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专题三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8张PPT)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70b27bc0242a8956bece46e.png)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 力。摆脱危机、巩固统治是孝文帝改革的基本 出发点,故A项正确。
• 答案: A
• 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 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 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1 . 北 魏 建 立 : 386 年 ,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 平城,历史上称北魏。
2 . 统 一 黄 河 流 域 : 439 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历时一 百余年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民族 汉族 鲜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农耕文明 VS 游牧文明
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必要性
阶级矛盾
由于赋税制度的混乱、租调徭役繁重、 贪官横行,阶级矛盾激化。
民族矛盾
北魏统治者未能处理好与汉族和其他少 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
统治危机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 会动荡不安,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可能性
从洛阳方面看
洛阳保守势力强大,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
不利于改革
主的合作
经济 气候恶劣,交通不便,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
生产不能满足需要
生产发达
军事
易受强敌威胁,不利 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 兵南下征服“南齐”
文化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 个朝代之都
推动了洛阳的繁盛
北魏都城 政治经济中心 城市规模宏大
政治 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高中历史 专题三、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三、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 人民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b8e52ce1dd3383c4bb4cd2d2.png)
(_方__式____颇为悬殊。
②表现:汉族贵族时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栏
(3)影响:社会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
目 链
接
知识点二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知识点二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栏 目
链
接
知识点三 改革的历史作用
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经济得到恢复 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栏 目
链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接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孝文帝亲政 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统治的黑暗、租调徭役的繁 重、阶级矛盾的尖锐等,①②③④均是正确表述。
答案:D
例2 北魏均田制的推行产生的重大影响有( )
①限制了土地兼并
②增加了政府控制的编户
③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链
3.孝文帝执政:拓跋宏5岁即位,其祖母冯氏文明太后 接
执政,490年,孝文帝亲政。
4.社会问题
(1)阶级矛盾激化。
①原因:在拓跋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租__调___徭__役___ 栏
极为繁重;北魏官吏的贪污和搜刮进一步加重了各族人民的
目 链
负担。
接
②表现:深受兵役之苦的各族人民不断掀起反对北魏暴 虐统治的起义,以___汉__族_____为主的各族民众暴动达七八十 次之多。
2.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 栏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1.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淝水
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又陷入了分裂割据的局面。386年,
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 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3张PPT)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 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4706aaa5acfa1c7ab00cc16.png)
一、使命篇—时局与困惑
1、政治前提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必要性
民族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落后 社会矛盾尖锐
3、改革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 巩固统治
4、可能性
冯太后和孝文帝
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二、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前期改革: 创立新制
均田制
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本民族文化特点,最终导致北魏政权的瓦解和鲜卑
族的消亡。
胡旋
胡 饼
鲜卑人乐佣:中国古舞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胡 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其维护自身统床治。
社会制度封建化
二、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材料四(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 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 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 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 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 3、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碰撞、融合,逐步形成、 发展和完善了中华文明;要坚持相互尊重、民族平等 的原则。 4、任何改革都具有曲折性。不会一帆风顺。 5、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作业:根据课前查阅资料分析解读, 课后据此写一篇小论文。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 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 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1)据材料分析归纳均田制推行的原因、目的及实质。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产 济 数崇方 发 民汉生服尚式 展 族服活胡,农,封方孝服耕政建式这文化权化汉帝是、的的出族社巩成行一化图会固功条制,典度民范永封族。恒建融牧生化合的马产)的图历方,加式史有 强的利 ,规农耕于 是牛律耕北 一图化胡 琴方 次。 但—是,—孝《文帝马不克加扬思弃恩的全格盘斯汉化选,集忽视》保第持二卷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人民版选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人民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7fb1d0b483d049649b6658d4.png)
史论总结
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 (1)原因: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2)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3)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租,并 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不得买卖。 (4)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 ①进步性 经济恢复: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政权巩固: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影响后世: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施行时间长达几百年,为中国封建社会鼎 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②局限性 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分配不均依然存在。 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1234
