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德式建筑风格赏析
青岛八大关 - 欧式建筑与海滨风光

青岛八大关 - 欧式建筑与海滨风光
八大关也是一个文化名人的聚集地。在这里,有许多历史名人的故居,如鲁迅、孙中山等 。游客可以参观这些名人故居,了解他们的生平和贡献。
青岛八大关 - 欧式建筑与海滨风光
青岛八大关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市南指青岛市南区海边的八座历史建筑群,包括了德国时期的别墅和公馆。这些建筑 大多建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具有浓厚的欧洲风格,如德国巴洛克、哥特和新艺术运动等 。这些建筑的外观精美,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元素,展现了青岛作为德国殖 民地的历史。
总的来说,青岛八大关是一个集欧式建筑和海滨风光于一体的景区。游客可以欣赏到精美 的欧式建筑,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同时还可以享受到美丽的海滨风光。这里是一个融合 了文化、历史和自然景观的旅游胜地。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080511243 应婷婷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班摘要: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新城市应该强调德国民族性,强调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新城市的建筑应具有现代风格”。
关键字: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地理位置青岛地处山东半岛南部,黄海之滨,位于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与西面的亚速尔群岛、直布罗陀、马耳他岛,东面日本东京、美国西部旧金山的纬度大致相当。
东北与山东省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全市总面积为10654平方公里,市内七区,所辖五市,总人口为720.6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为1102平方公里,人口246.77万人。
青岛东依崂山、西伴胶州湾、南面黄海。
其地势东高西低,有山地、丘陵和平原。
青岛海域辽阔,海产资源丰富,胶州湾不淤不冻,港湾岛屿星罗棋布。
四季变化明显,但夏无酷暑,冬无严冬,春长、秋爽。
市内到底起伏,几座高60至130米的丘陵不仅将城区分为数个区域,而且还给与城市个性。
2、青岛的德式建筑设计特色青岛自1891年建置至今天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城市,1949年前,近代青岛老城区里的大规模城市建筑是随着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开始的。
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 1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风格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由于建筑法规禁止用瓦楞铁皮作屋顶材料,红瓦屋顶变成了青岛独有的特色。
花岗岩石在青岛一代储量丰富、价格低廉,价值当时在德国国内也流行以花岗石作建筑外墙装饰,所以,在青岛“花岗石”便成为典型的建筑材料,被广为使用。
青岛德国监狱简介

06
总结与展望
青岛德国监狱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总结
历史见证
青岛德国监狱作为历史遗迹,见 证了青岛曾经的殖民历史和中外 文化的交融,是研究青岛历史乃
至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
独特建筑风格
监狱建筑采用典型的德国殖民地建 筑风格,融合了欧洲与东方的建筑 元素,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文化遗产
作为文化遗产,青岛德国监狱承载 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 、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 义。
这座青岛德国监狱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历史背景,成为了青岛市的一个重要文化 遗产。
03
监狱运营情况
监狱运营情况
• 青岛德国监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监狱,曾经作为德国殖民地的青岛的重要司法机构。以下是对监狱运营情况的简要介绍。
04
文化影响与遗产价值
在德国殖民文化中的地位
代表性建筑
青岛德国监狱是德国殖民地在亚洲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体现了德国殖民时期的 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深化研究
拓展合作
创新发展
传承弘扬
加强对青岛德国监狱的历史、 文化、建筑等方面的研究,挖 掘其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与国际组织、学术机构等开展 合作交流,提升青岛德国监狱 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结合新技术、新理念,探索监 狱保护与利用的新模式、新路 径,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通过举办展览、讲座、演出等 活动,普及青岛德国监狱的历 史文化知识,提高公众对历史 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共同传 承和弘扬历史文化。
青岛德国监狱简介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历史背景 • 建筑特色 • 监狱运营情况 • 文化影响与遗产价值 • 参观信息与旅游体验 • 总结与展望
青岛八大关浪漫的欧式建筑风情

青岛八大关浪漫的欧式建筑风情青岛是我国东海岸的一座美丽城市,因其独特的欧式建筑风情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青岛八大关,这些古老而浪漫的建筑群萦绕在市区的金沙滩旁,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情。
本文将为您介绍这些青岛八大关浪漫的欧式建筑风情。
一、总览八大关建筑青岛八大关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的金沙滩附近,是青岛独特的欧洲建筑群落。
这八大关别墅群分别为栈桥、德国领事官邸、英国领事街、法租界、日本热带馆、皇家花园、法国领事官邸和直隶总督府。
这些建筑早已被列为青岛市的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着大批海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二、栈桥-极具历史价值作为八大关的起点,栈桥是青岛海滨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建于1892年,这座木制石桥曾是德国统治时期重要的船舶运输码头。
如今,栈桥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闹的游览景点,桥上设有观景平台,游客可以远眺海滩和市区的美景。
三、德国领事官邸-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走进德国领事官邸,你会被它那独特的欧式建筑风格所折服。
建筑采用立面对称、尖顶装饰和飘窗等元素,给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美感。
它是德国殖民者在青岛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八大关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之一。
四、英国领事街-浪漫的街道风情沿着英国领事街漫步,仿佛身临英国小镇。
这条街以其洋派建筑风格而闻名,建筑外墙多采用红砖和白色装饰,给人一种古典庄重的感觉。
街道两旁的建筑屋顶修剪整齐,墙上常常挂有蔷薇花等植物,更增添了街道的浪漫气息。
五、法租界-法式的浪漫风情法租界是八大关中唯一的法国殖民地遗址,这里保留了许多法式建筑的特色。
例如法国市政厅和法国领事官邸,建筑风格独特,给人一种法国古典浪漫的感受。
此外,在法租界还能找到欧式花园和巴洛克风格的教堂,让人仿佛置身于法国的小镇中。
六、日本热带馆-东方与西方的交融日本热带馆是八大关中一座特别的建筑,它结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建筑元素,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
建筑特点包括曲线屋顶、汉白玉和黑旗石等材料的运用,使得整座建筑如同一座东方宫殿,独具魅力。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摘要:1897年起德国人开始营建青岛港,直到1914年一战战败,这段时间正是德国的青年风格派在德国以及欧洲的鼎盛时期。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青岛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
这些建筑使青岛后来的城市建筑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总体特色“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是康有为先生对青岛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传神描绘也成为青岛城市形象的生动写照。
青岛地处沿海,是我国较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它所特有的地形、气候、文化、历史特点使得该地区形成了有着与西欧德式建筑特色相融合的建筑风格。
2、青岛德占时期主要建筑风格1897~1914年,青岛作为德国殖民者独占的殖民地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较早地开始了近代城市的历程,使青岛在城市风貌上的独特性表现为德占时期建成的高质量的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等风格的建筑。
而时值欧洲建筑的复古思潮和探求新建筑运动的影响,所以青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在此时期的建筑思潮和特色,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
2、1殖民时期风格即日本学者所称“外廊样式”。
当时德国殖民者仿效了英国在其印度殖民地颇为成功的这一建筑形式,每层均有遮荫的大面积敞廊环绕。
然而德国殖民者不久就发现这种热带建筑形式特别注重通风避热的建筑模式不适合青岛,因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又因其三面环海,在海洋环境的调节作用下,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于是许多“外廊样式”被改造了,以适应青岛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居住习惯,不久又舍弃了这种形式。
如青岛旧海关大楼,建于1899年,立面为两层券廊处理。
德国总督副官宅邸旧址,屋顶铺中国瓦,四周围以敞廊;德华银行,处于对气候的考虑,西面和南面设有通风的券柱式外廊,具有“殖民地式”风格。
参观青岛的德国监狱建筑

