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16年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
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
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三个方面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三个方面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人文素养: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审美情操等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关注社会文化热点、历史文化文物、艺术文化创作等。
2. 社会素养: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应该具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 自我素养: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自我管理、职业规划等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应该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心态,能够自我调节和管理,进行有意义的自我拓展和专业发展规划。
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9.14 2016-09-20 10:53:25本文摘自中国教育报2016.9.14聚焦核心素养·权威发布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答记者问汪瑞林杜悦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指标以及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就这些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研究背景和价值定位记者:社会各界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和价值定位?答: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背景: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
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
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
学生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学生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学生核心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学科知识与技能
学科知识与技能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
学生应该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和实践。
通过扎实的学科基础,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研究和工作的要求。
2. 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他们应该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逻辑推理,具备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问题,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3. 社会责任感与价值观
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他们应该关
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可以培养他们成为有担当、
有情怀的公民。
4. 合作与沟通能力
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他们应该能够与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协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
通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团队,解决问题,实现共同目标。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学科知识与技能、思维能力与创
新意识、社会责任感与价值观以及合作与沟通能力。
这些素养可以
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
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
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什么是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
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
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的详细内容
新课标凝练学生核心素养的详细内容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课标确立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即凝练学生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最高目标。
凝练学生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三大方面、六大要素(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育人模式新探
自主发展是 促使学 生适应社 会和实 现个人 价 值 的重 要前提 。 为养成学 生 的行 为 习惯 , 培养 学生 的 自我管理素养 , 学 校尝试 “ 把班级还给学生 , 让学 生 自主 管理 ” , “ 把 舞 台还 给学 生 ,让 学生 自己成 长” , “ 把评价权还给学生 , 让学生 自我评价 ” 。 以“ 我 们的舞 台” “ 我们 的声音 ” “ 我们 的足迹”为载体 , 学 校尊重 学生个性 创设一 切有利 于学生 身心发 展 的 活动 , 建立学生 自主发展 的管理 模式 , 努 力构 建学 生 的精 神家 园 , 实现 “ 不 让学 生的精神 去流 浪” , 培 育学生“ 自尊 、 自信 、 自强” 的理想人格 。
的基础 上 , 如何借 鉴 已有 的 国际 经验 , 结 合 自身实
际, 建 构融 目标 、 过程 、 方法 、 评 价为一体 的培 养机
制, 是 学 校 面 临 的重 大挑 战 。
【 审美与人 文素养 】 能够感 受和欣 赏各种 美 的
事物 , 理解其 中的思想 、 经验 和情感 表达 , 具有一定
科 学 技 术 知 识 与 方 法 ,具 备 一 定 的 科 学 探 究 能 力 :
具备严谨 的科学态度 和求 真的科学精神 , 正确理解
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数 字素养 】 能有效地 获取 、 分析 和评价 信息 ,
恰 当地使用信息解决 问题 , 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信息
有 关 的道 德 及 法 律 问 题 。
解 和欣赏 国家 的历史 文化 , 具 有 民族 自尊 心 、 自信
心和 自豪感 ;能将个人前途与 国家命运相联 系 , 自 觉维护 国家尊严和利益 , 为 实现 中华 民族 伟大复兴 作出努力 ; 能 以全球化视角关注世 界发展 现状 和动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道德、创新和实践等方面综合发展的能力。
它包括了人的整体发展,是一个人成为全面发展个体的基础。
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培养和发展。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一个人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通过教学和学习的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情感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管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体验,并引导他们进行情感表达和情感管理。
同时,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道德能力是指一个人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可以通过道德教育进行。
教师可以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好与坏,什么是公正与不公正,什么是责任与义务等道德原则,并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此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主动进行创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创新实践进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和创新,并提供相应的教学环境和资源。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训练等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总之,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从认知、情感、道德、创新和实践等方面进行培养和发展。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多元素养,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
这样的个体不仅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且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读懂核心素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读懂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读懂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读懂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科研部主任、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成员王月芬介绍说,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意义非常重大。
它具体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
具体到课程改革上,将基于学科本质观来确立学科素养,基于学科素养来择定学科课程内容,基于学科课程内容来研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Ⅰ核心素养之价值取向与意蕴●刘华贵 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
一时间,“核心素养”被反复提及,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词汇,甚至引起概念上的泛化。
有些教师认为,以前提的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现今的核心素养只是提法发生了改变,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围绕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核心素养的意蕴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帮助教师理解什么是核心素养,以促进其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教育目的。
什么是核心素养?教育肩负着为未来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使命。
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永远都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正视现代公民必需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是什么。
针对这一问题,世界各国纷纷启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在我国,双基、三维目标曾是我国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培养要求。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社会的来临,我国也紧跟时代要求,启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研究。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
