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小说

合集下载

80年代小说复习资料

80年代小说复习资料

莫言,1981年开始创作,发表了《枯河》《秋
水》《民间音乐》等作品。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透 明的红萝卜》轰动文坛,1986年发表《红高粱》也倍 受关注。著有长篇小说《天堂蒜薹(tai)之歌》《 十三步》《酒国》等,有《莫言文集》五卷。90年代 以后,莫言保持了比较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时有作品 问世,主要有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檀香刑》《四 十一炮》《生死疲劳》等。(P115 116)
伤痕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开拓性意义:
伤痕文学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 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在当代文学史上, 它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 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以强烈的批判性、 暴露性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开启了80年代文学 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 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在专制主义与 极左路线下人性遭摧残、人权被剥夺的悲剧, 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P102)
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除了上面两篇外,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 子》、王蒙《最宝贵的》、王亚平《神圣的使 命》、肖平《墓场与鲜花》、李陀《愿你听到这 支歌》、宗璞《我是谁?》和《弦上的梦》、陈 国凯的《我该怎么办?》、孔捷生的《在小河那 边》、张抗抗的《爱的权利》、韩少功的《月 兰》、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和周克芹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汪曾祺的小说中随时插入的关于风俗民情和自然
景观,这不仅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还形成了他小 说的独特的结构方式。他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 而且这种结构方式开启了新时期小说的散文化的先河。 就叙述的语言质地方面而言,汪曾祺的小说俭省、疏 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不管是叙 述事件还是描绘景物,是写对话还是描写人物,都显 示出灵动、清逸的风致。汪曾祺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 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的方式, 充分显示了传统的讲故事的魅力,最大限度的缩短了 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使小说阅读有了听 的效果。(P114)

80年代小说的思想特征

80年代小说的思想特征

80年代小说的思想特征20110211 25 何柳青整个80年代,是20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10年。

小说以其广阔的艺术视野、恢弘的艺术创新和绚丽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千姿百态的世相人心,满足着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小说画廊。

(一)伤痕文学80年代小说的发展承接着70年代末期的伤痕小说。

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伤痕文学的发端之作。

小说揭示的是文化大革命给孩子留下的内伤,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

1978年8月,卢新华的《伤痕》发表,该小说写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所造成的悲剧,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残酷的“阶级斗争”和反动的“血统论”给人们心灵造成的重大伤痕,于是逐渐形成了伤痕文学的创作热潮。

主要作品有:郑义的《枫》、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古华的《芙蓉镇》、莫应丰的《将军吟》、王蒙的《最宝贵的》、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肖平的《墓场与鲜花》、韩少功的《月兰》等。

伤痕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动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三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美丽关系的严重破坏。

这阶段的文学主要集中于对社会和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缺少深刻的悲剧性思索。

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在美学风格上张扬和确立了丰富的悲剧意识,是社会主义当代文学第一批悲剧文学,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的性质。

是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强化。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

二、人们发现了久违的悲剧精神。

80年代小说概述(2)

80年代小说概述(2)

• A、“天意难测。于是备了一桌肉饭,请来一位巫师。巫师指点:年成不好,
• B、杀牛占卜
• C、“爸爸爸”,“x妈妈”,莫非就是阴阳二卦。大家决定打一打这个活卦,于
是连忙拆了门板,把丙患抬到祠堂前。“丙相公”“丙大爷”,“丙仙”,汉子 们伏拜在他面前,紧紧盯住他,一双双眼球顶得额上的皱纹叠着皱纹。
• 6、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唱古;养猫保护族谱
徐星:《无主题变奏》描写了青年主人公“我”的日常心态,同时也描写了“我”
一、现代派小说产生的文化背景
• 1、时代的发展为新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探索留下空间,使得 不安分的作家接受西方现代文学观念,进行前卫探索成为可能。
• 2、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使引进西方现代文化思想、文学艺术成
为可能。
• 3、80年代前期文学创作,如“伤痕”“反思”“改革”等文学 创作,已无法满足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新一代作家首先做了反 叛者,从观念到艺术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荣辱、贵贱而烦恼。他在动乱年月中保持着安命处顺的人生态度,
• 二、对道家“无为而无不为”哲学观念的肯定
• 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没有办不到、做不好的事情。
• 王一生与十位高手车轮大战,因“清静无为”而战无不胜(无不 为):顺应生命的自然,“无为为体,有为为用”, 无为之中 产生有为,最终大获全胜。 • • A、不想与人竞争高下,反而获得“棋王”称号 B、比赛中物我两忘,自我与宇宙的完全融合,以至力挫群雄
二、现代派小说的探索与创新 • 1、叙事创新
• 颠覆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了一场叙事上的革命。【马
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 • 马原:“元叙事”“元小说”“后设小说” • 残雪:意象寓言 • ——重构时空次序、因果逻辑、情节结构……