参观青岛的德国监狱建筑参观德国建造的青岛德国监狱。
应该说因为监狱建筑的特殊性,德国在青岛的监狱是我见到的最结实的房子。
这所房子从一战以前到现在,整整一百多年的时间,至今仍然坚固如初,那些台阶石头直接就是整块的花岗岩,厚重的墙壁和铁门让人们知道这的确不是一间民用设施。
现在看来,那些铁门似乎还是很有人情味的,开的小窗滑动如初,走廊的铁门还是的滑轨的,至今保持完好,屋子里面还是木地板,可能木地板不是德国时期的木头,不过大概也离解放的时代不远,木质很好。
每层房间数并不多,只是一个三-四层的小楼,窗外就能看到现在的栈桥和海军军事博物馆的军舰。
还有德国式的壁炉,左右各一,这种壁炉我从来没有在别的地方见过,也许欧洲有这样的建筑吧。
能有这样好的取暖设备的监狱实在比当时的很多中国的家居更温暖。
这的确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的德国建筑,大概如果不是建筑用途的特殊性,以及后来总是有些政权真正使用这个监狱建筑,也不会保持的这样好。
如此坚固体现出的是两个字:“监狱”,体现的是严重的防范意识,但是似乎有些成本太高。
说到成本,德国人做事的确是不计成本,或者说对成本的付出超出一般想象。
例如青岛,不知道它是否意味能够永久占领青岛?其实德国刚刚把青岛基础建设按照德国方案建立起来,就丧失了,甚至还修建了作用巨大的胶济铁路,以及浮动船坞。
可见对时机把握的并不理想,它不知道它不能守住的,很快就被日本抢走了,那个亚洲第一大浮动船坞虽被沉海底,还是被拖到佐世保港,这个家伙也卯足了日本在二战初期海军傲视苏美海军的底气。
青岛建立起来以后,(过去中国此地的重心在胶州和胶南的灵山卫琅琊台一带)很长时间里青岛的基础设施就不用建设了,而且也不敢更改,因为德国建筑(机械)的坚固程度总是让人不敢轻易改动,否则更改的成本承受不了或者总觉得没有必要。
直到后来汽车交通改变太多才开始了较大变化,往东部开辟很多,而胶济铁路进入高铁时代才部分更改了胶济铁路的部分地段和牵引方式。
青岛德式建筑及德国情缘

德国先哲们的智慧,日尔曼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德语的僵硬 与一丝不苟,让我们对德国的印象似乎只有理性。 但是当我们深入德国的生活,莱茵河畔音乐大师的灵感,慕尼 黑啤酒屋的豪饮,白雪掩映的古堡的神秘,又无一不在印证着 德国的率真与浪漫。
德式花园 就是倘佯在理性与浪漫交织相融的海洋。
德式花园崇尚简约、舒适,在花草种植与景观有意布臵中,让您无 意间体验到她的浪漫与轻松,让智者疲惫的大脑在此得到重生,获 得灵感。 漫步于德式花园中,一切看起来那么的仅仅有序,能让你的心情慢 慢地平静下来,放下现实生活中的嘈杂与不安,她所带给你的是一 次心灵的洗礼与情感的升华。 德国人的理性是与生俱来的,在他们的生活里面,不管遇到什么样 的事情,总是能够理智地面对,做事细致入微。这样的性格在德式 庭院设计中就可见一斑。 在花园设计中,修剪整齐,种植考究的植物,喷水池的设计等。 德国人在花园设计中把自己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深沉、内向、稳重和静穆
必备元素 修剪 设计 搭配
歌德曾说过:德意志人就个体而言十分理智,而整体却经常迷路。
理性主义、思辨精神和严谨而秩序,这已经成为德意志民族精神中 的一部分。
从二十世纪初的包豪斯学派到后来的现代主义运动,我们都能清晰
而深切地体会到德国理性主义的力量。
德国的景观设计充满了理性主义的色彩。
德式风格在青岛建筑中的体现
目
录
一、风格起源
二、建筑语言和符号元素 三、建筑特点解析 四、德式园林解析 五、青岛与德国
去过德国的人都会有相同的感觉:整个城市建 筑整齐、市容美观。市中心一带以楼房为主, 鲜有美国式的摩天大楼;古迹名胜,特别是古 建筑主要分布在内城。 这正是德国特有的建筑风情,表现出高度的规 划性、精确性和特有的工业美感。
青岛的建筑风格

