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36982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e5816e1998fcc22bcd10d80.png)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浅谈园林中建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作用玛莎施瓦茨曾经解释景观就是除建筑外的全部,这句话虽然是在强调景观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也不可否认,中国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作为住所,休憩,观景的建筑,他们在园林中的景观作用甚至超越了原本所有的使用价值,在意境塑造,景观衬托与突出方面都起到了极大地作用。
一.意境塑造从字面上理解,意境中意是主管范畴,境为客观范畴,但真正理解上确实不可言传的,但无可否认,有意境的景观必将触及人的内心,诱发开拓人的思维和想象。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一样,强调意境美,除了在园林中堆山理水配置花木外,园林建筑的配置也尤为重要。
中国园林布置讲求疏密有致,层次丰富。
紧靠植物与山石不能充分的表现出疏密与层次,需借助园林建筑在院内的聚散与高低错落可以加强院内层次感。
建筑密布的地方空间变化多样,可使人产生游园的新奇感和兴奋感,再加上由建筑之间连接而分割维和出不同的空间,更让人有移步换景,空间转换的奇妙感受。
建筑稀疏的地方则提供给人们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有松有紧,有张有弛,人们在游园过程中才能感受到游园的新奇与乐趣。
同时由于建筑形式变化多样,亭台廊阁均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色彩,高度相互交错,隔窗,门洞,廊桥,以及构筑物的转折,使得不同空间的景观相互渗透融合,配合以山石植被水体,共同营造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优雅意境。
现代园林建设中虽不像古典园林中对意境的追求,且园林建筑数量大大减少,但景观中合理的布置建筑物的折曲,位置,高度及色彩依然会影响到景观效果游赏景观时带给人们的内心感受。
但从建筑与规划的角度思考,注重建筑布置的层次与疏密,注重意境的营造,对于度假村,居住区,街道景观都有重要的意义,是解决城市景观单调重复无归属感的突破点之一。
除上述之外,更为直观的是建筑上匾联与诗文。
这种形式更能诱发人的联想与思考。
拙政园的留听阁,取义于留得芭蕉听雨声,与周围环境配合通过阁的名称进一步升华了意境。
上中外园林赏析后的收获
![上中外园林赏析后的收获](https://img.taocdn.com/s3/m/bbc2f2c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0a.png)
上中外园林赏析后的收获从园林欣赏的角度谈本学期课程收获虽然仅仅学习欣赏了几周的园林艺术,可还是让我喜欢上了这门学科,老师精彩的PPT演说(唉,可惜老师的课件不能copy),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的盛宴!深切地感触到我们祖国的古典园林艺术的辉煌造诣!也让我萌发了对活动的一些灵感,受益颇多啊!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我国园林的发展史。
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了利用自然的山泽、水泉、树木、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
最初的形式为囿。
囿是指在圈定的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曾建“灵囿”。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自然山水园林已经萌芽,而且在园林中构亭营桥,种植花木。
园林的组成要素都已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了。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作长池,并在池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
唐宋时期园林达到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要求。
另外,唐宋写意山水园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
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谈到如何看待中西方园林的问题,我认为对于园林设计来讲,严格地将中西方园林区别看待是值得商榷的。
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
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
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
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读《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有感
![读《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22d5b79cccbff121dc36832e.png)
读《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有感二〇一五年五月读《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有感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以西方建筑学的视角来剖析另一种哲学观下构建起的空间,从全新的视角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深入剖析,以对比的手段,对空间组织及手法进行分析,并配以精美的钢笔画,是内容清晰直观,对于古典园林的空间构成手法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空间对比;暗示图解一、主要内容《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是彭一刚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
从历史发展、总体特征、中西方园林造园手法的对比开始,对中国古典园林做了一个概括,进一步从中国园林的内向与外向、虚实、藏露、疏密、主从、高低、仰俯等相对的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以园林叠山理水为结尾。