八十年代文学佳作

八十年代文学佳作

197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班主任》刘心武《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神圣的使命》王亚平《人民文学》1978年第9期《窗口》莫伸《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我们的军长》邓友梅《上海文艺》1978年第7期《湘江一夜》周立波《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足迹》王愿坚《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顶凌下种》成一《汾水》1978年第1期《愿你听到这支歌》李陀《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弦上的梦》宗璞《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伤痕》卢新华《文汇报》1978年8月11期《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洁《北京文艺》1978年第7期《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张承志《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辣椒》张有德《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取经》贾大山《河北文艺》1977年第4期《满月儿》贾平凹《上海文艺》1978年第3期《最宝贵的》王蒙《作品》1978年第7期《献身》陆文夫《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墓场与鲜花》萧平《上海文艺》1978年第11期《眼镜》刘富道《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姻缘》孔捷生《作品》1978年第8期《抱玉岩》祝兴义《安徽文艺》1978年第7期《“不称心”的姐夫》关庚寅《鸭绿江》1978年第7期《看守日记》齐平《解放军文艺》1978年第12期《芙瑞达》于土《广东文艺》1978年第1期《珊瑚岛上的死光》童恩正《人民文学》1978年第8期1979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十月》1979年第3期《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内奸》方之《北京文艺》1979年第3期《李顺大造屋》高晓声《雨花》1979年第7期《彩云归》李栋、王云高《人民文学》1979年第5期《我们家的炊事员》母国政《北京文艺》1979年第6期《阿扎与哈利》樊天胜《人民文学》1979年第4期《记忆》张弦《人民文学》1979年第3期《悠悠寸草心》王蒙《上海文学》1979年第9期《谁生活得更美好》张洁《工人日报》1979年7月15期《战士通过雷区》张天民《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信任》陈忠实《陕西日报》1979年6月3期《蓝蓝的木兰溪》叶蔚林《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话说陶然亭》邓友梅《北京文艺》1979年第2期《因为有了她》孔捷生《人民文学》1979年第10期《我爱每一片绿叶》刘心武《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我应该怎么办?》陈国凯《作品》1979年第2期《重逢》金河《上海文学》1979年第4期《罗浮山血泪祭》中杰英《十月》1979年第2期《办婚事的年轻人》包川《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空谷兰》张长《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12期《雕花烟斗》冯骥才《当代》1979年第2期《独特的旋律》周嘉俊《上海文学》1979年第2期《努尔曼老汉和猎狗巴力斯》艾克拜尔·拉吉提《新疆文艺》1979年第3期0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西线轶事》徐怀中《人民文学》1980年第l期《乡场上》何士光《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月食》李国文《人民文学》1980年第3期《三千万》柯云路《人民文学》1980年第11期《笨人王老大》锦云、王毅《北京文艺》1980年第7期《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蒋子龙《新港》1980年第5期《陈奂生上城》高晓声《人民文学》1980年第2期《灵与肉》张贤亮《朔方》1980年第9期《夏》张抗抗《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南湖月》刘富道《人民文学》1980年第7期《天山深处的“大兵”》李斌奎《解放军文艺》1980年第9期《你是共产党员吗?》张林《当代》1980年第3期《空巢》冰心《北方文学》1980年第3期《春之声》王蒙《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结婚现场会》马烽《人民文学》1980年第1期《丹凤眼》陈建功《北京文艺》1980年第8期《红线记》罗旋《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小贩世家》陆文夫《雨花》1980年第1期《西望茅草地》韩少功《人民文学》1980年第10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上海文学》1980年第1期《活佛的故事》玛拉沁夫《人民文学》1980年7月12日《镢柄韩宝山》张石山《汾水》1980年第8期《心香》叶文玲《当代》1980年第2期《勿忘草》周克芹《四川文学》1980年第4期《最后一个军礼》方南江、李荃《解放军文艺》1980年第11期《手杖》京夫《延河》1980年第1期《彩色的夜》王群生《红岩》1982年第2期《美与丑》益希卓玛《人民文学》1980年第6期《海风轻轻吹》吕雷《作品》1980年第12期《卖蟹》王润滋《山东文学》1980年第10期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内当家》王润滋《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卖驴》赵本夫《钟山》1981年第2期《一个猎人的恳求》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1年第5期《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北京文学》1981年第6期《女炊事班长》简嘉《青春》1981年第8期《路障》达理《海燕》1981年第10期《黑箭》刘厚明《人民文学》1981年第5期《普通老百姓》迟松年《鸭绿江》1981年第2期《山月不知心里事》周克芹《四川文学》1981年第8期《少年chen女》舒群《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大淖记事》汪曾祺《北京文学》1981年第7期《头像》林斤澜《北京文学》1981年第7期《蛾眉》刘绍棠《长春》1981年第1期《黑娃照相》张一弓《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十月》1981年第2期《飞过蓝天》韩少功《中国青年》1981年第13期《本次列车终点》王安亿《上海文学》1981年第10期《金鹿儿》航鹰《新港》1981年第4期《拜年》鲁南《山东文学》1981年第8期《最后一篓春荼》王振武《芳草》1981年第3期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拜年》蒋子龙《人民文学》1982年第3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北方文学》1982年第8期《八百米深处》孙少山《北方文学》1982年第2期《明姑娘》航鹰《青年文学》1982年第1期《哦,香雪》铁凝《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不仅仅是留恋》金河《人民文学》1982年第11期《种包谷的老人》何士光《人民文学》1982年第6期《敬礼!妈妈》宋学武《海燕》1982年第9期《女大学生宿舍》喻杉《芳草》1982年第2期《三角梅》王中才《解放军文艺》1982年第6期《赔你一只金凤凰》李叔德《长江文艺》1982年第1期《火红的云霞》吕雷《人民文学》1982年第1期《七岔犄角的公鹿》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2年第5期《第九个售货亭》姜天民《青春》1982年第8期《漆黑的羽毛》石言《雨花》1982年第9期《芨芨草》鲍昌《新港》1982年第8期《声音》张炜《山东文学》1982年第5期《母亲与遗像》海波《人民文学》1982年第4期《老霜的苦闷》矫健《文汇月刊》1982年第1期《远处的伐木声》蔡测海《民族文学》1982年第10期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围墙》陆文夫《人民文学》1983年第2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青年文学》1983年第1期《抢劫即将发生……》楚良《星火》1983年第8期《阵痛》邓刚《鸭绿江》1983年第4期《秋雪湖之恋》石言《人民文学》1983年第10期《兵车行》唐栋《人民文学》1983年第5期《琥珀色的簧火》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3年第10期《那山那人那狗》彭见明《萌芽》1983年第5期《亲戚之间》林元春《民族文学》1983年第9期《公路从门前过》石定《山花》1983年第7期《条件尚未成熟》张洁《北京文学》1983年第9期《树上的鸟儿》王戈《飞天》1983年第9期《沙灶遗风》李抗育《北京文学》1983年第5期《肖尔布拉克》张贤亮《文汇月刊》1983年第2期《雪国热闹镇》刘兆林《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7期《迫遥之乐》陶正《北京文学》1983年第4期《除夕夜》达理《人民文学》1983年第5期《旋转的世界》陈继光《人民文学》1983年第11期《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胡辛《百花洲》1983年第6期《船过青浪滩》刘舰平《萌芽》1983年第7期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干草》宋学武《青年文学》1984年第2期《小厂来了个大学生》陈冲《人民文学》1984年第4期《麦客》邵振国《当代》1984年第3期《蓝幽幽的峡谷》白雪林《草原》1984年第12期《打鱼的和钓鱼的》金河《现代作家》1984年第1期《奶奶的星星》史铁生《作家》1984年第4期《六月的话题》铁凝《花溪》1984年第2期《哦,小公马》邹志安《北京文学》1984年第1期《最后的堑壕》王中才《鸭绿江》1984年第11期《同船过渡》映泉《青年文学》1984年第3期《姐姐》张平《青春》1984年第6期《野狼出没的山谷》王风麟《人民文学》1984年第9期《危楼记事》李国文《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生死之间》苏叔阳《芳草》1984年第8期《一潭清水》张炜《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父亲》梁晓声《人民文学》1984年第11期《白色鸟》何立伟《人民文学》1984年第10期《惊涛》陈世旭《人民文学》1984年第3期1985—198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五月》田中禾《山西文学》1985年第9期《系在皮绳扣上的魂》扎西达娃《西藏文学》1985年第9期《民族文学》1985年第9期《满票》乔典运《奔流》1985年第3期《今月色好》彭荆风《人民文学》1985年第5期《窑谷》谢友鄞《上海文学》1986年第4期《远行》何士光《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你不可改变我》刘西鸿《人民文学》1986年第9期《支书下台唱大戏》邹志安《北京文学》1986年第6期《甜苣儿》张石山《青年文学》1986年第6期《合坟》(《厚土》之一)李锐《上海文学》1986年11期《减去十岁》谌容《人民文学》1986年第2期《洞天》李贯通《山东文学》1986年第4期《夫妻粉》庞泽云《海燕》1985年第11期《继续操练》李晓《上海文学》1986年第7期《狗日的粮食》刘恒《中国》1986年第9期《汉家女》周大新《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8期《焦大轮子》于德才《上海文学》1986年第2期《他在拂晓前死去》张廷竹《解放军文艺》1985年第11期《这一片大海滩》杨显惠《长城》1985年第6期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甜的血腥的铁》杨咏鸣《上海文学》1987年第3期《牛贩子山道》雁宁《人民文学》1987年第3期《葫芦沟今昔》马烽《人民文学》1987年第4期《小诊所》周大新《河北文学》1987年第4期《清高》陆文夫《人民文学》1987年第5期《马嘶·秋诉》谢友鄞《上海文学》1987年第5期《陪乐》朱春雨《中国作家》1987年第3期《塔铺》刘震云《人民文学》1987年第7期《马车》陈世旭《十月》1987年第4期《喊会》柏原《青年文学》1988年第12期《年关六赋》阿成《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77~1980)一等奖人到中年湛容《收获》1980年第1期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芙蓉》1980年第3期天云山传奇鲁彦周《清明》1979年第1期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收获》1980年第1期蝴蝶王蒙《十月》1980年第4期二等奖土壤汪浙成、温小任《收获》1980年第6期迫赶队伍的女兵们邓友梅《十月》1979年第1期啊!