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传统文化知识梳理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传统文化知识梳理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宝库中华传统文化范围一、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建筑饮食等;二、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腊月初八腊八节、大年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四、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积累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近年来,传统文化在中考题中的设置频率越来越高。

从2017年开始,浙江多个地区中考以直接设题的形式考查传统文化,2018年、2019年传统文化的考查日益突出。

预估2020年将把文化常识考查综合到。

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查离不开教科书中的知识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留心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注意积累并拓展。

在考前备考时要注意分类整理,浙江省常考的文化常识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敬辞与谦辞二、古代称谓三、古代年龄四、节气与月份五、对联六、传统节日与民俗七、中国戏曲八、科举制度与古代官职九、常见古代诗歌意象十、古代地理名词传统文化知识梳理一、《论语》的儒家思想:《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爱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智:同"知",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指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

悌: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二、古代对年龄的说法1.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黄口:十岁以下。

2.女子年龄:髫(tiáo)年(女孩七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化常识梳理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化常识梳理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化常识梳理语文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常识。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化常识,旨在考察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了解。

下面是对初中语文中常考的文化常识进行梳理。

1.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对于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常考的中国传统文化有:(1)孔子及《论语》: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有着广泛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涉及仁、义、诚、孝和礼、乐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古代神话传说:古代神话传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源泉。

常见的古代神话传说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等,学生需要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

2.世界文化常识世界文化常识是指对于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学、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了解。

常考的世界文化常识有:(1)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对于理解西方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需要了解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古希腊哲学家等,如《奥德赛》、《安提戈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2)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对于世界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需要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麦克白》等。

(3)古典音乐家及其作品:古典音乐是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了解一些古典音乐家及其作品对于拓宽视野和培养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需要了解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等古典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

3.文学作品常识以上是初中语文中考常考的文化常识的梳理,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学作品,提升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九)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九)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九)
1.《史记》,是西汉司马迁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史记》是司马迁穷尽一生的心血创作的巨著,除了历史价值之外,文学价值也很高,采用的是散文化的笔法。

2.《资治通鉴》,是官修史书,是北宋司马光领衔,,编撰的目的主要是为皇帝提供借鉴和参考,所以叙述的主要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经验教训。

是编年体通史。

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主要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4.《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秋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5.《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而成。

6.《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7.史书:①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②纪传体:《史记》及其他二十四史;③国别体:《战国策》《国语》。

8.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教材文化常识汇总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教材文化常识汇总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教材文化常识汇总初中语文作为中学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其考试内容除了语文知识点外,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常识,其实这些文化常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都有所涉及,我们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即可。

下面将为大家汇总一些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教材文化常识:一、国学经典相关1.《三字经》:是国学经典,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常考内容主要包括作者、作用、内容等。

2.《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也常作为中考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包括作者、作用、核心价值等。

3.《孟子》:同样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本经典,常考内容主要包括作者、作用、思想等。

4.《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其文化价值在初中语文考试中也有涉及,常考内容主要包括作者、作用、思想等。

二、古代文学名著相关1.《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的一部百科全书”。

常考内容包括作者、作品背景、主要人物、主要故事情节等。

2.《西游记》:同样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常考内容包括作者、作品背景、主要人物、主要故事情节等。

3.《水浒传》: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这本小说描写了农民暴动的历史事件,其文化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常考内容包括作者、作品背景、主要人物、主要故事情节等。

4.《论语》:前面已经提到了,虽然它是国学经典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一,更是中考命题人经常采用的考点。

三、汉字文化相关1.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常考内容包括四书五经的内容,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成语故事:成语是中华民族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经常有考生在中考中遇到“成语为题”的作文,因此熟悉成语的来源和故事是必不可少的。

四、历史知识相关1.古代建筑:古代建筑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考中,有时也会出现关于古代建筑的考题,要求学生对其背景和历史价值进行阐述。

中考必考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点

中考必考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点

一、二十四节气歌1、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2、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3、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4、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二生肖:十二生肖排行顺序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她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的中国民俗文化。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三、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3.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5.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7.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8.冬至节: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9.腊八节: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称“成道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10.小年:农历腊月2411.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四、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指谁?)(2016版语文七上教科书P31)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

