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要点
新员工环保基础知识培训
02. 环境保护专业知识
2 废水污染物知识简介
COD定义: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即化学需氧量,是用化学氧化剂氧 化水中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用氧量(mg/l)表示。常用的氧化剂主要是重铬酸 钾和高锰酸钾。以重铬酸钾作氧化剂时,测得的值称为CODCr,或简称COD。
新员工环保基础知识培训
目录
Contents
添加标题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添加标题
环境保护专业知识
添加标题
国家环保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PART0 1
01.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1 什么叫环境?
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必需的自 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它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 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 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城市、乡村等。
3 环境的自净作用及其被破坏的后果
由于大气、水、土壤等具有扩散、稀 释、氧化还原以及生物降解等作用, 所以人类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的浓度 和毒性会自然的降低,这些现象叫做 环境的自净作用。
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 力的容量,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 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使得 环境的自净作用遭到了破坏,发生了 环境污染。
02. 环境保护专业知识
3 固体废物知识简介
一般固体废物 定 义: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丧失原有的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 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体、半固体,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 法规规定纳入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危 害:处置、填埋不当则可能对环境产生污染,尤其是土壤破坏。 治 理: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置、填埋。
环保法知识点
环保法知识点环保法,全称环境保护法,是一部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法律。
环保法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资源的保护与治理。
下面将介绍一些环保法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
一、环保法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各国纷纷制定了环保法。
我国的环保法历经多次修订,目前的环保法规定了环境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以及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
二、环保法的基本原则环保法强调了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的指导方针。
其中包括以下几点:1. 预防为主:环境污染首先应该通过预防措施来进行控制,防止环境问题的发生。
2. 综合治理:环境保护需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
3. 责任追究:环境违法行为应该追究责任,对违法者进行处罚,以起到警示作用。
4.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5. 科学决策:环保政策应该基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不断提高环保治理的科学性。
三、环保法的重要内容环保法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控制、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
以下是环保法的一些重要内容:1. 环境影响评价:在重大建设项目启动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2. 污染物排放控制:环保法对污染物排放进行了限制和管理,要求企业和个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3.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法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提出了要求,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生态破坏。
4. 资源利用:环保法鼓励合理利用资源,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四、环保法的实施与监督环保法的实施与监督是确保法律落实的关键环节。
环保法规定了环境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对于违反环保法的行为进行处罚。
环境法律法规重要知识点梳理
环境法律法规重要知识点梳理环境法律法规的意义环境法律法规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而制定的法律规定和规章制度。
它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公民、组织的环境权利和责任,规范环境保护行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领域的基础法律,对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着基本和总的调整作用。
其中主要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方针、环境保护目标和原则、环境污染的防治、生态保护、环境监测与评估等内容。
环境保护法明确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污染者负责、公众参与、政府监管。
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法律。
它规定了大气污染的防治目标、责任主体、排污许可制度、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我国制定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动企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进行处罚。
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是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法律。
它确立了水污染防治的总体目标、责任主体、排污许可制度、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水环境保护收费等内容。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我国采取多种措施,如加强水源保护、推动水污染治理工程、监测水环境质量等,以减少污染物对水环境的破坏。
生态环境保护法生态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法律。
它确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责任主体、生态环境保护税等内容。
该法规定了对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的要求。
此外,生态环境保护法还规定了对环境监测和报告等方面的要求。
林业法林业法是我国林业事业的基本法律,主要规定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原则和制度。
该法对于森林资源的育种、培育、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具体的规定。
林业法的制定有助于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和提升生态系统的功能。
废物管理法废物管理法是我国废物管理工作的基本法律。
它规定了废物的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和利用等方面的制度。
根据废物管理法,我国制定了废物排放标准,推动减少废物的产生和综合利用。
法律知识:法律如何保护环境和生态文明
法律知识:法律如何保护环境和生态文明法律是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应在强化环境法治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环保力度、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一、环保法律制度的构建与完善1、强化环保法制建设:1989年,中国首部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建立了环保法制体系,标志着中国开启了环保法制建设新时代。
之后,国家不断加强环境立法,先后颁布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环保法律体系。
2、加强环保执法:加强环保执法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保障。
随着环保法制体系的完善,环保执法不断加强,中国首次对企业环保违法行为进行指导性裁量,实行“六个100%”法则,即:处罚率、问责率、法制宣传率、检查率、案件标准化率和行政复议率达到100%。
全国范围内的全民举报、联合执法等措施也加强了环保执法。
3、强化环保监管:相对于环保执法,环保监管更注重预防和检测。
中国加强了环保监管能力,通过建立环保信息公开平台、实行全面监管制度、建立环保科技监测体系等方式,形成了全民环保监督体系和科学监测体系。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落实法律法规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实践的本质要求和战略抉择。
从“生态文明建设诉求”到“走出节能减排、走向绿色低碳”,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加大绿化造林,实行湿地保护、荒漠化土地治理等措施,同时也建立起了技术创新、标准规范、法律法规、经济政策配合的生态文明建设框架。
2、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是一时的表述,而是需要生动地落实。
中国通过加强环保技术支撑与培训、炮制环境标资源价值体系、鼓励环保科技文化创新、加强环保智库建设等方式落实法律法规与生态文明要求。
三、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制度1、构建生态文明体制:过去“开发为王”导致环境破坏的情况并未完全改变,因此需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环境保护法律基础知识应知应会100点
环境保护法律基础知识应知应会100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于2000年4月29日修订通过,自2000年9月1日起施行。
2·国家采取措施,有计划地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各地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4·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5·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凡是向已有地方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排放标准。
6·国家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鼓励和支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
7·新建、扩建、改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8·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并提供防治大气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
