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的理论魅力共12页文档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一部关于词曲艺术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明代文
学家袁枚。
读完这部书,我深受启发,对词曲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和欣赏。
在《人间词话》中,袁枚对词曲的创作技巧、艺术特点和历史
渊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词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他讲述了
词曲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词曲风貌,让我对中
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此外,袁枚还对词曲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明白
了词曲之美在于其含蓄、婉约、细腻的表达方式。
他还对词曲的创
作技巧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让我对词曲的创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对于词曲的鉴赏和创作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阅读《人间词话》,我对词曲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词曲之美,以及袁枚对词曲的热爱和执着。
这部
书让我对词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全
面的了解。
我相信,这部书将成为我对词曲艺术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也将成为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启蒙之书。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篇一一、引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瑰宝,以其独到的“境界”理论而著称。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诗词艺术的内在规律,也折射出深邃的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通过对“境界”理论的深入阐释,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二、王国维“境界”理论概述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境界”理论,强调文学创作应追求自然之境与心灵之境的和谐统一。
他提出,艺术作品的境界是通过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心灵感悟,将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融为一体,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精神空间。
这一理论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指导原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交融等核心命题的深刻理解。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内涵(一)自然与人的和谐“境界”理论强调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的生命之源和情感寄托。
通过观察自然、感悟自然,艺术家能够获得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抒发,从而在作品中创造出富有感染力和个性的艺术境界。
(二)主观与客观的交融“境界”理论还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这种交融不仅表现在艺术家的心灵与外在世界的互动中,也体现在读者通过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心灵的沟通中。
(三)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境界”理论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不仅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鼓励艺术创新。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艺术家应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心灵感悟,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的艺术境界。
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境界”理论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一)提升文化自信“境界”理论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精华,有助于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
通过对“境界”理论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境界”理论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人间词话讲解
人间词话讲解《人间词话讲解篇一》嘿,今天咱们就来唠唠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这《人间词话》啊,就像是词学界的一本武林秘籍,里面藏着好多关于词的绝世武功呢。
咱先说说这“境界说”。
王国维老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这境界是个啥呢?我觉得啊,就好比是做菜的调料。
一首词要是有境界,那就像一道菜加对了调料,那味道,绝了。
比如说李煜的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你就感觉一下子被他拉到了那个亡国之君的心境里,那悲戚的境界就像一层浓雾,笼罩着你。
这就像你走在一条雾蒙蒙的小路上,周围啥都看不清楚,只感觉到那种深深的惆怅。
但是呢,我有时候也有点小疑惑。
这境界到底咋评判呢?是作者写的时候就有这个境界,还是我们读者读出来的境界呢?就好比你看一幅画,画家可能就随手画了几笔山水,可你看着就觉得那山水背后有个神仙世界。
也许这就是《人间词话》的魅力所在吧,它让你去琢磨,去想。
我记得我第一次读《人间词话》的时候,那真叫一个头大。
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到处都是弯弯绕绕的。
里面提到的那些词人,什么温庭筠啊,柳永啊,他们的词风格各异。
温庭筠的词就像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里面装满了各种细腻的情感,“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这描写女子的词句,就像一幅工笔画,把女子那种慵懒又有点哀怨的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柳永呢,他的词就像街边的小酒馆,充满了烟火气。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那是多少离人心中的痛啊。
