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适应症
溶栓技术手册

溶栓技术手册1. 简介溶栓技术是一种以药物溶解形成血栓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梗塞等。
本手册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关于溶栓技术的详细信息,包括适应症、禁忌症、药物选择、给药方式、监测指标及并发症处理等。
2. 适应症溶栓技术的适应症主要包括:- 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脑梗塞- 急性肺栓塞- 急性动脉栓塞3. 禁忌症溶栓技术的禁忌症主要包括:- 活动性出血- 近期(<3周)大面积出血史-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抗凝治疗中- 严重过敏体质4. 药物选择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适用于急性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治疗。
- 链激酶(SK):适用于急性肺栓塞和急性动脉栓塞的治疗。
- 尿激酶(UK):适用于急性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治疗。
5. 给药方式溶栓药物的给药方式主要包括:- 静脉给药:适用于大多数溶栓治疗。
- 动脉给药:适用于急性动脉栓塞的治疗。
- 介入放射学给药:通过导管直接将药物注入血栓部位。
6. 监测指标溶栓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以下指标:- 出血风险:包括皮肤、黏膜、内脏出血等。
- 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 实验室指标:APTT、PT、INR、Fg等。
7. 并发症处理溶栓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主要包括:- 出血:轻症出血可对症处理,严重出血需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 过敏反应:轻症过敏反应可对症处理,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停药并采取紧急救治。
- 脑出血:脑出血是溶栓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需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8. 结论溶栓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合理选择药物和给药方式,密切监测患者状况,及时处理并发症,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请注意,本手册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请遵医嘱,遵循临床实践指南。
静脉溶栓之适应症、禁忌症(2)

- 详细剂量探索分析:0.65 mg 可能优于 0.9 mg。(未发表)
静脉溶栓的监护
1、患者收入重症监护病房或卒中单元进行监护。 2、定期进行血压和神经功能检查,静脉溶栓治疗中及结束后2 h内,每 15 min 进行1次血压测量和神经功能评估;然后每30 min 1次,持续 6 h;以后每小时 1次直至治疗后24 h。 3、如出现严重头痛、高血压、恶心或呕吐,或神经症状体征恶化,应立即停用 溶栓药物并行脑CT检查。 4、如收缩压≥18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应增加血压监测次数,并给予抗 高血压药物。 5、鼻饲管、导尿管及动脉内测压管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应延迟安置。 6、溶栓24 h后,给予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物前应复查颅脑CT/MRI。
合并颅内异常
静脉溶栓禁忌证
06. 如果溶栓前或溶栓过程中已知化验结果:
① 急性出血倾向,包括血小板计数低于 100 × 109/L 或其他 情况; ② 口服抗凝剂且 INR > 1.7 或 PT > 15。 (注:不能为了等化验结果而延误溶栓)
血小板、凝血障碍
抗栓药物
静脉溶栓禁忌证
07. 另外,需要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排除以下几点:
① 活动性内脏出血(比如血压低、血常规提示贫血、内脏缺血 等症状); ② 主动脉弓夹层(比如背痛,四肢血压压差增大)。
注意:相对禁忌证需谨慎考虑和权衡溶栓的风险与获益但并非绝对不量用法:0.9 mg/kg(最大剂量为90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 min 内静脉推注,其余90%药物持续静脉滴注 1 h。 低剂量用法:rt-PA 0.6 mg/kg(最大剂量为60mg),其中总量的15%在最初1 min内静脉推注,剩余的85%以输液泵入,持续滴注1 h。
血栓性静脉炎溶栓适应症、禁忌症筛查表

血栓性静脉炎溶栓适应症、禁忌症筛查表
溶栓治疗是治疗血栓性静脉炎的一种常见方法。
然而,并非所
有的患者都适宜接受溶栓治疗。
为了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我
们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应症和禁忌症的筛查。
以下是血栓性静脉炎溶
栓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筛查表:
血栓性静脉炎溶栓治疗适应症筛查表
适应症:
1. 血栓形成区域明确可见;
2. 症状严重,如血栓性静脉炎导致的深部静脉栓塞、肺栓塞等;
3. 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
4. 治疗开始后24小时内。
禁忌症:
1. 出血风险增加的情况,如外伤、手术后等;
2. 近期出血或手术,包括内脏或脑出血、颅脑外伤等;
3. 血小板计数低于100,000/mm³;
4. 严重高血压;
5. 治疗开始后24小时内。
请注意,以上为常见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具体的筛查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在进行血栓性静脉炎溶栓治疗前,请务必与医生进行详细咨询和评估。
> 注:以上为简要介绍,具体内容应以医生的意见和相关指南为准。
请勿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溶栓流程及注意事项

溶栓流程及注意事项一、溶栓的适应症1.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致使心肌缺血坏死所致。