青岛的建筑风格青岛,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从1898年开始,成为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至1949年,归属于中国,这段时间内留下了大量的欧式建筑,为青岛的建筑风格奠定了基础。
青岛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但以欧式建筑风格最为著名,这是因为青岛曾经是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德国人在青岛建造了大量的欧式建筑,因此,青岛成为了中国最具有欧洲特色的城市之一。
青岛的欧式建筑风格,主要分为德国式和英国式两种。
德国式建筑以红砖瓦屋顶、尖顶、花窗玻璃、铁艺栏杆、木制窗户等为特点,英国式建筑则以白色石灰石墙、石柱、石雕、拱形门廊、玻璃穹顶等为特点。
这两种风格的建筑在青岛城市中随处可见,如八大关、小鱼山、栈桥等地都有德国式建筑,而天主教堂、圣弥额尔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等则是英国式建筑。
这些建筑物的建筑风格精美,造型独特,给人一种浓郁的欧洲风情。
除了欧式建筑外,青岛还有一些中国传统建筑,如德国街、中山路等地的民居建筑,这些建筑物以红墙黄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等传统元素为特点,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青岛本土特色。
在青岛的建筑风格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建筑——啤酒文化建筑。
青岛啤酒是青岛的一张名片,而啤酒文化建筑则是青岛啤酒文化的代表。
啤酒文化建筑以青岛啤酒为主题,建筑造型和装饰均与啤酒有关,如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啤酒节主会场、青岛啤酒厂等。
青岛的建筑风格多样,不同的建筑风格代表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建筑物见证了青岛的发展历程,也是青岛的文化遗产。
青岛的建筑风格也是青岛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原因,每年都有众多游客来青岛欣赏青岛的建筑风格。
青岛的建筑风格多样,但都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些建筑物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和文化,也是青岛的文化遗产。
青岛的建筑风格是青岛的一张名片,也是青岛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岛八大关德国风情的历史之旅攻略

青岛八大关德国风情的历史之旅攻略青岛作为中国的滨海城市,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德国风情而备受瞩目。
其中,八大关地区是青岛保存最为完整的德国建筑群,也是体验青岛德国风情的最佳去处。
本文将带您进行一次青岛八大关的历史之旅,探索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1. 八大关的历史背景青岛八大关位于青岛市区东部,是原德国租借地时期留下的德式建筑群。
在19世纪末,德国殖民者将青岛打造成了亚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八大关区域包括德国总领事馆、马场路、德文学校、庙山别墅区等地,每座建筑都带有浓厚的德国建筑风格。
2. 八大关区的建筑风格德国建筑风格是八大关区最鲜明的标志之一。
建筑外立面常见的风格包括新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风格等。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红砖砌体,建筑外墙装饰精致,檐口线条曲线优美,反映出德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3. 栽溪别墅:德国总领事馆的见证德国总领事馆是八大关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也是八大关德国风情历史之旅的重点景点之一。
这座由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建筑曾是德国总领事的官邸,如今已成为博物馆对外开放。
栽溪别墅内部陈列着许多德国文物和历史照片,让人们了解青岛德国租借地时期的生活与文化。
4. 马场路:回到百年前的青岛马场路是八大关区的一条历史街道,保留了许多德国建筑。
这里有着一片古老而迷人的街道,沿途可以看到古老的建筑、精致的雕花立面和别具特色的门窗。
在马场路散步,仿佛回到了一百年前的青岛,体验青岛德国风情的独特魅力。
5. 德文学校:见证留学德国的历史德文学校是青岛保留最完整的欧式学校建筑,该建筑现在仍然作为学校使用。
德文学校是当年留学德国的青年们的见证,这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如今,游客可以参观学校的外部,感受历史的沉淀与德国学府的风采。
6. 庙山别墅区:山海交融的建筑群庙山别墅区是青岛八大关的延伸,也是德国风情的体现之一。
这里有许多欧洲式的别墅,建筑坐落在山坡上,与碧海蓝天相映成趣。
散步于庙山别墅区,可以欣赏到绝佳的海景和优美的园林景观。
青岛八大关建筑

青岛八大关建筑青岛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海滨城市,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
其中,八大关是青岛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
它位于市区的南部,是一片集各国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区域。
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多种国家的建筑风格,每一座建筑都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
八大关建筑群由德国建筑师设计,建于19世纪末。
当时,青岛作为山东半岛的重要港口城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商和外国移民。
这些外国建筑师带来了自己国家的建筑风格,并将其融入到八大关的设计中。
因此,八大关建筑群呈现出了多样且独特的建筑特色。
首先,德式建筑是八大关建筑的主要风格之一。
德国建筑师们将他们祖国的建筑风格带到了青岛,并将其融入到当地的环境中。
我最喜欢的一座德式建筑是它们的红砖构造和尖顶设计。
红砖给人一种古老而舒适的感觉,而尖顶则增添了一份优雅和庄重。
我曾经在其中一座德式建筑的露台上看海,思绪万千。
站在那里,我仿佛能感受到过去往事的沉淀,那时的青岛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地方。
除了德国建筑,八大关还有英国建筑的影响。
这些建筑通常以纯白色为基调,凸显出它们优雅而贵族的气质。
其中一座英式建筑是一所教堂,高耸的尖顶屹立在八大关区域的中心。
当我踏入教堂的大门时,深深地感受到了庄严和敬畏,我无法想象,这座教堂见证了多少人们的喜怒哀乐,它像一个永恒的守护者守护着这座城市。
与德国和英国的建筑风格不同,八大关还有数座俄罗斯式建筑。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尖顶和装饰品而闻名,给人一种神秘而华丽的感觉。
我曾在其中一座俄式建筑的餐厅用餐,这里的装饰充满了俄罗斯的民族特色。
当一位穿着传统服装的乐手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些俄罗斯风情的建筑为青岛增添了一份异国情调。
八大关建筑群不仅是城市的地标,也是历史的见证。
这里曾经是世界的十字路口,各国文化在这里交汇和碰撞,共同为这座城市创造了独特的魅力。
每一座建筑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记录着青岛的变迁和发展。
德占时期青岛历史建筑外立面研究