可是,你说这《人间词话》里推崇的境界是不是就一定是评判词好坏的唯一标准呢?我看也未必。
现在好多网络流行歌曲的歌词,虽然没有那种古典的境界,但是也能打动人心啊。
就像那句“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
”简单直白,却充满了力量。
这是不是也算是一种境界呢?也许王国维要是活在现在,也得重新思考一下他的境界说了吧。
不过不管咋样,《人间词话》就像一颗明珠,在词学的长河里闪闪发光,吸引着我们不断去探索词的奥秘。
《人间词话讲解篇二》《人间词话》,这可是个神奇的存在啊。
《人间词话》典评
《人间词话》典评
《人间词话》是清代嘉庆年间朱熹先生所著。
这部作品主要取材于中国古书、诗词、戏曲,大多内容涉及家庭言教、婚姻出轨、妇女问题等,对当时的日常生活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同时又对当时的社会价值观进行了深思熟虑的总结。
《人间词话》具有古典文学之美,以小说式的行文方式实现了文章的耐读性,其中可以找到令人赞叹的文字艺术,例如比喻、拟人、通感等,使主题更加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且字里行间注入的理念也深刻的引起读者的思考,可以说是一部思想硬实力结合的经典之作。
总而言之,《人间词话》在古典文学上堪称一部经典,依然蕴含着无比的深意,也在不断的引发社会现象的思考,被誉为“清文学史上一部精品”,不管哪个时代,它都是一部展开人间正义思考之作,值得每一个有着洞察力的读者去深思熟虑,去寻求生活的得意隐藏。
浅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浅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者:郭瑞英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9期内容摘要:评价一篇文学作品,依据和标准有很多,但什么依据才是主要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给出了答案。
“词以境界为最上”,其它都在其次。
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都是由境界决定的。
境界的深浅又折射出作家人品的高低。
王国维这种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品的文艺评论方法,非常值得赞赏和研究!关键词:境界意境真情实感思想内涵人品《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著述中最为人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离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
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
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佳作。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以境界说为中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可以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本人尤其对《词话》中用“境界”说来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感兴趣。
作者在评价作品时,非常重视作品的思想内涵,而且还非常重视作品创作者的人品。
作者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品的文艺评论方法,非常值得赞赏和研究!一.“境界”就是渗透在作品中的真情实感王国维在《词话》中很准确地阐述了“境界”的基本涵义,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文学概论人间词话论述
文学概论人间词话论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词学史上不可不提的一部著作,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境界”已成为学界研究的主要课题。
自从1908年《人间词话》发表在《国粹学报》时提出该概念起,历经百馀年,学界对其研究的热情仍经久不衰。
但是,学者们通常从意境的角度来研究王氏的“境界”说,即把境界看作是一种意境,有的甚至直接把境界等同于意境。
其实,二者的内涵是不尽相同的,意境主要指向艺术层面,而境界则不仅指向艺术层面,亦指向人生和文化层面。
由于王国维在使用境界这一概念的过程中,有时亦在使用意境这一概念,这就造成了境界涵义的多义性,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对这一概念进行阐释的空间。
本文的研究思路就是从艺术层面开始,进而从人生与文化层面切入,对境界进行阐述,从而把意境看做境界的一个层面。
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主要介绍前人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及其“境界”说的研究情况和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等。
第一章是对王国维其人和《人间词话》的概述,秉承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论世”理念,对王国维生活的时代及其生平、思想、著述作简单的勾勒,以期为后文诗学理念的研究提供基础。
认为王国维的一生几近传奇,也是充满了悲剧的一生,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谜团,也引发了人们对他的关注。
只有对王国维这个人有所了解,才有可能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
此章还重点介绍了王国维的几部文学和美学论著,并对《人间词话》的结构和版本进行了介绍。
第二章介绍了“境界”说产生的理论渊源,辨析了境界这个概念的本义以及它是如何成为一个美学概念的。
认为境界本是一个佛家用语,后来一方面逐步发展演变形成确立了中国传统诗学“意境”理论。
而“境界”的佛学本义方面也一直得以保留,王氏正是继承了的“意境”概念,而又回到了其佛学本义并加以自己的创造,才提出了“境界”说。
王国维“境界”说的提出,除了受中国传统诗学的影响外,还接受吸收了西方的美学理论,首先是受到了康德的审美意象理论的影响,其次就是受到了叔本华的审美直观理论和尼采的“血书”论的影响。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引言: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化名人之一,他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卓越的批评能力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他的代表作之一,《人间词话》,是一部关于唐代文学与文化的重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王国维提出了不少重要的观点和理论,其中最受瞩目的是他对“境界”一词的阐释。
本文将围绕王国维的“境界”理论展开讨论,并试图通过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阐释。
一、“境界”的定义与意义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境界”定义为“一种内外结合的表达状态”。
