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之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

合集下载

《国际金融学说史》之琼 罗宾逊的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

《国际金融学说史》之琼 罗宾逊的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

一、哈罗得的国际收支理论国际收支的动态均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际金融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进展,哈罗得的《国际经济学》一书,反映了当时西方国际收支问题研究中的新成果。

《国际经济学》内容涉及面比较广,包括对外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以及国际货币的改革问题,但书中最主要的部分,或者说这本书最能体现哈罗得关于国际经济学的观点,是他的国际收支均衡理论。

鉴于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正发生着剧烈的经济动荡。

在书中,哈罗得试图从国际经济关系的角度来说明资本主义世界是可以自行调节的,目的是让人们恢复信心,重建稳定的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

国际收支理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简单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均衡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均衡理论。

一、简单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均衡20世纪30年代正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着剧烈的经济动荡,而国际收支的动态均衡理论也开始产生和发展,哈罗得的关于国际收支均衡理论的观点则体现在他的著作《国际经济学》中。

在阐明国际收支均衡问题之前,必须先明确国际收支概念以及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为此,哈罗得在该书中的第五章“国际汇兑”的续论中说明了这问题,他写道:“如果对世界上任何地域加以理想的分界,那么一切向界内外移动的收支事宜,可以形成一个项目单,这些收入和支出可以分为买卖、贷款和赠予。

”他把国际收支具体分为四大项:(1)货物和劳务的输出输入;包括有形的商品输出入,使用外国船只付出或赚取的运输费用,保险和经纪人的服务费和对外投资所付出的和赚取的利息和利润。

(2)包括对外贷款和以前对外借款的偿还。

(3)馈赠;包括对外所付出或接受的赔款。

(4)包括在国外旅行者的支付或旅行者所在国的收入和移民出国是所携带的款项。

一、简单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均衡的前提这里“简单条件”:是指把各种动态因素排除在外,且不包括资本的流动,也就是说指一般的经济要素之间的均衡来说明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为此,哈罗得提出了三个假定前提:(1)假定一切收支都来源商品贸易和劳务。

国际经济学之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

国际经济学之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

(二)当一国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时,必须同时 保持国民收入不变甚至增加支的货币自动调节机制 一、理论前提:固定汇率体制(R不变) 二、国际收支的货币自动调节机制 (一)(X-M)<0→ (货币当局为维持汇率,购入 本币,抛出外币)MS↓ →r↑(假设国内货币需 求不变,利率上升) →I↓,Y ↓(经济紧缩) →BP平衡
二、外汇管制 (一)限制资本自由流动 (逆差时限制资本流出,顺差时限制资本流入)
(二)双重(多重)汇率制 (对奢侈品和非必需品进口制定较高汇率,对必 需品进口实施较低汇率) (三)外汇市场干预 (顺差和大量资本流入时,货币当局出售远期本 币,本币远期贴水;反之则反之)
(四)强制结汇:将外汇强制收归外汇当局持有, 并按政策目标将外汇分配给进口商。 三、评价: (一)直接控制手段属于行政措施,与汇率与其他 市场调节措施相比,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较大。 (二)直接控制措施要发挥作用,必须以经济伙伴 国不采取对等报复措施为前提。 (三)除非国际收支长期严重失衡,直接控制措施 一般不会得到WTO和IMF的允许。
(二)(X-M)<0→MS↓(货币当局为维持汇率, 购入本币,抛出外币)→r↑(国内货币需求不变, 利率上升) →I↓,Y ↓(经济紧缩)→P↓(国 内物价水平下降)→X↑,M↓→BP平衡
第五节 国际收支直接控制(管制)手段
一、贸易控制 (一)进口关税 (二)出口补贴 (三)其他非关税壁垒(进口配额、限制出境旅游 和消费等)
(三)国际收支的货币自动调节机制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
一、开放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Y=C+I+(X-M) (假定C=C(Y),M=M(Y),X和I为外生变量)
又Y≡C+S带入上式得 X-M=S-I

国际收支及其内容和调节

国际收支及其内容和调节

国际收支及其内容和调节第一篇:国际收支及其内容和调节一、国际收支及其内容和调节1.国际收支的概念演变为三个阶段。

最早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贸易收支;金本位制度崩溃以后,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外汇收支;二战以后,国际收支的含义更为广泛,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对外经济交易收支。