当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申报;其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必须保持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闲置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必须事先报经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9·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要点
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一基础知识1.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3.水污染防治法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4.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环境经济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保险等经济手段,调整和影响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下环境经济政策包括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财政支持.二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1.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2.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做到科学合理.3.新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按照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得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4.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强制公开和自愿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如实地公开其环境信息.5.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主要是针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6.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7.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8.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9.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7. 重点排污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责令公开,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并予以公告:一不公开或者不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内容公开环境信息的;二不按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方式公开环境信息的;三不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时限公开环境信息的;四公开内容不真实、弄虚作假的.污染和其他公害的预防、治理1.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2.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3.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解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4.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5.新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6.禁止企事业单位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7.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以及、、、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8.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列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一被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为重点监控企业的;二具有试验、分析、检测等功能的化学、医药、生物类省级重点以上实验室、二级以上医院、污染物集中处置单位等污染物排放行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或者可能对环境敏感区造成较大影响的;三三年内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因环境污染问题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四其他有必要列入的情形.9.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10.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11.严禁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12.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13.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14.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或者转移、使用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15.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16.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处理、畜禽养殖和屠宰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工矿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17.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18.国家鼓励燃煤单位采用先进的除尘、脱硫、脱硝、脱汞等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技术和装置,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19.因水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排污方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20.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制药、矿产开采等企业,应当加强精细化管理,采取集中收集处理等措施,严格控制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21.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改变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设施或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22.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大气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23.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单位缴纳排污费,不能免除其防治污染、赔偿污染损害的责任和法律、法规以及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责任.24.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25.企事业单位存放可溶性剧毒废渣的场所,应当采取防水、防渗漏、防流失的措施.三监督管理1.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依照法律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2.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主要针对排污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和排污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日最高允许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情形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措施的.3.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4.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5.新建、改建、扩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6.建设单位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的,应当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涉及通航、渔业水域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当征求交通、渔业主管部门的意见.7.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经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验收,验收不合格的,该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8.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水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9.国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方可排放的废水、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也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10.禁止企业事业单位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排放前款规定的废水、污水.11.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意见后,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并下达实施.12.国家对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控制或者削减本行政区域的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13.确定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总量控制指标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对国家重点大气污染物之外的其他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14.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申报登记;其水污染物处理设施应当保持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应当事先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15.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16.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1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实施现场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18.