他认为,一个人的情感、思维和表达能力在某个特定的状态下达到了最佳程度,即为“境界”。
这个境界既包括个体内部的修养和素养,也与外部环境、社会以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王国维强调,“境界”是文学创作和艺术表现的关键所在。
他认为,只有在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后,作品才能真正体现出深度和内涵。
他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大抵佳作不能在力竞,只在境界”来强调这一点。
二、境界的文化解读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范畴,也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化境”的理解和阐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而这种境界的追求与王国维对“境界”的理解密切相关。
在中国文化中,境界被视作一种修行的结果。
通过修炼和修养,个体能够达到一种境地,进而达到与天地万物和谐的境界。
这种追求境界的修行观念在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中都有所体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这种境界追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释。
王国维把“境界”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联系在一起,认为“境界”主要是通过修养来达到的,而修养的过程就是培养人的“雅”。
在中国文化中,“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也是一种高度的人文素养。
在王国维看来,只有通过修养,个体才能达到高雅的境界。
三、“境界”的当代价值王国维的“境界”理论虽然曾经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但其当代价值依然不可忽视。
《人间词话》: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解读
《人间词话》: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解读1. 引言1.1 概述《人间词话》是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经典之一,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精彩鉴赏与解读。
本篇长文将就《人间词话》进行全面探究,从背景与历史出发,介绍该作品的作者和出版背景以及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并与其他文学鉴赏作品进行比较。
同时,我们将分享一些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包括解读主题和情感、分析语言和修辞手法、解读象征意义等方面。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展开:首先介绍《人间词话》的背景与历史,包括作者和出版背景以及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包括如何解读主题和情感、分析语言和修辞手法以及解读象征意义等方面。
随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具体对《人间词话》中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解读与评析,涵盖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爱情与婚姻主题以及死亡、离别等。
最后,我们将在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探讨古代文学鉴赏的意义和价值,并展望古代文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篇长文旨在全面介绍《人间词话》这一重要古代文学作品,并分享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之美。
通过对《人间词话》中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解读与评析,我们将揭示其隐含的社会背景和深刻内涵,从而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与感悟。
同时,我们也希望引申出对整个古代文学研究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并为未来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一些探索方向。
2. 《人间词话》的背景与历史:2.1 《人间词话》的作者和出版背景:《人间词话》是明代文学评论家徐渭所著的一部关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解读的书籍。
徐渭是明朝中期著名文学家,他在创作以及文学评论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在《人间词话》这本书中,徐渭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详细解读,揭示了其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点。
《人间词话》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开始撰写,并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最终在明末清初完成。
《人间词话》赏析
王国维《人间话》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的著名学者,功力之深、治学之广,为近代所仅见。
《人间词话》是一部文学评论,宣统庚戍九月脱稿于京师定武城南寓庐,1908 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
一直以来,该著极受学术界重视。
【上卷】一、词以境界为最上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造境与写境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注】欧阳修(一作冯延巳)《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陶潜《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四、优美与宏壮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人间词话》的理论魅力
《人间词话》的理论魅力作者:周兴陆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01期中国传统诗话、词话中,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着最广泛的读者。
就影响力来说,近百年来,大约没有第二部诗文评著作可以和它相并列。
为什么而立之年的王国维撰著的这篇不长的词话,能够成为20世纪学术精典,深受读者喜爱呢?这可能是此书的读者掩卷而思的一个问题。
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答。
首先,这部词话突破了传统的功利主义文学观,引入西方审美超功利的文学思想。
中国传统的儒家诗文理论,重视诗文的实用功能,强调诗文的实际功用,小说戏曲理论也重视社会教化的意义,是在政治伦理的大语境下论文学的。
而王国维不同,他一开始研究的是哲学,是在哲学视野中审视文学问题。