2.一国的国际收支是通过编制国际收支平访表反映出来的,它是果统地记录一定时期内各种国际收支项目及其金额的一种统计表。

其内容包括经常性项目、资本项目和平衡项目等三个方面。

其中每一个方面又有若干细目,应很好的理解和掌握。

3.国际收支编制的方法是复式记帐法。

因此在帐面上应是平访的。

但各种实际交易经常处子不平渐状态。

由于受经济危机、国民收入、货币价值和世界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往往出现顺差或逆差。

为了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必须采取政策措施进行调节。

对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有两种,一种是自动调节机制(金本位制度下);另一种是政策调节机制。

这两种调节机制,尤其是后一种调节机制更要深入理解和把握。

二、外汇、汇率和外汇交易及其风险这是《国际金融》最基本的内容和主线,贯串教材的始终,是学习本课程的重点1.外汇的概念有两种。

即动态意义的外汇和静态意义的外汇。

重点要理解静态含义的外汇,即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它包括外国货币(纸币和铸币);长短期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综合货币和其他外汇资产。

外汇分为自由外汇和记帐外汇两种类型。

2.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

其标价方法有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和美元标价法(战后产生的,用于欧洲外汇市场)。

外汇汇率的种类很多,主要有:①按银行买卖外汇角度划分为买入汇率、卖出汇率和中间汇率;银行还规定现钞汇率(也分买人汇率和卖出汇率。

)②按银行外汇汇付方式区分为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

③按外汇交易交割期限划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额叫远期差价,分别用升水、贴水和平价表示其差额程度。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注:D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政府为稳定汇率稳定,往往会在外汇市场购买 外汇,以阻止本币升值,从而增加本币供给。
4、吸收法的调节机制
固定汇率制下:MD<D→国际收支逆差→资本外流→货币供 给减少→公众手持的货币余额随之降低→减少对国内商品 和金融资产的购买→国内利率上升→资本外流停止,资本 流入→国际收支改善。 在浮动汇率制下:MD<D→国际收支逆差→外汇供给小于外 汇需求→本国货币贬值→国内物价上涨,从而引起货币需 求增加→国际收支逆差缩小。
收入再分配效应:贬值→Pm上升→P上升→工资收入减 少,利润收入增加(工资收入者的a高于利润收入者) →a下降→A下降→国际收支改善;
税收效应:贬值→Pm上升→P上升→货币收入上升→政 府税收增加(政府a较低)→a下降→A下降→国际收支 改善。
吸收分析法的政策主张
❖ 吸收论认为: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的原因是 总收入Y和总支出A的不平衡。因此可以通 过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来调节。
5、货币分析法的政策主张
❖ 传统的国际收支调整政策如弹性分析法吸收 分析法及结构分析法等都是从短期内来改善 国际收支状况,但长期国际收支逆差应着重 于货币政策的调节,即降低本国货币的供给 或增加本国货币的需求。
外汇供给 小于需求
本币 贬值
出口价格下降 出口增加 进口价格上升 进口减少
逆差
顺差
出口减少 进口增加
出口价格上升 进口价格下降
本币 升值
外汇供给 大于需求
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弹性分析法
❖ 弹性分析法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种适用于 纸币流通制度的国际收支理论。它是由英国经济 学家琼·罗宾逊最先提出,后经美国经济学家勒 纳等的发展形成的。
(3)就政策主张看,吸收论由于注重内部和外部的 同时均衡,因此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

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ppt

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ppt
-KFA=F(i,i*)=K0+α(i*-i)=(K0+αi*)-αi BP曲线: g-mY+n·(E·P*/P)=(K0+αi*)-αi i=[(K0/α)+i*-(g/α)-(n/α)·(E·P*/P)]+(m/α) ·Y,或:
Y

g m

n m

E
P * P

K0 m


m

i
*


m
i
23
BP曲线的推导
CA=X-M
(b)
CA=X-M
(c)
(X-M)2 (X-M)1
i
i1 i2
45o -KFA1 -KFA2
-KFA i
(a)
-KFA=(
K0+αi*)-αi
-KFA1 -KFA2
-KFA
CA=g-mY+n·(E·P*/P) (g/m)+(m/n)·(E·P*/P)
逆差
Q*$
Q$
图10-3:外汇供求与均衡汇率
本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进口<出口)→汇率上升(即本国货币贬值)→本 国商品价格变得相对便宜→本国商品出口增加,国外商品进口减少→国际收 支改善,直至国际收支实现均衡
9
(3)浮动汇率下国际收支自动均衡条件 ——马歇尔-勒纳条件(弹性分析法)
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数量影响为:
6
(1)外汇需求曲线的推导
PM($)
ERMB/$
10
A
B
SM
E1 RMB $
DM
(
E2 RMB
$
)
DM (ER1MB $ )
E2 RMB $

