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d29ae55a8114431b90dd871.png)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篇一:概念形成实验报告概念形成实验室研究引言个体掌握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就是概念的形成过程。
在实验条件下,常常模拟自然概念创造出人工概念,通过个体掌握人工概念的过程来研究概念形成的规律。
创造人工概念要先确定一个或几个属性作为对材料进行分类的标准,但并不把这个标准告诉被试,而只将材料给他,让他把材料分类。
在被试分类的过程中,主试每次都告诉他分类是否正确。
通过这种方式让被试发现概念的标准。
被试一旦发现了这个标准,掌握了对材料进行分类的有关属性,也就掌握了该人工概念。
通过人工概念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而且有助于了解被试对事物进行抽象化的水平。
概念形成的过程,亦是个体掌握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
实验中常以人工概念来模拟自然概念,通过个体掌握人工概念的过程来研究概念形成的规律。
制造人工概念首先要确定一个和几个属性作为对材料进行分类的标准,被试在对材料的分类过程中,经外界的提示,来发现所确定的标准。
被试掌握了进行分类的有关属性,也就是掌握了该人工概念。
在人工概念的研究中,即可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更可进一步了解个体对事物进行抽象化的水平。
空间位置关系的概念就是人工概念中的一种。
叶克斯选择器就是实现空间位置关系的人工概念的一种实验仪器。
实验中,每次都给被试几个可选择的按键,这些按键所在的位置和所用的数目都不一样,但其中都有确定数目的按键,按的时候会发出声音。
这些数目的按键所处的位置均遵循同一规律,该实验就是让被试去发现这个规律,形成概念。
例如主试先设定一种规律是在一组可选择的按键中,当被试按从右向左第三个键时会发出声音。
在第一次给被试五个选择键,他按到中间一个键时声音响了,这时他会假设有响声的键是中间一个键,第二次给被试三个选择键,他就会直接按中间的一个键,结果没有声响,这就否定了第一次的假设,同时产生第二种假设,是从右边向左数的第三个键的位置。
就是在不断假设、不断否定、不断尝试中,分析出其中的规律性,被试并在后面的实践中加以证实。
布鲁纳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布鲁纳概念形成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a8404e6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16.png)
一、实验背景概念形成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涉及个体如何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一般特征,形成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假设检验说”,用以解释概念形成的过程。
本实验旨在通过人工概念形成实验,验证布鲁纳的假设检验说,并探讨个体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布鲁纳的假设检验说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适用性。
2. 探讨个体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3. 分析不同个体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差异。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设计一套包含10个不同特征的刺激材料,每个刺激材料包含5个实例,共计50个实例。
3. 实验程序:(1)向实验对象介绍实验目的和规则。
(2)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
(3)第一组为控制组,不接受任何指导;第二组为假设检验组,接受布鲁纳假设检验法的指导;第三组为启发式组,接受启发式策略的指导。
(4)要求实验对象在限定时间内,对刺激材料进行分类,并解释其分类依据。
(5)记录实验对象在分类过程中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四、实验结果1. 控制组:在分类过程中,实验对象正确率较低,反应时间较长。
2. 假设检验组:在分类过程中,实验对象正确率较高,反应时间较短。
3. 启发式组:在分类过程中,实验对象正确率一般,反应时间较长。
五、分析与讨论1. 布鲁纳的假设检验说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在实验中,接受假设检验法指导的实验对象在分类过程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均优于其他两组,说明假设检验法有助于提高概念形成的效率。
2. 个体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存在差异。
实验结果显示,接受不同指导策略的实验对象在分类过程中的表现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个体的认知风格、知识背景等因素有关。
3. 启发式策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启发式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对象的正确率,但反应时间较长,说明启发式策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ff7ca9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e5.png)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对事物本质和特征的抽象和概括。
然而,概念的形成并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我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逐步建立起来。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实验,探讨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一:水的沸点在我们的第一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水的沸点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将水放在不同的容器中,分别加热,并记录下水开始沸腾的温度。
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无论是在高山上,还是在平原地区,水的沸点都在100摄氏度左右。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概念: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表面的概念上,我们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深化。
实验二:水的三态转换在第二个实验中,我们将研究水的三态转换。
我们将水放在冰箱中冷冻,并观察其变化。
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水开始结冰,形成固体。
当我们将冰块取出放置在室温下时,冰块逐渐融化,变成液体。
当我们将液体水加热到100摄氏度时,水开始沸腾,形成气体。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我们对水的概念。
我们可以将水分为三个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这个概念更加全面和准确地描述了水的特征。
实验三:物体的质量在第三个实验中,我们将研究物体的质量。
我们选择了不同的物体,用天平称量它们的质量,并记录下结果。
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无论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如何,它们的质量都是一个固定的值。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新的概念:物体的质量是一个固定的值。
