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比较专题
《中外历史对比整合》课件
中外历史对比的意义
促进跨文化交流
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中外历史的对比,可以更好地了 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中外历史的对比可以为当前的社会发 展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人类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
深化历史认识
通过对比中外历史,可以更深入地认 识人类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好 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技术进步
西方在工业革命时期实现了技术飞跃,而中国则相对滞后。
开放程度
西方国家较早地参与了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而中国则长期闭关 锁国。
04
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西文化交流历程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
01
古丝绸之路、大唐西域记等历史事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与融合。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02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
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价值
中西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增进双方的了解和友谊,还能促 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 量。
05
中外历史人物对比
中国历史人物介绍
秦始皇
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 政治历史进程的基础。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思想,对中 国及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商业发展
受到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发展受限。
西方古代经济制度
1 2
奴隶制经济
奴隶主拥有大量奴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土地制度
封建领主所有制,土地分散在各个领主手中。
3
商业发展
随着十字军东征等贸易活动,商业逐渐发展壮大 。
中外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中外历史对比的书籍
中外历史对比的书籍近年来,中外历史对比的书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些书籍通过比较中外历史事件、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差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外历史。
以下是几本值得一读的中外历史对比的书籍。
《帝国的兴衰:罗马与中国的对比》这本书通过比较古罗马帝国和古代中国的历史,展示了两个庞大帝国的兴衰轨迹。
作者通过分析两个帝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揭示了它们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古罗马和古代中国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对比》这本书从文明的角度比较了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的差异。
作者通过对两种文明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对比,揭示了它们的异同。
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到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近代中西方社会变革的对比》这本书通过比较近代中西方社会变革的历史事件,揭示了两个地区在近代社会变革中的差异。
作者通过对工业革命、科技进步、政治改革等方面的对比,展示了中西方社会变革的异同之处。
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到近代中西方社会变革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中国和日本的对比研究》这本书比较了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差异。
作者通过对两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宗教信仰等进行对比,揭示了两国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中国和日本的历史关系以及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美国与中国的对比研究》这本书比较了美国和中国两个大国的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
作者通过对两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国际地位等进行对比,展示了美国和中国的异同之处。
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到美国和中国的发展轨迹以及两国之间的关系。
通过阅读这些中外历史对比的书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外历史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些书籍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多维度的视角,帮助读者深入思考中外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无论是对历史学者还是对普通读者来说,这些书籍都是了解中外历史的宝贵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阅读这些书籍时,读者应当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避免将中外历史对比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人物的比较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人物的比较历史是人类经验的总结,各个时期涌现出众多的历史人物。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历史人物,他们都在各自的时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通过对中外历史人物的比较,探讨他们在不同方面的相似与差异。
一、政治影响力1. 中国历史人物的政治影响力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重要的政治家和统治者,如秦始皇、汉武帝和毛泽东等。
他们在国家的建设和统治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秦始皇统一六国,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汉武帝开创了中国封建帝制的巅峰时代;毛泽东领导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 外国历史人物的政治影响力与中国历史人物相比,外国历史人物的政治影响力也不可忽视。
例如,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通过改革和征服,极大地扩大了罗马的疆域;美国的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者,开创了美国的民主政治体制。
二、文化影响力1. 中国历史人物的文化影响力中国历史上许多文化名人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他的诗作至今广为传诵;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重视文化教育,开创了许多书院。
2. 外国历史人物的文化影响力外国历史上也有许多文化巨匠。
例如,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的代表,他的戏剧作品仍然是世界戏剧的典范。
三、军事才能1. 中国历史人物的军事才能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将领。
例如,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古代战争艺术的经典之作;诸葛亮是刘备的谋士,他的战略智慧使得蜀国在三国时期能够与魏国抗衡。
2. 外国历史人物的军事才能外国的历史人物中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军事人物。
例如,拿破仑是法国的皇帝,他带领法国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重塑了欧洲的格局;亚历山大大帝扩张了希腊的势力范围,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外历史人物,他们在政治、文化和军事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高考历史必考丨中外对比知识点汇总(一)