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19.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20.国家鼓励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利用保险工具来参与环境污染事故处理,有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促使其快速恢复正常生产;有利于发挥保险机制的社会管理功能,利用费率杠杆机制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有利于使受害人及时获得经济补偿,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减轻政府负担,促进政府职能转变.21.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30日;情况复杂的,经本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22.停产整治决定解除后,跟踪检查发现又实施同一违法行为的,由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业、关闭.23.水污染防治应当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4.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25.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缴纳排污费.26.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四企事业单位的法律责任1.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2.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3.限制生产一般不超过3个月;情况复杂的,经本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4.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5.限期治理期间,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者停产整治.限期治理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6.因水污染受到损害的当事人,有权要求排污方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由于不可抗力造成水污染损害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减轻排污方的赔偿责任.水污染损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的,排污方承担赔偿责任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7.燃煤电厂和其他燃煤单位应当采用清洁生产工艺,配套建设除尘、脱硫、脱硝等装置,或者采取技术改造等其他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8.根据环境保护法,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9.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10.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11.违反本法规定,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公开,处以罚款,并予以公告.12.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13.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14.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15.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停产整治措施的情形主要针对通过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以及非法排放含重金属等严重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三倍以上的污染物.16.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依法可以不公开;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17.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环境经济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手段,调整和影响生产经营者的行为,具体的环境经济政策有1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2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3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18.江苏省政府规定,大气污染防治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损害担责的原则,建立政府监管、公众参与、共同治理、联防联控的防治机制.。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 续发展。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 2 3
人类健康
环境保护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环 境污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空气和水污 染等。
生态平衡
环境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生 态系统的破坏将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
经济可持续发展
03
环境保护策略和方法
清洁生产和绿色技术
清洁生产
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物的产生。
绿色技术
推广节能减排、资源回收利用的环保技术,促进产业绿色升 级。
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
节能减排
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推动低碳发展。
可再生能源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
2023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目录
• 环境保护概述 • 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影响 • 环境保护策略和方法 •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 环境影响评价和可持续发展 • 环境保护实践案例
01
环境保护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环境保护是指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 协调发展的活动。
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技术创新和政策调整。
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等现象已经对全球 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 的丧失,这种状况还在持续。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法知识点
环境保护法知识点一、环境保护法的概念和目的环境保护法是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目的在于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二、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1.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2.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3. 公众参与原则4. 损害担责原则三、环境保护的主要制度1. 环境规划制度2. 环境标准制度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4. “三同时”制度5. 排污收费制度6. 总量控制制度7. 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四、环境法律责任1. 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行政处罚的种类有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行政拘留等。
行政处分主要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环境违法失职行为。
2. 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
3. 刑事责任对于严重违反环境保护法,构成犯罪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环境污染防治1. 大气污染防治2. 水污染防治3. 土壤污染防治4.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5. 噪声污染防治六、自然资源保护1. 土地资源保护2. 水资源保护3. 森林资源保护4. 草原资源保护5. 矿产资源保护七、生态保护1. 生物多样性保护2. 自然保护区保护3. 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八、国际环境保护1.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2. 我国参加的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和协定。
环境法基础知识
环境法基础知识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环境法应运而生。
环境法是指用来规范和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它涵盖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和制度。
本文将介绍一些环境法的基础知识。
一、环境法的定义及意义环境法是一种特殊的法律体系,用来管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行为。
它规定了环境的基本保护要求、责任主体和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等,旨在通过法律的力量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环境法的意义在于强化环境保护意识,规范环境管理行为,减少环境破坏,保护生态平衡。
同时,环境法的实施也能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环境法的主要内容1. 自然资源管理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法对其进行了管理和保护。
包括土地、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恢复和修复。
2. 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环境法的核心内容。
环境法规定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如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等。
3. 环境污染防治环境污染是当前面临的严重问题,环境法对其进行了规范和管理。
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内容,要求各方主体加强控制和治理,减少排放和污染。
4. 环境与健康保护环境对人类健康具有直接影响,环境法也规定了相关保护措施。
包括饮用水卫生、室内环境污染防治、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规定,旨在预防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三、环境法的基本原则1. 公益原则环境法以促进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为核心,注重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预防原则环境法强调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提倡预防为主,减少环境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3. 优先原则环境法强调优先保护生态环境,通过限制和控制经济活动,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 责任原则环境法规定了环境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污染者应承担治理和赔偿的责任。
