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海灣與海峽
海灣是海洋伸入大陸的部分,其深度和寬度向 大陸方向逐漸減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處海角 之間的連線或灣口處的等深線作為洋或海的分 界線。海灣的特點是潮差較大。
海峽是連通海洋與海洋之間狹窄的天然水道。 如臺灣海峽、麻六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等。 其水文特徵是水流急,潮速大,上下層或左右 兩側海水理化性質不同,流向不同。
②密度流
是由於海水密度差異而引起的海流。海水密度 分佈不均勻而使海區形成了壓力梯度,海水從高壓 區向低壓區流動,所以又稱梯度流。
直布羅陀的表層流與深層流
直布羅陀海峽
Strait of Gibraltar
③補償流
是由於某種原因使海水從一個海區流出,而使 另一部分海水流入進行補充。補償流可以是水準流 動,也可以是垂直流(上升流和下降流)。
一、海水的理化性質
◆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體,是全球水迴圈的 主要起點和歸宿,也是各大陸外流區的岩石 風化產物最終的堆積地。
(一)海水的化學性質
◆海水是一種成分複雜的混合溶液。海水總 體積中,96 . 5 % 是水, 3 . 5 % 是溶解於水 中的各種化學元素和其他物質。 ◆海水包含以下三類物質: ①溶解物質:鹽類、有機化合物、溶解氣體; ②氣泡; ③固體物質:有機固體、無機固體、膠體顆粒。
◆海水的密度( )
指單位體積中的海水品質,單位為 g/cm3 ;一 般為1.022 — 1.028,隨溫度、鹽度、壓力而變。
★海水的顏色與透明度
◆海水的顏色 指從海面及海水中發出的光的顏色。海水
顏色取決於海水的光學性質和光線的強弱,以 及海水中懸浮粒子和浮游生物的顏色,也與天 空狀況和海底的底質有關。 ◆海水的透明度
以直徑300mm的白色圓盤垂直投入海水中 的可見深度表示。世界上最透明的海水是大西 洋中部的馬尾藻海,66.5m;我國黃海僅為1~ 2m,南海為20 — 30m。
地球上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PPT
目录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地球上的水循环 三、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四、水循环研究的进展
第一节 地球上水的分布
分布广泛
液态
水
固态
气态
第一节 地球上水的分布
分布广泛
空中
地表
水
生物
地下
第一节 地球上水的分布
分布不均
第一节 地球上水的分布
分布不均
第一节 地球上水的分布
分布不均
第四节 水循环研究进展
一、研究进展 基本资料库的建立 水循环的大气过程模拟研究
水汽含量模拟研究 水汽输送与水汽收支研究
水循环的陆面过程模拟研究 陆-气相互作用与耦合
感谢您的聆听!
定义 2 意义
促进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和能量迁移转化(整体:地质循环、大气循环、生物 循环、水循环) 影响地壳运动和塑造地貌形态(岩石圈: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侵蚀、搬运、 沉积等) 影响天气现象和气候特征(大气圈: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均在大气中完成) 形成区域水文现象和水资源(水圈:更新、净化)
第二节 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文不水资源学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1一地球上水的分布二地球上的水循环三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四水循环研究的进展目录第一节地球上水的分布液态水固态气态?分布广泛第一节地球上水的分布?分布广泛地下地表空中生物水第一节地球上水的分布?分布丌均第一节地球上水的分布?分布丌均第一节地球上水的分布?分布丌均第一节地球上水的分布第二节地球上的水循环一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定义1定义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径流等五个环节丌断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第二节地球上的水循环一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第二节地球上的水循环一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定义2意义?促进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和能量迁移转化整体
第二章-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2
(基本河床、主槽、滩地、水位、过水断面、单式断面、复式 断面、中泓线)
3、河道纵比降
落差、纵比降 比降计算公式: (1)当河道纵断面近于直线
时,比降计算式为:
J h1 h0 h
l
l
(2)当河底高程沿程变化时, 如下图,比降计算式为:
J
(h0
h1)l1
(h1
h2 )l2
(hn1 L2
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左岸、右岸) (二)河流的基本特征 包括河流的长度、河流断面、河道纵比降
几个基本概念: 1、河流长度 自河源沿主河道至河口的距离称为河流长度。 2、河流断面 河流断面有横断面和纵断面: 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断面为横断面。 沿中泓线的断面称为河流的纵断面。
5、流域的平均高度和平均坡度:采用格点法计算 6、 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包括流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植被、土 壤特性、 地质构造、沼泽及湖泊等
(三)水系