溶栓治疗可以在早期恢复冠状动脉的通透性,减少心肌坏死范围,改善患者的预后。
2. 急性脑卒中急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功能障碍。
溶栓治疗可在早期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减少脑损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溶栓的流程1. 评估患者在进行溶栓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需要注意心电图的变化,核素显像等检查结果。
对于脑卒中患者,需要注意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
评估患者的情况,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2. 药物选择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
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需要考虑个体化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史进行选择。
3.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通常通过导管介入或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可以通过导管介入方式将溶栓药物送达到病变血管,恢复血流;对于脑卒中患者,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将溶栓药物送达到病灶部位,溶解血栓。
在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和速度,避免药物过量或者过快注射,导致出血等并发症。
4. 监测观察在进行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测观察。
包括心电图监测、生命体征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方面的监测。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心脏介入技术、超声心动图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随时准备。
5. 并发症处理溶栓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过敏反应等。
对于这些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包括停止溶栓治疗、血管内置入支架、给予抗感染治疗等。
6. 随访管理在溶栓治疗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随访管理。
包括对溶栓治疗效果的评估,出现并发症的处理,以及患者的康复训练等。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关注心功能的恢复;对于脑卒中患者,需要关注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康复训练等。
急性肺栓塞溶栓禁忌症与适应症

治疗方案及原则:(一)一般处理与循环支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绝对卧床休息,坚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以免深静脉血栓脱落;可适当应用镇静、止痛、镇咳等相应对症治疗。
经鼻或面罩吸氧,纠正低氧血症。
出现右心功能不全但血压正常者,可使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若血压下降,可增大剂量或使用其他血管加压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等。
(二)溶栓主要适用大面积PTE病例(有明显呼吸困难、胸痛、低氧血症),对于次大面积,若无禁忌症可考虑溶栓,但存在争议;对于血压或右心室功能均正常病例,不宜溶栓。
溶栓时间窗一般定位14天内,但若近期有新发PTE征象可适当延长。
溶栓应尽可能在PTE确诊的前提下慎重进行。
对明确溶栓指征的病例应尽早开始溶栓。
溶栓主要并发症为出血。
最严重的是颅内出血,发生率约1%~2%,发生者死亡率近50%。
用药前应充分评估出血危险性,需要时备血,做好输血准备。
溶栓前宜留置外套管针,以便溶栓中取血监测,防止反复穿刺血管。
溶栓的绝对禁忌征有:活动性内出血和近期自发性颅内出血。
相对禁忌征有:①2周内有大手术、分娩、器官活检或不克不及压迫止血部位的血管穿刺;②2个月内的缺血性脑卒中;③10天内的胃肠道出血;④15天内的严重创伤;⑥1个月内的神经外科或眼科手术;⑦难于控制的重度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⑧近期曾进行心肺复苏;⑨血小板计数<100x109/L;⑩妊娠、细菌性心内膜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出血性视网膜病变等。
对于致命性大面积PTE,上述绝对禁忌征亦应被视为相对禁忌征。
经常使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UK)、链激酶(SK)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溶栓方案与剂量:①尿激酶:负荷量4400IU/kg,静注10分钟,随后以2200IU/(Kg.h)持续静滴12小时;另可考虑2小时溶栓方案:按20000IU/kg剂量,持续静滴2小时。
②链激酶:负荷量250000IU,静注30分钟,随后以100000IU/h持续静滴24小时。
静脉溶栓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静脉溶栓的适应症及禁忌症⼀、静脉溶栓治疗流程(⼀)、静脉溶栓治疗缺⾎性卒中时间窗:1、3 ⼩时内:诊断为缺⾎性卒中,有可测的神经功能缺损。
(1)在开始治疗之前症状发⽣<3 h。
(2)年龄≥18岁2、3-4.5 ⼩时内:选标准:(1)诊断为缺⾎性卒中,有可测的神经功能缺损。
(2)在开始治疗之前症状发⽣在3-4.5 h之间(⼆)适应症:(三)1、发病3⼩时内的症状严重的缺⾎性卒中,建议进⾏静脉溶栓治疗。
尽管出⾎风险增加,但仍可从溶栓中获益(I类推荐,A 级证据)2、发病3⼩时内轻型且致残性缺⾎性卒中,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不排除轻症但可能致残的卒中患者,因为可以从溶栓中获益(I类推荐,A级证据)3、对于发病3⼩时内轻型且⾮致残性缺⾎性卒中患者,可考虑治疗。
治疗需考虑可能的获益与风险。
有必要进⼀步研究这部分患者的风险获益⽐(IIb推荐,C级证据)4、仍然缺乏⾜够的证据来确定影响对阿替普酶治疗反应的急性CT低密度严重程度或范围的阈值。