冯骥才《收获》1979年第6期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收获》1979年第2期蒲柳人家刘绍棠《十月》1980年第3期淡淡的晨雾张抗抗《收获》1980年第3期开拓者蒋子龙《十月》1980年第6期三生石宗璞《十月》1980年第3期甜甜的刺毒(土家族)孙健忠《芙蓉》1980年第1期惊心动魄的一幕路遥《当代》1980年第3期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1~1982 )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十月》1982年第6期赤橙黄绿青蓝紫蒋子龙《当代》1981年第4期洗礼韦君宜《当代》1982年第1期人生路遥《收获》1982年第3期黑骏马(回族)张承志《十月》1982年第6期祸起萧墙水运宪《收获》1981年第1期相见时难王蒙《十月》1982年第2期那五邓友梅《北京文学》1982年第4期太子村的秘密谌容《当代》1982年第4期燕儿窝之夜魏继新《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苦夏江浙成、温小钰《小说界》1982年第1期射天狼朱苏进《昆仑》1982年第1期流逝王安忆《钟山》1982年第6期普通女工孔捷生《小说界》1982年第3期张铁匠的罗曼史张一弓《十月》1982年第二期驼峰上的爱冯苓植《收获》1982年第2期沙海的绿荫朱春雨《十月》1981年第3期远去的白帆从维熙《收获》1982年第1期你在想什么顾笑言《花城》1981年第2期山道弯弯谭谈《芙蓉》1981年第1期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3一1984)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李存葆《昆仑》1984年第6期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青春》丛刊1983年第1期迷人的海邓刚《上海文学》1983年第5期美食家陆文夫《收获》1983年第1期棋王阿城《上海文学》1984年第7期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十月》1983年第2期远村郑义《当代》1983年第4期拂晓前的葬礼王兆军《钟山》1984年第5期烟壶邓友梅《收获》1984年第1期北方的河张承志《十月》1984年第1期祖母绿张洁《花城》1984年第3期市场角落的“皇帝”韩静霆《丑小鸭》1983年第8期燕赵悲歌蒋子龙《人民文学》1984年第7期绿化树张贤亮《十月》1984年第2期春妞儿和他的小戛斯张一弓《钟山》1984年第5期凝眸朱苏进《昆仑》1984年第5期神鞭冯骥才《小说家》1984年第3期啊,索伦河谷的枪声刘兆林《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8期腊月,正月贾平凹《十月》1984年第4期老人仓矫健《文汇月刊》1984年第5期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5一1986)桑树坪纪事朱晓平《钟山》1985年第4期军歌周梅森《钟山》1986年第6期一路风尘王小鹰《收获》1986年第2期小鲍庄王安忆《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红高梁莫言《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爸爸,我一定回来达理《芙蓉》1985年第1期灵旗乔良《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10期你别无选择刘索拉《人民文学》1985年第3期馕神小传宋清海《小说家》1986年第4期风泪眼从维熙《十月》1986年第2期红尘霍达(回族)《花城》1986年第3期前市委书记的白昼与夜晚张笑天《花城》1985年第3期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甜的血腥的铁》杨咏鸣《上海文学》1987年第3期《牛贩子山道》雁宁《人民文学》1987年第3期《葫芦沟今昔》马烽《人民文学》1987年第4期《小诊所》周大新《河北文学》1987年第4期《清高》陆文夫《人民文学》1987年第5期《马嘶·秋诉》谢友鄞《上海文学》1987年第5期《陪乐》朱春雨《中国作家》1987年第3期《塔铺》刘震云《人民文学》1987年第7期《马车》陈世旭《十月》1987年第4期《喊会》柏原《青年文学》1988年第12期《年关六赋》阿成《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哥德巴赫猜想》徐迟《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地质之光》徐迟《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人妖之间》刘宾雁《人民文学》1979年第9期《一个人和他的影子》刘宾雁《十月》1980年第6期《大雁情》黄宗英《十月》1979年第1期《美丽的眼睛》黄宗英《上海文艺》1978年第6期《船长》柯岩《人民文学》1979年第11期《特邀代表》柯岩《人民日报》1980年4月26日《中年颂》理由《北京文艺》1979年第11期《扬眉剑出鞘》理由《新体育》1978年第6期《热流》张楔《当代》1980年第4期《励精图治》程树榛《当代》1980年第2期《命运》杨匡满、郭宝臣《当代》1979年第2期《祖国高于一切》陈祖芬《人民日报》1980年10月2日《从悬崖到坦途》雷锋《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6期《彭大将军回故乡》翟禹钟、何立库、罗海鸥、江立仁《中国青年》1979年第3期《铁托同志》刘白羽《人民文学》1980年第4期《一封终于发出的信》陶斯亮《诗刊》1979年第1期《线》祖慰、节流《长江文艺》1980年第12期《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穆青、陆拂为、廖由滨《人民日报》1978年3月1日《勇士:历史的新时期需要你》韩少华《人民日报》1980年11月1日《笼鹰志》李玲修《人民文学》1980年第2期《正气歌》张书绅《鸭绿江》1979年第5期《赤子之心》杨笑影《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5期《无声的浩歌》任斌武《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历史之章》金河《鸭绿江》1979年第10期《划破夜幕的陨星》王晨、张天来《光明日报》1980年7月21、22日《爱情的凯歌》艾蒲、向明、郭光豹《解放军报》1979年4月12日《写在她远行的路上》马继红、王宗仁《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从青工到副教授》杨世远、孙兴盛、史祥鸾《中国青年》1979年第5期1981—1982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中国姑娘》鲁光《当代》1981年第5期《三门李轶闻》乔迈《春风》1981年第6期《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李延国《泉城》1981年第8期《共产党人》陈祖芬《人民日报》1982年6月28日《一片叶子》刘真《人民日报》1981年5月4日《橘》黄宗英《人民文学》1982年第2期《还是那双眼睛》孟晓云、丛林中《人民日报》1982年9月13日《希望在人间》理由《人民文学》1981年第10期《"蓝军司令"》江永红、钱钢《解放军文艺》1981年第8期《癌症≠死亡》柯岩《北京文学》1982年第7期《形天舞干戚》徐迟《人民文学》1982年第5期《艰难的起飞》刘宾雁《人民日报》1981年1月3日《播鲁迅精神之火》何启治、刘茵《当代》1981年第5期《大洋的此岸和彼岸》蒋巍(执笔)、贾宏图《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审丑者》祖慰《人民文学》1982年第8期《啊,龙!》李君旭《当代》1982年第3期《海河边的一间小屋》肖复兴《文汇月刊》1982年第9期《足球教练的婚姻》李玲修《人生》1982年第3期《河那边升起一颗星》李秀海、袁厚春《解放军文艺》1981年第12期《继母》韩少华《当代》1982年第6期《与祖国的文明共命运》戴晴《文汇月刊》1981年第5期《爱的暖流》牟祟光、桑恒昌《山东文学》1981年第9期《生命的近似值》黄尧、朱运宽《边疆文艺》1981年第11期《她心中有个明亮的世界》向义光、张飚《中国青年》1981年第21期《路的呼喊》风章《雨花》1981年第2期1983—1984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省委第一书记》袁厚春《昆仑》1984年第4期《访苏心潮》王蒙《十月》1984年第6期《小木屋》黄宗英《文汇月刊》1983年第5期《在这片国土上》李延国《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10期《关东奇人传》刘宾雁《文汇月刊》1984年第3期《快乐学院》祖慰《十月》1983年第5期《"两用人才"的开发者们》徐志耕、程童一、陶正明《解放军文艺》1983年2第期《希望在燃烧》乔迈《当代》1984年第3期《开拓者》那家伦《民族文学》1984年第2期《热血男儿》李士非《花城》1984年第6期《催人复苏的事业》陈祖芬《人民日报》1983年1月3日《恶魔导演的战争》刘亚洲《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5期《生当作人杰》肖复兴《北方文学》1984年第1期《原野在呼唤》王兆军《报告文学》1984年第6期《中国的回声》陈冠柏、周荣新《江南》1984年复刊号《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贾鲁生、王光明《解放军文艺》1984年第12期《南方大厦》理由《人民文学》1984年第8期《玛丽·若瑟的选择》林亚光《报告文学》1984年第10期《长河精英》岳非丘、邹越滨《人民文学》1984年第1期《奔涌的潮头》江永红、钱钢《昆仑》1984年第3期《东方佛雕》苏晓康《人民文学》1983年第10期《在大时代的弯弓上》蒋巍《人民文学》1983年第11期《胡杨泪》孟晓云《文汇月刊》1984年第4期《她在丛中笑》贾宏图《报告文学》1983年第7期《塞外传奇》孟驰北、张列《当代》1983年第4期《冰海沉船》吴民民《萌芽》1984年第10期《南通虎》周嘉俊《文汇月刊》1984年第11期1985—198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中国农民大趋势》李延国《解放军文艺》1985年第5期《倾斜的足球场》理由《人民文学》1985年第7期《唐山大地震》钱钢《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3期《多思的年华》孟晓云《十月》1986年第5期《万家忧乐》霍达《当代》1986年第6期《理论狂人》陈祖芬《人民文学》1986年8月第7期《没有上银幕的故事》刘宾雁《人民日报》1986年8月7日《中国的小皇帝》涵逸《中国作家》1986年第3期《北京失去平衡》沙青《报告文学》1986年第4期《阴阳大裂变》苏晓康《中国作家》1986年第5期《转型人》祖慰《花城》1986年第6期《黑色的七月》陈冠柏《文汇月刊》1986年第11期《在人的另一世界》胡平、张胜友《文汇月刊》1985年第12期《魂系中华》赵军《中国青年报》1986年11月7日《蒙山沂水》彭雁华、彭雁平《人民文学》1986年第4期《人生环行道》蒋巍《文汇月刊》1985年第11期《中国男子汉》鲁光《中国作家》1985年第1期《当年他们多年轻》何晓鲁《昆仑》1985年第5期《法兮归来》凤章《啄木鸟》1986年第2期《知识的罪与罚》郭慎娟《报告文学》1985年第11期《一个成功者和他的影子》罗达成《北方文学》1986年第4期《市长张铁民》和谷《延河》1985年第5期、6期。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刘索拉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1985) 以第一人称叙述一
个从大学退学去当饭店服务员
的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小说充
满对世事的嘲讽,对世俗价值
徐星
的调侃,对庸俗和虚伪的鄙视,
表现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在
这种追求中的内心孤独感与精
神优越感。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1985)显示着痴人说梦 般的质地,纷乱、拥挤、 无羁的幻觉和疯狂、怪诞、 血腥、森冷的意象俯拾皆 是,细腻、敏锐的感觉世 界被夸大、强化和变形, 小说通过这种方式颠覆了 正常与反常、理性与疯狂 的世俗界限,以此接近存 在的真相,传达欲望的冲 动和生命的活力。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从作品反映的地域上,我们可以将改革文学划分为 “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大部分。
发表于1979年的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 记》 ,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
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真正全面铺开 后,逐渐减掉了它的锐气,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也就完成了 它的历史使命。
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改革文学已经基本演化为“反腐小 说”或“涉案小说”了,成了市场图书出版机制下类型小 说中的一种,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因素。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当代 80年代小说阅读篇目