中考传统文化知识梳理

中考传统文化知识梳理

中考传统文化知识梳理中考是中国学生所参加的一种全国性考试,它是一个多学科的考试,其中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

在语文科目中,传统文化知识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对于学生来说很关键。

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以下将梳理一些中考传统文化知识点。

一、古代文学与诗词1.《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首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文化的代表作,是一部独特的骚体诗集。

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是《离骚》。

3.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著名的唐诗包括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4.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个高峰,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江城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二、古代科技与发明1.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2.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

3.指南针是用来辨别方向的工具,最早是由中国古代发明的,用于海上航行。

4.火药最早是由中国古代发明的,最初用于医疗和制作烟花等用途。

5.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发明之一,它推动了书籍的大规模印刷和传播。

三、古代艺术与建筑1.中国古代的绘画有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不同类型,最有名的画家有王维、张择端、吴道子等。

2.中国古代的建筑以宫殿、庙宇和园林为代表。

有名的建筑包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等。

3.中国的京剧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古代哲学与思想1.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

2.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自然和道的思想。

3.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主张公平和人道主义。

4.法家思想注重法律和制度的作用,提出了“法治”的思想。

五、传统节日与习俗1.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新年的开始。

2.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去祭拜先祖,并扫墓。

3.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吃月饼,赏月,与家人团聚。

中考语文总复习:传统文化知识共77页PPT

中考语文总复习:传统文化知识共77页PPT
中考语文总复习:传统文化知识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谢谢!

考点02 二十四节气-2024年中考语文常见考点梳理之传统文化专题

考点02 二十四节气-2024年中考语文常见考点梳理之传统文化专题

传统文化(二)关于非遗一、非遗: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韩国申遗”风水”被阻止2006年,韩国想把“风水”申遗,河南建筑学大师王其亨拿出了我国3000多年前关于风水最原始的文献记录,也就是商代关于“占卜”的甲骨文,并大声质问韩国人:“想申遗,在韩国这个东西你们有吗?”对此,韩国只能放弃申遗想法。

节气来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节气,它们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那里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变化,为每一个节气命名,类似于今天的大数据统计,因此,在黄河流域,雨水下雨,小雪下雪是大概率事件。

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分类在农历中,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时,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古老的四个,春分、秋分的”分”是平分的意思,即日夜等长,中国的古代皇帝会在春分的早上祭祀太阳,在秋分的晚上祭祀月亮,夏至、冬至的”至”是极的意思,代表太阳分别到了最北端和最南端,夏至意味着盛夏到来,而冬至则意味着寒冬来临,为了适应天时的变化,中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饮食习俗。

除此之外,还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与前面的四个合称“八节”,中国人常常会用”四时八节”来指代一年中的节气,每个季节都有六个节气,每个月有两个节气。

节气的名称,有的可以表示季节的变化,如”四时八节”,有的可以表示气温的变化,如“大暑、小暑、大寒、小寒”等,还有的可以表示降水的情况,如“雨水、白露、小雪、大雪”,有的可以说明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如“小满、芒种”,小满的“满”意思是麦粒开始饱满,芒种的“芒”指的是麦子成熟了。

中考语文知识积累语文传统文化中考复习梳理

中考语文知识积累语文传统文化中考复习梳理

一、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其他节日:冬至“冬至大如年”习俗:祭天祭祖,宰羊,吃饺子,吃馄钝,吃冬至面团,冬至长线面。

腊八节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习俗:和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

小年腊月二十三习俗:扫尘、祭灶道家三兀 :道家有天、地、水三官的说法,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是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这三天也就是“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即所谓的“三元”。

概述: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祭祀祖先。

1、上元节一一正月十五:即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2、中元节一一七月十五:中元节,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3、下元节---十月十五节日活动:祭祀祖先,庆水官诞。