高考历史必考丨中外对比知识点汇总(一)最近历史君给大家整理了一个中外历史必考知识对比的专题,这样记起来更具条理性、逻辑性,记忆更方便!今天先发上半部分,赶紧剩下内容的同学,赶紧点赞哟!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相同点:(1)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2)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不同点: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连,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西)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秦)传承制度:世袭(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秦)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西)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秦)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西)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秦)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西)辖区内只行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秦)历史作用:有利于巩固当时的统治秩序;但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西)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秦)2.选官制度的变化朝代制度选拔方式或原则特点汉代察举制以品行举荐为官,举孝廉为主以才能和品德为依据,察举与举荐相结合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世与当时的士族制度密切相关隋唐科举制考试选拔人才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局面明清沿用科举制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3.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相同点:①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中央行政制度②从结构上看都具有分工明晰、职责分明,既相互配合又互相牵制的特点③机构设置呈现以皇帝为中心、由内而外放射性分布的特点④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不同点:应用朝代:确立于秦,盛行于汉(西)确立于隋,盛行于唐(秦)内部结构:综合性的中央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家政、国政混为一谈(西)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秦)丞相职权和地位: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西)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秦)作用和地位: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西)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秦)4.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比较内容中国西方特点实用性、集体、等级理想、个体、平等发展趋势趋向专制走向民主政治改革、法律制度加强君主专制,法制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工具古希腊实行民主,以法律作保证;古罗马先共和再帝制,以法律巩固统治文明延续与否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促使文明进一步延续缺乏强有力的权威,国家不统一,易破坏文明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
高中历史中西联系与比较第二编 中外重大历史比较 含解析
中西历史联系与比较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274200第二编中外重大历史问题比较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第一节先秦时期的中西方比较1、中西方早期政治制度向两个不同方向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1)不同的发展方向。
①中国:春秋战国,中国逐步由分裂走向统一,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方:希腊是小国寡民、城邦林立,城邦处于奴隶制强盛时期,实行公民民主政治.(2)原因(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侧重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分析.)①中国:大河流域,多平原,逐渐形成了封建小农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因此需要国家统一,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来维持社会的发展。
②希腊:山多、海多、港口多,这一地理环境适宜工商和航海业的发展,有利于希腊人形成平等、民主、协作的民族精神.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逐渐地形成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2、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
相同:①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探究的课题;②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人性;③都注重人的品德,都重视对人的教育。
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不同:⑴对东西方社会思想和政治产生的影响不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⑵形成原因不同:①苏格拉底时期雅典工商业经济空前发展,与此同时雅典的民主政治趋向衰落,人的道德也在承受着考验。
②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3、比较中国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与西方智者学派的异同,认识东西方思想发展的起源4、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两种文明产生的不同影响5、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西文明的比较6、古希腊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比较思想文化繁荣富含民主和科学精神。
礼乐制度发达注重等级观念。
7、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当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欧洲正经历着人文主义的萌芽,出现了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
高考历史复习系列】(通用版):古代中外历史比较
高考历史复习系列】(通用版):古代中外历史比较古代中外历史比较一、雅典民主政治与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比较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但并不是决定因素。
古代中国的自然环境主要是小块平原,而雅典则有大江大河和广阔肥沃的平原。
中国的季风气候和山水阻隔影响了其经济和政治发展,而雅典则发展了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形成了平等互利观念,思想上具有竞争、开放和积极特征。
古代中国的阶级力量主要是封建地主阶级,要求中央集权,而雅典则有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体,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权力制约。
二、中外内阁制的比较分析明代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而西方内阁则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三、宋代“商业革命”与近代西方商业革命的比较古代中国宋朝的商品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增加,商业中心崛起,坊市界线打破,时间限制突破,海外贸易兴盛。
近代西方则贸易范围扩大,商品品种增多,商业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实现了由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转变。
政治上,宋朝重农抑商,而西方并未形成强大的封建王权。
经济上,宋朝发展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而西方则实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上,宋朝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发展。
总的来说,不同文明存在着差异性,但不同文明的历史进程有着相似性。
各个文明都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的繁荣和辉煌。
经济方面,小农经济是萌芽的阻碍。
在文化方面,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分析显示,虽然都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但萌芽仅主要是在地中海沿岸的自治城市里产生,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则出现在许多国家的城市,并深入至农村中。
