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时间把握的正好,学生掌握的程度也还可以,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课堂上,我的状态不太佳,学生也不是很活跃,基本上都是几个人在回答问题。
平时班上的课堂气氛挺活跃的,但是这节课不知是怎么回事,连学习很好的孩子上黑板上演板都错了,可能是孩子们有些胆怯吧。
还有就是自己评价语言太单一了,以后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更生动完美。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2得:(1)通过模仿举例,渗透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
学生根据模仿,学会了根据结果相等,将两个算式写成恒等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知识,其实也就是在经历等量代换的过程。
而这一数学方法对接下来要学习其它各种运算定律,及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列方程解应用题等都十分重要。
(2) 通过对大量数学事实的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学习不完全归纳发。
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发现的规律,得出结论:不管两个加数的位置怎么交换,它们的和都不会改变。
师引导:同学们所举的所有例子都能写出这样的结论,可见我们的四则运算中有一个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准确地概括一下?……从个别到一般,把对特例的发现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性质,这就是小学阶段的`“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经历这一归纳过程,体验结论的科学性。
失: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对处理“用字母表示定律”这一环节有些不足。
在学生例举字母表示定律后总结出用a+b=b+a公式来表示定律后,没有进一步拓展,如问:三个数可以怎样表示呢?这个规律还适用吗?这样环节设计,会让学生对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更为熟悉,从而培养数学思想,更能强化目标。
在今后的数学中,注意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并针对重难点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拓展,尤其对稍差的学生更应该重复强化,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3《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1. 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购买文具、行程问题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究中。
2. 引导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规律。
例如,在探究加法交换律时,先给出一些简单的算式,如3 + 2和2+3,让学生计算结果并观察。
然后再给出更多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引导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 练习设计练习的设计有层次。
从基础的填空练习,如根据加法交换律填写34+56=( )+34,到需要综合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练习,如12+35 + 88。
这样的练习安排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不足之处1. 学生的参与度在课堂上,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尤其是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没有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是小组分工不够明确或者问题的引导不够深入。
这导致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能不够透彻,在后续的练习中表现出一些困难。
2. 概念的深入理解虽然学生能够根据所给的例子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文字表述和字母表达式,但在实际应用中,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算式,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套用公式,而没有真正理解定律的内涵。
例如,在遇到一些含有括号的算式需要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部分学生出现了错误。
3.时间把控在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最后的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有些仓促。
这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整堂课重点内容的回顾,以及对课后作业要求的明确。
三、改进措施1. 提高学生参与度在小组讨论前,更加明确小组分工,例如设立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角色,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任务。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后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后反思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学生学习和理解运用起来较为简单。
而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有所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的学习为后续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简便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有三个层次的教学。
第一层次是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四个步骤,探索加法交换律;第二层次是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加法结合律;第三层次是两个规律的对比以及简单的练习应用。
本次教研活动主题是——生态结构化,让学习深度发生,因此,我围绕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回忆旧知的环节,即以前我们在哪里应用过这样的运算律呢?同样这样的运算律对我们之后的学习又有怎样的用途呢?通过这样的环节和问题设置,使得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结构性。
本次活动老师们都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及对于这堂课的建议,我也对于老师提出的想法进行了提炼和简单的拓展,具体如下:一、对于加法交换律这一规律的探索较为简单,可以采取自学的形式进行。
学生该如何自学,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自学?1.学生要明确自己自学的任务、内容、目标。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清晰合理的自学单。
2.指导学生抓住知识的特点,自寻规律。
就是对一些规律性很强的内容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发现其中的关键点。
例如本节课要让学生说清楚什么变了?什么没变?3.平时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这样对于学生自学内容然后形成自己的知识有着很强的帮助性。
二、学生的猜想,发现都源于开始的观察,因此发现规律中,观察这一环节就尤为的重要。
那观察的方法有哪些呢?具体该如何观察呢?1.观察法是数学思维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是类比,归纳的前提,是分析抽象的基础,是形成和发现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
2.正确灵活的使用观察法,可以避开常规解法中繁杂的运算,是解题过程简洁明快,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2篇)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时间把握的正好,学生掌握的程度也还可以,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课堂上,我的状态不太佳,学生也不是很活跃,基本上都是几个人在回答问题。
平时班上的课堂气氛挺活跃的,但是这节课不知是怎么回事,连学习很好的孩子上黑板上演板都错了,可能是孩子们有些胆怯吧。
还有就是自己评价语言太单一了,以后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更生动完美。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2)加法交换律是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指两个数进行加法运算时,其顺序可以交换而结果不变。
即a + b = b + a。
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和运用加法交换律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帮助孩子提升计算速度和准确度,还能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意识到加法交换律的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应注重启发式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直接告诉他们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和公式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交换律的规律。
例如,可以让学生分别举例两个数相加的算式,例如2 + 3和3 + 2,并观察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相同。
