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15-天气学基础

合集下载

气象学基础知识

气象学基础知识

目录第一篇气象学基础知识第一章大气概况⋯⋯⋯⋯⋯⋯⋯⋯⋯⋯⋯⋯⋯⋯⋯⋯⋯⋯⋯⋯⋯⋯⋯⋯⋯⋯⋯⋯⋯⋯ (1)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 (1)第二节大气的垂直结构⋯⋯⋯⋯⋯⋯⋯⋯⋯⋯⋯⋯⋯⋯⋯⋯⋯⋯⋯⋯⋯⋯⋯⋯⋯⋯ (2)第三节大气状态方程⋯⋯⋯⋯⋯⋯⋯⋯⋯⋯⋯⋯⋯⋯⋯⋯⋯⋯⋯⋯⋯⋯⋯⋯⋯⋯⋯ (4)第二章气温和湿度⋯⋯⋯⋯⋯⋯⋯⋯⋯⋯⋯⋯⋯⋯⋯⋯⋯⋯⋯⋯⋯⋯⋯⋯⋯⋯⋯⋯⋯ (5) 第一节气温⋯⋯⋯⋯⋯⋯⋯⋯⋯⋯⋯⋯⋯⋯⋯⋯⋯⋯⋯⋯⋯⋯⋯⋯⋯⋯⋯⋯⋯⋯⋯ (5)第二节湿度⋯⋯⋯⋯⋯⋯⋯⋯⋯⋯⋯⋯⋯⋯⋯⋯⋯⋯⋯⋯⋯⋯⋯⋯⋯⋯⋯⋯⋯⋯ (10)第三章气压⋯⋯⋯⋯⋯⋯⋯⋯⋯⋯⋯⋯⋯⋯⋯⋯⋯⋯⋯⋯⋯⋯⋯⋯⋯⋯⋯⋯⋯⋯⋯ (14)第一节气压的定义、单位及时空变化⋯⋯⋯⋯⋯⋯⋯⋯⋯⋯⋯⋯⋯⋯⋯⋯⋯⋯⋯⋯(14) 第二节海平面气压场的基本型式⋯⋯⋯⋯⋯⋯⋯⋯⋯⋯⋯⋯⋯⋯⋯⋯⋯⋯⋯⋯⋯ (17) 第三节气压系统随高度的变化⋯⋯⋯⋯⋯⋯⋯⋯⋯⋯⋯⋯⋯⋯⋯⋯⋯⋯⋯⋯⋯⋯ (18) 第四章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19) 第一节概述⋯⋯⋯⋯⋯⋯⋯⋯⋯⋯⋯⋯⋯⋯⋯⋯⋯⋯⋯⋯⋯⋯⋯⋯⋯⋯⋯⋯⋯⋯ (20)第二节作用于空气微团上的外力⋯⋯⋯⋯⋯⋯⋯⋯⋯⋯⋯⋯⋯⋯⋯⋯⋯⋯⋯⋯⋯ (20) 第三节地转风和梯度风⋯⋯⋯⋯⋯⋯⋯⋯⋯⋯⋯⋯⋯⋯⋯⋯⋯⋯⋯⋯⋯⋯⋯⋯⋯ (25)第四节摩擦层中的风⋯⋯⋯⋯⋯⋯⋯⋯⋯⋯⋯⋯⋯⋯⋯⋯⋯⋯⋯⋯⋯⋯⋯⋯⋯⋯ (29)第五节地形的动力作用及地方性风⋯⋯⋯⋯⋯⋯⋯⋯⋯⋯⋯⋯⋯⋯⋯⋯⋯⋯⋯⋯ (31) 第五章空气的垂直运动和大气稳定度⋯⋯⋯⋯⋯⋯⋯⋯⋯⋯⋯⋯⋯⋯⋯⋯⋯⋯⋯⋯(33)第一节垂直运动的类型⋯⋯⋯⋯⋯⋯⋯⋯⋯⋯⋯⋯⋯⋯⋯⋯⋯⋯⋯⋯⋯⋯⋯⋯⋯ (33)第二节大气稳定度⋯⋯⋯⋯⋯⋯⋯⋯⋯⋯⋯⋯⋯⋯⋯⋯⋯⋯⋯⋯⋯⋯⋯⋯⋯⋯⋯ (35)第三节大气中的逆温⋯⋯⋯⋯⋯⋯⋯⋯⋯⋯⋯⋯⋯⋯⋯⋯⋯⋯⋯⋯⋯⋯⋯⋯⋯⋯ (37)第六章云和雾⋯⋯⋯⋯⋯⋯⋯⋯⋯⋯⋯⋯⋯⋯⋯⋯⋯⋯⋯⋯⋯⋯⋯⋯⋯⋯⋯⋯⋯⋯ (39)第一节云⋯⋯⋯⋯⋯⋯⋯⋯⋯⋯⋯⋯⋯⋯⋯⋯⋯⋯⋯⋯⋯⋯⋯⋯⋯⋯⋯⋯⋯⋯⋯ (39)第二节降水⋯⋯⋯⋯⋯⋯⋯⋯⋯⋯⋯⋯⋯⋯⋯⋯⋯⋯⋯⋯⋯⋯⋯⋯⋯⋯⋯⋯⋯⋯ (42)第三节海洋上的雾⋯⋯⋯⋯⋯⋯⋯⋯⋯⋯⋯⋯⋯⋯⋯⋯⋯⋯⋯⋯⋯⋯⋯⋯⋯⋯⋯ (43)第二篇海洋学基础知识第七章海水温度和海冰⋯⋯⋯⋯⋯⋯⋯⋯⋯⋯⋯⋯⋯⋯⋯⋯⋯⋯⋯⋯⋯⋯⋯⋯⋯⋯ (47) 第一节海洋的划分⋯⋯⋯⋯⋯⋯⋯⋯⋯⋯⋯⋯⋯⋯⋯⋯⋯⋯⋯⋯⋯⋯⋯⋯⋯⋯⋯ (47)第二节海水温度⋯⋯⋯⋯⋯⋯⋯⋯⋯⋯⋯⋯⋯⋯⋯⋯⋯⋯⋯⋯⋯⋯⋯⋯⋯⋯⋯⋯ (48)第三节海冰⋯⋯⋯⋯⋯⋯⋯⋯⋯⋯⋯⋯⋯⋯⋯⋯⋯⋯⋯⋯⋯⋯⋯⋯⋯⋯⋯⋯⋯⋯ (50)1第八章海浪⋯⋯⋯⋯⋯⋯⋯⋯⋯⋯⋯⋯⋯⋯⋯⋯⋯⋯⋯⋯⋯⋯⋯⋯⋯⋯⋯⋯⋯⋯⋯ (52)第一节概述⋯⋯⋯⋯⋯⋯⋯⋯⋯⋯⋯⋯⋯⋯⋯⋯⋯⋯⋯⋯⋯⋯⋯⋯⋯⋯⋯⋯⋯⋯ (52)第二节群波和驻波⋯⋯⋯⋯⋯⋯⋯⋯⋯⋯⋯⋯⋯⋯⋯⋯⋯⋯⋯⋯⋯⋯⋯⋯⋯⋯⋯ (54)第三节风浪、涌浪和近岸浪⋯⋯⋯⋯⋯⋯⋯⋯⋯⋯⋯⋯⋯⋯⋯⋯⋯⋯⋯⋯⋯⋯⋯⋯ (55) 