四、环境法的执行机制为了保证环境法的有效实施,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承担着重要责任。
环保基础知识培训资料
环保基础知识培训资料(正文开始)环保基础知识培训资料一、环保概述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和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活动。
在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日益凸显,环保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变得尤为重要。
二、环保法律法规1.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我国基础环境法律,对环境保护的目标、职责、措施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2.大气污染防治法:主要针对大气污染问题,对大气污染源的排放控制、监测管理等做出了规范。
3.水污染防治法:主要保护水环境,对工业、农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水污染进行治理。
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重点治理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5.生态环境保护法: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包括生态系统保护、物种保护等。
三、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预测和评估计划、项目或政策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方法和工具,旨在提前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废物管理1.废物分类:废物分类是指将废弃物按照不同的性质、组成或处理方式进行分类,便于不同处理方式进行处理和利用。
2.废物处理:包括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再利用、回收等,避免废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五、能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产业1.能源节约: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排放。
2.环境友好型产业:指以环保为导向,注重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减少污染排放并提高产品的环境友好性。
六、环保宣传与教育1.环保宣传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共识。
2.环保教育:将环保知识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他们的环保行为和责任感。
七、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1.环境监测技术: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监测方法和设备,用于监测环境污染程度和污染源。
2.环境治理技术:包括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水污染治理技术等,用于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物的排放。
环保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环保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环保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环保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环保法律法规的定义和作用环保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所制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规范环境保护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并维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是国家层面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管理的具体表现,其实施能够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环保法律法规的分类环保法律法规按照不同的立法主体和内容可以分为宪法、行政法规、民法、刑法、国际环境法等多个类别。
其中,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对于环境保护也有相关规定。
行政法规则是由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主要负责环保行政管理。
民法和刑法在保护环境方面有相关条款,对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责任和处罚进行了规定。
此外,国际环境法规定了国家在国际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三、相关环保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该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其中包含了对环境资源的保护、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控制、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面的规定。
同时,该法还明确了行政机关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以及公民和组织的环境权益。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以大气污染的预防和控制为核心内容,规定了大气污染的排放标准、监测与预报、环境质量目标的制定等。
同时,该法还设立了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的专门机构和基金,加强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组织和保障。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该法主要针对水污染进行预防和控制,明确了水污染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它还规定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于水污染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和措施。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该法着重规范固体废物的管理和处置行为,包括固体废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等方面的内容。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环境保护法律责任与争议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环境保护法律责任与争议法律基础知识汇总:环境保护法律责任与争议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法律对环境保护的规范和责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概述环境保护法律的基础知识,并探讨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责任与争议。
一、环境保护法律的基础知识1.1 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法律文件。
其中,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明确规定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最重要的法律文件,环境保护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核心法律。
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则定了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惩罚措施。
1.2 环境保护法律原则环境保护法律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包括预防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生态赔偿原则。
这些原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1.3 环境保护法律责任根据环境保护法律的规定,环境污染者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主要是指犯罪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如环境污染、非法排放等。
民事责任主要是指环境损害引起的民事纠纷,如污染损害赔偿等。
二、环境保护法律责任与争议2.1 制度层面的争议在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的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制度层面的争议。
例如,环境保护部门在执行执法时可能存在不公正、不公平的问题,这可能引发监督和申诉的争议。
此外,法律责任的惩罚力度也是一个争议点,有人认为惩罚力度不够严厉,对环境破坏者起不到威慑作用。
2.2 资源配置争议环境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资源的有限性会引发资源配置争议。
例如,环境保护资金的来源和使用会引发争议,一些人认为应该优先保护环境,而有些人则认为资源应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2.3 企业责任争议企业在环境保护中承担着重要责任。
然而,企业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存在差别,这可能导致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培训材料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培训材料一、引言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的发展。
因此,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环境问题的现状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首先,大气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等使得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天气频繁出现,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其次,水污染也不容忽视。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泊,导致水资源受到污染,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也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
此外,土壤污染也逐渐凸显。
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工业废弃物的不当处理,使得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增多,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垃圾围城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大量的生活垃圾堆积如山,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理,不仅会占用土地资源,还会产生恶臭和渗滤液,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三、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良好的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它为我们提供了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保障了我们的健康和生活需求。