节日意义:祈福禳灾拔苦谢罪。

三、对联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分类: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墨(4)泉»ili (朗林水底月(对)st 中花 書山不去r^t)琛豢祗克 山隹接文吒〈时)療丸澆读心行it 无ttxj* <x )奏ur 用储ttMrMXfifi <M )亦知草木冇真香 血 才wurift 知己 Or )Si 霹堰堪抹15鱼-M (mom 梅香播煤煤册香两料煤对联是natxft 中很宥趣味的 语言3B 武,讲更和k 相眷,结 构相扃,Jt%4a«LA4HX 0 A 语电商以对对联,力:雪中送 議一输上臻花,井議宥厚一乗 乱无章°徹也对一对。

初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传统文化知识整理

初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传统文化知识整理

目录1、《论语》中的年龄、儒家思想(七上,P52) (1)2、关于黄河的诗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七下,P75) (2)3、戏曲(生旦净丑)(七下,P152) (3)4、马的世界:“马”的汉字演变过程、关于马的成语、马的历史传说(七下,P230) (3)5、颜体书法(七下,P261) (3)6、建筑(桥、园林)(八上,P92) (3)7、黄发垂髫(八上,P166) (4)8、莲文化(关于莲的别称、成语、诗句)、白丁(平民)(八上,P170) (4)9、更定(晚上八点左右,古时的纪时法)(八上,P201) (4)10、中秋节等节日习俗(八上,P213) (4)11、王羲之书法、《兰亭集序》特征(八上,P256) (5)12、落第(八下,P6) (5)13、稽首(臣子面见君王时所用)(八下,P58) (5)14、二十四节气(八下,P78) (5)15、端午节的习俗、美食(八下,P130) (5)16、宁波的风土人情、方言、节日、语言与风俗、少数民族风俗(八下,P161) (5)17、对联(八下,P215) (5)18、“丝”和“思”谐音双关(延伸:“柳”和“留”)(八下,P224) (6)19、唐人草书(八下,P241) (6)20、作揖(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九上,P63) (6)21、高邻、避讳、亚元、解元(九上,P158) (6)22、桑梓(九上,P163) (6)23、布衣(平民)(九上,P189) (7)24、始龀(刚刚换牙,七八岁)(九下,P180) (7)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整理1、《论语》中的年龄、儒家思想(七上,P52)《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论语》包涵的主要思想就是“仁”。

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中考必考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点

中考必考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点

中考必考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点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民族精神、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相关的文化体系。

这些文化内容包括思想观念、道德伦理准则、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服饰习俗等等。

掌握传统文化常识对于中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还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以下是中考必考的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点。

1.春节和元宵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象征着富饶和团圆。

庙会、舞龙舞狮、燃放烟花爆竹是春节的传统习俗。

元宵节是农历的正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有赏花灯、吃元宵等习俗。

2.《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创作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主线,描绘了一个荣府的兴衰故事,是一部艺术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3.《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启蒙课本,以三个字一句的形式讲述了中国的历史、哲学、道德和社会规范。

它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青少年学习和品德修养的重要读物。

4.《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弟子及其学派的学生所编纂。

《论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道德伦理和忠诚孝顺的传统价值观念。

5.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起源于北京,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京剧以唱、念、做、打、舞为主要表演形式,讲究唱腔的抑扬顿挫和表演的姿态动作。

6.中国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对于中国古代和世界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7.中国园林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以苏州园林和北京颐和园最为著名。

中国园林注重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追求自然、平衡和谐的美。

8.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楷书、隶书、行书和草书等几种字体。

书法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注重笔墨纸砚的技巧和气韵生动的艺术表达。

9.中国传统音乐有古曲、民乐和京剧音乐等多种形式,以古琴、笛子、二胡等乐器为代表。

中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推荐5篇)

中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推荐5篇)

中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推荐5篇〕篇1:中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不少成语与古代文化常识有关,这些成语,就是我们理解古代文化的一扇窗口。