此外,商业资本在两个地方的作用也不同,西欧的商业资本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中国的商业资本所起的作用较小。
在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分析中,明清早期的启蒙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只是儒者学者的自我批判,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全面合理的构想,未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冲击有限。
高中历史时间轴纲要上下中外对比
高中历史时间轴纲要上下中外对比一、古代中外历史对比-中外古代文明发展的差异在古代,中外两大文明发展相继出现,然而它们在起源、发展速度以及对世界的影响上存在显著差异。
西方古代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罗马,强调个人主义和人本思想;而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侧重家庭、社会和天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古代中外文明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中华文明历史上长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秩序,注重中庸和谐,而西方文明则经历了希腊城邦、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交替出现了封建制度和民主制度。
-古代中外历史的主要事件对比在古代历史的漫长岁月中,中外两大文明都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
在中华文明史上,我们熟知的是夏、商、周的封建制度、春秋战国的多国割据局面、秦统一中原、汉朝的辉煌时期以及隋唐时期的繁荣兴盛。
而西方文明则以古希腊的民主制度、罗马帝国的崩溃、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繁荣为主要事件。
二、近代中外历史对比-近代中外社会变革的异同近代社会变革使中外两大文明都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在近代,西方文明以工业革命为起点,迅速崛起并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而中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社会转变的过程。
近代中外社会变革的主要异同点在于,西方社会借助工业革命蓬勃发展,步入现代化道路,而中国在列强入侵和国内政治动荡的情况下,经历了一系列失败的变革尝试。
-近代中外历史的主要事件对比进入近代,中外两大文明迎来了一系列重大事件。
西方文明的代表性事件包括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和世界两次大战,这些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
与此同时,中国也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重要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的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现代中外历史对比-现代中外社会发展的差异在现代社会,中外两大文明展现出更为明显的差异。
西方文明在经济、科技、政治和文化上保持着全球领先地位,成为现代世界的引领者。
与此同时,中国在经济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努力取得国家复兴的进程,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高三历史知识点 中外对比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外对比在高三历史学科中,我们学习了世界历史以及中国历史的重要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比中外历史知识点,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一、政治体制与制度中外历史中,政治体制和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比较点。
中世纪的欧洲存在着封建体制,各个封建领主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
与之相比,中国的封建制度更加复杂,存在皇帝、官僚、地方世族等多个层级。
同时,中国历史中还有专制制度的存在,如大一统的秦朝和清朝。
二、社会结构与等级制度中外历史中的社会结构和等级制度也有所不同。
欧洲封建社会中,主要分为三个阶级:贵族、教士、农民。
而中国的社会结构则更加复杂,包含了士农工商四民,同时还存在严格的阶级划分,如士人与庶民的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在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这在中国历史中并没有出现。
三、科学技术与教育科学技术和教育也是中外历史中的重要比较内容。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思想和技术发展得到了迅猛推进,如伽利略的天文学研究和达·芬奇的艺术创作。
与之相比,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如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
在教育方面,欧洲的学术传统主要体现为大学教育,而中国则注重儒学和科举制度。
四、文化与艺术中外历史中的文化和艺术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差异。
欧洲的文艺复兴以及后来的启蒙运动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繁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艺术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达·芬奇的绘画。
而中国的文化与艺术则注重传统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如古代的诗词、书法和绘画。
五、宗教与信仰宗教和信仰是中外历史中一个重要的对比点。
欧洲历史中存在着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宗教对于欧洲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中国历史中的主要宗教是儒教、佛教以及道教,这些宗教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六、战争与冲突战争与冲突是中外历史中无法忽视的一部分。
欧洲历史中发生了许多重大战争,如百年战争和世界大战。
与之相比,中国历史中有许多重要的战争和冲突,如战国时期的战争和抗日战争。
中外历史时间事件同步比较(必看)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资本主义在西方起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产生.发展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明朝(1368-1644年)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李贽思想17-18世纪启蒙运动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代议制在西方广泛确立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自然经济占主体1787美国宪法政治上封建制度衰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闭关锁国思想落后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了近代的工业化、全球化全球化工业化对中国的冲击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840-1842年鸦片战争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9世末20世初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19世纪60 70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1912年后民主资本主义短暂春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 七七事变中国近代的抗争和近代化道路上的探索: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高潮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中共一大1924-1927年国民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1937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时期1937-1945 全民抗战国共第二次合作1945-1949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36年西安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1945年,中共七大,日本投降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资本主义美国社会主义俄国(1922年苏联)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17 一战期间俄国战时共产主义1933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21 俄国新经济政策1939-1945二战斯大林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1947年杜鲁门主义提出1939-1945二战1948年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华沙组织成立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0-1953年朝鲜战争 