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魂断蓝桥》中的悲剧之美
魂断蓝桥——鲁迅笔下的电影读后感
长久以来,我对于电影艺术的感情是复杂的。
它们如同一场场梦境,将观众带入一个个不同的世界,体验着他人的人生。
而在这些光影交错的叙事之中,《魂断蓝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的目光。
电影《魂断蓝桥》,是一部黑白色调的爱情悲剧。
它讲述了在战争的背景下,一对恋人因命运的捉弄而经历的悲欢离合。
这个故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铺展,以一种近乎于冷酷的方式揭示了爱情与战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一个时代的缩影故事开启于1977年的一个寒冷冬日,伦敦的雾气弥漫,仿佛预告着即将到来的命运悲剧。
罗伊和玛拉两位主角,在火车站偶然相遇,并迅速坠入爱河。
他们的爱情,在战争的阴影下显得尤为脆弱和珍贵。
然而战争无情地结束了他们的幸福时光,在尖锐的社会现实面前,个人的情感和命运显得微不足道。
这段爱情的开始是如此单纯而美好,两人没有被世俗的眼光所束缚,他们的交往充满了诗意与真诚。
但这一切似乎都是好景不长的象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这部电影便是用无声的黑白影像呼唤着那个时代的痛苦记忆和人性的光辉。
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在这里我愿意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中国青年要向上走”,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所有人。
玛拉作为一个普通的芭蕾舞者,在面对社会的阶级束缚时展现出了不屈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性光辉。
她在关键时刻选择独自承受生活的苦难,不愿成为罗伊负担的行为让人感触良多。
反观社会对女性的残酷对待则是对“上层建筑”深刻批判的一部分:角色如玛拉这样平凡女性的遭遇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时代的一道伤疤——社会阶级壁垒、女性地位低下等种种问题,在影片中找到了生动展现的舞台。
电影镜头如锋利的刀锋剖开历史的裹尸布,把过往所谓的“光彩照人”的事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是何等的勇气之举!在这里我不得不联想到鲁迅先生的作品常常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剖析人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如同此部电影虽没有直接批评战后的美国资本主义或者英国贵族制度,却通过一幕幕返璞归真的爱恋故事向我们展现了战争独有的残酷性和冷漠性。
魂断蓝桥 影评
魂断蓝桥影评《魂断蓝桥》是一部令人心碎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真实的人物形象,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触和共鸣。
首先,这部电影通过精心描绘的背景和细腻的情感,将观众带入了二战时期的伦敦。
影片中的蓝桥成为了爱情与命运的象征,它见证了主人公们的悲欢离合。
这座桥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标志,更是连接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象征。
当蓝桥在战争中被毁时,观众不禁为主人公们的命运感到心痛,同时也对战争的残酷性产生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影片中的主人公们展现了强大的意志和坚韧的品质。
女主角茱莉娅在战争中失去了双腿,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并且在最艰难的时刻展现出了无尽的勇气和坚强。
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让观众深受鼓舞,也让我们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有了更深的思考。
此外,电影中的爱情故事也让观众动容。
茱莉娅与美国飞行员杰克之间的爱情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他们在战争期间相识相爱,然而战争的残酷却将他们无情地分开。
观众在看到他们之间的深情厮守和无尽思念时,不禁为他们的命运黯然神伤。
这种真挚而纯粹的爱情让观众们对于爱情的力量和珍贵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魂断蓝桥》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真实的情感、深刻的人物形象和精心描绘的背景,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悲伤和挣扎的世界。
然而,正是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坚韧的品质。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爱情的故事,更是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无论是对于爱情、命运还是人性的思考,《魂断蓝桥》都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感触和共鸣。
魂断蓝桥的悲哀与反思
电影,《魂断蓝桥》,一段被时间洗礼的爱情,一场在战火中摇曳生姿的灵魂悲剧。
余于影院观此片,恍若隔世,从中窥见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和一个个体的挣扎。
