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贴标签的危害

合集下载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作者:郭真礼来源:《家教世界·V家长》2021年第11期大家都知道不应该给孩子贴标签,但很多家长不知不觉就会给孩子贴标签,例如,“他就是不爱吃饭” “他就是不爱吃肉” “他胆子小” “他脾气大” “他注意力不集中”……还有这些似曾相识的评价:孩子爱笑就是性格乐观;孩子爱哭就是多愁善感;孩子愛生气就是暴躁易怒;孩子害怕就是胆小怕事。

看似简单的话语,其实对孩子而言伤害是很大的。

有的家长就会说:“这就算贴标签吗?贴标签真有这么严重吗?那我该怎样描述孩子呢?”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我们一直强调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家长们却喜欢给孩子的情绪贴上价值判断的标签。

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的危害在于:一个人,尤其是情绪管理能力还没有养成的孩子,一旦被贴上负面的、不好的标签,不仅不会改变孩子在父母眼中的那些“不良行为”,反而会更容易加入“负面”群体,更容易在“不良行为”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比如,孩子只是正常表达了伤心的情绪,你非要说、反复说他是“爱哭鬼”“胆小鬼”,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胆小爱哭,等到他长大了,遇到事情他可能会动不动就哭个鼻子。

“贴标签”容易忽略孩子的发展2岁左右的孩子正好进入“可怕的两岁”阶段,孩子因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自己的想法会更坚持,当家长没有满足他们要求的时候,会通过哭闹、发脾气,甚至打人来反抗。

这时候孩子最容易被贴上“脾气大” “喜怒无常” “固执” “动不动就哭”的标签。

往往家长就会说:“这孩子倔得很,长大后可怎么办啊。

”对孩子这一阶段的情绪要么采用说教的方式,要么采用打骂的方式。

但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发展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一阶段孩子还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如果家长给孩子贴了一个“脾气大”的标签,往往会希望通过严厉的管教来让孩子听话,这样反而可能造成更多的行为问题,影响亲子关系,也会让孩子没机会提高自己管理情绪的能力。

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的任何行为或情绪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应该给孩子某一阶段的行为或情绪“贴标签”,这样百害而无一利。

不要急于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急于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急于给孩子贴标签记得在小班的时候,孩子的年龄基本上都在3岁半。

我们班有个男孩子,语言发展状况一直都很出色,不管是平时上课时老师提问他,还是教一些东西他都学得很快,反应的很快,平时他和老师聊天也能很流利地组织语言回答老师,这是相当一部分孩子办不到的,他们也许很想和你聊天,但都是一些片段的词语,无法组成句子,所以我一直很关注他,我觉得这个孩子现在发展的这么优秀,一定跟他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系,他父母一定很注重孩子的教育。

一天我替主班老师整理家园联系档案时,发现这个小男孩的爸爸是大学教授,妈妈是高中老师,原来真的跟家里父母的文化教育程度有关系。

当然单凭这点我肯定不能立马下结论,我平时和她聊天时就成问过他:你放学回家以后爸爸妈妈陪不陪你一块学习啊?他告诉我说学。

学问老师也说他爸爸妈妈每天都会帮孩子复习当天学的内容。

所以我对这个孩子的印象一直很好。

直到有一天,我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一天,他和另外一个小男生在一起玩,两个人因为想要同一本绘本发生了争执。

这个口齿伶俐的小男生急了,用牙齿咬住了另一个小男生的手指,于是那个被咬的自然大哭了起来,老师赶紧跑过去把他俩拉开,发现牙印特别深,差点到了出血的程度,太吓人了。

这个孩子一想表现很好的,怎么会有这种举动,我脑子里马上浮现了“攻击性行为”这个词,我想孩子的任何行为都能从家庭教育找到渊源,可是他的父母都是很懂教育的人,而且为人举止都很好啊?没理由会让孩子有这些行为,而且我听保育员老师说这个孩子咬过别人很多次,一不高兴就爱咬别人,并且我们已经告诉他父母很多次了,可是依然没有改进,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于是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才明白:托班的年纪比较小,入园前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仅仅处于和家人相处的模式中,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的他们并没有太多和同伴相处的经验。

因此,在面对与同伴产生矛盾的时候,他们的语言能力缺乏,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出现一些类似攻击性行为的做法,其实,并没我们想的那么严重,不过是他在发泄自己的不满,不要急于判定孩子的一些行为,将孩子身上贴上我们“大题小作”的标签。

别毁了孩子一生 这八种批评教育孩子方式不可取

别毁了孩子一生 这八种批评教育孩子方式不可取

别毁了孩子一生 这八种批评教育孩子方式不可取
孩子难免会出现这样那这样的错误,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下面列出的是教育孩子的8个禁忌,别让你的教育适得其反。

毁了孩子的一生。

1,教育孩子不要居高临下。

要跟孩子保持在一个平面对话,此外与孩子沟通的语调不宜过高,要让孩子感觉到这是一个平等的对话环境,沟通时要注视孩子的眼睛。

2,不可夸大孩子错误带来的后果。

教育孩子一定要就事论事,客观的表述观点,切不可夸大后果,这样会让孩子做事情畏手畏脚。

3,批评教育没完没了。

对于孩子犯下的小错误,注意批评的分寸,孩子容易造成逆反心理。

4,不要乱给孩子贴标签。

不能因为孩子做错了时间,就给孩子贴上笨笨的标签,容易造成孩子自暴自弃。

5,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孩子。

孩子虽小,自尊心还是比较脆弱的,尽量选择两个人单独沟通。

6,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不可不一致。

对于一件事情的判断,父母一定要保持一个一
致的看法和态度,不然对孩子难以给出一个清晰的判断。

7,不可总是翻旧账。

每次讲孩子之前犯过的错误重新再翻一遍,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

8,不可一味的只批评。

该表扬的时候表扬,孩子会觉得父母是公正的,如果只批评不表扬,孩子会因你只看到他的缺点看不到他的优点,孩子会越来越不自信。

本文作者:给孩子最好的。

给孩子立规矩的几条原则你知道吗?文案

给孩子立规矩的几条原则你知道吗?文案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

家长给孩子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而且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一些家长因为孩子在某件事上没有遵守规矩,就脱口而出“你除了给我捣乱什么也不会”等言语,这样的话会使孩子丧失信心。