急性低密度或早期缺⾎性改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不应作为排除治疗的标准。
5、对既往MRI发现有少量(1~10个)微出⾎灶的患者进⾏静脉溶栓是合理的。
6、既往MRI发现⼤量(>10个)微出⾎灶的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症状性脑出⾎风险增加相关,且临床获益不明确,如果有显著潜在获益,静脉溶栓可能是合理的。
7、对于合并镰状红细胞病的急性缺⾎性卒中患者进⾏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是合理的。
8、阿昔单抗不能和静脉阿替普酶同时应⽤。
9、不应对24h内应⽤过治疗剂量的低分⼦量肝素的患者进⾏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10、在制定治疗决策时应认真权衡静脉溶栓的潜在风险和可能的获益。
11、考虑到普通⼈群中出现⾎⼩板异常和凝⾎功能异常的发⽣率很低,在没有理由怀疑化验结果异常时,不应因为等待⾎液化验⽽延误静脉溶栓治疗。
12、⾼⾎糖或低⾎糖会有类似卒中的表现,治疗医师应检测溶栓治疗前的⾎糖⽔平。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不适⽤于⾮⾎管性病因的卒中。
最新版本静脉溶栓禁忌症及适应症.doc

3h 内 rtPA 静脉溶栓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相对禁忌证适应证1.有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症状出现 <3 h3.年龄≥ 18 岁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禁忌证1.近 3 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2.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3.近 1 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4.既往有颅内出血5.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6.近期有颅内或椎管内手术7.血压升高:收缩压≥180 mm Hg ,或舒张压≥ 100 mm Hg8.活动性内出血9.急性出血倾向,包括血小板计数低于100× 109/ L 或其他情况10. 48 h 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l?Tr 超出正常范围上限)11.已口服抗凝剂者INR>1. 7 或 PT>15 S12.目前正在使用凝血酶抑制剂或Xa 因子抑制剂,各种敏感的实验室检查异常(如 AP.I.r,INR,血小板计数、ECT; TT 或恰当的 xa 因子活性测定等)13.血糖 <2.7 mmol / L14. CT提示多脑叶梗死(低密度影 >1/ 3 大脑半球 )相对禁忌证下列情况需谨慎考虑和权衡溶栓的风险与获益 (即虽然存在一项或多项相对禁忌证,但并非绝对不能溶栓 ):1.轻型卒中或症状快速改善的卒中2.妊娠3.痫性发作后出现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4.近 2 周内有大型外科手术或严重外伤5.近 3 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6.近 3 个月内有心肌梗死史注: 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表 3 同;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 Am: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ECT:蛇静脉酶凝结时间; TT:凝血酶时间3— 4. 5 h 内 rtPA 静脉溶栓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适应证1.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2.症状持续3~ 4. 5 h3.年龄≥ 18 岁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禁忌证同上相对禁忌证 (在表 2 基础上另行补充如下)1.年龄 >80 岁2.严重卒中 (NIHSS评分 >25 分)3.口服抗凝药 (不考虑 INR 水平 )4.有糖尿病和缺血性卒中病史注: 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INR:国际标准化比值6h 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适应证及禁忌证适应证1.有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症状出现 <6 h3.年龄 18~80 岁4.意识清楚或嗜睡5.脑 CT 无明显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6.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禁忌证同上静脉溶栓的监护及处理1.患者收入重症监护病房或卒中单元进行监护2.定期进行血压和神经功能检查,静脉溶栓治疗中及结束后 2 h 内,每 15 min 进行一次血压测量和神经功能评估;然后每30 min1 次,持续 6 h;以后每小时 1 次直至治疗后24 h3.如出现严重头痛、高血压、恶心或呕吐,或神经症状体征恶化,应立即停用溶栓药物并行脑 CT检查4.如收缩压≥ 180 mmHg 或舒张压≥ 100 mmHg ,应增加血压监测次数,并给予降压药物5.鼻饲管、导尿管及动脉内测压管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应延迟安置6.溶栓 24 h 后,给予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物前应复查颅脑CT/ MRI。
溶栓技术指南

溶栓技术指南1. 引言溶栓技术是通过药物或机械方法溶解血管内血栓,恢复血流的一种技术。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溶栓技术的详细信息,包括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步骤、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