自1903年,王国维通读叔本华、康德的哲学,便醉心于西洋哲学,唾弃“今日浅薄之革命家”。
在《叔本华治学及其教育学说》中,他概括叔氏哲学美学之要点说:夫吾人之本质,既为意志矣,而意志之所以为意志,有一大特质焉:曰生活之欲。
何则?生活者非他,不过自吾人之知识中所观之意志也。
吾人之本质,既为生活之欲矣。
……然则以利害之念,竟无时或息欤?吾人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竟不获一时救济欤?曰:有。
唯美之为物,不与吾人之利害相关系,而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
何则?美之对象,非特别之物,而此物之种类、之形式,又观之之我,非特别之我,而纯粹无欲之我也。
王国维接受西方的审美超功利文艺观,突出文学的游戏功能、情感慰藉功能,反对以文学为手段,追求眼前的实利。
在《文学小言》中,他说:“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
”这是源自于席勒的艺术观。
在《人际嗜好之研究》中他引述席勒所谓“文学美术亦不过成人之精神的游戏”的观点。
基于此,他视传统重视功利价值的文学为“的文学”,以诗词为“羔雁之具”,认为将文学当作奉和应制、巴结逢迎的手段,攫取眼前的实利,那决非真正的文学。
王国维所谓的审美超功利,并非是唯美主义,而是有更高卓的旨趣在,那就是“谋求人类永恒的福祉”。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词
的论述和鉴赏,对于词的创作技巧、表达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词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于词的创作技巧进行了详细的剖析,让我对于词的构思和写作有
了更清晰的认识。
词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学形式,要求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这需要作者有着精湛的写作技巧。
通过书中的论述,我对于如何构思和写作一首好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我自身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帮助。
其次,书中对于词的情感表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于词的情感表达有了
更加深刻的认识。
词是一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文学形式,通过对于情感的表达,可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书中,作者对于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情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让我对于情感表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在创作词的时候更加有把握。
总的来说,读完《人间词话》让我对于词的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于词
的构思、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词的论著,更是一部对于文学创作的启迪,让我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人间词话的文学观点
人间词话的文学观点在《人间词话》的开篇中,王国维即提出了词的“境界”问题,原话是这样说的:“词以境界为最上。
与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王国维认为,“有境界”才能“成高格”,立“境界”才是诗词的核心内涵。
在王国维看来,文辞华美只是词的表象,词必须体现内涵,而且内在的体现应该是词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刻意地堆砌辞藻、追求华美。
王国维在此处主要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对于词作者应将境界作为最高的出发点,而作为读者在理解词的时候也要具有一定的境界和高度,否则难以体现词的神韵和风采。
王国维注重词的境界,认为词的境界是一种思想的升华,更是一种情感的展示,应注重境界的体现。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之后,对其进行深化,提高对境界的认识,展现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使“境界”定位有所提升。
王国维以艺术审美的角度和观点剖析“境界”,认为艺术创作必须注重境界,形成境界,提高境界,这样才能体现作品的价值和美感。
所以,王国维将境界作为作品评定的最高标准,具有代表性的则为“三境界”说法。
这一说法在《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开篇,王国维原话是这样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这三重境界,王国维分别引用了北宋词人晏殊《蝶恋花》、北宋词人柳永《蝶恋花》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名句。
在这三种境界之中,第一种境界更多地表现缺少知己,缺少理解,孤寂的情怀,但却有一种大彻大悟,登高怀远的境界;第二种境界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眷恋和情感,痴心而执着;第三种境界是一种顿悟,经过思考、追求之后,终于有所得,这种所得是一种境界,是自己的一种超脱和觉悟。
这三重境界是王国维对事业、学问之追求、奋斗、成功过程的高度概括与形象展示,但他又是从艺术层面、并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来阐释的,是从诗词、艺术的意境来表达对人生、生命境界的认识与理解。
王国维《人间词话》赏析
王国维《人间词话》赏析〔一〕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词是要以境界为最高标准。
有境界的词,就自然而然会有很高的格调品位,自然而然出现著名的诗句。
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那么独创绝世的原因就在这里。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词中既有诗人想象造出的虚拟意境,又有描写现实的真实意境,这就是理想派和写实派这两个词派相互区分的地方。
但是这两个词派很难完全区分开,这是因为大诗人所想象出的虚拟意境一定符合自然规律,而描写的现实意境同样必然接近诗人的理想信念。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有的诗词表达出诗人自我的情感,也有的诗词表现出诗人忘我的境界。
例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就是写出的景物带有诗人自己的情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就是没有写到自己的情感经历,纯粹写景物。
写有我境界的诗人,从主观去看事物,所以写出来的景物都带有作者情感的主观色彩。
写忘我境界的诗人,客观地看待事物,所以诗词中分不出哪句抒写自我感情,哪句描写事物。
以前的诗人作词,写有我境界的主观诗比较多,却不一定有能力写出无我境界的客观诗,所以能写出无我境界的诗人在众多文人墨客之中能独树一帜。
〔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无我境界只有在诗人心境澄明、自由静穆、超越欲念之时才能获得。
