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 第二章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二)复习教案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 第二章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二)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e5df6d81c758f5f61f67bd.png)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二)复习教案课题:第二章第三节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间的关系,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2、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的应用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二、氧化剂和还原剂1、氧化剂和还原剂(反应物)氧化剂: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氧化性还原剂: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还原性氧化产物:氧化后的生成物还原产物:还原后的生成物。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1)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得失结果(2) 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情况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3、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课前小练]判断下列反应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1、2 Na +Cl2==2NaCl2、Fe +CuSO4 ==FeSO4 +Cu3、2 HgO ==2Hg +O2 ↑4、NH4NO3 ==N2O ↑+2H2O5、CaO +H2O ==CaCO36、3 Fe +2O2 ==Fe3O47、BaCl2 +H2SO4 ==BaSO4↓+2HCl8、CaCO3 ==CaO +CO2↑[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的练习,总结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总复习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学案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总复习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258f6ff7ec4afe05a1df00.png)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总复习教学案: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本节课主要分为三块内容。
一.物质的分类二.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化学反应类型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师:同学们,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我们感兴趣的事和物,我们不断的研究着这个世界,而化学就是我们解决这些困惑的一把钥匙,只要存在物质就存在化学。
世界上的物质种类繁多,请大家看书本第二页上的彩图。
这么多的物质林林总总,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物质,我们就必须对这些物质进行一定的分类研究,认识这些物质间存在的联系和相互转化关系,最后才能为我们所用。
[板书]一. 物质的分类师:对于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食盐水八种物质,大家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认识,讨论一下物质可以按几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生:讨论,归纳,提出意见师:物质的分类依据很多,根据不同的要求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分类,如根据物质的状态、性能和物质的组成等。
[板书]1.根据物质的状态:分为气、液、固态物质,如:。
2.根据物质的导电性:导体(金属)、半导体(硅)、绝缘体(空气);3.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可溶性物质、微溶性物质、难溶性物质;师:其实我们还可以根据物质的加工性能,分为热固性材料和热塑性材料,按照金属的密度分为轻金属和重金属,按照金属在自然界的含量分为常见金属和稀有金属等等,物质的分类方法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分类依据还是按照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初中化学课上曾学习了哪些物质类别的概念?(提示: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酸碱盐,金属和非金属,。
)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些概念的从属关系,并用图框表示出来。
[板书]4.根据物质的组成 :物质纯净物混合物非金属单质:O 2 金属单质:Fe 单质 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碱: NaOH酸: HCl CO 2、H 2O氧化物Fe 3O 4、CaO盐:CuSO 4、CaCO 3、BaCl 2有机化合物分析。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总复习 《物质的量》教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总复习 《物质的量》教](https://img.taocdn.com/s3/m/2d0c128902020740be1e9bb3.png)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总复习教学案:《物质的量》新课指南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了解引入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2.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及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3.掌握物质的量、微观粒子数以及物质质量之间的相互换算.4.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能力.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阿伏加德罗常数、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本节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材解读 精华要义 相关链接1.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一种微观粒子,它具有一些不同于一般宏观颗粒的特点.如:在化学变化的范围之内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原子具有一定的质量,但该质量却非常小,如12C 原子的质量仅有1.993×10-26kg.国际上规定,以12C 原子的质量的1/12作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如12C 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 ,某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 ,这种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00.161210993.11065722626=⨯⨯--kgkg。