第四节有效波高和合成波高⋯⋯⋯⋯⋯⋯⋯⋯⋯⋯⋯⋯⋯⋯⋯⋯⋯⋯⋯⋯⋯⋯⋯ (58) 第五节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观测与编报⋯⋯⋯⋯⋯⋯⋯⋯⋯⋯⋯⋯⋯⋯⋯⋯⋯⋯⋯ (59) 第九章潮汐和潮流⋯⋯⋯⋯⋯⋯⋯⋯⋯⋯⋯⋯⋯⋯⋯⋯⋯⋯⋯⋯⋯⋯⋯⋯⋯⋯⋯⋯ (70) 第一节潮汐现象⋯⋯⋯⋯⋯⋯⋯⋯⋯⋯⋯⋯⋯⋯⋯⋯⋯⋯⋯⋯⋯⋯⋯⋯⋯⋯⋯⋯ (70)第二节潮汐的基本成因⋯⋯⋯⋯⋯⋯⋯⋯⋯⋯⋯⋯⋯⋯⋯⋯⋯⋯⋯⋯⋯⋯⋯⋯⋯ (72)第三节平衡潮理论⋯⋯⋯⋯⋯⋯⋯⋯⋯⋯⋯⋯⋯⋯⋯⋯⋯⋯⋯⋯⋯⋯⋯⋯⋯⋯⋯ (74)第四节潮汐动力理论与分潮⋯⋯⋯⋯⋯⋯⋯⋯⋯⋯⋯⋯⋯⋯⋯⋯⋯⋯⋯⋯⋯⋯⋯ (77) 第五节世界大洋及中国近海的潮汐⋯⋯⋯⋯⋯⋯⋯⋯⋯⋯⋯⋯⋯⋯⋯⋯⋯⋯⋯⋯ (79)第三篇海洋气候概况第十章大气环流⋯⋯⋯⋯⋯⋯⋯⋯⋯⋯⋯⋯⋯⋯⋯⋯⋯⋯⋯⋯⋯⋯⋯⋯⋯⋯⋯⋯⋯ (82)第一节行星风带和气压带⋯⋯⋯⋯⋯⋯⋯⋯⋯⋯⋯⋯⋯⋯⋯⋯⋯⋯⋯⋯⋯⋯⋯⋯ (82)第二节实际大气平均水平环流的基本特征⋯⋯⋯⋯⋯⋯⋯⋯⋯⋯⋯⋯⋯⋯⋯⋯⋯ (84) 第三节季风环流⋯⋯⋯⋯⋯⋯⋯⋯⋯⋯⋯⋯⋯⋯⋯⋯⋯⋯⋯⋯⋯⋯⋯⋯⋯⋯⋯⋯ (86)第四节海陆风和山谷风⋯⋯⋯⋯⋯⋯⋯⋯⋯⋯⋯⋯⋯⋯⋯⋯⋯⋯⋯⋯⋯⋯⋯⋯⋯ (88)第十一章海流⋯⋯⋯⋯⋯⋯⋯⋯⋯⋯⋯⋯⋯⋯⋯⋯⋯⋯⋯⋯⋯⋯⋯⋯⋯⋯⋯⋯⋯⋯ (89)第一节海流概述⋯⋯⋯⋯⋯⋯⋯⋯⋯⋯⋯⋯⋯⋯⋯⋯⋯⋯⋯⋯⋯⋯⋯⋯⋯⋯⋯⋯ (89)第二节世界大洋表层环流模式⋯⋯⋯⋯⋯⋯⋯⋯⋯⋯⋯⋯⋯⋯⋯⋯⋯⋯⋯⋯⋯⋯ (92) 第三节世界大洋主要表层海流系统⋯⋯⋯⋯⋯⋯⋯⋯⋯⋯⋯⋯⋯⋯⋯⋯⋯⋯⋯⋯ (94) 第四节中国近海的海流系统⋯⋯⋯⋯⋯⋯⋯⋯⋯⋯⋯⋯⋯⋯⋯⋯⋯⋯⋯⋯⋯⋯⋯ (97)第十二章主要海洋水文气象要素的气候分布⋯⋯⋯⋯⋯⋯⋯⋯⋯⋯⋯⋯⋯⋯⋯⋯⋯(98)第一节大洋上风与浪的分布概况⋯⋯⋯⋯⋯⋯⋯⋯⋯⋯⋯⋯⋯⋯⋯⋯⋯⋯⋯⋯⋯ (98) 第二节中国近海风与浪的分布概况⋯⋯⋯⋯⋯⋯⋯⋯⋯⋯⋯⋯⋯⋯⋯⋯⋯⋯⋯⋯ (102) 第三节海洋上雾的分布概况⋯⋯⋯⋯⋯⋯⋯⋯⋯⋯⋯⋯⋯⋯⋯⋯⋯⋯⋯⋯⋯⋯⋯ (103) 第四节海冰分布概况⋯⋯⋯⋯⋯⋯⋯⋯⋯⋯⋯⋯⋯⋯⋯⋯⋯⋯⋯⋯⋯⋯⋯⋯⋯⋯ (107)第五节常用航海气候资料⋯⋯⋯⋯⋯⋯⋯⋯⋯⋯⋯⋯⋯⋯⋯⋯⋯⋯⋯⋯⋯⋯⋯⋯ (108) 第四篇主要天气系统第十三章天气图基础知识和传真天气图实例⋯⋯⋯⋯⋯⋯⋯⋯⋯⋯⋯⋯⋯⋯⋯⋯⋯(110)第一节天气图概述⋯⋯⋯⋯⋯⋯⋯⋯⋯⋯⋯⋯⋯⋯⋯⋯⋯⋯⋯⋯⋯⋯⋯⋯⋯⋯⋯ (110)第二节地面分析图和低纬流线图⋯⋯⋯⋯⋯⋯⋯⋯⋯⋯⋯⋯⋯⋯⋯⋯⋯⋯⋯⋯⋯ (111)第四节传真天气图实例⋯⋯⋯⋯⋯⋯⋯⋯⋯⋯⋯⋯⋯⋯⋯⋯⋯⋯⋯⋯⋯⋯⋯⋯⋯ (120) 第十四章气团和锋⋯⋯⋯⋯⋯⋯⋯⋯⋯⋯⋯⋯⋯⋯⋯⋯⋯⋯⋯⋯⋯⋯⋯⋯⋯⋯⋯⋯ (123) 第一节气团⋯⋯⋯⋯⋯⋯⋯⋯⋯⋯⋯⋯⋯⋯⋯⋯⋯⋯⋯⋯⋯⋯⋯⋯⋯⋯⋯⋯⋯⋯ (123)2第二节锋⋯⋯⋯⋯⋯⋯⋯⋯⋯⋯⋯⋯⋯⋯⋯⋯⋯⋯⋯⋯⋯⋯⋯⋯⋯⋯⋯⋯⋯⋯⋯ (125)第十五章锋面气旋及中小尺度系统⋯⋯⋯⋯⋯⋯⋯⋯⋯⋯⋯⋯⋯⋯⋯⋯⋯⋯⋯⋯⋯(130)第一节锋面气旋的发展演变⋯⋯⋯⋯⋯⋯⋯⋯⋯⋯⋯⋯⋯⋯⋯⋯⋯⋯⋯⋯⋯⋯⋯ (130) 第二节锋面气旋的天气结构和活动规律⋯⋯⋯⋯⋯⋯⋯⋯⋯⋯⋯⋯⋯⋯⋯⋯⋯⋯(132)第三节我国近海和日本近海的锋面气旋⋯⋯⋯⋯⋯⋯⋯⋯⋯⋯⋯⋯⋯⋯⋯⋯⋯⋯(134)第四节热低压⋯ .