国际收支收入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收入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收入调节机制: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是指当一个国家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时,该国可以通过调整国内收入水平来影响国内吸收,从而改变国际收支状况。

具体来说,当一个国家的出口收入减少或进口支出增加时,该国的国际收支将出现逆差。

为了弥补逆差,该国可以采取增加税收、降低政府开支等措施来减少国内总需求,从而降低国内吸收水平,使得国内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

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收入增加或进口支出减少,该国的国际收支将出现顺差。

为了调节顺差,该国可以采取减税、增加政府开支等措施来增加国内总需求,从而增加国内吸收水平,使得国内供给与需求重新达到平衡。

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资本净流入成为顺差的主要来源。初步估算,2007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约 70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近5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约1120亿美元,增长1倍多。错误和遗漏项下的净流入约200 亿美元。2001年以来国际收支顺差以资本净流入为主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可能意味着中国国际收支格局进入一个 新的阶段,特别是非直接投资形式的资本流动趋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2002年以后,随着本外币利差和人民币预 期的转变,非直接投资形式的资本流动由前些年的净流出转为净流入,2004年约为570亿美元,成为资本和金融 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非直接投资形式的资本流动主要包括出口预收货款、进口延期付款和关联企业境外垫付货 款等,通常有一定的贸易和投资背景,但往往以逐利为主要目的,因此波动性较大,存在大进大出的风险。
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
市场经济各种因素与国际收支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01 概况
03 局限性
目录
02 表现 04 政策措施
05 一般原则
07 调节
目录
06 价值意义
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是指市场经济各种因素与国际收支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国际收支失衡必然会 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其他经济变量的变化,后者又反过来引起国际收支失衡缩小的趋势。
一般原则
(一)根据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选择适当的调节方式。 (二)尽量避免国际收支调节措施给国内经济带来过大的消极影响。 (三)注意减少国际收支调节措施带给国际社会的刺激。
价值意义
Hale Waihona Puke 国际收支失衡会引起国内某些经济变量的变动,这些变动反过来又会影响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 是指由国际收支失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变量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反作用过程。在完全或接近完全的市场经济中,国际 收支可以通过市场经济变量的调节自动恢复平衡。当然,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只有在纯粹的自由经济中才能产生理 论上所描述的那些作用,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会干扰自动调节过程,使其作用下降、扭曲或根本不起作用。

第五章 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机制

第五章 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机制

第五章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机制【学习目标】1、掌握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2、掌握国际收支失衡经济的原因及失衡影响3、理解国际收支调节的主要理论与措施4、了解中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学习引导】“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不少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我国经济也遇到严重困难。

……理论界紧密联系当前形势,从各个角度深入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积极寻找克服经济困难的思路和对策。

”(人民日报2009年07月15日“本周话题”)显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化和一体化趋势加速,国际金融的领域不断拓宽,几乎渗透到国际经济和各国经济的每个角落。

国际收支全面反映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特别是债权、债务关系和货币兑换关系。

国际收支状况对汇率、国际储备资产以及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都有重大影响。

因此国际收支调节是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政府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章介绍了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失衡等基本知识,分析影响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

并通过列举近年我国一些主要涉外经济调整政策来方便读者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准确理解和重点把握。

第一节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国际收支一国与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种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引发对外货币收付行为,一国将一定时期内的各种对外货币收付加以系统记录即为一国的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一战前,信用不很发达,国际资本流动比较少,国际收支主要反映对外贸易收支。

一战后,国际收支的含义有所扩大,主要是指一国对外经济交往所引起的对外收支,即凡是有对外货币收付行为的交易都属于国际收支的范畴,这就是目前所称的狭义的国际收支的概念。

显然,狭义的国际收支把外汇收支作为国际收支的全部内容,其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这一概念以货币收支为基础,即只有现金支付的国际经济交易才能计入国际收支,不包括表面上的没有货币收支发生的交易;第二,外汇的收支必须是立即结清的。

