用)
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过积极作用。
不同点:
①盛行的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响。
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④宋代:中央加强对地方司法控制时期(宋太祖向地方派法官,王安石用法律手段推动改革)
⑤明朝:明太祖制定《大明律》,增加经济立法;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对贪污贿赂罪严惩不贷。
(2)关于古代德政政治行为的认识:
高考大纲版历史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1 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
专题一│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线索 政治制度是本专题的主线索,包括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 核心)。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它以封 建经济为经济基础,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政治制度体系。从内容 上看,可分为中央的政治制度、地方的政治制度,以皇权为中 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是总趋势。在完善的政治 制度的保证下,中国封建社会创造了高度的封建文明,但后来, 封建制度的僵化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专题一│ 专题备考引擎
考向预测 根据对近年高考命题的分析,结合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的 社会现实,制度创新备受关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依然 是2012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要特别关注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改革变法、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等具体考点。 备考策略 复习本专题知识,首先,应对专题知识进行梳理,对基本 知识达到记忆、理解,并能够对易混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其 次,运用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原理,理解政治制度产生的经济基 础及其对经济基础产生的反作用。再次,从制度创新方面关注 本专题的知识点,这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同时,关注年度 重要社会热点,与本专题知识进行联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专题一 │ 重点要点探究
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是中国人智慧的 体现。以下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A.“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始于宋代 B.“相”退出历史舞台始于朱元璋 C.“楚河”“汉界”源于春秋战国的历史 D.“围魏救赵”的象棋战术源于春秋时
专题一 │ 重点要点探究
变式题 B 【解析】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朝, “楚河”“汉界”的说法来自秦末农民战争,“围魏救赵” 来源于战国。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所以B项正确。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
文明史知识体系下的高考专题教学设计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复习目标导航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政治财富的总和。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调节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成为古代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内部条件,也是今天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认真对待的历史积淀。
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及历史进程,对社会主义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近6年高考试题有关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内容占有一定比例,其中,政治文明类试题占客观题的62%、主观题的50%。
从命题思路看,非常值得注意的特点有四:一是出现了许多引人注意的新的命题角度。
如对政治制度进行经济、文化和文明观念的考查;对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国家统一,促成盛世景象或者相反结果的考查;对政治制度创新程度的考查等等。
二是命题呈现明显的文明价值取向,即试题突出文明的进步,答案要求用文明史话语。
如2004年北京卷关于汉高祖“约法三章”的认识,所列答案中“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尊重”的用语,就是一种明显的文明史话语。
三是强调大综合,往往是古、今、中、外的综合。
如2004年北京卷第37题,将包括“约法三章”在内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人权宣言”综合在一起设置的试题即是。
四是对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特色内容特别关注。
如中央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行的政策和制度,地方性少数民族政权实行的双轨制等都是。
在日常教学与复习备考中,我们应重点关注:1.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的趋向与演变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影响。
2.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影响。
3.选官制度的历史沿革(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及其必然性与历史影响。
4.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历程及经验教训。
5.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制建设。
6.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特征的历史评析。
考点知识整合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建设是以群集的方式沿着集权和统一的方向逐次推进的。
在整个演进过程中,出现了几个集中性政治制度群创建时期,如战国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代和元明清时期。
1-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历程
一、复习策略(一)考纲解读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井田制和分封制),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末农民战争),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越南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与募兵制租庸调制两税法),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和新罗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辽、宋、西夏、金的民族关系,元朝的统一和制度建设,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明末农民战争),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议政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和西藏地区的关系改土归流台湾府的设置清朝的疆域),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二)策略设计归纳整合为若干子专题,理顺线索,突出主干,强化落实。
宁阳实验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资料必修二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学案1 政治文明史篇[考纲点击]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综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此间虽偶有反复,但其总体趋势不变。