不得不提的是书中经典的钢笔画插图。
这也是彭一刚先生写书和文章的一个显著的风格。
精美的钢笔画,大方美观的排版,清晰直观的分析图解,使这本书变得更加吸引人。
该书是从现代的艺术原理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细致人微的分析和研究,对中国古代的造园手法通过构图原理进行科学的解释。
作为一种分析研究,这种方式很透彻很细致,也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艺术是能够跨越历史和国界的,古典艺术实践与现代艺术理论可以相互印证。
二、重点分析全书分二十五个章节,从第八章开始作者通过分析古典园林的构成手法和要素,结合大量的实例来探讨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微妙。
下面就我感受比较深的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看与被看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景观”和“观景”这两个词,构成了古典园林中最基本的要素。
园林中的景点,一般都要具备这两种功能才会有价值。
首先一个景点它要能构成一个视觉。
焦点,即“景观”,也就是“被看”。
同时,从这个景点向周围望去,有景可看,即“观景”。
一个好的园林空间,视觉感受是非常丰富的。
通过透景、对景、借景等方式,让一个有限的空间,呈现最丰富的视角变化。
(二)空间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
不论是景观、建筑还是规划,对空间的塑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一个设计师创造力和设计功底的表现,它决定了一个设计的成败。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a73690aa8114431b90dd895.png)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一、前言纵观中国园林的发展轨迹,从殷周苑囿、汉唐雄风、魏晋六朝、宋元明清到现代园林,已有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是经过绘画、工艺美术、建筑、诗词等多种艺术综合,长期相互交融渗透后发展出来的一门体系完备的艺术门类,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多姿多次,个性特征鲜明。
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成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介绍中国园林的史论专著及影音资料多以华丽优美的词藻赞美古典园林的形式与意境的精妙,虽引人入胜,却较少揭示产生这种精妙的原因。
彭一刚先生撰写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这本经典著作,从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总体特征、中西方造园手法对比入手,联系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突出强调其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巧妙结合为一体的特点。
作者运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文字,精美的钢笔画,清晰直观的照片和分析图,从建筑构图及空间理论的角度对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系统而深入地进行了分析研究。
反复阅读书中各章节后,让我对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性认识。
本文结合自己本科实习时所见到的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实例,就感受较深的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要素园林造园成熟于明清时期, 其造园的规模、技术、艺术等方面都比前人有很大的提高, 成为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
而江南以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园林史上有着非凡的成就。
江南所建园林大都是城市中建造的宅园,是为地主以及文人士大夫的需要而建造的具有城市山林式的园林。
唐朝杜苟鹤的诗“君到姑苏见,人家皆枕河,姑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反映了江南水乡的面貌,所以江南园林的特点:“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高低曲折随人意,好处多从假字来”。
这也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
私家园林以明清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代表,如拙政园、寄畅园、留园、沧浪亭等,它们在创作思想上,均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主要表现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在创作中居于主导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a5fe7cfe009581b6bd9eb3b.png)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后感:沉湎于过去曾经的辉煌会使自己盲目的自大,固步自封;忘记历史则会使自己找不到自我从而自卑。
当今的中国园林就是处于这样的一种迷茫的情绪状态,曾经辉煌的古典园林似乎已经与现代园林格格不入,但是全盘的欧美化还是有很大的问题:失去自我的迷茫与痛苦。
电影《建党大业》中胡适的一段话很是适合中国园林的发展方向。
大意是:每一个变革必须是在根植于自我传统基础上的,任何割裂民族文化的改革必定会带来无穷的灾难。
中国园林亦如此。
古典园林无疑取得了巨大的辉煌成就,虽然其造园手法、景观元素组成、理水掇山等等已不再适合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需求,但是其几千年发展沉淀而来的原则精粹却不会因时间的变迁而失去光辉,不会落伍,与现不现代无关。
而且与传统文化一道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你的所思所为无不潜意识的受其影响。