流域中大大小小河流交汇成树枝状或网络状结构称为水系。 水系形态归纳为三类:羽毛状、平行状、混合状。 羽毛状水系:自上游到下游,在不同地点汇入依次汇入干流。
第一节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自然界的水文循环 水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相互交换着。 1、水文循环: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不
断地蒸发、凝结、降落、产流、汇流的往复循环过程, 称为水文循环(也称为水分循环)。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基本概念: 大循环、小循环(内陆小循环和海洋小循环)
降水中,一部分在分子力、毛细力和重力作用下渗入地下;一部分形成地 面径流主要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江、河、湖泊,再汇入海洋,还有一部分 通过蒸发和散发返回大气中。
2、水文循环运动规律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
• 1、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 • 2、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 • 3、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同时
通过无数条路线实现循环和相变。 • 4、从全球看,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从局部地区看水循环却是开
放系统。 • 5、地球上的水在循环过程中,总携带着一些物质一起运动,不过
• 液体状态的地下水又可分为润湿状 态、薄膜状态、毛细管状态和自由 重力状态等
(五) 冰川
• 冰川:是陆地上由终年积雪积累演化而成,是 具可塑性、能缓慢自行流动的天然冰体。
• 终年积雪区:降落的固体降水(雪)不能在一年 内全部融化,而是长年积累,这种地区称为终 年积雪区(或万年积雪区)。
• 雪线: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称为雪线(也称 平衡线)。
(二)湖泊
• 1、湖泊概述 • 2湖、泊是湖指泊终年的蓄分积了类水,又不直接与海洋相连
的天然洼地,它是湖盆和湖水的总称。
• 3(湖湖湖1、)分、泊泊按为海是具湖湖构成在有盆水造湖内调的湖、、节运成、溶外 河因动火蚀力川分口湖相径与类湖等互流水、作和堰用气量塞下候平湖形的、成作衡河的用成。 。湖、风成湖、冰成
• 根据冰川的形态、规模和发育条件,现代冰川 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山岳冰川(山地冰川) 和大陆冰川
图
冰川的运动 冰蚀地貌
(4)水量平衡法是揭示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的方法之 一。
第二节 陆地水
(一)河流、水系和流域
1、河流
• 河流:陆地表面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泄水凹槽,
称为河流 • 河流分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五个部分:
• 河源是河流的发源地。 • 河口是河水的出口处。 • 上游的特点是:河谷呈“V”字形,河床多为基岩或
第五节 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方程
第五节 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方程一、水分循环(hydrological cycle )水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
全球水量大约14.1亿km 3。
如果将这些水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可以形成一个近3000m 厚的水层。
但是,这样巨大的水量中98%是人类不适用的海水,只有不足3%是淡水。
据专家推算,淡水总量为15.2亿km 3,如果将其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水层厚度只有0.32m 。
(一)水分循环的定义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由地球水陆表面蒸发变成水汽,水汽在上升和输送过程中遇冷凝结成云,又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表,水分进行这种不断的往复过程,叫做水分循环。
(二)水分循环的种类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分为水分大循环和水分小循环。
1、水分大循环由海洋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一部分被气流带至大陆上空,以凝结降水的形式降落地面。
这些降水一部分蒸发回到大气中,一部分形成地表远流,流入河流,再以河川径流的形式注入海洋,另一部分渗入土壤后,以地下水的形式注入海洋,使海洋失去的水分得到补偿。
这种海陆之间的水分循环,称为大循环,又叫外循环。
水分大循环是指水从海洋以水汽形式随大气环流运送到大陆上空,凝结成降水,落到地面形成径流,沿地表或地下流入海洋的过程。
2、水分小循环由海洋蒸发的水汽,上升到高空,凝结致雨,又降落到海洋上,或陆地蒸发的水汽,上升到高空,凝结致雨,又降落到陆地上,这种局部的水分循环,称为小循环,又叫内循环。
水分小循环是指水在陆地蒸发到大气中,凝结成各种形式的降水(雨、雪、雾、露、冰雹、霰等等)又落到地面的过程,或海洋中的水蒸发到海洋上空,降水后又落到海洋中的过程。
二、水量平衡方程根据长期观测及物质不灭定律,地球上的总水量大体上是不变的,因而地球上的水分总收入与总支出是平衡的,但在短时期内,局部地区水分总收入与总支出则不一定相等,其收支差值造成了该地区该时段内蓄水量的变化,这时水分收人应等于水分支出与蓄水量变化。
这就叫做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方程
水面蒸发的观测
1. 器测法: 水文部门普遍采用
