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的区别
例题 分析6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写景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
A、a.诗中有画,突出色彩的描写,绘形绘色。 b.以 声衬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B、渲染了悠闲恬淡的 静谧气氛.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答案要点:闲适恬静。乐于归隐。
表现手法补充例析
.
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
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 “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 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 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 机结合,其实也就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蜀道难》中,作者先写蜀道的高险, 又抓住蜀中富于个性特征的“剑阁”精 雕细刻,从面到点,从全景到特写。既 突出了蜀道高险的共性,又表现了剑阁 特有的地形、战争频繁等特性。
天质:天生的性质。 森森:树木茂盛。 寻: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
凌托霄物:言形志容,桐表树长达得了高自,己接正近直了向云上霄。、虚心 明扎时实:、政坚治强清不明的屈时的代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 愠解:救疾百苦姓、疾怨苦愤。而献身斫的:精zh神uó。砍。
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 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 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 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 情。表达更为含蓄。
比如,诗人常赋予松、竹、梅、菊等特 定的象征意义,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 情,如陆游《卜算子 咏梅》,以梅自喻, 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 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与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与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
1. 对仗格律:古代诗歌常采用对仗格律,包括平仄对仗、押韵对仗等,用来达到韵味悠远的效果。
2. 比喻修辞:通过比喻手法,将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3. 感情抒发:古代诗歌往往借助细腻而含蓄的表达方式,通过描绘景物、描写内心情感等手法来抒发情感。
4. 行文婉转:古代诗歌行文流畅、婉转,常采用修辞手法如借物抒情、借景抒怀等,丰富表达效果。
5. 意象丰富:古代诗人善于描绘意象,通过具象的形象来传达情感、表达思想,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6. 修饰描写:古代诗歌常使用修饰描写手法,通过形容词、修饰词来描绘事物的特征,提升诗歌的美感。
7. 反复运用:古代诗歌常使用反复手法,重复使用某个词句,以达到强调、加深印象的目的。
8. 典故引用:古代诗歌常借用典故,通过引用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来表达情感或展示思想。
9. 象征意义:通过象征手法,将具体的物象转化为抽象的意义,以丰富诗歌的内涵。
10. 对偶对仗:在言辞上通过形式和形式之间的对应,音调上通过声音和声音之间的和谐与调和,来表达意象的美感和神韵。
总之,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通过押韵对仗、比喻修辞、情感抒发、意象丰富等方式,使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例谈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
例谈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古代诗歌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一、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例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如何区别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有这样几大类: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借代,反语,对比,联想,通感,双关,顶真(顶针),互文,回环以及移情.表现手法的话应该就是赋、比、兴,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互 文
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 始为 君开,不曾缘客开。
作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 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分析: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 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 合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双关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 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是某种物品。 •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 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 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 快乐、悲伤等感情。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
•
⑵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 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 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表
现
手
法
衬托
阅读下面一首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范成大 •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 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 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 生。 • 【注】 酴醿:一种观赏植物。 •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 试作简要分析。 • 答: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 日风光的,“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 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 •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古代诗歌常用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称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方法等。
知识点一、修辞手法▲1.比喻。
比喻就是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君山比作青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2.拟人。
如刘攽的《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3.夸张。
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又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因愁而长,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写愁,奇特至极。
4.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简练、含蓄、别致。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用“绿肥”“红瘦”指代绿叶、红花。
5.象征。
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如以松柏象征坚贞。
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
《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又如以兰花象征高尚。
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
6.双关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
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谐音双关。
7.设问。
如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及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及表现手法概述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运用各种手法,诗人能够丰富诗歌的意境,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本文将探讨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以及相关的表现手法。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被广泛运用。
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诗人能够用一个意象来表达另一个意象,以达到丰富意境的效果。
比如,“月亮如银盘”就是一个典型的比喻句,通过将月亮和银盘进行比较,诗人展现了月亮的明亮和纯洁。
2. 拟人拟人是通过赋予非生物事物以人类特征来增加作品生动性和感染力的修辞手法。
在诗歌中,诗人常常将自然景物或抽象概念拟人化,使其具有情感和行为上的特征。
比如,“黄昏时天空低垂着头”中的“天空低垂着头”就是对天空的拟人描写,强调了黄昏时的忧郁和沉重。
3. 对偶对偶是通过运用相对或相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结构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通过对比或平行安排,诗人能够在诗歌中创造出韵律和和谐的效果。
比如,“春风柔,春日暖”中的对偶结构使诗句更加流畅和鲜活。
4. 排比排比是通过重复使用类似的句式、词语或结构来强调修辞效果和表达作者的情感。
通过排比,诗人能够创造出一种节奏感,加强作品的感染力。
比如,“我爱你的温柔,我爱你的坚强,我爱你的笑容”就是一种排比句式,突出了作者对某人的多个方面的喜爱。
5. 比拟比拟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来表达诗人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评价或感受。
通过比拟,诗人可以借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描绘另一个抽象的事物,以便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意境。
比如,“她如同清晨的阳光,温暖而明亮”就是一种比拟的表达方式,通过将她和清晨的阳光进行比较,传达了她的美丽和温暖。
总结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能够丰富诗歌的意境、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在使用修辞手法时,诗人需要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进行选择,并注意手法的合理运用,以避免过度或不当使用。
通过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诗人能够创作出富有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的诗歌作品。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例析(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高考诗歌鉴赏 表现手法之修辞手法
比喻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 加形象生动,还体现出意象的 情态特征。
比拟是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把甲事物 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比拟的种类:
3、比拟(拟人、拟物)
修辞格介绍
缩小的夸张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巴掌大的小山庄吸引着成千上万人的心。
超前的夸张 :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农民们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 的香味来了。
【作用】
引起丰富联想,突出事物本质特征, 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烘托气 氛,增强感染力。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诗 人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 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邪,我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cuī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 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 了对爱情的热烈忠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 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而强烈。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句倍受后人的称道,为什么?