《国际经济学》大学教学课件 第八章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调节

《国际经济学》大学教学课件 第八章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调节
B表示国际收支差额,ΔR表示国际储备的变动,ΔM表示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Ms R D
M s R D
M s B D
M s B D
Ms
Ms
在国内信贷规模(D)既定不变的情况下,该国国际储备的增长率与该国货币供给 量的增长率有着一种正比例的关系。当然,国内信贷规模既定不变只是一个假设, 事实上它是可以改变的。惟其如此,一个国家的银行系统可以将信贷规模的调整 作为一种工具。银行系统可以参照国际收支总顺差额去削减发放贷款的规模,而 这种国际收支顺差不会造成货币供给量的等额增加;相反,银行系统本身也可以 通过扩大信贷规模去消除逆差的影响,稳定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
2.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的国际收支,常由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 Statement)来表示。它是反映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 内全部对外经济交易的统计表 .
项目 经常项目
借方(-) -
贷方(+) +
资本项目
-
+
平衡项目
-
+
全部总额
-
+
二、国际收支均衡观
第四节 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与政策调节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含义及类型 按照造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可以把国际收支不平衡分成以
1.周期性失衡.周期性失衡是指因经济周期运动而引起的国际收支 不平衡。
2.结构性失衡.指国内生产结构的变化难以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 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3.收入性失衡.指受国民收入变化的影响而出现的国际收支的失衡。
响,可以用出口需求弹性(EX)和进口需求弹性(EM)的下列组合加
以表示:若EX+EM>1,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若EX+EM=1,

最新9章 国际收支的调节

最新9章 国际收支的调节

政府采取的全部政策都是围绕经济目标来实行的。西方经济
学家认为:在经济目标中,实现内部和外部的平衡是最重要的。
所谓“ 内部平衡”(internal balance)是指国内在价格稳 定条件下的充分就业,即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所谓“ 外部平衡”(external balance)是指国际收支处于
均衡状态。
所以:S+M=I+X
当I=S时,X=M
S.I.X.M.
E’ E
S+M I+X
0
Y1
GNP
现举例说明收入调节机制的作用:假设一国原处于国际贸易 均衡状态,即进出口相等时的国民收入均衡,但是这时国内处于 非充分就业状态。如果要达到充分就业,则必然增加出口,这时, 国民收入必然增加,增加的数量为出口量乘以对外贸易乘数。公 式表示为:
出口
M
(X)
X
顺差 0
逆差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X-M)
S
顺差 0
逆差
I
S I
国民收入
(S-I)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X-M) $ ( S-I )

0 -
充分就业线
( S-I )
YE E (X-M)1
国民收入
(X-M) $ ( S-I )

0 -
充分就业线
( S-I )
YE E
国民收入
(X-M)1 (X-M)2
计算如下:
1
1
1
KF = ──── = ───── = ─── = 4 MPS+MPM 0.15+0.10 0.25
△Y=△X·KF =$100×4=$400 △M=△Y·MPM=$400×0.1=$40

第二章 国际收支的调节

第二章 国际收支的调节

逆差的影响
2、导致该国外汇短缺,造成外汇汇率上升,
本币汇率下跌。 3、使该国获取外汇的能力减弱,影响该国发 展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的进口,使国民经济增 长受到抑制,进而影响一国的国内财政以及人 民的充分就业。 4、持续性逆差还可能使该国陷入债务危机。
08:41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12
周期性失衡
货币性失衡 结构性失衡
收入性失衡
投机性失衡与国际资本流动引起的失衡
偶然性失衡
08:41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4
这主要指由于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
周期性失衡
际收支不平衡。 本国经济周期引起的失衡
A国经济萧条→总需求减少→进口减少→国际收
支盈余
一国经济周期对它国的影响 A国经济萧条→总需求减少→进口减少、产品过 剩导致出口增加→B国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国 际收支赤字。
08:41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17
供给政策 融资政策 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 需求政策 财政货币政策
支出增减型政策 支出转移型政策
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
直接管制
外汇管制 贸易管制
08:41
各种政策的搭配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18
融资政策
运用官方储备 从官方储备中划出部分外汇,在本币贬值时,抛 出外汇,压低外汇汇率,抬高本币汇率,从而达 到稳定汇率,制止市场资金外流,保证金融市场 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
08:41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26
基本观点: 汇率的变动将影响国内外产品之间、国内外贸 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影 响一国进出口的供给和需求。进而影响到进出 口总值,最终作用于国际收支。 前提条件: (1)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从而国际收支等于 贸易收支。 (2)假定国民收入不变。 (3)初始贸易平衡。