1 991年苏联解体20世纪60 7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欧洲联合日本崛起起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中国改革开放实力增强(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1993年欧盟成立)新中国内政外交1949 政治协商会议与苏联建交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1954年一届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日内瓦会议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共八大;双百方针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中美建交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运动: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71年巴黎公社1917.11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1922年中共“二大”1991年苏联解体。
历史教案:中外历史事件的比较与思考
历史教案:中外历史事件的比较与思考一、中外历史事件的比较1.1 中外历史事件的共性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载,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许多重要事件发生。
比较中外历史事件可以发现一些共性。
首先,不同国家和民族都经历了战争、革命、经济发展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历史事件往往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事件的发展和结果。
此外,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比如社会矛盾的激化、政治体制的崩溃等。
1.2 中外历史事件的差异尽管中外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共性,但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首先,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历史事件的发展和结果。
比如中西方在观念、价值观、组织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不同的历史事件产生。
其次,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事件往往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比如中国的历史事件中常常强调道德、仁爱等价值观,而西方历史事件则更加注重个人权利、自由等价值观。
二、对中外历史事件的思考2.1 历史事件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历史事件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首先,历史事件可以改变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命运。
比如法国大革命对法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法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先驱。
其次,历史事件对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英国工业革命对英国经济的崛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此外,历史事件还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方面。
因此,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2.2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对中外历史事件的比较和思考有助于我们加强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了解和反思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结果,从而更好地认识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此外,历史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批判思维等能力,对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考历史中外对比知识点
高考历史中外对比知识点历史是研究人类过去的学科,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高考历史是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科目,主要涵盖了中外历史的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高考历史中的中外对比知识点,并从不同角度对比与研究。
1. 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历史上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的农业革命主要发生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狩猎采集转向农耕生活,并开始定居。
而英国的工业革命则发生在18世纪末,工业化的浪潮迅速席卷了整个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时间和地点不同,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革命解决了食物问题,使人们能够生活在固定的地方,从而促进了城市化和政治体制的形成。
而工业革命则为生产和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创新,推动了科技和商业的迅速发展。
2. 古代帝国的兴衰与亚欧帝国的对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个伟大的帝国,例如秦朝、汉朝、唐朝等。
这些帝国兴盛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强大的军事力量、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和繁荣的经济。
然而,帝国的兴衰往往伴随着统治者的能力、腐败现象以及外部势力的入侵。
相比之下,欧洲历史上的亚欧帝国也有类似的现象。
例如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等。
这些帝国也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度发达的文化而闻名。
然而,由于内部的分裂和外部的入侵,这些帝国最终陷入了衰落。
3. 古代文明的差异与交流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都有着独特的文明特点。
中国的古代文明主要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为特征,注重礼仪、教育和家庭价值观。
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则注重理性思维、哲学和民主政治。
尽管存在差异,但古代中西方文明之间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例如,古代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等产品在西方享有很高的声誉,带动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4. 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方封建社会的对比中国是一个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在中国持续了漫长的时间。
封建社会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将人们分成不同的阶层,如天子、贵族、士农工商等。
中外历史比较
表 现
9、1945年至70年代末中外历史比较
世界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特 进行了调整和改革;社 征 会主义在发展中逐渐陷 入困境 政治:国家职能变化; 德日意政治民主化改革; 经济:二战后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发展,经济进 入黄金时期; 表 国际关系:两极格局的 现 形成和演变;世界多极 化发展。(雅尔塔体系 的建立,美苏争霸;)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外历史比较
西方 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和近代化的发展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 展 政治: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 工具,人民继续抗争探索,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先后 兴起。 文化:资产阶级维新、革命 思想形成,影响深远,为中 国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变化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 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 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 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 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 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 了哪些运动?(2分) 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 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 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 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中 国