一个城市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建筑的外立面。
建筑的风格、形式等内容会影响我们对这个城市建筑的首要印象,而建筑立面的材料、质感、造型等因素会成为我们对这个建筑观察的焦点。
一个城市建筑外观是体现城市风貌最为直观的方式,如北京的四合院、胡同,再比如重庆的吊脚楼、地形高差,这些都是这个城市带给人们的首要印象和感受。
因此,建筑外立面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大概是对青岛这个城市最简明的评价了,形成这样的风貌的一部分原因就是青岛被殖民统治的历史,而这段被德国占领的时间是青岛城市风貌定型非常重要的一段时间。
一、建筑外立面概念阐述及构成元素建筑外立面,指的是建筑和建筑的外部空间直接接触的界面以及其展现出来的形象和构成的方式,或是建筑内外空间界面处的构件及其组合方式的统称。
根据建筑外观的设计元素来划分,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元素包括入口设计、墙体及柱式设计、门窗设计、屋顶设计、细部设计。
(一)入口设计建筑入口就是指人们进入建筑所经过的门或者口部,是从室外进入室内的过渡性空间。
构成建筑入口的主要元素为门、门口周边的界面、雨棚及门廊、台阶坡道及周边的铺地、附属设施等,建筑入口所具有的功能属性包含交通的组织、入口的标志、空间的划分、文脉的彰显等。
(二)墙体及柱式设计墙体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承重构件又是围护构件,墙体可分为外墙和内墙、承重墙和非承重墙。
墙体设计时首先应该满足承重、围合、隔热、隔声、保温等功能要求,然后考虑它的设计风格。
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建筑性质影响了墙体材料及色彩选择。
柱式是一种建筑结构的样式,它由柱和檐构成,可分为柱础、柱身、柱头,由于尺寸、比例、形状、装饰的不同而形成各不相同的柱子样式。
柱式上主要分为中国古典建筑柱式和西方古代柱式,而西方主要柱式可分为古希腊柱式和古罗马柱式。
古希腊柱式为多立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
(三)门窗设计门是建筑的构成元素,也就是建筑的入口,而窗户可以说是建筑的灵魂。
花石楼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上传

花石楼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摘要:八大关风景游览区是青岛海滨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整个景区的中部,西临汇泉湾南接太平湾,面积为67公顷,是精湛的世界建筑艺术与独具匠心的庭院绿化完美的结合。
而位于青岛第二海水浴场东端的岬角上有一座临海别墅,则是八大关代表性建筑,这就是著名的花石楼。
花石楼是一座城堡式的别墅,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的风格元素,呈现出多元化的建筑艺术景观,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花石楼,古典主义,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洛可可1 青岛德式建筑概况青岛近代史上先后经历了德、日、美三代帝国主义的统治,经过百年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德式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城市近现代建筑艺术文化景观。
虽然在青岛的殖民历史中德国的殖民统治并不算长,但它的整体城市格局是由德占领时期的规划的,所以建筑中包含了德国的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以及折中主义等建筑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倾向,体现了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所表现得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
由此所形成的城市艺术建筑景观,不但是青岛历史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构成了青岛丰富多彩、错落有致的城市特色。
2 八大关风景游览区概况“八大关景区”位于汇泉东部,是我国著名的风景疗养区,面积70余公顷,十条幽静清凉的大路纵横其间,其主要大路因以我国八大著名关隘命名,故统称为八大关。
解放前,这里是官僚资本家的别墅区。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八大关进行了全面修缮,使其为我国重要的疗养区之一,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重要的国际友人,曾在这里下榻。
八大关别墅区的特点之一是有众多的各国风格建筑,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这里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丹麦式、希腊式、西班牙式、瑞士式、日本式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
“八大关”的特点,是把公园与庭院融合在一起,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四季盛开的鲜花,十条马路的行道树品种各异。
如韶关路全植碧桃,春季开花,粉红如带;正阳关路遍种紫薇,夏天盛开;居庸关路是五角枫。
青岛八大关探寻德式建筑的独特风情

青岛八大关探寻德式建筑的独特风情青岛八大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被誉为“中国的小瑞士”。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德国殖民时期建筑,展现出独特的德式风情。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探寻八大关的风貌,并了解其中的德国建筑文化。
一、简介青岛八大关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毗邻青岛市中心,总占地面积达100公顷。
这里包括了德国殖民时期的领事馆区、商业区和居住区,被列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八大关之名由来自清代中德租借的《好望角条约》而得名。
这里的建筑以德国建筑为主导,展现出独具一格的德式建筑风情。
二、德式建筑风格以及独特之处1. 德式建筑特点德式建筑以其独特的特点而闻名,其中包括了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等。
在青岛八大关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元素的运用。
比如,建筑立面常常采用浅色石材或砖块,外立面装饰丰富,拱形门廊和尖顶是德国建筑的独特标志。
此外,建筑内部也十分注重对称和对比效果,给人一种华丽典雅的感觉。
2. 青岛八大关的建筑特色青岛八大关的建筑鳞次栉比,各有特色。
克里特别墅是一个德国式的别墅,以其精致的建筑风格和独立花园而著名;华丽的魏家大宅展现了折衷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完美结合;世界瞩目的十八尖顶庙舍是一座巴洛克式的教堂,雄伟壮观。
这些建筑物无一不彰显出德国建筑风格的独特风情。
三、德国建筑文化的影响1. 彰显历史渊源青岛八大关所展现的德国建筑文化,体现了中德两国交流与历史渊源。
德国在青岛的殖民时期,带来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理念,为青岛的城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之后的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2. 文化交融青岛八大关的德式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青岛文化。
建筑物不仅保留了德国建筑的特点,还融入了中国的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
这种文化交融不仅在建筑上可见,还体现在艺术、音乐等方面,使得青岛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四、保护与发展1. 文物保护青岛八大关作为青岛市的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青岛德国建筑群