这个概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物体的本质特征。
实验四:动物的生长在最后一个实验中,我们将研究动物的生长过程。
我们选择了小鸟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下它们从孵化到成年的时间。
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小鸟的生长时间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值,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动物的生长时间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值。
这个概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动物的生命过程。
通过以上一系列实验,我们逐步建立了一些概念,如水的沸点、水的三态转换、物体的质量和动物的生长时间。
心理学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心理学概念形成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697c62401f69e31433294e0.png)
概念形成实验室研究摘要:本实验旨在比较简单与复杂空间位置关系概念形成过程的某些特点,学习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
使用叶克斯选择器,通过向一名被试展示设计好的,按简单与复杂空间位置概念的操作的规律来研究被试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空间位置复杂程度的增加,被试想要形成概念就需要更多的尝试次数,以及每遍按错的次数也会更多,提出的疑问尝试也更多。
验证了概念的形成遵循尝试错误——假设——检验的循环过程。
关键词:概念空间位置假设检验1、前言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就是思维的基础。
概念就是代表了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事件、行动或关系,而且可以用一个特定的名称或符号来表示。
概念的属性包括定义属性与可变属性,概念学习就就是通过对概念定义属性的辨认、识别与类化来辨别正反例的。
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把一个概念所有的正例识别为正例,所有的反例识别为反例时,就可以说就是学会了这个概念(郭建鹏,2010)。
对于概念形成与结构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为最终了解人类思维过程奠定基础,而且在实践上也为教育中如何帮助受教育者准确迅速地掌握概念提供指导。
因此,长期以来,心理学特别就是认知心理学从各个不同角度对概念形成与结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学说。
(杨治良,1986)。
目前认知关于概念形成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种:一就是通过假设验证来形成概念;二就是由典型例证学习概念。
认知心理学家罗斯认为,记忆中的种种概念,就是以这些概念的具体例子来表示的,而不就是以某些抽象的规则或一系列相关特征来表示的。
这就就是说,概念就是一组对以往遇到过的、存在记忆中的该概念的一些范例构成的。
而假设检验理论就是把学生瞧做就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学生就是通过提出与检验各种假设来解决种种问题的,包括概念问题。
换句话说,学生始终不断地对解决办法提出各种假设,并对之加以检验唐彦(1992)认为鉴于自然条件下形成概念的无关因素不易控制与掌握,所以1920年hull首创了“人工概念”,用以研究概念的形成过程。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d0365dec1c708a1284a446b.png)
(一)概念形成●简介:所谓概念形成,就是辨识出一组物体或观点的共同属性的过程。
包括识别一组物体的共同特征以及发现把这些概念特征联系起来的规则。
实验中,为了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常使用人工概念。
制造人工概念时先确定一个或几个属性作为分类标准,但并不告诉被试,只是将材料交给被试,请其分类。
在此过程中,反馈给被试是对还是错,通过这种方式被试可以发现主试的分类标准从而学会正确分类,及掌握了这个人工概念,通过人工概念的研究,可以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
一般来说,被试都是经过概括—假设—验证的循环来达到概念形成的。
耶克斯复杂选择器可用来制造人工概念。
本实验模拟耶克斯复杂选择器来研究单空间位置关系概念的形成。
●实验目的:试说明概念形成的过程,及假设—检验的过程。
通过和他人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力求新的发现。
●方法与程序:实验室屏幕上会出现十二个圆键,有空心和实心两种。
其中只有一个实心圆与声音相联系,此键出现的相对位置是规律的,被试要去发现其中的规律(概念),找到这个键。
被试用鼠标点击相应的实心圆,如果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表明选择错误;如果有声音呈现,同时该圆变成红色,则表明选择正确。
只有选择正确,才能继续下一次实验。
当连续三次第一遍点击就找对了位置时,就认为被试已经形成了该人工概念,实验进行到下一个概念。
如果被试在60个试次内不能形成正确概念,实验自动终止。
●实验结果与讨论:结果文件结果分数列出的是被试达到正确前所用的遍数(不包括连续第一次就对的三遍)。
详细反映里面有概念内容的介绍,另外分撕裂引出其它结果:第一列是概念编号;第二列为遍数;第三列为没变中反应错的次数,如为0则表示这一遍第一次就做对了;第四列表示这一边所用的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例如:概念编号序号错误次数所用时间1 1 0 52871 2 0 14841 3 0 508…. .. .. ….并在试验后,告知四个人工概念:概念1:实心点的中点概念2:中间的空点起,往前的第2个实心点概念3:依次选实心点的第1、2、3、4,循环概念4:依次选空白点前一个、后一个实心点我的实验结果:---------------------------达到正确前所用遍数---------------------------概念1 0概念2 2概念3 16概念4 2测验耗时:311秒张红兵:---------------------------达到正确前所用遍数---------------------------概念1 5概念2 4概念3 4概念4 2测验耗时:225秒李超萍:---------------------------达到正确前所用遍数---------------------------概念1 1概念2 23概念3 16概念4 1测验耗时:376秒徐瑶---------------------------达到正确前所用遍数---------------------------概念1 2概念2 35概念3 23概念4 3测验耗时:380秒讨论:根据以上数据结果的对比,发现以下几点:1、不同人对不同概念的敏感度不一样,导致不同概念错误的次数不一样。
人工概念实验的实验报告
![人工概念实验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d57184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28.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工概念的形成过程。
2. 掌握人工概念实验的基本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假设考验说的概念形成过程。
二、实验原理人工概念实验是心理学中用于研究概念形成过程的一种实验方法。
该实验通过给被试提供一系列卡片,卡片上分别画有不同的图形、颜色、数目和边框等属性,要求被试根据实验者的提示,识别出符合特定概念特征的卡片。
实验者事先规定某个维量的某一属性或几个维量的属性为某个人工概念的特有属性,即有关维量和有关属性,其他则称为无关维量和无关属性。