E601蒸发器。
每日8时观测一次, 得日蒸发量; 月蒸发量 年蒸发量
折算系数:K=E池/E器
WUHEE
2. 间接计算法
利用气象水文观测资料间接推算蒸发量:
水汽输送法、热量平衡法、彭曼法、水量平 衡法、经验公式法等。
彭曼水面蒸发公式:
E
1
r
降水的形成与分类
(一)降水的形成 水汽、上升运动和冷却凝结三因素
(二)降水的分类 1. 对流雨
降雨强度大,历时短、雨区较小
WUHEE
地形雨
WUHEE
锋面雨
WUHEE
气旋雨 (1)温带气旋雨
WUHEE
(2)热带气旋雨
WUHEE
影响我国降水(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
高空槽 锋面气旋 低涡 切变线 静止锋 锋区与降雨 副热带高压 热带风暴(台风)
WUHEE
散发或蒸腾:被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经由植物 的茎叶散逸到大气的过程。
水面蒸发
土壤蒸发 陆面蒸发
流域总蒸发或流域蒸散发
WUHEE
植物散发
蒸发率:单位时间内的蒸发量
充分供水、不充分供水两种情况
可能最大蒸发率或蒸发能力(EM): 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某一蒸发面的蒸 发量,即同一气象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 大蒸发率。
WUHபைடு நூலகம்E
(三)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WUHEE
三、下渗
(一)下渗的物理过程
1. 渗湿阶段
分子力作用,土壤颗粒吸收成薄膜水。
非饱
和水
2. 渗漏阶段
流
毛管力、重力作用,水分向下运动,水分逐渐饱和。
3. 渗透阶段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 和水量平衡
一、水分循环
(一)水分循环及其成因
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有机体内的水,不断蒸发和蒸 腾,化为水汽,上升至空中,冷却凝结成水滴或冰晶, 在一定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球表面。降落于 地表的水又重新产生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 水的这种不断地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运动过 程称为水分循环。
水循环
陆地上地表水总量约360000km3,生物水量约2000km3。 陆地上的大气降水与冰雪融水消耗于蒸发、生物吸收和 渗透到地下,另有约36000km3通过径流返回海洋。陆地 上水体的自然更新一次的时间长短不一,河流约需10-20 天,土壤水约需280天,淡水湖约需1-100年,盐湖和内 海约需10-1000年。
1.大循环
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 当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后,其中一部分蒸 发到空中,另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流到海洋,这 种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为大循环,也称海陆间循 环。它是由许多小循环组成的复杂的水分循环过程。
2.小循环
小循环是指水仅在局部地区(海洋或陆地)内完成 的循环过程。小循环可分为海洋小循环和陆地小循环。 海洋小循环就是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 凝结,以降水形式降落海洋上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
全球水分循环中各主要贮水库的总水量以及各主要贮水库之间水 分交换通量,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重大变化。如白垩纪中晚期 地球表面没有冰盖,没有冰雪的贮水。再如第四纪冰期鼎盛时期,
以距今18000年末次冰期鼎盛时期为例,当时的全球平均气温要比
现代低6-7℃,全球陆上冰体总量要比现代多约50.72×106km3, 世界海洋水位要比现代低约130m,海面蒸发量要比现代少约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A
18
3 流域水量平衡
(2)分水线(岭)定义 河流周围地面高程最高点的连线,通常为山脉脊线,如秦岭
山脉。 (平原地势)黄河大堤为淮河、海河流域分水岭。 分水线有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之分。前者是汇集地表水
的界线,后者是汇集地下水的界线。
19
黄黄 河河
长长江江
分水岭实例
20
3 流域水量平衡
(3)非闭合流域与闭合流域
上二式相加得:
E c Es Pc Ps
或:
E P 全球的水量平衡式
式中:
E Ec Es
P Pc Ps
16
2 水量平衡原理及其方程
17
3 流域水量平衡
(1)流域的定义 ➢ 河流某断面(A断面)以上,汇集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区域统称做该河流 在A断面以上的流域。
➢ 由分水线包围的集水区域。
24
不闭合流域水量平衡方程:
P + RGI - E - RSO - RGO - q = △W
式中: P :流域给定时段的降雨量;
E:净蒸发量;
RGI : 给定时段内从地下水流入的水量; RSO : 给定时段内从地面流出的水量; RGO : 给定时段内从地下流出的水量; q : 给定时段内流域内工农业及生活净用水量;
7
1 水文循环
• 地球上各种水体更新期
水体
周期
水体
周期
极地冰川 永冻地带地下水 世界大洋 高山冰川 深层地下水 湖泊水
10000a 9700a 2500a 1600a 1400a 17a
沼泽水 土壤水 河水 大气水 生物水
5a 1a 16天 8天 12h
8
1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影响因素
水文学第2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及水量平衡