分布区域
德国建筑主要分布在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等十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中,如中山路、沂水路、太平路、广西 路、河南路、曲阜路、湖南路等,现在基本保持着德国占领青岛时期的建筑格局和原有的历史风貌。这些街道两 侧的德国建筑,其平面布局、立面设计呈现出明显的德意志民族风格特征。
建筑特点
建筑特点是:建筑本身多为砖木结构,所用石料为采自崂山的花岗岩,钢材则由德国本土运来。大型建筑多 配以花岗石嵌角或采用厚重的蘑菇石作墙裙。建筑风格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屋顶方面,精良的牛舌瓦置于屋面并常 采用折坡形式,高耸的山墙既打破屋檐单调的水平线,又起到构图中心和视角焦点的作用,山墙上经常配以仿木 结构的欧洲中世纪田园建筑设计手法,门窗边习惯加上精美的装饰线条。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门窗套的顶部又 不断处理为卷拱型的格调形式。建筑外墙多采用水泥为材料,并伴以凹凸花纹或水泥拉毛的做法,外墙色彩多以 米黄色为主。建筑多以独立的布局出现。这些设计手法再配以屋前房后的绿树映衬,更加上建筑物处在青岛这片 碧海丘陵之间,所以形成了后人经常谈及的“红瓦、黄墙、绿树、碧海、蓝天”为青岛城市特有风貌之说。
建筑一览表
感谢观看
历史背景
青岛德国建筑群1897年德占青岛后,为加强德国殖民统治和对我国的经济掠夺,在青岛兴建了较为完整的德 意志帝国殖民统治体系建筑,这些建筑对体现青岛城市风貌特色起着主导作用。青岛近代史上先后历经德、日、 美三代帝国主义统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德国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城市近现代建 筑艺术文化景观。在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德国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廷、折中主义等建筑 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倾向,体现了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所表现的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
1913年《香港每日新闻》对青岛的报道体现了青岛德国建筑的特点:“从海上眺望青岛城,只见其坐落在一 片旖旎风光之中。其建筑整齐美观,重重红色屋顶跃动于层层翠绿之中,令人心旷神怡。这景色简直像是德国的 一个小小剪影,这剪影在移植过程中变得愈加完美。”
百年建筑探寻青岛的德国风情

百年建筑探寻青岛的德国风情青岛,这座位于中国东海沿岸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德国风情而闻名于世。
在百年历史的沉淀中,青岛的建筑风格保留了德国殖民时期的痕迹,成为了城市的瑰宝。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同探寻百年建筑,领略青岛的德国风情。
一、建筑师之城青岛的建筑风格受德国殖民时期的影响,并受到了来自欧洲的建筑师的设计。
这也使得青岛成为了建筑师之城。
早在19世纪末,德国政府在青岛设立了租界,并聘请了一批优秀的德国建筑师来设计城市的基础建设。
这些建筑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华,将德国的建筑风格注入到青岛的街道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德国风情。
二、大正路上的德国豪宅大正路作为青岛最具特色的街道之一,集中了许多精美的德国豪宅。
这些建筑具有浓郁的欧洲古典风格,包括巴洛克式、新哥特式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湛山别墅,它是青岛的地标建筑之一,也是一个深受游客喜爱的景点。
这座建筑以它的白色外墙和红色屋顶闻名,展现出了典型的德式建筑特色。
三、德国风情街上的砖瓦小楼青岛的德国风情街是青岛文化集市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条街道上有许多砖瓦小楼,它们是当年德国人为了适应青岛气候而特意设计的。
这些小楼的外墙全部用红砖砌成,给人一种古老而秀美的感觉。
走在德国风情街上,仿佛时光倒流,让人置身于百年前的德国小镇。
四、德国总督府的风采德国总督府是青岛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也是德国殖民时期的政治中心。
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巴洛克式和新哥特式等多种风格,庄重而壮丽。
德国总督府的外观浑然一体,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建筑师精湛的设计功力。
今天,德国总督府已成为了青岛的一个博物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五、其他德国式建筑除了以上提到的建筑,青岛还有许多其他德国风格的建筑。
例如,青岛火车站的钟楼就是一个德式建筑,并且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地标。
此外,青岛胶东半岛上的德国租界也留下了一些德式别墅,这些别墅都是那个时期德国富商们的豪宅。
在青岛的街头巷尾,一座座德国风格的建筑见证了青岛的历史。
浅析青岛德式建筑