二、课程标准解析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 ⑴宗法制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①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②大宗可命令与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③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作用: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⑵分封制目的:巩固政权,有效统治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诸侯国义务:服从,镇守,随从,纳贡作用:①强化了统治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的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族权与政权结合,家国一体。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答:(1)始皇帝的来历:嬴政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地广三皇”,在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即“皇帝”。
自己是第一个皇帝,所以叫“始皇帝”。
之后是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
(2)郡县制的建立: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废分封,置郡县。
郡有郡守、郡丞、郡尉。
县有县令、县丞、县尉。
郡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影响:积极影响①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防止分裂割据,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②具有调集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的优势,保障了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使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经济上,束缚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没呀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古代希腊
民主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自然地理;经济条件;政治条件 皇权至上 皇权不断加强;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核心 特点
主权在民 主权在民;轮番而治; 集体管理;法律至上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造就了辉煌的希腊文明, 历史评价 经济文化发展,造就 雅典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为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 古代灿烂文明, 但集权压抑了创造力、 最初基础, 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政治 民主意识,后来严重 产物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 阻碍社会进步
推行郡国并行制。出现了王国问题(或地方割据)。推行“推恩令”。
材料2:宋以后的元朝(1279~1368年)是独特的,因为它是蒙古人 而非中国人的皇朝。那以前,游牧民也时常入侵中国,但只能偶尔 控制个别地区。而那时,一支蛮人的入侵队伍却首次成功地征服、 统治了整个中国。实际上,这些蒙古人当时已侵占了欧亚大部分地 区,那时的中国仅是一个东起太平洋、西至黑海的庞大帝国的一部 分。但是,这些蒙古统治者,人数上较之他们千百万的中国臣民, 少得可怜,而且,得不到中国贵族和农民的拥护。他们以征服者的 身份进行统治,对中国的制度或者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几乎没作什么 让步。他们起用外国人参与行政管理,推崇趋于衰退的佛教而不提 倡儒家学说,并普遍地剥削国民。因此,当他们的军事力量衰落时, 其政权也就为起来造反的农民和心怀不满的士大夫所消灭。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古代中国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
1.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 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复习导航
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复习导航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历程1.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也就是听命于皇帝一人调遣,因此中央集权既有利于国家统一,也有利于加强皇帝的个人专制独裁。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秦汉时期巩固;隋唐时期完善;宋元时期加强;明清时期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
3.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中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两者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并日渐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的特征:①在行政上,剥夺相权和地方权,官吏自皇帝出;②在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③在军事上,强干弱枝,皇帝一人总揽国家兵权;④在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⑤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二、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1.涵义:所谓治世或盛世,一般是指地主阶级封建专制集权式的“和谐社会”。
只是相对来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
但农民仍然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难。
这些治世或盛世,绝不是农民的理想社会。
我国古代的盛世或治世主要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2.封建盛世出现的一般原因:①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根本原因)。
②封建统治者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如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等。
③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
④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国家统一,中外交流频繁。
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
高考历史政治文明史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演进与强化直到顶峰
第33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选官标准的演 变。 (2)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 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 (4)结合材料三,指出创立科举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第34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第39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即时练 1.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也是专制君主制度的 顶峰时期,其专制主义加强的表现包括 ( )
第24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即时练 1.(名师原创)宋代政治的一大特点是“防内甚于防外”。 符合这一特点的措施是 A.设立刺史制度 B.增加宰相人数,设政事堂会议 C.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 D.实行行省制度 ( )
第25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解析]
A 项是汉武帝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 B 项是唐代
B.①②③ D.①②④
第15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解析] ①②④都是秦代设臵的官职,根据“汉承秦制”, 汉代继承的官职可能包括①②④;③是汉代新增的官职,由汉 武帝设臵,故排除所有含③的选项。
[答案] D