2.化学式和式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如O 2、H 2O 、CO 2、MgO 、NaCl 分别表示了氧气、水、二氧化碳、氧化镁、氯化钠的组成,有的化学式仅能表示有关物质的组成,如NaCl ;也有的化学式不仅能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同时也能表示这种物质的分子构成,这种化学式也叫做分子式,如H 2O 既是水的化学式,也是水的分子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式量.若化学式同时又是分子式,则式量也叫做相对分子质量.知识详解知识点1 摩尔Ⅰ物质的量(重点、难点)我们都知道,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分子、原子、离子以及质子、中子、电子等.这些单个粒子既不能用肉眼看到,又难于称量;可是由这些粒子构成的宏观物质既看得见,又可称量,那么在微观的粒子数量与可称量的宏观物质之间存在着哪些必然的联系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其数量和质量是不变的.因此,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离子、分子等粒子之间是按着一定简单整数比相互反应的.例如,豆粒般大小的金属钠中含有多少个钠原子(Na)?它们在空气中燃烧可生成多少个过氧化钠(Na2O2)?为了探索微观粒子数量与宏观物质的可称量性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如图3-1所示).[说明] 在定量表示物质的某些物理性质时,往往要使用物理量,如质量、长度、时间等,都是常用的基本物理量.与质量、长度、时间等一样,“物质的量”也是一种基本物理量.①物质的量是有关的国际科学专门机构,为了适应研究和学习的需要,而规定的基本物理量,它是现今国际上通用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这七个基本物理量的名称和代号名称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发光强度物质代号L或L M t I T I②从物质的量设立的目的来看,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这个集体的组成者是粒子,这种集体有大有小,也就是集体内的粒子数目有多有少;因此,物质的量是专门用于计量粒子数目的物理量.③“物质的量”四个字如同电流强度、发光强度、热力学温度等名称一样,是一个固定的词组,由固定的字数组成,在读、写、用时,不能随意地简化或增添任何字,更不能按字面意义把物质的量当做表示物质数量或质量多少的量.④任何一个物理量都有相应的单位,如质量的单位有千克、长度的单位有米、时间的单位有秒等.同理,物质的量也是有单位的.Ⅱ摩尔(mol)(重点、难点)1971年,在由41个国家参加的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定用”摩尔”作为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又简称摩,符号为mol.[说明] ①质量和千克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不同内涵的概念,质量属于物理量,千克是质量的单位.同理,物质的量和摩尔也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不同内涵的概念,物质的②“微观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这一基本单位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微粒,也可以是它们的特定组合.即凡是可以使用化学式表示的微观粒子或它们的特定组合,都可以使用摩(尔)来量度,如NaCl 、NH 4NO 3等,而不是指米粒、西瓜、苹果、汽车、人等宏观物体.③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严禁指代不明确,如:可以表示1 mol H 2、1 mol H 、 1 mol H +,但不可以表示1 mol 氢、1 mol 氧等;还应明确微粒的内在联系,如1 mol Al 2(SO 4)3中含2 mol Al 3+、3 mol SO 2-4;1 mol Na +中含11 mol 质子、 10 mol 电子等.① 每一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都有它的标准,如质量的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即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就是1千克.“摩尔”的标准是:如果在一定量的粒子集体中所含有的粒子数与0.012 kg 12C 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相同,该粒子的物质的量就是1 mol ,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是以12C 原子的实际质量的1/12作为规定标准,由于两个标准的统一性,就将绝对质量和相对质量统一起来,从而将可称量的宏观物质同微观粒子的数目联系起来.质量度 物理的量 粒子数原子个约含有C kg molC122311002.6012.0⨯−−→← 由摩尔的标准可知,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与0.012kg 12C 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都相等.⑤碳元素的原子有多种。
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专题十第二单元醛羧酸酯课件
![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专题十第二单元醛羧酸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f05c61a6c175f0e7cd13796.png)
4.化学性质 (1)酸的通性 ①乙酸是一种弱酸,其酸性比碳酸强, 其电离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Z.x.xk
CH3COOH分别与Na、NaOH、 Na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2C__H_3_C_O_O__H_+__2_N_a_―__→__2_C_H_3_C_O__O_N_a__ _+_H__2↑_________, _C_H_3_C_O__O_H_+__N_a_O__H_―__→__C_H_3_C_O__O_N_a_+_
5.几种重要的羧酸 (1)高级脂肪酸 烃基中含有较多碳原子的酸。其相对分 子质量大,但不是高分子化合物。主要 有:一元饱和高级脂肪酸——硬脂酸 (C17H35COOH),软脂酸(C15H31COO H),它们在常温下为固态,具有较高的 熔点。
一元不饱和高级脂肪酸——油酸 (C17H33COOH),亚油酸(C17H31COO H),常温下是液态,熔点较低,它们均 难溶于水,能发生酯化反应,油酸、亚 油酸还能发生加成反应。
Ⅱ.D
考点二 醇、醛、羧酸、酯的相互转化 1.有关醇、醛氧化物质的量的关系
2.有关酯的反应中物质的量关系 (1)酯化反应中:生成的酯基个数等于 生成的水分子个数;
(2)酯水解时:水解的酯基个数等于消 耗的水分子个数。
3.酯的形成、类别和水解规律 (1)一元羧酸与一元醇反应生成酯 通式是:
其反应规律是“酸去羟基醇去氢”,其 定量关系是: Mr(酸)+Mr(醇)=Mr(酯)+18。 (2)不同的含氧酸和不同的醇发生酯化 反应生成各种各样的酯。如: ①无机酸酯CH3CH2—O—NO2;