通过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交换律的规律。
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中更能体验到发现、思考和探索的乐趣,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加法交换律的内容。
其次,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示例。
在教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例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法交换律。
可以通过实物、图形或图片等方式,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到两个数的交换并不影响最终结果。
例如,可以使用水果或玩具等实物让学生亲自进行两个数的加法运算,并观察交换后结果是否相同。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规律。
再次,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应结合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分工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可以给不同的小组分发一些加法算式,让他们讨论和验证交换律是否成立。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加法交换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P17:例1的内容。
运算定律是本册书中的重点,也为以后的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我利用学生的举例、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环节设计合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情境导入环节,我利用播放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
让学生从故事中找信息,自身明确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解决问题。
从故事中得到3+4=7(个)和4+3=7(个)这两个算式。
接着我说:“对,两种吃法不同,结果猴子每天吃到的栗子的总数量是同样多的。
”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加法交换律。
在探究规律环节,我利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图。
让学生从情景图中找信息,自身明确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或56+40=96(千米)然后让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相同点是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
不同点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
然后问:“这两个算式的和相等,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学生从中回答,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而得到40+56=56+40这个等式。
我接着问:“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学生回答: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则可以写成:a+b=b+a 我问:“你能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吗”然后学生回答特别多,像甲数+乙数=乙数+甲数,▲+=+▲等等特别多。
虽然有的式子不够完美,但充分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多种多样的练习题,先是基础练习,还有拔高练习,层层深入,学生学得也兴趣盎然。
总结本节课,整节课环节紧凑,利用多媒体课件也节省了大量时间,有充分的时间练习。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反思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法则,它们在数学运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思考和总结的过程。
本文将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为主题,结合教学反思,探讨这两个运算法则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效果。
一、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是指在加法运算中,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不受加法顺序的影响。
即对于任意两个数a和b,有a+b=b+a。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两个数的相加结果是否受到加法顺序的影响。
通过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引导他们发现加法交换律的规律。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曾通过给学生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让他们两两相加,并观察加法结果是否受到加法顺序的影响。
通过这种亲身实践的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加法交换律这个概念。
在教学反思中,我发现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方面非常有效。
二、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是指在加法运算中,三个数相加时,无论加法顺序如何,其结果都是相同的。
即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有(a+b)+c=a+(b+c)。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结合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操作和实例。
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三个数的和,然后让他们分别改变加法顺序,观察加法结果是否相同。
通过这种实际操作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曾通过给学生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让他们进行组合,并观察不同顺序组合的结果是否相同。
通过这种亲身实践的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加法结合律这个概念。
在教学反思中,我发现这种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方面非常有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两个运算法则。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本节课为《运算律》的第一课时,而在这一单元之前,学生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并对这些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
本节课通过一些实例进一步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社会实践中的信息自由地提问。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问题意识,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
在教学中通过对两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运算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和概括性,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通过几个层次的练习,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巩固了全课的内容,为以后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好铺垫。
通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不够及时。
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学生写出“6+2=2+6,1+9=9+1…”时,没有很好的解读学生的心理。
这位学生之所以写出一位数的算式,是因为他觉得写一位数加一位数的等式非常简单,方便计算。
但是作为不完全归纳法,他写出的算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代表性。
此时如果追问学生,“是不是只有一位数加一位数才有这样的规律?”,“那你对这位同学写得有什么建议呢?”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培养他们思维的严谨性。
二、没有很好的辨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运算律本质特性。
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不能进行准确的辨析。
可以增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对比环节,对比得出加法交换律的本质特征:加数没有变,结果没有变,运算符号也没有变,但是加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4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因此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
本节课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两个班的学生在本节课中都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想到了好多不同的方法来表示交换律,这期间当然也有我想要的字母表达式。