国际经济学17关键词、复习与思考答案:第17章 国际收支调整

国际经济学17关键词、复习与思考答案:第17章  国际收支调整

第十七章国际收支调整一、关键词1.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分析法研究的是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调整的影响。

2. 马歇尔−勒纳条件。

指在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情况(即国内外价格不变)下,本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的进出口需求弹性条件,即当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时,本币贬值能够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

3. J曲线效应。

从实践上看,一国即便满足了马歇尔−勒纳条件,其货币贬值也不能立即改善国际收支,这种贬值政策实施效果上的时滞现象被称作J曲线效应。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在本币贬值后,国际收支将继续恶化,在经历了一段时间(比如18个月)以后国际收支才能出现明显的国际收支改善。

4.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是从国民收入角度分析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影响的分析方法,该方法认为只有当一国商品、劳务产出的增加超过其吸收能力的增加时,该国的国际收支才能得以改善。

这里的“吸收”一词是指国内居民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

5. 支出调整政策。

改变或调整国民收入大小的政策被称为支出调整政策,主要通过引导支出水平的变动来调整社会总需求水平,通常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6. 支出转换政策。

改变国内吸收的政策,也就是主要通过引导支出方向的变动来调整总需求的内部结构的政策被称为支出转换政策,通常包括关税政策、汇率政策与直接价格管制政策等。

7. 国际收支的乘数分析法。

乘数分析法又称收入分析法,是在假定价格和汇率不变的条件下,应用凯恩斯乘数理论考察一国国民收入变动对其国际收支的影响的方法。

8.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

货币分析法是从货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是货币主义经济学在国际收支问题上的具体应用。

9. 输入型通货膨胀。

是指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或者希望在短期维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国家,在受到国外货币供给增加(外国通货膨胀)而形成的外部需求冲击时,被动地增加本币供给以维持汇率稳定从而造成的通货膨胀。

国际金融--第二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金融--第二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凯恩斯认为投资的增加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有乘数作 用,即增加投资所导致的国民收入的增加是投资增加 的若干倍 。
若用△Y表示国民收入的增加,K表示乘数,△I表 示投资的增加,则: ΔY = K X ΔI
第三:乘数分析理论
二、主要观点:
国民收入的增加之所以是投资增加的倍数,是因为 新增投资↑→生产资料需求↑→生产生产资料收入↑→消 费品需求增加↑→消费品生产人收入↑......如此推演下去, 则国民收入的增加等于投资增加的若干倍。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实现的前提 1、不存在大量失业,否则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很难引
起物价的相应变动; 2、没有国际资本流动,否则国际收支失衡未必会引
发黄金流动; 3、金本位制必须被各国严格遵守,一国不能限制黄
金的自由流动,黄金纸币不能脱离黄金的基础; 4、各国的进出口都必须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以便
在价格变动时进出口数量会有有效变化。 (前提越多,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国际收支理论的发展脉络
当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统治了整个经济学 界,它将乘数原理应用于国际收支领域,通过对外贸 易乘数提出了国际收支的“收入分析法”。同时,亚 历山大也运用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提出了国际收支的 “吸收分析法”。
上述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进行了 深入分析,为一国货币当局调节国际收支失衡提供了 重要的理论依据。
B、该理论指出只有改变进出口商品的结构,由初 级产品转向制成品并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才是 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收支的根本途径。
第二:弹性分析理论
6、弹性分析理论评介: (2)局限:
A、未考虑劳务、国际间资本移动的因素,把国际收支 仅仅局限于贸易收支。这是该理论的重大缺陷。 B、该理论只分析了货币贬值后的初始阶段的情况,未 考察继发的通胀问题。 C、未考虑货币贬值对利率水平、国内物价水平等其他 因素带来的影响。 D、最重要的问题: 忽略了汇率变动效应的时滞 (time lag)问题——J曲线效应