第16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法令出一(法律政令出于皇帝一人) (1)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集行政权、 司法权 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皇权带有独断性、 随意性的特点。 (2)后来,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是都以维护皇权、 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 和 “奴才” 的关系。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重点关注:(1)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沿边的趋势与沿边所呈现阶段性特征和历史影响(2)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沿边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影响(3)选官制度的历史沿革(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及其必然与历史影响(4)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历程及经验教训(5)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制建设(6)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特征的历史评价●热点问题关注:(1)通过社会政治制度的创新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统一,实现长治久安。
(2)通过政治文明建设构建民族和谐关系,实现民族和睦。
(3)古代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民心工程的作用及缺点,今天与古代有着本质的不同。
(4)古代法制建设对社会变革与社会稳定的作用。
(5)秦汉、隋唐、宋几次大规模制度创新各围绕解决什么社会主要矛盾展开,解决的方式、程度,留下什么遗憾,给后人什么启示。
(6)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古代监察制度的缺失。
●知识整合:(一)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主要含义: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三个发展阶段:(1)西周时期萌芽;(2)秦汉至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完善时期;(3)宋元至明清丞相权力逐步削减直至取消,皇帝集政、军、财政于一身时期。
3、具体内容(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创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颁秦律、焚书坑儒等。
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巩固——西汉:①内容: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与制度创新
专题⼀中国古代政治⽂明与制度创新专题⼀中国古代政治⽂明与制度创新⼀、原始社会、奴⾪社会的政治特点(⼀)原始社会末期政治制度部落⾸领继承制度即禅让制。
(⼆)奴⾪社会的政治制度1.形成——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早期国家产⽣,建⽴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订刑法,设置监狱。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的⼯具。
2.发展——商朝纣王施暴政,进⾏残暴统治。
3.强盛——西周实⾏分封制,建⽴诸侯国、国⼒强盛。
(1)⽬的:巩固奴⾪主的统治。
(2)内容:周天⼦把⼟地和平民奴⾪,分给亲属、功⾂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的命令,定期朝贡,平时镇守疆⼟,战时带兵随从天⼦作战。
(3)作⽤:通过分封,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个强盛的国家。
4.衰落——春秋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春秋五霸)⼆.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封建国家建⽴与巩固时期的基本政治制度1.萌芽——战国时期(1)理论上,韩⾮⼦提出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
(2)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县制,实⾏中央集权制度。
2.创⽴——秦朝(1)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郡县制,颁秦律、焚书坑儒等。
(2)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意义: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建⽴,巩固了统⼀。
3.巩固——西汉(1)内容:推⾏郡县封国并⾏制,导致王国势⼒膨胀。
汉武帝削减诸侯国势⼒,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政治和思想上巩固了统⼀。
(2)影响: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步巩固,促进了⼤⼀统汉王朝的形成。
(⼆)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融合时期的政治演变1.三国⿍⽴局⾯形成:魏国:曹丕建⽴魏国,统⼀黄河流域。
蜀国:刘备建⽴蜀国,诸葛亮治蜀,加强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
吴国:孙权建⽴吴国,⾄此形成三国⿍⽴局⾯。
2.两晋时期的短期统⼀:西晋:司马懿的孙⼦司马炎建⽴西晋,结束分裂局⾯。
东晋:司马睿建⽴东晋。
专题一 古代中华的政治文明
【答案】A
7.(2012·浙江台州中学第一次统练)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
【答案】D
14.(2012·广州调研12题)由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可以得出的正确判断是当时( )
A.国家管理制度非常落后 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矛盾
C.统治者利用血缘关系管理国家 D.国家政权由严密趋向松散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故A、B、D不正确,C项正确。
【答案】C
5.(2012·襄阳调研统一测试·24题))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里,一个村落往往生活着一姓家族或几姓家族,他们建立自己的家庙以祭祀祖先。这种传统来自于(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井田制 D.嫡长子继承制
【解析】考查对宗法制的理解。关键信息是:“一姓家族或几姓家族”“祭祀祖先”,由此可知应是宗法制的影响。必修一第一课。
A. 宗法制度下统治阶级内部政治等级尊卑有序
B. 用嫡长子继承制解决统治者的权力继承问题
C. 西周宗法制下女性不享有各阶层的继承权
D. 受封者在各自受封区域内享有土地所有权
【解析】题干所示示意表中清楚地表明天子、诸侯、大夫、士这四者等级制度森严,尊卑有序。示意表中“大宗”、“嫡长子”显示天子、诸侯、大夫均依据嫡长子继承制来解决权力地位的继承问题即各自嫡长子为大宗继承各自的权力地位,其余诸子为小宗,被分封于下一等级别之下,。在这继承与被分封的过程中全部局限于统治阶层的儿子之内,其女儿等皆备排除在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表明当时全国的土地都归周天子为代表的国家所有。但是仅仅局限于经营权,其土地性质并未随着分封的进行而有任何改变,故受分封者并不享有其封地的所有权。可见A、B、C三项均可从材料中推导出来且符合史实,D项推论有违史实,故符合题意的答案为D项。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史ppt模板
三、封建盛世与君主 (1)汉初盛世 (2)贞观之治 (3)开元盛世 (4)康乾盛世
盛世成因:
①统治政策调整:如实行轻徭薄赋,与民 农时的一些政策,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 ②个人政治素质,如善于纳谏、用人等, 以及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 ③良好的安定统一的社会环境。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盛 世的物质前提。 ⑤另外还有科技的新成果等。
(1)秦始皇
①政治:灭六国,完成统一;皇帝制、三公九 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暴政:重役、酷刑、苛税 ②经济: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货币、 车轨、驰道 ③文化:书同文 ;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 官为师(愚民政策) ④民族关系:统一越族;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 治,击退匈奴夺 河套,修筑长城
汉武帝
(5)北宋加强—解决武将专权问题
分散宰相权力,解决武将专权问题。 实行重文轻武,若干强枝政策。 地方权力分散,财政收归中央 注重科举考试
(6)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 在中央设中书省、宣政院、枢密院和御史台,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 新举措。
(7)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历代疆域的变迁
