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与进展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与进展
22 经 心 内膜 注 射 ( rned cri jco ) . Tasnoada i et n ln i
心 肌细胞 融合 引起 的。另一方 面 , 研究 E表 明骨 髓来 源 有 4 的细胞 在 体外 能分 化为 心 肌细胞 但 在成 熟 的心肌 内却 不 能 。事实上 , 所观察 到得新 生心 肌细胞有 可能 是细胞 融合
b d l s m cl [] J Ci Iv s,0 1 1 7 y a ut t e s J . l n et2 0 ,0 : e l n
1 95—1 3 402.
[ ] A vrzD l oM,P ra R,G ri— ed g M,e 3 lae— o d a a l d a aV ruoJ c t
1 骨 髓 干 细 胞 及 其 分 类
骨髓干细胞 是一组多能干 细胞的统称 ,具 有 向血液 细 胞、 骨骼肌 、 心肌等组织 分化 的能 力 , 其主要 成分包 括造 血 干细胞 ( S s 、 H C ) 间充质干细胞 ( C ) 内皮祖 细胞 ( P s MS s和 EC)
三大类 细胞群 。
重重 , 骨髓 干细胞 移植 治疗缺 血性 心脏病 的研 究 已经 取得
该 方法通 常与冠 状动 脉介 入手 术相结合 . 经皮 腔 内冠 状 动 脉 成 形 术 (ec t eu t nlm nl o nr p r a os r s ia un a u cr ay o ag pat,T A) ni l y P C 及支架 植入 术 中或术 后 , o e tewr o s 经 vr h i e
岭南现代 临床外科 2 1 年 6 01 月第 l 卷第 3 L g a . en l i u e , n 2 1 , o 1 o 1 期 i n nM d r Ci c i S r r J . 0 1V 1 1 . n o n sn g y u . N3

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心肌再生治疗中的应用

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心肌再生治疗中的应用

式细胞 仪分 离法 和免疫 磁珠 分离 法 对 细胞 活性 影 响较 大 ,甚 至 导致 细 胞 完全 失 去 活性 ,
收稿 日期 :2 0 0 0 0 8— 8— 3
骨髓 间 质 干细 胞 在 临 床 中应 用
并且实 验条件 要求 高 ,需要 骨髓量 大 ;而 密度梯 度离心法 比贴 壁筛选 法复 杂 ,但 比贴壁 筛选法 的纯度 高 ,所 以现在 用得 比较多 的是密度 梯度离 心法 和贴 壁筛选 法 。 成 人骨髓平 均每 十万个 有核细 胞 中含 有一 个 MS C,它 在体 外 可大 量扩 增 达 16倍 , 0 对 问质 组织 如骨 、软 骨 、肌 、肌腱脂 肪 和骨髓 等再 生起 重要 作 用 。除此 之外 M C 还具 Ss 有 以下 特性 :( )体 外可定 向分化 为心肌 细胞 :19 1 99年 Tmt等 研 究发 现 5一 杂胞 oi a 氮
干 细胞在 循环 系统 中的应用 主要 有 以下 四个 方面 :心 肌再生 ,组 织工 程瓣 膜 ,心 律 失常 ,组织 工程血 管 。本 文就 MS s 心肌再 生治 疗 中的应用 稍作综 述 。 C在
1 骨 髓 间质 干 细胞 的概 述
骨 髓 中除含有 造血 干细 胞外 ,还 含 有骨 髓 问充 质 干 细胞 ( S s 。MS s属 于非 造 M C) C 血类 细胞 ,不表 达造血 系 的标 志性 抗 原 如 C l ,C 4 D 4 D 8和 C 4 D1a D1 ,C 3 ,C 3 D 5等 ,能 高效 表达 C 4 ,因而 C 4 D4 D 4被认 为是 M C 重要 的表 面 标 志物 。 目前 ,MS s的分 离 方 Ss C 法 主要 有 密度梯 度离心 法 、贴壁筛 选法 、流式 细胞 仪分离 法 和免疫 磁珠 分离 法 4种 。流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 •63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c reperfusion in j ury ,MIRI )指心肌缺血恢复血流供应后,造成代谢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加重的现象[1]。

MIRI 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病理过程与冠状动脉血管形成术,冠状动脉重建术,心脏移植等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2]。

MIRI 涉及的机制复杂,尚有待更深入的研究阐述。

近年来,由于电生理学、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等技术的应用,对MIRI 机制的研究也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其主要机制概述如下:1 氧自由基与MIRI自由基(free radical ),又称游离基,指在外层电子轨道上具有不配对的单个电子、原子、原子团或分子的总称[3]。

由机体内氧诱发化学性质活泼的自由基称为氧自由基,包括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

生理状态下自由基存在较少,在细胞缺血时,其氧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4]。

当组织恢复血液供应时,触发氧自由基“爆增”并累积,攻击自身和周围细胞,造成损伤[5]。

自由基损伤细胞膜,致其结构破坏造成心肌酶溢漏;自由基氧化破坏机体蛋白,改变蛋白酶表面结构使功能受损;自由基诱导遗传物质DNA 、RNA 断键或破损,影响核酸正常功能[6]。