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方法论解读
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方法论解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人间词话》审美意境解读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开篇第二则中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心领于理想故也”。
王国维了解西方的近代文论,他所说的“造境”,相当于西方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侧重于以艺术的幻想和虚构,营造神奇瑰丽的超现实境界,藉以表现作者的激情和理想。
王国维从创作方法角度论词,是对古代文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事实上,在三百多年的宋词创作史上,从欧阳修、晏小山到苏轼、秦观、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直到刘克庄、吴文英等,都有堪称浪漫主义的名篇佳作,我认为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辛。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任何一首优秀的词作,必表现作者彼时彼地的情感,这种情感因何而发,会抒什么情感成了读者要解读的重要内容,因此了解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就成了理解词的重要一环。
在理解词作中所写物象,必须发挥想象,境充空白,揣摩词作主旨。
所谓“物象”,就是指客观事物,是被作者人格化的描写对象。
词作者塑造物象主要为言志、言情、言心声。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诗”是不错的,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因此要了解作品的主旨不妨先从词中的物象入手。
词的语言精炼,是高度浓缩的语言,词作讲究简洁、含蓄,以少少许胜多多语,有时甚至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达到“情在词外”的审美标准。
而词的这种空灵之美、含蓄之美正需要读者借助于自己的创作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来填充,对字里行间的底蕴作深入的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词系元代词人马致远《天净沙》小令。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六十三则中评价道:“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法。
有元一代词家,皆在能办此也”。
《人间词话》美学分析
《人间词话》美学分析《人间词话》跟许多词话著作一样,都是一种主观感觉与直悟的艺术表白,形象化、情感化的语言比比皆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很多命题都没有作出很科学的界定,而是在反复的例证中或比喻中暗示出来。
如此一来便淡化了《人间词话》的理论色彩。
我们在这里也可以看出,这样文学中就很难形成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王国维先生的主观嗜好偏离了历史事实,最美中不足的是,所论及的问题显得辞句模糊不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够严密统一。
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先生充分肯定了唐五代以及北宋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但他过分地菲薄南宋词在历史上的贡献。
众所周知,词至南宋,尽管我们看到的有了雅化的趋势,但在北宋词发展的基础上词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
由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经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刘辰翁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影响最具甚远的豪放词派。
这一派词人的创作紧紧贴住时代的特征,斗志激昂,异常豪放,并且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悲歌,足与我们所熟知的传统婉约词平分秋色。
即使以格律、清空见长的词,经姜白石、张炎等人的改造,其艺术也很有趣味。
而王国维却说:“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
甚堪与北宋颇顽者,唯一幼安耳”。
“词之最工者,实惟后主、正中、永叔、少游、美成,而后此南宋诸公不与焉”。
“至南宋以后,词亦为羔雁之具,而词亦替矣”。
其偏见可见一斑。
甚至以“映梦窗零乱碧”、“玉老田荒”之句分别概论吴文英与张炎的词风就更不符合史实了。
第一次提出意境中存在着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人是王国维。
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寒春,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物皆著我色彩。
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此即主观诗与客观诗之所由分也,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非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人间词话的内容解读
人间词话的内容解读《人间词话》是清代著名文学家王国维所著,是他在诗歌理论方面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包含了他对诗词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其中涵盖了诗词的本质、风格、意境和写作技巧等方面。
一、诗词之本质王国维认为,诗词的本质是表达情感和思想。
诗词是诗人对世界的感悟和体验,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因此,诗词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们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而不在于它们的语言和形式。
二、诗词之风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概念,认为诗词的风格应当是“不隔”。
所谓“隔”,就是用晦涩难懂的词汇和复杂的意象,使得读者难以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而“不隔”则是用自然、流畅的语言,以明快、直接的意象表达情感和思想,使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三、诗词之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诗词的意境之美。
他认为,好的诗词不仅要有明确的主题和情感,更要有深远、悠远的意境。
意境是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等手段,创造出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氛围。