解析 答案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496年,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诏文, “详定北人姓”,共一百二十姓。规定正员郎以上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 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 材料二 有人认为“对于鲜卑族的灭绝,孝文帝有责任,因为他将鲜卑族的一切符 号抹去,加速了北魏国家和鲜卑族的衰亡”。
问题思考 (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 提示 问题:民族矛盾尖锐。影响: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巩固。 (2)史料二中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结果? 提示 民族、阶级矛盾尖锐。
提示
史论总结
正确理解孝文帝改革前的主要社会矛盾 (1)主要表现:①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 ②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 ③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 (2)出现原因: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政权主要靠军事力量来维系。北魏政权制度 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一是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二 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②北魏统治者实行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影响:使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改革迫在眉睫。
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432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432人民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354a8f99b6648d7c0c74627.png)
从洛阳方面看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 主的合作(政治)
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 发达(经济中心)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 朝代之都(经济中心)
军事
易受强敌“柔然” 威胁,不利于控制 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并 举兵南下征服较弱 的“南齐”
地理 偏居塞上
地处中原
目的: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
目的: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一、变法之原 二、变法之行 三、变法之效
1、性质: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制度的 封建化改革
2、影响: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加速了北方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 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促进了洛阳的繁盛。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目标要求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理解:(1)均田制的推行是鲜卑族封建化 的关键措施 目标分解
(2)迁都洛阳对改革的深入的重要意 义、评价孝文帝
一、改革之原 二、改革之行 三、改革之效
一、改革之原(小组展示)
1、鲜卑建魏,北方统一 2、文帝即位,太后执政 3、矛盾激化,危机四伏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知识扩充)。
(4)孝文帝改革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国家 统一,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
深度分析
孝文帝改革的总体特点
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 封建化改革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7张PPT)(1)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7张PPT)(1)](https://img.taocdn.com/s3/m/21b42a4b7cd184254b3535ed.png)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整顿吏治
北魏前期,地方官吏不论政绩优劣,一律任 期六年,而且没有俸禄。这就使得当时的吏治非 常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相当严重。官员的 贪污不仅影响北魏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加深了北 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
东 方魏 汉蜀
南吴
方
北朝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朝
南朝
2、时代特征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 的时期。 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 发展较快。 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是民 族大融合时期。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 周礼,孔子的“仁”是 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 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 度维护自身统治。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 能得出什么认识?
鲜卑人乐俑
恢复汉族的礼乐制 度,加速政权封建化
三长制
在推行均田制的 同时,北魏废除了宗 主督护制,改行三长
知识链接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
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 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
为此,孝文帝制定 了俸禄制和地方官吏任 期制。凡贪污帛满一匹 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官吏按政绩的好坏来决 定升降。
俸禄制
整
治 吏 治
规定由国家发放 官吏的俸禄,严 惩贪污枉法者。
人民历史选修专题三第一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人民历史选修专题三第一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5d0e9af4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6b.png)
4) 前提: 政府掌握大量土地
5)性质:土地国有制
延伸:我国古代土地所有制 类型有哪些? 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均田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农民土地私有制
评价: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
6)作用: 对统治阶级来说:保障了?促证了?促进了?
对农民来说:
2、整顿吏治
1)
原因:吏治混乱,
贪污现象严重
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的名称、礼仪、
露田
鲜卑姓改汉姓 规定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
1)建立:386年,鲜卑拓跋部建立魏国
仿汉族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新修订官制礼仪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
鲜卑姓 汉姓 允许一些大臣,冬则居南,夏则居北。
环境闭塞,产粮 有限,常有水旱疾疫之灾
拓跋 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画像
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 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
先进的汉族文化,是中原的 文化中心(东周、东汉、曹 魏、西晋的都城)
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 ◇
2)经过:
① 493年以伐南齐为名,强迁洛阳 ② 坚决镇压叛乱者
③ 允许一些大臣,冬则居南,夏则居北。
④ 规定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葬在洛阳,不许归葬 代北。
二、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 1)雏形:北魏初年实行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从事农业生产。
2)时间:485年
思考:露田和桑田有何区别?