1.纪时。

如:寅吃卯粮半夜三更钟鸣漏尽丁是丁,卯是卯2.科举。

如: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一举成名名落孙山3.建筑。

如:登堂入室大相径庭门当户对户枢不蠹蓬荜生辉偷梁换柱雕梁画栋4.服饰。

如:峨冠博带袍笏登场被褐怀玉纨绔子弟集腋成裘5.器物。

如:钟鸣鼎食觥筹交织举案齐眉席不暇暖循规蹈矩奉为圭臬权衡利弊6.度量衡。

如:咫尺天涯枉尺直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壁立千仞以升量石才高八斗千钧一发半斤八两锱铢必较7.军事。

如:烽火连天大动干戈剑拔弩张折戟沉沙围魏救赵三十六策,走为上策8.艺术。

如:五音不全黄钟大吕引商刻羽滥竽充数室如悬磬胶柱鼓瑟铜琶铁板急管繁弦哀丝豪竹龙飞凤舞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铁画银钩胸有成竹画龙点睛梨园子弟插科打诨一板三眼9.宗教。

如:三教九流三生有幸四大皆空六神无主天花乱坠昙花一现聚沙成塔醍醐灌顶篇2:古代文化常识四宗教和礼俗中考复习指导古代文化常识〔四〕宗教和礼俗中考复习指导古代文化常识〔四〕宗法和礼俗【宗法和礼俗】(一)宗法【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那么。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那么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稳固贵族世袭统治效劳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嫡子】封建社会中正妻所生的长儿子。

【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所生的儿子。

【考妣】旧时父死后称“考”,母死后称“妣”。

【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

【太庙】天子的祖庙。

【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即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

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

【三从四德】“三从”与“四德”的合称。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中考传统文化知识点

中考传统文化知识点

中考传统文化知识点
1. 《孔子家语》:一本古代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家族的言行。

2. 《论语》:孔子的言行录,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

3. 《大学》:孔子弟子编成的一本书,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4. 《中庸》:孔子弟子编成的又一本书,讲述了“君子谦而不伐,文而不华,礼乐不可废也”等思想。

5. 《诗经》: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源头”。

6. 《周礼》:西周时期的一部官制规范,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影响。

7. 《易经》: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一颗明珠”。

8. 《春秋》:鲁国史官左丘明编写的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

9. 道教、佛教和儒教三大思想流派。

10.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

部编版语文中考传统文化考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中考传统文化考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中考传统文化考点梳理语文考试中,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关键。

下面是部编版语文中考传统文化考点的梳理。

1.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记录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和道德观念等。

在《诗经》中,有很多经典的篇章,例如《关雎》、《蒹葭》、《静女》等。

考生需要熟悉这些篇章的背景、含义和艺术特点。

2.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被誉为中国的国学,它对于我国古代文化和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人伦”和“礼”等观念,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

考生需要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例如孔子的“仁”、“孝”等,以及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等。

3.佛家思想佛家思想是我国古代的另一种重要文化思想。

它强调人生苦难,追求解脱和心灵的安宁。

佛家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释迦牟尼,他提出了“四谛”、“八正道”等思想。

考生需要了解佛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影响。

4.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我们国家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道”为核心,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等观念。

道家思想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老子,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誉为“道家经典”。

考生需要了解道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影响。

5.传统节日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文化内涵,例如春节的过年习俗、中秋节的赏月等。

6.古代典籍7.传统文化艺术传统文化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音乐、舞蹈、绘画、戏曲等。

考生需要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的特点和风格,例如京剧、评剧等。

总结起来,部编版语文中考传统文化考点主要包括《诗经》、儒家思想、佛家思想、道家思想、传统节日、古代典籍和传统文化艺术等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易考知识点古代文化常识

初中语文易考知识点古代文化常识

初中语文易考知识点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是语文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化常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语文学科的学习成绩。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语文易考的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

一、古代文化的基本概念1. 古代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古代文化是指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思想理论。

2. 古代文化的分类:包括文学、哲学、艺术、宗教、礼仪等多个方面。

二、古代文化的书法艺术1.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介绍古代中国书法的起源,以及秦汉、魏晋、隋唐等时期的书法艺术风格。

2. 名家经典作品:介绍古代书法名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等的经典作品,以及他们的艺术特点。

