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认知模型理论
认知模型理论 王寅 认知语言学第六章
第二部分 心智空间和融合理论
现实生活中对“母亲”的用法,并不完全与 ICM相符,下面几种说法都突显了某一或者几 个CM,即突显了ICM集束中的某一或几个CM:
例:⑴他长得一点也不像她妈。(突显遗传模型) ⑵失败是成功之母。(生殖模型或谱系模型的隐 喻用法,删除其他模型)
第四节
概述
ICM与转喻
其他转喻模型
4.1 概述
Ungerer & Schmid(1996:45-49)
Ungerer & Schmid(1996)
Context 1 “swimming” People, sea, wave; Walk, swim, dive
Context 2 “sunbathing” people, sun, sand, towel; Lie down, sleep Context 3 “Building a sandcastle” People, sand, bucket; Dig, shape, build
第三节 ICM与语义理解
现实世界与认知世界之间的差异 ICM理论的理解能力
3.1 现实世界与认知世界之间的差异
在客观的现实世界与人类的认知世界之间总会 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例⑴丹麦心理学家Rubin的“人面-花瓶图”。 例⑵Johansson双灯实验。
人面-花瓶图(Face-vase Illusion)
CM分类:
1.基本认知模型: 空间、时间、颜色、温度、感知、活动、 情感等最基本的CM。 2.复杂认知模型 分类模型则是最常见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 知模型
分类(Taxonomy), 是人类进行范畴化的基础
1.2 理想化认知模型(ICM)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的相关分析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的相关分析随着孩子入学年龄的提前和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数学问题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数学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还需要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认知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认知模型的角度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分析。
一、认知模型的分类认知模型是指描述和解释人类认知过程的理论模型。
在数学问题解决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认知模型:1. 认知过程模型:该模型关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描述和分析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采取的认知策略、思维路径和解题步骤,进而揭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策略选择。
常见的认知过程模型有信息处理模型和思维导图等。
2. 问题空间模型:该模型强调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之间的关系。
通过建立问题空间,研究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搜索机制和问题空间的结构,以及解决策略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常见的问题空间模型有问题空间搜索模型和问题空间重构模型等。
3. 认知结构模型:该模型强调解决问题的认知结构和知识表示。
研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引用的知识结构,以及这些知识结构如何影响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
常见的认知结构模型有概念图、知识框架和网络模型等。
小学数学问题涉及的范围广泛,题型多样,解决方法也各不相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当的认知模型进行分析。
对于简单的计算题,学生通常会采用信息处理模型进行解决。
解决一个加法题时,学生首先读取题目中的计算要素(加数、被加数),将其存入短时记忆,然后根据所学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这个过程被称为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信息处理模型。
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采用问题空间模型进行解决。
解决一个多步计算的问题时,学生需要先将问题空间划分为不同的步骤,然后逐步解决每个步骤的子问题,最后将子问题的结果组合起来得到最终解。
这个过程被称为问题空间搜索的模型。
认知模型理论课件
管理学领域
认知模型在管理学领域中主要用于研 究组织行为和决策过程。它可以帮助 管理者了解员工的认知模式和决策风 格,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管理策略和 决策方案。
认知模型还可以用于组织学习和变革 。通过了解员工的认知过程,管理者 可以推动组织的学习和创新,促进组 织的变革和发展。
实证研究不足
尽管认知模型理论具有一些理论上的优势,但实证研究相 对较少,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其有效性。这限制了该理论 的发展和应用。
应用领域的限制
目前,认知模型理论主要应用于心理学领域。如何将其应 用到其他相关领域,如教育学、社会学等,仍需进一步探 讨和实践。
未来发展方向
完善理论体系
加强实证研究
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完善认知模型理论, 构建更为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以更好 地解释和预测认知现象。
通过更多的实证研究,验证认知模型理论 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这有助于提高该理论 的声誉和影响力。
与其他理论的整合
拓展应用领域
未来研究应积极寻求与其他相关理论的整 合,以形成一个更为全面、系统的认知理 论体系。
努力将认知模型理论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如教育、决策制定、人工智能等。这将 有助于提高该理论的实用价值和影响力。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认知模型理论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认知心理学到现代的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模型理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认知模型理论的应用领域
在教育、工业、医疗等领域,认知模型理论的应用 越来越广泛,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 工具。
认知模型理论的局限性
尽管认知模型理论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存 在一些局限性,如对情感和意识的解释不够 充分等。
【免费下载】认知语言学 王寅 读书笔记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1.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加工。
5.两代认知科学比较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
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
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
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
智力成长:适应(同化+顺化)+组织。
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
句法由语义决定。
语言非先天。
象似性。