条件:规定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
3)内容
农民
土地 露田 —无主荒地,死后交还,不能买卖 桑田 —已耕种过,不必交还,可以买卖
义务: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官吏和地主: 官吏可以获得公田,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课件: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节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共19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课件: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节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共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b1f9bcdc1c708a1284a4491.png)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新课讲授
北朝(439-581)
北
东 方
十六国
北魏 386-534
东魏
西魏 齐
北齐 北周 梁
陈
581 隋 朝
汉
南 25-பைடு நூலகம்20 方
魏
蜀 吴
西晋
266-316 东晋
宋
南朝(420-589)
一、智者的选择 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 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⑴统一: 439年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
⑵意义:
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北方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 的发展; ③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有利 条件。
3.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1)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2)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
原因 平城的弱势(政治上,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封建化;经济上,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上, 北方少数民族威胁;地理上,偏居塞上,经略中原 困难),洛阳的优势(地理上,位置优越,农业经 济发达,交通便利,且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军事上,当时南方国力较
弱,迁都洛阳便于统一全国)。 策略 假借讨伐南朝。[从侧面反映改革的艰难] 作用 仿“原因”。 最主要
迁都洛阳
五、革除旧俗 1.措施:
易服装: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 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改汉姓: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
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改籍贯: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人民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f5fbe43baf45b307e87197ab.png)
①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没有俸禄,靠贪 污搜刮维持奢侈生活;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对 他们任意杀戮。 ②北魏建立后以汉族为主的各族民众暴动达七八十 次之多。 (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 俗、生活方式的悬殊,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间时常发生 矛盾。
二、改革的内容
项目
原因 (1)将各族人民迁到 京师附近分土定居 ,实行计口授田, 劝课农桑 “___________” (2)由于战争和人口 均田 迁移,使北魏统治 制 者掌握大量无主土 地 (3)保证政府的财政 收入,缓和阶级矛 盾
思考: (1)材料一所叙述的内容中蕴含着哪几种社会矛盾? 北魏统治者采用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经济对之后的孝文帝 改革有何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说说孝文帝改革的原因。由此 你认为其改革的根本目的何在? (3)依据材料三,孝文帝的改革涉及了什么内容?产 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1)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奠定了基础。 (2)原因: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危机 严重。 根本目的: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北魏统治。 (3)内容:实行均田制。影响: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 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限制了土地兼并;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内容 (1)农民:领 露田 和桑 _______ 田。义务: 农民要承担 一定徭役杂 税 (2)官吏和地 主:官吏可 分到公田, 地主原有土 地不变
影响 (1)限制了 土地兼并 ,利 __________ 于调动农民生产 积极性,吸引更 多流民定居 (2)使农民成为政 府直接控制的编 户,保证财政收 入和劳役需要, 促进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
材料二
445 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加者既有汉
族, 也有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 万人。北魏皇帝亲自统率大军镇压,几经周折,才平息了 这场起义。但是,此后各地起义仍时有发生。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节《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参考课件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节《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参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4c59bdc80eb6294dd886ce2.png)
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巩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 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 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A、均田制 C、三长制
B、宗主督护制 D、整顿吏治
3、迁都洛阳;
2)过程: 抵制保守势力的反对,以伐南齐 为借口强迁洛阳。
从侧面反映了改革的艰辛
迁都洛阳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 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 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 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 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 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 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 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 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 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本课结构:
(一)智者的选择; 背景;
(二)均田制;
(三)整顿吏治; (四)迁都洛阳; (五)革除旧俗; 内容;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 流域; (386年、439年)
早期鲜卑族拓跋部的游牧生活
嘎仙洞遗址
汉魏以 来,鲜卑拓 拔部逐渐南 迁,过着游 牧生活。公 元315年鲜 卑拓拔部建 立代国,后 为前秦苻坚 所灭。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 1)阶级矛盾尖税; 官吏贪污,兵役繁重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2)民族矛盾激化;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 统治阶级内部汉族地主与 改革的必然性 鲜卑族地主间矛盾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33张PPT)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3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3de724e6c85ec3a86c2c536.png)
⒋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 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前提条件 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分裂割据
材料一 公元315年拓跋部建立代 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 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 的首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号 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 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 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 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 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 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前期 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度 1、均田制(土地制度)
(1)含义: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 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前期 1、均田制(土地制度) (6)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7)积极作用: ①保障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限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农 民生产积极性。 ②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④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 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1、政治黑暗(如宗主督护制),租调徭役繁重, 官吏贪污搜刮,兵役繁重,阶级矛盾激化
一、北魏孝帝改革的背景
(二)必要性 材料四 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 夏人(汉人)为肉篱”,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业是如 此。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 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 纵马践踏。
农民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 第一节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35张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 第一节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35张](https://img.taocdn.com/s3/m/e13745c96bd97f192379e915.png)
2、如何处理北方北的魏民政族府关与系豪?强实地行主民的族矛盾歧视和民族压迫
人民与国家的矛盾
社会矛盾
思考1:你认为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有哪些社日会益矛激盾化?