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总是能够超越时空变迁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总是持着“古不如今”的观点,就是现代人无知的狂妄。
回顾千年来,不同时期前辈们根据自己所处社会经济环境而对园林做出的相应发展与修正的过程,找寻那些超越时空国界的中华园林灵魂,吸收欧美先进的现代园林理念,根据当今中国人的生活思维方式做出园林的表征才是中国园林有效展示自我,服务国民,受国外同行尊重的正道。
周维权老前辈的这部《中国古典园林史》正是我辈回顾中国园林产生发展辉煌衰落历程的优秀著作。
老先生对于这本著作或者说中国园林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和希望。
不仅仅给我们细致分析了园林发展的不同阶段情况和每一个历史时期、朝代那些名园(皇家的、私家的、公共的)的具体状况,更难能可贵的是对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做了介绍、发展特征做了综述又做了小结,书中更是附带了大量古代名园的复原地图和图片,使得传说与描述变得真实。
读先生的书,好似又回到了课堂,虽不是先生的学生,但好似先生讲课的声音回响在耳畔,受益匪浅。
中国园林和园林的营造者们并非那么的狭隘、自我。
中国园林自始至终都是开放的学科:融绘画、建筑、文学、哲学等专业于一体,是时代文化思想的集中表现与思维时空展示载体;中国园林在当今世纪怎么就固步自封了呢?是人的问题还是中国园林的问题?答案显而易见!皇家园林在供帝王皇族享乐的同时,也保证了首都乃至区域的给排水系统的良好运行。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b4679e4856a561252d36f6a.png)
读《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有感景观规划所黄威特《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是彭一刚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
他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总体特征、中西方园林造园的对比开始,对中国古典园林做了一个概括。
书中还运用了大量篇幅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技巧和手法,并就中国南、北园林艺术风格差异做了详细的比较。
而且书中除了有照片外还配置了大量插图及分析图。
简单通俗的语言文字,精美的钢笔画,清晰直观的分析图,让初学景观设计的我读过这本书后受益匪浅。
全书分二十五个小部分,依次介绍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史、分布特点、中国古典园林自身的一些特征、中西方园林的哲学比较:从形式、布局、空间特点、造园特点等几个部分入手,向读者直观而又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
每一个章节都十分通俗易懂,并配有很多插图,让初学设计的人能够一目了然。
其中“看与被看”、“藏与露”、“虚与实”等这几个章节让我映像深刻。
(1)看与被看无论中国古典园林还是西方的园林,都逃不过观景和景观两个字。
同样的两个字,仅仅因为顺序的颠倒便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观景指的是从某一点向别处看的意思,而景观则是指作为对象从各个方面来被观赏,简单的讲就是看与被看。
在古典园林中,绝大多数风景点包括建筑、山石、水体和植物,都必须同时兼顾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
烟雨楼景观在如意洲建筑群后面,让自建筑群西部对山斋后院通过圆人感觉快要走到尽头时忽然又出现了洞门恰巧看到南山积雪亭。
远处一个新的景观,就像“山穷水尽疑无看洞口就像一幅山水画,从洞口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般。
洞口往里看又是另一番景象。
任何艺术作品想要向展现给世人看不外乎两种方法:一种是率直地、无保留地和盘托出;另一种则是取含蓄、隐晦的方法使其引而不发,显而不露。
中国古人就十分喜欢后者。
中国古典园林与诗词、绘画的关系及其密切,很多造园设计师同时还是诗人。
中国人对于一些景观的表现更加偏向于含蓄的表达,即所谓的藏。
在园林中,不论高大的楼阁或小巧的亭,全然地袒露总不如半藏半露显得更含蓄、意境深远。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202f1c2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78.png)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后感《读〈中国古典园林史〉有感》哎呀,最近读了《中国古典园林史》这本书,那可真是让我有不少感触呢。
以前吧,我对古典园林的了解就只是停留在那些旅游景点,觉得不就是些花花草草、亭台楼阁嘛。
可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幼稚。
就拿我上次去苏州园林的经历来说吧。
我刚走进那个园林,一进门就看到了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可不是普通的石头哦。
它的形状很奇特,像是一只蹲在那儿的小兽,又像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一个神秘物件。
石头的表面坑坑洼洼的,摸上去有些粗糙,但是那种粗糙又带着一种岁月的质感。
周围的苔藓就像是给它披上了一件绿衣裳,星星点点地分布着,看着特别有生机。
我当时就在想,这一块石头就这么有讲究,那这整个园林还不知道藏着多少秘密呢。
我沿着小路往前走,小路是用那种小小的鹅卵石铺成的,走在上面有点硌脚,不过这也挺好玩的。
小路曲曲折折的,就像一条蜿蜒的小蛇。
旁边的植物可丰富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我都叫不上名字。
有一种花,花瓣小小的,粉粉嫩嫩的,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风一吹就轻轻晃动,好像在跟我打招呼呢。
还有那些树木,有的树干很粗,我一个人都抱不过来,感觉它们就像一个个老寿星,在这儿站了不知道多少年了。
再往前走就是一个小亭子了。
这个亭子的顶是那种尖尖的,四角向上翘起,就像鸟儿展翅欲飞的样子。
亭子里面有一圈石凳,我坐在石凳上休息。
抬头看,亭子的顶上还有一些精美的绘画呢。
画的好像是一些神话故事里的场景,虽然我看不太懂具体的情节,但是那些人物画得栩栩如生,感觉随时都会从顶上跳下来似的。
从亭子往外看,眼前是一片小池塘。
池塘里的水很清澈,可以看到水底的石头和小鱼。
那些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自由自在的,偶尔还会跃出水面,溅起一点点小水花。
池塘边还有一些荷花,荷叶大大的,像一把把绿色的伞。