鲁迅先生曾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此语用以形容影片中的主人公罗伯特与玛拉似乎再合适不过。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魂断蓝桥》展现出了何为悲剧的真实面貌。
从表面看去,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影片,但深入骨髓地观察,则分明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冷漠、阶级的壁垒和人性的扭曲。
一、情节与主题分析罗伯特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军官,在战争的压力下仍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而玛拉则是一位无法逃脱命运枷锁的女子,她是舞蹈演员,在舞台和现实之间摇摆不定。
两人意外相遇,并迅速坠入爱河。
然而好景不长,在战争的影响下,他们的幸福被无情撕裂。
罗伯特被迫踏上战场的前夕向玛拉求婚,并慷慨赠予她一枚戒指作为爱情的象征。
但就在他离去后不久,玛拉却因一个误会而失去了工作——那是她唯一的生活来源和尊严所在。
面对生存的压迫和社会舆论的压力,玛拉走向了自我放弃的道路。
情节在这里转折得如此突然而又必然。
它不仅暴露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也反映了个体在现实中无能为力的痛苦。
鲁迅先生对于这种无奈有着深刻的描绘:“弱者的命运总是岌岌可危”,玛拉的故事正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二、批判与人文关怀鲁迅先生所谴责的是那些隐藏在光鲜亮丽背后的社会黑暗面,“吃人”的历史在我们面前重现:贫穷使人变得贪婪、自私、甚至丧失自尊;同情心被金钱打败;人们忘却了真正的人性应当是互相扶持而不是彼此伤害。
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带着各自时代的烙印和个人的命运悲哀前行着。
罗伯特虽身为军人,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却在爱情中显得无力回天;玛拉则代表着无数梦想被残酷现实磨灭的青春女子形象;而那些冷嘲热讽的人,则映射出了黑暗的社会现状。
在这个重复着上演着各种悲欢离合的大舞台上,《魂断蓝桥》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无常性。
三、个人视角与感悟《魂断蓝桥》之中既有不可抗力导致的悲剧情绪交错叠织于影片之上——悲哀至极却又让人感慨万千的场景比比皆是:在心里交付一生的瞬间错肩而过;因为一次失之交臂便终生遗憾的情感纠缠等……这些描写让人生出多少感叹?我在想如果换作鲁迅先生来撰写这部电影的读后感会做何感想?或将直言不讳地指出社会的种种弊端,并给予毫不留情地揭露与批评吗?或者说会对两个人的感情表示出一定的共情甚至理解?但是我想一定是会有深刻情感的地方同时就像他对待自己的作品一样既展现出深刻的剖析又会留有余地深思反省的空间。
分析《魂断蓝桥》中罗伊和玛丽的爱情悲剧的根源
分析《魂断蓝桥》中罗伊和玛丽的爱情悲剧的根源《魂断蓝桥》的英文名字是《滑铁卢桥》(Waterloo Bridge),译成中文后,才变成了这个交织着伤感与凄婉的名字。
这部在美国并不十分出名的影片,在中国却成被奉为爱情悲剧的经典之作,赢得无数中国观众的情感共鸣,并被誉为电影史上三大凄美的爱情悲剧之一。
观众们熟悉这部电影,多半是由于那首著名的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在婉转悠扬的苏格兰风笛中,观众们一再为罗伊和玛拉那段没有结局的爱情而伤感落泪。
影片以两个人的相识开始,以一个人的逝去结束。
尽管历经种种挫折,新婚的时刻就近在眼前,但终究还是不能挽留住心爱的人,当玛拉迎头撞向卡车的一刻,观众的心中也充盈无法抑制的悲伤。
影片之所以引起中国观众的强烈共鸣,是因为造成爱情悲剧的原因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再熟悉不过——门第观念。
玛拉是一位舞蹈演员,又因误信罗伊阵亡的消息悲观绝望而沦落风尘,而罗伊家族所信奉的士官传统不能容忍舞蹈演员,更不用说风尘女子,善良的玛拉不愿欺骗不知情的罗伊,最终选择一个人默默地离开人世。
试想,如果不是那所谓的“士官传统”,即使玛拉坦白了真相,那么如此深爱着玛拉的罗伊难道会拒绝心中唯一的爱人吗?正是门第观念的作祟,使得玛拉内心深怀矛盾,也深怀恐惧,玛拉是善良的,宁肯选择死亡,也不愿意伤害罗伊,她无法与人们的观念抗争,无法心安理得的做罗伊的新娘,就选择在滑铁卢大桥上——那个她和罗伊第一次见面的地方——香消玉殒。
这与中国几千年来上演的由于门第观念而造成的爱情悲剧是何其相似。
因此,该片才能在中国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人们再一次在艺术作品中看到了对传统观念的控诉。
当然,除了传统的门第观念,无情的战争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
玛拉和罗伊的婚礼本来第二天就要举行,但是当天晚上罗伊就接到命令调到前线,这也就为她们以后的悲剧做了铺垫——这场婚礼最终也没能举行。
而又是战争,使玛拉得到了罗伊阵亡的消息,这也正是悲剧的导火索,否则,心中有罗伊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即使生活再困窘,她也不会选择沦落风尘,而正是这一选择,将自己推向无法挽回的境地。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探析《魂断蓝桥》的悲剧魅力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探析《魂断蓝桥》的悲剧魅力【摘要】通过社会语言学视角探析《魂断蓝桥》的悲剧魅力,本文从悲剧元素、人物语言的作用、情感表达和情感词汇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社会语言学对于悲剧的表现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情感的传达和观众的共鸣。
《魂断蓝桥》中的情感词汇运用巧妙而生动,展现了悲剧主题的深刻内涵。
