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期末考试大题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温病学2.温病3伏寒化温4新感温病5.气营两燔6.气血两燔7 湿蒙心包8 身热不扬9 神昏谵语10. 神识昏蒙11开达膜原12. 分利湿邪13 轻法频下14 透热转气15风温16逆传心包17.伏邪自发18. 新感引发19 暑温
简答题
1、对温病的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应如何理解?
3、简述风温与春温的鉴别诊断
4、春温热灼营分、阳明热盛及阳明腑实均可见“谵语”,如何鉴别。
5、试述吴鞠通所创五个加减承气汤的适应症。
6、春温和风温后期均有伤阴之象,其证候表现、治法、方药上有何不同?
7、简述暑温病的发病特点。
8、暑温病后期暑伤心肾的主要病机是什么?如何辨治?
9、如何理解“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10、何谓湿温病?湿温病是怎样形成的?
11、简述湿温病的病机有何特点?
12、伏暑病邪结肠腑的病机及证候表现有何特点?应如何治疗?能否用承气汤类攻下?为什么?(两个简答)
论述题
一、如何理解薛生白所说的“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湿温病邪在中焦气分阶段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三种病理类型,三者在临床表现上有何共同点?在证候表现及治则、方药上又如何区别?(会选其中一部分来考)
二、热闭心包和湿蒙心包在因脉证治上全面区别、论治?
三、伏暑病暑湿郁阻少阳证应如何治疗?与伤寒小柴胡汤证的证治有何区别?
病例分析题
1.黄某某,男,35岁,工人。1959年1月20日初诊:患者两天前突然发烧、恶寒、咳嗽,咯吐黑色痰涎,右下胸部疼痛,时有鼻衄。查体温39.1℃,咽充血,右下胸背部可闻及少许湿罗音。血化验白血球18.0 ×109/L,中性0.87,淋巴0.10、单核0.03。西医诊断为右下大叶性肺炎,曾用抗菌素等治疗两天,疗效不显,故来中医科就诊。
诊见:发热恶寒,头痛有汗,咳嗽,痰中带血,量不多,右季肋疼痛,咳则加重,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薄白,脉象浮数。
请诊断中医病名、证型,并讨论主要病机、治法、适宜方药
2.王某,女,45岁。因发热口苦,胸胁不舒6天,于2001年2月5日就诊。患者于6日前因劳累自觉发热,周身酸楚,测体温39℃,曾服速效感冒胶囊、阿莫西林而未见好转,故来我院就诊。症见:身热不退,口苦而渴,伴心烦,时有恶心,胸胁满闷不舒,不思饮食,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肝胆B超及化验肝功,未见异常。请作出诊断(病名、证型), 分析病机、治法、方药
3.黄某某,女性,14岁,学生。于1983年2月15日下午,因高热、头痛伴剧烈呕吐1天,由急诊入院。患者于两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头痛、微恶寒、口渴、心烦等,在门诊治疗未见好转,今晨起诸症状加重,呕吐频频,由其父送来急诊。接诊时体温40℃,神情烦躁,面色红赤,头痛难忍,汗出湿衣,肌肤斑点,颈项强直,呼吸气粗,口渴欲饮,呕吐时作;查克氏征(±),布氏征(+),脑脊液混浊,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舌红苔黄干,脉洪数。
要求: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治则、方药
3.二者均发生于春季,同是温热性质的温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的特点。
但风温为新感类温病,是感受风热病邪,初起必有邪在肺卫之表热证,以肺胃热证为主,也可出现逆传心包证,后期易伤肺胃之阴。
春温属伏邪类温病,是温热之邪伏里外发,初起以里热证为主,其里热阴伤证重,易入营入血、闭窍动风,后期易伤肝肾之阴。
4.春温热灼营分谵语是由于营热较盛,营阴受损,心神被扰所致,除谵语外,还应见身热夜甚、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而干等热灼营阴证。
阳明热盛及阳明腑实之谵语病发气分,阳明热盛的谵语应伴有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等气分大热证;阳明腑实之谵语应伴有大便秘结,腹部硬满疼痛,舌苔老黄或灰黑燥裂起芒刺,脉沉实等症。
5.宣白承气汤适用于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牛黄承气汤适用于热陷心包兼腑实证,增液承气汤适用于阳明腑实、阴液亏损证,新加黄龙汤适用于阳明腑实、气液两虚证,导赤承气汤适用于阳明腑实、小肠热结证.
6.风温为风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风与热都属阳邪,故风温在病变过程易现肺胃津伤,后期尤多表现为肺胃阴伤证候,以干咳、口干咽燥为主症,治当清养肺胃,方用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花粉、生扁豆、甘草、桑叶)。
春温为感温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温热病邪病位深而邪热重,故极易耗伤阴液,病程中阴伤见证突出,后期尤多见肝肾阴伤证候,以身热不甚,手足心甚于手足背,舌质干绛,甚则紫暗萎软为主症,治当滋养肝肾阴液,方用加减复脉汤(炙甘草、生地、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
7.①暑温病是由暑热病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暑热病邪炎热酷烈,其侵袭人体,起病急骤,热象明显,传变迅速。②无邪在卫分阶段或较短暂,多初起即见阳明热盛表现,叶天士称这一特点为“夏暑发自阳明”。③暑热病邪还可直犯心包或肝经引起暑厥、暑风。④暑热病邪常挟湿邪为患,故将挟湿者称为暑湿。
8.暑温后期暑伤心肾的主要病机为肾水亏、心火旺。暑温后期暑热久羁,耗伤肾阴,致水火不济,症见心热烦躁,消渴不已,麻痹;舌红,苔薄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当以心烦,消渴,舌红,脉细数为辨证要点。治宜清心泻火,滋肾养阴;方选《温病条辨》连梅汤,该方是由《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去黄芩、芍药、鸡子黄加乌梅、生地、麦冬而成。
9.张凤逵提出:“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是针对暑温病初起阳明热盛阶段提出的治疗大法。暑温病的外因是暑热病邪。暑为火热之邪,其性酷烈,传变迅速,故侵犯人体后大多直接入于气分,一般没有明显的卫分过程,初起即见壮热、汗多、口渴、脉洪大等阳明气分热盛证候。暑性炎热,故致病极易耗伤人体正气,尤多耗伤津气。因而在本病热盛气分阶段,常伴有津气耗损之象,甚至出现津气欲脱的危候。
本病初起即见阳明气分热盛,当以辛寒之剂,清泄暑热,方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如进而伤及津气,则宜甘寒之剂以清热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后期暑热渐解,津气耗伤过甚,出现津气欲脱或津伤未复者,又当以甘酸之品以益气敛津,如生脉散等;若暑热伤及心肾,以致心火亢炽、肾阴不足,则应以酸苦之品泄热生津,方如连梅汤。
10.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特征。起病较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变主要稽留气分,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本病四时均可发生,但以夏秋雨湿较盛、气候炎热之时为多。
湿温形成的外因是湿热病邪。夏秋季节暑热较盛,雨湿亦重,天暑下逼,地湿上腾,湿热交蒸易形成湿热病邪。内因是脾虚湿胜。夏秋季节脾胃功能大多较为呆滞,内湿易于酿生。若素禀脾胃虚弱,或饮食失慎,恣食生冷,则脾胃更易受损而运化失司,从而加重内湿停聚。此时,若感受外界湿热病邪,内外合邪,引起湿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