三、水循环国内研究进展 1 水循环要素研究进展 降水研究进展:①在暴雨时空分布统计特征研究方面出现一些有价值 的新成果,如“中国降水与暴雨季节变化”(王家祁等,1997);② 关于致洪暴雨中期预报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一定 成效(章淹等,1996)。 径流研究进展:在流域产流的理论和计算方法研究中,由于水向土壤 中入渗的研究取得了新成果(唐海行等,1995),推动了超渗产流机 制和模型的研究。在汇流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将 水力学方法和水文学方法相结合的河道汇流研究取得显著进展(谭维 炎等,1996);②数值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应用于流域汇流研究, 并取得一定成果。 蒸发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作物蒸腾和土壤与潜水蒸发的研究取得了 较大进展,提出了一些植物蒸腾计算新公式(谢贤群等,1997)和土 壤蒸发计算新公式(罗毅等,1997)。
若以海洋为研究水量平衡对象,某时段△t内的水量平衡方程可 写成:
2.陆地水量平衡方程式
陆地上水循环可区分为外流区水循环系统及内流区水循环系统,其水量平衡 方程存在两种形式:
(1)外流区任意时段的水量平衡方程为: P外-E外-R地表-R地下=△s外 对于多年平均而言Δs外→0,并以R=R地表 + R地下,则有 P0 = E0 + R0 式中;P外、E外、R地表、R地下、△S外分别为外流区任意时段内降水 量、蒸发量、入海的地表与地下径流量。P0、E0、R0、分别为外流 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及径流量。 (2)内流区基本上呈闭合状态,没有水量入海。水量平衡方程为: P内 = E内
5
四、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水循环作为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大循环和最 活跃的自然现象,具有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功能 和社会影响作用,是水文学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 1 .水循环具有促进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和能量迁移转化的功
第2章+地球上的水循环1-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水循环概述 水量平衡 蒸发 水汽扩散与输送 降水 下渗 径流
§2.1 水循环概述
水循环基本过程 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
水体的更替周期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一、水循环基本过程
1、水循环基本过程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 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 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机理 第一,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水循环乃是物质与能量 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 第二,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第三,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第四,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第五,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并携带着 某些物质一起运动,这些物质不可能象水分那样,构成完整的循 环系统,所以通常意义上的水文循环仅指水分循环,简称水循环。
3.水循环与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 地壳构造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 深谷、盆地、平原等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 以其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 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底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形态,而且还影 响到地壳表层内应力的平衡,是触发地震,甚至引起地壳运动的重 要原因。 4.水循环与生态平衡 水是生命之源,又是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组成物质,无论是动 物还是植物,细胞原生质中大部分是水,如人体组织中70%是水。 同时,水循环的强度及其时空变化,还是制约一个地区生态 环境平衡或失调的关键;是影响地区内生物有机体活动旺盛,繁茂, 或凋萎、贫泛的主要因子。 此外,对于同一地区来说,水循环强度的时空变化,又是造 成本区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循环强度过大,可能引 发洪水与涝渍灾害;循环过弱,可能产生水资源不足,形成旱灾。
第五节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方程
第五节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方程一、水分循环(hydrological cycle )水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
全球水量大约14.1亿km3。