浅析青岛德式建筑摘要:德国在侵占青岛之前,通过营建建筑群体来控制青岛。
青岛殖民时期留下来的德式建筑,至今仍有多数在使用,这些德式建筑的存在也是青岛城市风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将对至今犹存的德式建筑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德式建筑;建筑群;建筑文化一、青岛的历史概况青岛原系一渔村,旧称胶澳。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政府派兵驻防胶州湾,于青岛设立海上防役,此为青岛建置的开始。
自建置到1949年6月2日,青岛分别受统治于清政府、德国、日本、国民政府,直至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才进入了新时代。
二、青岛的建筑概况青岛自1891年建置至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中式风格的建筑在青岛占据少数,德式风格的建筑占比最多,这些异国风格的建筑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承载着过去的历史和记忆。
德国占领时期是城市建筑发展的形成期,出现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是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其时间跨度是123年,在这百年间,青岛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三、青岛德式建筑发展概况青岛在1897年之前的中国建筑遗留不多,也较分散,市镇房屋店铺多为青瓦平房,未形成近代城市规模,保留到今天的更是凤毛麟角。
青岛地区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始自德国侵占之后。
青岛得天独厚的临海位置、适宜的气候条件、优美的地形地貌,使得德国建筑师竭尽所能将青岛的建筑群建设成一个既由中国特点又具有时代特色的德式建筑群体。
让生活在中国的德国人有生活在本土的感觉。
在建设之初,德国建筑师在青岛划出一片居住区域,规定此区域只有在华的欧洲人才可以使用,这个区域就选在了现在栈桥附近的沿海区域。
行政区域结合了青岛地貌,选在了背山面海的关海山南麓。
在1897-1914年的德国殖民统治的17年期间,建有胶澳总督府行政大楼、胶澳法院大楼、胶澳警察署大楼、监狱、教堂、医院、银行、公司洋行、观象台、邮政局、商店、大中小学校、公寓、别墅等建筑,同时还兴建了码头、港口、灯塔、发电厂、啤酒厂等各类建筑。
青岛建筑风格历史背景简介

青岛建筑风格历史背景简介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岛的建筑业也迎来了空前的发
展机遇,城市化建设也在不断加速。
受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影响,青
岛的建筑风格相对比较多元,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精华,形成了
独树一帜的青岛建筑风格。
背景一:德国租借时期
1898年至1914年,德国租借青岛期间,德国人在青岛建造了一
大批德式建筑,如:陈府、德国工商银行、萨克森多奇宫等,以其坚实、稳重的建筑风格和非常注重细节的风格,在建筑风格上大量吸收
了欧洲文化的元素,对青岛深刻影响。
德式建筑风格使青岛在近现代
初期成为了中国的“建筑博物馆”。
背景二:“道光年间”青岛护城河留下的历史建筑
青岛护城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的“道光年间”,而护城河附
近逐渐出现了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记录了青岛当时的历史文化和建
筑风格。
这些古建筑如今已成为了青岛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青
岛城市建设中不可多得的历史遗迹。
背景三:20世纪初期的胶州湾店与四方街
20世纪初期,胶州湾店和四方街成为了青岛的商业中心,同时也是青岛建筑风格的代表性区域。
胶州湾店的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欧
洲文化和中国元素,檐口的装饰非常精美,整体设计富有浪漫情怀;
而四方街则以其仿古建筑、西方文化建筑风格等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
总之,青岛建筑的发展历程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在青
岛如此多元的建筑风格中,德式建筑和青岛的历史建筑是青岛建筑风
格的两个主要代表。
这些特色建筑不仅是青岛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
部分,同时也是世界建筑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岛德占时期的主要建筑风格