同时,环境保护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至关重要。
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地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促进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长远来看,保护环境也是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让他们能够在一个美丽、宜居的地球上生活。
四、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在可能产生环境问题之前,就采取措施加以预防,避免问题的出现或加重。
综合治理:针对环境问题,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综合整治,而不是单一的解决方式。
谁污染谁治理:造成环境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治理污染的责任和费用。
强化环境管理: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环境的监督和管理。
五、主要的环境保护措施(一)减少污染排放1、工业企业应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减少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
2、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环境保护法知识教育培训内容
环境保护法知识教育培训内容1. 介绍环境保护法的重要性及背景(100字左右)环境保护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保护法作为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民权益至关重要。
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使得环境保护法不断完善和强化。
2.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与内容(200字左右)环境保护法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原则:- 环境公益优先原则:以保护自然环境、修复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重视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通过综合治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 依法治理、严格执法原则:依法加强环境保护的规范和监管,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 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原则:加强公众对环境信息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实现环境决策的公众参与和公开透明。
3. 环境保护法的教育培训内容(800-1000字)为了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法的认知和遵守意识,开展环境保护法的教育培训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教育培训内容:3.1 环境法律知识普及- 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介绍环境保护法的体系构成,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律、法规和政策。
- 环境權益:讲解公民的环境权益,以及如何通过环境保护法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 环境损害责任:阐述环境损害责任制度的基本原则、责任主体、责任范围及责任追究方式。
- 企业环境责任:介绍企业在环境保护中的义务,及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
- 环境监测和治理:教导如何正确进行环境监测与治理,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
3.2 环境保护法实施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环境保护法的实际应用,使参与培训的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环境保护法的具体要求。
- 分析典型环境违法案例,讲解其法律依据、违法行为和处罚结果,以此警示参与者不要重蹈覆辙。
3.3 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培养- 强调环境保护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引导参与者自觉遵守环境法律法规。
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环境保护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法律法规,以规范环境行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帮助大家了解环保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内容。
一、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主要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公民的健康权和生存环境。
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各级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权力,并对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
根据环境保护法,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否则将面临相应的处罚。
二、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针对大气污染问题制定的专门法律,旨在控制大气污染的排放,减少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该法规定了大气污染的防治目标和要求,对大气污染排放单位进行了明确的监控和处罚措施。
大气污染防治法还规定了各级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职责和权限,提出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和技术要求。
三、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是我国针对水污染问题制定的专门法律,目的是保护水环境,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该法规定了对水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水污染源的管理、水污染的排放标准和控制、河湖水环境保护和修复补偿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对于超标排放的企事业单位将面临行政处罚,重大污染事件还可能涉及刑事责任,加强了对水污染行为的打击力度。
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是我国专门针对固体废物污染问题制定的法律,旨在保护环境,控制并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该法对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等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范,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固体废物的管理和监督,推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对于违法以及不正当处理固体废物的单位,将面临一定的行政处罚。
五、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新的环保政策,旨在划定和保护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保护重要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
环保基础必学知识点
环保基础必学知识点1. 环境保护的概念: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合理的资源利用、减少污染和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动。
2. 环境问题的主要形式: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
3. 环境保护的原则:包括预防原则、综合利用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等。
4. 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影响:主要原因包括工业活动、能源消耗、交通运输、农业、人口增长等。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如空气污染导致呼吸道疾病增加、水污染导致水源变质、土壤污染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等。
5. 环境治理的措施:包括环境监测和评估、环境规划、污染物减排、治理与修复、环境法律法规等。
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普及环保知识,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6.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影响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
在环境保护中,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被广泛应用,以保证人类社会的长期生存和繁荣。
7. 低碳生活的推广:低碳生活是指通过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减少个人或家庭的碳排放,以减缓气候变化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包括节约用电、降低耗碳出行、加强垃圾分类等。
8. 环保意识的培养:从儿童开始培养环保意识,如开展环保教育、推广环保习惯、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等,使更多的人关注环保问题并积极行动起来。
9. 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推广和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10. 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国际间通过签署环境保护协议和合作项目,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联合国环境署、《巴黎协定》等。
以上是环保基础必学的知识点,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共同营造一个美丽、宜居的地球家园。
环保法律法规应知应会
环保法律法规应知应会1.新环保法的立法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
2.新环保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开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新环保法适用范围,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4.保护环境是国家的根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开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5.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那么。