如果将这些水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可以形成一个近3000m厚的水层。
但是,这样巨大的水量中98%是人类不适用的海水,只有不足3%是淡水。
据专家推算,淡水总量为15.2亿km3,如果将其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水层厚度只有0.32m。
(一)水分循环的定义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由地球水陆表面蒸发变成水汽,水汽在上升和输送过程中遇冷凝结成云,又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表,水分进行这种不断的往复过程,叫做水分循环。
(二)水分循环的种类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分为水分大循环和水分小循环。
1、水分大循环由海洋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一部分被气流带至大陆上空,以凝结降水的形式降落地面。
这些降水一部分蒸发回到大气中,一部分形成地表远流,流入河流,再以河川径流的形式注入海洋,另一部分渗入土壤后,以地下水的形式注入海洋,间的水分循环,称为大循环,又叫外循环。
水分大循环是指水从海洋以水汽形式随大气环流运送到大陆上空, 面形成径流,沿地表或地下流入海洋的过程。
2、水分小循环由海洋蒸发的水汽,上升到高空,凝结致雨,又降落到海洋上,或陆地蒸发的水汽,上升到高空,凝结致雨,又降落到陆地上,这种局部的水分循环,称为小循环,又叫内循环。
水分小循环是指水在陆地蒸发到大气中,凝结成各种形式的降水(雨、雪、雾、露、冰雹、霰等等)又落到地面的过程,或海洋中的水蒸发到海洋上空,降水后又落到海洋中的过程。
二、水量平衡方程根据长期观测及物质不灭定律,地球上的总水量大体上是不变的,因而地球上的水分总水分大,小馆环示虑使海洋失去的水分得到补偿。
这种海陆之凝结成降水,落到地屛皿I—{豪豪+厦L.7\厶收入与总支出是平衡的,但在短时期内,局部地区水分总收入与总支出则不一定相等,其收支差值造成了该地区该时段内蓄水量的变化,这时水分收人应等于水分支出与蓄水量变化。
地球上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课堂PPT)
(三)世界上的水资源——以多年平均径流量表示
最能反映水资源数量和特征的是:年降水量和河流的年 均径流量。世界各国通常采用多年平均径流量表示水资源 量(P112)。
包括南极冰川在内,世界各大洲陆地年径流总量为4.68 万km3 。从各大洲水资源的分布来看,年径流量亚洲最多, 其次为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从人均径 流量的角度看,全世界河流径流总量按人平均,每人约合 10 000立方米。在各大洲中,大洋洲人均径流量最多,其 次为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亚洲。
17
(三)水的传热性
水的传热性比其他液体小。
(四)水的表面张力
水的表面张力特别大。 水对一般固体的附着力大于内聚力,所以水能够很容易 的润滑固体。
(五)水的压缩率
水几乎是不可以压缩的。
18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
地心引力等作用下,以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
渗和径流等方式进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6
人类可利用的淡水量约为0.35 亿km3,主要通过海洋蒸发和水 循环而产生,仅占全球总储水量 2.53%。淡水中只有少部分分布 在湖泊、河流、土壤和浅层地下 水中,大部分则以冰川、永久积 雪和多年冻土的形式存储。其中 冰川储水量约0.24亿km3,约占 世界淡水总量的69%,大部分都 存储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
而增大;(0℃~4℃,热缩冷胀,> 4℃时,热胀冷缩)
(3)0°C的冰的密度比0°C的液态水的密度减小10%(水变成
冰体积膨胀)。
(二)水的冰点和沸点
(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的冻结温度为0°C,沸点为100°C;
(2)水的比热不仅比其他液体和固体大,而且随温度呈奇异变
化,即在30°C时,水的比热最小。
高考地理专题《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知识点汇总
高考地理专题《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知识点汇总1.从发生领域、环节等理解水循环的概念2.结合水量平衡原理理解水循环原理的应用(1)水量平衡原理地球上的水时时刻刻都在循环运动,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对一个地区来说,有的时候降水量多,有的时候降水量少。
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这就是水平衡原理。
原理:总收入=总支出。
(2)水量平衡原理的公式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式外流区:降水量=蒸发量+外流径流量内流区:降水量=蒸发量注:如果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相重合,称为闭合流域;流域根据其中的河流最终是否入海可分为内流区(内流流域)和外流区(外流流域)。
(3)利用水量平衡原理解释“沼泽、旱涝、缺水、断流、盐碱化”等成因如下图所示,图中①~①分别为降水、径流输入、蒸发、径流输出、下渗。
