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一、边塞诗概况(一)、概念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斗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旺盛,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斗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丽的边塞诗派。
(二)、标记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三)、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闻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1、边塞风光——秀丽壮阔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五、边塞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方、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六、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斗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斗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斗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秀丽、奇寒、宽阔、壮阔、广袤4、与斗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5、与斗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有关边塞的古诗及赏析
有关边塞的古诗及赏析1. 《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2.《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3.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
这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沙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边塞诗词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碛中作朝代:唐朝|作者: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边塞诗。
此诗选取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
虽仅四句,却融汇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
在对大漠的荒凉和行军的艰苦所作的描绘中,也显现出一种从军豪情。
全诗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子夜秋歌朝代:唐朝|作者: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朝代:唐朝|作者: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此诗是诗人为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
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
诗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中间两联双双分写,不偏祜。
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
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
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开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开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白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局部.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蹴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参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痈恨庸将无能的悲慨.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佥叭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硕、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局部.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参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翩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启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一“葡萄美洒夜光杯〞,犹如忽然问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余,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洒佳肴盛宴的非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痈饮,使已经热烈的气余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穿.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乂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痈〞.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消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活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舰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作悲伤语读便浅〞,是由于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 你斟我酌,一阵痈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余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冲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白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参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白夫长,胜作一书生.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参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参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乂渲染了环境气余,笔力极其雄劲.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余.“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宵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乂显示出帅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余.一个“绕〞字,乂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衬托.“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吼叫,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鼓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剧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白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剧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乂是怎样辞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开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乂展示了剧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乂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洁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是唐诗的亮点.参军行〔其八〕【唐】王昌龄白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白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白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白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刚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乂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参军行〔其二〕【唐】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局局秋月照长城.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乂?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由于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 “?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此句的“旧〞对应上旬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曲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乂怕听,乂爱听, 永远动情.这是诗中乂一次曲折,乂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贝U 乂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乂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乔芬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开展〔换新声一一旧别情——听不尽〕后,至u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盘旋.“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由于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参军行〔其一〕【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白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余,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宵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 只有这座白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乂逢黄昏,“鸡栖于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启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启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宵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乂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限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乂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边塞诗是唐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描述塞外生活为主,表现了唐代边塞守卫军民的爱国主义、壮烈、坚韧和牺牲精神。
诗人们以客观的视角、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的自然风光、历史沉淀、民风民俗和军民生活,表达了对家园和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战争的憎恶和反感,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一、爱国主义思想唐代边塞诗集中表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强调民族团结、国家安危、民族尊严和家国情怀。