(4)苯甲酸(又名安息香酸)C6H5COOH。 (5)酸性强弱比较:乙二酸>甲酸>乙 酸>丙酸。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章 专题复习教案 苏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章 专题复习教案 苏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00d3d240a76e58fafab0038c.png)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章专题复习教案苏教版必修专题复习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巩固物质的分类及方法,了解胶体的主要性质;2、进一步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3、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归纳总结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起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感觉,重视轻松学习的方法,感受学习的快乐重点离子方程式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基本概念的应用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复习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1、物质的分类2、物质的化学变化二、本章典型题剖析三、本章专题讲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1、守恒律: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总数 ==降低总数 ==失电子总数 ==得电子总数2、价态律:(1)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1 元素处于最高价,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氧化性最强,2 金属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 F、 O只有负价无正价3 含同一元素的不同物质,若价态相邻,则不发生氧化还原3、强弱律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氧化剂 + 还原剂==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板书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讲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板书1、物质的分类投影 (1)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单质金属:Na 、 Mg 、 Al 非金属:S、 N2 、 O2 氧化物酸性氧化物:SO2、 SO3、 P2O5、碱性氧化物:Na2O、 CaO、 Fe2O3 两性氧化物:Al2O3 不成盐氧化物:CO、 NO 按酸根含氧酸:HNO3、 H2SO4 投影主干知识,让学生回忆细节知识。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苏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16f86ad8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4d.png)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苏教版必修高中化学集体备课《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苏教版必修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 )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幻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好学上进的情感。
2、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与讨论,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并体验成功喜悦。
重点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难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交叉分类法Na2CO3 钠盐Na2SO4 钾盐 K2SO4 硫酸盐 K2CO3 碳酸盐2、树状分类法二、分散系 ( dispersion system)及其分类1、分散系 (1)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3)、分类: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 的为胶体。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
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
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高考化学总复习(人教版)学案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学案二
![高考化学总复习(人教版)学案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学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d46ff09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c.png)
学案二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在配平及在定量测定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各概念,掌握其内在联系。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守恒。
3.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应用的学习,增强科学的态度、探索精神,提高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在Ⅱ卷计算及定量测定中的应用。
【考情分析】命题点五年考情分析解读氧化还原反应规律2017·课标全国Ⅱ,T82016·课标全国Ⅰ,T8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及应用是课标卷每年的必考内容,但一般不单独命题,而是分散在选择题的某个选项或非选择题的某些设问中,选择题往往与阿伏加德罗常数或化学计算相结合,非选择题则可能与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及工艺流程题相结合,分值一般占4~6分;从考查的内容上看。
侧重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配平及相关计算的考查,尤其是陌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近几年来更是常考不衰,随着新课标对考生能力要求的提高,这种趋势将会有增无减。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配平) 2017·课标全国Ⅰ,T27(6) 2017·课标全国Ⅲ,T28(2) 2016·课标全国Ⅱ,T28(2)氧化还原反应定量计算2017·课标全国Ⅱ,T26(4) 2015·课标全国Ⅱ,T28(3)1.氧化还原反应规律(1)价态规律升降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有升必有降,升降总值相等。
价态归中规律含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
而不会出现交叉现象。
简记为“两相靠,不相交”。
例如,不同价态硫之间可以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是注:⑤中不会出现H 2S 转化为SO 2而H 2SO 4转化为S 的情况。
歧化反应规律“中间价―→高价+低价”。