6.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an accumulation of former applications of a word to refer tospecific things 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
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 of meaning。
只能通过情景理解。
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一.范畴与范畴化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
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与概念通用。
PS.语义: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知识点
页眉内容第六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又可将社会认知称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
社会认知包括对别人的了解认识、对自己和别人关系的认知、对别人和别人之间关系的认知,还可以包括自我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性,如选择性、互动性、防御性、完形性。
(一)选择性选择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
大致说来,人们的认知选择决定于两种因素:第一,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
第二,刺激物的作用强度。
选择的依据可以有很多,如依据当前的任务、爱好、你和认知对象的关系等等。
(二)互动性在认知时,通常是一个认知者、一个认知对象,二者是互相影响的、互动的。
(三)防御性在社会认知的过程当中,往往可能会为着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和自我概念的完整性,去不自觉地采取一些手段来完成这个认知过程。
(四)完形性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则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描述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个概念)图式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认知心理学观点来看,图式是组织信息的方式,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
同样的认知对象,如果动用的图式不同,会得到不完全一样的认知结果。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从动态上看,社会认知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最初,认知者只能接收到有关对象外部特征的信息。
在这个基础上,认知者不断拓展认知范围,开始涉及对象的内在属性。
与此同时,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认知对象与周围的人加以对照,试图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另一方面,认知者并不忽略对自己的认知,他们往往把自己同一定的认知对象置于某种关系网络之中,并形成对这种关系的判断。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什么是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是范丰会和宋文红在其新书《新视界心理学一一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询问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中提出来的一个关于西方心理学的新理论体系。
作者试图通过这一理论模型解决西方心理学“像灌木丛一样,流派林立、各说各话、相互冲突”的现状,尝试进行西方心理学学科内综合,以便提高西方心理学对理论精华的继承性,更有效地发挥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提出者简介范丰会,物理学科训练学硕士、心理询问师。
1990年获首都师范高校物理系基础物理训练学硕士。
曾从事过中学物理教学、中学老师连续训练、训练软件及教学资源开发、心理询问、学习困难同学辅导、家长培训等工作。
1990年完成硕士论文《高校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定量争论》,之后工作28年来,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的发生进展、学科教学、学习心理障碍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和重要实践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究,颇有心得。
宋文红,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2022年在北京高校第六附属医院进行精神科争论生课程,之后进入儿童保健和儿童心理专业,对儿童各类常见病、儿童发育性行为问题及儿童心情行为障碍有丰富的诊疗阅历。
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形成过程在《新视界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从批判西方心理学各流派心理观和方法论缺陷动身, 借鉴20世纪物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成果,确立了指导心理学理论探究的心理观和方法论; 在此基础上,秉持心理结构化和建构论的观点,沿着“用学问描述心理”的思路,创新提出了基于“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在这一理论框架基础上,继承各主流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成果,融合形成了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
依据这一理论,现行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和主要应用领域的问题都可以用一套基本范式进行解释,从而初步实现了对心理学各流派理论的综合与创新。
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的主要内容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容器或空间。
认知模型
人工智能系统
在50年代以前,心理学中有影响的行为主义学派,只承认人在受到某种外部刺激后才以一定形式作出反应的 行为,而否认存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意识过程,也排斥研究意识的内省方法。认知心理学用计算机研究人的信 息处理机制时表明,在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存在着由输入分类、符号运算、条款的存储与检索、模式识别等 方面组成的实在的信息处理过程。尽管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和人的信息处理过程有实质性差异,但可以由此得 到启发,认识到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也必然有一个对应的信息处理过程,这个实在的过程只能归结为意识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重新恢复了意识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其主导因素就是信息处理。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和人 的信息处理在符号处理这一点的相似性是人工智能名称由来和它赖以实现和发展的基点。信息处理也是认知心理 学与人工智能的纽带。认知心理学与人工智能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美国实用主义的创始人,逻辑学家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 1914)认为,将人类所有的 思维的推理过程,区分为三种类型:Induction(归纳)、Abduction(溯因)和Deduction(演绎)。每一种推 理过程都将涉及三个实体:Rule(规则)、Case(情况)和Result(结果)。何时采取何种推理方法,取决于推 理过程的起点和已知的其它事实。