结合社会语言学角度对该作品的悲剧魅力进行评价,强调了社会语言学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魂断蓝桥》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体会到社会语言学在文学作品中的丰富应用和价值。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魂断蓝桥》,悲剧元素,人物语言,情感表达,情感词汇,悲剧魅力,文学作品分析,评价,重要性。
1. 引言1.1 探讨社会语言学视角通过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我们可以从语言使用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以及交际方式等方面来解读《魂断蓝桥》中所呈现的悲剧元素。
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和情感表达可以被看作是社会语言学分析的对象,通过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以及这些情感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解读《魂断蓝桥》的悲剧魅力,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人物语言、情感表达和情感词汇运用等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以探讨《魂断蓝桥》这部作品在悲剧领域中的独特魅力。
1.2 《魂断蓝桥》简介《魂断蓝桥》是英国作家康斯丁·斯密斯于1936年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
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南京,描述了英国女主人公西拉·德有史以来对中文喜爱和她与美国医生帕克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以西拉生病,帕克离开南京去美国继续医学研究而结束。
作品借鉴了作者本人在中国的经历,描写了当时中英美在中国的不同生活和文化。
小说采用了多种文学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魂断蓝桥》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英国“二战“悲情小说的典范之一。
魂断蓝桥悲剧的细腻笔触
当我在闷热的午后,打开了这部电影魂断蓝桥,便被那黑白相间的画面深深吸引。
这是一部世界著名的电影,它不仅仅是艺术的象征,更是人性和社会的一面镜子。
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悲剧爱情故事,主角罗伊和玛拉的爱情被战争无情地撕裂。
电影以其独特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情节刻画,将一个时代的伤痕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鲁迅先生如果在世,也许也会被这样的故事所触动吧。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在硝烟弥漫中显得尤为脆弱和珍贵。
鲁迅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在魂断蓝桥中,爱情的毁灭更是震撼人心。
罗伊和玛拉本该有一个幸福的结局,却被战争、社会的偏见和命运的捉弄所撕扯。
我不禁想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在生存的压力下挣扎与斗争。
整部电影中最为触动我的是玛拉的角色。
她代表了那些在战火中丢失了生活方向的女性群体。
她的纯真、善良与坚强让人心疼。
面对生活的残酷打击,她选择了表面上屈从命运的安排,但内心的不甘和对抗却从未停止过。
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反映了人性的深层冲突和对自由与尊严的渴望。
电影中的一幕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当玛拉决定用一死来结束自己悲剧的命运时,她的脸上流露出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痛苦和解脱的表情。
这一幕的形象生动而深刻,仿佛是鲁迅笔下的那些悲剧人物的真实写照他们都有着不屈不挠的灵魂和不逆来顺受的性格。
罗伊则是另一种象征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显示了人类对于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向往。
即便是在乱世之中也不失希望的理想主义精神,在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他的坚持不仅代表着对玛拉的爱,更是一种对个人信仰的坚守。
而这部作品所揭示的人性和社会的深层次问题让我思考许多问题:是什么让一段美好的爱情走向如此无奈的结局?为什么社会的进步常常伴随着个体幸福的牺牲?这些问题的答案宛如迷雾般缠绕着我的思想。
在这样的作品中寻索答案并非易事。
然而菜根谭说:“人生有苦酒也自有美满餐”,这是否意味着人世间的痛苦与快乐是相互牵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呢?我在这两个角色身上看到了爱情的力量与人世间冷暖交替的事实相结合,并对此感到深深的悲哀与无奈。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探析《魂断蓝桥》的悲剧魅力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探析《魂断蓝桥》的悲剧魅力作者:钟亮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9期摘要:作为一部百年经典影片,《魂断蓝桥》一搬上荧屏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凄美哀婉让西方人感慨万千,更让情感细腻的东方人扼腕叹息。
