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与利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资源环境与保护与利用

浅议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

保护与利用

学校:北京林业大学

学院:园林学院

班级:硕-城市规划与设计

*名:**

学号:*******

2011年9月

浅议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与利用

摘要/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源远流长,是中国远古时期产生的生土建筑技术在福建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土楼的保护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本文以永定县初溪土楼群的保护为例,探讨了传统生土民居建筑遗产的保护对策,并对土楼建筑和土楼村落保护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遗产保护,景观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

福建土楼多数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以永定、南靖两县居多。据统计,南靖县现存土楼15000余座,永定县现存7000 余座。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主要集中在初溪、洪坑、高北3个片区,其建筑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蕴含着丰富的汉民族福佬民系、客家民系的文化内涵,在丰富多彩的世界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永定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体现了11世纪以来福建西南部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对中国生土建筑艺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申报世界遗产的重点项目,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概况

1.1 历史沿革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人历经沧桑,从黄河流域辗转迁徙到永定之后,由于特殊的历史、社会、自然环境并受传统观念的支配等原因,融合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发明、创造了以生土夯筑而成的土楼,是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末宋初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的时候,元代以后,永定客家土楼已相当普遍。明中叶以后,永定客家土楼进入了成熟期,高楼鳞次栉比,建筑工艺炉火纯青,造型千姿百态,功能日趋完善。清初以后,永定客家土楼进入了全盛时期。目前现存土楼20000多座,不但遍布永定全县每个乡村,而且辐射到周边其他地区,包括非客家地区。

1.2 土楼的价值

永定客家土楼作为我国宝贵的生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价值。

(1)历史价值

永定客家土楼历史悠久。进入封建社会后,在其他地区的生土建筑衰落、绝迹之时,客家民系因自然灾害和战乱南迁到此,为防御盗匪和自然灾害,他们沿袭中原祖先的建筑艺术,融合当地文化发明创造了生土夯筑的土楼,并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不断发展、创新,是民族交融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实证,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2)艺术价值

永定客家土楼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土楼的选址、布局、结构到装饰,都比较形象、全面、集中地反映了传统的宗族观、道德伦理观和风水观念,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色彩、独特的地方风格,不仅在中国民居中特有,即使在世界民居建筑中也是非常特别的形式。同时,它又有一种乡土美感,无论是从单体上还是整体布局上,其艺术价值不但体现在画境、意境以及单体的雄浑美、整体的气势美方面,也体现在内部装饰的雕刻艺术、楹联、书法艺术美等诸多方面。

(3)科学价值

永定客家土楼群落根据传统生活方式,利用本地材料和方法,依山沿溪而建,在建筑的方位选择、布局、稳定性、采光通风等方面对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开创了生土民居建筑艺术的新形式。

(4)社会文化价值

永定客家土楼是集历史文化、审美艺术和科学研究为一体,且与自然山水环境相互融合的民居建筑群,在中国民居史上的地位和它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使它成为永定县最重要的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近年来,海内外人士前往参观、研究的人数日趋增多,这使得土楼的保护和展示利用对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以永定县初溪土楼群为例,说明土楼的保护现状及笔者在土楼保护规划中的一些构思。

2 初溪土楼群概况

2.1 初溪土楼群现状描述

初溪土楼群位于永定县南部的下洋镇初溪村,距县城凤城镇47km,元末明初徐氏在此开基。在初溪村,建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土楼楼名均以“庆”字命名,如和庆楼、集庆楼、藩庆楼、共庆楼、善庆楼等等。最老的圆楼集庆楼为徐氏三世祖于公元15世纪(1419年)所建,年代最迟的圆楼是建于1978年的善庆楼。土楼的主要种类有长方形楼、正方形楼、圆楼、椭圆形楼、六角形楼、曲尺形楼、凹字形楼和一字形楼等。

初溪村位于海拔400~500 m大山深处的山腰上,群山环抱,地形复杂,坡度较大。土楼群坐落在北面山势相对较为平缓处,整体坐南朝北,背靠海拔1 200多米的高山,东西面长约500 m,南北面长约300 m。一条小溪自东而西从土楼群的前面横穿而过,水面距土楼群前向土楼的地面高达20多米。两条山涧(俗称山坑)水分别自东而西、自南而北进入村内,汇合后从村内贯穿而过,然后注入小溪。站在位于北面山上的观景台眺望,整个初溪土楼群尽收眼底、一目了然,初溪土楼群磅礴的气势令人为之震撼,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土楼、小桥、流水、青石板路与梯田、青山、蓝天、白云融为一体的客家古村落的独特韵味。

2002年2月,初溪土楼群作为福建土楼中永定客家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人世界文

化遗产预备清单。2006年5月,初溪土楼群中的集庆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有余庆楼、绳庆楼、共庆楼、庚庆楼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

2.2 保存现状及存在问题

(1)主要土楼的基本情况

集庆楼:圆形,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占地2826 m2,由两个环形楼组成。外环直径66 m,高4层,每层56开间,一层为内通廊式,二层以上每6间与内环组成一个单元,各设1部楼梯,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廊道以木板相隔,内环单层,方形祖堂设于内院中间。全楼共有206个房间、两个厅堂、1个大门,外环第四层外墙设9个瞭望台。

余庆楼:圆形,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占地1256 m2。直径41.6 m,主楼高3层,每层34开间,设4部楼梯,内通廊式。祖堂设于内院中心,为单层砖木结构方形建筑。绳庆楼:方形,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占地1 482hm2。由内外两个方形楼组合而成,外楼宽39 m,深27 m,高4层,设1个大门,内楼高2层,内通廊式。全楼168个房间、两个厅堂、4部楼梯。祖堂设于内院中间。

华庆楼:长方形,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占地约480 m2。高2层,宽19.5 m,5开间,深20.5 m,6开间,内通廊式,一层不开窗,后厅为祖堂,中厅位于内院中间,单层。全楼设4部楼梯,1个大门。

庚庆楼:圆形,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占地约660 m2。直径33 m,高3层,每层37开间,内通廊式。全楼隔墙只有3道为生土夯筑墙,其余为土坯砖墙。设两部楼梯,两个大门。祖堂设于内院中间,为单层砖木结构建筑。

锡庆楼:长方形,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占地约400 m2。高3层,宽27 m,深24m,内通廊式。一层20间、两厅,二三层各23间,一、二层不开窗。设两部楼梯,两个大门。后厅为祖堂。

福庆楼:椭圆形,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占地660 m2。单环,高3层,每层30间,1厅,一、二层不开窗。设3部楼梯,1个大门。祖堂位于内院中间,方形,单层,前低后高。

共庆楼:六角形,建于1949年,面阔40 m,进深31 m,高4层,前低后高。全楼152个厅、间,设4部楼梯,1个大门,内通廊式。第三、四层廊道比第二层挑出更多。祖堂设于内院中间,为单层砖木结构建筑。

藩庆楼:长方形,建于1949年,占地约8000 m2。高4层,前高后低,面阔40.7 m,11开间,进深35.4 m,10开间,内通廊式。一二层不开窗。全楼设4部楼梯,1个大门,有两口水井。祖堂设于内院中间,单层,方形,前低后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