教学任务全部完成,同时也体现了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这也是本节课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完成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可取之处仍然是我们继续使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想要的结果,而且还能得到充分的锻炼,锻炼孩子们能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他们用标准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规律等等。
本节课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这项工作了。
然而,教学总是有缺憾的,今天的课安排的不是很充实,课程上完了还有将近五分钟的时间,我的设计意图也是这样,想利用这五分钟的时间跟学生一起做一下今天的作业,一方面他们回家以后作业就没有那么多了,另一方面作业中的一些稍难一点的题我也能够做一下指导。
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又能说明本节课设计的还是不够充实,没有拓展方面的题让学生在课上训练,尤其是对于五班的同学来说,这节课几乎是吃个半饱,如果本节课能针对五班学生的特点再加入一些提高性训练的话,这节课应该会上的更完美,换句话说,本节课中分层教学又体现的不是很充分了。
总之,如果再次教学本课的时候,应该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简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入一些拓展的题让学生充分掌握和巩固的,这不仅是要体现分层教学,更重要的是让那一部分“没吃饱”的同学得到满足!教学就是教师在打仗,每一场下来都要总结自己的经验为下一场战役做准备,希望能达到百战百胜的目的!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2一、导入部分上课伊始,我先说了个牛顿的故事: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
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
然后说,随着气候渐渐转凉,学校将组织同学们进行冬季锻炼——跳绳和踢毽。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在数学教学中,加法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
学生在初中阶段会遇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两个概念。
加法的交换律表示加法运算的两个数的顺序可以互换,而结合律表示多个数相加时,可以按照任意顺序进行连加运算,结果是相同的。
这两个定律是数学运算的基本规则之一,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本文将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教学中的实施方式和学生的学习反思进行探讨。
一、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加法交换律是指对于任意两个数a和b,有a+b=b+a。
这个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比如我们常常会说“2+3等于3+2”。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引入:在教学开始时,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加法交换律的概念。
例如,老师可以问学生家里有几个人,然后让学生从左到右报出来,比如“爸爸、妈妈、我”,再让他们从右到左报出来,“我、妈妈、爸爸”。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顺序的不同,并且明白交换顺序不会改变结果。
2.图形化演示:借助图形化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加法交换律。
老师可以用小球或图形来表示不同的数,例如,用红色球代表2,蓝色球代表3,然后让学生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这些球。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发现改变球的位置并不影响总数量的结果,进而理解加法交换律。
3.认识加法交换律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加法交换律的必要性。
例如,让学生计算2+3+4和4+2+3,然后比较两个结果,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加法交换律的必要性,即改变顺序不会改变结果。
4.深化理解:在学生初步掌握加法交换律后,可以通过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来深化学生的理解。
例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加法具有交换律,可以引导他们找出加法运算中的一些特点,比如加法无论怎样交换,两个数的和都是相同的。
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加法交换律。
二、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反思加法结合律是指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有(a+b)+c=a+(b+c)。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引言在数学教学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常见且重要的运算律之一。
理解并掌握这两个运算律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这两个运算律的理解和运用仍存在一些困惑。
本文将结合教学经验,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策略。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在讲解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我首先引入了一个简单的例子:2 + 3 = 3 + 2。
我提醒学生,无论是先加2再加3,还是先加3再加2,结果都是一样的。
然而,我注意到学生们在理解上仍有些困难。
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定势思维:有些学生存在定势思维,他们习惯性地按照先加小数再加大数的方式进行计算,难以接受先加大数再加小数的方式。
2.概念混淆:部分学生将加法交换律与减法混淆,导致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模糊。
他们在运算过程中会错误地应用减法的规则。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改进策略:1.多样化教学策略:在讲解加法交换律时,我将使用多样的教学策略,如通过引入具体的生活场景、使用图形等来帮助学生理解运算律的概念和意义。
2.问题导向学习:我会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
例如,给出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应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解能力。
3.巩固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增加一些巩固练习的环节,让学生反复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操作熟练度。
结合律教学反思结合律是另一种重要的运算律,在加法和乘法中都存在。
在教学结合律时,我采取了一些常见的教学方法,如讲解和示范,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记忆困难:学生们在记忆和应用结合律时存在困难。
他们往往会混淆运算的顺序和括号的使用。
2.抽象理解:部分学生在理解结合律时仅停留在字面层面而难以抽象化。
他们很难将结合律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导致运用时出现困难。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引言:加法交换律是数学中的一条基本性质,它指出两个数进行加法运算时,其结果不受加法的顺序影响。
在教学中,我们通常将这条性质作为数学的基础知识之一传授给学生。
然而,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加法交换律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本文的反思,我将就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教学背景和问题分析1. 教学背景:本文的教学背景是一所九年制学校的四年级数学课堂。
此时,学生已经学习过基本的加法和减法运算,但对于加法交换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2. 学生问题: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时存在以下问题:a) 学生难以理解交换律的概念:学生普遍对“交换律”这个抽象概念难以理解,不清楚其具体含义和操作方法。
b) 学生难以正确运用交换律:即使学生掌握了交换律的定义,但在实际运用中,他们难以正确地使用交换律进行数学推理和计算。
c) 学生缺乏实际问题的联系:学生往往难以将交换律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对于如何运用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缺乏直观的认识。
二、教学方法和策略1.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交换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交换律的概念和含义,我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实例,如让学生调换两个数的顺序并观察结果是否改变。
通过实践操作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2. 培养学生应用交换律的能力:一旦学生理解了交换律的概念,我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和练习,让学生运用交换律进行数学推理和计算。
通过大量练习,培养学生运用交换律的能力。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的情境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交换律解决问题,理解交换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