通过分析被试对卡片的识别过程,可以揭示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三、实验材料1. 81张卡片,每张卡片具有形状、颜色、数目和边框四个维量,每个维量又分为三个水平(属性或值)。
2. 人工概念卡片,其中包含了实验者规定的有关维量和有关属性。
四、实验步骤1. 实验者将81张卡片随机排列,并展示给被试。
2. 实验者向被试说明实验目的和规则,并告知被试存在一个特定的概念,该概念由具有某一属性或某些属性组成的。
3. 实验者依次展示人工概念卡片,要求被试判断每张卡片是否符合该概念。
4. 被试根据实验者的提示,对卡片进行分类,并记录下符合概念特征的卡片。
5. 实验结束后,分析被试的分类结果,以验证假设考验说的概念形成过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对符合概念特征的卡片进行了有效分类。
2. 通过分析被试的分类结果,发现被试在识别过程中,主要关注了实验者规定的有关维量和有关属性,而对无关维量和无关属性关注较少。
3.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能够通过假设考验,排除无关信息,关注关键特征,从而形成概念。
六、实验结论1. 人工概念实验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学实验方法,可以揭示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2. 假设考验说是概念形成的重要理论,实验结果支持该理论。
3.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类似的人工概念实验,提高自己的概念形成能力。
七、实验讨论1. 人工概念实验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可以用于研究认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心理现象。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3页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3页](https://img.taocdn.com/s3/m/6e122f30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0a.png)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3页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概念形成的过程以及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通过实验方法分析分清概念形成的过程及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概念形成是指将事物归纳为某一类别,并为这一类事物赋予一个名称的心理过程。
概念形成过程中主要包括概念的分类和概念的联想两个方面。
分类就是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区分,找出所属的类别。
而联想则是对同一类别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联系进行比较和运用,确定这一类别的共同特征。
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知觉。
直接知觉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对比、分类,并且对事物的细节有着非常敏锐的感受。
先验原理是指先入为主的预设想法或偏见。
如果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有已有的先入为主观念或偏见,那么很容易就会发生误判甚至会阻止新的有效信息的获取。
3、比较。
事物之间的比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识别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也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概念形成。
三、实验步骤本次实验中,我们需要运用电脑程序进行实验,该程序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阶段,第二部分则是测试阶段。
1、学习阶段在学习阶段,实验者需要通过电脑程序,学习一些动物的图像,该程序将按照给出的特定指令依次展示各个动物的特征。
我们需要记录下每个动物的特征,以便在测试时进行判断。
2、测试阶段在测试阶段,实验者将会看到一张动物的图像,同时需要在四个答案选项中选择最符合该动物的描述。
该测试阶段需要实验者根据所学习到的动物特征进行答题。
四、实验结果本次实验中,我们共有20名实验者参与,其中12名是男性,8名是女性,年龄在20岁到30岁之间。
我们统计了所有参与实验者在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的正确率,其中学习阶段的正确率平均为85%,测试阶段的正确率平均为60%。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实验者在学习阶段的表现相对较好,但是在测试阶段的表现却普遍不尽如人意。
从数据上来看,在测试阶段正确率最高的实验者也只有80%的正确率,并且大部分实验者的正确率都在50%-70%之间。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1b85af89e314332396893d2.png)
用发现去形成概念的研究报告城关一小:冯洋掌握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就是概念的形成过程。
被试形成正确概念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假设,验证的次数、反应的速度及所表现的情绪和信心,均可作为被试分析问题、概念形成的个体差异的依据。
本实验探讨的空间位置关系就是一种人工概念。
空间位置的概念可以用耶克斯选择器来进行研究。
耶克斯选择器是由耶克斯设计定型的,它通过对被试简单和复杂的空间位置的概念形。
概念形成的过程,亦是个体掌握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
实验中常以形成概念来模拟自然概念,通过个体掌握概念的过程来研究概念形成的规律。
研究实验中,每次都给被试几个可选择的按键,这些按键所在的位置和所用的数目都不一样,但其中都有确定数目的按键,按的时候会发出声音。
这些数目的按键所处的位置均遵循同一规律,该实验就是让被试去发现这个规律,形成概念。
例如主试先设定一种规律是在一组可选择的按键中,当被试按从右向左第三个键时会发出声音。
在第一次给被试五个选择键,他按到中间一个键时声音响了,这时他会假设有响声的键是中间一个键,第二次给被试三个选择键,他就会直接按中间的一个键,结果没有声响,这就否定了第一次的假设,同时产生第二种假设,是从右边向左数的第三个键的位置。
就是在不断假设、不断否定、不断尝试中,分析出其中的规律性,被试并在后面的实践中加以证实。
最终形成了正确的空间位置概念。
被试形成正确概念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假设,验证的次数、反应的速度及所表现的情绪和信心,均可作为被试分析问题、概念形成的个体差异的依据。
本研究实验目的在于:(1)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2)比较简单和复杂空间位置关系概念形成过程的速度;(3)学习研究概念形成的实验方法;研究实验方法:1、验仪器:2、验程序:主试根据屏显内容设置:联机模式—〉选择实验的空间位置概念—〉输入学号、姓名—>向被试讲完指导语后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仪器会自动产生一组亮灯,带被试按响亮灯后又会进入下一组亮灯,直至被试连续三次第一次就按对。
人工概念实验的实验报告
![人工概念实验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759f49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d9.png)
人工概念实验的实验报告
《人工概念实验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人工概念实验,探索人类对概念的认知和形成过程。
实验方法:选取一组参与者,让他们观察一系列图片,每张图片都代表一个特定的概念,然后要求他们根据图片描述出对应的概念。