“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
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教育的目标不再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要任务。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学科和教育阶段,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文将探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这种教学模式。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和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批判思维等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未来的职业需求。
首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传统的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关注。
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通过问题解决和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其他重要的能力和品质的培养。
然而,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知识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最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模式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
这种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未来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能够灵活应对,并做出理性的决策。
二、如何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要想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首先,教师应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鼓励学生交流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的详细内容
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的详细内容新课标凝练学生核心素养的详细内容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课标确立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即凝练学生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最高目标。
凝练学生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研究、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三大方面、六大要素(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研究、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研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2)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我发展重在有效管理自己的研究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辉煌的人生,发展成为一个有明确人生方向和生活质量的人。
3.学会研究。
它是学生在研究意识的形成、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评价和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它包括快乐而善于研究、勤于反思、息意识等基本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的详细内容
新课标凝练学生核心素养的详细内容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课标确立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即凝练学生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最高目标。
凝练学生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三大方面、六大要素(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
“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
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精心整理——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
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
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
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
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
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人”
目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中心修养”。
“学生发展中心修养”,主假如指学生应具备的,可以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行和重点能力。
中心修养是对于学生知识、技术、感情、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取成功生活、适应个人平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行或缺的共同修养;起发展是一个连续终生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先在家庭和学校中培育,随后在一世中不停完美。
正式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中心修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加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修养,详细细化为国家认可样个基本重点。
据认识,参加“中国学生发展中心修养”制定的专家声势强盛。
“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中心修养整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拜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
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肩负。
此后在学校教育中究竟怎样落实中心修养?课题组有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中心修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进各教育环节的改革,最后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完好育人系统;此后将经过课程设计、教课实践、教育评论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方,此后学生发展中心修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照和出发点,引领和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将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查验和评论教育质量的重要依照,中心修养将明确学生达成不一样学段、不一样年级、不一样学科学习内容后应当达到的程度要求。
整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中心修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来源则,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中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加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修养,详细细化为国家认可样十八个基本重点。
依据这一整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纪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详细表现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
展的人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健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
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人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仲出来的素养。
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
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其实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作为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远超了语文的范畴”。
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
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
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
核心素养的作用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出来。
尽管核心素养指标的内涵不同,发挥着不同作用,但彼此作用并非孤立,在实践中表现出一定整合性。
澳大利亚梅尔委员会也提出,任何核心素养指标本身不构成一套独立体系,为了完成某一目标,素养应通过整合的方式发挥作用。
“核心素养的习得与养成必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这也决定了对它的测量与评价必须具有综合性和发展性,对于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质量评价技术等提出了新挑战。
”张华认为。
核心素养体系将对课程、教学产生什么影响
刘恩山则认为,核心素养提出后,“目标更明确,因为这些要素提得更鲜明,它会把国家的教育方针突出表现在核心素养上,我们就可以在这个框架内更明确地定位学科教育。
每个学科把这件事情做好,就可以更好发挥出学科课程的价值”。
他进一步解释,“它可以清晰地提示你,生物学或者其他理科,在科学素养之外能做什么,比如,生物学里有没有语言素养或数学素养的问题过去很多人没有去考虑,今天作为一种核心素养提出,语言素养、表达交流的能力也要落实到生物学习中,所以我们要组织学生去合作学习,去探究自主学习,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语言、人际交往的目标”。
“原来的学科任务仍然在课程标准之中,在同样的课程框架里,如果把这个框架比喻为一栋四层的大楼,每层代表不同的学段,我们可以装入新的设备,让大楼变得更加现代化或者功能更加完善。
原来的办公系统、上下水系统都在,但加入了电子传感系统,让大楼的信息沟通、时间利用率会变得更高,这些东西可能不是我原有的东西,它们就是核心素养。
”
同样,这套系统可以加入生物学科,也可以加入历史学科,各学科都具有这样的功能,整个功能合在一起,就是核心素养。
所以,“它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还要有一些辅助材料来支撑,彼此都撑起来后,就会变得更好。
我觉得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又为核心素养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
刘恩山说。
为了实现核心素养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教育部将组织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学段核心素养具体指标的主要表现及水平特点,实现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在各学段的垂直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