2. 适应症溶栓技术的适应症主要包括:-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3. 禁忌症溶栓技术的禁忌症主要包括:- 活动性出血- 出血倾向- 近期大手术、分娩或创伤- 严重高血压-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4. 操作步骤4.1 术前准备- 确认诊断- 评估出血风险- 签署知情同意书4.2 溶栓药物选择- 常用溶栓药物: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体重、年龄及药物特性确定4.3 溶栓操作- 药物溶栓:将溶栓药物通过静脉输注给患者- 机械溶栓:使用导管或装置直接在血栓部位进行溶栓4.4 监测- 溶栓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出血情况及并发症- 根据需要调整溶栓药物剂量4.5 术后处理- 继续抗凝治疗- 观察出血风险- 预防血栓再形成5. 并发症及预防措施5.1 主要并发症- 出血: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出血等- 过敏反应- 急性肺水肿- 脑梗死5.2 预防措施- 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评估出血风险-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合理调整溶栓药物剂量6. 结论溶栓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急性血管栓塞性疾病的方法。
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溶栓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步骤、并发症及预防措施,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患者及家属也应了解溶栓治疗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溶栓指征

脑梗死溶栓治疗
适应症:
1.年龄:18~80岁;
2.发病6小时内,最好3小时内,部分病例可放宽;POCI最长可延至
24小时;
3. 临床表现为脑卒中综合症或肌力3级以下或明显失语
(6<NIHSS<25);
4.颈内动脉系统(TACI和PACI)神清或轻度嗜睡者;椎基底动脉系统
(POCI)即使昏迷也不必禁忌;
5.临床初步排除TIA和LACI;
6.CT已排除颅内出血和早期大面积脑梗死;
7.正常凝血状态;
8.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者。
绝对禁忌症
1.活动性出血及外伤(骨折等);
2.出血性素质及出血性疾病;
3.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
4.凝血功能异常;
相对禁忌症
1.年龄大于80岁;
2.近3个月卒中病史或严重头部创伤;
3.近3个月胃肠或泌尿生殖系出血;
4.近3个月细菌性心内膜炎、心包炎;
5.过去10天内曾经外科手术、分娩、器官活检、躯体严重外伤或在
无法加压的部位施行血管穿刺术(锁骨下或颈静脉);
6.血糖<2.78mmol/L,或>22.2 mmol/L;
7.急性胰腺炎;
8.败血症性脉管炎、糖尿病性出血性视网膜炎及严重心、肺、肝、肾
功能不全、恶性肿瘤;
9.正在应用抗凝剂,INR>1.3;
10.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5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11.并发癫痫发作;
12.血小板<100,000/cmm;
13.孕妇,哺乳;
14.NIHSS>25;
15.头颅CT显示早期脑梗死征象超过1/3 MCA供血区。
16.。
急性脑血管病溶栓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急性脑血管病溶栓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有哪些急性脑血管病作为一种老年群体中的常见病症,目前我国对急性脑血管病主要治疗手段即溶栓治疗,以使患者脑部血流能够得到有效疏通,保障血流功能状态同时改善其组织代谢水平,最终达到缓解患者症状,使之脱离生命危险的目的。
但与此同时,现实中很多人对于急性脑血管病相关基础知识仍停留在较低的认知层面,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溶栓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更是知之甚少。
本文将对急性脑血管病溶栓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进行全面科普,以期让更多人能够了解该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溶栓适应症及注意事项,为降低我国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做出一定贡献。
1.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症状及体征急性脑血管病多发于65岁上老年群体,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的显著特征,患者往往一经发病,必须迅速予以施救,方能最大限度使之预后治疗效果得到保障,拖延时间越久,对患者生命安全危害越大,治疗难度也会随时间推移呈直线上升。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主要症状即没有十分显性发病诱因,多有说话含糊不清、肢体不协调、麻木、感觉缺失、麻明显痹感等现象,很多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普遍有半身麻痹、视力模糊等表现。
所以在出现上述情况时,一旦症状持续数分钟,便要立即拨打120。
因为急性脑血管病有可能是脑内动脉堵塞致使缺血性脑卒中,也可能是血管破裂引发出血性脑卒中,但无论是那种原因造成,一旦出现急性脑血管病症状,便要迅速寻医救治,防止生命安全受到较大影响,这也是确保患者后续经治疗后,各类后遗症风险危害能够降至最低的关键举措。
1.急性脑血管病类型及危害2.1急性脑血管病类型急性脑血管病细分之下多以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来体现,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在整个急性脑血管病群体中最为多见,发病率占到整体患者人群的80%,该病的另一称呼即脑梗,主要与供给大脑营养动脉被堵塞有直接关系。
比如血管内脂质含量过高,胆固醇长期累积致使脑动脉壁结构发生变化(动脉粥样硬化)等,除此之外,心律失常、高血压、长期吸烟、高血脂症、糖尿病等都属于诱发缺血性脑卒的主要风险因素。
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

邢台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姓名:性别:年龄科室:急诊科病案号:目前诊断: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需立即行静脉溶栓抢救治疗,经评估患者有静脉溶栓适应症且无如下禁忌症:1、溶栓适应症:□STEMI症状出现12h内,心电图两个胸前相邻导联ST段抬高≥0.2 mV或肢体导联ST段抬高≥0.1mV 或新出现(可能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STEMI症状出现12-24 h内,而且仍然有缺血症状以及心电图仍然有ST段抬高。