家长们要注意就事论事,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

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所以惩罚最好及时。

比如早上吃饭慢这件事拖到晚上,TA很可能早就忘了。

所以家长最好一起床就要告诉孩子:“必须30分钟吃完,否则就端走了。

”吃饭中途,也可以提醒一次,告诉孩子还有多长时间。

第四,倾听孩子想法,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

给孩子立规矩不是为了树立父母的权威,制定规则前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见,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你必须听我的!我说不行就不行!”用商量的口气,与孩子共同商定好规矩的“细则”,孩子才更愿意接受和遵守。

第五,家长要以身作则。

孩子潜意识里对父母有模仿和崇拜的心理,父母对规矩的漠视,必然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言行。

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

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身边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使用文明语言。

第六,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规约孩子。

很多家长会不自觉地以成年人的标准来看待孩子,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从而立下一些并不符合孩子的年龄阶段、对孩子成长也并无益处的规矩。

立规矩时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孩子发生这一行为的原因,而不能以大人的标准来强行命令孩子。

第七,立下的规矩,要遵守“一致性”。

首先是“内外一致”。

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

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在外一套。

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困惑,无所适从。

其次是“全家一致”。

立规矩最怕的是家庭成员之间不一致,比如你刚定下“每周只能吃一块巧克力”的规矩,家里老人转身就给孩子买一堆吃个够。

标签化对残疾儿童就学的负面影响

标签化对残疾儿童就学的负面影响
签” 的态度必然会 影响到特殊 儿童的教学 中, 也势必通过心里 暗示
作, f } = j 影响残疾儿童学习 。
二、 “ 去 标签 ” 使 残 疾 儿 童 处 于 弱势 地 位
阋研到的所有教师都一致表示 , 他 们都关爱残疾 儿童 , 没 有歧 视、 排斥过残疾儿奄。班 里排座位 主要是按学生高低 , 一般足身材 矮的在 前边 , 身材高的在后边 , 但是会把学 习不好且爱捣乱或者 f
反应 迟钝 、 自卑 、 少言寡语 、 学 习成绩 中下等是教师 对残疾 儿 童的一般评价 。在调研的 5个中心小学的 1 9个残疾 儿童中 , 只有
课 爱睡觉 的凋在后边 , 把学 习好 H J 爱学 习的调到前边 , 这方面没有 3个残疾 儿童 被教 师认 为表现较好 ,学 习成绩 在班 里排在 前 l 0 考虑谁是否是残疾儿童及残疾类型。对待迟到的任何学生都站在 其他 1 6位残疾儿童都是中下 等 , 其 巾有 1 0多位经常 底 。学 教 室门 口, 等下~节 课再进 入教室 , 这是惯例 , 没有谁提 出过 不同 好的这 3个学生 中, 一个是大花 中心小学三年级女生 ; 一个是马 意见 。 有的教师确实 关爱残疾儿童 , 从思想和行 为上对残疾儿童支 托 中心小学二年级男生 , 他 的父亲是他的老师 ; 一个 是古二 中心小 持, 但是更多的时候 是残疾儿童受到隐形的社会 排斥 。 学 四年级男生 , 他 的父 亲是学校所在地的村主任 。 尽管他们三个不 残疾儿童坐在影响其正常学 习的座位 上 、残疾儿童 在学 校受 往一个学校 , 但教 师对他们 的评价 都是“ 爱学 习, 听话 , 乖巧 , 讨人 欺辱等都会影响在校残疾儿童的社会 融合 。 但是 , 由于某些因素的 喜欢” 。 教师认 为学 习中下等 的残疾学生普遍存在反应迟钝 、 自卑 、 影响, 无论 是残疾儿童 、 非残疾儿 童或者教师 , 已经在这种状 态下 少 占寡语等现象。 课时他们不像其他非残疾学生交头接耳 , 爱做 形成 了一种 固有 的社会认知 、 价值观念 、 生 活方式 、 行为模式 , 这种 小动作 , 但是 总是感觉他们听不懂 , 偶尔提 问他们 , 他们扭扭捏捏 ,

教育孩子的六大注意事项

教育孩子的六大注意事项

教育孩子的六大注意事项以下是 6 条关于教育孩子的六大注意事项:1. 别老拿自己孩子和别人比呀!你看,咱就说每次考试后,你总说“你看那谁谁谁考得多好,你咋这样呢”,这多伤孩子自尊心啊。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花儿各有各的美,咱得看到自家孩子的闪光点,多鼓励才对嘛!比如孩子帮忙做了家务,你就该夸夸他,让他知道自己很棒呀!2. 可别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哟!比如说孩子一次没考好,你就说他“就是笨”,这多打击人呀!标签一旦贴上,就像个阴影一直跟着孩子。

就好比把一只小鸟关进了笼子,它咋能快乐飞翔呢?咱得相信孩子有无限潜力,别因为一时就给定性了。

像孩子有次唱歌跑调了,咱不能就说他“没音乐细胞”,得耐心引导呀!3. 得尊重孩子的想法呀!别老是“我说了算”。

孩子说他喜欢画画,你非让他学钢琴,这合适吗?就像人家本来想走小路看风景,你非要拉着走大道,那多不开心呀!举个例子,孩子说长大了想当厨师,你先别急着否定,听听他咋想的,也许这就是他的梦想呢!4. 一定得给孩子立规矩呐!但也别太死板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要是规矩太死,又会束缚孩子。