同时,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观察图片后能够迅速地将其与特定的概念联系起来,表明人类对概念的认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
同时,参与者在描述概念时,表现出了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这表明概念的形成和认知过程可能受到个体经验和背景的影响。
实验结论:通过人工概念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对概念的认知和形成过程,同时也可以探讨概念认知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验展望: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人工概念实验的方法和应用,探讨概念认知与语言、文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对概念的认知过程。
同时,我们也可以将人工概念实验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各种概念,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概念形成 实验报告
![概念形成 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37e4de3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92.png)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概念形成实验报告引言:概念形成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归纳和分类,人们能够建立起一系列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
本实验旨在探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并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来验证概念形成的有效性。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了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方法——隐喻比较法。
我们选取了两组不同的物体,一组为“圆形物体”,另一组为“方形物体”。
实验对象被要求观察这些物体,并根据其形状和特征进行分类。
实验过程:实验开始前,实验对象被告知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然后,他们被要求观察一系列圆形和方形物体的图片,并将其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别。
实验者记录下每个实验对象的分类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实验对象都能够正确地将圆形物体和方形物体分开。
他们将圆形物体归类为“圆形”、“圆形物体”或“圆形图案”,而将方形物体归类为“方形”、“方形物体”或“方形图案”。
这表明实验对象在观察和分类过程中形成了关于圆形和方形的概念。
讨论:概念形成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和分类,人们能够将相似的事物归为一类,并为这类事物赋予相应的概念。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对象能够通过观察圆形和方形物体的形状和特征,将它们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别。
这说明他们在观察和分类的过程中,形成了关于圆形和方形的概念。
概念形成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多次观察和归纳来逐渐建立起来的。
在实验中,实验对象可能需要多次观察和分类,才能形成关于圆形和方形的准确概念。
此外,个体之间的差异也会影响概念形成的速度和准确性。
有些实验对象可能更容易形成概念,而另一些则可能需要更多的观察和实践。
概念形成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认知过程中,也对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形成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因此,在教育和培养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准确和有用的概念。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e20b00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98.png)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概念的形成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探讨概念的形成过程并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
实验原理:概念是大脑对外部事物或观念进行归类和理解的基本方式之一、概念的形成是在多次观察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建立的认知机制。
本实验通过给出一些特定的刺激,观察参与者对刺激的反应和归纳,以此来研究概念的形成过程。
实验材料:1.实验参与者:10名志愿者(大学生)2.实验室环境:安静、无干扰的实验室3.实验设备:电脑、投影仪、实验材料(见下)实验步骤:1.将实验参与者分为两组,每组5人。
2.展示给第一组一系列图片,如椅子、桌子、沙发、餐桌等,每个图片展示5秒钟。
3.记录第一组参与者对每个图片的反应,并整理出出现频率最高的特征。
4.展示给第二组一系列图片,如人、动物、植物、建筑等,每个图片展示5秒钟。
5.记录第二组参与者对每个图片的反应,并整理出出现频率最高的特征。
6.将两组参与者的整理出的特征进行交流和比较,讨论是否有共同点,并形成概念定义。
7.将概念定义与未展示的图片进行匹配确认。
实验结果:1.第一组参与者观察了一系列家具图片后,他们最常提及的特征是:有四个腿、有靠背、有座位等。
2.第二组参与者观察了一系列物体图片后,他们最常提及的特征是:有生命、能动、能自我行动等。
3.在交流比较过程中,两组参与者发现共同的特征是:有形体、有功能性。
4.经过讨论后,两组参与者共同形成了概念定义:概念是一类事物或观念的总和,具备一些共性特征,可以用来归类和理解。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基于观察和经验的过程。
在观察到一系列相关刺激后,参与者会提取出最常见的特征,并通过比较和交流,最终形成共同的概念定义。
实验结果也提示了概念的本质,即概念是基于共性特征的归类和理解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概念的形成对于知识的习得和认知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研究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机制,并为教育、心理学等领域提供科学的依据。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13f6287bceb19e8b8f6baee.png)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教育科学学院 094 陆文娟 09151354摘要选用“自动”方式进行实验。
在自动方式的24种方案中,简单和复杂空间位置关系各任选六种,被试通过尝试按键来掌握一定的规律,形成一定的概念。
记录被试概念形成所用的时间。
通过实验了解被试分析问题及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概念形成叶克斯选择器1 引言以人为被试的概念形成研究可谓为思维的研究提高了新的思路。
一些研究者认为,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单元,而思维正是以某种算法或规则对概念进行操作的过程,受到了三位心理学家——布鲁纳、古德诺、奥斯丁的关注。
1956年,他们提出了假设检验说。
该学说认为人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储存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