国际经济学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论

国际经济学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论

dA=adY+dAd ,d(CA)=(1-a)dY-dAd 。所以贬值对贸易差额的影 响包括两部分,即贬值的收入效应(1-a)dY及贬值的吸收效应(直 接效应)dAd。只有当(1-a)dY>dAd时,贸易收支方能得到改善。 1、贬值的收入效应:
(1)闲置资源效应(Idle Resources Effect):即当一国生产要素 尚未被充分利用而存在闲置的生产能力时,由贬值引起的出口需 求上升就可能进而引发产量扩大,使国民收入增加,但同时也引 致国内吸收(投资和消费)的增加,其最终效果取决于贬值的收 入效应(1-a)dY是正还是负,而这又取决于边际吸收倾向。 A.若a <1,则(1-a)dY >0,国内吸收的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 贸易收支得到改善; B.若a >1,则(1-a)dY <0,国内吸收的增加大于国民收入的增加, 于是贸易收支进一步恶化; C.若a =1,则(1-a)dY =0,贬值不产生收入效应,从而不影响贸 易收支。
(1cm )YCIGXM
Y(1c1m )(CIGXM )
1
1 称为开放条件下的收入乘数。
1cm sm
I 、 G及X均为外生变量,它们共同决定了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但 I的变化涉及一国货币政策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又会影响价格变动, 这不符合凯恩斯模型的初始假设,因此我们这里只讨论G与X的变 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效应。
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的基本思想:贸易收支顺差意味着国民收入大 于国内吸收,逆差则相反。因此,当一国贸易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 可通过改变国民收入或国内吸收的办法来加以调节。
对上式两边进行微分可得:d(CA)=dY—dA
由上式可知,货币贬值对贸易差额的影响效果取决于其对国民收入 和吸收的影响效果的比较。 其中货币贬值对吸收的影响可分解为两部分: (1) 是贬值后收入变动对吸收的影响,即为收入变动的“引致支 出”效应,该效应可表示成adY,a为边际吸收倾向,它等于边际消 费倾向与边际投资倾向之和; (2) 是除收入变动影响之外的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效应,该效 应可表示为dAd。两种效应之和等于货币贬值对吸收的净影响效应。

国际经济学教程(第三版)第十三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经济学教程(第三版)第十三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第三节 乘数论
一、乘数论的提出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出现给经济学带来了重大 的变革。在国际收支领域,凯恩斯主义的出现直接否定了 萨伊定律,进而否定了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引发了国际 收支理论的一次飞跃。40年代,以哈罗德(R.F.Harrod )、劳埃德·梅茨勒(Laoyd Metzler)、弗里茨·马克卢普 (Fritz Machlup)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运用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的理论揭示了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以此形成 了国际收支的乘数论(Multiplier Approach),又称为 收入分析法。
二、弹性论的主要内容
• 弹性分析法研究的是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 汇率变动对一国国际收支由失衡状态调整 到均衡状态的作用。其核心是研究货币贬 值、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改变后,进出口 数量将发生什么变化,如果要使贸易差额 得到改善,需要满足何种条件。
马歇尔—勒纳条件 εx+εm>1 公式被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币贬值是否能 够改善一国国际收B 支X M状况,将最终取决于本国对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的调节过程
三、对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评价 大卫·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是最早对国际收
支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为国际收支 研究确定了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成为后来国际收支调 节理论的渊源。“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具有重大的理 论和实践意义。当然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也存在明显的 局限性。
四、对弹性论的评价
• 弹性分析法是在国际金本位崩溃及20世纪 30年代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 弹性分析法基于当时的经济现实,从分析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入手,揭示 了贬值与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纠正了贬 值一定能改善国际收支的片面看法,成为 现代国际收支研究的理论基础。

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机制1)

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机制1)