就跟放风筝似的,线太紧飞不高,线太松又飞跑了。

比如规定每天看电视时间,到点就关,但是如果这周表现好,也可以适当奖励多看会儿呀。

5. 言传身教很重要哇!你自己都玩手机不学习,咋要求孩子爱读书呢?这就好比你让孩子别吃糖,自己却在那大把吃,能有说服力吗?要是你天天回家就读书看报,孩子自然也会受到熏陶呢。

像你经常随地吐痰,孩子也会有样学样呀!6. 别忘了多陪陪孩子呀!别总说忙忙忙。

孩子的成长就那么几年,等他长大了,你想陪人家还不要你陪呢!就像种了棵小树苗,你不浇水施肥,能指望它茁壮成长吗?哪怕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玩玩游戏、讲讲故事,这都是无比珍贵的呀!比如周末一起去公园散步,那多美好呀!总之,教育孩子要用心,要尊重孩子,给他爱和陪伴,让他快乐健康地成长,这才是我们最该做的呀!。

老师,你会给学生贴标签吗?——浅谈如何让“坏孩子”有所作为

老师,你会给学生贴标签吗?——浅谈如何让“坏孩子”有所作为
记得那年,经常听到一位班主任说起 他 们 班 上 那 位 李 明 (化名)同学,今天又 把 校 园 里 的 什 么 什 么 给 弄 坏 了,我 又 要 邀请他的家长前来配合我的工作了,我还 要 求 他 的 家 长 以 后 都要来陪读,这个“破坏力极强”的混 世 魔 王,我 真 没 辙 了;科 任老师说 ,今天的课又没法上了,李明同 学 又 在“捣 乱”,看 来 以后我的课 要 改 成 自 习 课 了。 …… 听 了 之 后,我 心 想:班 里 真有这样的人吗?没什么印象啊?难道是我没发现到?今 天上美术课时特地留意了一下这位所谓的“破 坏 力 极 强 的 混 世魔王”,果 然,今 天 班 里 多 了 一 位 “新 同 学”———他 的 妈 妈, 来陪读了,就坐在 他 旁 边。 我 还 是 按 照 平 常 那 样 上 课,唯 一 不同的是 ,我 对 李 明 多 了 几 分 关 注。 今 天 美 术 课 的 课 题 是 《图形·联想·创意 》,在 我 讲 完 联 想 的 时 候,我 在 黑 板 上 画 了一个只有外轮廓 线 的 蘑 菇 造 型,然 后 引 导 学 生 发 挥 想 象, 并将想象到的物体,利用点、线、面等基 本 元 素 添 加 在 蘑 菇 造 型上。很多同学都 跃 跃 欲 试,我 看 到 李 某 某 趴 在 桌 子 上,无 动于衷。
关 键 词 :贴 标 签 ;理 解 与 指 导 ;尊 重 与 信 任 ;宽 容 与 关 怀
一 、主 题 背 景 过去总会听到有些老师不大注意自 己 的 言 行,在 批 评 学
生的时候经常使用诸如“你怎么这么蠢”“你 死 脑 子 啊”“你 就 是个破环之王”“你就个土匪”“他哪天 要 是 能 不 捣 蛋,那 就 是 不正常了”等标签式的用语批评学生。 甚 至 还 有 那 些 层 出 不 穷侮辱学生 的 “创 新 ”教 育。 如:江 西 某 学 校 的 “不 听 话 押 金”,该学校班主任收 取 学 生 费 用 中,有 一 项 名 为 “不 听 话 押 金”,如果小孩在学校违反纪律,押金 将 会 被 逐 一 扣 罚。 深 圳 某学校的“蓝印章”,该校有老师在表现 不 好 的 学 生 脸 上 盖 章 以表示批评。西安某学校一年级中出现 的“绿 领 巾”,该 年 级 一部分学生戴着红 领 巾,另 一 部 分 学 生 则 戴 着 绿 领 巾,据 了 解 ,学习不好的才戴绿领巾。殊不知,红、绿 领 巾 不 仅 给 小 学 生 带 来 困 扰 ,也 引 发 许 多 家 长 不 满 ,认 为 此 举 有 伤 孩 子 自 尊 。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抑郁症的标签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抑郁症的标签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抑郁症的标签作者:马志国来源:《家庭医学》2020年第08期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家教心理咨询案例。

特殊就特殊在,父母说孩子有问题了,可孩子却没有跟父母一同来访。

孩子为什么没有来访?孩子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据了解,孩子今年17岁。

从初中时候不愿上学,经常迟到,动辄说不想去上学。

带孩子去了医院,心理科医生诊断说是抑郁症,需要吃药。

可是吃药很长时间,也没见什么效果。

孩子还是情绪不好,还是郁郁寡欢。

在心理咨询中,时常有来访者背着“抑郁症”的标签。

为了弄清孩子到底是不是抑郁症,我们有必要了解有关抑郁症的常识。

首先要区别一般抑郁状态、抑郁性神经症、抑郁症三个概念。

这三个概念都说到人的抑郁情緒,但是它们又有明显的不同。

一般抑郁状态指人的一种短暂的消极情绪状态,如郁闷、忧伤、沮丧、缺少快乐、心情不佳等。

所谓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一般抑郁状态就是这样的人之常情。

与抑郁性神经症和抑郁症的区别在于,一般抑郁状态有明显的情境性。

就是说,往往是某些生活事件或情境引发了抑郁情绪,随着时过境迁会淡化和消失。

抑郁性神经症是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中轻度抑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阻滞或精神病性症状,没有妄想和幻觉,不出现躁狂,工作、学习和社会功能无明显受损,有自知力,有求治要求,也被称为“恶劣心境”。