人民与豪强地主的矛盾
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矛盾 人民起义 接连不断
民族矛盾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
的影响----可能性
冯太后(公元441-490年),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文成帝死 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年仅十二岁,尊冯皇后为皇太后, 朝政由冯太后一人裁决。
2、目的:为尽快解决迁都后民族差异问题。
(四)、革除旧俗(汉化)
3措施
内容
4作用
易服装 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移
风 讲汉话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易
俗
改汉姓, 定门第等级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通婚姻 政治联姻把两族利益联在一起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 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 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 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 式的转化。
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母子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公元 471 年,十八岁的献文帝被迫禅位于四岁儿子拓跋宏 (即孝文帝), 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统兵南征北伐,这就使冯太后感到威 胁,而且他还杀了太后的男宠李奕,于是冯太后于公元 476年, 将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毒死。 献文帝死,冯太后以太皇太 后身份再次临朝听政。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进行一系列 改革:颁行班禄制,整顿吏治,统一度量衡,推行 三长制 , 实行均田制。改变了鲜卑族的落后局面,为孝文帝迁都洛阳以 后的繁荣打下基础。
⑷地理: 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5)文化: 倾慕汉族文化。
2、直接目的: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3、根本 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34张PPT)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d4d4a420c22590102029dca.png)
三、改革的举措: 整顿吏治
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贼,有大臣 回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奈。如果地方官吏称职 ,治理有方,盗贼自然就会平息了。 思考:北魏为什么一度盗贼猖獗呢?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 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邓小平
思考:据此,北魏应该怎样才能解决吏治混乱局面呢?
服饰汉化
三、改革的内容:社会风俗
姓 氏 汉 化
三、改革的内容:社会风俗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 违者,免所居官
语言汉化
三、改革的内容:社会风俗
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孝文帝还主张同 汉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 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 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 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
社会生活封建化 (汉化)
孝文帝改革内容
经济方面:均田制
政治方面: 1、三长制 2、整顿吏治 3、迁都洛阳
社会风俗 1、易服饰 2、姓氏汉化 3、语言汉化 4、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5、生产方式农耕化 6、社会生活封建化(汉化)
四、孝文帝改革的实质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政权的封建化 少数民族经济的农业化
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三、改革的内容:社会风俗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生产方式农耕化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三、改革的内容:社会风俗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 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 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 制度维护自身统治。
鲜卑人乐俑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 得出什么认识?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7张PPT)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893905bad51f01dc381f17d.png)
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B、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 文明的发展
4.移风易俗
内容
易胡服 讲汉话 改汉姓 通汉婚 改籍贯 行汉制 崇儒学
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意义
推动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
三、改革的影响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影响)
材料:“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 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 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 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材料: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
谢灵运曾这样介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
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
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三、改革的影响 1、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2、进一步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3、为隋唐的大一统和繁盛奠基
Hale Waihona Puke 延伸: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 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 毅然改革。
——《魏书·孝文帝本纪》
一、改革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经、政、文相对落后 2、北魏社会矛盾尖锐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因素
二、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
1)内容: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 的徭役和兵役。
2)影响: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 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一专题三第一课励精图治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课标要求及解析: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析:结合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色,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认识其改革的必然性。
重点学习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内容(均田制、迁都洛阳),具体分析改革对北魏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为第二课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课时是本专题的第一课。
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
其中,均田制、迁都洛阳是本课的重点知识。
孝文帝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它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汉化革新,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注意具体的改革内容与当时社会情况的相互联系,让学生体会改革举措的合理性与重要性,突出认识孝文帝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具体制度的变化,更是整个社会面貌的变革以及对民族融合、社会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多维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深刻认识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的措施难点: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四)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唐代名臣虞世南在《论略》评价孝文帝:“后魏代居朔野,声教之所不及,且其习夫土俗,遵彼要荒,孝文卓尔不群,迁都山解辫发而袭冕旒,祛毡裘而被龙衮,衣冠号令,华夏同风,自非命代之才,岂能至此?比夫武灵胡服,不亦优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身上流淌着鲜卑民族的血液,却对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极为推崇,为全盘推行汉化,作出了很大牺牲,他不惜改换姓氏,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在洛阳建立了可歌可泣的功业。