秦朝: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 南海。 唐朝: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 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清朝: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 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 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的岛屿 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 最大的国家。
五、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春秋: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秦国商鞅变法(内容、作用)。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间、背景、内容、 作用、失败原因)。 明朝:张居正改革(内容、作用)。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西周礼乐制
• 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 • 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 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卿大夫在夺取 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按礼, 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 天子的舞用“八佾”(“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 《荀子· 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 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 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 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说“礼之三本”,天地代 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 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后来统治者以天、地、 于“三家之堂”。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 君、亲、师作为礼拜的主要对象,就是根据这个理论。 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 八佾 篇》)。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 表现。
回目录
⑴客观趋势
⑵主观条件
3.演变历程
A.确立—秦
a.主要内容: 皇帝独尊
专用:朕、制、诏、玺、虎符
皇权至上(核心) ①皇帝制度
本质是君主专 制,即皇帝是 封建国家政权 的最高主宰和 权力中心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位世袭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 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a.主要内容:①皇帝制度 ②中央机构 三公九卿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禹的儿子启在其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从此开始了“家天下” 的局面;商代则形成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权力继承规则; 周代则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 (1)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 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周代的最高统 治者则宣称自己是“代天治民”,自称“天子”。 (2)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商和周都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高低。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 西周分封制中分封诸侯的权利。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文明专题概述政治文明指人类政治生活渐获进步的历史过程和积极成果,包括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行为等内容。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从国家诞生起,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所无与匹畴的。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第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第二,专制主义严密,延续时间长且日益强化。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专制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专题结构阶段特征内容夏、商、西周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分封制度瓦解;中央集权制度萌芽各国变法改革,普遍建立君主集权的政治制度,如商鞅变法中的“废分封,行县制”;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为这一制度奠定理论基础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的确立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西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发展“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制隋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宋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宋代通过“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宰相权力;元代实行行省制明清(鸦片战争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明代废除宰相制度代之以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专题梳理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①相关史实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禹子启破坏禅让惯例,传位于自己的后代。
从此王位在家族内传承,或父死子及,或兄终弟及。
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②评价王位世袭制保证了最高统治集团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防止最高权力之争引起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分封制①相关史实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
他和其弟周公旦先后两次实行分封。
②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③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④受封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⑤分封制的作用:加强统治,拓展疆域。
⑥分封制的瓦解:分封制的维系以周王对诸侯的绝对权威为前提。
西周末年,王室逐渐衰微。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混战,分封制名存实亡。
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无视周王地位。
商鞅变法正式“废分封,行县制”,分封制瓦解。
3.宗法制①概述: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②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③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④作用: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其主要原则及内容如嫡长子继承制,对中国文化产生长期影响。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1.释义君主专制指由掌握无限权力的君主实行专制统治,“既无纪律,又无章法,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心情领导一切”(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形式,指的是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示国家政权全部集中于中央政府,而各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毫无独立性可言,只能根据中央的指令办事。