有时也会觉得活着没意思,却又害怕死亡。

抑郁性神经症与生活事件和个性特征都有直接关系。

抑郁症是指一种以情感持续性低落为基本特征的内源性精神病。

其主要症状是持久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言语行为的减少,伴随躯体症状。

就是说,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范畴,有明显的精神运动阻滞,有自罪观念,有妄想和幻觉,自知力严重缺失,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

有的患者有自杀倾向,有的有躁狂或抑郁的发作史。

综上可见,一般抑郁状态和抑郁性神经症,与抑郁症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一是程度的不同。

抑郁状态程度最轻,时间短;抑郁性神经症较重,时间长;抑郁症最重,时间更长。

父母的三种负面评价

父母的三种负面评价

父母的三种负面评价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语言起着很大的作用,而对孩子的评价是通过语言反映出来的。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是负面的,给孩子贴的是负面的标签,那么,孩子就有可能朝着父母贴的标签内容去发展。

说他不行,他可能就真的不行了;说他调皮,他可能越来越调皮;说他不爱学习,或许真的有一天厌学了。

所以,对孩子的评价,一定要学会积极评价。

父母的三种负面评价我们认为,父母容易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

1.对孩子性格特点的负面评价比如:认生、小气、内向、害羞、害怕、依赖性强、懦弱、爱发脾气、暴躁、不自信、性格不好、象他爸爸妈妈、没上进心、做事磨蹭,等等。

2.对孩子处理问题的态度的评价比如:胆小怕事、不出众、浮躁、笨手笨脚、什么都不会、没反应(怎么别人拿你的东西你都没反应的呀)、粗心大意、没原则,等。

3.对其行为方式的错误评价比如,“什么都懂就是不会说话。

”其实是自己的方法不对,没有把握住孩子的语素积累关键期和单字表达关键期,为孩子创造表达的机会少导致的。

又比如,“喜欢扔东西不懂爱惜。

”同样是扔东西,8个月和2岁的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就不一样。

8个月扔东西是婴儿在学习“客体永存”(物体守恒);2岁扔东西是在稳固物体守恒的概念上,对物体进行探索以及对自我控制的能力的认定。

再比如,“他很好动,有多动症吧?”认为注意力无法集中就是不爱学习;出现几次攻击他人的行为就成了“爱打人”,自我意识刚建立就要求他懂得与人分享,要不就是不喜欢跟人分享、自私,等等。

改变负面评价的措施已经习惯为孩子负面贴标签的父母要如何改变自己的语言呢?如果你已经伤害了孩子,请你先用“拥抱治疗法”来消除孩子心中的阴影,同时为你们的亲子沟通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

方法是:1.紧紧抱着孩子,认识到自己以前曾经在不知不觉中向孩子心中传输过负面的评价,为自己给孩子带来的无意识伤害真诚地道歉,并传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和赞赏:“宝贝,对不起!妈妈不应该说你胆小,妈妈知道你是个很坚强、勇敢的孩子……”这时,一是要调整引导的方向。

别给儿童贴上“坏标签”

别给儿童贴上“坏标签”

别给儿童贴上“坏标签”
晏红
【期刊名称】《农村新技术》
【年(卷),期】2011(000)019
【摘要】每个孩子都希望做个“好孩子”。

认为自己是个“好孩子”,是孩子奠
定自尊和自信的基石。

所以父母不要随意给孩子贴“坏孩子”的标签。

如果孩子出现不适宜行为,父母要把孩子的不良行为与孩子本人一分为二地评价,可以说:“你这件事做得不对。

”不能因为一件事否定孩子整个人:“你不是个好孩子。

”可以说:“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不能说:“你再这样做,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总页数】1页(P39-39)
【作者】晏红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5
【相关文献】
1.别给学生乱贴标签 [J], 宋长英;林凡瑞
2.别给学生乱贴“阴晦标签” [J], 宋长英;林凡瑞;
3.莫为留守儿童贴上“污名”标签 [J], 任运昌
4.别给自己贴上“初老症”的标签 [J], 张维晨;
5.别给儿童贴上“坏标签” [J], 晏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要再说这3个字了,会害了孩子一辈子!

不要再说这3个字了,会害了孩子一辈子!

不要再说这3个字了,会害了孩子一辈子!教育孩子,极易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父母们要言传身教。

尤其是言语,有时候孩子单调的几个字就会害了孩子。

“你真笨”是一颗毒药“怎么才考59分,丢死人了,你真笨。

”看到舅舅带回来的考试卷,岑岑妈妈气急败坏的正对着岑岑的脑门,河东狮吼仿佛咆哮着。

岑岑在老公的怒吼下,低着头,抓耳挠骚,一语不发。

像个罪犯紧张无助地等待着等候法官的最后判决。

“这么笨,你以后一定是个要饭的。

”岑岑妈自以为是个精准的预言家,对儿子下了最后通牒。

岑岑今年12岁,上小学五年级。

刚上小学时,岑岑在一次期中考试时,得了双百分,坐上了第一名的“宝座”。

那时候,岑岑妈妈看到儿子儿子的学业成绩好,逢人便夸,左邻右舍都晓得岑岑成绩很好。

事情会发生转变的是在二年级的时候。

一次,岑岑的高等数学测验得了98分,而另一个同学却考了一百分,第一名易主了。

岑岑爸爸妈妈看着那道被看着扣分的题目,脸色铁青的对岑岑说:“这么简单的题都太过分,你真笨。

”那是第一次妈妈说他笨。

岑岑听着脑子里很委屈,自己丢了分没人考好,心里愧疚不但不被暗暗妈妈安慰,反而遭到妈妈的数落。

上时第二次说他笨是在一回家长会上。

岑岑被老师邀请上台提问。

可是他离开座位之时,不小心被一个同学伸出的腿不怎么绊倒了。

脸碰到地上,弄了一鼻子灰。

本来摔倒也没什么大不了,可岑岑妈妈怒不可遏地说:“你咋这么笨,走路还摔跤。

”众目睽睽之下,妈妈如此奚落他。

岑岑颜面扫地,他垂头丧气说什么也不肯上台孤立无援发言了。

“你真笨”就像一颗毒药,严重损害了岑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扼杀了他的天智。

后来,无论老师叫岑岑上台作答题目还是叫他朗读,岑岑都不愿上台。

从此,原本开朗活泼的岑岑变得十分内向胆小,越害怕又越被妈妈说笨,如此恶性循环,成绩也是急转直下。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在决定人长的发展与成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人们的行为、情感、甚至方可经常受着自我意识支配。