i
移至IS’(e1)
i2
效应A:Y上升
i3
→进口增加→ 经常帐户逆差
i1
E2 E3 E1
BP(e2) BP(e1)
IS’(e1)
效应B: i上升, 资本流入→资 本帐户顺差
若效应B>效应A(如右图) →BP顺差→本币升值→进 口增加,出口减少→IS曲 线和BP曲线左移。
IS’(e2) IS(e1)
Y1 Y3 Y2
i1 i2
币贬值→出口增加,
进口减少→BP曲
线和IS曲线右移
BP(e1) BP(e2) LM
LM’
E1 E2
IS’ IS
Y1
Y2
Y
结论:在浮动汇率下,当无资本流动时,扩张性的 货币政策引起的货币贬值,对提高一国国民收入水平是 比较有效的。
18
(2)资本有限流动
扩张性货币政策导 i
致LM移至LM’ →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 固定汇率制下财政、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浮动汇率制下财政、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1
11.1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
宏观开放经济的政策目标 宏观开放经济的政策工具
2
11.1.1 宏观开放经济的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 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内部平衡 外部平衡
3
11.1.2 宏观开放经济的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支出变动政策(expenditure-changing policy) 汇率政策: 支出转换政策(expenditure-switching policy) 行政控制: 直接管制(direct control)
4
丁伯根法则
根据丁伯根(Tinbergen,1969年诺贝尔奖 获得者)的理论,政府需要的有效政策工具的 数目通常与它独立目标的数目大体相同。即如 果政府有两个目标,它就需要两个政策工具; 如果它有三个目标,就需要三个政策工具,依 此类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由BP=X-M(Y),增加出口X可以缓解国际收 支逆差状况,但随着X增加,Y会增加引致M增加, 即国际收支改善程度要小于X增加程度,即∆BP= ∆X- ∆M
第三节 国际收支的支出调节机制 一、支出分析(吸收分析) 由Y=C+I+G+(X-M) 则BP=X-M=Y-(C+I+G)=Y-A
二、结论: (一)当一国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减少总支出 规模,即紧缩经济可以改善国际收支逆差状况。
三、在收入调节机制下,一国为消除国际收支逆 差,会有目的地采取紧缩性货币与财政政策,但 是若此时国内经济出现衰退,则会加重国内的萧 条局面。 四、在支出调节机制下,如果国际收支顺差,同 时国内经济高涨。为调节国际收支需要增加支出 总规模,但这样会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风险。 如何实现经济的内外平衡,成为宏观开放经济学 的基本任务。
(二)(X-M)<0→MS↓(货币当局为维持汇率, 购入本币,抛出外币)→r↑(国内货币需求不变, 利率上升) →I↓,Y ↓(经济紧缩)→P↓(国 内物价水平下降)→X↑,M↓→BP平衡
第五节 国际收支直接控制(管制)手段
一、贸易控制 (一)进口关税 (二)出口补贴 (三)其他非关税壁垒(进口配额、限制出境旅游 和消费等)
(二)当一国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时,必须同时 保持国民收入不变甚至增加,才能改善国际收支 状况,即要求调节政策“微观化”。
第四节 国际收支的货币自动调节机制 一、理论前提:固定汇率体制(R不变) 二、国际收支的货币自动调节机制 (一)(X-M)<0→ (货币当局为维持汇率,购入 本币,抛出外币)MS↓ →r↑(假设国内货币需 求不变,利率上升) →I↓,Y ↓(经济紧缩) →BP平衡
(三)国际收支的货币自动调节机制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
一、开放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Y=C+I+(X-M) (假定C=C(Y),M=M(Y),X和I为外生变量)
又Y≡C+S带入上式得 X-M=S-I
二、结论: 1、由BP=X-M=S-I,要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增加 储蓄或减少投资是一个方向,即要求实施紧缩性 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2、由BP=X-M(Y),减少均衡国民收入Y可以缓 解国际收支逆差状况,同样要求实施紧缩性的财 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十七章 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 第一节 引言 一、思路: (一)上一讲,假定国民收入Y不变,分析汇率R 的变化导致国际收支变化的效果。 (二)这一讲,假定价格水平(包括汇率)不变, 分析国民收入Y的变化导致国际收支变化的效果。
二、内容结构
(一)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 (二)国际收支的支出调节机制
第六节 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综合评价
一、汇率自动调节机制,要求实施浮动汇率制度, 但汇率的频繁波动,会增加国际贸易与投资的汇 率风险。
二、实施固定汇率体制条件下,货币可以发挥自 动调节机制作用,但是国内货币政策的主动性会 受到影响。 例如:某国国际收支逆差,国内货币供给量减少, 同时国内经济存在萧条局面,与要求刺激经济, 扩大货币时限制资本流出,顺差时限制资本流入)
(二)双重(多重)汇率制 (对奢侈品和非必需品进口制定较高汇率,对必 需品进口实施较低汇率) (三)外汇市场干预 (顺差和大量资本流入时,货币当局出售远期本 币,本币远期贴水;反之则反之)
(四)强制结汇:将外汇强制收归外汇当局持有, 并按政策目标将外汇分配给进口商。 三、评价: (一)直接控制手段属于行政措施,与汇率与其他 市场调节措施相比,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较大。 (二)直接控制措施要发挥作用,必须以经济伙伴 国不采取对等报复措施为前提。 (三)除非国际收支长期严重失衡,直接控制措施 一般不会得到WTO和IMF的允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