2、绝对禁忌证:□出血性卒中或原因不明的卒中;□6个月内的缺血性卒中;□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或肿瘤;□近期(3周内)的严重创伤、手术、头部损伤;□近期(1个月)胃肠道出血;□主动脉夹层;□出血性疾病;□难以压迫的穿刺(内脏活检、腔室穿刺)。
3、溶栓治疗的相对禁忌证:□6个月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口服抗凝药物;□血压控制不良:收缩压≥180 mmHg或者舒张压≥110mmHg;□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肝肾疾病;□心肺复苏无效。
4、溶栓方案选择4.1溶栓辅助治疗:□阿司匹林 300mg 嚼服;□氯吡格雷300mg 口服(年龄75以下);□氯吡格雷150mg 口服(年龄70-75岁之间);□氯吡格雷75mg口服(年龄70岁以下或70-75岁出血风险高);□阿托伐他汀 40mg 口服;□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普通肝素1500u负荷+持续1000u/h泵入。
4.2 溶栓方案:□瑞替普酶10mu 5min静脉注射+10mu 5min 静脉注射;□阿替普酶:90 min加速给药法:首先静脉推注15mg,随后30 min持续静脉滴注50mg,剩余的35 mg于60min 持续静脉滴注,最大剂量100 mg。
(2)3 h给药法:首先静脉推注10mg,随后l h持续静脉滴注50 mg,剩余剂量按10 mg/30 min静脉滴注,至3 h末滴完,最大剂量100 mg。
5、溶栓并发症:①过敏反应:寒颤、发热、皮疹。
溶栓药临床应用指南最新

溶栓药临床应用指南最新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溶栓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溶栓药在临床应用中的最新指南,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溶栓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溶栓药的作用机制溶栓药主要通过促进血栓溶解的过程,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溶栓药可以快速恢复血流,减轻患者的症状,降低进一步损害的风险。
二、溶栓药的适应症1.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药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能够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2. 急性脑卒中:对于部分急性脑卒中患者,溶栓药可以帮助恢复脑血流,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3. 深静脉血栓:对于存在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溶栓药可以帮助溶解血栓,预防血栓再次形成。
三、溶栓药的禁忌症1. 治疗窗口:溶栓药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使用,超出治疗窗口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2. 出血风险:存在出血风险的患者禁忌使用溶栓药,如胃溃疡、脑出血等。
3. 严重高血压:对于未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压患者,慎用溶栓药,以免加重病情。
四、溶栓药的使用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剂量使用:溶栓药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不可随意增减剂量。
2. 密切观察不良反应:使用溶栓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如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要及时处理。
3. 遵医嘱:在使用溶栓药的过程中,患者需严格遵守医嘱,不得擅自停止或更改治疗方案。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溶栓药在临床应用中的最新指南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在使用溶栓药时,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能够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有所帮助。
心梗溶栓适应症及禁忌症

1.两周内有活动性出血(胃肠道溃疡、咯血等),做过内脏手术、活体组织检查,有创伤性心肺复苏术,不能实施压迫的血管穿刺以及有外伤史者。
2.入院时严重且未控制的高血压(>180/110mm H g)或慢性严重高血压病史者。
3.高度怀疑有夹层动脉瘤者。
4.既往发生过出血性脑卒中,1年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
5.颅内肿瘤。
6.有出血性视网膜病史。
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等患者。
急性心肌梗塞
溶栓适应症:
1.持续性胸痛≥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
2.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0. 1m V、胸导>0. 2m V。
3.发病≤6小时者。
4.若患者来院时已是发病后6~12小时,心电图ST段抬高明显伴有或不伴有严重胸痛者仍可溶栓。
5.年龄≤75岁。75岁以上的高龄AMI患者,应根据梗塞范围,患者一般状态,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因人而异慎重选择。
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

南京脑科医院
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
(依据2015卫计委制定急性脑卒中患者医疗救治技术方案)溶栓适应症:
(1)年龄18-80岁;
(2)发病4.5小时以内(rt-PA);
(3)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小时,且比较严重;