6.新环保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7.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开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8.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9.新环保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11.新环保法规定: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12.新环保法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13.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14.新环保法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
15.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工程,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已作规定的工程,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保护法规基础知识
环境保护法规基础知识
1. 环境保护监管概述
环境保护监管是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防止污染和破坏而制定的法规和标准。
主要涉及工业生产、建设项目、废物处理和自然资源保护等环节。
2. 主要法规和标准
•环境保护法(2020 年修订版)
•大气污染防治法
•水污染防治法
•土壤污染防治法
•环境影响评价法
3. 环境影响评价流程
1.项目筛选
2.环境影响报告编制
3.环境影响评价审批
4.环境监测和管理
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1.ISO 14001:2015
2.环境管理部门职责
3.环境目标和指标
4.环境培训和意识
5. 环境监测和报告
1.环境监测计划
2.环境监测数据管理
3.环境报告编制
4.环境信息公开
6. 环境许可证和审批
1.环境许可证申请
2.环境许可证审批
3.环境许可证管理
7. 区域和国际标准对比
•中国:GB/T 24001-2016 《环境管理体系》**
•美国:NEPA(国家环境政策法)
•欧盟:EIA(环境影响评价)
•ISO 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
8. 案例分析
•例 1:工业企业环境影响评价案例
•例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
•例 3:环境监测和报告案例
执行摘要
本文档旨在为环境咨询公司的项目经理提供环境保护法规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保护监管概述
•主要法规和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流程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环境监测和报告
•环境许可证和审批
•区域和国际标准对比
•案例分析。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常识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常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常识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概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是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总称。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宪法、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管理条例等。
本章将对这些法律法规进行详细介绍。
二、宪法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及解释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环境保护也有相关规定。
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
这一规定确立了国家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对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环境保护法的主要内容及解释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保领域的基本法律,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原则、目标、责任、措施等内容。
本章将对环境保护法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四、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主要内容及解释环境影响评价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法律,旨在通过对项目建设前后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程度。
本章将对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五、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主要内容及解释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旨在保护大气环境,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本章将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六、水污染防治法的主要内容及解释水污染防治法是我国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法律,规定了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和责任分工。
本章将对水污染防治法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七、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管理条例的主要内容及解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管理条例是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的重要法规,旨在加强对固体废物的管理和监督,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本章将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管理条例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附件:1.《宪法》全文2.《环境保护法》全文3.《环境影响评价法》全文4.《大气污染防治法》全文5.《水污染防治法》全文6.《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管理条例》全文法律名词注释:1.环境保护: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一基础知识1.为保护与改善环境,防治污染与其她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中华人民共与国环境保护法》。
2.一切单位与个人都有保护环境得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得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与其她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对所造成得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3.《水污染防治法》用于中华人民共与国领域内得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得污染防治。
4.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环境经济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保险等经济手段,调整与影响生产经营者得行为,下环境经济政策包括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企事业单位与其她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得,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财政支持。
二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1.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得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得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得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与商业秘密得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得,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
2.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健康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做到科学合理。
3.新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得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按照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得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得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与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得建设与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4.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强制公开与自愿公开相结合得原则,及时、如实地公开其环境信息。
5.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主要就是针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公共利益得行为。
6.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得行为,符合下列条件得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依法在设区得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符合前款规定得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提起诉讼得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7、重点排污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得,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环境保护法》得规定责令公开,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并予以公告:(一)不公开或者不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得内容公开环境信息得;(二)不按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得方式公开环境信息得;(三)不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得时限公开环境信息得;(四)公开内容不真实、弄虚作假得。
污染与其她公害得预防、治理1.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得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防治污染得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得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得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2.排放污染物得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与相关人员得责任。
3.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解落实。