这不仅缘于该部影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缘于其借用了东方的审美视角,调用丰富的艺术氛围,将男女主人公坠入爱河后的美好憧憬与残酷战争之间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就该剧的悲剧魅力展开探析,旨在为运用社会语言学知识提高人们对影视文学的鉴赏能力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魂断蓝桥》;社会语言学;东方审美视角;悲剧魅力作者简介:钟亮(1991.5-),汉族,男,江西抚州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4级学科教学(英语)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育、二语习得、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11.文献综述在《魂断蓝桥》这部影片上映的七十五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赏析不一,但都殊途同归,其所谈无不论及该部影片冥冥之中的悲剧魅力,“电影《魂断蓝桥》通过一个大舞台—故事背景:战争、滑铁卢大桥、传统且庸俗的社会道德观念,向世人演绎了一段凄美的爱情,重要的是向人们诉说着和平的珍贵,揭示着战争的罪恶。
如果没有破坏一切的战争,那么‘友谊地久天长’将会成为现实,而不再以电影中那凄婉的格调反复回响”。
又如紧抓台词话语特点的学者所言,“世界经典名片《魂断蓝桥》讲述了一个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故事,长期以来,一直备受观众的关注与喜爱。
《魂断蓝桥》的爱情悲剧不仅让观众随之肝肠寸断,而且那经典绝伦的台词也为主题增色不少” 。
除此之外,国内有些学者从影片故事情节入手,反映其唯真、艺术的一面,正如“卢卡契曾说过,每一种伟大艺术,它的目标都是要提供一幅现实的画面。
的确如此,《魂断蓝桥》正是围绕着男女主角的悲剧爱情这一轴心,展示了一幅战争的、经济的、世俗的多方面生活的画卷” 。
经典影片《魂断蓝桥》的凄美爱情
经典影片《魂断蓝桥》的凄美爱情【摘要】世界经典影片《魂断蓝桥》是一部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一直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赞誉。
故事男女主人公由一见钟情式的邂逅、相爱、分离、重逢到最后的诀别,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命运由喜转悲再喜再悲,使爱情悲剧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关键词】一见钟情相爱分离重逢诀别爱情是人类艺术永恒的主题。
古今中外,多少缠绵的爱情故事。
不断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而影视作品中的凄绝缠绵的爱情悲剧更具有一种摄人心魄的无限魅力《红楼梦》、《茶花女》、《爱情故事》、《人鬼情未了》、《泰坦尼克号》,这些挚爱作品中的主人公总是一次又一次以死亡的魅力来敲击灵魅,领略瞬间定格的永恒,久久缠绕在观众的心头,甚至永生难忘。
风靡世界的经典爱情名片《魂断蓝桥》正是一部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
自1940年上映至今,一直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影片中的插曲,那首根据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改编的曲子贯穿全片,很好地渲染了影片的环境氛围,丰富和升华了主人公乃至整部影片的情感世界,使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而主人公洛伊?克罗宁和玛拉的潇洒浪漫、情意绵绵、柔肠寸断、悲惨凄绝的爱情故事,更是让观众随之肝肠寸断。
一、一见钟情式的浪漫邂逅故事的开端,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青年军官上尉洛依?克罗宁正站在滑铁卢桥上……空袭警报声依旧在空中响起,从桥那头跑来三个姑娘。
她们一下子不知道往哪里去,乱跑起来。
洛伊就让她们往右边跑。
姑娘们往回跑时,其中的一位姑娘玛拉失手掉了手提包,东西摔落一地,洛伊回身帮她去捡。
之后拉着她的手飞快地往地下铁道跑去……风流倜傥的年青上尉军官与清纯美丽的芭蕾舞女演员就这样在桥上邂逅。
两人一见钟情,并迅速坠入爱河。
玛拉天生聪颖美丽,又充满天真浪漫和幻想,同时带有几分柔弱,这些天然的特点吸引了洛伊.而有男子汉气质与绅士风流的洛伊,初次见面在滑铁卢桥上就对玛拉的不失礼节的保护和关爱。
又赢得了玛拉的好感。
魂断蓝桥悲怆的挽歌与现实的讽喻
电影《魂断蓝桥》自问世以来,便如同一首悲怆的挽歌,萦绕于观众的心田。
这部作品讲述的并非是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一种在战争阴影下人民生活的缩影。
它是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探讨,也是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在战火纷飞中,人性的光辉与暗淡交织显现,在伦敦这个繁华都市里,一个年轻的舞女与一位军官的爱情,随着战争的爆发而遍体鳞伤。
影片中的每一帧画面都彰显出导演对于爱情、命运、社会及政治的考量与阐释。
一、爱情的牺牲品影片以女主角在雨中等待男主角的场景拉开序幕,雨水模糊了她的视线也模糊了她的希望。
我不禁想起《呐喊》中的那一声声呼喊,“人吃人”的社会是否能够给予这些纯真的心灵以生存的空间?他们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不堪。
这里的主人公们未能逃脱这份宿命,他们成为了爱情的牺牲品。
我们在鲁迅先生的语言中感受到了对于人性深刻的关怀和同情。
在他的笔下,“悲愤无处发泄,只能哀其不幸”的情感喷涌而出:“我们深感社会的残酷……”“那些被压迫的灵魂渴望一线光明。
”在这样的文字引领下,《魂断蓝桥》中一幕幕凄美的场景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恋,在权力和金钱面前卑微如尘土;战争将他们的梦一一破碎;社会的冷漠让他们失去了生的希望。