三、改进措施和展望1.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对于理解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和更多的实例练习来巩固基础;对于理解较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情境问题和拓展性练习来提高应用能力。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加法交换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亲身经历“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总结规律”这一探究过程,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以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为切入点,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思考,发现规律,为举例验证埋下伏笔。
2、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同时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通过猜想、验证、类比、归纳,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2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动身,通过质疑、猜测、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胜利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只仅局限于让同学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处置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同学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
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只和同学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体验了数学问题的发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
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同学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1加法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的普遍规律。
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一规律,以便为今后的应用服务。
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抽象建模,大胆猜测,操作验证,合作总结这四个环节,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定律的含义,并从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本课我把凑整简算的思想贯穿始终,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选择简便的方法是学习的最好途径。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理解与运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极好时机。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孩子们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1、在复习引用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通过一组口算练习,让学生明确能够凑整十或整百数的两个数加起来比较简便,这个为后面学习结合律打下基础。
2、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通过提问、设疑,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四个环节,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3、多层次的巩固练习,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2《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和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本节课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
1、本节课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熟悉的大课间活动为教学的切入点,提出问题:“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组织学生观察分析题中的信息,由于是学生身边熟悉、感兴趣的活动课,学生很快投入进来,从而主动的去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
因此,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28+17=45、17+28=45两道算式,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式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组织学生观察交流,然后,引导学生举出几个这样的等式,让学生再次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感知其中的规律。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加法交换律是数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教授加法交换律,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加法交换律的理解和应用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我们注意到一些学生在理解加法交换律时出现了混淆的情况。
他们往往容易将加法交换律与减法进行混淆,无法正确地将其应用到加法运算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
例如,可以用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交换物体的位置,观察加法运算结果是否改变来引导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本质。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通过实际的计算运算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
其次,一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过于依赖加法交换律,忽略了问题本身的实际含义。
他们往往只注重数字的交换,而忽略了问题中的实际背景。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设计一些情景化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将加法交换律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购物问题,让学生通过交换加法运算的顺序,找到最优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决策能力。
另外,一些学生在进行加法运算时,往往忽略了计算的顺序和方法,导致错误的结果。
这也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的运用,我们可以通过练习板书、游戏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顺序和方法。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填空题,让学生根据加法交换律交换数字的位置,填写正确的答案。
通过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学生们的计算准确性和敏捷性。
此外,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对加法交换律的启发性教学。
尽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利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
同时,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加深理解。
总结起来,加法交换律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与反思第【1】篇〗《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计算、对比、猜测、验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主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并能解释为什么成立。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探索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意义,并能熟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一些简便运算,并会验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导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和运用。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
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这两种运算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本课教学课件、学生作业展示五、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单元我们探索了一些有趣的算式,体会到了数学的神奇,今天我们继续探索一些有趣的算式,看看你有哪些发现呢?这节课我们将探索加法和乘法交换后的神奇结果(板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二)探究新知1.出示主题图1师:观察下面的算式,请你照样子再写一组,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仿写。