⋯ .⋯ .⋯ .⋯ .⋯ .⋯ .⋯ .⋯ .⋯ .⋯ .⋯ .⋯ .⋯ .⋯(137) 第五节中小尺度系统——雷暴、飑线和龙卷⋯.⋯.⋯.⋯.⋯.⋯.⋯.⋯. (137) 第十六章冷高压和副热带高压⋯⋯⋯⋯⋯⋯⋯⋯⋯⋯⋯⋯⋯⋯⋯⋯⋯⋯⋯⋯⋯⋯⋯(141)第一节反气旋概述⋯⋯⋯⋯⋯⋯⋯⋯⋯⋯⋯⋯⋯⋯⋯⋯⋯⋯⋯⋯⋯⋯⋯⋯⋯⋯⋯ (141)第二节冷高压⋯⋯⋯⋯⋯⋯⋯⋯⋯⋯⋯⋯⋯⋯⋯⋯⋯⋯⋯⋯⋯⋯⋯⋯⋯⋯⋯⋯⋯ (141)第三节副热带高压⋯⋯⋯⋯⋯⋯⋯⋯⋯⋯⋯⋯⋯⋯⋯⋯⋯⋯⋯⋯⋯⋯⋯⋯⋯⋯⋯ (146)第十七章西风带高空常见天气系统⋯⋯⋯⋯⋯⋯⋯⋯⋯⋯⋯⋯⋯⋯⋯⋯⋯⋯⋯⋯⋯(148)第一节西风带大型扰动⋯⋯⋯⋯⋯⋯⋯⋯⋯⋯⋯⋯⋯⋯⋯⋯⋯⋯⋯⋯⋯⋯⋯⋯⋯ (148)第十八章热带气旋及其它热带天气系统⋯⋯⋯⋯⋯⋯⋯⋯⋯⋯⋯⋯⋯⋯⋯⋯⋯⋯⋯(153)第一节热带气旋概况⋯⋯⋯⋯⋯⋯⋯⋯⋯⋯⋯⋯⋯⋯⋯⋯⋯⋯⋯⋯⋯⋯⋯⋯⋯⋯ (153)第二节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和强度变化⋯⋯⋯⋯⋯⋯⋯⋯⋯⋯⋯⋯⋯⋯⋯⋯⋯⋯(156)第三节热带气旋的天气结构和风浪分布特征⋯⋯⋯⋯⋯⋯⋯⋯⋯⋯⋯⋯⋯⋯⋯⋯(157)第四节热带气旋的移动⋯⋯⋯⋯⋯⋯⋯⋯⋯⋯⋯⋯⋯⋯⋯⋯⋯⋯⋯⋯⋯⋯⋯⋯⋯ (161) 第五节南海热带气旋⋯⋯⋯⋯⋯⋯⋯⋯⋯⋯⋯⋯⋯⋯⋯⋯⋯⋯⋯⋯⋯⋯⋯⋯⋯⋯ (165)第六节船舶测算和避离热带气旋的方法⋯⋯⋯⋯⋯⋯⋯⋯⋯⋯⋯⋯⋯⋯⋯⋯⋯⋯(166)第七节热带辐合带、东风波和热带云团⋯⋯⋯⋯⋯⋯⋯⋯⋯⋯⋯⋯⋯⋯⋯⋯⋯⋯(170) 第五篇海上天气预报和气象传真图的应用第十九章天气预报原理和简易方法⋯⋯⋯⋯⋯⋯⋯⋯⋯⋯⋯⋯⋯⋯⋯⋯⋯⋯⋯⋯⋯(175)第一节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 (175) 第二节船舶适用的简易天气预报方法⋯⋯⋯⋯⋯⋯⋯⋯⋯⋯⋯⋯⋯⋯⋯⋯⋯⋯⋯(178) 第三节天气系统的常用预报规则⋯⋯⋯⋯⋯⋯⋯⋯⋯⋯⋯⋯⋯⋯⋯⋯⋯⋯⋯⋯⋯ (185) 第二十章气象报告和气象传真图的识读与应用⋯⋯⋯⋯⋯⋯⋯⋯⋯⋯⋯⋯⋯⋯⋯⋯(186)第一节海上天气报告和警报⋯⋯⋯⋯⋯⋯⋯⋯⋯⋯⋯⋯⋯⋯⋯⋯⋯⋯⋯⋯⋯⋯⋯ (187) 第二节气象传真图概述⋯⋯⋯⋯⋯⋯⋯⋯⋯⋯⋯⋯⋯⋯⋯⋯⋯⋯⋯⋯⋯⋯⋯⋯⋯ (197)第三节传真天气图的识读⋯⋯⋯⋯⋯⋯⋯⋯⋯⋯⋯⋯⋯⋯⋯⋯⋯⋯⋯⋯⋯⋯⋯⋯ (200) 第四节传真海况图的识读⋯⋯⋯⋯⋯⋯⋯⋯⋯⋯⋯⋯⋯⋯⋯⋯⋯⋯⋯⋯⋯⋯⋯⋯ (206) 第五节传真卫星云图⋯⋯⋯⋯⋯⋯⋯⋯⋯⋯⋯⋯⋯⋯⋯⋯⋯⋯⋯⋯⋯⋯⋯⋯⋯⋯ (211) 第六节气象传真图的应用⋯⋯⋯⋯⋯⋯⋯⋯⋯⋯⋯⋯⋯⋯⋯⋯⋯⋯⋯⋯⋯⋯⋯⋯ (216) 第二十一章船舶海洋气象导航⋯⋯⋯⋯⋯⋯⋯⋯⋯⋯⋯⋯⋯⋯⋯⋯⋯⋯⋯⋯⋯⋯⋯(220)第一节气象导航概述⋯⋯⋯⋯⋯⋯⋯⋯⋯⋯⋯⋯⋯⋯⋯⋯⋯⋯⋯⋯⋯⋯⋯⋯⋯⋯ (220) 第二节气象导航的应用⋯⋯⋯⋯⋯⋯⋯⋯⋯⋯⋯⋯⋯⋯⋯⋯⋯⋯⋯⋯⋯⋯⋯⋯⋯ (223) 参考文献⋯⋯⋯⋯⋯⋯⋯⋯⋯⋯⋯⋯⋯⋯⋯⋯⋯⋯⋯⋯⋯⋯⋯⋯⋯⋯⋯⋯⋯⋯⋯⋯⋯ (226)第三节墨卡托投影海图一、航用海图必须具备的条件①图上的恒向线应是直线;船舶以固定的航向即沿着恒向线航行最为方便,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走恒向线航线。