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与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得同时,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得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4.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备案。
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得单位与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报告。
5.新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得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6.禁止企事业单位利用渗井、渗坑、裂隙与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得废水、含病原体得污水与其她废弃物。
7.排放污染物得企业事业单位与其她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她活动中产生得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得污染与危害。
8.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得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列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一)被设区得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为重点监控企业得;(二)具有试验、分析、检测等功能得化学、医药、生物类省级重点以上实验室、二级以上医院、污染物集中处置单位等污染物排放行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得或者可能对环境敏感区造成较大影响得;(三)三年内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因环境污染问题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得;(四)其她有必要列入得情形。
9.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得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防治污染得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得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得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10.排放污染物得企业事业单位与其她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她活动中产生得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得污染与危害。
11.严禁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得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
12.排放污染物得企业事业单位与其她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
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她用。
13.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得企业事业单位与其她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得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得,不得排放污染物。
14.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得工艺、设备与产品实行淘汰制度。
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生产、销售或者转移、使用严重污染环境得工艺、设备与产品。
15.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备案。
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得单位与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报告。
16.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与其她废弃物处理、畜禽养殖与屠宰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农村工矿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
17.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得收集、运输与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她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18.国家鼓励燃煤单位采用先进得除尘、脱硫、脱硝、脱汞等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得技术与装置,减少大气污染物得排放。
19.因水污染引起得损害赔偿诉讼,由排污方就法律规定得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20.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制药、矿产开采等企业,应当加强精细化管理,采取集中收集处理等措施,严格控制粉尘与气态污染物得排放。
21.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改变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设施或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得,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得罚款;拒不改正得,责令停产整治。
22.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大气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得,依法作出处罚决定得行政机关可以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23.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与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得项目,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得地方标准。
排放大气污染物得单位缴纳排污费,不能免除其防治污染、赔偿污染损害得责任与法律、法规以及本条例规定得其她责任。
24.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得原则。
25.企事业单位存放可溶性剧毒废渣得场所,应当采取防水、防渗漏、防流失得措施。
三监督管理1.排放污染物得企业事业单位与其她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
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她用。
依照法律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得,不再征收排污费。
2.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主要针对排污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得与排污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日最高允许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得情形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措施得。
3.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得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防治污染得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得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得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4.企业事业单位与其她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其她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得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得设施、设备。
5.新建、改建、扩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得建设项目与其她水上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6.建设单位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得,应当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涉及通航、渔业水域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当征求交通、渔业主管部门得意见。
7.建设项目得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经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验收,验收不合格得,该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8.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得企业事业单位与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得规定,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拥有得水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与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水污染物得种类、数量与浓度,并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得有关技术资料。
9.国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
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与医疗污水以及其她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方可排放得废水、污水得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得运营单位,也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
排污许可得具体办法与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10.禁止企业事业单位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得规定向水体排放前款规定得废水、污水。
11.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意见后,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并下达实施。
12.国家对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下达得总量控制目标,控制或者削减本行政区域得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13.确定总量控制目标与分解总量控制指标得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得需要,对国家重点大气污染物之外得其她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
14.企业事业单位与个体工商户排放水污染物得种类、数量与浓度有重大改变得,应当及时申报登记;其水污染物处理设施应当保持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得,应当事先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