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比喻和设问的手法, 将愁情比作春日的江水。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 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 度。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新
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 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 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古诗文的修辞手法,表达手法
古诗文的修辞手法,表达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词语言具有了这种立体感,使各种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比喻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隐语(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借代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管弦”指音乐。
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 ②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 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 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 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 日处境越凄凉。
赋比兴
• 我国古典诗歌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了丰富 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是我国最早的 诗歌总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 事,是直接叙事写景的方法;比是打比方,是比 喻的修辞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是烘托气氛的渲染手法。这三种对后世诗歌创作 的影响很大,后世出现的多种表现手法都可以看 作是赋比兴的发展和综合运用。
陇西行四首(其二)
练
陈陶 习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请赏析诗中虚实结合手法。
第三句实写战场的惨烈场面, 第四句虚写亲人的思念。 这一虚一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 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 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典
• 引用和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 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 《 扬州慢 》姜夔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
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 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 的凄凉情景,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 图景寄寓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古典诗词鉴赏
艺术手法
诗词鉴赏 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一)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
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
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考查的是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等。
(一)比喻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设问、比喻、夸张)【赏析】若要问我有多愁?就像那遍地迷蒙的衰草那样多,像满天飘舞的柳絮那样乱,像黄梅时节的细雨连绵不绝。
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比喻,即博喻,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二)拟人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通《山园小梅》)(拟人)【赏析】白鹤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梅花几眼;粉蝶如果知道梅花这样美,该早就销魂了。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三)借代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借代)【赏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2、“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瑟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借代)【赏析】诗中分别以“丝竹”代音乐,以“鞍马”代客人,以“杜康”代酒。
(四)夸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夸张)【赏析】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营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营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作者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
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
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对偶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对偶)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無,(高话《燕歌行》)(对偶、对比)【赏析】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在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六)反问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同,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反问)【赏析】经过多次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诗歌的鉴赏需要关注其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1.象征手法:通过使用具象或抽象的符号、形象、意象等来代
表或暗示更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用春天来象征希望和新生。
2.比喻手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比较来突显它
们的共同之处或特点。
例如,将心比作苍穹,形容心情广阔。
3.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特性和行为,以增强
表达的形象感。
例如,用“秋风”“呼啸”来描述风的声音。
4.排比手法:通过使用并列结构的句子,以强调同等重要的事
物或概念。
例如,"冰冷的风,寒冷的雨,无情的黑夜"。
5.对仗手法:通过对诗句中的词语、句子进行音、韵、意义上
的对应,以增强韵律和美感。
例如,“山隅隐隐”中的“隐隐”与“山隅”产生对仗。
6.修辞手法:包括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反复、倒装等,以增强表达力和形象感。
7.节奏感和韵律感:诗歌通常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通
过对诗句的音调、音节、重复等进行处理,使得整篇诗歌具有一种鲜明的韵律感。
8.意象和意境的营造:通过运用具体而生动的修辞手法,使得
诗歌中的意象更加鲜活,以及透过意象的串联和延展,使得整篇诗歌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氛围。
这些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常常与主题、情感、氛围等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一首优秀诗歌的魅力。
同时也需要根据诗歌的风格、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综合鉴赏。
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歌是一种以优美的语言表达情感、思想和意象的文学形式。
而诗歌表现手法则是诗人通过运用各种技巧和艺术手法来传达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
1、比喻和隐喻: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来形成形象生动的描绘;隐喻则是通过暗示和象征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2、拟人:给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和行为,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拼音节奏:通过使用特定的音节重复和押韵,形成韵律感和节奏感,使诗歌更具吸引力。
4、修辞手法:包括排比、对仗、夸张、反问等,能够增添诗歌的表现力和修辞效果。
5、象征主义:使用象征性的符号和图像,来隐喻和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6、谐音与谐趣:通过使用相近或相同的音韵,创造出幽默和有趣的效果。
7、形象描写: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8、对比与冲突: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或情感的冲突,突出诗歌中的矛盾和争议,增加诗歌的张力和感染力。
9、转换与变奏:通过改变视角、语气或语言表达手法,使诗歌更具变化和丰富性。
10、手法重叠:将多个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效果。
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版权:指作者对其著作享有的权利,包括独占性使用权和经济利益权。
2、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在创作、研究、发明和发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无形的产权。
3、侵权:指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对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
4、著作权法:是保护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与利益,规定了著作权人的权利范围和保护方式。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方法等。
其中,修辞手法是指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借代、象征、双关、设问、反问等手段,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含蓄、深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将一个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个事物或情景,从而突出事物的特征,形象化抽象的概念。
例如,XXX的《望洞庭》中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君山比作青螺,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拟人是指将非人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感人。
例如,XXX的《新晴》中将XXX“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XXX“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夸张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或情景的描述,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夸张。
例如,XXX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XXX”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又如XXX的《秋浦歌》中,白发长达三千丈,表达了深重的愁思,引人深思。
借代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简练、含蓄、别致。
例如,XXX的《如梦令》中,“绿肥”“红瘦”指代绿叶、红花,形象生动。
象征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以兰花象征高尚,都是常见的象征手法。
双关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
例如,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是双关修辞。
XXX的《竹枝词》中,“晴”与“情”同音,是谐音双关。
设问和反问也是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XXX的《双调,蟾宫曲》中设问“问人间谁是英雄?”,XXX的《叠题乌江亭》中反问“肯为君王卷土来?”都是生动的表现手法。
总之,修辞手法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运用各种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含蓄、深刻。
1.直抒胸臆是指直接表达对人物和事件的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诗歌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
1
例2:“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2
【析】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3
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例1: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析】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
四、借代 (一)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二)类别: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三)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例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析】 诗中以“杜康”代酒。 例5: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1
2
3
6
5
4
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作用:
表现手法
例1:“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皎然《寻陆鸿渐不遇》)【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01
例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析】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迭字
迭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 是起强调作用。
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 声。”(刘禹锡《竹枝词》)
例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 符。”(《元日》王安石)
三、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 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 双关的修辞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