《天气学》知识点总结+期末复习

《天气学》知识点总结+期末复习

《天气学》复习1.什么是天气图?天气图分哪几类,分别填有哪些要素(主要的)?天气预报通常分析哪些层次的天气图?天气图:在底图上填上各地同一时刻气象记录,再经过绘制和分析,就能够反映一定地区和范围内天气情况的图。

天气图分类:天气图一般分为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和辅助天气图三类.分别填有的要素有:总云量,气温,露点,三小时变压,海平面气压,六小时降水,水平能见度,现在天气现象。

地面,850,700,500(高空图),400,300,200,100 hpa2.天气系统可按空间和时间尺度分类,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的水平尺度、垂直厚度、时间尺度和垂直速度如何?老师ppt大尺度:400 km以上,时间尺度(生命期)2~3天以上中尺度:4~400 km,时间尺度:几小时至1天小尺度:40m~4km天气系统水平尺度垂直厚度时间尺度垂直速度大尺度 10^6m 10^4m 10^5s 10^-2m/s中尺度 10^5m 10^4m 10^5s 10^-2m/s小尺度 10^4m 10^3~4m 10^4s 10^-1m/s微尺度 10^3m 10^3m 10^2~4s 10^-1~0m/s3.列举各尺度(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包含的典型天气系统。

老师ppt见上题图表动力气象书:大尺度:长波,阻塞高压,大型气旋,反气旋,锋面中尺度:飑线、中尺度低压、中尺度雨带、中尺度雨团小尺度:小型漩涡,雷暴微尺度:主要为对流单体,如积云和浓积云。

4.写出连续方程(z和p坐标都可以)、静力平衡关系、垂直涡度、速度散度、温度平流、相对或绝对涡度平流、水平水汽通量以及水汽通量散度的数学表达式。

连续方程:z坐标p坐标静力平衡关系:垂直涡度:速度散度:温度平流:(一般V取水平速度)相对涡度平流:绝对涡度平流:水平水汽通量:单位时间流经单位截面积的水汽质量为:或积分形式:p Vdpgq1,垂直于风向的底边为单位长度,高为整层大气柱的面积上的总的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5.什么是大气环流?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有哪些?冬夏季大气平均低层和中层环流特征。

气象学 天气学基础

气象学  天气学基础

• 热力分类法 暖气团:温度高于下垫面温度的 冷气团:温度低于下垫面温度的 • 相邻气团间的温度对比划分冷、暖气团
气团变性与变性气团
• 暖气团一般含有丰富的水汽,容易形成云 雨天气。移向冷区,往往呈现出稳定性天 气? • 冷气团一般形成干冷天气。从源地移向暖 区时,可能发展成不稳定天气? • 暧湿 干冷
天 气 学 基 础
一、气团 二、锋面 三、气旋 四、反气旋 五、对流性天气 六、高空天气系统
一、气团
• • • • • 定义 气团的形成与气团源地 气团分类 气团的变性 影响中国的主要气团
气团定义
• 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是由大气的物理属性和大气 的运动过程所决定的。
• 从全球来看,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水平方向上物 理属性相对均匀的大块空气和物理属性很不均匀 的狭窄空气带。 • 气象要素(温度、湿度等)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 匀的大范围空气团。水平范围从几百到几千公里, 垂直范围可达几到十几公里。同一气团内天气现 象变化不大。
副热带高压外围气流引导 移到 冷的洋面、或大陆 顺时钟转
四、反气旋
反气旋:顺时针旋转的空气涡漩,也称高压。 中心气压越高,强度越大。 反气旋中盛行下沉气流,绝热增温,天气晴好。 冷性反气旋:中心气温低 (冷高压)
暧性反气旋:中心气温高 如,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 对中国东部夏季的天气气候有巨大影响
冷高压后部:偏南风,天气回暧
冷高压中心:晴、冷
冷高压前部:与暧空气形成锋面 大风、降温、云雨
冷高压活动与各部位天气
• 冷性反气旋(冷空气,冷高压) 秋、冬、春三季,北方冷空气频频南下, 每次都带来一次天气变化过程:
冷空气前锋,冷锋天气,平流降温 冷空气控制,晴、冷, 辐射降温 冷空气后部,偏南风,多云,气温回升

805天气学(含天气分析)

805天气学(含天气分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05科目名称:天气学(含天气分析)第一部分目标与基本要求一、目标:《天气学与天气分析》主要涵盖了《天气学原理》、《中国天气》和《天气学分析》三部分内容。

《天气学原理》和《中国天气》主要以天气学原理来揭示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并利用天气学原理论述天气系统及天气过程生、消演变规律以及影响中国的主要天气过程。

《天气学分析》主要掌握天气图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结合天气学原理初步建立以天气图为主的天气预报思路,提高对主要天气过程演变规律的独立分析和总结能力。

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内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便提高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1. 了解大气运动各作用力含义、表达式及理解它的物理意义2. 了解个别变化、局地变化、平流变化含义3. 会推导连续方程,了解质量散度、速度散度含义、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4. 了解尺度分析含义、掌握在自由大气中大尺度系统运动,可以作为准地转、准静力处理5. 理解热力学能量方程中引起固定点温度变化的因子6. 了解实际工作中高空分析等压面图而不分析等高面图(P坐标系的优越性)7. 了解位势、位势高度、位势米、几何米概念8. 理解等高面上水平气压梯度力可以用等压面上位势梯度或等压面坡度表示9. 理解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地转偏差含义、表达式及掌握它的讨论10.了解正压大气、斜压大气概念;掌握热成风发生在斜压大气中11.了解地转风、梯度风及热成风实用意义12. 掌握低压中心附近及其边缘,还有高压边缘等压线可以分析密大风经常出现,而高压中心附近不能有上述现象13.理解变压风及切向、法向地转偏差含义,要求会画图解释第二章气团与锋1.了解锋、锋面、锋线、锋区含义及锋倾斜原因2.了解冷性锢囚锋、暖性锢囚锋含义,要求会画出剖面图中锋位置及等温线分布3.了解以密度零级不连续面模拟锋时,锋面坡度公式物理意义4.理解锋附近温度分布特征及锋面附近气压、变压分布特征5.掌握锋面分析中,高空测风资料应用6. 了解锋生带(线)、锋生函数、锋生条件概念7. 掌握锋生、锋消公式讨论第三章 气旋与反气旋1. 了解大气作水平运动、绝对涡度概念及理解 2h H ∇含义2. 理解大尺度系统运动中,固定点相对涡度变化可以用此点位势高度变化表示3. 掌握涡度方程、位势倾向方程及ω方程等式右端各项名称及画出有关图,用相关因子进行讨论4. 掌握在温带气旋发展中,动力因子(涡度因子)及热力因子对500hpa 高空槽及温带气旋变化,要求会画图解释5. 了解气旋族含义6. 了解北方、南方气旋活动范围及包括哪些气旋7. 掌握“倒槽锋生型”、“静止锋波动型”,要求画图解释江淮气旋生成过程第四章 大气环流1. 了解控制大气环流基本因子、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2. 了解三圈径向环流、极锋锋区与副热带锋区及其对应急流概念3. 了解信风与季风概念4. 了解沃克环流含义5. 了解我国各季环流概况及主要天气天气过程特点第五章 天气形势及天气要素预报1. 理解运动学公式中t δδ及t∂∂含义,掌握用运动学公式推导锋面移速公式并会讨论冷锋、暖锋移速情况与变压分布特征2. 掌握用运动学公式讨论非闭合系统及闭合系统移动及强度3. 高空形势预报方程中,由于各层等温线平行,因此各层热成风方向相同,这样任意层风速 P p T V V AV =+ 注意理解A 的系数确定4. 掌握相对涡度平流在自然坐标系中展开分成三项,其中曲率项及散合项在实际天气图中会应用5. 掌握用高空形势预报方程有关项,结合等高线等温线分布解释500hpa 槽、脊变化6. 熟悉地面形势预报方程由哪几项组成,要求会讨论应用7. 掌握地形对低值系统(槽、低压)移动及强度影响8. 了解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第六章 寒潮天气过程1. 了解极涡、长波、上下游效应、阻塞高压、切断低压等概念的含义2. 了解长波波速公式的推导,会利用该公式进行讨论3. 了解寒潮、寒潮天气系统,掌握寒潮中期和短中期天气过程,并会结合天气学原理解释“小槽发展型”、“低槽东移型”、“横槽转竖型”寒潮短中期过程的演变过程以及三类寒潮过程的异同。