好的意境能够让读者深入感受诗词的情感和主题,同时也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四、诗词之写作技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探讨了诗词的写作技巧。
他认为,好的诗词需要有自然的节奏和韵律,要注重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创造。
此外,他还提出了“起承转合”的法则,即诗词的布局应当有起有承,有转有合,使得整个作品既有整体性又有变化性。
同时,他强调诗词应当注重表现力的发挥,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总的来说,《人间词话》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理论著作,王国维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诗词的本质、风格、意境和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奥秘。
这部作品不仅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启示意义。
人间词话文学与艺术的解读与欣赏
人间词话文学与艺术的解读与欣赏人间词话:文学与艺术的解读与欣赏人间词话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详细记录了南宋赵孟頫与文人鲍照的对话和评论,对于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与欣赏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人间词话的解读与欣赏,探讨其中蕴含的文学与艺术的精髓。
首先,人间词话对于文学的解读与评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讨论了古代文人的创作理念和技巧,还探究了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与魅力。
词是唐宋时期流行的一种长短句体骈文,它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为主要内容,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优美动人的音乐性,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人间词话中,赵孟頫和鲍照对于词的表达方式、文辞音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文学形式。
其次,人间词话对于艺术的解读与欣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部著作中,赵孟頫与鲍照不仅谈论了词的艺术特点,还讨论了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和技巧。
艺术是人类灵魂的表达和情感的流露,通过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人间词话中的对话和评论,使我们更加了解艺术的内涵和美学原理,从而更加深刻地品味和欣赏艺术的魅力。
人间词话中鲍照的观点对于对于文学和艺术的解读与欣赏有着重要的启示。
他强调词的语言要简练、质朴,言简意赅,同时还要讲究修辞手法和音律的运用。
他还提出了“以辞宗义,以音宗声”的观点,强调要注重词的语义和音乐性。
这对于我们欣赏和理解古代词作品至关重要,也对于我们写作和创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此外,在人间词话中,赵孟頫和鲍照还讨论了文人的情感表达和修养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文人要有才情、气度,要有深厚的修养和卓越的思想,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他们强调要注重修炼心性,追求精神上的境界,这对于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具有启示和警示的意义。
总之,人间词话是一部极具价值的文学评论与艺术欣赏的著作。
通过对其内容的解读与欣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古代词作品的魅力,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的内涵和价值。
《人间词话》:文学之美与创作解读的智慧
《人间词话》:文学之美与创作解读的智慧1. 引言1.1 概述在文学创作的世界中,人间词话是一部极具深度和智慧的著作。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探讨了文学之美与创作解读的重要性,并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思考方式。
1.2 文章结构本篇长文将系统地分析人间词话这一经典著作,并着重探讨其中体现的文学之美以及创作解读的智慧。
文章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人间词话的背景及意义、人间词话中的文学之美探析、创作解读的智慧在人间词话中的体现,以及结论与展望。
每个部分都将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著作。
1.3 目的本文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人间词话中文学之美与创作解读智慧进行详细解读,帮助读者对该著作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同时,通过阐述其价值和意义,鼓励更多的人去深入研究文学作品,并汲取其中的智慧,同时展望人间词话的传承与发展前景。
通过这篇长文,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文学的热爱与创作的勇气,进一步提高个人理解和欣赏文学的能力。
2. 人间词话的背景及意义2.1 著作简介《人间词话》是中国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创作的一部著名文论集,共有30卷。
该书以文学评论和创作指导为主题,对古代文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解读。
袁宏道以准确犀利的观点和深入的见解,突显了其在文学领域的造诣和智慧。
2.2 文学之美的内涵《人间词话》深入反思了古代文人们对于文学艺术追求的本质与智慧。
在书中,袁宏道对于文学之美进行了深入解剖,并提出了许多具体而精辟的见解。
他关注作品文字笔触与意境塑造、语言表达与情感传递以及行文结构与节奏韵律等方面的要素,并从中探索并揭示了古代文人对于美感追求所采用的独特手法和技巧。
2.3 创作解读的智慧特点《人间词话》中展现出袁宏道独到的创作解读智慧。
他通过自身对于文学创作的实践和对于古代经典作品的深入研究,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方法论。
这种方法不仅包括解读作者心路历程,辅助理解文本细节的方法,而且包括刻画人物形象与情感描写技巧分析等方面。
《人间词话》说理特点
《人间词话》说理特点《人间词话》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该书是袁宏道对古代词的创作与鉴赏进行总结和归纳,旨在提出一套完整的词论体系。
《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介绍词的专著,对后世的词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间词话》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系统性:《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词的专著,袁宏道在书中系统地总结了古代词的发展演变和创作技巧,对词的定义、分类、格律、意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将词分为“诗词”、“词词”、“词曲”三大类,并对每一类词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了详细阐述。