推导过程
认知模型应用认知模型对真实世界进行认知,可分为对物的认知和事的认知两个部分。物是客观存的的实体, 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事较为抽象,相对于物的认知来讲要困难许多。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什么是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是范丰会和宋文红在其新书《新视界心理学——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中提出来的一个关于西方心理学的新理论体系。
作者试图通过这一理论模型解决西方心理学“像灌木丛一样,流派林立、各说各话、相互矛盾”的现状,尝试进行西方心理学学科内综合,以便提高西方心理学对理论精华的继承性,更有效地发挥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者简介范丰会,物理学科教育学硕士、心理咨询师。
1990年获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基础物理教育学硕士。
曾从事过中学物理教学、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软件及教学资源开发、心理咨询、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家长培训等工作。
1990年完成硕士论文《大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定量研究》,之后工作28年来,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的发生发展、学科教学、学习心理障碍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和重要实践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颇有心得。
宋文红,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2008年在北京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精神科研究生课程,之后进入儿童保健和儿童心理专业,对儿童各类常见病、儿童发育性行为问题及儿童情绪行为障碍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形成过程在《新视界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从批评西方心理学各流派心理观和方法论缺陷出发,借鉴20世纪物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成果,确立了指导心理学理论探索的心理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秉持心理结构化和建构论的观点,沿着“用知识描述心理”的思路,创新提出了基于“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在这一理论框架基础上,继承各主流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成果,融合形成了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现行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和主要应用领域的问题都可以用一套基本范式进行解释,从而初步实现了对心理学各流派理论的综合与创新。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的主要内容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容器或空间。
认知模型理论
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 Cognitive Model, ICM),就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 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 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 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a complex structure whole, a gestalt),是一种具有格式 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 ICM是一种认知模型集,是由许多CM集合而 成,因此又叫集束模型,具有整体性。
CM的性质(Lakoff, 1987) 体验性 是在人类与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互动性 完形性
不仅是由各构成部分组合而成,而且被视为一个整体的完形结构
内在性
是心智中认识事体的方式
CM除了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完形性、内在 性等,还有四大特征:开放性、选择性、关联 性、普遍性。 开放性 Basically Open-ended, Never Exhaustive 选择性Highly selective 关联性Closely Interrelated 普遍性Omnipresent
1.3 ICM与其他术语的关系
ICM是有多个CM构成的,主要表征的是理想 化框架知识,具有想象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它与实际世界并不一定完全相吻合。 因此,ICM是一个更为概括的术语,可包括 CM、认知域、框架、图式、脚本、常规等。
⑴域(Domain) 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或语义域 (Semantic Domain),是Taylor所用术语 Langacker,抽象域(Abstract Domain) 辖域(被激活的概念内容额配置,包括基体和 侧面)
意象图式语言学第六章
Contents 1
Contents 2
第五页,共29页。
图示
“图示”在古希腊哲学家眼中被视为一种固定的模板 (fixed templates)。康德认为“图示”是连接感知和 概念的纽带。英国心理学家F.Bartlett发现:人的记忆能 够把各种信息和经验组织成认知结构,形成常规图示,储 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新的经验可通过与其对比而被理解。 皮亚杰则运用“图示观”来论述他的发生心理学和建构论 思想,认为“图示来源于动作”。
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 结构。
(2)Image schemas can be generally be defined as dynamic analog representations of spatial relations and movements in space. (Gibbs and Colston,1995:349) 意象图式一般可以定义为空间关系和空间中 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
Contents
范畴的概念
1
意象图示
2
Contents 1
第一页,共29页。
范畴化
范畴(category):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
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 在此基础上人类才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
范畴化(categorization):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 分类的过程。
Contents 1
Contents 1
Contents 2
第六页,共29页。
图示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in general, there seems to be a schema for lexicalization, the sense of which is that the act of lexicalizing something is the act of presenting it as an established category of human thought. If a lexical item exists, in other words, it must exist as some part of a frame and must correspond to some part of a schema.