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 禹锡竹枝词)【析】“晴”与“情”同音, 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 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 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 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 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 胜有情”。
四、衬托
(一)概念: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 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 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 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 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二)分类:
1、性质分类:
例1:“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 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 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 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析】 此诗除
以景结情
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 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 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通过“景物” 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 情、寄托和抱负,来表达丰富而难以言传 的思想感情内涵,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 有情”,使读者感到余韵无穷、意犹未尽, 并进而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意境, 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四、借代
(一)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 表达的事物。
(二)类别: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 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三)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 蓄。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析】诗中用“绿” 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 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二、联想、想象与浪漫主义关联密切,联 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例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 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 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 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 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 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 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 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 琶行》) 【析】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五、夸张
(一)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 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二)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 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秋浦歌》)【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 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 可见愁思的深重。
1、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 意。
例1:“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 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 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皎 然《寻陆鸿渐不遇》)【析】“篱边菊” 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例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 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 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 故。”(《卜算子·咏梅》)【析】陆游以 “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以梅自 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 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 铮傲骨。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 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 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 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 主要是拟人。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 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 剪刀。”
【析】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 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
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 衬。
例1: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 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 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旅夜书怀》)
【析】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 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 氛围。
六、列锦
定义: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 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 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 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 七座,八九十枝花。”【析】“烟村”、 “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 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 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六、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 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例1:“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 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 雨送李胄》) 【析】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 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 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 “送”字。
结构技巧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 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人宕开一笔,以景写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 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苍景象; 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 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征 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 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 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 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 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 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 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 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 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 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例2:“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例3: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元代王 冕《白梅》)
【析】 此诗将“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与“混芳尘”的 桃李对比,显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 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4: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 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析】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 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 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 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 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 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 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 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例2: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诗中将 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 女的逻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 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 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 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一、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 景。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 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举例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 螺。”(刘禹锡《望洞庭》)【析】诗歌 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 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 一体。
一、层层渲染、铺垫 二、伏笔、照应 三、结构对比: 四、卒章显志 五、以景结情
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 情怀。
例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 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 斗米折腰的心志。
例2:李白《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 豁达。
例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 戚。”(《声声慢》李清照)
例4:“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 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析】 这 里的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
表现手法
象征、联想与想象、曲笔(从对方入笔, 展开想象)、衬托、烘托、渲染、对比、 比兴、用典
一、象征: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试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 前 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 ,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抒发了 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同情和对富贵人家只顾享乐的讽 刺,具有震撼人的力量。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
三、抑扬பைடு நூலகம்
(一)概念: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 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 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 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例1:“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 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 侯。”【析】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 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 “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 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
五、对比
(一)基本概念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 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 比,使形象鲜明突出,给人深刻印象。
例1: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 衰。”(贺知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