你把自己想成表现形式那种类型的人能,就会按照那种类型人的特征去行事,去塑造自己。

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专家为问题孩子把脉

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专家为问题孩子把脉

钱报络版“关注青少年成长”专题报告会昨举⾏ 本报记者⽅云凤 厌学、对师长不敬、惹事⽣⾮,家有“问题孩⼦”,真是让家长伤透了脑筋。

上周,本报关于问题孩⼦的连续报道,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共鸣。

昨天下午,本报举办的“关注青少年成长”专题报告会在浙江⽇报三楼会议室举⾏,50多名家长和友从各地赶来,聆听了专家的理论分析和案例解析。

三个多⼩时的报告中,家长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

报告结束后,天已⿊了,他们迟迟不肯散去,围着专家⼀⼀讨教。

教育孩⼦遇到的问题,当然不是⼀场报告会就能解决的。

但我们相信,专家的解析,也许能助你⼀臂之⼒。

本次报告会嘉宾:江西庐⼭卓尔教育中⼼校长胡⼀夫,副校长胡顺安,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专家王经忠教授。

你的孩⼦是被带坏的?错! 校长胡⼀夫说,他从事教育30多年,听到不少家长这样说:“我的孩⼦以前是个好孩⼦,但交了坏朋友,就被带坏了。

”他认为,这样推论是不科学的。

胡⼀夫认为,⽬前家庭教育存在⼗⼤问题:隔代教育、寄养、离异、⽗母双亡、领养、保姆抚养、家庭过度溺爱、暴⼒家庭、教育观念不⼀致及家长做了歪榜样。

如何避免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归因、正确归因,科学解决问题。

他举了⼀个例⼦:孩⼦被椅⼦碰倒了,哭了,不少家长会说:“都是椅⼦不好,打它!”这就是错误的归因,会给孩⼦培养出不良的归因习惯。

正确的做法是:询问孩⼦有没有受伤,然后告诉孩⼦今后⾛路要⼩⼼,同时也对⾃⼰没有把椅⼦放好⽽道个歉,这才是正确的归因。

为什么有家长会觉得孩⼦是被坏孩⼦“带坏”的呢?这还要从⾃⾝来找原因。

胡⼀夫把交朋识友分为四个层次:最低层次,滥交狐朋狗友;其次是懂得“近朱者⾚,近墨者⿊”,远离不好的孩⼦,接近好的孩⼦;第三层次是“出污泥⽽不染”,哪怕⾝边都是坏孩⼦,照样做好你⾃⼰;层次是“取⼈之长,补⼰之短”,善于学习他⼈的长处,避免他⼈的缺点。

家长应该引导孩⼦往⾼的境界⾛,⽽不是错误⼀味地归咎给别的孩⼦。

胡⼀夫认为,孩⼦出问题,要从多⽅⾯寻找原因。

六个少年犯有着共同的经历:童年都曾遭受过父母的语言暴力

六个少年犯有着共同的经历:童年都曾遭受过父母的语言暴力

六个少年犯有着共同的经历:童年都曾遭受过父母的语言暴力2016-05-09最近看到了一个关于语言暴力的短片,看完后忍不住想分享给爸妈们。

片子讲述了六个真实的少年犯的故事,因为不同的犯罪方式进入看守所,彼此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童年遭受过语言暴力,而正是这些语言最终变成了犯罪凶器。

画面中也有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监控录像,少年拿着锋利的刀子捅人,狠狠地踢踹旁人,高举着木棒砸人……我们总以为这样有严重暴力倾向的人,童年受到的“精神虐待”一定跟我们普通人是两个世界。

可是看了视频,你会发现他们离我们一点都不远。

他们也是笼罩在“别人家的孩子”、“你真让我丢人”、“你怎么这么蠢”的阴影下长大的。

长久以来,很多人意识不到语言也能成为暴力,因为它不留痕迹,但伤害却更持久。

有人形象地比喻——对儿童的语言暴力就如同引爆一颗定时炸弹,它只会在行凶者离开现场足够久之后才会爆炸。

曾以为语言暴力离我们很遥远,那些问题家庭父母说的话都不堪入耳,充满血腥暴力,但是看了片子发现其实它就在每天的生活中。

"你好没用啊!”“你除了吃,还会什么?”“你怎么这么笨?又把饭撒了一身!”“说了多少次了,怎么还是记不住!”“别哭了!再哭我不理你了!”......这样的话是不是似曾相识?这样的话一句两句确实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反反复复,不分场合的出现,就变成了暴力!孩子的自信心,社交能力,还有性格无疑都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有时就是家长一句无心的话,在孩子心里就投射下深深的阴影,久久挥之不去,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关于尿床的故事有个叫林莹莹的北京姑娘,小时候跟父母住在一个有很多邻居的四合院里。

父母都是老师,为人谦和,但是对孩子的管教比较严格,认为“严是爱,松是害”。

一天,已经上小学的莹莹竟然尿床了,她既紧张又害羞。

妈妈当时很生气,站在院子里边收拾被褥边当着邻居埋怨“这么大个姑娘还尿炕,人家2岁的小孩都比她强!”如今,已经36岁的林莹莹还能记起当时的感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教育心得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教育心得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教育心得-不要随意给孩子贴
标签
教育心得: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丁丁是个嘴巴很甜、很会说话的孩子,无论在外面还是在幼儿园里总是笑嘻嘻的,待人都很
有礼貌。