当代 80年代小说阅读篇目

80年代小说阅读篇目*刘心武《班主任》*庐新华《伤痕》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古华《芙蓉镇》《爬满青藤的木屋》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王蒙《布礼》*《蝴蝶》《活动变人形》李国文*《月食》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高晓声《“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贾平凹《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远山野情》《商州》《浮躁》《废都》张炜*《古船》叶辛《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礼平《晚霞消失的时侯》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张承志《黑骏马》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朱晓平《桑树坪纪事》张抗抗《隐形伴侣》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老鬼《血色黄昏》李锐《合坟》汪曾祺*《受戒》《大淖纪事》邓友梅《那五》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陆文夫《美食家》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冯骥才《神鞭》莫言*《红高梁》*《透明的红萝卜》*《天堂蒜薹之歌》《白狗秋千架》《酒国》《拇指铐》《师傅越来越幽默》《檀香刑》《生死疲劳》《蛙》《丰乳肥臀》郑万隆《老棒子酒馆》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马原《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格非*《迷舟》《唿哨》《敌人》《人面桃花》《边缘》《欲望的旗帜》孙甘露《访问梦境》余华*《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十八岁出门远行》《死亡叙述》《爱情故事》《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白云苍狗谣》《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方方:*《风景》《纸婚年》《黑洞》刘震云:《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单位》《官人》刘恒:*《狗日的粮食》《力气》《四条汉子》《陡坡》苏童:*《妻妾成群》《红粉》《1934年逃亡》《罂栗之家》《离婚指南》《平静如水》,长篇小说《我的帝王生涯》《米》《后宫》《刺青时代》。