自由基可导致心律失常,心肌损伤,细胞凋亡等事件[7]。

2 炎症反应与MIRIMIRI 发生时心脏组织内皮结构受损触发功能障碍,而中性粒细胞趋集、黏附血管内皮是炎症“级联”反应的诱发阶段[8]。

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合成释放肿瘤坏死因子、IL-1、IL-6 等炎症介质,介导其他炎症细胞共同攻击心肌组织[9]。

此外,白细胞浸润在MIRI 中涉及的主要机制为,MIRI 使细胞膜受损和膜磷脂降解,具有很强趋化作用的白三烯等代谢产物增多,使更多白细胞循环浸润,对心肌细胞造成多次损伤。

MIRI 时,心肌缺血细胞生成大量的促炎介质如补体C 5a 、LPS 、IL-8等,激活并诱导心肌细胞多种黏附如ICAM-1,ICAM-2等分子表达[10]。

骨髓干细胞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骨髓干细胞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骨髓干细胞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是体内最重要的干细胞之一,也是干细胞研究的起点。

它们能够对身体内任何器官和组织进行修复和再生。

骨髓干细胞的应用广泛,尤其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分析。

一、骨髓干细胞的来源和分类骨髓干细胞的来源主要包括骨髓、外周血、脐血等。

其中,骨髓是典型的来源之一,而其他来源则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根据发育阶段和功能,骨髓干细胞可以分为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两类。

前者是指能够分化成各种血细胞系的干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

而后者则是指不同于造血干细胞的干细胞群体,主要具有哺育、调节和修复等功能。

二、骨髓干细胞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1. 骨髓干细胞移植骨髓干细胞移植是干细胞医学的一种重要应用,主要应用于恢复造血功能失调的病患。

比如,大量的肿瘤患者需要通过骨髓干细胞移植来恢复其造血功能。

此外,骨髓移植也可以用于治疗免疫系统相关性疾病和其他遗传性疾病等。

2. 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治疗中也有重要应用,比如在组织修复中。

过去几年,间充质干细胞已被证实可以帮助恢复心肌、神经损伤、肝功能和骨伤等。

其中,恢复心肌功能是骨髓干细胞应用研究中的一大重点,也是最令人期待的。

因为心肌组织缺乏自我修复能力,而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则可以发挥其再生和分化的作用。

3. 生殖干细胞在生殖领域的应用生殖干细胞在临床治疗中也有重要应用,在生殖领域尤为重要。

它可以用来修复性功能障碍和不育症等。

经过多年发展和研究,现已出现了一些非常成功的生殖干细胞治疗,比如使用生殖干细胞帮助治疗睾丸萎缩症等。

三、骨髓干细胞的前景展望因为骨髓干细胞在治疗疾病和组织修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目前人们对其前景展望非常乐观。

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高效的治疗方案,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尝试。

此外,因为骨髓干细胞具有多能性和特异性的功能,未来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将不断拓展。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新进展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新进展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新进展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心肌在短暂缺血后重新获得血液供应时,反而加重心肌损伤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认识不断加深,也为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以往的研究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主要包括氧化应激、钙离子超载、炎症反应等。

其中,氧化应激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自由基的过度产生和清除失衡会导致心肌细胞的进一步损伤。

另一方面,钙离子超载也会导致心肌细胞死亡,而在再灌注过程中炎症反应的加剧也会加重心肌损伤。

针对这些机制,临床上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治疗措施,如缺血预处理、远程缺血预处理、药物干预等。

其中,缺血预处理和远程缺血预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心肌细胞的死亡,而药物干预则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清除自由基等方式减轻心肌损伤。

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干细胞修复和新技术的应用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干细胞修复是指利用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将干细胞移植到受损的心肌组织中,以替代受损的心肌细胞。

新技术的应用则包括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纳米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为心肌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如何确保干细胞在心肌组织中的生长和分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技术的应用尚处于初步阶段,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验证。

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将这些治疗方法与传统的冠心病治疗方法相结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新进展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明确其机制和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我们可以更精准地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同时,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创新的治疗方法问世,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带来希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干细胞修复和新技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以期发现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心肌梗死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

心肌梗死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

心肌梗死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由于冠状动脉发生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血管成形术和冠脉搭桥手术等,但这些方法不能修复因心肌梗死而受损的心肌组织。

然而,干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为心肌梗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它们可以分化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并参与组织修复和再生。

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中,最常用的干细胞来源有胚胎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心肌干细胞等。

胚胎干细胞是一种源于胚胎早期的多能干细胞,它们具有较强的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和其他类型细胞。

在动物模型中,胚胎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受损心肌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改善心功能。

然而,由于胚胎干细胞来源的伦理和安全性问题,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源于成人组织(如骨髓和脂肪组织)的多能干细胞,它们具有较好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并具有促进心肌再生和血管生成的作用。

临床试验显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此外,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获取性,目前已成为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主要选择。

心肌干细胞是一种特殊的干细胞,它们存在于成年心脏组织中,具有较强的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

心肌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心肌再生和修复,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然而,心肌干细胞数量有限且分化能力有限,且获取较困难,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除了上述干细胞类型,还有一些新的干细胞来源被广泛研究,如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和多能成体干细胞(PSCs)。

iPSCs来源于人体成体组织细胞,通过基因转导和重编程技术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具有较好的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