1949 新中 国成 立
三年恢 复 一 五“计 划实施
【知识整合】近代史中西对比
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相同点:①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②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③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⑤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不同点:①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②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③方式上,中国是在办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④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三、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相同点:①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②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不同点:①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②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③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
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
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外古代史比较专题
中外古代史比较专题天山中学玉屏分校谢玲玲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对中外古代历史发展线索的比较,初步了解中外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了解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历史发展特点,并为学生将来进入高中学习中外近现代史(合编)打下基础。
②通过对古代史上同一时代或不同时期,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间同类性质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列举比较,了解中外古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③站在中外历史横向宏观角度,对中外相同或不同历史现象进行联系或者概括性的比较,使学生获得对历史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
④掌握进行中外历史比较的思路与方法;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评价史料图像信息资料。
2.过程与方法①尝试让学生多角度学习历史,分组整理古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通过传统途径与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中外古代史上可以比较的历史事件、人物的史料及有关图片声像资料。
②引导学生绘制古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图表,精简所收集的资料,分类进行专题比较研究。
③分组编制多媒体课件,汇报专题比较学习的情况,组织学生讨论,进行中外古代史知识建构和价值认同。
汇总有关课件与资料,编制与不断完善中外古代史比较专题学习网页,以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④尝试剖析中外古代史比较个案,体验历史研究方法,进一步掌握比较法这一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世界古代史基本线索的比较,把中国历史融进世界历史中,将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与他国进行比较,培养学生从世界大背景下看中国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特点以及今天世界与中国现状的由来。
②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
感悟人类古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
从世界其它主要文化的综合时序架构中,认识我国古文明的独特点。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及不同文化的态度。
培养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
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中外历史比较
世界现代史中外历史比较二.中国与苏(俄)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异同1.革命道路:俄国:以城市为中心、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相同:(1)农业集体化(中国: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农业集体化)(2)强调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过渡时期总路线;苏联:十四大工业化方针的提出)(3)制订五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4)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5)在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时都是从农村问题开始(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突破口)。
(6)都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挫折的教训。
不同:(1)中国在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和平赎买政策;苏俄则实行强行没收,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的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在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中,苏联最终失败,导致苏联解体;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则取得了巨大成功。
例: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图一为1950年中央政府为稳定国内经济政治局势作出了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相关决定)回答相关问题请回答:(1)上面四幅图中图二、三和四反映了新中国的哪些史实?它们的发生有何历史意义?(2)结合十月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后两国面临相似的形势,苏俄也实行过类似于图一中反映出的政策,这一政策是什么政策?结果如何?(3)图三、四反映的历史现象在苏联也出现过,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果如何?(1)图二、三反映了三大改造中对工商业和农业的改造;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图四反映的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意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果: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战胜了苏维埃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在战后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最终为新经济政策取代。
中外古代史比较专题
分组 汇报学习成果
自主 浏览专题网页
组织讨论学科中,中外历史比较也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学生从初中开始 重视并初步学会历史比较学习法。
开学至今,我们在每一节的历史课上,都对世界古代史上中外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期的 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同学们也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罗列,并进行了分组 探究。现在让我们一起多角度学习历史,比较中外古文明的相同与之不同之处,认识东西方 历史发展的轨迹,识别及欣赏不同文化的优点,对比及分析东西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思潮及民族的异同,从而初步掌握进行中外历史比较专题研习的技巧。