八十年代文学佳作

八十年代文学佳作

八十年代文学佳作197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班主任》刘心武《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神圣的使命》王亚平《人民文学》1978年第9期《窗口》莫伸《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我们的军长》邓友梅《上海文艺》1978年第7期《湘江一夜》周立波《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足迹》王愿坚《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顶凌下种》成一《汾水》1978年第1期《愿你听到这支歌》李陀《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弦上的梦》宗璞《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伤痕》卢新华《文汇报》1978年8月11期《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洁《北京文艺》1978年第7期《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张承志《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辣椒》张有德《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取经》贾大山《河北文艺》1977年第4期《满月儿》贾平凹《上海文艺》1978年第3期《最宝贵的》王蒙《作品》1978年第7期《献身》陆文夫《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墓场与鲜花》萧平《上海文艺》1978年第11期《眼镜》刘富道《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姻缘》孔捷生《作品》1978年第8期《抱玉岩》祝兴义《安徽文艺》1978年第7期《“不称心”的姐夫》关庚寅《鸭绿江》1978年第7期《看守日记》齐平《解放军文艺》1978年第12期《芙瑞达》于土《广东文艺》1978年第1期《珊瑚岛上的死光》童恩正《人民文学》1978年第8期1979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十月》1979年第3期《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内奸》方之《北京文艺》1979年第3期《李顺大造屋》高晓声《雨花》1979年第7期《彩云归》李栋、王云高《人民文学》1979年第5期《我们家的炊事员》母国政《北京文艺》1979年第6期《阿扎与哈利》樊天胜《人民文学》1979年第4期《记忆》张弦《人民文学》1979年第3期《悠悠寸草心》王蒙《上海文学》1979年第9期《谁生活得更美好》张洁《工人日报》1979年7月15期《战士通过雷区》张天民《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信任》陈忠实《陕西日报》1979年6月3期《蓝蓝的木兰溪》叶蔚林《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话说陶然亭》邓友梅《北京文艺》1979年第2期《因为有了她》孔捷生《人民文学》1979年第10期《我爱每一片绿叶》刘心武《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我应该怎么办?》陈国凯《作品》1979年第2期《重逢》金河《上海文学》1979年第4期《罗浮山血泪祭》中杰英《十月》1979年第2期《办婚事的年轻人》包川《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空谷兰》张长《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12期《雕花烟斗》冯骥才《当代》1979年第2期《独特的旋律》周嘉俊《上海文学》1979年第2期《努尔曼老汉和猎狗巴力斯》艾克拜尔·拉吉提《新疆文艺》1979年第3期0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西线轶事》徐怀中《人民文学》1980年第l期《乡场上》何士光《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月食》李国文《人民文学》1980年第3期《三千万》柯云路《人民文学》1980年第11期《笨人王老大》锦云、王毅《北京文艺》1980年第7期《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蒋子龙《新港》1980年第5期《陈奂生上城》高晓声《人民文学》1980年第2期《灵与肉》张贤亮《朔方》1980年第9期《夏》张抗抗《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南湖月》刘富道《人民文学》1980年第7期《天山深处的“大兵”》李斌奎《解放军文艺》1980年第9期《你是共产党员吗?》张林《当代》1980年第3期《空巢》冰心《北方文学》1980年第3期《春之声》王蒙《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结婚现场会》马烽《人民文学》1980年第1期《丹凤眼》陈建功《北京文艺》1980年第8期《红线记》罗旋《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小贩世家》陆文夫《雨花》1980年第1期《西望茅草地》韩少功《人民文学》1980年第10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上海文学》1980年第1期《活佛的故事》玛拉沁夫《人民文学》1980年7月12日《镢柄韩宝山》张石山《汾水》1980年第8期《心香》叶文玲《当代》1980年第2期《勿忘草》周克芹《四川文学》1980年第4期《最后一个军礼》方南江、李荃《解放军文艺》1980年第11期《手杖》京夫《延河》1980年第1期《彩色的夜》王群生《红岩》1982年第2期《美与丑》益希卓玛《人民文学》1980年第6期《海风轻轻吹》吕雷《作品》1980年第12期《卖蟹》王润滋《山东文学》1980年第10期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内当家》王润滋《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卖驴》赵本夫《钟山》1981年第2期《一个猎人的恳求》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1年第5期《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北京文学》1981年第6期《女炊事班长》简嘉《青春》1981年第8期《路障》达理《海燕》1981年第10期《黑箭》刘厚明《人民文学》1981年第5期《普通老百姓》迟松年《鸭绿江》1981年第2期《山月不知心里事》周克芹《四川文学》1981年第8期《少年chen女》舒群《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大淖记事》汪曾祺《北京文学》1981年第7期《头像》林斤澜《北京文学》1981年第7期《蛾眉》刘绍棠《长春》1981年第1期《黑娃照相》张一弓《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十月》1981年第2期《飞过蓝天》韩少功《中国青年》1981年第13期《本次列车终点》王安亿《上海文学》1981年第10期《金鹿儿》航鹰《新港》1981年第4期《拜年》鲁南《山东文学》1981年第8期《最后一篓春荼》王振武《芳草》1981年第3期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拜年》蒋子龙《人民文学》1982年第3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北方文学》1982年第8期《八百米深处》孙少山《北方文学》1982年第2期《明姑娘》航鹰《青年文学》1982年第1期《哦,香雪》铁凝《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不仅仅是留恋》金河《人民文学》1982年第11期《种包谷的老人》何士光《人民文学》1982年第6期《敬礼!妈妈》宋学武《海燕》1982年第9期《女大学生宿舍》喻杉《芳草》1982年第2期《三角梅》王中才《解放军文艺》1982年第6期《赔你一只金凤凰》李叔德《长江文艺》1982年第1期《火红的云霞》吕雷《人民文学》1982年第1期《七岔犄角的公鹿》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2年第5期《第九个售货亭》姜天民《青春》1982年第8期《漆黑的羽毛》石言《雨花》1982年第9期《芨芨草》鲍昌《新港》1982年第8期《声音》张炜《山东文学》1982年第5期《母亲与遗像》海波《人民文学》1982年第4期《老霜的苦闷》矫健《文汇月刊》1982年第1期《远处的伐木声》蔡测海《民族文学》1982年第10期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围墙》陆文夫《人民文学》1983年第2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青年文学》1983年第1期《抢劫即将发生……》楚良《星火》1983年第8期《阵痛》邓刚《鸭绿江》1983年第4期《秋雪湖之恋》石言《人民文学》1983年第10期《兵车行》唐栋《人民文学》1983年第5期《琥珀色的簧火》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3年第10期《那山那人那狗》彭见明《萌芽》1983年第5期《亲戚之间》林元春《民族文学》1983年第9期《公路从门前过》石定《山花》1983年第7期《条件尚未成熟》张洁《北京文学》1983年第9期《树上的鸟儿》王戈《飞天》1983年第9期《沙灶遗风》李抗育《北京文学》1983年第5期《肖尔布拉克》张贤亮《文汇月刊》1983年第2期《雪国热闹镇》刘兆林《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7期《迫遥之乐》陶正《北京文学》1983年第4期《除夕夜》达理《人民文学》1983年第5期《旋转的世界》陈继光《人民文学》1983年第11期《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胡辛《百花洲》1983年第6期《船过青浪滩》刘舰平《萌芽》1983年第7期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干草》宋学武《青年文学》1984年第2期《小厂来了个大学生》陈冲《人民文学》1984年第4期《麦客》邵振国《当代》1984年第3期《蓝幽幽的峡谷》白雪林《草原》1984年第12期《打鱼的和钓鱼的》金河《现代作家》1984年第1期《奶奶的星星》史铁生《作家》1984年第4期《六月的话题》铁凝《花溪》1984年第2期《哦,小公马》邹志安《北京文学》1984年第1期《最后的堑壕》王中才《鸭绿江》1984年第11期《同船过渡》映泉《青年文学》1984年第3期《姐姐》张平《青春》1984年第6期《野狼出没的山谷》王风麟《人民文学》1984年第9期《危楼记事》李国文《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生死之间》苏叔阳《芳草》1984年第8期《一潭清水》张炜《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父亲》梁晓声《人民文学》1984年第11期《白色鸟》何立伟《人民文学》1984年第10期《惊涛》陈世旭《人民文学》1984年第3期1985—198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五月》田中禾《山西文学》1985年第9期《系在皮绳扣上的魂》扎西达娃《西藏文学》1985年第9期《民族文学》1985年第9期《满票》乔典运《奔流》1985年第3期《今月色好》彭荆风《人民文学》1985年第5期《窑谷》谢友鄞《上海文学》1986年第4期《远行》何士光《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你不可改变我》刘西鸿《人民文学》1986年第9期《支书下台唱大戏》邹志安《北京文学》1986年第6期《甜苣儿》张石山《青年文学》1986年第6期《合坟》(《厚土》之一)李锐《上海文学》1986年11期《减去十岁》谌容《人民文学》1986年第2期《洞天》李贯通《山东文学》1986年第4期《夫妻粉》庞泽云《海燕》1985年第11期《继续操练》李晓《上海文学》1986年第7期《狗日的粮食》刘恒《中国》1986年第9期《汉家女》周大新《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8期《焦大轮子》于德才《上海文学》1986年第2期《他在拂晓前死去》张廷竹《解放军文艺》1985年第11期《这一片大海滩》杨显惠《长城》1985年第6期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甜的血腥的铁》杨咏鸣《上海文学》1987年第3期《牛贩子山道》雁宁《人民文学》1987年第3期《葫芦沟今昔》马烽《人民文学》1987年第4期《小诊所》周大新《河北文学》1987年第4期《清高》陆文夫《人民文学》1987年第5期《马嘶·秋诉》谢友鄞《上海文学》1987年第5期《陪乐》朱春雨《中国作家》1987年第3期《塔铺》刘震云《人民文学》1987年第7期《马车》陈世旭《十月》1987年第4期《喊会》柏原《青年文学》1988年第12期《年关六赋》阿成《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77~1980)一等奖人到中年湛容《收获》1980年第1期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芙蓉》1980年第3期天云山传奇鲁彦周《清明》1979年第1期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收获》1980年第1期蝴蝶王蒙《十月》1980年第4期二等奖土壤汪浙成、温小任《收获》1980年第6期迫赶队伍的女兵们邓友梅《十月》1979年第1期啊!冯骥才《收获》1979年第6期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收获》1979年第2期蒲柳人家刘绍棠《十月》1980年第3期淡淡的晨雾张抗抗《收获》1980年第3期开拓者蒋子龙《十月》1980年第6期三生石宗璞《十月》1980年第3期甜甜的刺毒(土家族)孙健忠《芙蓉》1980年第1期惊心动魄的一幕路遥《当代》1980年第3期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1~1982 )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十月》1982年第6期赤橙黄绿青蓝紫蒋子龙《当代》1981年第4期洗礼韦君宜《当代》1982年第1期人生路遥《收获》1982年第3期黑骏马(回族)张承志《十月》1982年第6期祸起萧墙水运宪《收获》1981年第1期相见时难王蒙《十月》1982年第2期那五邓友梅《北京文学》1982年第4期太子村的秘密谌容《当代》1982年第4期燕儿窝之夜魏继新《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苦夏江浙成、温小钰《小说界》1982年第1期射天狼朱苏进《昆仑》1982年第1期流逝王安忆《钟山》1982年第6期普通女工孔捷生《小说界》1982年第3期张铁匠的罗曼史张一弓《十月》1982年第二期驼峰上的爱冯苓植《收获》1982年第2期沙海的绿荫朱春雨《十月》1981年第3期远去的白帆从维熙《收获》1982年第1期你在想什么顾笑言《花城》1981年第2期山道弯弯谭谈《芙蓉》1981年第1期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3一1984)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李存葆《昆仑》1984年第6期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青春》丛刊1983年第1期迷人的海邓刚《上海文学》1983年第5期美食家陆文夫《收获》1983年第1期棋王阿城《上海文学》1984年第7期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十月》1983年第2期远村郑义《当代》1983年第4期拂晓前的葬礼王兆军《钟山》1984年第5期烟壶邓友梅《收获》1984年第1期北方的河张承志《十月》1984年第1期祖母绿张洁《花城》1984年第3期市场角落的“皇帝”韩静霆《丑小鸭》1983年第8期燕赵悲歌蒋子龙《人民文学》1984年第7期绿化树张贤亮《十月》1984年第2期春妞儿和他的小戛斯张一弓《钟山》1984年第5期凝眸朱苏进《昆仑》1984年第5期神鞭冯骥才《小说家》1984年第3期啊,索伦河谷的枪声刘兆林《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8期腊月,正月贾平凹《十月》1984年第4期老人仓矫健《文汇月刊》1984年第5期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5一1986)桑树坪纪事朱晓平《钟山》1985年第4期军歌周梅森《钟山》1986年第6期一路风尘王小鹰《收获》1986年第2期小鲍庄王安忆《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红高梁莫言《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爸爸,我一定回来达理《芙蓉》1985年第1期灵旗乔良《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10期你别无选择刘索拉《人民文学》1985年第3期馕神小传宋清海《小说家》1986年第4期风泪眼从维熙《十月》1986年第2期红尘霍达(回族)《花城》1986年第3期前市委书记的白昼与夜晚张笑天《花城》1985年第3期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甜的血腥的铁》杨咏鸣《上海文学》1987年第3期《牛贩子山道》雁宁《人民文学》1987年第3期《葫芦沟今昔》马烽《人民文学》1987年第4期《小诊所》周大新《河北文学》1987年第4期《清高》陆文夫《人民文学》1987年第5期《马嘶·秋诉》谢友鄞《上海文学》1987年第5期《陪乐》朱春雨《中国作家》1987年第3期《塔铺》刘震云《人民文学》1987年第7期《马车》陈世旭《十月》1987年第4期《喊会》柏原《青年文学》1988年第12期《年关六赋》阿成《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哥德巴赫猜想》徐迟《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地质之光》徐迟《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人妖之间》刘宾雁《人民文学》1979年第9期《一个人和他的影子》刘宾雁《十月》1980年第6期《大雁情》黄宗英《十月》1979年第1期《美丽的眼睛》黄宗英《上海文艺》1978年第6期《船长》柯岩《人民文学》1979年第11期《特邀代表》柯岩《人民日报》1980年4月26日《中年颂》理由《北京文艺》1979年第11期《扬眉剑出鞘》理由《新体育》1978年第6期《热流》张楔《当代》1980年第4期《励精图治》程树榛《当代》1980年第2期《命运》杨匡满、郭宝臣《当代》1979年第2期《祖国高于一切》陈祖芬《人民日报》1980年10月2日《从悬崖到坦途》雷锋《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6期《彭大将军回故乡》翟禹钟、何立库、罗海鸥、江立仁《中国青年》1979年第3期《铁托同志》刘白羽《人民文学》1980年第4期《一封终于发出的信》陶斯亮《诗刊》1979年第1期《线》祖慰、节流《长江文艺》1980年第12期《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穆青、陆拂为、廖由滨《人民日报》1978年3月1日《勇士:历史的新时期需要你》韩少华《人民日报》1980年11月1日《笼鹰志》李玲修《人民文学》1980年第2期《正气歌》张书绅《鸭绿江》1979年第5期《赤子之心》杨笑影《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5期《无声的浩歌》任斌武《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历史之章》金河《鸭绿江》1979年第10期《划破夜幕的陨星》王晨、张天来《光明日报》1980年7月21、22日《爱情的凯歌》艾蒲、向明、郭光豹《解放军报》1979年4月12日《写在她远行的路上》马继红、王宗仁《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从青工到副教授》杨世远、孙兴盛、史祥鸾《中国青年》1979年第5期1981—1982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中国姑娘》鲁光《当代》1981年第5期《三门李轶闻》乔迈《春风》1981年第6期《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李延国《泉城》1981年第8期《共产党人》陈祖芬《人民日报》1982年6月28日《一片叶子》刘真《人民日报》1981年5月4日《橘》黄宗英《人民文学》1982年第2期《还是那双眼睛》孟晓云、丛林中《人民日报》1982年9月13日《希望在人间》理由《人民文学》1981年第10期《"蓝军司令"》江永红、钱钢《解放军文艺》1981年第8期《癌症≠死亡》柯岩《北京文学》1982年第7期《形天舞干戚》徐迟《人民文学》1982年第5期《艰难的起飞》刘宾雁《人民日报》1981年1月3日《播鲁迅精神之火》何启治、刘茵《当代》1981年第5期《大洋的此岸和彼岸》蒋巍(执笔)、贾宏图《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审丑者》祖慰《人民文学》1982年第8期《啊,龙!》李君旭《当代》1982年第3期《海河边的一间小屋》肖复兴《文汇月刊》1982年第9期《足球教练的婚姻》李玲修《人生》1982年第3期《河那边升起一颗星》李秀海、袁厚春《解放军文艺》1981年第12期《继母》韩少华《当代》1982年第6期《与祖国的文明共命运》戴晴《文汇月刊》1981年第5期《爱的暖流》牟祟光、桑恒昌《山东文学》1981年第9期《生命的近似值》黄尧、朱运宽《边疆文艺》1981年第11期《她心中有个明亮的世界》向义光、张飚《中国青年》1981年第21期《路的呼喊》风章《雨花》1981年第2期1983—1984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省委第一书记》袁厚春《昆仑》1984年第4期《访苏心潮》王蒙《十月》1984年第6期《小木屋》黄宗英《文汇月刊》1983年第5期《在这片国土上》李延国《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10期《关东奇人传》刘宾雁《文汇月刊》1984年第3期《快乐学院》祖慰《十月》1983年第5期《"两用人才"的开发者们》徐志耕、程童一、陶正明《解放军文艺》1983年2第期《希望在燃烧》乔迈《当代》1984年第3期《开拓者》那家伦《民族文学》1984年第2期《热血男儿》李士非《花城》1984年第6期《催人复苏的事业》陈祖芬《人民日报》1983年1月3日《恶魔导演的战争》刘亚洲《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5期《生当作人杰》肖复兴《北方文学》1984年第1期《原野在呼唤》王兆军《报告文学》1984年第6期《中国的回声》陈冠柏、周荣新《江南》1984年复刊号《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贾鲁生、王光明《解放军文艺》1984年第12期《南方大厦》理由《人民文学》1984年第8期《玛丽·若瑟的选择》林亚光《报告文学》1984年第10期《长河精英》岳非丘、邹越滨《人民文学》1984年第1期《奔涌的潮头》江永红、钱钢《昆仑》1984年第3期《东方佛雕》苏晓康《人民文学》1983年第10期《在大时代的弯弓上》蒋巍《人民文学》1983年第11期《胡杨泪》孟晓云《文汇月刊》1984年第4期《她在丛中笑》贾宏图《报告文学》1983年第7期《塞外传奇》孟驰北、张列《当代》1983年第4期《冰海沉船》吴民民《萌芽》1984年第10期《南通虎》周嘉俊《文汇月刊》1984年第11期1985—198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中国农民大趋势》李延国《解放军文艺》1985年第5期《倾斜的足球场》理由《人民文学》1985年第7期《唐山大地震》钱钢《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3期《多思的年华》孟晓云《十月》1986年第5期《万家忧乐》霍达《当代》1986年第6期《理论狂人》陈祖芬《人民文学》1986年8月第7期《没有上银幕的故事》刘宾雁《人民日报》1986年8月7日《中国的小皇帝》涵逸《中国作家》1986年第3期《北京失去平衡》沙青《报告文学》1986年第4期《阴阳大裂变》苏晓康《中国作家》1986年第5期《转型人》祖慰《花城》1986年第6期《黑色的七月》陈冠柏《文汇月刊》1986年第11期《在人的另一世界》胡平、张胜友《文汇月刊》1985年第12期《魂系中华》赵军《中国青年报》1986年11月7日《蒙山沂水》彭雁华、彭雁平《人民文学》1986年第4期《人生环行道》蒋巍《文汇月刊》1985年第11期《中国男子汉》鲁光《中国作家》1985年第1期《当年他们多年轻》何晓鲁《昆仑》1985年第5期《法兮归来》凤章《啄木鸟》1986年第2期《知识的罪与罚》郭慎娟《报告文学》1985年第11期《一个成功者和他的影子》罗达成《北方文学》1986年第4期《市长张铁民》和谷《延河》1985年第5期、6期。