认知模型理论
辖域(被激活的概念内容额配置,包括基体和 侧面)
⑵图式(Schema)
Taylor认为图式是一种认知模型,通过一个或 一组图式可建构一个认知域,通过突显相关认 知域的特定区域或构架就可理解一个语言形式 的意义。
⑶框架(Frame)
⑸脚本(Script) Schank& Abelson 1975, 脚本理论 主要是用来描写一个动作性场景中的有情节有
大脑中的某一领域中所有相关知识的表征,它 是形成范畴和概念的基础。 因此,一个CM往往可包含很多情景、语境和 概念,一个概念范畴就对应于某CM中的一个 成分。
沙滩认知模型
Context 1 “swimming” People, sea, wave; Walk, swim, dive
Context 2 “sunbathing” people, sun, sand, towel; Lie down, sleep
Walk, talk…
Context 4 “picnicking” people, sandwiches; Eat, drink
Exemplary Network of CM
Sun
Sand
Sea
Weather
Beach
Weekend
Fishing
People
Holidays
Boats
Eating
Work
CM的性质(Lakoff, 1987)
体验性 互动性
是在人类与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完形性 不仅是由各构成部分组合而成,而且被视为一个整体的完形结构
内在性
是心智中认识事体的方式
CM除了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完形性、内在 性等,还有四大特征:开放性、选择性、关联 性、普遍性。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1.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加工。
5.两代认知科学比较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
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
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
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
智力成长:适应(同化+顺化)+组织。
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
句法由语义决定。
语言非先天。
象似性。
6.Themeaningofawordianaccumulationofformerapplicationofaword torefertopecificthing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
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ofmeaning。
只能通过情景理解。
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一.范畴与范畴化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
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与概念通用。
PS.语义: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2.范畴化:使得同一范畴内部诸成员的相似性最大化,不同范畴的相似性最小化。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的相关分析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的相关分析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人们对于小学数学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问题解决是一个重要的能力,而认知模型则是帮助我们理解和研究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的相关分析。
一、认知模型概述认知模型是指认知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和研究得到的关于人类认知过程的一种理论模型。
认知模型分为多种形式,例如信息处理模型、思维过程模型等,这些模型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人类在面对问题时所展现的思维过程和行为。
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认知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生是如何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进行思考和操作的,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中,最经典的是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拥有多种不同的智能,每种智能都会影响到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认知过程。
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学生可能会展现出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语言智能等多种智能的表现。
这种认知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特点。
学习者自主建构认知学派的观点也被广泛应用到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认知模型中。
学习者自主建构认知学派认为学习者是以自己的方式来建构知识的,这种认知模型强调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我们理解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思维过程和决策行为。
信息处理模型也被广泛应用到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中。
信息处理模型是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会通过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最终做出决策和行为。
这种认知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所进行的信息加工过程和决策路径。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的相关分析,能够给我们提供一定的启示。
我们需要认识到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特点,不能够一概而论。
不同学生可能会展现出不同的认知模型特征,我们需要积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研究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研究引言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许多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遇到困难,导致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抵触情绪。