(4)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分析沼泽湿地的成因3.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1)正向利用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削峰补枯);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①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①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①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①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2)负面影响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产生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①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①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①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课件
第一节 水文循环
5 我国的水文循环路径
我国水文循环系统主要有: 太平洋水文循环 印度洋水文循环 大西洋水文循环 北冰洋水文循环 鄂霍次克海水文循环
第二节 地球上的水
主讲内容: 地球上水的分布 地球上水的更新
第二节 地球上的水
1 地球上水的分布
地球系统中水的储量(Earth’s Water)——13.86 亿km3 ➢地面水(surface water)——136225.4万km3 ➢地下水(groundwater)——2371.65万km3 ➢大气水(atmospheric water)——1.29万km3 ➢生物水(biological water)——0.112万km3
✓海洋水占全球水量的96.54%;地球上的淡水仅占总量的 2.53% ✓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河流、湖泊、沼泽储 存的水量只占到全部水量的0.014% ✓大气总水量占0.001%,这部分水量所占比例很小,但是 循环更新快,是地球上可更新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
第二节 地球上的水
第二节 地球上的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三节 水量的平衡
2 全球水量的平衡
时 大陆
段: Pl =El+R ±W
多年平均: Pl =El+R
时 海洋
段: Ps =Es-R ±W
多年平均: P s=Es-R
全球多年平均: P=E=1130mm
第三节 水量的平衡
3 流域水量平衡
E
P
q
Rs
Rg
非闭合流域:
In: P+qi Out: q+E+Rs +Rg +qo (P+qi )-(q+E+Rs +Rg +qo )=△W
水的循环与平衡
水的循环与平衡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命的存在至关重要。
水的循环与平衡是指水在地球上的自然转换过程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它对于地球的生态系统、气候和人类的生存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水的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及水平衡的重要性三个方面来探讨水的循环与平衡的问题。
一、水的循环过程水的循环是指水从地球表面蒸发并上升形成云,经过凝结后形成降水,最终回到地面、河流、湖泊和海洋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蒸发、凝结、降水、渗漏、蓄水和地下水等环节。
首先,太阳能照射地球表面的水,使其蒸发形成水蒸气,逐渐上升形成云。
接着,水蒸气在云中凝结成水滴,通过重力作用下落形成降水,包括雨水、雪、雨夹雪等形式。
降水后的水可以多种途径回到地球表面,包括直接落到陆地或者湖泊,也可以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
地下水可以补充河流、湖泊和大洋中的水分,并分布到地下水域。
这种循环过程不断重复,维持着地球上水的资源平衡。
二、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利用是指人类根据自身需求对水进行开发和利用。
人类利用水资源进行生活、农业和工业生产等活动,但合理利用水资源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首先,对于生活用水,人们应该节约用水,减少浪费。
例如,优化管道设计,减少漏水;使用高效节水设备,如节水淋浴头和节水马桶等;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比如洗菜洗澡时关掉水龙头。
其次,在农业生产中,应该推广高效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例如,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合理控制灌溉量,并优化作物品种,降低对水资源的需求。
最后,在工业生产中,应该推广循环利用水的技术,减少水的污染和排放。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护水资源,维持水的平衡。
三、水平衡的重要性水的平衡是指地球上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状态。
水平衡的维持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气候的调节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水平衡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
水是生物体生存所必需的,不同生物体对水的需求不同,水平衡能够保障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蒸发 4 降水
1 植物蒸腾
2 降水
湖
6 地表径流
6 地下径流 海洋