(4)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
变;
(5)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溶栓禁忌症:
(1)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3个月有
头颅外伤史,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近I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
(2)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不包括陈旧小腔隙梗死而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
(3)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
(4)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
(5)已口服抗凝药,且INR>1.5;48小时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FIT 超出正常范围);血小板计数低于100X 109/L,
(6)血糖<2.7mmol/ L;
(7)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
(8)妊娠;
(9)不合作。
1。
溶栓指南新版

溶栓指南引言: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溶栓疗法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溶栓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关于溶栓疗法的全面信息,从而促进对溶栓治疗的正确理解和应用,确保病患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一、溶栓疗法的定义溶栓疗法是一种通过溶解或破坏血管内血栓来恢复正常血流的治疗方法。
它常应用于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疾病的治疗中。
二、溶栓疗法的适应症1. 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是心肌梗死早期治疗的重要手段。
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溶栓疗法可以迅速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减少心肌梗死面积,降低死亡率。
2. 脑卒中:对于某些符合条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法可以通过恢复脑血流来挽救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残疾率和死亡率。
三、溶栓疗法的禁忌症1. 出血倾向及高出血风险:溶栓药物可导致出血,并增加出血的风险。
因此,对于已知出血倾向或存在高出血风险的患者,溶栓疗法是禁忌的。
2. 治疗窗口期超过:溶栓疗法在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治疗中存在治疗窗口期的限制。
如果超过该时间窗口期,溶栓疗法可能无效或造成更多的副作用。
因此,对于超过治疗窗口期的患者,溶栓疗法通常不适用。
四、溶栓药物的选择溶栓药物的选择是根据疾病类型和患者情况而定的。
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和重组蛋白C 等。
在选择溶栓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合并症和禁忌症等因素。
五、溶栓疗法的应用注意事项1. 严密的监测:溶栓疗法患者需要进行密切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出血情况等。
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出血风险的评估:在进行溶栓疗法前,需要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包括既往的出血史、服用的抗凝药物、血小板功能等。
对于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应慎重选择是否进行溶栓治疗。
3. 患者教育:对于接受溶栓疗法的患者,医务人员需要给予充分的患者教育,包括治疗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注意事项等。
患者应理解溶栓疗法的重要性和局限性,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
溶栓课件

怎么判断是否出现并发症,出现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若患者出现突发剧烈头痛、恶 心、呕吐,或血压急性增高,意识障碍或其他部位出血等,考虑 颅内出血可能,停止溶栓药物应用,紧急复查CT; 溶栓治疗后CT提示出现出血性梗死,一般没有临床症状加重,无 特殊处理;脑实质出血小脑、丘脑出血大于10ml或血肿直径大于 3cm,壳核出血大于30ml或颅内压明显增高者,保守治疗无效, 应果断手术治疗; 患者症状短期好转后,再次出现症状加重,考虑血管再闭塞,给 予溶栓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溶栓后短时间内出现症状加重,考虑再灌注损伤,给予清除氧自 由基、神经保护等对症治疗。
处理流程
7.抽出溶栓总剂量10%的阿替普酶在1分钟内静推,其 余药物在1小时内静脉泵入完毕; 8.溶栓过程及溶栓后注意检测神经功能(NIHSS评分) :最初2小时内,1次/15分钟,随后6小时,1次/30分 钟,此后1次/1小时。直至24小时; 若出现以下反应,停止溶栓治疗: ①过敏反应:显著低血压;②神经功能恶化:GCS评 分下降2分;或NIHSS评分增加4分。③血压大于 180/105mmHg,持续存在;④严重的全身出血。
对急诊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病人效果、风险评价
结合患者年龄,年龄越轻者溶栓效果可能越佳;年龄 越大,风险越高; 既往无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及抽烟患者预后可能更好 ;反之,风险越高; 溶栓前患者血压、血糖较稳定者评估预后可能较好; 反之,风险高; 血管条件相对好者,预后可能较好;反之,预后可能 差; 梗塞血管在大血管相对容易介入者,溶栓、取栓效果 可能较好;血管基础差者,溶栓、取栓效果可能差;
。
禁忌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塞溶栓治疗的适应症抢救缺血半暗带是急性脑梗死现代治疗的主要目标。