研究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将深入探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的研究,分析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所采取的认知过程,旨在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深入了解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辅导孩子学习数学,提高孩子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一、认知模型概述认知模型是指人类在处理信息时借助心理过程进行分析、理解、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模式。
在数学问题解决中,认知模型指的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所进行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
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中,学生通常会经历四个主要的认知过程: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
学生通过感知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和要求,然后通过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进行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接着,学生会回顾自己的记忆,回想起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 感知过程感知过程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学生在感知过程中要理解问题的背景和要求,对问题进行初步的认识。
研究发现,有些学生在感知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问题的理解不够准确,二是对问题的要求不够清晰。
这些问题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后续的解题过程。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改善感知过程:一是让学生多阅读和理解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问题时,能够将问题的要求分解和整合,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问题。
2. 注意过程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改善注意过程:一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解题前进行信息筛选和整合,帮助学生思维更加集中和有针对性;二是让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及时进行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整合和运用信息。
3. 记忆过程记忆过程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第三步,它是学生所学知识和经验的回忆和应用过程。
认知模型理论精编版共57页文档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ICM理论的理解能力 二、ICM理论的理解能力
►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义与客观世界、身体构
造和功能、认知能力和方式、文化信仰、主观因素 不可分离,由于CM和ICM理论是针对客观主义语义 不可分离,由于CM和ICM理论是针对客观主义语义 理论提出来的,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因此ICM 理论提出来的,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因此ICM 除了命题模式之外,还包括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 式、转喻模式,正是有了这些模式才可解释我们为 什么会有想象力,才会使得我们所形成的ICM具有 什么会有想象力,才会使得我们所形成的ICM具有 开放性、选择性、互动性、动态性。正是由于ICM 开放性、选择性、互动性、动态性。正是由于ICM 是“理想化的”,在实际认知运作中它就不一定能 理想化的” 与所有客观事实相吻合,会以不同程度来适合现实 世界,适合程度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精确、很好、 较好、勉强、不好、很不好、完全不好。
第三节 ICM与语义理解 ICM与语义理解
一、现实世界与认知世界之间的差异 ► 在客观的现实世界与人类的认知世界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 差异。 ► 例⑴丹麦心理学家Rubin的“人面-花瓶图”。 例⑴丹麦心理学家Rubin的 人面-花瓶图” ► 例⑵Johansson双灯实验。 例⑵Johansson双灯实验。 ► 因此,一个人所看到的不一定会与客观外界完全相符,这样 在事实和认识之间就会产生不一致的现象。 ►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⑴视觉幻影。 ⑵视觉滞留。 产生了两种SEEING的认知模型: 产生了两种SEEING的认知模型: ⑴SEEING模型:看到的就是事实,这是客观主义的观点。 SEEING模型:看到的就是事实,这是客观主义的观点。 ⑵SEEING-AS模型:这是一种ICM,兼顾客体和主体的模型。 SEEING-AS模型:这是一种ICM,兼顾客体和主体的模型。
► 某一语义的原型效应正是来自相关ICM与真 某一语义的原型效应正是来自相关ICM与真
实世界之间的差异。若用可直接理解的ICM 实世界之间的差异。若用可直接理解的ICM 来确定词义,是词语的字面意义或基本意义; 若通过隐喻模型或转喻模型扩展而得到的意 义,是词语的引申义,或统称为隐喻义。词 义是通过ICM来解释的,而ICM与客观世界 义是通过ICM来解释的,而ICM与客观世界 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情况,这就解释了 语义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多变性,从而弥 补了客观主义语义理论的不足,因此ICM理 补了客观主义语义理论的不足,因此ICM理 论更为全面、灵活,更具有解释力,充分考 虑到了人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主观能动性, 才使得ICM与真实世界之间有了种种等级关 才使得ICM与真实世界之间有了种种等级关 系。
Birth Model):要生孩子 Model):要生孩子 Genetic Model):提供一半基因 Model):提供一半基因 Nurturance Model):担当养育任务 Model):担当养育任务 Marital Model):是父亲的妻子 Model):是父亲的妻子 Genealogical Model):是孩子最直 Model):是孩子最直