荷花呢,有的已经完全盛开了,白白的花瓣中间是嫩黄色的花蕊,可漂亮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就像一个攥紧的小拳头,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读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之后,我才明白,我在苏州园林里看到的这些东西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古典园林心得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心得感受](https://img.taocdn.com/s3/m/d9e4b61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76.png)
中国古典园林心得感受第一篇:中国古典园林心得感受上完《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与审美》有感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不能说对中国古典园林有了多大的造诣,只能说自己还是学有所获的。
记得在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从艺术欣赏、结构构造等方面加以解剖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屋顶的形式、特点及其在园林应用中发挥的作用。
我了解到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其中屋顶上屋面流畅的曲线,反宇向上的翼角都是源于这种结构的灵活运用,其造型丰富多样、形态瑰丽多姿,但无论哪一种形态的屋顶都具有一种曲线美的造型,以及具备很强的排水功能,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既能做到外形美观之余还能具备超强的实用性!因为外形美观的屋顶会受到地域、时期、气候、人文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而人们因地制宜地建造屋顶,从而发展成了适合当地自然与文化条件的园林建筑屋顶形式。
我记忆中,记得最牢固的是硬山顶和悬山顶,因为我的家乡农村的瓦房子用的就是这种结构的屋顶,这两种屋顶的结构非常相似,都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属人字形屋顶的一种,形式简单朴素,丰富多变,给人一种视觉上深动灵活,感觉这个建筑整体都是轻灵飞动的。
它们不仅仅外貌”轻盈”,建筑用料也是十分节省的,虽然节省用料,但是却一点都不会让人感到单调!在这里,我也是十分钦佩古代人民做到既能朴素但又不失平庸的赏梅水平呀!这不正正无形中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可以追求平凡但绝不能是平庸之辈。
我还记得,在一次课上,老师曾讲到过中国古典园林中叠山所使用的石头,一般是使用这三种,太湖石,黄石还有宣石。
在苏州园林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太湖石。
我还记得,在讲授这一堂课时,我隔壁的同学异常兴奋,原来他是宣城人,宣石就是产自他的家乡。
我因“宣石”还多了解了许多宣城文化呢!介绍到苏州园林的时候,老师重点讲述了私家园林——狮子林。
起初我还不知道,狮子林的情况,就误以为“狮子林”里面是有许多狮子出没的地方。
读书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读书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911fbeb360cba1aa811da9a.png)
读书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这本书里简要介绍历史发展改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改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
此外,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
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全书分二十五个小部分,依次介绍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史、分布特点、中国古典园林自身的一些特征、中西方园林的哲学比较:从形式、布局、空间特点、造园特点等几个部分入手,向读者直观而又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
每一个章节都十分通俗易懂,并配有很多插图,让初学设计的人能够一目了然。
其中“内向与外向”、“藏与露”、“虚与实”、“看与被看”等这几个章节让我映像深刻。
(1)内向与外向内向与外向作为互相对立的两种倾向不但体现在古典园林的布局形式和一般建筑的空间组合之中,而且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乃至整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和性格特征之中。
所谓内向,以我国古代情况而论,作为东方民族,又长期禁锢在封建宗族的法统之中,便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以内向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性格,它几乎渗透于人们生活得各个方面,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建筑的布局形式。
四合院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内向布局的形式,主要特征为:所有的建筑均背朝外而面向内院,从而形成一个以内院为中心的布局形式。
这和西方的花园别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以建筑为中心,并在其四周布置庭园绿化。
小型的私家园林多取内向布局的形式,尤以苏州的最为典型,如半园、畅园均属这种布局形式。
它的特点是所有建筑均背朝外而面向内,可以布置较多的建筑不至于造成局促的局面。
但这种内部布局也有其局限:其一是规模不宜太大,若院内太大,势必会使所形成的空间院落空旷单调。
其二,由于这种布局从外部看常常显得封闭,沉闷而无生气。
中国古典园林鉴赏观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鉴赏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7b7b62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d.png)
中国古典园林鉴赏观后感最近有幸鉴赏了中国古典园林,那感觉就像是穿越回了古代,和一群文人雅士在园子里玩起了捉迷藏,但这个捉迷藏的场地可真是美到让人咋舌。
一走进古典园林,就像走进了一幅立体的山水画。