尽管在急性脑梗死早期,病变中心部位很快即出现坏死,若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脑组织代谢则可避免缺血半暗带组织发生坏死。
缺血半暗带和中心坏死区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过程,随着缺血程度的加重时间的延长,中心坏死区逐渐扩大,缺血半暗带区逐渐缩小。
大部分缺血半暗带仅存在数小时,80-90%的急性脑梗死是由血栓栓塞性闭塞所致,因此溶解血栓、尽快再通闭塞的脑血管、恢复或改善缺血区的灌注是急性脑梗死的根本性治疗方一法。
自1996年FDA批准以来,静脉溶栓治疗已经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
1,常规的溶栓指征和病例选择1.1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如脑血栓、脑栓塞和静脉窦血栓)以及心肌梗死、下肢血栓、肺栓塞等可行溶栓治疗。
1.2《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溶栓治疗的选择建议:(1)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小时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首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 ),无条件采用rtPA时,可用尿激酶替代;(2)发病3-6小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应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但选择患者应该更严格;(3)对发病3-6小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有经验和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研究; (4)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证可以适当放宽。
(5)超过时间窗溶栓多不会增加治疗效果,且会增加再灌注损伤和出血并发症,不宜溶栓,恢复期患者应禁止溶栓治疗。
1.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治疗的选择标准:(1)神经功能缺损由缺血性脑卒中引起,无颅内出血史。
(2)神经体征不能自然恢复。
(3)血压控制于收缩压<185mmHg,舒张压<110 mmHg。
(4)神经体征较严重且不是孤立性的。
(5)体检时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性创伤(如骨折)的证据。
(6)未口服抗凝药,如口服抗凝药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应<1.5。
(7)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近48小时内如进行肝素治疗,aPTT应在正常范围。
(8)症状出现3小时内进行治疗。
(9)血小板计数>100 ×l0 9/L。
(10)最近3个月无头部创伤和脑卒中病史。
(1l)排除血糖浓度<40mg/dl或>400mg/dl。
(12)最近3个月无心肌梗死。
(13)无发作后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癫痫。
(14)最近21天无胃肠道或泌尿道出血。
(15) CT排除多个脑叶梗死(低密度范围>1/3大脑半球)。
(16)最近l4天无重大手术,患者家属理解治疗的可能危险性和益处。
(17)最近7天无不可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
(18)头颅CT提示陈旧性腔梗或白质疏松并非溶栓的禁忌条件。
1.4禁忌证或不适用证(1)昏迷或眼固定偏向一侧的严重阻塞患者:(2)症状轻微的卒中患者。
(3)前6周内有过卒中的患者;(4)任何已经存在的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22),(5)伴有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动静脉畸形、动脉瘤、颅内肿瘤者;(6)收缩压>185mmHg,或舒张压>1l0mm Hg,(7)脓毒性栓塞.(8)最近30天内有心肌梗死。
(9)凝血功能障碍者。
2.近年来关于时间窗和溶栓病例选择的讨论2.1溶栓治疗3小时时间窗:2004年9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推出第七届ACCP抗栓和溶栓指南,其修改的主要建议包括对非心脏相关的脑卒中患者,强调溶栓药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仅适用于发作3小时内的患者。
2.2溶栓治疗6小时时间窗:一项对几项大规模rtPA溶栓试验(NINDS,ECASS, ECASS d)的汇总分析显示,6小时内溶栓治疗有效,脑出血发生率仅比3小时略高。
其他也有类似小量的研究,如德国海德尔堡大学的Kuelkens等研究了133例急性幕上脑缺血.研究人员根据MRI上存在PWI-DWI (DWI:弥散加权MRI, PWI:灌注加权MRI)不一致区指导静脉溶栓治疗,对于经过选择的发病后3-6小时的卒中患者是有益的,其颅内出血率和死亡率并无增高。
美国卒中学会2005年2月第30届会议上有报道在MRI 检查协助下可延长t-PA治疗时间窗至发病后6小时。
2.3参考影像学协助溶栓病例的选择:自2003年以来,脑血管病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除CT和MRI外,又出现DWI, P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张力磁共振等一系列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脑血管病的诊断更加精细、无创。
PWI能及时显示脑内血流灌注减低区,DWI则能在超早期(最早在发病后30分钟)显示异常高信号。
通过DWI, PWI技术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技术可以发现缺血后迅速形成的脑组织梗死核心,周围被低氧但有潜在挽救可能的组织环绕。
对于怀疑可能有急性脑卒中的患者,考虑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时,结合首次CT或M R 1灌注量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CT血管造影(CTA)来进行评估。
既往研究指出,PWI-DWI之间是治疗时间窗或半暗带区域的客观影像学依据,其将不匹配的DWI及PWI称作不匹配(mismatch)区域,即影像学上的半暗带。
此区虽然血液供应少,但是其细胞功能在血液供应改善之后有可能恢复。