具有多种价态的元素(如氯、硫、氮和磷元素等)均可发生歧化反应,如:Cl 2+2NaOH===NaCl +NaClO +H 2O 。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 第二章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一)复习教案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 第二章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一)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dd122daf45b307e87197c7.png)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一)复习教案课题:第二章第三节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2、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过程与方法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2、培养学生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氧化跟还原的相互依存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一、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反应( oxidatio n reaction):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 reduction reaction):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2、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失电子总数=化合价升高总数==得电子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3、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口诀: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复习]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了解各类反应的本质。
回忆一下,我们初中学过哪些基本反应类型?并举例说明。
通过回忆旧知识发现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将学生的注意力[投影小结]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化合反应C+O2 CO2A+B====AB分解反应CaCO3 CaO+CO2↑AB====A+B置换反应C+2CuO 2Cu+CO2↑A+BC====AC+B复分解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AB+CD====AD+CB [引]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许多化学反应,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的多少可以把他们分为四个基本反应类型,但是有一些反应,比如 Fe2O3 + 3CO ==2Fe +3CO2,经过分析,它不属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任何一个,说明上述分类方法不能包括所有反应,所以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新的分类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解决一下这个问题[板书]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过]化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我们认识了许多化学反应,现在请你写出屏幕上几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讨论并交流这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总复习 有机合成教学案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总复习 有机合成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363fd8ad02de80d5d84000.png)
通式官能团代表性物质溴乙烷C2H5Br R—X —X乙醇C2H5OH R—OH —OH—OH乙醛乙酸知识点3: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1)取代反应:甲烷、苯、醇的卤代,苯的硝化、磺化,醇与活泼金属反应,醇的分子间脱水,酯化反应,酯的水解反应等。
①是原子或原子团与另一原子或原子团的交换;②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有进有出的;③该反应前后的有机物的空间结构没有发生变化;④取代反应总是发生在单键上;⑤这是饱和化合物的特有反应。
(2)加成反应:烯烃、苯、醛、油脂等分子中含有C、C双键或C、O双键,可与H2、HX、X2、H2O等加成。
①加成反应发生在不饱和(碳)原子上;②该反应中加进原子或原子团,只生成一种有机物(相当于化合反应),只进不出;③加成前后的有机物的结构将发生变化,烯烃变烷烃,结构由平面变立体;炔烃变烯烃,结构由直线变平面;④加成反应是不饱和化合物的特有反应,另外,芳香族化合物也有可能发生加成反应。
(3)消去反应:有机物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形成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
如卤代烃、醇。
①消去反应发生在分子内;②发生在相邻的两个碳原子上;③消去反应会脱去小分子,即生成小分子;④消去后生成的有机物会产生双键或叁键;⑤消去前后的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它与加成反应相反,因此,分子结构的变化正好与加成反应的情况相反。
(4)氧化反应:有机物加氧或去氢的反应,如:①绝大多数有机物都能燃烧。
②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酚、醛。
③因发生氧化反应而使溴水褪色的有机物有:酚和醛。
④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是醇、醛。
⑤能和弱氧化剂银氨溶液、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的有机物有:醛(或含醛基的有机物)。
(5)还原反应:有机物加氢或去氧的反应,如:烯烃、苯、醛、油脂等与氢气的加成反应。
(6)聚合反应:由小分子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
又分为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
①烯烃、炔烃可发生加聚反应;②苯酚和甲醛可发生缩聚反应;③多元醇和多元羧酸也可发生酯化型缩聚反应。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 物质的制备(金属、碱、盐及气体)复习教案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 物质的制备(金属、碱、盐及气体)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a7d401482fb4daa48d4b1a.png)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 物质的制备(金属、碱、盐及气体)复习教案一. 本周教学内容:物质的制备(金属、碱、盐及气体) 二. 重点、难点:1. 掌握物质制备的方法及原理。
2. 掌握十大成盐反应。
三. 教学过程:物质的制备包括气体、金属、碱及盐的制备。
(一)气体的制备我们曾经学习过氧气、二氧化碳及氢气的制备。
1. 氧气的制备 (1)反应原理:242422K M n O K M n O M n O O ∆++↑2222222H O M n O H O O +↑ (2)收集方法: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取气法。
(3)实验装置: a. 固体加热需用大试管、酒精灯、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铁架台等。
b. 固液常温需用锥形瓶、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胶塞、集气瓶、水槽、玻璃片等。