那些亭台楼阁,就像是从画里直接搬出来的一样。
亭子的角弯弯翘起,像是鸟儿欲飞的翅膀,又像是古代女子翘起的兰花指,优雅得很。
楼阁呢,层层叠叠的,站在楼阁上往外看,园林的景色尽收眼底,感觉自己都成了园子里的主人,有种指点江山的错觉,虽然这江山也就是眼前这一片园子,但那种豪迈感还是油然而生的。
再说那园林里的水,简直是神来之笔。
水是活的,清澈见底,还能看到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自由自在的样子让人特别羡慕。
水面上偶尔会有几片荷叶或者莲花,夏天的时候,莲花盛开,粉粉嫩嫩的,和周围的绿树、古建筑搭配在一起,就像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调出了最美的色彩。
沿着水边还有蜿蜒的小路,那小路的石头铺得很有讲究,歪歪扭扭的,但走在上面却有一种别样的趣味,就像在走人生的弯路,虽然曲曲折折,却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还有那些假山,这可真是园林里的“大玩具”。
假山的形状千奇百怪,有的像猴子,有的像老人,还有的像仙女。
感觉园林的建造者就是大自然的雕塑家,把一块块石头变成了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品。
穿梭在假山之间,就像在走迷宫一样,一会儿这个洞,一会儿那个缝的,特别好玩。
有时候走着走着突然就到了一个小亭子或者一片小竹林,就像是发现了隐藏的宝藏,惊喜得不得了。
古典园林里的植物也是多种多样。
竹子是必不可少的,修长挺拔,风一吹,沙沙作响,就像一群文人在吟诗作画,特别有文化氛围。
还有梅花,冬天的时候,别的花都谢了,它却傲雪凌霜地开着,那股子坚韧劲儿让人佩服。
这些植物可不是随随便便种的,它们相互搭配,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
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金叶满地,冬天银装素裹,每个季节都像在给游客展示不同风格的时装秀。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是一个园子,更像是一个文化的大容器。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986f22814791711cc7917d7.png)
起伏与层次:起伏是借高低错落的外轮廓线来表现的。
虚与实:这种手法与疏与密、藏与露、浅与深相互联系。
蜿蜒曲折、高低错落:“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道出了我国传统造园艺术最基本的特点。通过曲廊、山石、洞壑、水、驳岸和建筑物的直接衔接,特别是使其空间互相交错穿插营造一种曲折迴环和不可穷尽的感觉。利用自然地形、人工堆叠山石的方式在纵向上有高低错落的变化,而不至于流于平板。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的阅读我学习到了以下的内容:
中国造园艺术的历史、园林建筑的分布。
两种园林风格: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受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和杜勒等人的影响,注重比例、和几何图形的美;中国古典园林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等艺术的影响,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厚的感情色彩。
对于意境的需求: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区别于西方古典园林与古典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强烈对比的关系,不是以协调一致以求的整体的统一,而是以相反相成,也就是通过对比的方法以求得整体的统一。传统建筑如寺院、宫殿、陵墓乃至一般的民居建筑,多采用中轴线对称和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是相当程序化的;园林建筑则变化无穷不受任何形式的约束。园林建筑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情景交融;小中见大;迂回曲折;幽邃深远,与其它类型建筑相比,它所抒发的的则是另外一种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的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的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读《中国古典园林史》有感
![读《中国古典园林史》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04ca6104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c4.png)
读《中国古典园林史》有感
《中国古典园林史》是一部教学用书,内容涉及到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发展历程、
代表作品及其特色的叙述等,以及如何运用古代园林设计把握传统空间结构及当代设计思
想等方面的内容。
这本书的出版是对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一次系统性阐释,充分体现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为现代建筑设计和古典园林规划提供参考,起到指导性作用。
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园林空间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如何
表达文化含义的出色能力。
如《兰若寺秘要》中记载古代园林的“九曲”的曲折建筑,以
及园林中所设置的“石亭”、“花伞”等,既代表自然和谐的气息,又提取了中国古代文
化的精华。
当前,人们企盼着古典园林的复兴,希望在设计艺术中可以体现古代园林的文化含义,表现地域文化特色并吸纳传统文化的精华。
通过阅读《中国古典园林史》,不仅能够使我
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空间结构,还可以让我们在设计上更从容将古代文化风情融入
其中。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史》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各地园林文化的魅力,有
助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语言,发挥它们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扩大研究古典