青岛德占时期的主要建筑风格提纲:1. 德占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2. 德占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风格3. 德占时期在青岛的具体表现和建筑代表作4. 德占时期建筑对当代建筑的影响和启示5. 德占时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问题1.德占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德占时期指的是1898年至1914年德国对青岛及其周边地区的殖民统治时期。
德国可以视作青岛现代城市的创建者。
德国作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家,将先进的城市规划、建筑技术以及管理理念引入青岛,推动了青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德国的殖民政策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习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德占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风格德占时期的建筑风格可以概括为欧洲古典主义和新艺术运动两种风格。
其中古典主义风格受到希腊罗马建筑的影响,建筑充满了对比鲜明的对称和纪念意义的象征。
新艺术运动是德国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注重艺术感官上的表现,充满了变形的曲线和几何形体。
3.德占时期在青岛的具体表现和建筑代表作德占时期在青岛的典型建筑代表作包括:著名的德国街、兴隆山夜景、爱华别墅、宁夏路、岛城别墅区等,这些建筑代表着德占时期的建筑面貌和风格,也是青岛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
4.德占时期建筑对当代建筑的影响和启示德占时期的建筑风格在当代建筑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它的代表性建筑充满了艺术性、纪念意义和功能性的结合。
这些建筑对于我们现代建筑的设计以及城市规划的思考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可以为我们在城市建设中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建议。
5.德占时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问题由于岁月的侵蚀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德占时期的建筑遭受到了一定的损坏和改建,保护和传承德占时期的建筑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城市管理部门和相关学科专家应齐心协力,一方面加强对德占时期建筑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开展有关德占时期建筑的研究和教育工作,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青岛的历史和文化。
案例:1.德国街德国街是青岛德占时期城市规划的核心部分,东起湛江路,西至海泊桥。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1897年11月德国占领青岛后,为加强殖民统治,在青岛兴建了较为完整的德意志帝国殖民统治体系建筑,这些建筑对体现青岛城市风貌特色起着主导作用。
青岛近代史上先后历经德、日、美三代帝国主义统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德国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城市近现代建筑艺术文化景观。
在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德国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廷、折中主义等建筑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倾向,体现了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所表现的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
由此所形成的城市艺术建筑景观,不但是青岛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构成了青岛丰富多采、错落有致的城市特色。
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正式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
1900年正式推出了几经调整的由德国人设计的胶澳青岛区的总体规划,建筑活动全面展开,市政工程亦同步进行。
根据总体规划,在青岛湾北侧、观海山南侧,依山傍海处布臵为行政中心和欧人居住区。
在此区域内,除天后宫和总兵衙门外不准建造华式房屋,建筑形式应以德意志民族传统形式为主调。
从德占初期至1910年,是早期青岛市区建筑风格形成的时期,也是城市建设规模较大和建设速度较快的时期,许多重要德建筑物都在1910年前建成,其中的代表作品有:总督府、总督官邸、警察署、俾斯麦兵营、总督学校、德华高等学堂、德华银行、野战医院、基督教堂,以及美、英、俄领事馆、水师饭店、吉利银行等大量的行政、商业和金融性建筑。
同时还出现了许多花园别墅。
1910年后,随着市区人口规模的扩大,德国重新制订了胶澳青岛区的总体规划,城市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各类单体建筑物的修造方面,如:胶澳海关、帝国法院等。
这些建筑包括了市政、军事、法院、警署、监狱、海运、铁路、医院、学校、宗教、银行、工厂、住宅甚至供电气暖水等各种建筑和设施,大多数还在正常运行和使用。
1949年青岛解放后至今,青岛市结合旧城改造,使德国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大部分建筑保护完好,不少已作为公共建筑对外开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级艺术设计(环艺)综合实习考察报告实习名称:青岛德式建筑可持续利用研究实习时间: 2011-9-5——2011-9-18 专业班级: 08环艺3班姓名学号:2011年 9 月 18 日青岛德式建筑可持续利用研究———兼论建筑与结构的融合摘要:根据青岛市德式建筑艺术特色和城市发展运营需求,以及在青岛进行的德式建筑物质量鉴定、修复等方面的积累而拟定的。
主要挖掘了青岛德式建筑艺术的历史风貌和特色,研究青岛德式建筑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论述了青岛德式建筑可持续利用的意义,研究了全球化语境条件下发扬青岛德式建筑艺术的途径和价值;回顾了历史建筑艺术保护的成果,研究了建筑空间艺术与结构空间性能的关系;交代了青岛德式建筑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并结合青岛市中山路老字号商店的修复工程,阐述了结构空间性能的检测、验算和修复,以期达到德式建筑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本文对青岛德式建筑艺术的传承和中国特色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德式建筑;可持续利用;建筑与结构;检测;修复自1898年威廉二世强行出兵胶州湾,与清政府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从此德国人利用统治时期的16年间建成了一座西方化现代城市———青岛.从而,哥特式建筑、新罗马风建筑、文艺复兴建筑等,欧陆建筑艺术风格齐集青岛.如今,漫步青岛老市区,随处可见殖民时期遗留并历经百年岁月沧桑的德式建筑.他是青岛历史的见证,已成为青岛的标志性建筑,吸引着无数建筑艺术爱好者的目光.同时,融入了青岛建房“取向阳坡、依山靠水、人字屋顶”的民俗和室内外装修的“手工艺术、时尚前卫、本土民间工艺”的风情,形成了如今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城市风貌。
然而,德式建筑艺术的发挥和传承需要结构来支撑,结构是建筑艺术的载体,由于这些德式建筑使用至今已达110年之久,远远超过了其使用年限,结构上出现诸多缺陷和质量问题,有的建筑物甚至破烂不堪.为了实现德式建筑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探索了建筑空间艺术与结构空间性能的依存关系,并以青岛市中山路老字号商店修缮加固工程为例,论述了德式建筑的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结构质量监测、修缮加固措施等,为青岛市德式建筑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其他具有建筑特色城市建设亦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对于历史建筑艺术的保护,19世纪中叶,形成了历史建筑艺术保护的基本理念,保护修复工作也逐步科学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国家相继制定了一些文物保护法令.进入21世纪,欧美一些国家在历史建筑艺术保护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我国古代建筑有七千多年可考的历史,有大量历代建筑实物和遗迹留存至今,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建筑艺术保护经验.1964年梁思成提出维修历史建筑应以“整旧如旧”为原则,主张经过维修的古建筑在消除病害、恢复结构安全稳定、延长寿命的同时,要仍能保持其历史和艺术风貌。