地球表面的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 水分不断地从海洋、河湖等水面、陆面 和植物表面蒸发和蒸腾,升入空中,被 气流带动输送至各地,在适当条件下遇 冷凝结而以降水形式降落到地表面或水 体上。降落到陆地表面的水又在重力作 用下,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形成地 表径流注入江河汇流大海,还有一部分 又重新蒸发返回空中。其中渗入到地下 的水,一部分也逐渐蒸发,一部分也形 成径流最终也汇集于海洋。
(三)水循环是联系海洋与陆地的主要纽带
海洋正是通过蒸发水分源源不断地向大陆 输送水汽而形成降水,进而影响陆地上的 一系列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而从陆地 上回归海洋的径流,则不断地向海冰输送 大量的泥沙、有机杂质、各种营养盐类, 进而影响海水的性质、海水中的生物学过 程,以及海冰沉积与海盆形态等。
1
第2章 地球上水分循环与 水量平衡P41-88
§2.1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41-47
一、水分循环的过程、原因及影响因素
(一)水分循环过程
地球上的水不断通过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 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 一种空间。 地表水(海、河、湖水面,陆面和植物)
3 水汽输送
1蒸发
4 降水
1蒸发
3、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 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 石圈及生物圈。其循环路径并非单一的, 而是通过无数条路线实现循环和相变的, 所以水循环系统是由无数不同尺度、不同 规模的局部水循环所组合而成的复杂巨系 统。
4、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 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各种水体的更替周期
表
水体 周期 极地冰川 10000a 永冻地带地下冰 9700a 世界大洋 2500a 高山冰川 1600a 深层地下水 1400a 湖泊水 17a 水体 沼泽水 土壤水 河水 大气水 生物水 周期 5a 1a 16d 8d 12h
水体的更替周期是反映水循环强度的重要指标, 亦是反映水体水资源可利用率的基本参数。因为 从水资源永继利用的角度来衡量,水体的储水量 并非全部都能利用,只有其中积极参与水循环的 那部分水量,由于利用后能得到恢复,才能算作 可资利用的水资源量。而这部分水量的多少,主 要决定于水体的循环更新速度和周期的长短,循 环速度愈快,周期愈短,可开发利用的水量就愈 大。以我国高山冰川来说,其总贮水量约为 5×1013米3,而实际参于循环的水量年平均为 5.46×1011米3,仅为总贮水量的1/100左右,如 果我们想用人工融冰化雪的方法,增加其开发利 用量,就会减少其贮水量,影响到后续的利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水循环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在目前大气环境 下,水的固、液、气三态并存和三态在常温条件 下相互转化。 水循环外因—太阳辐射和重力是水循环的基本动 力。 太阳辐射是地表热能的主要源泉,它促使冰雪融 化,水分蒸发,空气流动等,是水分循环的动力。 重力是促使空中水滴降落和地面、地下径流流归 海洋的动力。 外部环境包括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貌形态等 则制约了水循环的路径、规模与强度。
(二)通过水循环,地球上各种水体相互联系转换,使水 资源得以再生,给人类提供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水利资 源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廉价、清洁的能 源,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和运输的大动脉,它与其 它自然资源相比较主要不同点是水资源具有再生性和可以 永继利用的特点。这一特点正是水循环所赋予的。 如果自然界不存在水循环现象,那么水资源亦就不能再生, 无法永继利用。但必须指出的是水资源的再生性和可以永 继利用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 水资源永继利用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后能获得补充、更新 为条件的。更新速度和补给量要受到水循环的强度、循环 周期的长短的制约,一旦水资源开发强度超过地区水循环 更新速度或者遭受严重的污染,那么就会面临水资源不足, 甚至枯竭的严重局面。所以对于特定地区而言,可开发利 用的水资源量是有限的。必须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 护。只有在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以及 控制水污染的条件下,水资源才能不断获得更新,才能永 继利用。
(2)陆地小循环 指陆地上蒸发的水汽随同从海洋输送来的 水汽一起,被气流输向内陆,遇冷凝结降 落,仍降落到陆地上。这种发生在陆地与 陆地上空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为陆地 小循环或陆上内循环。
o 陆地小循环对内陆地区的降水具有重要作用。内 陆地区距海洋遥远,从海洋直接输送到内陆的水 汽不多,需要通过内陆局部地区的水分循环运动, 使水汽不断向内陆输送、推进,这就是内陆地区 的主要水汽来源。由于水分向内陆输送过程中, 沿途会逐步损耗,故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 少;另一方面,水分向内陆推进或告退,也会造 成降水在时间上的渐变规律,由沿海向内陆,雨 季推迟和缩短。
四、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P44-47