园林的视野,使古典园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建环艺1201 202157045 帅琪
![建环艺1201 202157045 帅琪](https://img.taocdn.com/s3/m/3f61fc1b19e8b8f67d1cb9d2.png)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是彭一刚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
此书在概括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在于“艺术再现自然”。
他运用大量插画与简单的文字、清晰的分析图来直观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
插图虽不如照片真实,但是可以直接阐明问题。
看到序言里先生说插图比文字花费的时间更多我便仔细的观摩了一下插图,那精巧的钢笔画比照片更能表现出了园林的魅力,令我惊叹。
简单通俗的文字与清晰直观的分析图直接让人抓到重点,令人受益匪浅。
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技巧和手法,并就中国南、北园林艺术风格差异做了详细的比较。
全书分二十五个小部分,依次介绍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史、分布特点、中国古典园林自身的一些特征、南北园林的比较:从形式、布局、空间特点、造园特点等几个部分入手,向读者直观而又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
这本书十分通俗易懂和那种故作晦涩的书截然不同,哪怕是从未学过的人看到此书也能领会其中奥妙。
其中我想浅谈一下“两种哲理、两条路子”、“藏与露”、“疏与密”等这几个章节.“两种哲理、两条路子”里阐述了中、西方造园风格的不同,前者是着眼于自然美,就是园林设计要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虽由天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后者是着眼于几何美,园林设计要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
中、西园林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它们各有千秋,并没有孰好孰坏。
读西方园林的时候书里详细的讲了这两者的原因,由于东方是压抑的封建统治人们追求自然,而西方当时人们流离失所渴望极权,所以园林也建造的具有人工痕迹。
“藏与露”不论是诗词绘画还是其他作品,含蓄曲折暗喻的手法往往比直白的语言表述更扣人心弦,园林也是不例外的,藏景于山石之后,景突然呈现在眼前会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远远比从远看就看到的景色更加惊喜,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藏而不露更有境界,也不会让细碎的美好景色被前方的景色夺取光芒从而忘记欣赏。
古典园林分析
![古典园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5beffdaef8941ea76e0564.png)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自然美巧妙的结合起来,从而做到“虽为人作,宛自天开”。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
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
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
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
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
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
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
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
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
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读《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有感
![读《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9e033cb0ed630b1c58eeb580.png)
是书 中经典的钢笔画插 图。这也是彭一 刚先 生写书和文章的 利为有利
一 个显著的风格。精美的钢笔画 ,大方美观 的排版 ,清晰直观
的分析图解 ,使这本书变得更加吸引人 。
该书是从现代的艺术原理角度 ,对 中国古典 园林进 行细
致人微的分析和研究 ,对中 国古代 的造 园手法通过 构图原理
(3)封 闭— — 开 敞 人 口空 间的封 闭,可以凸显 内部 空间的质量 (4)过 渡 性 空 间— — 主 景 园内住宅与 主景 区的过渡性空间 ,通常是把过渡空 间做 的 比较 狭 小 ,来 凸 显 主 景
下面就我感 受 比较深 的几点 ,谈谈 自己的看法 。
(一 )看 与被 看 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 ,“景观”和“观景 ”这两个词 ,构
2012一O5
(7)内部 空间的处理
对 于园林则 是通过漏景 ,如在景墙 上开 圆窗 、漏 窗 ,在适 当 的
即使是两个相近空 间大小形状开 敞封 闭程度相似 ,通过 地方打断等方式 让人减少 这种 不适 ,同时起 到暗示 的作用 ,引
内部空间 的营造不 同也可 以产生强烈 的对 比。故宫内的乾隆 导人们继续往主景区走 。
整 ,气氛庄重严肃封闭。但是后面的区域通 常是大面积的 自然
3、对于远处看似可望而不可即的景点 :通过 台阶 、小桥等
山水 ,视野广阔 ,风景优美。前宫后苑 ,说 的就是这种情况
暗示一条通往远景的道路 。
三 、结 合 实 际
旧 餐 古典 园林 中意象 的营造 ,那种历经百年还是能让人惊 叹 不已 、为之痴迷的意象 ,隐匿 的神韵 ,是 一种更为 细腻 的感性
的东西 。这种深厚的 内涵是华夏文化给我们 的与生俱来 的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一、前言纵观中国园林的发展轨迹,从殷周苑囿、汉唐雄风、魏晋六朝、宋元明清到现代园林,已有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是经过绘画、工艺美术、建筑、诗词等多种艺术综合,长期相互交融渗透后发展出来的一门体系完备的艺术门类,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多姿多次,个性特征鲜明。