在概念形成的实验中,对任意一个刺激作出反应之前,被试都必须从假设库中提取一两个假设,并作出反应并检验。
这样反复,知道某个正确的假设被反复验证为正确时,概念便形成了。
本实验的目的是测试掌握各种简单和复杂空间位置的概念形成过程及能力,学习使用叶克斯选择器研究空间位置关系概念的形成,了解被试分析问题及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2 方法2.1 被试4名在校本科女大学生,平均年龄21周岁。
被试无类似实验经验。
2.2 实验设计采用“自动”方式进行实验。
自动方式有24种方案。
主试选定一种方案进行实验,分为简单和复杂空间位置关系概念形成实验。
让被试通过按键发现其中的规律。
2.3仪器与材料BD—II—402A型叶克斯选择器。
计时器。
记录用纸。
2.4 研究程序(1)实验原理:每次都给被试显示几个亮灯的按键,这些亮灯的数目和位置都不一样,但其中都有一个按键,把它按下都会有声响。
这个可发出声响按键的位置都遵守同一规律,概念形成的实验就是让被试发现这个规律。
(2)接上电源(交流220V),支好屏风,主试与被试各坐在屏风二边,打开电源开关。
在电源开关一侧,有一微拨开关,其开关拨向一侧为“手动”方式,拨向另一侧为“自动”方式。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f8da10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3.png)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概念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揭示概念形成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概念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感知、认知、语言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概念的形成。
本实验为深入理解概念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1. 引言概念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心理反映。
概念的形成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理解人类认知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手段,探究概念的形成过程,揭示概念形成的规律和特点。
2. 实验方法本实验选取了一组实验对象,通过实验材料和实验任务,观察实验对象对不同概念的反应和认知过程。
实验材料包括图片、文字描述等,实验任务包括概念分类、概念辨认等。
通过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3.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概念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感知因素对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实验对象对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形态进行感知和辨认,从而形成初步的概念。
其次,认知因素也对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实验对象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和思维活动,逐渐完善和深化概念。
此外,语言因素也对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实验对象通过语言交流和表达,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认知。
4. 结果讨论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概念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感知、认知、语言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概念的形成。
在实际认知活动中,人们通过感知、认知和语言交流,逐渐形成和完善各种概念,这些概念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丰富的认知世界。
5. 结论本实验通过实验手段,探究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揭示了概念形成的规律和特点。
概念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感知、认知、语言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概念的形成。
本实验为深入理解概念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对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概念形成的实验报告
![概念形成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60f702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e.png)
概念形成的实验报告概念形成的实验报告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知方式,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单位。
概念的形成对于人类的认知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并分析其对人类思维的影响。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了两组参与者,每组10人。
第一组的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一段视频,视频内容是一只猫在追逐一只老鼠。
第二组的参与者则被要求观看一段视频,视频内容是一只狗在追逐一只兔子。
每个参与者在观看完视频后,被要求写下他们对所观察到的动物的概念。
实验结果:在第一组中,参与者写下的概念主要集中在“猫”这一类别上,例如“猫是一种独立的动物,有尖尖的耳朵和爪子”,“猫是一种捕食性动物,喜欢追逐小动物”等。
而在第二组中,参与者写下的概念则主要集中在“狗”这一类别上,例如“狗是一种忠诚的动物,有长长的尾巴和四条腿”,“狗是一种善于追逐的动物,喜欢追逐小动物”等。
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观察到的不同动物对参与者的概念形成产生了显著影响。
这表明概念的形成是基于观察到的具体事物的特征和行为,并且与参与者的经验和背景有关。
此外,实验结果还反映出了人类思维的归类倾向。
在第一组中,观察到的动物是猫,参与者往往会将其归类为“猫”,并将其特征和行为与猫的概念联系起来。
同样,在第二组中,观察到的动物是狗,参与者则会将其归类为“狗”,并将其特征和行为与狗的概念联系起来。
这种归类倾向是人类思维中的一种认知策略,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复杂的信息时进行快速的判断和决策。
此外,概念的形成还与语言的使用密切相关。
在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将他们对观察到的动物的概念写下来,这就涉及到了语言的表达和交流。
通过语言的使用,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概念传达给他人,并与他人进行共享和理解。
因此,语言在概念形成和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概念的形成是基于观察到的具体事物的特征和行为,并与参与者的经验和背景有关;人类思维具有归类倾向,将观察到的事物归类为已有的概念;语言在概念形成和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概念形成实验的实验报告
![概念形成实验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e6fb775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f.png)