三、古代文化的诗词歌赋1. 诗词的定义与分类:介绍古代诗词的基本形式以及各类诗词的特点。

2. 古代诗人与作品:介绍古代诗人杜甫、李白等的代表作品,以及他们的创作风格和思想主题。

四、古代文化的传统节日与习俗1. 春节:介绍春节的起源与习俗,如贴春联、家人团聚、放鞭炮等。

2. 端午节: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与庆祝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3.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与庆祝方式,如赏月、吃月饼等。

五、古代文化的传统戏曲艺术1. 京剧:介绍京剧的起源、发展和表演特点,以及京剧中的主要角色和剧目。

2. 评剧:介绍评剧的特点与表演风格,以及评剧中的经典剧目和艺术特点。

六、古代文化的思想与哲学1. 儒家思想:介绍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和代表人物,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2. 道家思想:介绍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3. 佛教思想:介绍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以及佛教思想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七、古代文化的建筑与艺术1. 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介绍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如故宫、颐和园等。

2.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如山水画、人物画等。

综上所述,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对于初中语文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

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知识点梳理中考语文复习中的文化常识知识点主要包括历史典故、古代文化、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文人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梳理。

1.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经常考察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学生应掌握以下典故:-相柳:相谓有术,非礼勿视。

-鸿门宴:鸿门宴是指项羽在鸿门宴上自毙,成了刘邦夺取天下的契机。

-蛇鼠一窝:形容同谋作恶。

-杞人忧天:杞人忧天是对无端瞻前顾后,过于担忧的人进行讽刺的一个典故。

-钟鼓馔玉:钟鼓馔玉形容富贵人家高朋满座,宴飨盛况。

-打开天窗说亮话:打开天窗说亮话是比喻毫不讲情面,直言不讳地讲真话。

2.古代文化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也是中考语文复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内容:-京剧:京剧是中国古典戏曲剧种之一,以北京为发源地,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四书五经:四书包括《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五经包括《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

-秦腔:秦腔是中国民间曲艺形式之一,以陕西省为主要传承地区。

-四大发明:指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

3.古代文学作品中考语文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要求,学生需要了解以下内容:-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的重要起始点。

4.古代文人了解一些古代文人的事迹也是中考语文复习中的重要知识点,学生需要了解以下内容:-杜甫: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人称"诗圣"。

-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派的代表人物。

-辛弃疾: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军事家,也是爱国诗人。

总结:中考语文复习中的文化常识知识点主要包括历史典故、古代文化、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文人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历史典故,如相柳、鸿门宴等;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如京剧、四书五经等;了解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了解一些古代文人,如杜甫、王安石等。

初中语文中考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点直接打印每生份熟记 (一)

初中语文中考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点直接打印每生份熟记 (一)

初中语文中考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点直接打印每生份熟记 (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文化传承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中学教育也逐渐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掌握。

考试中也涉及了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点。

因此,初中语文中考中,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点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熟记的,本文将对其进行介绍。

一、诗歌常识知识点:1.《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

2.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写到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的著名诗句。

3.《木兰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女性英雄形象的代表,而著名的诗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主要意思是形容战争的残酷。

4.《庐山谣》是宋代文学中的一首传奇,著名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则描绘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尽憧憬。

二、典故常识知识点:1.《左传》中有“为人民服务”的典故,阐述了当时国君周公为了民众利益而发挥自己的才智,取得了重大胜利。

2.《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故事,揭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与方法。

3.孔子曾经告诫子孙要与朋友相处要信守诺言,这也成为了“诚信”之道的重要象征。

4.陈涉起义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百姓因为对封建制度的不满而发动了起义,这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著名事件。

三、典籍经典常识知识点:1.《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里面的“裹粮坐以待旦”、“朽木不可雕也”、“学而时习之”等语句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

2.《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诗句“东方之日兮,彼姝之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等都是具有强烈形象感染力的诗句。

3.《道德经》是老子创立的一部被誉为“道家经典”的哲学著作,主要阐述了“道”的理念。

4.《红楼梦》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描绘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处境和家族的兴衰。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中考中的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点很多,而且涉及面很广。

只有将这些知识点熟记于心,才能够在考试中应付自如,更能够真正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初中语文中考传统文化复习