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小说【个人推荐】

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小说【个人推荐】

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说【个⼈推荐】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说80年代是⼩说繁荣的时代,不仅数量惊⼈,且影响⼒也是惊⼈的,为了便于回忆和查询,特别整理了本⽬录,本⽬录仅代表个⼈⽴场,不可能让⼤家都满意,仅供喜欢怀旧⼩说的朋友参考。

【⼩说有长、中、短篇,为了⽅便,现⼀并称为“部”】1.刑警队长/王亚平2.钟⿎楼/刘⼼武3.如意/刘⼼武4.⽴体交叉桥/刘⼼武5.故⼟/苏叔阳6.新星/柯云路7.花园街五号/李国⽂8.⼤林莽/孔捷⽣9.天⼭深处的⼤兵/李斌奎10.男⼈的⼀半是⼥⼈/张贤亮11.绿化树/张贤亮12.灵与⾁/张贤亮13.浮躁/贾平凹14.鸡窝洼⼈家/贾平凹15.倾斜的阁楼/航鹰16.北国红⾖也相思/乔雪⽵17.迷⼈的海/邓刚18.古船/张炜19.⾬沙沙沙/王安忆20.本次列车终点/21.流逝/王安忆22.69届初中⽣/王安忆23.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24.哦⾹雪/铁凝25.⾚橙黄绿青蓝紫/蒋⼦龙26.锅碗瓢盆交响曲/蒋⼦龙27.蹉跎岁⽉/叶⾟28.淡淡的晨雾/张抗抗29.那五/邓友梅30.远去的⽩帆/从维熙31.风泪眼/从维熙32.这是⼀⽚神奇的⼟地/梁晓声33.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34.雪城/梁晓声35.蓝屋/程乃珊36.内当家/王润滋37.我们这个年纪的梦/张⾟欣38.神鞭/冯骥才39.代价/陈国凯40.⾼⼭下的花环/李存葆41.⼭中那⼗九座坟茔/李存葆42.雷场上的相思树/江奇涛43.凯旋在⼦夜/韩静霆44.红⾼粱/莫⾔45.⼈⽣/路遥46.平凡的世界/路遥47.穆斯林的葬礼/霍达48.妻妾成群/苏童49.顽主/王朔50.晚霞消失的时候/礼平51.风景/⽅⽅52.烦恼⼈⽣/池莉53.摇滚青年/刘毅然54.初恋的回声/余易⽊55.⾎⾊黄昏/⽼⿁56.西线轶事/徐怀中57.沉重的翅膀/张洁58.新兵连/刘震云59.旷野/尤凤伟60.有⼀个美丽的地⽅/张曼菱61.⿊⾊的梦/史晨原62.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63.⽩⾊鸟/何⽴伟64.射天狼/朱苏进65.绝望中诞⽣/朱苏进66.棋王/阿城67.孩⼦王/阿城68.你别⽆选择/刘索拉69.芙蓉镇/古华70.爬满青藤的⽊屋/古华71.张铁匠的罗曼史/张⼀⼸72.犯⼈李铜钟的故事/张⼀⼸73.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史铁⽣74.⼭道弯弯/谭谈75.公主的⼥⼉/赵⼤年76.美⾷家/陆⽂夫77.⼈到中年/谌容78.那⼭那⼈那狗/彭见明79.蝴蝶/王蒙80.青春万岁/王蒙81.⿊骏马/张承志82.北⽅的河/张承志83.便⾐警察/海岩84.寻找回来的世界/柯岩85.夜幕下的哈尔滨/陈屿86.兵车⾏/唐栋87.铁床/海波88.沙海的绿荫/朱春⾬89.良家妇⼥/李宽定90.乡场上/何⼠光91.陈奂⽣上城/⾼晓声92.⼼⾹/叶⽂玲93.⼀路风尘/王⼩鹰94.鬈⽑/陈建功95.被爱情遗忘的⾓落/张弦96.驼峰上的爱/冯苓值97.天涯孤旅/奚青98.⼲杯⼥兵们/成平99.祸起萧墙/⽔运宪100.索伦河⾕的枪声/刘兆林。

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

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

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
在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
1.《天亮了》:作者王朔,以黑色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描绘了上世纪六
七十年代北京城市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2.《白鹿原》:作者陈忠实,通过对山西平遥县一个家族三代人命运
变迁的叙述,反映出中国农村社会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发生的巨大变化。

3.《海燕窝》:作者张贤亮,以女性视角展现了当时妇女在家庭、工
作、情感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4.《沉重的翅膀》:作者龙应台,记录了她在美国留学期间对自由、
民主等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和探索,并对当时中国社会进行批判。

5.《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作者王小波,用诙谐幽默而深入浅出地阐
释了自己关于爱情、人生、哲学等问题上非常个性化的看法。

6.《活着》:余华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中国
社会的贫困和不公。

除了以上提到的作品,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在1980年左右问世,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80年代初期小说

80年代初期小说

《人生》
《人生》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
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是作者 路遥的成名作。 关注城乡地带变化 高加林的悲剧性格 小说的现实主义
《平凡的世界》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花城》
1986年第6期发表后,单行本相继在中国文 联出版公司出版;1991年,出齐三卷本的 《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在今天的语境中如何阅读路遥?
“卫生革命”
“身体”与“身份” “进城”的故事 Nhomakorabea
高晓声(1928-),江苏武进人。50年代 开始创作,代表作有《李顺大造屋》《陈奂生》 等小说集与长篇小说《青天在上。 高晓声以乡土题材“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 特别”而独树一帜,他的小说反映了新中国成 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精神历程,揭示了他 们生活命运与政治、经济、历史和民族性格和 心理的关系。高晓声的文学成就在于他塑造了 一大批“中国农民的灵魂”的人物形象,表现 他们在物资生活变化的同时,精神生活的变化 和要求,形象地建立起他的国民性反思与批判 的艺术世界。
路遥(1949-1992),陕西人,生于一个贫困农 民家庭,曾经务农,做过民办教师,在县里做过许多临 时性工作。1973年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了延安大学, 毕业后,他先后任《陕西文艺》和《延河》的编辑。 反思小说《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 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 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 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 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 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孙少平、 田晓霞

80年代小说(1)-寻根小说-简

80年代小说(1)-寻根小说-简

第四节 寻根小说
(2)得益于当时学术界出现的“文化热”
(3)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文学家越来越不满意
文学单一的价值属性,开始寻求更为多元 1980年汪曾祺就以他的《受戒》等一系列具有
鲜明民间色彩与价值取向的文化风俗小说给小说 创作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
第四节 寻根小说
第四节 寻根小说
2、“杭州会议”——“寻根小说”得名 1984年12月,《上海文学》与《西湖》杂志社
在杭州召开了一次题为“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 测”的讨论会,其核心话题就是“文化与寻根”。
第四节 寻根小说
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 第4期
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 1985 年第5期
(4)异域文化的影响 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这激活了中国作家参与世界文学交 流的愿望和信心,给中国作家以极大的启示和鼓 舞。 “拉丁美洲风暴 ”——魔幻现实主义
第四节 寻根小说
陈思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富有现代 感,同时又融会了民族文化独特性的文艺创作, 无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中国作家提供了现成 的经验……马尔克斯的获奖,至少表明了一种古 老民族文化被现代世界的承认,表明了世界多种 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平等互渗的可能性”。
小鲍庄是个仁义之乡,但与仁义并存的是贫穷和 愚昧,它们的结合形成了小鲍庄人冷漠、封闭、 排外的行为方式。
在这个人人都为仁义名声自豪的村子里,小翠子 活泼开朗的天性很快被压抑;
拾来与二婶“伤风败俗”的恋情遭到全村甚至孩 子们的仇视和欺负;
第四节 寻根小说
鲍秉德家的因不孕而常遭丈夫毒打,甚至被流言 蜚语逼疯……