2.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①皇帝制统一全国后,秦王赢政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权至高无上。
皇帝制度经秦朝建立,皇帝所拥有的不可分割和不可转让的最高国家权力在后来的王朝得到不断强化。
西汉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说,又为皇权披上了神权的外衣。
②秦朝的三公制秦朝在中央设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监察百官;又设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③西汉的内外朝制度汉武帝以尚书令、侍中等内朝官职参与国家大事,以削弱外朝丞相权力。
④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时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六部分工明确细密,便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形成中央决策层,便于集思广益。
⑤宋朝对相权的分割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⑥元朝的中书省元朝以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位高权重。
⑦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宰相制度的废除: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但也使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政治的正常运作受到严重影响。
内阁的出现:废相使皇帝负担加重,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决策,从此出现“内阁”。
后地位提高,掌握票拟权,首辅权力更大。
但内阁并非法定机构而是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
⑧清朝的军机处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要,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负责上传下达,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处的运作具有“简、速、密”的特点,不仅提高行政效率,且将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3.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①秦朝的郡县制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郡下设县。
郡守为郡最高行政长官,上承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②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汉初经济残破,国力凋敝,无力对全国实行直接统治;汉高祖又错误吸取秦朝灭亡教训,“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分封同姓子弟在地方建立王国,遂导致郡县、封国并存,地方王国坐大,威胁中央。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以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弟分割土地为侯,王国力量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③唐朝的藩镇割据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并控制财权和武装,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④北宋的地方分权鉴于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教训,宋太祖以“强干弱枝”为指导思想,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赋税除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都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地方分裂叛乱,造成稳定的政治局势,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也造成“三冗”严重和积贫积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导致严重的统治危机。
⑤元朝的行省制元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人数众多且文化先进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为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统治,推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陕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权力较大,受中央节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4.从举荐到科举的演变①察举制为选拔、管理人才,汉朝实行以察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以儒家推崇的“孝”、“廉”为名目,以品行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
②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因此他们往往不注重才能。
而才能出色但出身低微的人则很难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种制度已无法继续。
③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进一步完善。
该制度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但读书人皓首穷经,容易忽视实用性的学问。
明清时期,为严厉控制读书人的思想,规定科举命题集中于四书五经范围内,考生答卷不得有个人见解,必须采用八股文的形式。
儒生只知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一旦考中大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八股取士败坏了明清两代的学风,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
三、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1.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西周建立后,统治者确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以父子血缘关系来维系王权的稳定和威严,实现对天下的有效统治。
春秋以后,西周分封制度开始瓦解,但宗法制度的重要原则与内容,如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宗庙祭祀等,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
血缘关系政治化和政治关系家族化,导致“家国同构”的格局。
2.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自秦朝以来两千年间,中国国家形式和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
中国君主专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为:帝位终身制。
即帝王一旦登极,便终身为皇帝。
它贯穿着宗法家长制的原则,体现了皇权的不可让渡性,也赋予皇帝制度以封闭、保守、僵化、停滞等特点,皇帝本人的素质、好恶,往往给政治以决定性的影响。
皇统世袭制。
即把帝位视作皇帝一家一姓的私产,其特点是直接以法沿传继承,他姓不得染指,表明皇权的不可外移性。
但由于嫡长子继承制具有明显缺陷(嫡长子凭借血缘关系承继皇位,其政治素质与才干往往与其所负有的使命相去甚远),而帝位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又为众皇子所觊觎,因此围绕帝位继承权的斗争,历代不绝于书。
皇权没有约束,不受监督。
历代帝王高居于最高立法者、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的帝位,对臣下有绝对权力,但臣下却没有约束和监督帝王行为的任何权力。
尽管曾有“廷议”、“封驳”等制度,也有“犯颜直谏”的佳话,部分帝王还有“兼听”、“纳谏”的举动,但这充其量不过是帝王在行使最高权力时的补充方式和手段,不能削弱皇帝决策的独断性。
3.中央集权自秦以来,地方政府无立法权,在司法、财政、军事诸方面均无自主权,必须受制于中央政府,地方官员的任免迁转悉归中央,地方行政长官必须向中央政府负责并接受中央的监督。
长期实行的中央集权制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但也赋予地方政治以保守性。
而高度的中央集权必然要求舆论一律,因而禁锢思想势在必行。
中央集权政府必然需要庞大的官僚队伍和职业军队,巨额的官俸与军饷必然加重民众负担。
4.官僚政治秦朝首创官僚政治格局,此后历代不断有所损益,逐渐形成体系完备、历史久远、发达的文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