PSCs来源于成体组织,具有不同程度的分化潜能,可向心肌细胞分化。

这些新型干细胞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获取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疗 ; 血 性 心 脏 病 缺
力 的细 胞 , 适 宜 的 体 外 培 养 中 能 生 存 增 值 并 保 存 在
多 向分 化 潜 能 , 产 生 表 现 型 和 基 因 型 和 自己 完 全 能
相 同的 子 代 细 胞 , 时 还 能 分 化 成 各 种 功 能 细 胞 。 同
骨 髓 来 源 的干 细 胞 包 括 骨 髓 造 血 干 细 胞 ( e tpi hma o . o
力衰 竭 发 生 及 降 低 远 期 病 死 率 的 关 键 。 近 年 来 , 随
着 分 子 生 物 学 和 细 胞 生 物 工 程 技 术 的 发 展 以及 骨 髓
干细 胞 ( al t cl m r w s m e ,MS 研 究 认 识 的 深 做 了 类 似 的 研 究 , 将 来 源 于 2 rc等 J i 其 供 体 小 鼠 的 骨 髓 l ——i0 胞 以 点 注 射 的 方 式 局 i ckts n p细 部 注 射 人 心 梗 小 鼠梗 塞 灶 的 周 边 区 , 现 植 入 的 细 发
面取得 了巨大进展。现代干细胞技术研究表 明 H C S
较 预 期 有 更 高 的 可 塑 性 , 以 分 化 成 为 除 造 血 组 织 可
外 其 他 类 型 的 组 织 细 胞 。 19 99年 O gsi 发 现 用 huh 等 H C依 附 在 生 物 活性 材 料 上 , 增 后 植 入 皮 下 、 肉 S 扩 肌
骨 髓 干 细 胞 移 植 治 疗 缺 血 性 心 脏 病 的 研 究 进 展
单 守 杰 综 述 , 绍 良 审校 陈
( 京 医科 大 学 附属 南 京 第 一 医院 心 脏 科 , 京 南 南 20 0 ) 10 6
摘要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现状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现状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 0 年 2 5日第 3 卷第 4 09 月 2 期 C i J o g M d F bur 5 2 0 , o 3 , o h P s  ̄ e ,era t 0 9 V 1 2 N . n t y h . 4

6 ・ 9

继 续 医 学 教 育 ・
干 细 胞 移 植 治 疗 心 肌 梗 死 的 研 究现 状
的损伤 , 缩小 心肌梗死 面积翻 。
I骨髓干细胞移植 : . 骨髓 干细胞 为多潜能细胞 , 具有分 化成为心肌细胞 、 血管 内皮 细胞 和平 滑肌 细胞 的潜 能。主要 包 括 间充质 干细胞 ( snhma s m cl M C 、 meecy lt e , S ) 造血 干 细 e l
的心力衰竭等发病率 明显上升。目前 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 疗和血管成形术 等只能使闭塞的血管再通 , 挽救存活 的心肌
细胞 , 而对 已坏死 的心肌细胞无能为力 。如何促进缺血坏死 心肌细胞 的再 生 , 抑制 心肌纤维化 和瘢痕形成 , 防止心室重 构 ,已成 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提 高心肌梗死预后 的关键 。 近年 ,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工程技术的发展 以及对
功能有所改善 , 并且无并发症 。Mee 等【 yr q 进行 自体 骨髓 细胞 移植的 B O T研究 , OS 规模较 大 , 设立 了随机对照组 , 随访 l 8 个月 , 但其结果耐人寻味 。共入选 6 0例急性 s T段抬高 心肌 梗 死患者 , 随机分 为常规治疗组 和细胞移植组 , 细胞移植组 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治疗( C ) P I术后 48d 冠状 动脉 内移植 . ,
中, 可以在心肌组织 中发现存活并 表达心肌 细胞 功能 , 同时

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

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

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干细胞是一个具有高度分化和再生能力的细胞,它能够分化成任何类型的细胞,并在体内进行修复和再生。

自干细胞被发现以来,它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许多科学家认为,利用干细胞技术进行治疗,将是医学史上的一个巨大的飞跃。

在过去的几年里,干细胞已经被应用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包括医学、生物工程和再生医学等领域。

这篇文章将介绍干细胞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

干细胞治疗的优势干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技术,它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利用自体干细胞,使得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统对治疗的干细胞不产生排斥反应。

干细胞治疗具有以下优势:1. 有效性:干细胞能够繁殖成多种细胞类型,包括肌肉细胞、神经细胞、心脏细胞等,因此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2. 安全性:自体干细胞的使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副作用,降低了外源干细胞对组织排斥的风险。

3. 可持续性:由于干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和再生,所以可以使治疗效果更加可持续。

干细胞治疗的应用领域干细胞治疗已经应用到许多领域,例如:1. 自闭症治疗:一项针对自闭症患者的干细胞治疗试验正在进行中。

在这项试验中,研究人员将用患者自身的脐血干细胞进行治疗,测试其对自闭症患者的有效性。

2. 关节炎治疗:最近的一项试验显示,干细胞治疗对于关节炎病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干细胞治疗可以减轻关节炎病患者的疼痛和肿胀,并促进关节软骨的再生。

3. 心脏病治疗:过去几年中,许多干细胞研究已经集中于心脏病治疗。

一项通过注射干细胞来治疗心脏病的临床试验已经展开。

这项试验证实,干细胞治疗在改善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和心肌缺血方面非常有效。

4. 神经系统疾病: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神经元,并进行神经损伤的修复和再生。