除上述基本观点外,还要鼓励学生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新看法,以培养 学生创新精神。
②通过对中外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比较,得出以下认识: 第一,比较要以分析为基础。个案分析是对"单位"历史现象的分析,即对被比较的两个 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分别逐一进行分析。可从背景、经过、评价(作用;局限性)等方面进
②我们怎样进行中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比较? ③从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的比较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④比较时应注意什么?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在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再派 代表参加全班范围的讨论,陈述各组的观点。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中外历史比较实例,多角度进行思维,进行中外整体历 史知识建构和价值认同。
③站在中外历史横向宏观角度,对中外相同或不同历史现象进行联系或者概括性的比较, 使学生获得对历史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
④掌握进行中外历史比较的思路与方法;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 处理、评价史料图像信息资料。
2.过程与方法 ①尝试让学生多角度学习历史,分组整理古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通过传统途径与现代 信息技术收集中外古代史上可以比较的历史事件、人物的史料及有关图片声像资料。 ②引导学生绘制古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图表,精简所收集的资料,分类进行专题比较研 究。 ③分组编制多媒体课件,汇报专题比较学习的情况,组织学生讨论,进行中外古代史知 识建构和价值认同。汇总有关课件与资料,编制与不断完善中外古代史比较专题学习网页, 以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④尝试剖析中外古代史比较个案,体验历史研究方法,进一步掌握比较法这一历史学习 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世界古代史基本线索的比较,把中国历史融进世界历史中,将中国作为世界的一 部分与他国进行比较,培养学生从世界大背景下看中国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从而更好地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特点以及今天世界与中国现状的由来。 ②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感悟人类古文明的多元性、 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从世界其它主要文化的综合时序架构中,认识我国古文明的独特点。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及不同文化的态度。培养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 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 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历史 中外比较专题知识表解
3、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西方
中国
特征
大企业时代到来,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近代化的发展 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到来。
表现
经济:生产力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政治: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政治发展不平 衡,出现民主与专制两种类型。
文化:科学技术领域出现重大突破
重 国政治制度最终建立;
生;
大
历 史 文化:亚当·斯密《国富论》;《共产党宣言》;达尔 文化: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 史 文与进化论,瓦特与蒸汽机;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 实 义文学兴起(拜、雪、巴、托); 古典音乐(贝),印 生活:新潮冲击下交通、通讯等社会生活变化。
象派音乐与绘画;
对外:英国海外殖民霸权的建立,世界霸主地位的确 立。
中外比较专题知识表解
1、15——18 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
项目
西方
特征 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中国 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处于工场手工业时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主体。 期。
政治: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文化:掀起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实用文档
1
产生,科学技术领域出现重大突破)
外交:由闭关锁国到向资本主义被迫开放。
对外:出现全球范围的海外扩张
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开始展现时代特征。
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
政治: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 动;
政治:美国内战,俄国 1861 年农奴制改革和近代体
制的建立,德国王朝统一战争和政治制度的建立,法 经济: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
2021中考历史专题《中外事件对比》
2021中考历史专题《中外事件对比》1、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相同点:(1)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2)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不同点: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连,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西)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秦)传承制度:世袭(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秦)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西)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秦)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西)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秦)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西)辖区内只行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秦)历史作用:有利于巩固当时的统治秩序;但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西)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秦)2、选官制度的变化3、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认识: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
4、比较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同时期西方国家5、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区别6、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实践: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十月革命7、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共和制、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8、十月革命道路与中国革命道路的比较相同点:①都发生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都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②都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③都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④都有科学理论的指导9、《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区别:联系:①《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②《资政新篇》弥补了《天朝田亩制度》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落后性③两者在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主张方面是相反的,矛盾的10、比较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与影响影响:19世纪40—60年代:(1)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3)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外交: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19世纪末20世纪初:(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民主革命运动高涨(2)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4)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0世纪三四十年代:(1)政治: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成国共合作抗日(2)经济: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