这种系统性的研究方法为后世的词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理论性:《人间词话》是一部具有很高理论性的文学著作。
袁宏道在书中提出了“意境”、“才情”、“工巧”、“格调”等一系列词的创作要素,并对这些要素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认为词是“以情为主,以辞为辅”,强调词的情感表达和辞章的巧妙运用。
这些理论不仅对当时的词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的词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三、实践性:《人间词话》不仅是一本理论著作,也是一本实践指南。
袁宏道在书中举了大量的例子,对各类词的创作技巧进行了详细解析,指导词人如何选材、运用修辞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等。
他强调词的真情实感和鲜明的个性特色,主张通过描写具体的人物、事物和情感来表达词人的内心世界,使词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四、审美性:《人间词话》对词的审美要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袁宏道认为词的审美效果主要体现在“意境”和“才情”上。
他强调词的意境应具有“虚实参差、飘忽幻化”的特点,通过意象的运用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同时,他也强调词的才情应具有创新和独特的品质,词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表达方式。
这种审美观点为后世的词人提供了重要的艺术追求。
袁宏道的《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词论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古代词的发展演变和创作技巧,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词论体系。
该书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对后世的词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词话》的理论魅力中国传统诗话、词话中,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着最广泛的读者。
就影响力来说,近百年来,大约没有第二部诗文评著作可以和它相并列。
为什么而立之年的王国维撰著的这篇不长的词话,能够成为20世纪学术精典,深受读者喜爱呢?这可能是此书的读者掩卷而思的一个问题。
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答。
首先,这部词话突破了传统的功利主义文学观,引入西方审美超功利的文学思想。
中国传统的儒家诗文理论,重视诗文的实用功能,强调诗文的实际功用,小说戏曲理论也重视社会教化的意义,是在政治伦理的大语境下论文学的。
而王国维不同,他一开始研究的是哲学,是在哲学视野中审视文学问题。
自1903年,王国维通读叔本华、康德的哲学,便醉心于西洋哲学,唾弃“今日浅薄之革命家”。
在《叔本华治学及其教育学说》中,他概括叔氏哲学美学之要点说:夫吾人之本质,既为意志矣,而意志之所以为意志,有一大特质焉:曰生活之欲。
何则?生活者非他,不过自吾人之知识中所观之意志也。
吾人之本质,既为生活之欲矣。
……然则以利害之念,竟无时或息欤?吾人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竟不获一时救济欤?曰:有。
唯美之为物,不与吾人之利害相关系,而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
何则?美之对象,非特别之物,而此物之种类、之形式,又观之之我,非特别之我,而纯粹无欲之我也。
王国维接受西方的审美超功利文艺观,突出文学的游戏功能、情感慰藉功能,反对以文学为手段,追求眼前的实利。
在《文学小言》中,他说:“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
”这是源自于席勒的艺术观。
在《人际嗜好之研究》中他引述席勒所谓“文学美术亦不过成人之精神的游戏”的观点。
基于此,他视传统重视功利价值的文学为“的文学”,以诗词为“羔雁之具”,认为将文学当作奉和应制、巴结逢迎的手段,攫取眼前的实利,那决非真正的文学。
王国维所谓的审美超功利,并非是唯美主义,而是有更高卓的旨趣在,那就是“谋求人类永恒的福祉”。
在《人间嗜好之研究》中,王国维说:“若夫真正之大诗人,则又以人类之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
”真正大诗人的著作“实为人类全体之喉舌,而读者于此得闻其悲欢啼笑之声,遂觉自己之势力亦为之发扬而不能自已”。
也就是说,真正的大诗人,应该是先知先觉者,能够敏锐地感知到人类的普遍性情感,并将之揭明出来;而不只是以一己的穷通得失为念,钻营眼前的功利。
王国维引介的审美超功利文艺观,对于国人来说是新鲜的。
但是他依据西方的审美独立论而严厉地否定传统的文学价值论,也难免矫枉过正,难免偏颇。
如他说:呜呼!美术之无独立之价值也久矣。
此无怪历代诗人,多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以自解免,而纯粹美术上之著述,往往受世之迫害而无人为之昭雪者也。
此亦我国哲学美术不发达之一原因也。
这段话的判断,现在来看是存在问题的。
我国哲学美术是否真的不发达?若以西方的哲学标准来看,似乎如此。
然而若能超越“以西律中”的思维模式,我国哲学美术有其独特的内涵、价值和意义。
王国维对于诗歌表达“忠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很不以为然,不是他否定忠君爱国、劝善惩恶,而是认为这是伦理学的主题,而不应该是诗歌的任务。
据此,他对杜甫精神也有微词。
《题濩斋少保〈立苍茫自咏诗〉图卷二首之二》云:“许身稷契庸非拙,到眼开天感不胜。
”《坐致》云:“坐致虞唐亦太痴,许身稷契更奚为!谁能妄把平成业,换却平生万首诗。
”杜甫一生“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活出“己饥己溺”、“民胞物与”的儒家人格,展现博大渊深的仁厚情怀,故而历代奉为“诗圣”,然而在王国维笔下竟然成为被揶揄的对象。
实际上,不管是论古代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都应该立足于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中,杜甫是一个民族诗歌精神的象征,是否定不得的;即使在当前的社会文化中,既应该提倡追求“人类永恒福祉”的纯粹审美艺术,也应该提倡“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精神。
在对西洋哲学美学的介绍上,王国维得风气之先。
此前的洋务运动和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西方的介绍主要在器物技术层面,维新派进一步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理念介绍给国人,而王国维首先介绍给国人的,是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这已经突破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限制。