气象基础知识

气象基础知识

3.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来源于黄河流域地区, 是我国劳动人民自春秋时代开始逐步发 展起来的。由于它反映了农事季节,又 便于掌握和指导农事活动,因而逐渐推 广到全国各地。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
其实它是根据阳历来划分的,即根据 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 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 分成24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度。 需要说明的是,黄道是假想太阳在天 空中周年运行的路线,实际上,是地 球的公转轨道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 黄道是古代起的,至今一直沿用下来。
(2) 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 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 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 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 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 现象出现的次年。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 区容易出现暖冬。
常见天气现象
天气现象是指在大气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现 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风、 云、雾、雨、雪、霜、雷、雹等)空间分布的 综合表现。一般可分为降水、地面凝结、视程 障碍、雷电等。
降水现象
降水从形态上分为液态和固态两种。 液态降水主要指雨、阵雨、毛毛雨; 固态降水主要有雪、阵雪、霰、米雪、 冰粒、冰雹等。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 同时出现时,我们称之为混合型降水, 主要有雨夹雪、阵性雨夹雪等。

空气运动产生的气流,称为风。风向是 指风吹来的方向,如果风是从北方吹来就 称为北风。在天气预报中常用“级”表示 风速,8级大风空气的流动速度相当于时速 60-70公里,10级风相当于时速90多公里。
风力等级表

云是悬浮在高空中的水滴或冰晶 胶体的集合体,雨雪降自云中。常规 气象观测中要测定云状、云高和云量。 气象上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 云底高度,将云分成高、中、低云三 大类。云是天气的相貌,一般天上挂 什么云,就指示地面上有与其相对应 的天气,云的形状可以表现短时间内 天气变化的动态。

天气学原理复习要点

天气学原理复习要点

《天气学原理》复习要点(朱乾根,第四版)1、寒潮天气过程:预报着眼点:与强大冷高压相伴的大规模强冷空气活动过程。

当冷空气入侵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剧降10度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度以下者称寒潮。

冷空气路径:经过关键区后有西路、西北路、东路三条路径关键区:西伯利亚中部(70’-90’E,43’-65’N)必须具备条件:冷源条件,引导条件重要天气系统:极涡、极地高压、寒潮地面高压、寒潮冷锋中短期天气过程的三种类型:小槽发展型、低槽东移型、横槽型关键系统:乌拉尔山地区高压脊发展是寒潮中短期关键系统,五天以上是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高压脊2、降水天气过程:一般降水形成条件:水汽、垂直运动、云滴增长暴雨形成条件:充分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较长的持续时间暴雨预报着眼点:水汽方程和降水率;水汽条件的诊断分析;垂直运动条件的诊断分析;地形与摩擦对降水的影响。

我国大雨带的活动情况:江南春雨期、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华北和东北雨季、华南后汛期、淮河秋雨期江淮梅雨的环流特征:高层、中层、低层、底层江淮切变线的形成和转换西南涡的形成:①西南地形作用;②500hPa面上有高原槽移动;③700hPa图上要有能使高原东南侧的西南气流加强,并在四川盆地形成明显的辐合气流和环流形势。

移动、发展和天气高空冷涡的形成:①高空西风槽加深,槽的南部断离母体而形成冷涡;②有两个或更多的低压北上与东北低压合并,于是高空槽充分加深形成冷涡。

低空急流的定义形成和维持机制、与暴雨的关系与中尺度雨团相配合的几种中尺度系统(P385-387):中尺度低压,中尺度辐合中心,中尺度切变线,中尺度辐合线对称不稳定的定义及静力稳定度判据(P392)当大气处于弱的层结稳定状态时,虽然在垂直方向上不能有上升气流的强烈发展,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斜升气流。

这种机制称为对称不稳定。

暴雨中尺度系统的触发条件(P395-396)1.锋面抬升;2.露点锋或干锋抬升;3.能量锋与Ω系统的触发;4.地形抬升作用;5.近地层加热的不均匀性;6.重力波的抬升作用;7.雷暴前方伪冷锋的抬升作用;8.海陆风辐合抬升。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集训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1.大气运动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支配。

2.影响大气运动的真实力有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摩擦力;影响大气运动的视示力有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

3.(1) 气压梯度力: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净压力,由表达式可知,气压梯度力方向指向—▽P的方向,即由高压指向低压;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

(2) 摩擦力:单位质量气块所受到的净粘滞力。

(3) 惯性离心力:C=ΩR,A=-2Ω×V,地转偏向力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①.地转偏向力A与Ω相垂直,而Ω与赤道平面垂直,所以A在纬圈平面内;②.地转偏向力A与V相垂直,因而地转偏向力对运动气块不做功,它只能改变气块的运动方向,而不能改变其速度大小。

③.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A在V的右侧,南半球,地转偏向力A在V的左侧。

④.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相对速度的大小成比例。

当V=0时,地转偏向力消失。

(5) 重力是地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合力,但是地球是椭圆的,任何地方重力都垂直于水平面。

重力在赤道最小,极地最大。

4.温度平流变化:气块在温度水平分布不均匀的区域内保持原有的温度作水平运动而对局地温度变化所提供的贡献。

温度对流变化:空气垂直运动所引起的局地温度变化。

局地温度变化=个别变化+平流变化+对流变化。

5.连续方程的表达式: ∂ρ/∂t+∇·(ρV)=0,表示大气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称为连续方程。

其中∇·(ρV)称为质量散度(单位体积内流体的净流出量,净流出时散度为正,净流入时为负)。

6.尺度分析是针对某种类型的运动估计基本方程各项量级的一种简便方法。

通过尺度分析,保留大项,略去小项,可以使方程得到简化。

零级简化方程,就是只保留方程中数量级最大的各项,略去其他各项。

一级简化方程,是除保留方程中数量级最大的各项外,还保留比最大项小一个量级的各项。

7、重力位势是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上升到高度Z 所需克服的重力所做的功,其单位为焦耳/千克。