二、身份的象征与阶层的限制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里,“精神胜利法”展示了阿Q如何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的精神图谱。
而在这部电影中,“身份的象征和阶层的限制”同样成为摧毁两人纯粹爱情的罪魁祸首之一。
镜头中的女主角夜夜笙歌为了生活艰难奔走于街市之间时何其痛苦绝望!她因被误解为妓女而被剥夺了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种由外来标签强加在她身上的“身份”,正是阶级观念所造成的悲剧——那些高层社会人士如何看待低层人物的态度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扭曲价值观。
正如那篇批判旧中国社会习俗的文字所宣告:“人们习惯于对未来不抱期待……”。
斯言诚矣!然而在电影这面镜子之前我们却显得异常无力;那样的评论不可能改变现状;那样的期望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
魂断蓝桥影评
魂断蓝桥影评魂断蓝桥影评魂断蓝桥影评(一)以前表演课的时候老师讲过悲剧分为两种,一种是性格悲剧,一种是命运悲剧。
命运悲剧有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性格悲剧有哈姆雷特永恒的疑问:“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个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
此二抉择,究竟是哪个较崇高? ”有人说如果没有战争,就不会有罗伊和玛拉的悲剧。
而我却觉得,魂断蓝桥是典型的性格悲剧。
罗伊和玛拉一样重情重义。
玛拉是一名芭蕾舞演员,她年轻,漂亮,气质出众,惹人喜爱。
罗伊是英军上校,他高大,英俊,专一,家境殷实,地位显赫。
两人在滑铁卢大桥偶遇,一见钟情之下私定终身。
玛拉如果跟他在一起,将会生活无忧,是绝佳的一对璧人。
因为战争,罗伊不得不立刻调回前线,于是他们未能赶在罗伊离开之前举行婚礼。
为了去车站见罗伊最后一面,玛拉不惜错过了当晚的演出,而她明知这样的举动会让自己丢了工作。
她的好友凯蒂也因替她辩护而遭受同样的命运。
失业后的玛拉和凯蒂生活窘迫,到处流浪,无处栖身。
但是她与罗伊通信的时候却对自己的境遇只字不提。
如果她能向罗伊坦白自己的遭遇,罗伊对她绝对不会坐视不理,帮助她对罗伊来说简直易如反掌,但她却说无论是出自自尊还是出于爱,她都不想让罗伊为自己担心。
罗伊送花给她,她宁肯饿着肚子也不愿意把花退回给花店,去换一顿饱饭。
她以为自己是坚守着一份最纯洁的爱情,却根本连身边好友的死活都没有在意。
罗伊写信说要自己的母亲来到伦敦与她碰面。
如果这个时候玛拉能向罗伊的母亲坦白自己的境遇,一样也会得到罗伊母亲的援助。
但是玛拉在餐厅等待见面的时候无意看到了报纸上伤亡者的名单里面有罗伊的名字。
她在罗伊母亲面前语无伦次,颠三倒四,弄得罗伊母亲莫名其妙。
如果这个时候她能说出实情也不至于使得后面的命运变得如此凄惨。
终于,面对不知所云的玛拉,罗伊的母亲愤然离开了。
而玛拉大病一场,凯蒂不得不沦落为妓女为玛拉治病。
玛拉以为罗伊已死,于是放弃了一切希望,也加入了凯蒂成为了妓女。
评《魂断蓝桥》的悲剧美学
影 片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 电影本 身有着不可回避 有 了 盼 望 , 可谓 “ 萧萧 兮易 水 寒 , 士 一 去何 时返 ” 真 风 壮 。 无 可 置 否 , 战争 是 导 致这 对深 爱 若 的 恋 人被 无 情 地 的“ 悲剧 意识”但 影片却 充斥着令人叹服的悲壮之 美。 , 本 文从 战争 悲剧 、 性格悲剧 、 命运悲剧三 个维度叙述 了这部 分 开 的 重要 因素 之 一 。影 片通 过 人物 的提 及 、 车站 送 别 和
认, 无论爱情本身是怎样 的隐晦与 曲折 , 《 断蓝桥》 在 魂 错 惹 得 祸 。 落 有 致 、 伏 跌 宕 的叙 事 情 节 里 , 起 电影 编 导 始 终没 有 忘却 2 性格悲剧——相逢何必曾相识 。 、 脉脉此情 与谁诉
唱一首悲伤离歌——析《魂断蓝桥》
唱一首悲伤离歌_析《魂酮薛乔》比起喜剧,很多人更爱悲剧。
鲁迅曾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电影《魂断蓝桥》是•部经典的爱情悲剧,其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背景,将•段缠绵俳恻的爱情故事淋滴尽致地展现给观众。
作为经典佳作,影片除了罗伊与玛拉感人至深的爱情外,它的成功与精巧的故事情节、恰到好处的音乐、娴熟的叙事手法等是分不开的。
音乐旋律;叙事结构:象征意义一、旋律深深:演绎爱情悲欢离合现代主义音乐大师伊戈尔曾说:“电影音乐与电影的关系,就像‘屋子里另一个人正在弹的钢琴曲与你手中读的小说’之间的关系。
”在片中,音乐的恰当运用可以说像一个魔法棒给整部影片带来了神奇的情感效果。
音乐《天鹅湖》曾不止一次运用在世界经典电影中,但在影片中却尤为突出,在影片的许多场景中这一动人的旋律与天鹅主题交织在一起,不仅描绘了主人公的命运,更展现了战争年代两人曲折的爱情故事。
在影片的开头,伴随着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女主角玛拉像一只优雅的天鹅在剧场的舞台上翩翩起舞,看到台下的男主角罗伊时,玛拉心中荡起了一层凌漪。
而伴随着音乐跳动的不只是玛拉,更是两颗刚刚萌芽的心。
音乐的节奏轻快明朗,音调起伏错落有致,不仅让观众知道了玛拉的身份职业,同时也将玛拉活泼开朗的性格展示给观众,进一步暗示了罗伊和玛拉的爱情之门正悄悄打开。
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穿插在整部电影中无疑是充满讽刺意味的,在那样一个充斥着战火硝烟的年代谈地久天长暗含着故事的悲情结局。
也许悲剧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所以欢乐和幸福才显得格外珍贵。
在影片的结尾,即将再次奔赴前线的罗伊拿着吉祥符伫立在两人相遇的滑铁卢大桥,伴随着该音乐和玛拉的旁白,罗伊陷入了无尽的沉思中,仿佛幸福还在昨天。
哀婉的旋律响起再•次向人们诉说玛拉的悲惨命运与两人的凄美爱情。