他介绍的西学,足可以破坏中学之体,即传统经书中的儒家政治和道德知识体系。
王国维主张“学无中西,学无新旧”,因为人类面对共同的问题,“知力人人之所同有,宇宙人生之问题,人人之所不得解也。
具有能解释此问题之一部分者,无论其出于本国或出于他国,其偿我知识上之要求而慰我怀疑之苦痛者,则一也”(《论近年之学术界》)。
正是基于这种通达、开放的文化观念,他才努力介绍西方哲学美学。
此后黄人、徐念慈等也纷纷引入西方的审美超功利的文学观,对传统的儒家文论和美学是重要的补充。
当然在20世纪特定的社会背景里,这种审美超功利的文学观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大行其道的是自梁启超“文学界革命”而降的文艺功利主义思想。
王国维思考“人类永恒的福祉”,对人生本质的叩问,没有被很好地继续下去。
因此说,王国维的审美超功利文艺观还是一座“孤峰”,有其思想魅力和学理的启悟。
其次,王国维以“境界”说为核心的文学思想融贯中西而“不隔”。
20世纪里涉猎、研究中西文化的学者,大致分为有三种类型,一是各说各的,中西分为两橛;二是以西释中,拿自己的祖先做人家的阶下囚;三是基于“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钟书语)的思想,参斠人我,鉴别异同。
早年的王国维算是第三种,主张“学无中西,学无新旧”。
这八个字在《人间词话》里得到很好的体现,其“境界”说等系列范畴和命题是本于叔本华等的文艺思想,而术语则采自本土,并与我们自己文艺传统中隐而未彰的思想相契合,相发明。
他谈的是传统的诗词,是旧的;闪烁的思想光辉,则是新的。
《人间词话》标举的“境界”说等理论更多地受到西洋哲学的影响。
人们习惯将王国维“境界”说降格为与传统诗词“意境”论相似甚至等同的一个范畴,或者说用传统的“意境”理论置换了王国维“境界”说的独特内涵,用“情景统一”之类的寻常话头消解“境界”说的意义。
如叶鼎彝《广境界论》解释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并使这真景真情融成一片,而且含蓄蕴藉,不落言筌,这就叫做有境界。
”(《国文月刊》1946年第49期)这种解释与严羽、王夫之、王士祯的理论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若王国维的“境界”仅此而已,为何他说严羽、王士祯等不过“道其面目”,自己提出“境界”是探本之论呢?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全在叔氏之立脚地”,《人间词话》同样也是建立在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基础之上,不过是将叔本华的哲学与传统诗词理论嵌合起来,以传统的词话形式评论传统诗词。
因为其面貌是传统的,其深层的哲学新识便很容易为传统诗词理论所湮没。
叔本华认为,我们可以经验的一切纷繁多样的客观世界、现实世界,都是表象世界,都是“意志”的表象。
现实世界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之中,都处于因果关系之中,都摆脱不了时空形式、因果关系。
但是,从个别事物中,看不出意志的直接客体性,意志的恰如其分的直接客体性,是理念(即王国维说的“真理”)。
但是作为个体的我们,也是只能在具体的时空形式、因果关系中认识个别的事物,而不能认识真理。
日常生活中物与我处于一种利害关系中,趋利避害是我们生活中认识外物的基本态度。
如何才能使我们主体从个别事物的认识上升到理念(真理)的认识呢?叔本华说,“在主体中必须发生一种变化”,也即从“欲望主体”向“纯粹主体”的变化。
有意识的人和动物的认识,一般来说,都是为意志服务的,这时的主体,就是“欲望主体”,束缚于客观的时空条件、因果关系和利害冲突,为意志(即王国维说的“欲”)所驱使。
但是人与动物的差异,在于人的认识可以暂时摆脱这种“欲”的束缚,成为“认识的纯粹而不带意志的主体”,“栖息于、浸沉于眼前对象的亲切观审中,超然于该对象和任何其他对象的关系之外”。
这种观审,是艺术的观察,独立于时空、因果、利害关系之外,透过表象而认识理念。
所以艺术中的“境界”,以主体的转变为前提,“欲望主体”的认识,显然产生不了艺术“境界”;只有“纯粹主体”的直观,才能呈现出艺术“境界”。
王国维“境界”说的理论基础,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
这个“境界”,主要是从主体角度立论的,用叔本华的话来说,是“精神之力”的提高,其最根本的内涵是从“欲望主体”向“纯粹主体”转变之后,获得“明亮的世界眼”而观审对象,获得对表象背后深层意味的洞彻和形象呈现,从而达到理念的直观。
“境界”是纯粹主体对于对象本相的审美直观。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欲望的挟制,升华为纯粹主体呢?综合王国维所论,纯粹主体的条件,一是天才,不失“赤子之心”;一是德性人格,两者相济为用。
前者源自叔本华、尼采,后者更多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直接源头是尼采和叔本华。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对天才有专门的阐述。
他说,天才的认识能力,已摆脱了对他自己意志的服务,表现为对欲求没有任何关系的纯粹认识。
普通人的认识能力,只是一盏照亮自己生活道路的提灯,天才人物的认识,“却是普照世界的太阳”。
尼采的超人也是天才、赤子。
王国维接受叔本华、尼采的“天才”、“赤子”论,提出:“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意即大文学家能够摆脱世俗闻见的污染,避开意志的束缚,而以童真的、不带任何欲求的纯粹认识观审世界,表现世界。
王国维非常重视人格,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人格论提到新的高度。
《文学小言》中他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
”这里所谓的“人格”,主要是指超出常人的境界,而能领悟并表现人类普遍的感情。
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说:山谷云:“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
”诚哉是言。
抑岂独清景而已。
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
世无诗人,即无此等境界。
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
唯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
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
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
诗人之境界,唯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故读其诗者,亦高举远慕,有遗世之意。
而亦有得有不得,且得之者亦各有深浅焉。
若夫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常人皆能感之,而唯诗人能写之。
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广。
揣其意,王国维这里所谓的“境界”有三个层次:最低级的层次,就是“常人的境界”,常人是欲望主体,受欲望的挟制,生活在苦痛之中,具有“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却无法解脱,无从表达。
第二种是一般诗人的境界,即王国维所谓“若夫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常人皆能感之,而唯诗人能写之”,能将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形诸诗歌,获得美的超越,而能暂时离开欲望的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