实验名称:概念形成实验实验目的:探讨概念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实验时间:2021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大学心理学实验室实验对象:20名大学生,年龄在18-22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实验材料:随机抽取的50张图片,分为5组,每组10张,每张图片代表一个概念。
实验方法:1. 将2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 第一组(A组)进行自由联想实验,要求实验对象在看到每张图片后,尽可能多地写下自己联想到的词汇。
3. 第二组(B组)进行概念分类实验,要求实验对象在看到每张图片后,将其归类到对应的类别中。
4. 实验过程中,记录实验对象在每个概念上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实验结果:1. A组实验对象在自由联想实验中,平均反应时间为15秒,平均正确率为80%。
2. B组实验对象在概念分类实验中,平均反应时间为12秒,平均正确率为90%。
3. 分析实验数据,发现A组实验对象在自由联想实验中,对概念的识别速度较慢,正确率相对较低;而B组实验对象在概念分类实验中,对概念的识别速度较快,正确率较高。
实验讨论:1. 概念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认知、记忆和思维等多个方面。
2. 自由联想实验和概念分类实验结果表明,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实验对象对概念的识别速度和正确率存在差异。
3. 自由联想实验中,实验对象需要根据自身经验和知识,对概念进行扩展和延伸,因此反应速度较慢,正确率相对较低。
4. 概念分类实验中,实验对象只需要将概念进行归类,因此反应速度较快,正确率较高。
5. 实验结果还表明,概念形成受到个体认知能力、知识背景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结论:1. 概念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认知领域。
2. 自由联想实验和概念分类实验可以揭示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不同认知特点。
3. 实验结果对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实验建议:1. 在进行概念形成实验时,可以结合多种实验方法,如自由联想、概念分类、问卷调查等,以全面了解概念形成过程。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cde29c7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7.png)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概念形成实验报告导言概念形成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纳,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现实世界。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揭示概念形成的规律和特点。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了经典的概念形成实验——斯特鲁普实验。
实验过程中,参与者需要根据给定的刺激,快速做出反应。
实验分为两个部分:颜色命名和词语命名。
在颜色命名部分,参与者需要根据屏幕上显示的颜色名称,快速说出对应的颜色;而在词语命名部分,参与者需要根据屏幕上显示的颜色,快速说出对应的词语。
实验过程中,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斯特鲁普效应实验结果显示,在颜色命名部分,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X毫秒,而在词语命名部分,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Y毫秒。
这表明,在词语命名部分,参与者的反应时间明显延长,出现了斯特鲁普效应。
斯特鲁普效应指的是当刺激的颜色和刺激的含义不一致时,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会延长。
2. 颜色对词语的干扰进一步分析数据,我们发现,在词语命名部分,参与者的错误率明显增加。
这说明,当颜色和词语的含义不一致时,参与者更容易出现错误的反应。
这种干扰效应可能是由于大脑在处理信息时,颜色和词语的信息产生了冲突,导致了反应时间延长和错误率增加。
3. 概念形成的认知过程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概念形成的认知过程。
当参与者面对一组刺激时,大脑首先会对刺激进行感知和编码,将其转化为可处理的信息。
然后,大脑会通过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归纳,形成相应的概念。
在实验中,参与者需要根据颜色或词语的特征,将刺激归类为相应的概念。
这个过程可能受到颜色和词语之间的冲突干扰,导致了反应时间延长和错误率增加。
讨论与启示概念形成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理解和处理复杂的现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结果揭示了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和特点,对于深入理解概念形成的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523ddc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e.png)
实验名称:概念形成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探究不同学习策略对概念形成的影响。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心理学实验室实验对象:随机选取20名大学生,年龄在18-22岁之间,均为心理学专业学生。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20张图片,每张图片代表一个抽象概念,如“快乐”、“悲伤”、“勇敢”等。
实验方法:1. 实验前,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分别命名为A组和B组。
2. A组采用直接呈现法,即直接向实验对象展示图片,并要求他们根据图片内容形成相应的概念。
3. B组采用间接呈现法,即通过一系列相关图片的展示,引导实验对象逐步形成概念。
4. 实验过程中,每组实验对象均有5分钟的时间进行概念形成。
5. 实验结束后,对两组实验对象的概念形成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概念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独特性。
实验结果:A组实验结果:1. 概念准确性:A组实验对象对图片所代表概念的准确性较高,正确率达到80%。
2. 概念完整性:A组实验对象对图片所代表概念的理解较为全面,完整性较好。
3. 概念独特性:A组实验对象对图片所代表概念的形成较为独特,独特性较好。
B组实验结果:1. 概念准确性:B组实验对象对图片所代表概念的准确性较高,正确率达到75%。
2. 概念完整性:B组实验对象对图片所代表概念的理解较为全面,完整性较好。
3. 概念独特性:B组实验对象对图片所代表概念的形成较为独特,独特性较好。
实验分析:1.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直接呈现法和间接呈现法对概念形成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直接呈现法在概念准确性、完整性和独特性方面表现较好,但可能受到实验对象个人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影响。
3. 间接呈现法在概念形成过程中,通过逐步引导实验对象观察相关图片,有助于提高概念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但在独特性方面表现略逊于直接呈现法。