目前,干细胞治疗已经被用于治疗脑损伤、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干细胞治疗的未来随着干细胞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可以期待未来干细胞治疗将会有以下进展:1. 干细胞育种技术的发展:干细胞育种技术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在实验室中通过干细胞育种制备出需要的细胞,从而使得干细胞治疗更加精准和有效。

干细胞移植技术在再生医学上の新进展

干细胞移植技术在再生医学上の新进展

干细胞移植技术在再生医学上の新进展再生医学是一门致力于利用生物医学科学和工程技术来修复、再生和替代受损组织或器官的学科。

干细胞移植技术作为再生医学的核心技术之一,近年来经历了令人瞩目的新进展。

本文将探讨干细胞移植技术在再生医学领域的新应用以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类型细胞,包括神经细胞、心肌细胞、肝细胞等。

这一特性使得干细胞具备了再生和修复组织的潜力。

干细胞移植技术通过将干细胞注入受损的组织或器官,以期恢复其功能。

过去的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技术可以在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对于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干细胞移植技术在再生医学上的新进展为其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首先,最近的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

例如,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多巴胺神经元的死亡。

研究人员使用干细胞移植技术将多巴胺神经元的前体细胞注入患者的大脑,结果显示,多巴胺神经元的数量得到了显著增加,并且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改善。

类似地,干细胞移植技术也被应用于治疗脊髓损伤,研究人员发现干细胞的移植可以促进损伤部位的神经再生,从而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

其次,干细胞移植技术在心脏病的治疗中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心肌梗死是心脏病的一种常见情况,其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的堵塞导致心肌缺血。

研究人员通过将多能干细胞移植到受损的心肌组织中,促进了新的心肌细胞的再生和血管生成,从而恢复了患者的心脏功能。

此外,干细胞移植技术也可以用于治疗心衰,研究人员发现移植的干细胞能够释放生长因子并刺激心肌细胞的增殖,从而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

此外,干细胞移植技术在组织修复和再生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临床试验表明,干细胞移植技术在骨折愈合和器官再生中具有巨大潜力。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将骨髓干细胞注入骨折部位,促进了愈合过程并增强了骨折的稳定性。

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微环 境 、损 伤吞 噬细 胞 和刺激 神 经系 统等 多种 途径 实现 。G-CSF 间 相 关 。G—CSF可 通 过 与 多 种 细 胞 因子 共 同 调 节 造 血 动 员 。
促进造血重 塑已被公认 ,但是否有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的联系 G—CSF对造 血 有 多重 影 响 ,但 远 期 影 响仍需 更 多 临床 积 累 。
Ojeda【 等 认 为 G—SCF能 增 加 动 员 T细 胞 和 DC细 胞 ,动 员 4 结 论
NK、NKT细 胞无 差 异 。G—CSF可提 高移 植后 中性 粒 细胞 和血 小
G—CSF对 大多数供体短期影响是 良性 的,能促进受体造
板 的恢 复 ,提 高移 植 成 功率 。这 些 通 过调 节 蛋 白酶活 性 、损 伤 血 动 员 ,增 强抗 白血 病反 应 ,但 对 抗 宿 主反 应 与剂 量 和 作用 时
性 关 系 ,但 可增 加不 良反 应 的风 险 ,故 提倡 应用 小 剂量 动 员剂 。 起 到 关 键 作 用 [61o G—CSF破 坏 (VLA)一4和 VCAM!黏 附 因子
骨髓 龛 调节 造 血 干细 胞 的生 长 、存活 和 分化 】。G—CSF的快速 和 SDF—I/CXCR4化学 吸 引 因子 的相 互 用 ,便 会 引 起 造 血 动 员
大 量的 临床 总结 表 明 G—CSF能促 进 造血 干 细胞 重 塑 。细 胞 因子 进 而 调 节 Tie一2信 号 I。G—CSF的表 达 和 VEGF共 同 影 响肿 瘤
CSF具 有 促进 造 血 干 细 胞增 殖 、分 化 的作 用 。G—CSF可通 过 动 和 造 血动 员 的治 疗 效 果 。VEGF也 可 联 合 AnglZI'ie2信号 系统调