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成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介绍中国园林的史论专著及影音资料多以华丽优美的词藻赞美古典园林的形式与意境的精妙,虽引人入胜,却较少揭示产生这种精妙的原因。
彭一刚先生撰写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这本经典著作,从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总体特征、中西方造园手法对比入手,联系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突出强调其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巧妙结合为一体的特点。
作者运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文字,精美的钢笔画,清晰直观的照片和分析图,从建筑构图及空间理论的角度对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系统而深入地进行了分析研究。
反复阅读书中各章节后,让我对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性认识。
本文结合自己本科实习时所见到的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实例,就感受较深的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要素园林造园成熟于明清时期, 其造园的规模、技术、艺术等方面都比前人有很大的提高, 成为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
而江南以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园林史上有着非凡的成就。
江南所建园林大都是城市中建造的宅园,是为地主以及文人士大夫的需要而建造的具有城市山林式的园林。
唐朝杜苟鹤的诗“君到姑苏见,人家皆枕河,姑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反映了江南水乡的面貌,所以江南园林的特点:“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高低曲折随人意,好处多从假字来”。
这也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
私家园林以明清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代表,如拙政园、寄畅园、留园、沧浪亭等,它们在创作思想上,均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主要表现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在创作中居于主导地位。
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
它主要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既再现了自然山水美,又高于自然,且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筑山、理水、植物、建筑是其造园核心的四大要素。
1.筑山明清时期,随着写意山水园的不断发展,堆山置石之风更为盛行,达到了“无石不园”之地步。
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它不仅师法自然,还凝聚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
园林中的山石除了兼备自然山石的形神外,还可以具有传情的作用。
园冶中所说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园林受到绘画的启迪,常借助叠石起某种象征或抒情作用。
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林泉高致》中对山石的描绘:“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如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很能说明寄情于物的移情作用。
无独有偶,扬州个园也有山石为景分别象征春夏秋冬,以石为主材营造出扬州个园的四季不同的假山, 以石笋代表春山, 湖石代表夏山, 黄石代表秋山, 宣石代表冬山, 可谓别具一格。
如图1-4所示:图1 “春石”图2 “夏石”图3 “秋石”图4 “冬石”虽然山石具有传情的作用,但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于山石的欣赏还限于它的形式美,其作用颇像近代流行的抽象雕塑。
由于江南私家园林院落空间较小空间有限,所以“稍有玲珑石块”,而不宜搞得复杂拥塞。
因而要少而精,上大下小,“似有飞舞势”,讲究透、漏、瘦、皱,突出重点和主题。
这种掇山的手法又称为“特置”。
特置的山石常因形象生动、优美、突出而成为主题。
例如留园冠云峰(如图5)。
图5 苏州留园冠云峰借堆山叠石,不仅从外部看可以艺术地再现自然界的峰峦峭壁,并使之有咫尺山林的野趣,而且从内部讲还可以形成虚空的沟涧洞壑,从而造成扑朔迷离的幻觉。
例如苏州的环秀山庄(图6),其规模并不大,然而在有限的空间里巧妙的使山池萦绕,特别是峡谷、沟涧纵横交错和洞涧的曲折蜿蜒。
图6 苏州环秀山庄山石可作为分景、隔景的手段和借景的对象。
借助自然起伏的山势或人工堆叠的山石,与建筑相配合,以不着痕迹的手法围合空间,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
沈复在其《浮生六记》中说:“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
在有限的空间内,对“石”巧妙布局设置,营造出丰富的游览路线,可以增加情趣和气氛, 并拓展出丰富的园林空间。
另外园林中的水池多以山石做成驳岸,既可加固岸基,又能呈现犬牙交错形态的自然过渡,而不致产生生硬突兀的感觉,例如网师园驳岸处理,以黄石砌筑的池岸既曲折又参差错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极富自然情趣(图7)。
图7 苏州网师园2.理水在传统山水造园中,素有“无水不成园”的说法。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起着基底作用、系带作用和焦点作用。
水具有多种情态且可塑性较大, 其形态取决于池岸的形状。
关于古典园林中水面的布局, 大体可以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处理手法——“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小园聚胜于分,大园虽可分,但须宾主分明”。