第一节天气学基础

第一节天气学基础

第一节天气学基础(根据学员的需要,选择学习)气象学的范围很广随科技发展,逐渐分出了许多分支学科,天气学与气候学以及小气候学是最主要的分支,那么,在以后这几章中主要介绍这几个分支学科涉及的内容。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某一瞬间大气状况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天气学:研究天气及其演变规律并预测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学科称为天气学。

好天气给人带来欢乐和温暖,坏天气则给人造成灾难和痛苦。

天气的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灾害性天气,如:台风、寒潮、暴雨、冰雹等,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有严重危害,因此预报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有重大意义。

一、气团(一)气团的定义:气象要素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1、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稳定度。

2、水平分布比较均匀:是指相对而言,一般每百公里气温差1℃左右就算比较均匀了。

3、大范围:水平范围常在数千公里以上,垂直伸展高度约从几公里到十几公里。

(这是由于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存在差异,不同地区地表状况不尽相同,使气象要素在水平分布上总会有所不平造成的。

)(二)气团源地气团性质与其接触下垫面有关,空气温、湿度均取决于此。

气团源地:气团形成的地方。

气团形成是大范围空气取得比较均匀的热力属性的过程,通常要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气团形成的条件下垫面条件—范围广阔地表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环流条件—有相对稳定的环流形势,以使大范围空气能长时间停留。

所以在沙漠、海洋、辽阔平原或冰雪覆盖地区较易形成气团。

比如:西伯利亚和蒙古地区冬季有条件成为干冷气团源地。

我国东南洋面则是湿热气团的发源地。

(四)气团的分类为识别不同性质气团,需归纳共同特征对气团加以分类。

着眼点不同,分类方法也不同,通常采用地理分类和热力分类两种方法。

1、地理分类——根据气团源地和下垫面性质来划分的。

2、热力分类——根据气团移动时与所经下垫面间温度对比来划分的。

根据气团在移动过程中与其所经地区的地面间的温度对比,将气团分为暖气团和冷气团。

天气学原理学习知识点汇总.doc

天气学原理学习知识点汇总.doc

v1.0可编辑可修改气团与锋1.气团气团性质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气团是空气在气团源地经过对流、湍流、辐射、蒸发等物质和热量交换作用后,取得与下垫面相同的物理属性而形成的,当它离开源地移至与源地性质不同的下垫面时,二者之间又会产生水汽与热量交换,气团的物理属性发生变化,即发生气团变性。

老气团的变性亦是新气团形成的过程。

2.锋附近要素场的分布特征T(温度)场:水平温度梯度大(等温线密集);垂直温度梯度小(因下面是冷气团,上为暖气团,会出现温度垂直减率很小的情况甚至出现逆温);等位温线密集(锋区内,特别大,强稳定层)。

P(气压)场:等压线通过锋面时呈气旋式弯折,且折角指向高压;锋线一般位于地面气压槽内;锋区内等压线 ( 等高线 ) 的气旋式曲率大。

变压场:暖锋前负变压明显;冷锋后正变压明显。

(地面变压与温度平流的关系:冷平流使地面气压增加,暖平流使地面气压减小)风场:(前提:不考虑摩擦,认为满足地转关系)锋线附近的风场具有气旋式切变,这种现象在有摩擦的地方更为明显。

3.锋的强度的变化( 1)补充一些:如何确定锋的强度(简单的说:锋的强度可用锋面两侧的温度差与水平距离(多用纬距)的比值来表示)850hPa 锋区内温度梯度判断,等温线越密集,锋区越强;剖面图上锋区内等位温线越密集、等假相当位温线折角越明显对流运动越强烈,锋区越强;各高度层对比,锋面坡度越小,锋面两侧温度差则越大,锋区越强。

(2)锋强度的变化锋强度的增强、减弱可以用锋生锋消的条件来判断。

Fv n w T n (r d r)锋生函数可以表示为:n n 1c pdQ()n dtF = 水平运动(f1)+垂直运动(f2)+非绝热加热项(f3)F>0: 锋生; F<0: 锋消。

影响锋生锋消的因素(影响锋强度变化的因子)i .水平运动 f1若水平气流沿着温度升度方向是辐合的,当 f1>0 ,有锋生作用。

若水平气流沿着温度升度方向是辐散的,当f1<0 ,有锋消作用。

天气学基础

天气学基础

章节编号/章节题型题干选项参考答案解析A B C D E F45/气象灾害防御单选题()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建设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健全应急监测队伍,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县级气象主管机构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省级气象主管机构A45/气象灾害防御单选题《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是根据()制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灾害防御条例》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D45/气象灾害防御单选题以下哪项不属于《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所指的气象灾害()。

暴雨洪涝沙尘暴高温干旱A46/预警信息发布单选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内容一般不包括()。

气象灾害的类别起始时间结束时间发布机关C1481700520889/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单选题根据《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暴雪Ⅱ级预警是指过去24小时2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出现暴雪天气,预计未来24小时上述地区仍将出现大雪天气,或者预计未来( )小时2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将出现()毫米以上暴雪天气。

12 1024 1524 20B48/气象灾害风险业务单选题.在一次灾害过程中,主要为黑灾造成的灾害,则在灾情直报的“灾害类别”字段中应填()。

干旱沙尘暴大风雪灾A47/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单选题《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试行)》要求,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所在县政府具有相应防灾减灾领导机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政府工作报告政府绩效考核A48/气象灾害风险业务单选题《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中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应当在灾害发生的()小时内通过决策服务平台中的直报系统上报重要灾情。

124612月24日D48/气象灾害风险业务单选题《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中规定,“被困人口”指受灾人口中被围困()小时以上、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人口数。