中医药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研究进展

中医药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研究进展
E C特异性表面标志 F Ⅷ ,心脏功能改善 。
状态 ,急性 心肌梗死是其最危重的临床类型 。动脉搭桥 、 心脏外科手术 、溶栓 疗法 等手段 的应 用使得 缺血 心脏 能 在短时间 内重新获得 血液灌注并 恢复 氧供应 ,但 目前临 床所用 的治疗手段不 能逆转 已坏死 的心肌 ,心脏移植 由 于费用 和排斥反应等问题也 不能得 到推广应 用。2 0世纪 9 0 年代 以来 ,干细胞技术 的出现与逐步成熟 ,给缺血性 心脏病治疗带来了新 的曙光 。
B MS C s 注射人急性心肌缺血大 鼠的缺血 区,发现 大 鼠的 心肌缺血 区 高度表 达 V E G F ,微 血管 密度增 加 ,心肌 梗 死面积减少 ,心功能改 善。盛 小刚口 等将转染 V E G F基
因的 B MS C s 移植 入心肌梗死兔模型的缺血心肌 ,明显改 善了兔心功能。 大量的实验研究得 出了类似 的结果 。B MS C s 移植能
心肌缺血 是指 各种 原 因引起 冠状 动脉 血流 量 降低 , 致使心肌氧等物质供 应不 足和代谢产 物清 除减少 的临床
方利君一 等发现 B r d U标记 的 B MS C s 移植后 聚集在 供体动物创面的小血管周 围,个别 血管内皮 细胞 呈 B r d U 阳性 ,表达血管 内皮细胞特异性标 志因子第 Ⅷ因子 。s i I — v a [ 1 【 l 等将 B MS C s 通 过局部 注 射移植 到慢 性犬 心肌 缺血 模 型的缺血 区,发现缺血 区血 管密度 提高 ,B MS C s表达
1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的概念及生物学特征
研究还 显 示 ,细 胞 因子 V E G F 、b F G F等 也 参 与 了 B MS C s向 E C 的定 向分化 ,因此有 学 者采 用 向 B MS C s 转染 V E G F 、b F G F基 因的方法 促进 B MS C s向 E C 的定 向分化 。Ma t s u mo t o R L “ 等将 转 染 人 V E G F - 1 6 5基 因 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2] Friedenstein AJ,Q’Bkaia JF,Kulagina NN.Fibroblast precursors in normal and irradiated mouse hematopoietic organs[J].Exp He- matol,1976,4(5):267-274.
Tropel P.Platet N,Platel JC,et a1.Functional neuronal differentia. 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rJ me∽nchymal stem ceils J i.Stem
Cells,2006,24(12):2868.2876. Tomita M.Mori T,Maruyama K.et 02.A comparison of neural dif- fercntiation and retinal transplantation with bone marrow-derived cells and retinal progenitor cells[J].Stem Cells。2006,24(10): 2270-2278.
[6]Pittenger MF,Mackay AM,Beck SC,et a1.Muhilineage potential of aduh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j I.Science,I 999,284 (5411):143·147.
[7]Vogel W,Grunerach F,Messam CA,et a1.Heterogeneity among hu-
2002.5(5):392—394.
收稿日期:2009.-06-06修回日期:2009—10-3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紊乱 引起的各种严重心律 失常。
钾摄入不足或排 出过多或血液稀释等因素均可使血 清钾 离子水平降 低 而出现低血钾 。临床上低血钾 的主要表现有 四肢 无力 、疲乏等 ] ,如 本 研究6 9 例低 血钾 患者 中因四肢无力 就诊者 达4 4 例 ,占6 3 . 8 %之多 。 从 本研 究看 ,低 血 钾 的 主要 心 电 图异常 有 :u波增 高 、Q— T 间期 延 长、s T . T 改变 、T 波改变及心律 失常等。据小川聪 报道 ,血钾 水平为 2 . 5 m mo l / L 时 ,u波增 高 的发生 率可 高达 7 5 %。这 主要 与血 清钾 离子 水 平 降低 ,心 肌细 胞 内外钾 浓度 差增 大 、细胞 膜对 钾离 子 的通 透性
仍 然是 当今 医疗界 的主 要 难题之 一 。现 有 的 医疗 方 法 ( 如再 灌注 治疗 ) 虽然 有效地 降低 了心梗 的病 死率 ,却 不 能从根 本上 解 决微 循 环堵 塞
和 再 灌注损 伤 所导 致 的心肌 细胞 的死亡 ,致 使相 当多的 患者 预后 并不 十 分理 想。 心脏 移植作 为一种 终末 治疗 手段 ,也受 到 免疫排 斥 、供 体
女 通 讯作 者 :E ~ m” : k e  ̄ i n g u @h o '  ̄ m a i l . c o n r
通 讯作 者 :E - m a i l : k e t i n g u @h o t m a J 1 . c o m
度在心肌 细胞动作 电位的调 控 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 。但在体 外或体 内各 种 因素作 用下 ,血 清钾离子水 平紊乱并 出现升高 或降低的改变 时 ,心
国喱|虱睚珂
2 0 1 3年 3月第 1 1 卷 3
干细胞移植治 疗心肌 梗死的研究现 状及 其发展 前景

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近况

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近况

1 干 细胞 定 向分 化 为 心 肌 细 胞 的研 究
干细胞 可 分 为 胚 胎 干 细 胞 ( S E C)和 骨 髓 干 细 胞 ( S s 两 大 类 , 者 又 包 括 造 血 干 细 胞 ( e tp t t H C) 后 hma i i s m o ec e cl H C 和 间 充 质 于 细 胞 ( eecy a s m cl MS ) e ,S ) l m snhm l t e , C 。 e l
此, 及时有效地提高心 肌缺血 区 内心 肌细胞 数量是 挽救心
肌缺血患者的有效措施 。而近年来 介入 治疗 、 物 治疗都 药
不能使坏死的心肌细胞再 生 , 心脏移 植等治疗 技术 又受 到 经费和供体来源有限 、 免疫排斥 及移植 后心 脏存活 率低 等
因 素 的 限 制 。通 过 骨 髓 干 细 胞 心 肌 移 植 术 , 加 有 功 能 的 增 心肌细胞数 目, 能是 心肌 梗死 治疗 的最理 想方 法之 一 。 可 同 时 有 研 究 表 明 利 用 治 疗 缺 血 性 心 脏 病 的有 效 中药 可 能会