但除此以外丁丁也是个很调皮的小男孩,没事就喜欢去拉拉女孩子的小辫子或是突
然伸出脚来绊倒别人;区域游戏常常把别的孩子搭好的玩具推倒或是抢走;户外活动时故意
用身体去碰撞别人。

他总是频繁的与同伴发生冲突,产生矛盾,常常听到孩子们对他的控诉
,因此在自主游戏时很少有孩子选择他为自己的玩伴。

并且集体教育活动中,常常会乱说话
,很难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

我一直对他感到头疼。

直到有一次区域游戏结束后,小朋友都玩得很兴奋,到了收玩具的时间了满地都是区域游戏
的材料却没有人愿意去捡。

就在这时丁丁默默的开始收拾整理自己拿的游戏材料,并大声的
对同伴说“老师不是说收玩具了吗?我们得快点,要不然就来不及了!”虽然我并不知道他
所说的来不及了是什么意思,但丁丁确认认真真的在整理着游戏材料,嘴里还时不时的碎碎
念叨着什么。

我发现他在收拾玩具时还很会将游戏材料进行分类摆放。

活动结束后在组织幼
儿的餐前活动时,我表扬了他并奖励了一个爱心宝宝给他,我注意到丁丁把我奖励给他的爱
心宝宝小心地放到了兜里,这大概是他得到的第一个爱心宝宝,觉得十分珍贵,生怕被别人
抢走。

活动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其实每个幼儿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对于每个孩子,特别
是我们眼中的调皮孩子,更应该带着一颗敏锐的心,细心捕捉孩子的闪光点。

避免给小学生“贴标签”的教育策略探析

避免给小学生“贴标签”的教育策略探析

避免给小学生“贴标签”的教育策略探析作者:谢壁妆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104期【摘要】生活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给学生“贴标签”的情况随处可见。

“标签”包括负面标签与过度表扬,而无论哪种“标签”,总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

本文主要针对家长给学生“贴标签”的现象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度的探讨,以现实中的现象引入,剖析现象,再结合自身为师者与为人父母的双重角色提出一些教育建议,以助力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贴标签”现象;教育策略一、“贴标签”现象呈现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容易遇到这样的情况:部分家长一见到笔者,总爱跟笔者探讨一些有关学生的教育问题,其中,共性的问题不乏以下几个——我家的孩子好懒,怎么办?我家孩子太贪玩了,怎么办?我家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我家孩子学习总是不自觉,又好动,怎么办?……纵观这些问题,无一不透露着一个信息:这些家长都在有意无意中给学生贴上了一个“标签”——比如,懒、贪吃,不够聪明、不自觉,等等。

当然,其中也不乏家长的谦虚之言,但更多的是出自广大家长真实的教育心声。

事实上,生活中像这样给学生“贴负面标签”的现象随处可见。

而家长的这些评价,仿佛真有某种魔力,总会“一语成谶”,被贴上“标签”的学生,真的慢慢长成了家长评价的“磨蹭、内向、胆小、懒”的模样。

然而,神奇的是,有的家长在面对学生的表现时,总是脱口而出“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你是个很完美的孩子”时,这些“正面标签”也没有让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成长,反而使很多学生因盲目自信于自己的天赋而认为自己无需努力,或是认定自己是个完美的人,造成学生过度在意外在的评价而导致承受力差、失去自我。

当然,偶尔为之的一句玩笑话并不算是“标签”,但是如果反复多次的提及,让学生形成了一个固有的自我评价或自我定位的概念,那就成了貼在学生身上的“标签”了。

二、“贴标签”现象随意给学生贴上标签,会对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1.家长是学生的“重要他人”,评价具有定性导向作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贴标签效应”,“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标签是“好”是“坏”,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别给孩子贴上“差生”标签

别给孩子贴上“差生”标签

别给孩子贴上“差生”标签作者:暂无来源:《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3年第2期口文/章剑和(教育心理硕士,心理咨询研究员)【典型案例】距离中考只有半年多一点的时间了,张先生却早早有了让孩子放弃的念头,“我那孩子天生就笨,从小就被老师说不行,别人考100分,他考70分我就知足了!”在他看来,自己的孩子真的是“比较差”,每次和老师沟通,他得到的信息就是孩子不开窍,“说得直白点,就是木头脑袋”,但他不否认自己的孩子很认真。

“老师教的东西,留的作业,孩子一直都很认真,但一到考试,就看不出来成果,能做的我们都做了,结果……”张先生感到很遗憾又很无奈。

【心理解码】费尔先生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心理学教授,2010年,他做过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

他精心选择了一道难度中等数学题,然后挑选了20名学习成绩不相上下的学生,把他们分成两组,每组10个人。

费尔教授对第一组说:“我们现在要做的题难度不大,只要细心就可以。

”然后,他又对第二组说:“这道题难度非常大,曾被用做数学奥林匹克赛试题。

”测试的结果是,第一组有7名学生答对了,而第二组只有2名学生答对了。

费尔教授由此得出结论:影响成败的因素不仅仅是能力、机遇等,心理暗示作用对一件事的成败影响也十分重要,积极的心理暗示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产生消极的作用。

费尔教授的理论,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当我们要做某件事之前,特别是成功把握不太大的事情,我们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告诉自己:“我一定能成功”、“这件事对我来说很容易”……这样就能增加我们的自信,从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反之,如果我们在行动之前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反复想“这件事我能做好吗?那么多比我聪明的人都没做好,我恐怕更不行吧……”,这样一来,结果可能就真的做不好了。

家长给孩子贴上“差生”的标签,就会给孩子强烈的心理暗示:我的父母都认为我很差,看来我真的不行,不会有什么出息了,得过且过吧。

家庭教育的六大误区

家庭教育的六大误区

家庭教育的六大误区家庭教育是家长们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家长常常陷入一些误区,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下面,我将介绍六大家庭教育误区。