随着罗伊黯然离去,余音仍久久回响在滑铁卢大桥,似乎依然向人们诉说着悲剧。
作者简介:别梦蝶(1992—),女,湖北荆州人,西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魂断蓝桥》赏析
影片的思想内容
《魂断蓝桥》围绕着男女主角的悲剧爱情这一轴心,展示 了一幅战争的、经济的、世俗的多方面生活的画卷。影片中给我 们留下了很多印象深刻的片段,整部影片后我们不禁深深感叹命 运弄人,而且让观众在洒下眼泪的同时,深思战争的可恶及陈 腐观念对爱情的摧残。罗伊与玛拉是在战争的混乱中相遇,同时 也是战争摧毁了他们忠贞的爱情。他们的相遇是悲剧的开始,战 争的持续是悲剧的延续,战争的结束是悲剧的升华。《魂断蓝桥》 中的爱情是如此圣洁,那铭刻着战争痕迹的大桥上,滚落路边的 “信物”,定格了今生的遗憾。流血的战争、世俗的眼光、内心 的愧疚和观念的压力,把罗伊和玛拉送上了凄美的不归之途。战 争决定了这段爱情的悲剧性,等级制度则是爱情彻底毁灭的导火 线。《魂断蓝桥》的成功,不仅仅是向人们展示了爱的真谛,更 重要的是向人召唤着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罪恶。
中文名:魂断蓝桥 外文名:Waterloo Bridge 其它译名:滑铁卢桥 出 品:1940年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 类 型:爱情,剧情,战争 导 演:茂文·勒鲁瓦 编 剧:塞缪尔·N·贝尔曼等 主 演:费雯·丽.....Myra Lester 罗伯特·泰勒.....Roy Cronin 维吉尼亚·菲尔德.....Kitty 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
吉 祥 符
影 片 灵 魂 的 寄 托
—
吉 祥 符 的 意 义
影片一个重要闪光点便是蒙太奇手法的 丰富运用——重复蒙太奇、隐喻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一部电影的经典往往在 于它的经典镜头、场景给观众的深刻印 象。而对于《魂断蓝桥》而言,给观众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吉祥符,吉祥符在影 片中先后六次重复出现,是罗伊和玛拉 爱情的信物,又是玛拉命运的见证,吉 祥符本应保佑玛拉幸福,但它并能改变 战争对于男女主人公爱情和命运的摧残 ,在玛拉离去的时候,陪伴身边的只有 那个象牙雕的吉祥符,这种强烈的对比 更加深化了“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 主题。同时吉祥符贯穿于整部影片,使 整部影片更连续和完整
《魂断蓝桥》艺术赏析
《魂断蓝桥》艺术赏析爱情是艺术永恒的主题, 它最容易震撼人们的心灵, 产生强烈的共鸣。
影视作品中的凄绝缠绵的爱情悲剧更具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 一部优秀的爱情悲剧不仅让观众随之肝肠寸断, 而且那哀伤动人的故事久久缠绕心头, 甚至永生难忘。
同时给观众平庸的生活带来一些幻想的传奇和浪漫的刺激。
“这是我送给你的护身符,你带在身边,就永远不会忘记我了,——你会忘记我吗?”“不会,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滑铁卢桥,从此有了—个浪漫的名字一蓝桥。
它,还有廊桥,中国西湖边的断桥,这些桥上,每一天都有多少伤心人踱来踱去。
从少年走到白头,为什么呢,“伤心桥桥下春波绿。
曾照孤鸿丽影来”(陆游诗)为什么这些故事总是发生在桥上呢?或许任何一桩爱情都与某座桥有关。
温和纯朴的美国大兵信物等待。
往事在脑海中如蒙太奇式的画面一一闪过。
还是桥,刺耳的警报声,拥挤的防空洞,大兵和年轻舞蹈演员的爱情正在上演。
这就是影片《魂断蓝桥》。
影片纯黑白的画面,让人心底平和,想起永恒或者爱情。
那是物质生活偏居一偶,精神世界求之若渴的年代,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或许就那么一闪而过,因为有太多这样的故事发生。
然而在这个物质膨胀,欲望膨胀的年代,灯红酒绿,到处都是诱惑的时代,它的出现,竟如清凉纯朴的山间小溪,涤荡着人们内心的浮躁与荒凉。
一直在想,这样一首关于桥的恋歌为什么会传唱至今,让无数人落泪。
简单的剧情,简单的对白,没有花前月下,甚至连傻子也不相信的一见钟情,在这里居然也如此真诚,看不到丝毫造作。
战争迫使他们相遇,战争又使他们分离。
战争结束,物是人非。
女主人公死在蓝桥上,成为战争的殉葬品。
桥上春夏秋冬,寒霜雨露,留下苍桑大兵无望的等待。
;音乐声响,这是一曲久违了的《友谊地久天长》,庄严圣洁的音乐似乎在洗涤人们内心的浮躁与残忍,热闹与繁华都将退去,和平,自由将冲破一切被人们召唤,亲情,爱情不再是战争阴影下的浮萍,而我们在想,蓝桥上的英魂也当有所归依。
我们不得不感叹艺术的神奇,一桩平凡不过的小事也会引起人们对一种事物的感动,对另一事物的憎恨。
魂断蓝桥观后感
魂断蓝桥观后感导读: 魂断蓝桥观后感(一)《魂断蓝桥》这部片的封面写着“影史上三大爱情悲剧之一”。
看了这部片子后,才能深深体会以上这段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作为这部片子的广告词可说是当之无愧。
这也直接让笔者感受到这部电影所要带出的意思及画面。
一个上尉与一位舞蹈员的倾城之恋。
不幸的是,他俩的爱情却萌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导演通过了悲情战争,刻画一出爱情悲剧。
故事的策划及安排可说是赚了观众不少同情之泪。
当然,当中也传播了一种意识,那就是反对战争。
导演兼顾了情感部分及反战的教育思想,称得上经典之作。
故事剧情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军上校罗依·克劳宁在滑铁卢桥上独自凭栏凝视,通过吉祥符让他回忆起20年前与女主角玛拉的一段恋情,本剧导演通过了一些场地细节加强了罗依对已故女友玛拉的思念之情。
略为黑暗的场景、稀疏的背景人群、他从口袋里拿出玛拉送给他吉祥符,凝视着远方等的表现手法,罗依的思念之情就这样在故事的开头慢慢被导演给带了出来。
故事人物罗依的矛盾之处就在剧情开头的5分钟里面,观众不难发现,20年后的罗依是一个站在卢沟桥上缅怀的白发上尉,但是相比20年前站在卢沟桥上的上尉可说是天渊之别,此时的他可说是一个放浪不羁的青年,透过罗依的不削表情及抛烟头的举动就可知道。