8 96 ・
浙江临床医学 2 l O O年 8月第 1 2卷第 8期
干 细 胞定 向 分化 为 心 肌细 胞 及 中 药干 预 的研 究 近 况
汪丽芳
干细胞是一种具有无限 自我复制能力和 向多种细胞分 化潜能的细胞 , 主要包括胚胎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 , 近几年 来 将干细胞 定向分化的心肌细胞或心肌样细胞移植治疗心
作用 , 使更多的骨髓干细胞 向机体需要 的部位迁移 , 参与组
织 和 细胞 的新 生 , 而 达 到 治 疗 疾 病 的 目的 J成 为 不 同于 从 , 内科 传 统 药物 治疗 、 血 管 介 入 治 疗 或 外 科 手 术 治 疗 的 一 心

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

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
细 胞 动 员 剂 将 骨 髓 干细 胞 “ 赶 ” 外 周 血 , 加 外 周 血 干 细 驱 到 增
G C F由单 核细胞 、 M— S 巨噬细胞 、 纤维母细胞和 内皮细胞 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M— S G C F能促进骨髓集落( ln r n c o yf mig o o
u i ga uoye m crhg ,F — M nt rn lct aop ae C U G )生 长 。 敲 除 G C F — - M— S 小 鼠 ,骨 髓 中祖 细 胞 数 量 与 外 周 血 液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表 明 G C F对造 血 并 不 是 必 要 的 M— S 1 干 细 胞 因 子 (c ) . 3 s r
S F是一种造血生 长因子 , C 由内皮细胞 和纤 维母细胞产 生, 分布于皋丸和卵巢。正常情况下 ,C S F以跨膜 和可溶形式 存在 , 对正常造 血 、 巨噬细胞 生成及功 能 、 黑素细胞产 生 , 胚 细胞 功能 、 的运动等起 关键作用 。在 S F缺乏f1 肠 C 5 突变) 或 受 体 kt 乏( i缺 w突变 ) 鼠中 , 的 胎儿 常 因重 度贫 血而 宫 内死 亡 , 明 S F在造血 中起重要作用 。重组 S F在一些 国家中 表 C C 生产 , 但未被 F A认可 。 D
11 粒 细胞 集 落 刺激 因子 f— S 1 . G CF
细 胞 的存 活 , 后 瘢 痕 形 成 , 种 细 胞 因 子 和 生 长 因 子 等 局 2周 各
部损 伤信号显 著减弱 , 不利 于干细胞 的“ 境依赖分 化 ” 因 环 , 此, 只有 清楚地 了解 到干细胞 最佳归巢 时间 , 能达 到治疗 才 的靶 向性和高效性 。
作者 简介: 吕志伟 (9 2 ) 男, 18 一 , 新疆 昌吉人 , 讲师 , 主要从事运动人体科 学。

超声辐照微泡促进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到心肌缺血部位的实验研究

超声辐照微泡促进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到心肌缺血部位的实验研究
6 8 一 8
中 国超 声 医学 杂 志 2 1 0 0年 8月 第 2 6卷 第 8 期
C ieeJUl ao n dVo 2 No8 A u! hn s t su dMe l 6 r g
超 声 辐 照 微 泡 促 进 犬 骨 髓 间 充 质 干 细 胞 归 巢 到 心 肌 缺 血 部 位 的 实 验 研 究
钟 世根 王 志 刚 凌 智 瑜 殷 跃辉 骆 杰 李 巧 张辉 董 虹 关
摘 要
目的 观 察超 声 辐 照 微 泡 对 犬 骨 髓 间 充质 干细 胞 ( o e ro s n h ma se el,B C ) 归 巢 到 / 缺 血 部 位 的作 b n r w me e c y l tm c l ma s MS s  ̄l f t
组 心 肌 组 织 内 分布 的 M S Cs明 显 比对 照组 多 。
结 论 超 声辐 照 微 泡 可 促 进 MS s 巢 到心 肌 缺 血 部 位 ,而 对 心肌 组 织 无 明显 损 伤 。质 干 细 胞 归 巢 超声 辐 照
Enh n e e fCa n n a r w e e h m a e a c m nto ni e Bo e M r o M s nc y lStm
Zh g Shi n, W a g Zhi a g, Li g Zhi on ge n gn n yu, e l ta
I tt t lr s nd I a n ns iu eofU t a ou m gig, De rm e tofCa di o pa t n r olgy,
1 个 / )用 D I 记 的 MS s O e m1 AP 标 C 。对 照 组 不经 超 声 辐 照 微 泡 单 纯 注 射 MS s C 。5d后 处 死 动 物 ,取 心 肌 梗 死 边 缘 区 组 织 ,进 行

骨髓干细胞优化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骨髓干细胞优化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骨髓干细胞优化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 骨髓干细胞优化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血流突然中断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心肌梗死的高发率令人担忧。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溶栓以及导管介入治疗等手段,然而这些手段只能恢复血流,但不能修复因缺血而受损的心肌细胞,因此再造血管和心肌细胞的恢复仍是治疗的瓶颈。