80年代少数民族爱情文学作品

80年代少数民族爱情文学作品

80年代少数民族爱情文学作品
1、《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

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但却有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并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

小说展现了独特的藏族风情及土司制度的浪漫和神秘。

2、《狼图腾》是姜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4年4月。

《狼图腾》主要以插队草原知青陈阵的视角,讲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内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以及牧民与草原狼之间的故事。

全书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

3、《阿诗玛》,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阿诗玛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

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少数民族文学简介: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汉族文学相比,各少数民族文学之间相比,发展极不平衡,但是这种不平衡,丝毫没有湮没各民族人民的创作才能。

少数民族文学反映出中国文学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

许多在汉民族文学中已消失的古老的文学形式,如神话、英雄叙事诗(又称英雄史诗)、古代歌谣等,至今仍在各少数民族文学中得到完好的保存和
传承,有些甚至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的某些空白,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女人》 方之
《天云山传奇》 《李顺大造屋》 《芙蓉镇》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冬天里的春天》
《布礼》、《蝴蝶》 《人到中年》 《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泛指中国在1980年代开始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 流),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 文学现象。主要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 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 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 中国社会有广泛影响。
伤痕文学开端于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 上发表的小说《班主任》,其名称来源于复旦大学 一年级新生卢新华于1978年8月11日在《文汇报》 上发表的小说《伤痕》。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在此之前的中国小说中,自然一直主要 是作为环境因素的,而在这批作品之中 自然具有了主题的意义。
张承志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 创作,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 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 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 化学的思考.
主要作品有韩少功的《归去来》、 《爸爸爸》、《女女女》,阿城 的《棋王》、《孩子王》、《遍 地风流》,郑万隆的《异乡异 闻》,贾平凹的《古堡》、《远 山野情》,李杭育的《最后一个 渔佬儿》、王安忆的《小鲍庄》 等。

80年代小说梳理

80年代小说梳理

80年代小说流派梳理伤痕小说(后期深化为反思小说)伤痕小说起始于刘心武于1977年1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于的短篇小说《伤痕》。

伤痕小说”主要展现了“文革”十年灾难、揭露“文革”十年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危害、给人们心灵造成创痛。

它包括:以知青题材为主的“伤痕小说”,如竹林的《生活的路》、老鬼的自传体小说《血色黄昏》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农村题材的“伤痕小说”;丛维熙所开创的“大墙文学”以及莫应丰的《将军吟》等揭露“文革”专制的“伤痕小说”,以及张弦的爱情小说,张贤亮的“章永璘”系列,甚至苏童一部分以“文革”中的“香椿树街”为背景以青少年为写作对象的作品,如《刺青时代》、《城北地带》等。

在这之后,一些创作上成熟的作家将伤痕文学进一步深化,进入反思阶段。

反思文学的出现以茹志鹃在1979年2期《人民文学》发表的《剪错了的故事》为标志。

反思小说更注重对人性和人的心理世界的再审视。

代表人物和作品: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中国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

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而“改革小说”,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革文学在它的发展初期,侧重揭示旧体制的种种弊端,强调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感应着时代的节奏,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及时的反映。

随着改革的深化,作家们反映改革的视野更加阔大、眼光也日益深入;在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作品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显露出来的国民身上的落后的文化因袭,表现改革对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的深刻影响。

“改革小说”在1983-1984年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创作高峰,自85年之后便逐渐消亡。

代表人物和作品:寻根小说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第二十九章80年代小说(原版)

第二十九章80年代小说(原版)

韩少功——《爸爸爸》 韩少功——《爸爸爸》 ——
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 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以 一种富于想象力的魔幻现实主义 手法, 手法,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 头寨的历史变迁, 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 凝滞、 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 形态。 形态。小说体现出强烈的主题理 性批判精神, 性批判精神,对这种文化状态的 各种劣根性内容给予深刻的揭露。 各种劣根性内容给予深刻的揭露。
反思小说
时间:1979至80年代初 时间:1979至80年代初 :1979 代表作品: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 代表作品: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 其他代表性作品有古华《芙蓉镇》 谌容《 其他代表性作品有古华《芙蓉镇》、谌容《人到中 张贤亮《灵与肉》 高晓声《 年》、 张贤亮《灵与肉》、高晓声《李大顺造 古华《芙蓉镇》 屋》、古华《芙蓉镇》等。 特征: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 特征: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 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 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与伤痕小说 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但存在偏重于 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蒋子龙
年代文学中, 在80年代文学中,蒋子龙立足 年代文学中 于工业生产实际, 于工业生产实际,以宏广的视 野和敏锐的观察力, 野和敏锐的观察力,对当代中 国工业改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和深入地思考, 和深入地思考,使工业改革题 材小说创作与现实改革紧密相 连,并博得社会广泛的关注。 并博得社会广泛的关注。 代表作: 乔厂长上任记》 代表作:《乔厂长上任记》 《拜年》《开拓者》 拜年》《开拓者》 》《开拓者
改革文学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80年代小说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80年代小说

2 刘心武
3 陆文夫
①《美食家》(1983年1月)
★朱自冶 ★世俗化倾向 ②‚小巷文学‛
4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小人物命运的 悲喜剧
①自卑、纯朴
②破坏欲,损人利己
③自我安慰
5 张洁: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①《爱,是不能忘记的》(1979年)
②《祖母绿》(1984年)
③《方舟》(1982年) ★女性自我救赎 →‚姐妹情谊‛
★‚寻找男子汉‛:让女性塑造男人
6 谌容的《人到中年》 ①“笔力地沉重揭示了知识分 子在现实环境中的不公正待 遇。‛ ②女性的生存困境
7 汪曾祺 ①《受戒》:大地上涌动着的人生 欢乐 ②对‚小说‛概念的一次冲决
★淡化情节
打散、冲淡→插入成分→‚《受戒》……充 满 了水的感觉‛
★ 淡化冲突:‚克制陈述‛,‚除尽火气‛ (‚成人品质‛,即‚中国诗的最主要特 点,我们可能可以称之为‘成人品质’。 在中国文学的整个广阔幅度内没有任何幼 稚年少气盛的东西,而这种年少气盛品质 是欧洲诗歌的基础。‛) ★ ‚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暗示性 、 ‚留白‛ 如:‚芦花才吐新穗。银灰色的芦苇,发着银光,
★古典文学之神韵
镇上八景之一就是‚冬晨雾盖镇,所以,一到冬天,起来 早的的人就特别多。但起来早的大半是农民,农民起早为捡 粪,雾对他们是妨碍;小半是干部,干部看了雾也就看来雾, 并不怎么知趣;而能起早,又专为看雾,看了雾又能看出乐 来的,何人也?只有他韩玄子!(《腊月•正月》)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 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醉醒能述已 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蒋子龙:改革神话的书写 《乔厂长上任记》 (1979年2月)

八十年代小说的成就

八十年代小说的成就

八十年代小说的成就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拘捕,十年文革终于结束。

文革结束后的中国被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文学界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主要包括: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小说、改革文学、风俗文化小说、寻根文学、先锋小说。

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其代表作家作品: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

反思文学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深刻揭示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其代表作家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路遥《人生》、张贤亮《绿化树》、谌容《人到中年》、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知青文学是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真实面目。

具有悲壮的英雄主义与顽强的理想主义色彩。

其代表人物:梁晓声、史铁生、张承志、王安忆、韩少功、铁凝。

改革文学是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题材的作品。

因为长期存在的弊端和不能忍受的落后状况,使人们在反思的同时迫切要求实行改革。

所以改革文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

其代表人物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张洁《沉重的翅膀》。

风俗文化小说,八十年代初,一些50年代便开始创作的作家,创作了带有地域色彩、关注风俗本身、体现独特文化精神追求的小说。

小说中乡土、风俗不是作为环境描写存在,而是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存在,体现了小说观念的重要变化。

如汪曾祺《受戒》、文学观邓友梅《那五》、冯骥才《三寸金莲》、陆文夫《美食家》。

寻根文学,作家尝试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作品:莫言《红高粱》、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

代表人物有马原,格非,残雪,苏童。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80年代小说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80年代小说