导演透过了这两个电影细节分别介绍了20年前及后男主角的性格特征。
可说是流畅之极,毫无做作的带出了此剧的开头部分。
20年前的故事展开后,在卢沟桥上,由于德国战机的突然来袭,在逃命的过程中罗依结识了女主角玛拉。
通过防空壕里的避难,他俩对对方产生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玛拉是一位芭蕾舞演员,急着赶往剧院演出,临走时,玛拉将心爱的象牙雕成的吉祥符送给罗依。
二人一见钟情,玛拉不顾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严厉反对,依然与罗依立下了海誓山盟,决定步入教堂。
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表现反映了第一世界大战时期西方国家依然处在一种极其封建的思想上,那时候的爱情是没有所谓的恋爱自由,婚姻观念或恋爱等都不是尽如人意的,束缚依旧还是束缚,他们不能决定自己所愿,他们必须向他们的上级征求同意,否则不能结婚,生活条件下的考量也必不可少。
电影《魂断蓝桥》爱情悲剧的营造艺术
电影《魂断蓝桥》爱情悲剧的营造艺术作者:谷亮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7期内容摘要:爱情悲剧是电影文学中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
《魂断蓝桥》是一部经典的悲剧爱情影片。
该影片以丰富的艺术手段把内容表现得悲悯凄美,多角度地展现了爱情悲剧的魅力。
关键词:爱情悲剧营造艺术爱情悲剧历来是悲剧题材的主要部分。
《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人鬼情未了》展现了一对对痴情男女的凄美爱情。
爱情悲剧常常会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在使人叹息和揪心的同时,叫人久久不忘。
悲剧的结局不是人们所想要的,人们总希望心想事成,有情人终成眷属。
所以圆满的结局往往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
而现实并非总是如此,即便真的如人所愿,也是光明的结果,曲折的过程。
圆满的结局让人欢喜雀跃,但很快就会遗忘。
可以说人类一直在寻求快乐,避免痛苦。
圆满的结局带给人的确实是兴奋、安慰和喜悦,但那是艺术,那不是真正的生活,喜悦之后,人们还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还要去探索、去处理生活琐事,以避开痛苦,寻求快乐。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人生毁灭给人看。
”正是这种毁灭带给人们愤怒、酸楚、揪心、震撼和思考。
一.《魂断蓝桥》的爱情悲剧《魂断蓝桥》是一部风靡全球半个多世纪的好莱坞战争体裁的爱情故事片。
著名影评人罗远和说:“《魂断蓝桥》是西方电影在东方获得成功的经典。
影片以其缠绵悱恻的悲剧情节、演员们细腻的表演、感人至深的情感效应,打动着感情细腻的东方人,片中凄婉的爱情故事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也许就是该片能在东方产生轰动效应的缘由吧!”该片讲述了一段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以其催人泪下的悲剧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中国演员报》载有:《魂断蓝桥》是一部看后让我们泪流满面的电影,一面是女主角迎着军车而消逝的生命,一面是男主角“我等着你回来”的深情呼唤,其中的爱情主题永远让人铭记。
二.《魂断蓝桥》爱情悲剧的营造艺术笔者认为该影片通过以下的艺术手法把爱情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1.简单的片名暗示悲剧(Waterloo Bridge)电影片名一般以人物、背景、情节、主题、故事发生的地点为来源。
《魂断蓝桥》
浅析外国影片《魂断蓝桥》的戏剧性谢晓燕电影《魂断蓝桥》原名《滑铁卢桥》,不仅是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爱情之还不失为一部荡气回肠的爱情经典之作。
电影《魂断蓝桥》上映后,风靡全球近半个世纪,其内容虽有些传奇化,但文艺气息浓厚,具有极高的催泪效果及浓厚的戏剧主义色彩,而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更是风靡全世界。
它是一部好莱坞战争体裁故事片,它向我们描绘了战争时期发生在蓝桥上的一段凄美绝伦的爱情颂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芭蕾舞女,一个陆军上尉,陆军上尉洛伊在休假中于蓝桥上邂逅了芭蕾舞女郎玛拉,很快两人坠入爱河并互订终身,然而征召令提前到来,使得他们不得不匆匆分开,洛伊未道别便匆匆赶赴战场,后来玛拉以为爱人已战死沙场,脱离了芭蕾剧团无以生存的她伤心之余沦落风尘。
战后玛拉与克罗宁意外相逢,她自觉形秽无法继续这份恋情,最后玛拉在两人初识的滑铁卢桥上车祸身亡,战火下的凄美爱情故事永远令人回味。
一个芭蕾舞女,一个陆军上尉,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注定了这一段情在那个时段是要经历命运的考验的,一旦命运不小心开个玩笑,那么再美的爱情也将会演变成一场悲剧。
而《魂断蓝桥》中玛拉与洛伊的爱情正是命运同世人开的一个玩笑,正如鲁迅所描述的:“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命运也把这段本该是才子佳人的完美组合给狠狠拆开,最终以玛拉自杀为影片的结局。
影片《魂断蓝桥》是从从结局开始说起的,影片一开头就是以一位将军洛伊拿着一个幸运符站在蓝桥上回忆与昔日的爱人玛拉那荡气回肠的爱情而展开的。
整部影片富有极强的戏剧性,所谓的戏剧性是指:在影视、戏剧作品中,由戏剧矛盾冲突引起的对观众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艺术特性。
其中包括可以增强观赏性的故事与情节,以及与此相关的艺术体现手法,能够在剧中发挥其艺术作用,起到激起观众欣赏兴趣的一切艺术手段。
在剧中,戏剧性的特征即表现为:以让全剧剧情紧张、奇特为戏剧冲突的基本特征,然后让剧中的事件出现戏剧性的巧合,引起人物情绪或情感的变化,当然适时让剧情出现惊变也是必不可少的。