讨论、交流。
生:我发现了这几组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后,和不变。
2.师: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3.出示主题图2师:观察下面的算式,请你照样子再写一组,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仿写。
讨论、交流。
生:我发现了乘法算式中,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他们的积不变。
4.师: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反思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_
反思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_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初中数学中必须深入理解的基础性质。
在应用中,这两条定律可以极大地减少计算量,提高计算效率。
但是当我们深入思考这两条定律的本质时,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反思。
加法交换律最早在小学二年级的学习中出现,它告诉我们,在计算两个数的和时,我们可以不考虑它们的顺序,即a+b=b+a,这样可以平衡左右两边的数值,降低计算难度。
在实际应用中,交换律也可以帮助我们优化计算。
例如,在商场里购买多件商品时,如果不考虑顺序,每次买单一种商品,那么每种商品的数量相加后再求和,可以减少每次计算的商品种类,节省时间和精力。
然而,从另一方面考虑,这种交换也带来了一些隐患。
我们在计算中虽然可以交换顺序,但这并不意味着交换数值不会带来影响。
例如,我们在进行加减乘除时,需要考虑数据精度和误差大小,过多的数值交换可能会导致计算误差的累积。
因此,在具体应用中,我们不仅要遵循数值计算的基本思想,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避免因交换顺序而带来的错误。
加法结合律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概念,在小学四年级的学习中出现,它告诉我们,在计算三个及以上数相加时,不同的加法顺序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即(a+b)+c=a+(b+c)。
在量化分析中,结合律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计算量,缩短计算时间。
但是,在加法结合律的表象之下,存在着一个更为基本的数学思想,即“分而治之”。
从本质上讲,结合律就是把一个较难计算的问题,拆分成若干个较小、较简单的计算子问题。
这种思想在计算机科学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算法设计中的“分治算法”,大型复杂问题拆分成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子问题,再通过计算和合并等思想,最终得到整体的解决方案。
反思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本质后,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所蕴含的数学思想远不止表面上的计算技能,更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
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它们的局限性和实际意义,避免忽略计算误差等重要因素。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5篇)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5篇)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5篇)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 在学校举行的一人一节研究课展示活动中,我执教的苏教版四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课题,通过活动我收获颇多,现将我的反思呈现如下:教学的整体程序是: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的——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老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小组汇报自学结果〔优先差生〕——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展示自学成果----师生点评------稳固练习-----知识延伸〔拓展〕。
这样的设计,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师生之间互动,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才能和语言的组织才能。
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地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详细做法是:一、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究过程。
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
教学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拟和分析^p ,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
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拟,发现规律。
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历,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开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浸透。
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究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在此根底上,再让学生探究加法结合律,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浸透到探究加法结合律中,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
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5篇】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5篇】本节课的时间把握的正好,学生掌握的程度也还可以,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5篇】。
欢迎大家阅读: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范文一本节课为《运算律》的第一课时,而在这一单元之前,学生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并对这些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
本节课通过一些实例进一步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社会实践中的信息自由地提问。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问题意识,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
在教学中通过对两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运算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和概括性,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通过几个层次的练习,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巩固了全课的内容,为以后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好铺垫。
通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不够及时。
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学生写出“6+2=2+6,1+9=9+1…”时,没有很好的解读学生的心理。
这位学生之所以写出一位数的算式,是因为他觉得写一位数加一位数的等式非常简单,方便计算。
但是作为不完全归纳法,他写出的算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代表性。
此时如果追问学生,“是不是只有一位数加一位数才有这样的规律?” ,“那你对这位同学写得有什么建议呢?”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培养他们思维的严谨性。
二、没有很好的辨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运算律本质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
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
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
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
“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
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
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
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
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
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
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
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