干细胞是目前最为热门的心肌再生治疗手段之一,骨髓干细胞是其中一种常用的种类。

已有一些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可以改善病人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但是,骨髓干细胞移植效果也受到一些限制,并且存在一定风险和副作用。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优化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风险,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拟采用动物试验模型,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并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骨髓干细胞种类的优化选择:选择不同来源、不同分化状态、不同生长因子诱导等多种骨髓干细胞,通过体外实验比较其增殖、分化和生物学特性,确定最优的种类。

(二)骨髓干细胞应用方式的优化选择:探索不同的移植方法,包括直接注射、冠状动脉介入等,比较其对心肌再生的作用,以及对临床治疗的适用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三)骨髓干细胞移植前后的优化处理:通过预处理骨髓干细胞或改变患者心肌环境等方式来优化骨髓干细胞移植前和后的治疗效果,包括应用不同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进行预处理,或采用保护性介入治疗等手段进行治疗前的优化,以及采用药物治疗、心肌支持治疗等手段进行治疗后的优化。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对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优化策略探讨,本研究预期获得如下成果:(一)找到最优的骨髓干细胞种类和最适宜的应用方式,提高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二)通过骨髓干细胞移植前后的优化处理,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心肌再生程度,降低治疗风险和副作用。

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综 述 .
骨 髓 干 细 胞 移 植 术 治 疗 缺 血 性 心 脏 病
高 伟 , 士雯, 王 薛 桥
( 中国人 民解放军 总医 院老 年心血管病研 究所 , 北京 10 5 ) 0 83
关键 词 : 心肌 缺血 ; 骨髓移植 ; 干细胞 中图分 类号 : 47 7 R 5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o 9o2 (o 2o —360 lo -16 2o )505-2 胞生 长因子 、 岛素样生 长因子一 和血管 内皮细胞生 长 因子 胰 1 存在 时 , 以 分 化 成 内 皮 细 胞 。许 多 研 究 提 示 , 些 可 j 这 C 3 细胞 具有 内皮祖 细胞 特性 。 D4 13 内皮祖 细胞 的应用研 究 . 内皮祖 细胞 可 以在病理 或生 理情 况下 , 比如被 缺血损伤或 细胞 因子 作用动员 到外周血 中
成新血管 。 比如给实验 动物或人 以粒 细胞 集落 刺 激 因子
(r uoy -o n u t f t , -S ) g n l t cl ys li a o G C F 或粒细胞 巨噬细胞 a c e o 血n a 嚷 c r 集落刺激 因 子 (r u ct m c paecln t u t gfc r ga l y am hg-o ysm l n t , no e o i a i ao G C F , 以将单 核 细胞 动 员 到外 周 血 中 , M—S ) 可 抽取 部经密度梯度 离心 分离 出单 核细 胞 , t 0 用抗 C 3 单克 隆 抗体 将 其 分 为两 部分 , C 3 D 4的 即 D4一细 胞 和 C 3 细胞 。其 中 C 3 细 胞包 含 有 内皮 细胞 和 成 血 管母 D4 D4 细胞 , 它们 在 体 内 可 以迁 移 、 增 并 诱 导 成 血 管 效 应 n 扩 。 C 3 D 4 细胞 也可 以在体 外培 养 、 增 , 有碱 性 成 纤维 母 细 扩 在

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进展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hathy,ICM)是指由冠状动脉多支或弥漫病变引起心肌缺血坏死、广泛纤维化,另外还掺杂有心肌顿抑和冬眠心肌,导致弥漫性心脏扩大,形成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类似的临床综合征。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以及介入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ACS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从而使得ICM患者较前明显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

目前,ICM已成为心力衰竭的最常见病因,生存预后差。

事实上,在临床工作中,ICM的诊断难度并不高,因此不容易出现漏诊或者是误诊的情况。

通过下面的内容,笔者将对ICM的治疗进展做一个简要的梳理。

1.药物治疗据统计,心衰的生存率每10年递增12%,这绝大部分应该归功于治疗理念的转变,即由纠正短期血流动力学转为拮抗RAAS系统以及异常激活的交感神经系统,延缓心室重构。

当前首个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和脑啡肽酶双重抑制剂(angiotensin Ⅱreceptor-neprilysin inhibitor,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诺欣妥?)已在国内上市,可在阻断钠尿肽降解的同时抑制RAAS系统和心室重构,其在临床试验中的疗效超过标准治疗药物(依那普利),降低了心衰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和再住院率。

2.血运重建2.1.评估存活心肌几项临床试验已经表明,在有较多存活心肌的ICM患者中,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合理血运重建可以改善生存率和左室功能。

目前能够评价存活心肌的无创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SPECT或者PET、负荷超声心动图、多排螺旋CT和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

其中,CMR能够以超高的图像清晰度描绘心脏的三维解剖形态,准确判断血液流动、扩散、灌注、组织供氧及局部温度改变等方面的功能学信息,结合心肌应变技术评估心肌运动力学特性,进而识别存活心肌的位置和范围,因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
【摘要】心肌缺血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骨髓干细胞已成为治疗心肌缺血的最优手段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本文对骨髓干细胞动员剂的选择、干细胞动员剂注入量及最佳动员时间与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心肌缺血的机制作以前瞻性的概括,旨在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干细胞;心肌缺血;动员;机制
1 骨髓干细胞动员剂的种类
1.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G—CSF是一种由体内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作用于骨髓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向中性粒细胞分化和增殖,促进成熟粒细胞向外周血释放,并加强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及吞噬杀菌作用,炎症介质IL—1和TNF等增加G—CSF的产生。