24364872C48/气象灾害风险业务单选题本地7月29日至8月1日出现了暴雨天气过程,并导致了灾害,在上报7月份灾情时,灾害的结束日期应填()。

天气学基础知识

天气学基础知识

2.3 影响我省的主要天气系统
第三部分 强天气概述
3.1 降水的形成
3.1.1云的形成 凝结核 冷却 增湿 水云(暖云)云粒子 冰水混合云 冰晶与云粒子共存 冰晶云(冷云) 冰晶
3.2暖云降水
云粒的生成-云粒的增长与合并 云粒的生成: 水汽的过饱和 途径: ① 气温不变,向空气中补充水汽。 ② 空气中的水汽量不变,气温下降。这种过程有绝热膨胀, 它是自然云的形成机制。 ③ 以上两个过程同时出现。 凝结核(云核、云粒核)的存在 云粒的增长与合并 碰并增长
第一部分 天气图简介
1.1 天气底图: (定义) 原则:正形、等面积、正向 正形:保持地区的形状 等面积:保证地图面积与实际面积比例关系 不变。 正向:方向准确,经纬线正交。
1.1.1 兰勃脱投影
1.1.2 麦卡脱投影
1.1.3 极射赤面投影
1.2 地面图
地天气系统的分类
第一种:为了更方便地描述不同天气系统的特征, 常常根据天气系统的空间水平尺度把它划分为大尺 度、中尺度、小尺度和微尺度等不同的天气系统。 波动的水平尺度取特征波长的1/4,涡旋取其特征 半径。 >400km,大尺度系统(行星尺度系统,天气尺 度系统) 4—400km, 中尺度系统 40m—4km,小尺度系统 <40m, 微尺度系统
Fujita(1986)
第二种:
超长波 斜压波 锋面 飓风 飑线 雷暴 龙卷
尘卷 湍流
2.3 地面天气系统
• 地面天气系统 • 高空天气系统 • 影响我省的主要天气系统(分四季说)
2.3 高空天气系统
一、西风槽和东风波 1.西风槽 在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北侧的中、高纬度地区, 3km以上的高空盛行西风气流,称为西风带。西风气流 中常常产生波动,形成槽和脊。西风带中的槽线,称为 西风槽。西风槽多为东北西南走向,西风槽的东面 (槽前)盛行暖湿的西南气流,空气作上升运动,对应 地面是冷、暖锋和气旋活动的地方,天气变化剧烈,多 阴雨天气;西风槽的西面(槽后)盛行干冷的西北下沉 气流,对应地面是冷高压活动的地方,天气晴好。影响 我国天气的西风槽主要有:从西北越青藏高原影响北方 地区的西北槽、青藏槽和从印度、缅甸东移影响南方地 区的南支槽(印缅槽)。西风槽活动频繁,一年四季都 可发生,每次活动都会带来一定强度的冷空气入侵,地 面形成锋面天气(冷锋或准静止锋),造成较大范围的 降水或阴雨天气。

2.1天气学基础--汇总库

2.1天气学基础--汇总库

2.1天气学基础(12%):《天气学原理与方法》一、单选(9%*50=4.5分,每道0.5分,9道题)34.在中纬度自由大气的大尺度系统近似满足( B )。

A:热力平衡B:地转平衡C:动力平衡D:水平平衡35.根据地转风原理,地转风速大小与气压梯度力___,所以在同一张等高面图上,当纬度差别不大时,等压线密集的地区地转风___。

(A )A:成正比例,较大B:成反比例,较小C:没有关系,较大D:没有关系,较小36.地转风与等压线___,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___,低压在___( D )。

A:垂直,左,右B:垂直,右,左C:平行,左,右D:平行,右,左37.天气分析的实践证明,天气系统的发展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具有(D ),这一性质是天气预报外推法的实践基础。

A:突变性B:转折性C:突发性D:连续性38.( D )被用于表示水汽水平输送状况。

A:温度露点差B:正涡度平流C:负涡度平流D:水汽通量39.在同样的天气形势下,迎风坡的降水量要比背风坡降水量(B )。

A:小B:大C:相当D:没有规律40.低空低涡是影响我国降水尤其是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多存在于离地面(D )的低空。

A:7~8kmB:6~7kmC:5~6kmD:2~3km41.西南涡一般位于( D )。

A:200hPa或300hPaB:300hPa或400hPaC:400hPa或500hPaD:700hPa或850hPa42.在西南涡影响下,降水主要分布在( A)。

A:低涡中心区和低涡移向的右前方B:低涡底部和低涡移向的右前方C:低涡中心区和低涡移向的左后方D:低涡底部和低涡移向的左后方43.东北冷涡是指我国东北附近地区具有一定强度、维持3~4天且具有深厚冷空气的(B )。

A:低空气旋性涡旋B:高空气旋性涡旋C:低空反气旋性涡旋D:高空反气旋性涡旋44.与降水相联系的低空急流,是位于600~900hPa之间水平动量集中的气流带,其风速一般( C )。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天气学原理》考前辅导知识点归纳总结1 气团和锋(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节)气团指的是气象要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水平尺度约为1000Km垂直尺度约为10Km 锋是密度不同的两个气团之间的过渡,锋区的水平宽度约为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一般上宽下窄。

2 锋区、锋面、锋线的联系与区别(第二章第二节)锋区是密度不同的两个气团之间的过渡区。

在天气图上表现为等温线密集(即温度水平梯度大而窄的区域)密度的不同主要表现为温度的不同。

锋区的水平宽度约为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一般上宽下窄。

在天气图上由于比例尺小,锋区的宽度表示不出来,可把它看作为空间的一个面,即为锋面。

锋线指的是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

3 锋面附近气象要素场的特征(第二章第三节)温度场特征:锋区内温度水平梯度远比其两侧气团大。

锋区内温度垂直梯度小,同一等压面或等高面上锋区内等温线密集,其密集程度愈强,表示锋面愈强,同时温度的密集区随高度增加向冷空气一侧倾斜。

气压场:在地面上,一般锋面位于气压槽中,等压线通过锋面呈气旋式弯曲,其折角指向高压。

锋两侧的气压梯度不连续。

风场特征:锋线附近的风场具有气旋性切变,地面摩擦可使气旋性切变加剧。

锋区内风速随高度的变化较大。

一般冷锋附近有冷平流,水平风向随高度增加是逆时针旋转;暖锋附近有暖平流,水平风向随高度增加而呈顺时针旋转。

地面锋上空,可出现大风速区,甚至可出现急流。

变压场:变压是指某一点的气压随时间变化的大小。

一般来说冷锋锋后有三小时正变压,冷锋前气压变化不大。

暖锋锋前有三小时负变压,暖锋锋后气压变化不大。

对于锢囚锋来说,锢囚锋前多为三小时负变压,锋后多为三小时正变压。

4 锋的分类(第二章第二节)根据锋在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所占有的主次地位,可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和锢囚锋。

根据锋的伸展高度可将锋分为:地面锋(或低层锋)、高空锋、对流层锋。

根据锋面两侧的气团来源的地理位置不同,可将锋分为:冰洋锋、极锋和赤道锋(热带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类锋面称为冷锋锋面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类锋面称为暖锋。

第2章_天气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

第2章_天气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

第2章_天气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第二章天气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目录2.1 基本天气图的分析方法 (2)基本天气图的分析方法 (2)2.1.1 天气图的基本知识 (2)2.1.2 等值线的分析方法 (6)2.1.3 辅助图的制作与分析 (9)2.2 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 (14)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 (14)2.2.1 基本方程组 (14)2.2.2 尺度分析与基本方程组的简化 (15)2.2.3 气象常用坐标系 (21)2.2.4 涡度方程 (25)2.3 资料的处理分析和基本运动学量的计算 (28)2.3.1 资料的处理分析 (28)2.3.2 基本运动学量的计算 (34)习题 (52)参考文献 (52)2.1 基本天气图的分析方法基本天气图的分析方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气象学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气象资料的采集、分析已逐步自动化,统计预报、数值预报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目前数值预报尚无法完全取代天气学预报方法,且数值预报也离不开天气图,已有150多年历史的天气图仍然是国内外大多数气象台业务预报的主要工具之一。

天气图是指在一张特制的地图上填有许多地方同一时刻的气象记录,经过绘制和分析,能够反映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天气情况的图。

天气图分为基本天气图和辅助天气图两种:基本天气图有主要反映地面天气系统的地面图和反映高空天气系统的等压面图等;垂直剖面图、等熵面图等都是辅助天气图。

本节主要介绍有关天气图及其绘制的一般基础知识、分析方法和要求。

2.1.1 天气图的基本知识1.天气图底图用来填写各地气象台(站)观测记录的特制地图,称为天气图底图,或简称底图。

(1) 底图的范围和内容为了分析一个地点和一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及其变化,除了对本地区天气特点有充分的了解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相当广大地区的天气情况。