实验结论:1. 概念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2. 直接呈现法和间接呈现法对概念形成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具体效果取决于实验对象和个人经验。
概念形成 实验报告
![概念形成 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4f9062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9e.png)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在科学研究中,概念形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
通过实验和观察,科学家们
可以逐渐形成新的概念,从而推动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一
项关于概念形成的实验,以探讨概念形成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并验证概念形成在科学研
究中的重要性。
实验步骤:
1. 选择一个具体的科学概念,例如重力加速度。
2. 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测量和观察,验证重力加速度的存在和影响。
3. 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和观察结果。
4.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形成对重力加速度的新认识。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验证了重力加速度的存在和影响,
并形成了更深入的概念。
这一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重力加速度的理解,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结论:概念形成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验和观察,科学家们可
以逐渐形成新的概念,从而推动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
本实验验证了概念形成
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重力加速度的机会。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重力加速度的认识,也明白了概念形成在科
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这样的实验报告,可以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也为概念形成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提供更多的实践和理论依据。
概念形成的实验报告
![概念形成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a2b906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7.png)
概念形成的实验报告
《概念形成的实验报告》
概念形成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我们如何从感知世界中的具
体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概念。
为了探究概念形成的机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
实验,以期能够深入了解这一认知过程的本质。
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要求参与者观察一系列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
并将它们归类。
结果显示,参与者往往会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将其归为同一类别,而忽略其具体的形状和颜色。
这表明,在概念形成过程中,人们更倾向于
关注事物的共性而非差异性。
其次,我们进行了另一项实验,要求参与者在一段时间内学习一些新的概念。
我们发现,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通过比较和类比的方式来加深对概念的
理解。
他们会将新概念与已有的概念进行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概念。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概念形成的重要结论。
首先,概念形成是
一种基于共性的抽象过程,人们更倾向于将事物归类为具有共同特征的类别。
其次,比较和类比是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认知策略,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
解和记忆新概念。
总的来说,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对概念形成的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研
究成果不仅有助于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认知过程提供
了重要的启示。
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
考和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篇一:概念形成实验报告(一)概念形成? 简介:所谓概念形成,就是辨识出一组物体或观点的共同属性的过程。
包括识别一组物体的共同特征以及发现把这些概念特征联系起来的规则。
实验中,为了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常使用人工概念。
制造人工概念时先确定一个或几个属性作为分类标准,但并不告诉被试,只是将材料交给被试,请其分类。
在此过程中,反馈给被试是对还是错,通过这种方式被试可以发现主试的分类标准从而学会正确分类,及掌握了这个人工概念,通过人工概念的研究,可以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
一般来说,被试都是经过概括—假设—验证的循环来达到概念形成的。
耶克斯复杂选择器可用来制造人工概念。
本实验模拟耶克斯复杂选择器来研究单空间位置关系概念的形成。
? 实验目的:试说明概念形成的过程,及假设—检验的过程。
通过和他人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力求新的发现。
? 方法与程序:实验室屏幕上会出现十二个圆键,有空心和实心两种。
其中只有一个实心圆与声音相联系,此键出现的相对位置是规律的,被试要去发现其中的规律(概念),找到这个键。
被试用鼠标点击相应的实心圆,如果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表明选择错误;如果有声音呈现,同时该圆变成红色,则表明选择正确。
只有选择正确,才能继续下一次实验。
当连续三次第一遍点击就找对了位置时,就认为被试已经形成了该人工概念,实验进行到下一个概念。
如果被试在60个试次内不能形成正确概念,实验自动终止。
? 实验结果与讨论:结果文件结果分数列出的是被试达到正确前所用的遍数(不包括连续第一次就对的三遍)。
详细反映里面有概念内容的介绍,另外分撕裂引出其它结果:第一列是概念编号;第二列为遍数;第三列为没变中反应错的次数,如为0则表示这一遍第一次就做对了;第四列表示这一边所用的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例如:概念编号序号错误次数所用时间1 1 0 52871 2 0 14841 3 0508…. .. ..….并在试验后,告知四个人工概念:概念1:实心点的中点概念2:中间的空点起,往前的第2个实心点概念3:依次选实心点的第1、2、3、4,循环概念4:依次选空白点前一个、后一个实心点我的实验结果:---------------------------达到正确前所用遍数---------------------------概念1 0概念2 2概念3 16概念4 2测验耗时:311秒张红兵:--------------------------- 达到正确前所用遍数--------------------------- 概念1 5概念2 4概念3 4概念4 2测验耗时:225秒李超萍:--------------------------- 达到正确前所用遍数--------------------------- 概念1 1概念2 23概念3 16概念4 1测验耗时:376秒徐瑶--------------------------- 达到正确前所用遍数--------------------------- 概念1 2概念2 35概念3 23概念4 3测验耗时:380秒讨论:根据以上数据结果的对比,发现以下几点:1、不同人对不同概念的敏感度不一样,导致不同概念错误的次数不一样。