江南园林中理水,大园以拙政园为佳例,小园则推网师园最有特色。
拙政园为了充分利用水面,中部景区以聚水为主,如远香堂前水面给人以开阔之感;以分水为辅,如池中二山之间的小溪、倚虹桥和小飞虹处水面,都是分水,曲折引人入胜。
网师园的池水面积不大,水面集中,仅于池的东南、西北部收成二条小溪,表明水的来龙去脉。
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1)掩。
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
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论亭、廊、阁、谢,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
例如: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一面与岸相连,三面临空,突出于水面之上,戗角高翘,翼然欲飞(如图8);拙政园“小飞虹”则跨水而成,犹如彩虹,映卧于水面;有时会把水引入建筑庭院空间,如拙政园中部池水,自“倚玉轩”分出一支向南展延至住宅墙边,“小飞虹”与“小沧浪”在东西方向横跨水上,与两侧亭廊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如图9)。
图8 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图9 拙政园“小飞虹”(2)隔。
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净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如此则可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例如:网师园“引静桥”可以说是苏州古典园林小桥处理的典范,它静立于彩霞池东南溪涧上,做工精致,长不到三米,宽不足一米,成人三步可逾,俗称“三步桥”。
为突出放情山水、扁舟独钓的“渔隐”主题,造园者将“咫尺山林”的文人画画理应用于此,溪涧虽小,宽仅尺许,但小桥度涧,却形成“下临无地”的意境。
站在彩霞池西北岸观望,水面小中见大。
同时,“引静桥”的存在也暗示出彩霞池水的源头所在(如图10)。
(3)破。
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怪石纵横、犬牙交齿,并植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也令人似有深邃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例如:网师园“彩霞池”的池崖全以黄石叠砌,无一处不曲,且高低参差,变化无穷,用石则下直上横,以横石挑出形成各种洞窟窝凹,曲折错落,颇为生动,石突于水面是为矶,矶侧缩进形成湾,石矶有高有低,有广有窄,水湾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如图11)。
庭园理水的基本手法可概括为“开合聚放”,通过合理布局,可丰富景观层次,扩大庭园空间,创造出风格各异的景致,从这些理水手法中我们能吸取中国山水美学思想的精髓。
图10 网师园“引静桥”图11 网师园“彩霞池”3.植物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移步异景”和“四时皆有景”,植物作为四要素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元素,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自然是最为丰富的。
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植物有直接的联系。
江南园林也是如此。
如拙政园中的枇杷园、远香堂、海棠春坞、听雨轩等,有的以直接观赏植物为主题,有的则借植物而间接抒发情趣。
中国园林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等感官。
春夏秋冬等时令变化,雨雪阴晴等气候变化都会改变空间意境而影响到人的感受,这些因素往往又是借助植物作为媒介而间接发挥作用。
植物在交替与变化中其色彩、形态和生气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这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景观。
(1)植物的选择标准: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技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粮榆,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味香: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
四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兰花最为清幽。
有意境:花木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
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玉兰、牡丹、桂花象征荣华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
在中国园林中这些都能化为诗的意境而感染人。
(2)植物的种植形式:孤植是古典园林中采用较多的一种形式,它能充分发挥单株花木色、香、姿的特点,并常作为庭院观赏的主题。
于庭院角隅,廊之转角,入口等处零星点缀布置植物,且惯与其他小品如石笋、石峰等配合,形成园林小景(如图12)。
如苏州拙政园“玉兰堂”的白玉兰,网师园“小山丛桂轩”西侧的蓑衣槭等;有的还利用某些树干的盘曲,树冠的扶疏,孤植于山崖,以衬托绝壁的险峻,如环秀山庄假山上的紫薇;或植以池畔,以增加水面的倒影,如网师园池畔的黑松;还有那建筑物的附近、桥头、路口等处亦常孤植以姿态优美的植物,以丰富构图,象网师园桥头的白皮松。
点种。
由于受到用地的限制,江南私家园林占地面积一般都不大。
而为了增加面积的使用效率,会划分出许多小空间。
孤植难免会不足以庇荫整个空间,因此往往会点植两、三株植物,起到烘托陪衬建筑物,点缀空间的作用(如图13)。
例如留园的“花步小筑”和“古木交柯”,前者点缀的是攀缘植物,后者则以乔木作为点缀。
而对于稍大一些的庭院,一般采取“一大一小,各偏一角”的种植方式。
如苏州狮子林内的古五松园庭院,呈“凸”字形平面,有桂花、柏树各一株,一据院北,一据东南,前者婀娜多姿,后者苍劲挺拔。
丛植。
古典园林中的丛植有两种情况:第一,用一种观赏价值较高的树植之成林,发挥和强调某种花木的自然特性,以体现群体美(如图14)。
象松林、枫林、梅林、桃林、竹林、牡丹园、芍药园、枇杷园等。
如留园“闻木樨香轩”前植桂花,入秋芳香四溢。
这些或以芳香见长,或以观赏取胜,或用色香姿三者俱全而形成园中引人入胜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