误区一: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家长往往将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衡量孩子的成长。

他们通常用成绩排名和奖励惩罚来激励孩子,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这种教育方式会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方法: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兴趣和天赋,鼓励他们开展自己热爱的活动,并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

这样,孩子会感到重视和被尊重,进而变得更加自信和积极向上。

误区二:过度包办和指导孩子一些家长对孩子极度娇惯和溺爱,为他们包办一切,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不让孩子练习。

另一些家长则过于指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把孩子当成直接可以掌控的物品,影响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解决方法:家长应该适当减少对孩子的包办和指导,让孩子有独立思考和行动空间。

家长可以设置适当的任务和难度,让孩子有选择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独立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误区三:过于溺爱和放任一些父母容易放任孩子,过度宠爱,迁就孩子。

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习惯于得到,丧失了努力向上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解决方法:家长应该适度放手,让孩子有适当的自由和责任。

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家长应该进行适当的限制和规范,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误区四:批评和惩罚过度一些家长可能会用严厉的话语、体罚、威胁等惩罚孩子,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失望和伤害,使孩子陷入情绪失控和心理闭塞的状态。

解决方法:家长应该尝试通过沟通和改变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调整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被接受。

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家长应该采用递进式的惩罚方式,根据孩子的错误情况和行为性质,应适度调整惩罚方式和力度。

误区五:给孩子贴标签一些家长会把孩子的行为和性格简单地归结为某个标签,比如"懒散"、"固执"、"自卑"等,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负面的自我设定,降低其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幼儿园大班教育笔记《请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幼儿园大班教育笔记《请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教育随笔:请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我有幸与无数稚嫩的心灵相遇。

每当我踏入一个全新的教室,心中总是充满了期待与好奇。

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他们的每一次微笑和每一个眼神,都是我教学生涯中宝贵的财富。

然而,我经常听到一些声音,它们试图定义孩子们的特质,将他们归类于某个特定的“标签”之下。

“他是班上的捣蛋鬼”,“她总是害羞得不敢说话”,“他总是反应慢半拍”。

这些标签,无形中限制了孩子们的潜能,束缚了他们探索世界的脚步。

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天赋和潜力不应被简单的标签所掩盖。

在课堂上,我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无论是大胆发言还是静静聆听,都是他们个性的体现,都值得被尊重和鼓励。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和引导,而非评判和限制。

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是创造一个包容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其中自由地成长,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

我们不应因为孩子们的一时表现,就给他们贴上永久的标签。

家长和教师们,让我们携手努力,拒绝给孩子贴标签。

让我们用开放的心态,去发现和欣赏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

因为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正是这些不同的特质,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社会。

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没有标签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在尊重和理解中,勇敢地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被贴标签的失败例子

被贴标签的失败例子

被贴标签的失败例子
她把班里的孩子按照眼睛颜色分成2组,一组为蓝眼睛组,一组为棕眼睛组。

在实验开始的第一天,埃利奥特给两组孩子贴“标签”,她“煞有介事”地告诉孩子们,棕眼睛的是优秀的孩子;蓝眼睛的是愚蠢的孩子。

随后,她规定两组孩子不能一起玩,还强制蓝眼睛的孩子只能坐在教室后面,并且这些蓝眼睛的孩子必须佩戴一条丑陋造型的衣领。

相比之下,棕眼睛的孩子有更好的待遇,比如课间能享有更多的休息时间。

贴完标签后,孩子们接下来的变化让所有老师震惊:
蓝眼睛的那群孩子,神情由一开始的愤怒、悲伤转为萎靡,大多数孩子的意识自我产生变化,觉得自己愚蠢和特别平庸。

有个蓝眼睛小男孩私底下跟老师(也是蓝眼睛)说:“似乎所有不好的事情都发生了,我放学后,不仅被超市售货员骂,还丢了5美元,回到家还被妈妈罚站,所有这些迹象表明,我真的是愚蠢的孩子!”
第二天,埃利奥特调换了“标签”,她走进教室,大声跟孩子们说她搞错了——蓝眼睛孩子聪明,棕眼睛孩子才愚蠢,各项待遇也跟着换了过来。

这一天,棕眼睛的孩子感到无比的沮丧和自卑,蓝眼睛的孩子心情愉快,不仅觉得自己聪明,还自我感觉更健康。

在这两天的实验中,有个细节尤其需要注意:
两组孩子在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别做了一道难度相似的阅读练习题,老师们在旁边记录这些孩子完成的时间。

在第一天,蓝眼睛的
孩子完成阅读题平均使用了5分钟,第二天,只用了2分钟。

棕眼睛的孩子的情况相似。

标签化对残疾儿童就学的负面影响

标签化对残疾儿童就学的负面影响

标签化对残疾儿童就学的负面影响作者:赵康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3年第13期文/赵康摘要:本研究用标签理论研究残疾儿童在校期间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

研究发现,“贴标签”使得教师和学生对残疾儿童产生偏见,使其处于弱势地位;“去标签”使残疾儿童的弱势性得不到照顾,残疾儿童固有的弱势地位得不到改善。

关键词:贴标签;残疾儿童;弱势地位标签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

自我形象是透过与他人互动而产生的,而他人的标签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标签理论认为,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个人被有意义的他人——如教师、亲戚、警察等贴上标签,描述为偏差行为或犯罪者,他就逐渐自我修正,而成为偏差行为者或犯罪者。

而残疾儿童一旦和“标签”联系到一起,必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一、“贴标签”使残疾儿童处于弱势地位对小学生来说,教师永远是正确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至关重要。

张宝莲对100名教师抽样调查发现,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持否定态度的达67.3%,其中认为这些学生能力差或难以理解所学知识的教师达总数的65.68%。