(4)检验: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表明气体为氧气。
2. 二氧化碳的制备 (1)反应原理:C a C O H C lC a C l H O C O 32222+=++↑(2)收集方法:由于CO 2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因此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取气法。
(3)实验装置: 固液常温装置常选用锥形瓶、长颈漏斗、带导管的双孔胶塞、集气瓶、水槽、玻璃片等。
(4)检验: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如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此气体为CO 2。
3. 氢气的制备 (1)反应原理:Z n H S O Z n S O H +=+↑2442 Z n H C l Z n C l H +=+↑222(2)收集方法: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取气法收集。
(3)实验装置:固液常温装置,与实验室制取CO 2、O 2的发生装置相同。
(4)验纯:收集一试管氢气,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火焰,如听“噗”一声,则说明氢气纯净;如听到尖锐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
(二)金属的制备1. 金属盐新金属新盐(湿法冶金)+−→−+ 条件:前置后;盐必溶;不用K 、Ca 、Na ;铁二价 如:F e C u S O F e S O C u +=+44 ()Zn AgNO Zn NO Ag +=+2233222.金属氧化物还原剂金属氧化物(干法冶炼)+⎛⎝ ⎫⎭⎪⎪⎪−→−+H C O C 我们通常采用气体H 2或CO ,固体C 作还原剂还原金属氧化物,反应条件一般为加热或高温。
高三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二)复习教案
![高三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二)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4852d6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2.png)
高三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二)复习教案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二)复习教案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2、在学生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基础上,能够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溶液中离子共存问题2、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重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难点引导学生设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方案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1.离子反应( ionic reaction ):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与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间反应的过程。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四个步骤。
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①揭示反应的实质。
②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一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反应。
5.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溶物、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或挥发性物质(气体)。
因此,复分解反应均为离子反应。
6、注意事项:7、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的方法三、离子共存问题--- 复分解反应(1)在溶液中某此离子间能互相反应生成难溶性物质时,这些离子就不能大量共存。
(2)离子间能结合生成难电离的物质时,则这些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3)离子间能结合生成挥发性物质时,则这些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反应,请同学回忆什么是离子反应?[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是否任意两种或多种电解质溶液混合都能够发生离子反应呢?(不是)[过]在什么的情况下,两种电解质溶液混合就能够发生离子反应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的问题------探究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一)复习教案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一)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b5bc3ff8c75fbfc67db27e.png)
[投影小结] 注意: 1、 HCO3- 、 OH- 、 SO42- 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
2、 HSO4 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
[自我评价]
以下 12 种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①
Cu ② NaCl ③
N aHSO4 ④ SO3 ⑤ H 2SO4 ⑥ C 2H5OH ⑦ CaCO3 ⑧ BaSO4 ⑨
酸、碱、盐等。
设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计
3、电离方程式:
KCl == K + + Cl ―
Na
2SO4 == 2 Na + +SO42―
AgNO3
==Ag
+
+
NO
― 3
BaCl
2 == Ba 2+ + 2Cl ―
+
+
2―
+
―
NaHSO4 == Na + H +SO4 NaHCO 3 == Na + HCO 3
盐。
[讲] 非常好,现在大家动手练一下:写出以下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 投影试题 ] 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KCl 、Na2SO4、AgNO3、BaCl 2、
NaHSO4、 NaHCO3 KCl == K + + Cl ―
AgNO 3
==Ag
+
+
NO
― 3
Na BaCl
2SO4 == 2 Na + +SO42― 2 == Ba 2+ + 2Cl ―
:在水溶液里或 熔化状态下能
够导电的化合物,如 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如蔗糖、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总复习钠的化合物2教学案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总复习钠的化合物2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90a8efa5e9856a5712607d.png)
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起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2Na 2O2+2CO2= 2Na2CO3+O2
2
因此,它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作为氧气的来源
.