评《魂断蓝桥》的悲剧美学
评《魂断蓝桥》的悲剧美学引言作为一部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电影―― 《魂断蓝桥》自1940 年上映以来备受观众喜爱。
影片中那首根据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改编的插曲贯穿始终, 不仅渲染了悲喜交加的环境氛围, 也升华了主人公乃至整部影片的情感世界。
主人公洛伊和玛拉演绎的柔肠寸断、悲悯凄美的爱情绝唱所产生的感染力更是让人们至今记忆犹新。
电影本身精美震撼的结构艺术, 编导娴熟的艺术功力, 精致流畅的语言对白, 浪漫迷人的异国情调让这部传世经典佳作起承转合有序、脉络分明、线索清晰。
勿须否认, 无论爱情本身是怎样的隐晦与曲折, 在《魂断蓝桥》错落有致、起伏跌宕的叙事情节里, 电影编导始终没有忘却“人”的存在。
电影以“人”的生命形态为中介, 性格、命运、情感、道德等种种意味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也正因为此, 即便电影本身回荡着氤氲不已的“悲剧意识” ,但并不令人悲伤, 而是在与“本色人生”的交互变奏中充溢着积极、果敢、崇高、勇毅的悲剧之美。
1战争悲剧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何时返残酷的战争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是一场不可避免的人性冲突。
《魂断蓝桥》的时空背景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主人公洛伊留下的精神创伤尚未愈合, 二战期间洛伊军官还得外出执勤。
途经伦敦滑铁卢桥时, 他身倚铁栏, 凝神沉思。
一个小吉祥符让一段哀痛欲绝的往事浮现出他的脑海…… 镜头突然切换到故事的开端。
序幕把两次战争、洛伊的过去和现在紧密连在一起, 用战争将洛伊与玛拉的婚姻阻隔在离别的车站……离别前, 洛伊就向玛拉求婚, 他想用结婚固定下来俩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然而婚礼还没来得及举行, 就是因为可恶的战争让这对一见钟情的恋人无情地分开了。
车站嘈杂的人声、笛声、机车放气声, 增添了洛伊不安的心情……玛拉从候车室大门跑出来……在开动的车上,洛伊发现玛拉……火车越来越快,玛拉只能边喊边追赶着越开越快的火车, 连一句离别的话语都没有来得及说,留下的只有无限的思念与伤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魂断蓝桥》中的悲剧之美
人文1101 李政
《魂断蓝桥》可谓彻头彻尾的悲剧,通过英国上校和舞女的凄美爱情,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等级制度的无情。
这出悲剧是多方面引起的,具体而言,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时代悲剧
或许时代悲剧可以划进命运悲剧的范畴,但我认为又稍有不同,因为前者中,人物是置身大时代中被迫选择,而后者则是命中注定的无法选择。
英国上校罗伊·克劳宁,影片以他在二战前夕独自凭栏回忆往事开始,以回忆中一战的悲惨故事结束告终,这是对影片背景的最好交待。
同时,男女主角邂逅于滑铁卢桥,女主角死于滑铁卢桥,这种暗中的前后呼应,给我对战争有了强烈的反感,甚至第一感受就是认为造成主角二人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无情的战火。
没有那个连夜赶回军营的命令,二人早就共结连理枝了。
但转一细想,罗伊出身煊赫,年轻有为、富公民意识的他,是很难,甚至根本不能拒绝为国争斗的要求,这大概就是时代的悲剧吧。
二、性格悲剧
若说时代悲剧主要针对的是罗伊,那么性格悲剧主要体现在玛拉身上。
如众多影评人所言:“女主人公不仅把生命留在了这座桥上,还把自己的爱情、信念和灵魂一同埋葬在这座桥上……”玛拉选择这么一个结局,只因为她做错了一件事情。
在我看来,就是这一件事改变了她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决定让她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爱情,埋
葬了自己的幸福,成就了故事的悲剧。
当她无意间在报纸上得知了罗伊阵亡的消息时,她的爱是那么的脆弱,她拒绝接受克宁劳夫人的帮助,违背了罗伊走之前的叮嘱。
她的爱没能战胜感性,战胜死亡。
要知道一个心中强烈牵挂和爱的人是不会轻易死在战场上的。
我认为,即使罗伊死了,她该做的不是逃避,不是离开罗伊的一切,相反的,罗伊是克宁劳家独子,罗伊死了,作为罗伊准妻子的玛拉应该去安慰和照顾罗伊的家人,共同期待也相互扶持。
而就是玛拉这个“拒绝”的决定,让一切都不对了。
当在车站招揽生意的玛拉,见到“已死”的罗伊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当两人紧紧相拥时,玛拉滑落的晶莹的泪滴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喜悦、激动,掺杂的还有悔恨、无奈。
正因为如此,自此至影片终,这泪都未曾离开玛拉的双眸。
面对罗伊的再一次求婚,玛拉的心中比喜悦更多的却是撕心裂肺的痛,而一切又错在那一时。
假如玛拉能够爱得更加坚定,她能够听从罗伊的,放下包袱与克劳宁夫人一起生活,那么当罗伊“死而复生”时,那么一切都会是美好的,结局也就成了另一个美好的开始。
三、命运悲剧
罗伊和玛拉的悲剧,同样让人感到一种冥冥中注定般的命运悲剧。
试想,倘若玛拉真的嫁给了罗伊,他们的婚姻会长久吗?我想很困难,没有任何时代的婚姻能够跨过地位的鸿沟。
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本就出身卑微,后遭蒙尘的玛拉,哪怕冲破了自卑的纸枷锁,大家庭中的固有思维和僵化制度,恐怕也会令她苦不堪言,郁
郁寡欢,最后难道又会是欢喜结尾吗?悲剧收场,也许是那个时代每对情人的同样结局。
《魂断蓝桥》,彻头彻尾的悲剧,但有限于我对悲剧美学的理解,只能非常肤浅地分析到这了。
而在这高于现实而又源于现实的电影中,我想不乏我们国人深思的地方,现代化建设至今天,我们在这等级方面的思想,仍有部分可谓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