过去一般认为脑缺血区中央的DWI异常区为坏死核心区,超早期溶栓治疗对中央的坏死区的细胞可能无改善的可能,但是对半暗带区的血液供应改善后.有可能挽救或减轻半暗带区的部分神经细胞,使半暗带区缩小。
但是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病例在溶栓血流再通后,病灶中央的DWI高1A号区居然明显减少甚至消失,因此提示D WI的高信号异常区不全部是坏死区,而可能包含了部分半暗带区。
新的缺血性半暗带的Mismatch分四个区域:良性低灌注区、灌注异常区、弥散异常区、核心坏死区,其中灌注异常区、弥散异常区为半暗带区,这样加宽了溶栓治疗的选择。
不过,MRI检查多模式的PWI/DWI/MRA耗时较长,影响了医生对其选择,因此检查速度快的CT灌注及CTA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目标,并试图通过计算预测组织细胞寿命的新指标来确定半暗带。
临床和病理生理研究表明,不同个体可因脑组织的缺血时间不同、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闭塞血管的大小、有无侧支循环、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等的不同,使缺血半暗带的演变不同,造成治疗时间窗的个体化。
目前的神经影像学的技术,使临床医生有可能根据病理生理学的变化来选择溶栓治疗的病例,而不仅仅是距发病儿小时的时间窗的机械规定。
2.4关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治疗:近年来提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综合征(AICS)的概念,包括了TIA及急性脑梗死。
TIA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但是对其观点有不断的改变,近年来有提出将TIA称为“症状持续短暂的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 with transient signs, C1TS)",在2004年6月第5届世界脑卒中会议上,Easton代表TIA工作组向各国与会代表倡议采用新的TI A定义,因为既往的定义将部分脑梗死包括在内。
大部分TIA患者神经症状在I小时内恢复,且多数症状持续不超过30分钟,症状持续时间延长者应接受神经影像检查,检查发现有梗死者,不应再诊断为TIA。
TIA是短暂发作的神经功能障碍,由局灶性脑和视网膜缺血引起,典型的TIA临床症状持续不超过1小时,且无脑梗死依据。
其诊断主要根据脑组织为短暂缺血抑或已为梗死。
有意见指出,少数患者症状持续2小时,若影像学检查无梗死病灶,仍可诊断为TIA 。
对TIA患者应尽早诊断和治疗,也需急诊检查和治疗。
但是此新的TIA定义的提议并未纳入正式疾病分类中,对新的定义也有持不同意见者。
DWI的改变意味着细胞水肿的发生,TIA患者的DWI出现异常,说明TIA有可能已经转化为梗死。
P WI代表局部脑血流的影像,TIA患者PWI异常信号可在影像学上很早出现。
有人提出卒中后30分钟,P WI即可显像,而此时DWI尚无异常,表示有可逆性脑缺血损伤存在。
若TIA症状持续在1小时以上,其CT或MRI检查显示梗死灶的可能性会增大。
因此在TIA治疗方面,有人认为发作期治疗和急性脑梗死相同,包括可选用溶栓治疗。
有人认为持续3 0分钟至1小时的TIA应按卒中积极治疗,频繁发作的TIA也应积极溶栓治疗;但是临床上约有20%的T IA在症状完全缓解后,MRI下可见到小的缺血性病灶,实质上已经是一次腔隙性脑梗死,如果系小血管所致,则不必考虑溶栓。
因此应在早期进行细致的检查,对于频繁发作的TIA,如考虑到大动脉狭窄或动脉一动脉性栓塞为病因,提议应选择积极介人治疗或溶栓.而对于发作较少的TIA,如1周内仅发作1次(30分钟以内),可选择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以预防瘫痪的发生。
应注意的是,假设首次发作TIA与第二次发作之间的间隔为6小时,但第二次以后的发作未能完全恢复,已达30分钟以上,提示脑内可能有局部病灶超过6小时.倘若此时溶栓,易造成出血。
在《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中,TIA的治疗推荐为: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药物)治疗和TIA的外科治疗。
溶栓治疗应更谨慎的选择。
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溶栓治疗方法:缺血半暗带存在的概念是现代缺血性卒中治疗方法的基础。
尽管梗死组织的中心区无法挽救,但如果血流能够重建,代谢恢复正常,则邻近的有功能障碍的组织仍可挽救。
溶栓药物使纤溶酶原转换为纤溶酶,后者可将血管内血栓中的纤维蛋白链裂解,从而使血凝块溶解,恢复脑血流。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链激酶(S K),尿激酶(U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静脉rtPA治疗是目前推一被FDA批准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方法,不过我国“九五”和“十五”国家脑血管病攻关课题均证实尿激酶静脉溶栓有效。
3.1静脉溶栓治疗:美国FDA于1996年、加拿大保健机构于1999年批准rtPA用干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卒。
有报道rtPA不仅是一个溶栓药物,同时对血管内皮细胞也有保护作用。
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研究显示,该药比其他药物危险性更小,疗效更好。
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溶栓药物加阿司匹林比单独应用溶栓药物的死亡率高。
rtPA静脉溶栓治疗越早(如90分钟内),可能获得的转归越好。
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主要危险是有症状脑出血,发生率在rtPA组为6.4%,在安慰剂组为0.6%,2003年,美国卒中学会卒中委员会公布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处理指南》中列出了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治疗的选择标准和治疗方案:rtPA 0.9mg/kg(最大剂}90mg),先静脉推注10%(约1分钟),其余剂量静滴(约60分钟)。
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应送入ICU或卒中单元监护,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和测量血压,最初2小时内1次/15分钟,之后的6小时1次/30分钟,再以后1次/1小时,直至开始治疗后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