中外历史简要比较
康德(1724-1804),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18世纪中期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
1773-1775 俄国普加乔夫起义
公元前594年 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攻陷犹大国首都耶路撒冷
公元前六世纪 ,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
公元前539年 波斯占领巴比伦
公元前538年犹大遗民重回耶路撒冷
公元前525年 波斯灭埃及
公元前509年 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
十四世纪 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世纪末朝鲜王朝建立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337年 英法百年战争开始
1358年 法国农民起义
1381年 英国瓦特。泰勒起义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7世纪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著《红楼梦》。
1771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十八世纪中期 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十八世纪 罪恶的奴隶贸易达到最猖獗的地步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十八世纪 启蒙运动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比较专题分期世界总体发展状况中国历史发展状况中外比较角度特征表现特征表现16―18世纪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1、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封建主改革3、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4、对外殖民扩张君主专制加强和封建制度衰弱1、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占主体2、君主专制空前加强3、思想专制及文字狱4、闭关锁国1、西方重商主义与中国“重农抑商”2、中西资本主义萌芽3、中西科技发展4、中西思维特征及原因1840―1870年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及东方民主运动高涨1、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完成2、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3、殖民扩张4、民族主义运动高涨5、自由主义思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并逐步深入1、两次鸦片战争2、自然经济解体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3、农民战争及洋务运动4、新思潮萌发1、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侵华特征2、太平天国与1848年欧洲革命3、亚洲革命风暴中的中国4、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及东方民族新觉醒1、第二次科技革命2、垄断资本主义发展3、帝国主义全球扩张4、帝国主义矛盾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及民主革命发展1、帝国主义侵略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3、戊戌变法与义和团4、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5、辛亥革命1、帝国主义时代的侵华特点2、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3、亚洲觉醒中的中国1914----1927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调整1、第一次世界大战2、十月革命3、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4、苏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折1、北洋军阀统治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3、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4、中国共产党成立5、国民大革命1、一战对中国的影响2、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3、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1927―1 945 由相对稳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资本主义经济恢复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3、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4、法西斯势力发展5、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2、工农武装割据及红色政权建立3、日本由局部到全面侵华4、抗日战争1、英法美纵容政策及日本侵华战争2、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1945―7 0年代末两极格局形成和发展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2、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3、战后社会主义发展及改革4、美苏争霸民主革命的胜利及新中国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1、内战爆发2、新中国成立3、政权巩固及经济恢复4、向社会主义过渡5、全面社会主义建设6、文化大革命1、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及影响2、中粟社会主义建设比较3、中国与东欧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比较4、美苏争霸中的中国5、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1、帝国主义阵营分化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3、第三世界兴起4、政治经济区域集团化5、第三次科技革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1、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2、国际地位提高及外交战线成就3、科教兴国战略及科技发展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与中国2、第三世界中的中国3、世界多极化趋势对中国的影响4、中国及科技革命一、整体比较——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1. 经济形态上: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且工业革命已有较大进展,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大工业取代手工作坊。
2. 政治上: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到明清时期不断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时代潮流,资产阶级政治体现在一些国家确立,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专制。
3. 思想上:中国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反封建民主思想虽然产生但影响不大,传统科技文化依然领先,但近代科学未发展起来。
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精神枷锁,促进了思想解放,使近代自然科学也发展起来。
4. 对外政策上: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西方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拓展对外贸易,大力推行殖民扩张政策。
二、经济上——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在14—16世纪,中国、西方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二者后来的发展却明显不同。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西方资本主义自产生后发展迅速。