1建筑空间艺术与结构空间性能的关系建筑空间是人们通过某种材料物质手段,从自然空间中分隔而成.维护之后的空间改变了原来的性质,即由自然空间转换为适合人们功能使用的人文空间.改造活动主要满足两种需求:最基本的功能使用需求和人们的心理审美需求.前一种是以符合功能的规定性为根本目的的,是由空间适应量、适应形和适应质来满足,可以将其称为适用空间.后一种是将空间提高到和谐统一又富于变化的艺术表现及情感表达的高度上来,可以称为视觉意境空间.而满足“功能”和“审美”需求下的任何空间类型,都需要合理有效的结构空间来实现,即使用合理的工程技术、选择适用的结构类型、经济有效地发挥材料的力学性能,让空间的整体和局部皆具备所需的刚性强度,符合静力平衡条件.这3种空间形成的出发点不同,各自遵循的法则不同,各自的功能不同,但其在建筑中却三足鼎立、互相支撑、互相制约,只有将三者协调统一,才能塑造出完美的建筑.结构同时服务于建筑的精神审美(即建筑艺术)要求.在古代,建筑师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约定俗成的营造法式,使其在建筑创作的最初阶段就将功能、审美、结构综合地考虑、使用.例如,13—15世纪欧洲的高直建筑风靡一时,其建筑功能多是教堂.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其采用的拱肋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拱肋结构连同支撑它的柱墩、飞扶壁,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虽然由石头砌筑,却有着一切框架结构的特征,因此也称为砖石框架结构.建筑物高直的尖拱,使建筑物可以营造出一种高耸、空灵、令人神往的神秘气氛,体现了人们对天堂的向往,力图通过人世间的建筑去接近上帝.尖拱的平面成规整的矩形,拱顶的全部荷载分别集中在4个角,然后通过柱墩传至地面.反映在平面上既无内墙,也无外墙,所有的仅是柱墩与飞扶壁,其水平向外的推力由飞扶壁来平衡.今天看来,是典型的建筑加固手段,近似现代扶壁柱的作用.内部空间是由许多个拱肋结构连接在一起,共三跨,中央高两侧低,三跨之间连成一体,形成狭长、细高、通透的空间形式.分割内外空间,则主要靠镶嵌在两柱间的大面积花窗棂,装饰纤细轻巧.由红、黄、蓝三原色组成的彩绘玻璃,在阳光的投射下混合成为灰光,建筑室内呈现一种灰茫茫的色彩环境.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丰富了建筑技术手段.巧妙运用各种建筑结构形式,可以为当今社会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埃罗·萨里宁曾说过:“每一个时代都是用它当代的技术来创作自己的建筑.但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拥有的建筑技术更加神奇而丰富,这是之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建造大型现代体育场馆、公共娱乐建筑多采用大跨度结构.通过几厘米厚度的空间薄壁结构,覆盖超过数百米的巨大空间,使成千上万的观众聚集于此.悬索结构通过钢材受拉可承受巨大张力的特点,发挥了钢材极高的抗拉能力,从而大幅度节省材料,减轻结构自重,加大结构跨度.而承重索与稳定索的双向配合,不但获得很好的稳定性,还获得优美的建筑曲线,建筑物外观轻巧、通透,生动活泼,动感十足.把建筑功能所要求的空间形式和结构覆盖的空间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建筑造型与精神审美要求达到完美的结合.各种建筑结构类型尽管各有特点,但却有着两个共性因素:一是符合科学的力学性能,二是形成的空间类型可满足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前者是这一结构类型存在的基础,后者是它得以存在的价值和条件.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将使某一种结构形式具有巨大的生命力.自古以来的优秀作品一定是适用空间、意境空间、结构空间的有机结合,通过美的外型反映结构的科学性,这也是评价建筑价值的唯一标准.2德式建筑的可持续利用原则为了使德式建筑艺术发扬传承为我所用,必须确保其结构的稳定和安全,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鉴定、加固、修缮和装潢.(1)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弘扬艺术.在青岛有很多条街道、建筑物都能够挖掘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尊重历史、还原历史远比抛弃历史、推翻历史更为明智,也更有价值,更加体现了我们这一代人对先人和后人的负责态度.延续百年的盛锡福、春和楼、亨得利、环球体育以及谦祥益,清晰而明确的标志着中山路北段的功能定位,也体现了中山路建筑艺术的历史风貌.(2)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发展.为了适应城市发展改造和人们生活的需求,完善城市空间、建筑和社会福利设施,老建筑、旧街道还需不断进行更新.旧城改造是个不间断的过程,取决于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例如,在中山路劈柴院改造中,依照中山路改造总体规划,从建筑形态、商业形态和文化形态上来布局,恢复其本来面貌,最大限度地恢复老建筑的本色,保护原有建筑上的历史印记、经典细节、文化单元和建筑符号,以及原有材质和色彩,形成新的“市井大院”.(3)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首先对已有结构进行检测和可靠性鉴定分析,全面了解已有结构的材料性能、构造和体系以及结构缺陷和损伤等信息,分析结构的受力现状和持力水平,为加固方案的确定奠定基础.然后确定合理的加固方案,方案应技术可靠、经济合理、方便施工.结构加固方案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已有结构实际现状和加固后结构的受力特点,对结构整体进行分析,保证加固后结构体系传力线路明确,结构可靠.再后应减少对原有结构的损伤,尽量利用原有结构的承载能力.对已有结构或构件,在经结构检测和可靠性鉴定分析后,对其结构组成和承载能力等有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并利用其作用.最后在加固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实际结构的检查,如发现与鉴定结论不符或检测鉴定时未发现的结构缺陷和损伤,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最大限度地保证加固的效果和结构的可靠性。
3中山路老字号商店的检测与修复及其可持续利用依照建筑空间艺术与结构空间性能的关系以及青岛德式建筑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对青岛市中山路老字号商店妇女儿童商场楼和盛锡福商场楼进行了鉴定和修复(见表1).妇女儿童商场楼位于中山路和海泊路交叉口处,该楼为3层框架结构建筑,已投入使用超过50年,均为服装专卖店.1987年12月曾经改造,楼梯柱为改造时新加,建筑面积约1 023 m2,.盛锡福商场楼位于中山路,南接妇女儿童商场楼.盛锡福商场楼为3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约680m2,房屋外观如图所示.经现场勘查和抽样检测,妇女儿童商场楼存在以下问题:2层个别柱严重碳化(碳化深度达27 mm),楼顶层楼梯处墙体墙皮脱落严重,梁被腐蚀、钢筋锈蚀,对结构强度、耐久性有一定影响.柱体的个别部位位置因施工质量问题,回弹值较低,碳化严重,楼梯梁腐蚀严重。
盛锡福商场墙体局部抹灰受潮起皮、脱落,个别墙面抹灰出现裂缝,部分结构柱内部混凝土有跑浆现象,梁与柱的节点处出现渗水导致结构构件上的抹灰由于浸水而起皮腐烂,梁与墙搭接的地方墙皮抹灰出现裂缝。
4结束语为了实现德式建筑艺术的传承,保持青岛市德式建筑的可持续利用,探索了建筑空间艺术与结构空间性能的依存关系,并以青岛市中山路老字号商店修缮加固工程为例,论述了德式建筑的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结构质量监测、修缮加固措施等,为青岛市德式建筑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对其他具有建筑特色的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建筑是艺术,结构是载体,建筑艺术是靠结构力学性能而彰显出的,满足人类使用功能和艺术审美需求,都需要合理有效的结构空间来实现,因此需要建筑师和结构师在新建建筑中予以考虑.同时,对于青岛市古老德式建筑来讲,为了使德式建筑艺术发扬传承为我所用,必须确保其结构的稳定和安全,为此就必须进行科学的鉴定、加固、修缮和装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