► 下面将运用ICM理论重点论述词语意义的理 下面将运用ICM理论重点论述词语意义的理
解。 ► Lakoff认为“mother”的ICM应当包括: Lakoff认为“mother” ICM应当包括:
► 生殖模型(the 生殖模型(the ► 遗传模型(the 遗传模型(the ► 养育模型(the 养育模型(the ► 婚姻模型(the 婚姻模型(the ► 谱系模型(the 谱系模型(the
章节分布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基本概念 心智空间和融合理论 ICM和语义理解 ICM和语义理解 ICM和转喻 ICM和转喻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CM的定义和性质 CM的定义和性质 ► 认知模型:就是人们在认识事体、理解世界过程中 认知模型:就是人们在认识事体、理解世界过程中 所形成的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 知识的模式,由概念及其间的相对固定的联系结构。 ► CM与情景、语境的区别:在于CM是基于一组相关 CM与情景、语境的区别:在于CM是基于一组相关 情景和语境,储存在人类大脑中的某一领域中所有 相关知识的表征,它是形成范畴和概念的基础。因 此,一个CM往往可包含很多情景、语境和概念,一 此,一个CM往往可包含很多情景、语境和概念,一 个概念范畴就对应于某CM中的一个成分。 个概念范畴就对应于某CM中的一个成分。 ► CM的性质:CM除了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完形性、 CM的性质:CM除了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完形性、 内在性等,还有四大特征:开放性、选择性、关联 性、普遍性。
由多个CM 由多个CM。相当于Langacker的抽象域,能体现 CM。相当于Langacker Langacker的抽象域,能体现 它的样本可视为范畴中的典型样本,或者叫原型 样本。CM、认知域、辖域、框架、图式、常规关 样本。CM、认知域、辖域、框架、图式、常规关 系可视为ICM的下义性概念,基本同一。其中辖域 系可视为ICM的下义性概念,基本同一。其中辖域 包括基体和侧面。框架可包括静态性和动态性事 件,后者主要是由“脚本” 件,后者主要是由“脚本”来描写。
► ►
命题模型主要是一种客观模型,其他三者则是具有主观性质。前两个模型解释了 ICM的主要内容和基础,后两个模型是ICM的扩展机制。 ICM的主要内容和基础,后两个模型是ICM的扩展机制。
► 三、ICM与其他术语的关系 三、ICM与其他术语的关系 ► ⑴域 ► ⑵图式 ► ⑶框架 ► ⑷常规 ► ⑸脚本 ► 总结:Lakoff所使用的ICM是一个概括性术语,它 总结:Lakoff所使用的ICM Lakoff ICM是一个概括性术语,它
二 理想化认知模型(ICM) 理想化认知模型(ICM) 所谓ICM,就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 所谓ICM,就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 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 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 结构,是一种具有格式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 ICM是一种认知模型集,是由许多CM集合而成,因此又叫集束模型,具有整体性。 ICM是一种认知模型集,是由许多CM集合而成,因此又叫集束模型,具有整体性。 ► ICM建立的四原则(认知模型): ICM建立的四原则(认知模型): ⑴命题结构原则: 详细解释CM中所涉及的概念、特征以及概念间关系,具有判断的特点,是客观外界 详细解释CM中所涉及的概念、特征以及概念间关系,具有判断的特点,是客观外界 在心智中的事实性映射,不需要运用任何想象性手段。 ⑵意象图式原则: 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互动所形成的前概念意象,比表象更为抽象和概括。 CM和ICM主要是意象图式。 CM和ICM主要是意象图式。 ⑶隐喻映射原则: 一个意象图式或者命题模型可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中相应的结构上, 该模型可用于对更多事件,特别是对抽象事体的概念化、推理和理解,从而进一步 扩大了认知范围。 ⑷转喻映射原则: 转喻主要指在同一认知域中用较易感知的部分来理解整体或者整体的另一部分。
认知模型理论
内容简介
► 人类的认知过程,就是不断认识事体、理解世界的
过程,一般说来,这个过程起始于互动式的感知体 验、意象图式、范畴化和概念化。我们在与现实世 界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意象,建立了认知模 型(下文简称CM),多个CM可构成一个理想化认 型(下文简称CM),多个CM可构成一个理想化认 知模式(下文简称ICM),这样,就可以把概念组 知模式(下文简称ICM),这样,就可以把概念组 织起来,找出所观察对象的结构模式和运作原理, 掌握事体和思维的规律,理解语言表达的意义。 ► 认知模型理论主要包括:Lakoff持与Fauconnier相 认知模型理论主要包括:Lakoff持与Fauconnier相 同的观点,认为主要包括CM理论,ICM理论和心智 同的观点,认为主要包括CM理论,ICM理论和心智 空间理论,王寅认为还可包括ECM理论。 空间理论,王寅认为还可包括ECM理论。
第二节 心智空间和融合理论
► 一、心智空间
心智空间是人类进行范畴化、概念化和思维 的媒介。 1985年Fauconnier最早提出“心智空间” 1985年Fauconnier最早提出“心智空间”这 一术语,并将其描写为“小概念包” 一术语,并将其描写为“小概念包”。 从神经研究的角度讲,其中的成分可视为将 被激活的神经元,成分之间的连接则可对应 于神经元直接的连通,或叫“共激” 于神经元直接的连通,或叫“共激”。
► CM包括: CM包括: ► 1.基本认知模型: 1.基本认知模型:
空间、时间、颜色、温度、感知、活动、情感等最基本 的CM。
2.复杂认知模型 2.复杂认知模型பைடு நூலகம்
较为复杂的模型,也可能是几个基本认知模型的结合, 分类模型则是最常见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模型。 结合后的复杂模型又可分为两种: ⑴属于“结构性结合” ⑴属于“结构性结合”,其构件成分可独立存在,其结 构整体的意义是其所包含成分的意义的函数。 ⑵属于“完形融合” ⑵属于“完形融合”,其构件成分不一定都能独立存在, 整体意义不能通过构件成分的意义进行简单组合获得,而 须通过心智的整合运作才能获得。
二、融合理论 ► Fauconnier在心智空间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概念整合理 Fauconnier在心智空间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概念整合理 论,或叫融合空间理论、融合理论。 ► 概念融合至少涉及四个空间: ⑴输入空间一 ⑵输入空间二 ⑶一个类属空间 ⑷一个融合空间
►
融合空间是组织和发展这些空间的整合平台,其中包含一个带有新创特 性、富有想象力的结构,叫做新创结构,其中可能会创造出原来输入 空间中没有的新信息,可产生新意义,获得新知识。
这四个心智空间通过一系列的映射运作彼此连接起来,就构 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 这一理论对于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都具有开创性意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