可见,我国普通教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态度上是很消极的,这种“贴标签”的态度必然会影响到特殊儿童的教学中,也势必通过心里暗示作用影响残疾儿童学习。

反应迟钝、自卑、少言寡语、学习成绩中下等是教师对残疾儿童的一般评价。

在调研的5个中心小学的19个残疾儿童中,只有3个残疾儿童被教师认为表现较好,学习成绩在班里排在前10名,其他16位残疾儿童都是中下等,其中有10多位经常垫底。

学习好的这3个学生中,一个是大花中心小学三年级女生;一个是马托中心小学二年级男生,他的父亲是他的老师;一个是古二中心小学四年级男生,他的父亲是学校所在地的村主任。

尽管他们三个不在一个学校,但教师对他们的评价都是“爱学习,听话,乖巧,讨人喜欢”。

教师认为学习中下等的残疾学生普遍存在反应迟钝、自卑、少言寡语等现象。

上课时他们不像其他非残疾学生交头接耳,爱做小动作,但是总是感觉他们听不懂,偶尔提问他们,他们扭扭捏捏,很不大方,有时喊几遍他们都像没听到似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孩子贴标签的危害
你的孩子是什么性格呢?
外向or内向?活泼好动or沉稳内敛?积极乐观or懒散被动?安静胆小or坦率勇敢?......通过你对自家孩子的了解和评估,你是否能准确说出孩子的性格特征?
你看,在你分析孩子性格特征的过程中就已经在犯错了!错不在你了不了解孩子,能不能准确说出孩子的性格,错在你自以为是的了解孩子,错在你盲目的给孩子贴标签、给他/她的性格归类!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人们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判断。

人的性格形成的三大因素包括:先天因素,童年环境,人生际遇。

然而我们的孩子,正在经历性格形成期的最重要时期,即童年时期。

在这个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他/她的成长环境极为重要,在这个时期,我们不建议用过度去干预,因为大部分的小孩子在性格上并没有好坏之分,所以不建议家长过度去解读和干预其性格的正常发展。

从家庭环境来讲,日本性格心理学曾做过一个研究发现:
支配性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比较顺从,依赖性强;
过度干预孩子的父母,养育出的孩子幼稚而且神经质;
溺爱孩子的父母,养育出的孩子任性、幼稚;喜欢否定、批判的父母,养育出的孩子冷淡,喜欢展示自己;
对孩子成长毫不关心的父母,养育出的孩子具有攻击性,而且情绪很不稳定。

你看,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若父母在这个关键的时期,过早的给自己孩子贴上性格的标签很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标签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她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这种标签效应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不难体会到,在成年的世界里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小孩子呢!所以,我们拒绝标签化孩子!
对于负面标签,我们是拒绝的!我们在此强调:绝对不可以给孩子贴上任何负面标签!因为6岁以前的孩子,还没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父母的有很强的依赖性,父母说的话在孩子听来都是无比正确的。

若此时,父母告诉孩子“你就是个胆小鬼”,那么这样的心里暗示会逐渐影响孩子,本来就不是很自信勇敢的小朋友会越来越胆小,“我本来就是胆小鬼
呀”“我从小胆子就很小的”“我家里人都知道我很胆小
的”......甚至慢慢的随着年龄的成长,这样的心里暗示会成为一种固有标签,跟随他/她一辈子,影响他/她一生。

读到这,一定会有人问,负面标签要不得,那正面标签呢?如果在生活中给孩子以正面的暗示,不是会让他们更好的成长,并拥有更多好的特质和性格吗?
不,滥用正面标签并不一定会得到好的结果。

首先我们作为父母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孩子也是如此,即便我们用了最科学的教育方式,给了他/她最好的,孩子也不一定会变成“全优”孩子,我们要学会接纳孩子的缺点,允许孩子犯错和不完美。

其次,任何一种性格特征都没有绝对优劣之分。

例如,“内向”和“外向”这两种性格并没有优劣之分;“勇敢”并不是每个小孩子都需要去学会的品质,相较于“勇敢”,孩子更应该先学会保护自己......
然后我们再来谈谈“正面标签”。

现在的父母,可能知道鼓励的力量,懂得在生活中多多赞扬孩子,少给孩子一些负面评价,所以当孩子表现得不错的时候就会给与鼓励或夸奖,这本没错。

但是错就错在大部分父母的夸奖都过多的使用了正面标签,例如,“好棒,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你简直就是小天才”“你真是个勇敢的孩子”......但往往这样的评价会在无形中给孩子压力,“我是
最聪明的孩子,我不可能会比小明考试成绩差”;也会让一些孩子自负高傲,“我妈妈说我是小天才,我知道的才是正确的”......
正面标签会在无形中给孩子设限,他们会为了迎合父母给自己的标签而做出一些“讨好型”行为,或者过度高估自己,认为自己就是父母口中说的那么优秀的样子,容不得自己失败,难以接受别人的负面评价。

所以,如果正面标签使用不当也是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的!
有时候,我们会只是很随意的评价一个孩子“很听
话”“很乖”“很聪明”,孩子们知道这种表述是夸奖,但他们真的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听话,哪里乖,哪里聪明了吗?不一定。

对于孩子来说,“是没有跑来跑去,乖乖待在那”叫听话,还是因为听话所以才乖?是“会背诵古诗词”聪明还是“会十以内的加减法”聪明?
夸奖孩子的方式应该更加具体化,例如,“我刚看到你主动地和楼下阿姨打招呼,她一定会觉得你很有礼貌。

”“我听说你在学校上课很认真,课后作业完成得很好,老师都说你学习态度很好哦!”“你刚刚完成的那一道题,看上去很难啊,妈妈像你这个年龄都不会”......在这样具体化的场景中去夸奖孩子,一是可以让孩子明确知道自己被夸奖的原因,二是可以避免孩子将“标签”等同于“自我特征”,甚至用这些“标
签”来固化自己。

不要再用标签去固化孩子了,因为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