水循环是地球上的物质大循环,巨大的能量流, 对自然界和人类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一)水循环是联系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 物圈的纽带,并成为它们之间的能量调节器 水循环的一系列过程中,通过降水、地表径流、 入渗、地下径流、蒸发和植物蒸腾等各个环节, 使地球四大圈层相互联系起来,并在物质流的同 时,伴随能量流。
(二)全球水循环系统的层次结构P43
如前所述,全球水循环是由海洋的、陆地的以及海洋与 陆地之间的各种不同尺度,不同等级的水循环所组合而 成的动态大系统。由于这些分子水循环系统既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所以对这个全球性的动态大系 统,可以根据海陆分布,各分子系统的尺度、规模不同, 以及相互之间上下隶属关系,建立如图2-3所示的水循环 分子等级系统。 陆地水循环系统结构比海洋水循环系统要复杂,而且在 四级以下还可进一步区分,例如长江流域为四级水循环 系统,汉江作为长江的一级支流,就属于五级水循环系 统,而丹江是汉江的支流,是长江的二级支流,因而属 于六级水循环系统。
三、水体的更替周期
指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更 新一次所需的时间,通常用下式近似计算: 式中T为更替周期(年、日或时);W为 水体总储水量(m3); 为水体年平均参 与水循环的活动量(m3/年)
W
T W / W
以世界大洋为例,总储水量为13.38×1017米3, 每年海水总蒸发量为50.5×1013米3,以此计算, 海水全部更新一次约需要2650年;如果以入海径 流量4.7×1013米3为准,则更新一次需要28468 年。又如世界河流的河床中瞬时贮水量为 21.2×1011米3,而其全年输送入海的水量为 4.7×1013米3,因此一年内河床中水分可更替22 次,平均每16天就更新一次。大气水更替的速度 还要快,平均循环周期只有8天,然而位于极地 的冰川,更替速度极为缓慢,循环周期长达万年。
水分大循环通常经历蒸发、输送、凝结、降水、 入渗和径流等环节,一方面在天空、地面和地下 之间通过蒸发、降水和入渗进行纵向水分交换 (垂直方向);另一面又在海洋与陆地之间以水 汽输送和径流形式进行横向交换(水平方向)。 海洋从空中向大陆输送大量水汽,大陆则通过地 面和地下径流把水分输送到海洋里去。大陆上蒸 发的水汽也可随气流带到海洋上空。但总的说来, 水汽输送方向是从海洋输向大陆的。海洋向陆地 输送的水汽减去陆地向海洋输送的水汽,称为有 效水汽输送量。
(二)水循环机理
1、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
整个循环过程保持着连续性,既无开始,也没有结尾。 从实质上说,水循环乃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 化过程,而且存在于每一环节。在蒸发环节中,伴随液 态水转化为气态水的是热能的消耗,伴随着凝结降水的 是潜热的释放,所以蒸发与降水就是地面向大气输送热 量的过程。据测算,全球海陆日平均蒸发量为1.5808万 亿立米,是长江全年入海径流量的1.6倍,蒸发这些水汽 的总耗热量高达3.878×1021焦耳,如折合电能为 10.77×1014千瓦时,等于1990年全世界各国总发电量 的近100倍,所以地面潜热交换成为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 由降水转化为地面与地下径流的过程,则是势能转化为 动能的过程。这些动能成为水流的动力,消耗于沿途的 冲刷,搬运和堆积作用,直到注入海洋才消耗殆尽。
水循环类型示意图
图2.1
2、小循环(内循环) 指发生在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或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的局部性水 分循环,亦称内循环,包括海洋 小循环与陆地小循环。 (1)海洋小循环(海洋内循环) 指从海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凝 结后又以降水形式直接降落到海 面上,即发生在海洋与海洋上空 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5、水文循环是巨大的物质循环
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 解并携带着某些物质一起运动,诸如溶于 水中的各种化学元素、气体以及泥沙等固 体杂质等。不过这些物质不可能象水分那 样,构成完整的循环系统,所以通常意义 上的水文循环仅指水分循环,简称水循环。
(三)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自然地理因素: 1)气象因素: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蒸发、水汽 输送和凝结降水三个环节取决于气象过程。下渗 状况和径流情势虽与下垫面有关,但其基本规律 仍受气象因素的控制。 2)下垫面因素:主要通过影响蒸发、下渗和径 流来影响水循环。 人类活动:1)水利措施;2)农林措施;3)跨 流域调水等
二、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结构P42
(一)水循环的类型 按规模和路径,水循环可分为大循环(外循环)和小循 环(内循环)两类。 1、大循环(外循环) 大循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又 叫外循环、全球性的水循环或海陆间的水循环。 其具体过程:从海面蒸发的水汽,部分被气流输送到大 陆上空,在适当条件下遇冷凝结并降落到陆地地表,除 一部分蒸发返回空中外,其余的降水则形成地表径流或 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经河槽汇集,最终又回归海洋。 这就完成了海陆间大循环。
水循环概念
自然界中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球重力作用 下,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 大地球圈层中通过蒸发、输送、凝结降水、 下渗和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 和空间位置的转移过程,称为水分循环, 又叫水文循环,简称水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