33岁那年,他轰轰烈烈的人生落幕,葬于今河南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东南的长陵。
重点环节一:智者的选择——改革的背景和条件(一)改革的前提P28:1、北魏建立: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魏晋之际游牧与山西、内蒙,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前秦瓦解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386年拓拔圭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2、统一北方(黄河流域)(1)统一:439年(2)意义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3、北魏前期的汉化改革:(1)依据:在征战和南迁中,受到中原文化影响,改变游牧生活,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2)措施P29:经济上:①解散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实行编户;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政治上(属补充内容):③仿汉制设官制;④延揽人才,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文化上(属补充内容):⑤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3)意义①使拓拔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②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2)改革的必要性P29: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危机——严重的政治危机反映了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才能缓和社会矛盾。
1.阶级矛盾尖锐(1)(属补充内容)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2)(属补充内容)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广大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
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
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
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
2.P29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其他民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3.北魏建国的百年以来,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
汉族官僚地主与拓跋贵族也是矛盾重重(补充史实:北魏第一大案——崔浩国史之狱)。
(三)改革的可能性P29:出身于汉族的冯太后掌握实权时曾实行过封建化的均田制,从小深受先进汉文化影响的孝文帝亲政后继承祖母的改革事业,将进一步推进先进的汉化封建化改革。
(4)改革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稳定北魏政权,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五)探究性活动:谈到北魏的历史,拓跋珪、拓跋焘、冯太后、孝文帝一个个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为鲜卑族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你认为一个杰出人物在一定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是否具有决定性?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提示:一个杰出人物在一定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性的,这为历史发展的多次史实所证明。
一位远见卓识的历史人物,一个具有改革的胆识和勇气历史人物,往往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此题目以学生自我认识为主体,注重联系史实。
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到作为一个统治者必须具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应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重点环节二:均田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革除旧俗——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一)推行均田制材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曰……宜更均量……高祖(孝文帝)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材料二:“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
男子授给桑田20亩,……露田不得买卖,身死或年满七十者归还官府。
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不须归官。
桑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以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1)北魏政府是在什么情况下实行的“均田制”?均田制得以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明确知识点:均田制实行的背景——①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②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前提);③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是均田制的雏形。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提出以下问题:(2)结合材料,归纳均田制的内容。
(3)均田制有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4)政府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5)推行均田制后,官吏和地主的利益有没有受损?(6)假设你是北魏时期的一个流亡农民,在均田制实行后你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单说明?明确知识点:(2)均田制的主要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和桑田要承担一定杂税徭役②地主:地主原有的土地不变(3)均田制的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4)均田制的影响:①对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对统治阶级:保证了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③对社会经济: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均田制的深远影响: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随堂练习(强调史料的解读):1.(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11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答案】D2. (2011年11月枣庄三校)《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A.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C(二)整顿吏治材料一: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贼,有大臣回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奈。
如果地方官吏称职,治理有方,盗贼自然就会平息了。
材料二:P30资料卡片结合材料,思考以下问题:1、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的官员俸禄从何而来?这种薪俸制带来怎样的弊端?2、北魏孝文帝为什么非常重视对官吏的治理?3、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整顿吏治?效果如何?明确课本知识点P30:1、整顿吏治的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财政收入,也加深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
2、措施:①官吏任期不再固定为六年,改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以上者以及徇私枉法者处死。
②实行俸禄制,按官吏品第高低发放官吏,不许官吏自筹3、影响:①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②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 迁都洛阳材料一: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此协定群情。
外谋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 ——魏书·孝文帝。
材料二:南朝将领刘庆之出使洛阳,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根据课本内容结合以上材料思考:1.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2.迁都的目的又是什么?3.他是如何巧妙设计迁都的?4.北魏迁都洛阳,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归纳课本知识点P31:1、原因:①政治上:保守势力集中在平城,改革遭抵制;而洛阳是中原政治经济中心,改革阻力小。
②经济上:平城地区产粮有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灾,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③地理上:平城偏居塞上,经略中原黄河流域困难。
2、 目的: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摆脱旧势力的阻碍。
3、措施:①493年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率军南下,宣布定都洛阳。
②既对阴谋叛乱者予以镇压,又在不影响改革的前提下,允许大臣“冬则居南,夏则居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