所以,底图应包括足够大的地理范围。

底图范围的大小,主要应根据预报时效的长短、预报区域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季节而定。

天气知识

天气知识

白天天气图标晴多云阴阵雨雷阵雨雷阵雨伴有冰雹雨夹雪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阵雪小雪中雪大雪暴雪雾冻雨沙尘暴小雨-中雨中雨-大雨大雨-暴雨暴雨-大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小雪-中雪中雪-大雪大雪-暴雪浮尘扬沙强沙尘暴夜间天气图标晴多云阴阵雨雷阵雨雷阵雨伴有冰雹雨夹雪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阵雪小雪中雪大雪暴雪雾冻雨沙尘暴小雨-中雨中雨-大雨大雨-暴雨暴雨-大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小雪-中雪中雪-大雪大雪-暴雪浮尘扬沙强沙尘暴气象指数编辑词条发表评论(0)摘要气象指数是指气象部门根据气象预测而发布的为居民生活出行而提供的参考数据。

包括温度、湿度、风向、风力、太阳照射强度等相关数据。

目录•• 定义•• 明细类别介绍定义编辑本段回目录气象指数是指气象部门根据气象预测而发布的为居民生活出行而提供的参考数据。

包括温度、湿度、风向、风力、太阳照射强度等相关数据。

明细类别介绍编辑本段回目录中暑指数气温,湿度等气象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在相同的气温下,湿度不同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也不同,中暑指数是综合了气温,空气湿度,光照等天气因子对人体热承受力的影响进行的评述,以帮助人们注意防暑降温,提示人们避免在易中暑的环境下工作。

中暑指数分为4级,级数越高,中暑的几率越大。

紫外线指数紫外线指数是对紫外线强度由弱到强进行分级。

由于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使人体产生红斑、色素沉着、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患皮肤黑瘤、皮肤癌及白内障等,因此参照紫外线指数的预报能够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在紫外线辐射最强烈的那一段时间里晒太阳或外出披长袖衬衣、涂抹防晒油等,防止强烈的紫外线过度照射危害人体健康。

紫外线指数分为5级,级数越高,紫外线越强烈并给予相应意见。

心情指数心情指数是从天气对人体感觉的影响出发而制定的一种指数,各种天气要素,如闷热、湿冷、阴沉、沙尘等天气都会对人的情绪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在一些其它的天气下例如晴朗、阳光灿烂、飘雪等情况却有助于人们的情绪稳定,所以综合考虑天气与心情的关系,使人们可以适当调节自己的情绪。

《天气学》知识点总结+期末复习

《天气学》知识点总结+期末复习

《天气学》复习1. 什么是天气图?天气图分哪几类, 分别填有哪些要素(主要的)?天气预报通常分析哪些层次的天气图?天气图:在底图上填上各地同一时刻气象记录,再经过绘制和分析,就能够反映一定地区和范围内天气情况的图。

天气图分类:天气图一般分为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和辅助天气图三类. 分别填有的要素有:总云量,气温,露点,三小时变压,海平面气压,六小时降水,水平能见度,现在天气现象。

地面,850,700,500(高空图),400,300,200,100 hpa2. 天气系统可按空间和时间尺度分类,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的水平尺度、垂直厚度、时间尺度和垂直速度如何?老师ppt大尺度:400 km 以上,时间尺度(生命期)2~3 天以上中尺度:4~400 km,时间尺度:几小时至1天小尺度:40m~4km10^-1~10^010^0~10^110^1~10^210^2~10^310^3~10^4水平尺度(km)天尘卷积云中低压台风长波气龙卷雷暴单体中气旋气旋阻塞系统系飑中系统反气旋统锋面大尺度系统尺度划分小尺度系统中尺度系统动力气象书上3. 列举各尺度(大尺度、老师ppt 见上题图表动力气象书:天气系统水平尺度垂直厚度时间尺度垂直速度大尺度10^6m10^4m10^5s10^-2m/s中尺度10^5m10^4m10^5s10^-2m/s小尺度10^4m10^3~4m10^4s10^-1m/s微尺度10^3m10^3m10^2~4s10^-1~0m/s中尺度和小尺度)包含的典型天气系统。

大尺度:长波,阻塞高压,大型气旋,反气旋,锋面中尺度:飑线、中尺度低压、中尺度雨带、中尺度雨团小尺度:小型漩涡,雷暴微尺度:主要为对流单体,如积云和浓积云。

4. 写出 连续方程(z 和 p 坐标都可以) 、静力平衡关系、 垂直涡度、速度散度、 温度平流、 相对或绝对涡度平流、 水平水汽通量以及水汽通量散度的数学表 达式。

连续方程:z 坐标p 坐标静力平衡关系:或积分形式: g 0 ,垂直于风向的底边为单位长度,高为整层大气柱的 面积上的总的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 .5. 什么是大气环流?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有哪些?冬夏季大气平均低层 和中层环流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
考试大纲
考试阶段:初试科目满分值:150
考试科目:天气学基础科目代码:815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长:180分钟一、科目的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天气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其重点内容为:①影响大气运动的基本作用力;地转偏向力、地转风和梯度风的物理含义。

②锋的概念;锋面附近气象要素场的分布特征。

③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东亚气旋发生发展的过程。

④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平均特征;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东亚冬夏季环流的基本特征。

⑥寒潮的概述;影响寒潮的天气系统;寒潮的环流形势演变特征。

⑦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我国江淮梅雨、华南前汛期和华北雨季的环流形势特征;影响我国降水的天气系统特征。

⑨低纬度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低纬度主要天气系统的特点;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

⑩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的特征;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

二、考核内容与考核要求
1、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和第二章气团与锋
掌握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及风场和气压场的关系,理解风场和气压场的关系。

掌握气团和锋面的概念,理解锋面坡度、锋面附近气象要素场的特征,了解锋生与锋消以及我国主要的锋生、锋消带等。

2、第三章气旋与反气旋和第四章大气环流
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及其特征和分类,掌握涡度与涡度方程、位势倾向方程,理解锋面气旋与反气旋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天气特征,理解大气环流以及对流层大气高低中层主要天气系统平均流场特征与季节转换,掌握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与大气环流的热力环流与三圈环流基本模型,了解西风带大型扰动,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高空急流等。

3、第六章寒潮天气过程
掌握寒潮天气系统、寒潮中期天气形势,理解寒潮中期天气形势以及降温、大风的预报方法。

4、第七章大型降水天气过程
掌握大型降水的形成条件,理解我国江淮梅雨、华南前汛期、华北雨季的主要天气系统及环流形势特征,掌握降水的几种天气尺度系统及天气系统的三维结构及其配置。

5、第九章低纬度与高原环流系统和第十章东亚季风环流
掌握低纬度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掌握低纬度主要天气系统的特点,掌握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

理解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

了解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的特征。

三、题型结构
考试满分150分,题型包括:名词解释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四、其它要求
1、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生无需携带计算器参加考试。

2、本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具体考试时间以《准考证》为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