1.2 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GM—CSF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GM—CSF能促进骨髓集落(colony forming unit—granulocyte—macorphage,CFU—GM)生长。

敲除GM—CSF小鼠,骨髓中祖细胞数量与外周血液无显著性差异,表明GM—CSF对造血并不是必要的。

1.3 干细胞因子(SCF)
SCF是一种造血生长因子,由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产生,分布于皋丸和卵巢。

正常情况下,SCF以跨膜和可溶形式存在,对正常造血、巨噬细胞生成及功能、黑素细胞产生,胚细胞功能、肠的运动等起关键作用。

在SCF缺乏(51突变)或受体kit缺乏(w突变)的鼠中,胎儿常因重度贫血而宫内死亡,表明SCF 在造血中起重要作用。

重组SCF在一些国家中生产,但未被FDA认可。

2 干细胞动员剂注入量及最佳动员时间
研究表明,G—CSF10μg/(kg·d)剂量分2次/d动员(间隔12h)比10μg/(kg·d)剂量1次/d动员的方案更优越,所获得CD34+细胞数更多。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何时适合接受干细胞动员治疗,取决于MI后的病理变化、动员剂作用机制及归巢时间窗,目前最佳动员时机尚不清楚。

在不干预的情况下,MI 后第7d外周血干细胞数量达到高峰,显然在数量和时间上还不足以归巢。

早期梗死区域炎症反应剧烈,不利于归巢细胞的存活,2周后瘢痕形成,各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局部损伤信号显著减弱,不利于干细胞的“环境依赖分化”,因此,只有清楚地了解到干细胞最佳归巢时间,才能达到治疗的靶向性和高效性。

3 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心肌缺血的机制
3.1 骨髓干细胞的动员
Shintani等发现,急性心梗患者外周血CD34+阳性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和骨髓成血管细胞升高,其峰值出现在心梗后第7d,28d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动物实验也有类似发现,提示急性心梗后存在外周血干细胞增加,即急性心梗本身存在骨髓动员作用。

缺血时骨髓干细胞自我动员,可能是机体对缺血后组织血管再生的一个自我修复功能,其机制可能是缺血后局部分泌某些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所造成。

然而这种自我修复的作用较弱,远达不到修复坏死心肌所需要的浓度。

因此,可采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将骨髓干细胞“驱赶”到外周血,增加外周血干细胞数量,使其分化成心肌和血管内皮
细胞,达到再生和修复作用。

3.2 骨髓干细胞归巢的调控机制
目前认为,骨髓干细胞的归巢是由黏附分子、趋化分子及大量的炎性因子共同介导的;该过程有骨髓内皮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造血微环境及其分泌或表达的分子共同参与。

目前已知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选择素家族、整合素家族、CD44四大类黏附分子均参与了该过程;炎症时白细胞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也精确地控制着炎症细胞的趋向运动。

心肌梗死后缺血区存在炎症反应,各种炎症介质的释放、粒单核细胞浸润、肥大细胞激活、细胞外基质蛋白的降解、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被认为是骨髓干细胞归巢的重要条件。

3.2.1 炎性因子
AMI损伤局部存在炎症反应,表达多种趋化因子如白细胞介素—8(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肿瘤坏死因子(TNF)等。

血管内皮细胞多种黏附分子表达上调——心肌梗死造成的这一系列微环境改变,可能是干细胞归巢的始动因素。

Helmuth称之为“干细胞听到损伤组织的召唤”,归巢是指干细胞经过复杂的分子间相互介导作用,由外周循环向新的组织迁移、识别和定位的过程。

3.2.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又称血管通透性因子(VPF),具有增加微静脉、小静脉的通透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使细胞质钙聚集以及诱导血管生成等作用。

VEGF是一个家族,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以及胎盘生长因子等。

其中VEGF—A研究最多,应用也最广泛。

新近又发现了两种新的VEGF存在形式,即VEGF—B和VEGF—C,扩大了已知的VEGF家族并进一步说明了内皮细胞功能调节的复杂性。

3.2.3 整合素
整合素是粘附分子的一类,粘附分子通过配体—受体相对应的形式介导细胞—细胞,细胞—细胞外基质或细胞—细胞外基质—细胞之间的粘附,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与活化、细胞贴壁、伸展和移动,细胞的生长及分化、炎症、血栓形成、肿瘤转移、创伤修复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

有研究发现,骨髓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后,其归巢能力减弱,可能与整合素下调有关,Wagers等研究证实,HSC归巢能力减弱(约50%)与整合素a2表达上调、a5表达下调有关,a4整合素功能阻滞也发生相似的归巢减弱现象。

提示整合素在骨髓干细胞归巢的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Peled A,Kollet O,Ponomaryov T,et al. The chemokine SDF—1 activates the integrins LFA—1,VLA—4,and VLA—5 on immature human CD34(+)cells[M]. Blood,2000,95(11):3289—3296.
[2]Kalka C,Masuda H,Takahashi T,et al.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165)gene transfer augment s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in human subjects[J]. Circ Res,2000,86(12):1198—12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