小结 Na 2O和 Na2O2 的比较如下表:
Na 2O和 Na2O2 的比较 ( 重点 )
化学式
Na2O
结构
离子化合物 由 Na+和 O2-构成
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2 价
鉴别
加水能产生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的是
Na2O2
[ 说明 ] ①Na2O2 的结构: Na2O2 是按阳离子、阴离广的个数比为 2:1 组成的氧化物,其阴
离子叫过氧根,因此, Na2O2 叫过氧化钠 .Na 2O2 中的氧原子为 -1 价 .
② Na2O2 与 H2O反应的实质:
Na 2O2+2H2O=2NaOH+2HO2( 非氧化还原反应 )
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倒入试管中, 比较它们放出 CO2 的快慢 ( 如图 2-12 所示 ).
4
实验现象:混合后都生成无色气体,气球体积膨胀;气球内所装粉末分别与盐酸混合后,
原来装碳酸氢钠的气球膨胀得较快,并且较大 .
实验结论: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
实验原理: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氧气,
同时生成氢氧化钠 .
实验用品:过氧化钠、水、石棉网、滴管、木条、棉花
.
实验步骤:用棉花包住约 0.2 g Na 2O3 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
棉花上滴加几滴水 ( 如图 2-11 所示 ) ,观察发生的现象 .
实验现象:棉花燃烧起来 .
实验结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的同时,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课题:第二章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巩固物质的分类及方法,了解胶体的主要性质;2、进一步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3、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归纳总结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起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感觉,重视轻松学习的方法,感受学习的快乐重点离子方程式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基本概念的应用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复习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1、物质的分类2、物质的化学变化二、本章典型题剖析三、本章专题讲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1、守恒律: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总数==降低总数==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2、价态律:(1)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1元素处于最高价,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氧化性最强,○2金属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F、O只有负价无正价○3含同一元素的不同物质,若价态相邻,则不发生氧化还原3、强弱律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板书]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讲]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板书]1、物质的分类[投影](1) 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2) 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单质金属:Na、Mg 、Al非金属:S、N2、O2氧化酸性氧化物:SO2、SO3、P2O5、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投影主干知识,让学生回忆细节知识。
分散系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100 nm不能透过滤纸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呈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的外观特征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1 nm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呈均一、透明、稳定的外观特征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能发生丁达尔现象呈均一、透明、相对稳定的外观特征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物质纯净物化合物物两性氧化物:Al2O3不成盐氧化物:CO、NO酸按酸根分含氧酸:HNO3、H2SO4无氧酸:HCl按电离出的H+数分一元酸:HCl、HNO3二元酸:H2SO4、H2SO3多元酸:H3PO4碱按强弱分强碱:NaOH、B a(O H)2弱碱:NH3·H2O 、F e(O H)3按电离出OH―数分一元碱:NaO H二元碱:B a(O H)2多元碱:F e(O H)3盐正盐:Na2CO3酸式盐:NaHCO3碱式盐:C u2(O H)2C O3混合物[板书]2、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化合反应:A+B==AB分解反应:AB==A+B置换反应:A+ BC==AC+B复分解反应:AB+CD==AD+CB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基本概念相互关系氧化剂-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还原剂-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非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离子反定义: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方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书写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应程式方法式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意义: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分子反应[板书]二、本章典型题剖析1、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向碳酸钠溶液中加盐酸:CO32-+2H+=H2O+CO2↑B、向稀硫酸溶液中投入铁粉:2Fe+6H+=2Fe3++3H2↑C、向盐酸中投入碳酸钙:CO32-+2H+=H2O+CO2↑D、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H++OH-=H2O2、能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是()A.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B.NaOH溶液和盐酸混合C.Cu(OH)2和稀H2SO4反应D.CO2通入NaOH溶液中3、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加入过量稀硫酸溶液时,有气体生成的是()A. N a+、Ag+、CO32-、Cl-B. K+、Ba2+、SO42-、Cl-C. Na+、K+、CO32-、Cl-D. Na+、K+、Cl-、SO42—4、在强酸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够大量共存的是()A. Mg2+、Ca2+、HCO3-、CI-B. Na+、CO32―、Cl-、SO42-C. K+、Fe2+、SO42-、Br-D. Fe2+、Ca2+、Cl-、NO3-5、下列反应中,水作还原剂的是()A. 2Na+2H2O=2NaOH+H2↑B. 2Na2O2+2H2O=4NaOH+O2↑C. 3NO2+H2O=2HNO3+NOD. 2Cl2+2H2O==4HCl+O26、在3Cu + 8HNO3(稀)=3Cu(NO3)2+2NO↑+4H2O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A. 1︰1B. 3︰8C. 2︰3D. 8︰3[板书]三、本章专题讲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讲]电子守恒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失电子必有物质得电子,且得电子总数等于失电子总数。
或者说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元素化合价上升必有物质元素化合价降低,且化合价降低总值必等于升高总值。
有关电子守恒的规律有如下应用:○1求某一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原子数之比,或氧化剂与还原剂分子数之比及氧化产物瑟还原产物分子数之比。
○2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A B C C D C[板书]1、守恒律: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总数==降低总数==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投影]例1、RO3n-+ 6I― +6H+ ==R-+3I2 +3H2O 中,(1) RO3n-中R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n的数值为______(2) RO3n-中R元素得电子总数为________[点击试题]24 mL浓度为0.05 m ol/L的Na2SO3溶液,恰好与20 mL浓度为0.02 mol/L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则Cr 元素在被还原的产物中的化合价是_________[讲]化合价与氧化还原反应有着重要的关系。
首先我们看一下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
当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主要呈现一种性质。
物质若含有多种元素,其性质是这些元素性质的综合体现。
重要的应用是判断元素或物质氧化性是还原性的有无。
另外,价态也具有变化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以元素相邻价态间的转化最容易;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若发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同种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重要的应用是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
[板书]2、价态律:(1)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1元素处于最高价,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氧化性最强,○2金属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F、O只有负价无正价○3含同一元素的不同物质,若价态相邻,则不发生氧化还原[投影]例2、在KClO3 +6HCl (浓) ==KCl +3Cl2↑+3H2O 的反应中,被氧化的氯与被还原的氯的原子个数比为( )A、1:6B、6:1C、1:5D、5:1[板书]3、强弱律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投影]例3、根据反应式:○1 2Fe3+ +2I― ==2Fe2+ +I2○2 Br2 +2Fe2++5;1;6;+3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2Br― +2Fe3+可判断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A、Br―、Fe2+、I―B、I―、Fe2+、Br―C、Br―、I―、Fe2+D、Fe2+、I―、Br―[点击试题]已知X2、Y2、Z2、W2四种物质的氧化能力为W2>Z2>X2>Y2,下列氧化还原反应能发生的是()A、2NaW+Z2==2NaZ+W2B、2NaX+Z2==2NaZ+X2C、2NaY+W2==2NaW+Y2D、2NaZ+X2==2NaX+Z2教学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