初中语文中考传统文化复习
初中传统文化复习
1. 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花朝节、 春社节、清明节、端午节、 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
2、三教:佛教、道教、儒教
3、文人称谓:字---由父母命名 号---由自己命名 谥号--由王侯、文人命
名 官名--谢中书
பைடு நூலகம்
4、古代常用借代词语:
桃李--学生 庙堂--朝廷 亮
南冠--囚犯 同窗--同学 争
6、古代谦称: 自称:愚、卑、臣、仆、妾、在下 帝王自称:孤、寡 读书人自称:晚生、不才 自己亲属:家父、家母、舍弟
6、古代敬称: 对帝王敬称:万岁、陛下、天子 对将军敬称:麾下 对对方亲属:令、尊、贤、仁 令堂 、尊上、仁兄
6、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苏洵、苏轼、苏澈、 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巾帼--妇女 丝竹--音乐 子
手足--兄弟 汗青--史册
婵娟--月 烽烟--战 须眉--男 桑麻--农
5、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婴儿 孩提--二三 齿龀--五六
垂髫--儿童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总角--八九到十三四 束发--男十五 加冠、弱冠--二十 而立--三十
不惑--四十 知天命-五十 花甲-- 六 十 古稀--七十 耄耋--八九十 期颐-一百岁
7、古代思想: 孔子:儒家,仁、礼 孟子:儒家,民贵君轻 老子:道家,道法自然 庄子:道家,无为而有为 墨子:墨家,兼爱、非攻 韩非子:法家,用法律实行君主专

京剧:原来的京剧,对于它的唱腔、行头、妆 容是十分讲究的,而到了建国以后我们就能看 到一些新的京剧,如《红色娘子军》、《红灯 记》等,从各个方面都是一个完全的创新。
1.发掘抢救 :泥人、面人、风筝、刺绣、 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敝人、敝姓、敝校

鄙人、鄙见
其他 寒舍、见教、见谅、斧正
三、关于黄河的诗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
(一 )诗句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其一》
(二 )故事、传说
1. 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2. 望洋兴叹
(三 )成语

垂问、垂询、垂念、垂爱

赐教、赐复

[来
源: 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
学_
科_
网]

贤弟、贤侄
奉 其他
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
作、大驾
(二 )谦辞类
家父、家严、家君、家 家
母、小女、小店

愚兄、愚见

拙作、拙著、拙见
1. 砥柱中流、中流砥柱:形容人很坚强 ,不屈不挠 ,像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一 样。也比喻在动荡艰难环境中能起支柱作用的力量。
2.海晏河清、河清海晏:黄河水清了 ,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3.泾渭分明:泾河水清 ,渭河水浑 ,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 ,清浊不混。比喻界
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四 )俗语
1.不到黄河 心不死 ,不撞南墙不回头: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
无路可走的境地不肯死心。
2. 跳到黄河洗不清:比喻无法摆脱嫌疑。
四、戏曲 (生旦净丑 )[
中国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中国的戏
曲、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经过长期的发展演
变 ,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
戏曲百花苑。
戏曲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
生:指男子;旦:指女子;净:指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丑:指演滑稽人物

鼻梁上抹白粉 ,称小丑、小花脸等。
五、马的世界
1.“马”字的演化过程大致为:甲骨文 —— 金文 —— 篆文——隶书——楷书—
—行书——草书——简体。
2. 关于马的成语、马的历史传说
赤兔马:三国时期吕布的坐骑。
(二)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整理
一、《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年龄 (一 )儒家思想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仁、义、礼、智、信、 恕、忠、孝、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但《论语》包含的主要思想就是“仁” 。 (二 )年龄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髫 (ti oá)年:女孩七岁。 始龀 (ch èn)、龆 (ti oá)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 及笄 (j ī:)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弱冠: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的卢马:刘备的坐骑。
昭陵六骏: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驰骋沙场统一全国的六匹战马。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七 十岁。 耄耋 (mào di é):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黄发垂髫:指老人与儿童。 二、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 (一 )敬辞类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惠顾、惠存、惠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