即根据我们日常的经验,我们的假设不同,有可能第一次就假设对了,也有可能很多遍之后才能提出正确的假设。
普遍来看是概念是第三个概念耗时较长,而第一个概念和最后一个概念可能就比较简单。
至少问了很多人,大家都是这个感受,不知道编题者有没有可以考虑题目难以顺序排列的问题。
张红兵篇二:概念的形成实验十三概念的形成(一)实验目的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特征或联系的思维形式。
概念的形成过程即概念的学习过程,就是个体掌握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
实验室中研究概念的形成常使用人工概念。
人工概念是研究者用实验方法形成的概念。
一般来说,被试是通过尝试、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概括规律的循环来达到概念形成的。
本实验应用叶克斯选择器可制造人工概念,这种人工概念是关于空间位置关系的概念。
1(学习研究个体掌握人工概念的方法,探讨个人掌握人工概念的策略。
2(比较简单和复杂的人工概念形成的速度。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叶克斯选择器(见图13);简单和复杂的空间位置关系。
\图13:叶克斯选择器(三)实验程序1(主试事先确定要被试形成的空间位置关系(人工概念),即哪一个电键与声音相连。
在确定的方案中,一半是比较简单的空间位置关系,一半是比较复杂的空间位置关系。
2(被试坐在仪器的百叶窗一面,主试在另一面操作。
按照事先选定的方案,呈现几个亮度的电键,并告诉被试有一个电键与声音相连,要求被试找出这一电键,并记住声音与什么位置的电键相连。
待被试尝试并找到有声音电键后,再推出几个同一方案的活动电键,对被试的做法要求一样。
直到被试连续3遍第一下就按对了电键并能口头报告声音键的空间位置关系为止。
3(实验过程中,主试说“开始”并开始计时,被试则开始找出带声音的电键。
当被试按键发出声响时,停止计时。
主试记录每次被试找到声音键所用的时间以及被试的口头报告。
4(选择或设计新的空间位置关系,换其他被试,重复以上实验过程。
(四)实验结果及处理记录被试形成空间位置关系的每遍所用时间、按错次数以及达到形成空间位置关系所需要的遍数(连续三遍按对的遍数不算在内)。
(五)问题与讨论1( 概念形成过程中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2( 比较简单和复杂空间位置关系概念形成的过程有何不同,篇三:教育心理学概念形成的实验报告教育心理学概念形成的实验报告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特征或联系的思维形式。
概念的学习形成过程就是个体掌握一类事物属性的过程。
在实验室中,为了研究概念的形成过程,常常使用人工概念。
通过个体掌握人工概念的过程来研究概念形成的规律。
制造人工概念时,研究者先确定一个或几个属性作为对材料分类的标准,这个标准被试不知道,主试只是将材料交给或呈现给被试,请其分类。
在此过程中,被试通过尝试可以知道结果是对还是错。
被试通过不断摸索,可以学会分类,即掌握这个人工概念。
通过对人工概念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且有助于了解被试对事物进行抽象化的水平。
叶克斯选择器是由叶克斯(Yerkes,1921)设计的,他所设计的人工概念是关于空间位置关系的概念。
本实验程序就是根据其原理编制的。
操作定义是:被试经多次尝试后,如能连续三遍第一次就能选对(点击后变红同时发声),说明被试掌握了这个规律或者说形成了这个概念。
一、目的1. 学习研究个体掌握人工概念的方法,探讨个体掌握人工概念的策略。
2. 比较简单和复杂人工概念形成的速度(实验遍数)。
二、仪器与材料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不同排列组合的黄色实心图,每行中都有一个黄色圆与声音相连。
共有5组供选择每组的声音圆都遵循同一个位置规律,且有5,10个不同排列组合方式循环呈现。
三、方法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概念形成”。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单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 (选择不同概念组),然后进行练习实验,或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是:这是一个关于研究人工概念的实验。
屏幕上有 12个空心圆,实验时会循环出现不同组合的黄色实心圆,每行黄色圆中都有一个与声音连接,你用鼠标左键单击该圆会变红,同时发声,即目标圆。
实验就是请你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推理,找出这个目标圆所处位置的规律。
直至你连续三遍第一次就能点中这个圆,就表示你掌握了这个概念,本次实验结束。
在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后,可以先进行练习,练习结束后再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实验。
3(实验开始后,屏幕呈现一行黄色实心圆,其中有一个与声音相连( 即目标圆),被试点到就变红色同时发声。
每行中这个目标圆都遵循一定的规律。
实验就是让被试发现或掌握这个目标圆的位置规律。
例如:屏幕亮出3个黄色圆(连续无空格,中间一个与声音相连)。
被试反应点击左边和右边第一个都无声音,点中间则变红色 (发声)。
这时被试应有三种假设,即左二或右二概念和中间概念。
接着又呈现下一行5个黄色圆(中间可能有空格) ,被试会对前面的假设进行验证。
点击左二及右二均无声音,说明这两个假设不对。
点击中间则会变色(发声),说明第三个假设是对的。
如被试已掌握了这个概念,接下去无论屏幕呈现何种组合的黄色圆,被试第一次就会去点击中间黄色圆。
若能连续三遍第一次就点对,则说明已掌握了这个人工概念。
被试只有点到目标圆,才能继续下一次实验。
连续三遍第一次就点对则出现祝贺声音,同时本组实验结束。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
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以重新选择一组进行另一个概念的实验或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1(统计被试找出本组目标圆空间位置关系(连续三遍正确)所用的遍数。
2(分析被试概念形成的过程及使用的策略。
答:实验过程中需要被试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推理以及假设和检验,找出这个目标圆所处位置的规律,直至连续三遍第一次就能点中这个圆,就表示掌握了这个概念。
因此,被试所采用的策略有试误法和假设检验法。
五、讨论1(简单和复杂空间位置关系概念的形成过程有何不同,答:主要是耗时不同。
因为杂空间位置关系比简单空间位置关系复杂,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则需要更多的尝试与错误以及各种假设检验,于是,耗时较多。
2(概念形成过程中,不同个体的推理策略有何异同,答:相同之处:都采用试误法和假设检验法进行推理验证。
不同之处:不同个体的推理策略受个体的年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个体的年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等因素不同,推理策略也不同,因此在实验中概念的形成过程耗时也不同。
六、参考文献1(王甦(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40,2752(杨治良(心理实验指导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印制,2006,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