这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1. 中国:A、国家政策——明清时期,中国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设立重重关卡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
B、资金——地主商人将钱财多用来购田置地。
C、市场——中国地主土地所有制下,自然经济相当顽固,广大农民异常贫困而无力购买商品。
D、思想科技——中国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束缚了科技的发展。
2. 西方:A、国家政策——西方各国推行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资金——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长期的资本原始积累。
C、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3、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也有所反映,但仅限于东南沿海的一小部分地区和很少一部分行业,缺乏全国的普遍性,而且促进的力度极为有限。
可以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有促成社会化生产力在我国的形成,更没有发展成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因尔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无力促动。
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和经济的进步。
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导致了西欧社会阶级的分化、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三、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与重商主义比较1. 中西方实行不同政策的原因A欧洲:①17—18世纪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日益成为财富的标志,国家重视海外贸易。
②17—18世纪西方已有资本主义国家如荷兰、英国,其外向型的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一些封建国家产生了影响。
③一些国家面临统治危机,政权需要得到新兴资本主义的支持,以增加财政收入。
④资产阶级要求消除封建割据状态,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拓展对外贸易,但自身力量不充分,因此要借助封建政权的力量推行重商主义。
⑤新航路的开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另外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中国: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是财富的标志。
中国历来以农业立国。
中国处于落后的亚洲,尚未出现统治危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仅出现在个别地区,发展缓慢。
2. 两种经济政策比较A目的:前者是为了加强农业的绝对支配地位,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后者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内容:前者是政府极力压制工商业的发展,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其国家富裕的标志是土地和粮食的多少;后者政府大力发展工商业,拓展对外贸易,金银是国家富裕的标志。
C影响:前者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后者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扩大了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四、政治上——中西封建专制加强的比较1. 中西方加强封建专制的表现、目的:中国——明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西方——英国反对天主教会,建立英国国教;法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取消国内关卡,严格控制思想文化,对臣民宗教信仰严加控制。
二者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 不同作用及原因:中国封建专制加强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欧洲封建专制加强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其原因如下:(1)二者组织结构不同。
中国的封建专制历经秦汉经过了近2000年的发展,不断走向完善,是一种制度完备、高度统一的政治体制;而西欧封建专制仅存在200多年,且实行采邑制,地方拥有较大的权力。
所以,相比较而言,中国封建专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更大。
(2)二者的阶级基础不同。
中国封建专制的阶级基础是封建地主阶级,这使政府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当作是自己的根本任务;而英法等国的封建专制的加强还取得新兴的资产阶级、工商者的支持。
(3)二者采取的措施不同。
中国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而西欧封建国家打击天主教会,实行重商主义,鼓励发展对外贸易。
在中西方社会发生逆转的二、三百年间,同样的封建专制制度,对历史的发展却起了不同甚至是相反的作用.五、科技上——明清时期中西科技的比较在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未产生近代意义上的科学。
而西方在文艺复兴的推动下,产生近代自然科学,并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科技领域主要是应用科学,科学研究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
与中国不同,西方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理论科学,大多数科学家的研究方法是观察和实验,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
这些差别正是近代科学与传统科学本质差别的具体表现。
这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1. 经济:经济的发展是科技发展的推动力。
在西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一方面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基本的科研条件和动力;而当时中国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中国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与狭隘性,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
不能为科技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2. 政治:政府的正确决策是科技发展的保障。
当时明清封建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另外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
3. 对外政策:国家之间正常的文化交流是科技发展的有益补充。
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正常文化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吸取外来科技文化成就的条件。
4、文化教育。
西欧早在13世纪就有了大学,教育手段正规、学术气氛浓厚,为科学家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中国的封建教育制度,完全是为了培养为皇帝服务的忠孝奴才,以儒家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教育方式是私塾教育,既不利于学科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
5、思想文化状况。
中国历代统治者厉行严厉的封建专制主义,明清时期更登峰造极,突出表现为对知识分子的摧残,把中国的知识分子逼入研究儒家经典的死胡同;而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较自由地去研究和探索自然奥秘六、对中国康乾盛世的理性分析1. 盛世局面出现原因A. 明末农民战争打击了地主阶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使社会财富增加。
B. 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
如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摊丁入亩。
C. 清政府平定边疆的叛乱和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斗争,维护了国内政治秩序的安定。
D. 这一时期的康熙、雍正、乾隆都是有作为的皇帝。
2. 盛世之下,危机四伏A. 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力图夺取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紧对外扩张。
而中国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危机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