D 让作品中的人物出面反拨作者。
★故事是叙述的产物
★真实的世界也只有通过叙述或虚构的方式去 把握。 ★世界是以‚混沌‛的方式存在。
18 余华的死亡叙述
① 作为历史的寓言化。 《一九八六年》 (1987年) ② 作为人类的末世图。 《死亡叙述》
2 “反思文学‛
★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年2 月)
★宗璞的《我是谁?》
3 “改革小说‛(附论蒋子龙、路遥)
★蒋子龙:改革神话的书写 《乔厂长上任记》 (1979年2月)
★ 路遥的《人生》:人生道路的选择与思考
二 ‚文化寻根‛思潮(文化热)与 ‚寻根 文学‛
★ 韩少功的《文学的‚根‛》:‚文学有根, 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里, 根不深则叶不茂。‛
《 欧阳修· 醉翁亭记》
13 王安忆
①80年代初:‚雯雯系列‛ (《雨, 沙沙沙》、《命运》、《一个少女 的烦恼》)以及《69届初中生》等。
②80年代中后期: ★文学寻根—关于《小鲍庄》 ★“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 恋》、《锦绣谷之恋》)
14 张承志:理想主义的精神漫游者
‚我的小说是我的憧憬和理想,我的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我盼望成为的形 象,我感动地发现我用笔开拓了一个 纯洁的世界;当我感觉到,自己在这 里被净化,被丰富的时候,我就疯狂 地爱上了自己的文学。‛ (《张承志· 北方的河•后记》)
第七章80年代小说第一节80年代小说概述?伤痕??反思??改革?文学小说反思文学?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年2改革小说?附论蒋子龙路遥蒋子龙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一 ‚伤痕‛、‚反思‛、‚改革‛文学 (小说)
1 “伤痕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墟上的雨后春笋——八十年代小说创作评述2014021424 朱金娅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建国初十七年文学的曲折发展,又遭受了十年文革文学的巨大创伤,虽然在粉碎“四人帮”后得到了短暂的喘息和过渡,但从文学创作的总体上看,基本尚未挣脱左的政治思想和文学思潮。

从80年代开始,文学才获得了真正的解放,尤其是小说创作,在这片废墟上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日趋繁荣的新局面。

整个80年代,是二十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十年。

这个时代文学现象波涛汹涌,五彩缤纷,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知青小说、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翻开了80年代小说发展的新篇章。

相对于一个废墟时代的文学,这几个流派表达了对文学新的理解和阐释,展示了丰富而多样的文学内容和形式。

80年代小说的发展承接着七十年代末期的伤痕小说。

伤痕小说是文革后清算文革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最直接反映,当时政治上、思想上拨乱反正在文学中的反映,其主要展现了文革十年灾难、揭露文革十年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危害、给人们心灵造成创痛。

这类文学小说起始于刘心武于1977年1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并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伤痕文学的发端之作。

小说通过塑造两个表面上好坏分明,实质上被极左思想扭曲而畸形的中学生形象,揭示文化大革命给孩子留下的内伤,勇敢地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意在唤醒人们必须从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1978年8月,卢新华的《伤痕》发表,该小说写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所造成的悲剧,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残酷的“阶级斗争”和反动的“血统论”给人们心灵造成的重大伤痕,于是逐渐形成了伤痕小说的创作热潮。

此后,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陈世凯的《我该怎么办》、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郑义的《枫》、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一大批带有伤痕印记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

伤痕小说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对文革的整体否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在美学上树立了丰富的现实主义和悲剧意识。

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在艺术表现上显得十分幼稚,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作品的情感表露也趋于肤浅;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伤痕文学模式化的喜剧结尾淡化了悲剧效果,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

伤痕文学浪潮出现不久,出现了反思文学浪潮,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的延续和发展。

往往在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创伤后,痛定思痛,随后而来的往往是冷静、严肃和深沉的思考。

80年代一系列的政治政策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文学创作的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暴露和批判,而是由表及里地追溯左的思想在历史进程中的脉络,并究其原因。

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品,如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刘真的《黑旗》、李国文的《月食》、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陆文夫的《美食家》、王蒙的《蝴蝶》、张贤亮的《河的子孙》等。

这些作品反思的视角多样化,反思的视线也不断前移,以不同的题材、角度,通过不同的典型环境和人物,反映了对历史和现实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探究和认识。

其小说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以深邃的历史意识、批判精神和使命感对历史进行反思与评价,致力写出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环境中的命运与情感,是继伤痕小说浪潮之后又一次思想更深刻、影响更巨大、意义更深远的一种创作潮流。

改革小说与反思小说几乎同时崛起,主要分为都市改革小说和乡土改革小说两大类,但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影响逐渐缩小。

中国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伴随农村和城市改革大潮的兴起,改革文学应运而生,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改革小说在它的发展初期,侧重揭示旧体制的种种弊端,强调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感应着时代的节奏,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及时的反映。

随着改革的深化,作家们反映改革的视野更加阔大、眼光也日益深入;在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作品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显露出来的国民身上的落后的文化因袭,表现改革对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的深刻影响。

改革小说的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这部作品顺应着时代和人民的呼唤,一方面汲取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的长处,以更勇敢的气魄、更深刻的笔触,大胆地暴露十年浩劫对我国工业造成的严重创伤并揭示了造成这种满目疮痍、积弊如山现象的根源,同时还大胆暴露了新历史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四化大业开创初期社会现实的状况。

此后其他优秀的作品有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水运宪的《祸起萧墙》、柯云路的《三千万》、何世光的《乡场上》、张一弓的《黑娃照相》等。

改革小说与现实直接碰撞,热忱呼唤改革,调整了文学反思历史,向后看的视点,使文学“回到当下”,对改革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和全程式的关注,理性地探索文学而不再是感性支配下的政治参与。

知青小说是80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反映的是知青生活、命运及精神追求的作品。

知青小说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伤痕阶段,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的知青小说带“伤痕”性质,写苦难历程,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主要作品有叶辛的《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等。

第二个阶段是理想主义阶段,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主要作品有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承志的《黑骏马》、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等。

第三个阶段是写实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主要作品有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张抗抗的《隐形伴侣》、陆天明的《桑那高地的太阳》、老鬼的《血色黄昏》、李锐的《合坟》等。

第四个阶段是纪实阶段,90年代至2000年代后,这代知青已进入中老年,时有冷峻回忆录,纪实作品,或伴有根据自己知青亲身经历创作的文学作品出现,主要作品有刘海的《青春无主》等。

知青小说在这四个阶段中都反映了知识青年对上山下乡的人生历程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理解,他们审视社会,叙述人生历程的角度与结论,具有来自个体生命的深刻体验和价值评判标准,由此而滋生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程度与观念迥异于前人与后来者,因而作品呈现出思想与艺术价值的不可替代性和特有的精神面貌。

诸多作品在不同的层面广泛真实地再现了千百万知青的生活,细腻地叙述了一代人的精神遭遇和心理历程最能够代表一代人的情绪、愿望和人生感受。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小说,主要立足于社会政治层面,为了当时的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社会政治实践,而80年代中期的寻根小说创作,则是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切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化学的思考。

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文化讨论的热潮,焦点是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问题。

在1985年韩少功的《文学的根》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标志性论文,以此拉开了寻根文学的帷幕。

寻根文学的民族文化形态是地域文化与正统文化。

选择地域文化成为寻根文学主流,正统文化选择居于次要地位。

在形成一定规模后,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创作,往往被认为是寻根文学,而它们往往以地域文化为表现对象。

汪曾祺的高邮风俗小说创作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源头,贾平凹、李杭育、郑万隆等人的寻根小说具有浓重的地域文化色彩,如以韩少功为代表的楚地文化、以贾平凹为代表的秦地文化和以李杭育为代表的葛川江流域的吴越文化等。

寻根小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的反省和批判,比如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对民间的善良道德和生命力的认同,比如张承志的《黑骏马》、汪曾祺的《大淖记事》、《受戒》等;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冷静复杂的剖析,有批判也有认同,比如郑义的《老井》;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比如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最具典型性。

从整体上来看,寻根小说开拓了广阔的文学天地,在新时期文学中占据了承前启后的、继往开来的地位。

80年代中期,正当寻根小说方兴未艾之时,一种更为激进的叙事实践就已经出现,一大批作家表现出了对小说形式的极端重视和追求,在创作上表现出强烈实验性,这就是先锋小说。

70年代末80年代初,王蒙等的意识流小说是先锋小说的第一次浪潮,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是其第二次浪潮。

1985年刘索拉发表的《你别无选择》,称为真正的现代派小说,之后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也产生影响,马原、残雪、余华等也相继产生影响。

先锋小说作家们是以一种反叛和激进的姿态来实现自己关于文学的“有意味的形式”,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于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

先锋文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独创性、反叛性与不可重复性,因此,真正的先锋是精神的先锋,是体现在作家审美理想中的自由、反抗、探索和创新的艺术表现,是作家与世俗潮流逆向而行的个人操守,是对人类命运和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前景的不断发现。

既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小说,又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新写实小说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1987年,以池莉的《烦恼人生》和方方的《风景》问世为标志,新写实小说诞生了。

80代以的的社会文化转型使传统的价值观面临严峻的挑战,一大部分作家感觉到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希望反映这种转变,但又无法把握这种转变,他们既接受传统又拒绝传统。

新写实小说实现的是双重的悖离,但其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小说也展示了庸常人生,书写小人物的世俗生活,拒绝英雄的崇高精神,正如方方在谈自己的创作时说的“在绘制这一隅风景时,我并不知道怀着怎样的意图,如果硬要说点什么,或许只是想跟人说说,在汉口有个河南棚子,在河南棚子里有着父亲一家人,他们曾那样活过,现在还这样活着”。

它注重对琐碎生活的描摹,并使这个过程天然地展现出来,这要求需要消除激情,用冷静平实的心态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