诗人们将壮烈的牺牲精神融入诗中,使得边塞生活变得崇高而感人。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借着登高望远的方式,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疆土辽阔的感叹和热爱。
李白的《将进酒》中写到:“霸凌海内外,何以家为?”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家国的忧虑。
杜甫的《兵车行》则写到:“弃繻冠于车,蜡炬烛九门。
霜鳞帐飞狐,玉勒雕鞍穿。
”形象地刻画了唐代边塞军队的战斗场面,表达了对祖国领土的保卫与发展的热忱。
诗人们以极其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勾画出不朽的爱国精神,铭刻在人民心中。
二、壮烈和坚韧思想唐代边塞生活遭受寇盗侵扰、自然灾害和战争创伤,因此诗人们描述了军民在困难条件下求生存的毅力和勇气,对于中国传统理念中的“困境锤炼人性”有深刻的认识。
边塞壮烈和坚韧思想始终贯穿于唐代边塞诗中。
王之涣的《登幽州台歌》中写到:“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通过赠别诗,表达了对朋友的嘱托和对国家前途的厚望,体现了唐代边塞军民的坚毅和忠诚。
李白的《将进酒》中写到“青春作保定神州,白首为功尽万钟”,激励军民为国牺牲奉献、英勇杀敌的精神,表现了不屈不挠、顽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唐代边塞诗人们在表现壮烈和坚韧思想时,表现出了高度的个性化特点,同时也传递了人民团结、奋发向上的正能量。
三、对战争的憎恶和反感唐代边塞诗人们在描写边塞生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反战主题。
边塞诗歌鉴赏经典5篇
边塞诗歌鉴赏经典5篇边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边塞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从军行朝代:唐朝|作者: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是初唐诗人杨炯边塞诗的代表作,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言律诗,反映从军的辛苦。
夜上受降城闻笛朝代:唐朝|作者: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
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余味无穷。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朝代:唐朝|作者:岑参君不见。
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lǔ]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此诗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开头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唐军凯旋。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
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古从军行朝代:唐朝|作者: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
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边塞诗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第一、这种类诗主要有以下几类:1、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6、讽刺统治者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
7、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第二、这类诗歌的主要风格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第三、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方法1、知人论世由于这类诗歌源于一定的历史背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就边塞诗来说,它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时,首先必须做到知人论世,然后才能推敲诗歌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1)了解诗人及其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诗的主要内容。
以下以李贺的诗歌为例,说说对诗人诗歌内容的了解。
就李贺来说,诗歌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
他写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诗人的愤慨。
个人发愤抒情。
李贺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虽然因仕途困厄,疾病缠身,其诗歌究反映了在官时的生活感受。
写神仙鬼魅的题材。
李贺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他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反映了他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
咏物等其他题材。
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借助咏物等来抒发了作者的怀抱,给人以很深的感受。
(以上来源《中国文学史百题解读》)(3)诗歌分析下面分析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如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歌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边塞诗歌:唐朝边塞诗人及其作品的特点与意义解读》
边塞诗歌:唐朝边塞诗人及其作品的特点与意义解读1. 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边塞诗歌的黄金时代。
边塞诗歌以其独特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成为唐代文学中重要的一支。
本文将对唐朝边塞诗人及其作品进行特点与意义的解读。
2. 边塞诗人及其背景•提及边塞诗人,就不得不谈到他们生活的特殊环境。
这些边塞诗人多数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被贬到邛州、蜀地等远离京城的地方。
•边塞诗人们长时间与汉家文化疏离,他们对北方游牧民族有着深入的了解,并且亲身经历了战争与荒凉,这些经历成为了他们创作诗歌时不可或缺的素材。
3. 边塞诗歌的主题和题材•边塞诗歌体现了生活在边疆地区特殊环境下的情感和体验。
典型的题材包括边塞风景、士兵生活、战争场景等。
同时,边塞诗歌也常常从个人的视角描绘内心世界–基督徒税理。
•边塞诗歌的主题重要突出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些诗人对于祖国安危以及人民困境有着强烈的关切。
4. 边塞诗歌的写作风格•边塞诗歌注重对自然景色和事件的描绘,尤其是荒凉背景下的景物,通常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
•创作手法上,边塞诗人善于使用象征与比喻来营造意境。
他们通过精妙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读者带入边疆生活中。
5. 边塞诗歌带来的意义•边塞诗人们通过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呼吁社会对于边疆地区和底层百姓更多关注和关怀。
他们承载着史实记录,见证着历史发展,并影响着后世对于唐朝和边塞诗歌的认识。
•边塞诗歌对于繁荣了唐朝文化,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流派,同时也给后世的文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启示。
6. 结论•边塞诗歌是唐朝文学中一道独特夺目的风景线,其主题与题材表达了边塞地区特殊环境下人们的情感和体验。
边塞诗人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生活经历,创作出许多引人深思和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语言、主题和形式上都展现出别样魅力,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边塞诗介绍 书
边塞诗介绍书一、原文:《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衍生注释:“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玉门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穿金甲”:磨穿了铁制的铠甲,极言征战劳苦。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描绘了西北边陲的战争场面,反映了戍边战士保卫边疆的坚定决心。
情感方面,饱含着战士们对战争的无畏和边地环境的据守之情。
在表现手法上,前两句通过描写青海湖、雪山、孤城、玉门关等大西北的典型景象,勾勒出一幅壮阔而又孤寂的边地画卷,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如“青海长云暗雪山”,黑云笼罩雪山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压抑神秘的氛围。
后两句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写出了战斗的频繁和艰苦,而“不破楼兰终不还”则以誓言般的语句把战士们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推向高潮,这种直接的情感表达非常震撼人心。
四、作者介绍: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
他的诗作尤以七绝见长,有“七绝圣手”之称。
他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王昌龄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他长期在边疆生活,对边塞的生活和战士的情感有深入的了解,这使得他的边塞诗极具感染力。
五、运用片段:1. 学校组织长跑比赛,赛程漫长且艰难。
小明看到同学小张跑得气喘吁吁但依然咬牙坚持,他就鼓励小张说:“兄弟,你这状态就像王昌龄诗里的戍边战士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加油,不能放弃啊,只要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
”小张受到鼓舞,加快了脚步。
2. 在临近高考的时候,大家学习都非常辛苦。
老师鼓励同学们时说道:“同学们,我们现在就像那些戍守边疆的战士,面临着重重挑战。
就像王昌龄诗中写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但只要我们不放弃,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就一定能战胜高考这个‘敌人’,考上理想的大学。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共含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阴山:阴山山脉。
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
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篇2: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1. 引言1.1 唐代边塞诗的概述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是在唐代边疆地区创作的一类诗歌形式。
唐代边塞诗起源于唐朝时期经常征战的边疆地区,反映了当时军民生活的艰辛和边塞风光的壮丽。
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广泛,包括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战争的思考,描写边境地区的山川风物,歌颂士兵的忠诚和勇气等内容。
在唐代边塞诗中,作者常常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民族团结的向往,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唐代边塞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唐代边塞诗的研究和赏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时代背景,以及古代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真实描写和情感表达。
1.2 唐代边塞诗的典型特征唐代边塞诗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唐代边塞诗以壮丽雄浑的诗境为特色,诗人常常通过描绘广袤的边塞风景、壮丽的长城景观和恢宏的边塞山川来展现出边塞地区的独特风貌。
唐代边塞诗强调对祖国的深情厚爱,诗人常常借助边塞景象表达对祖国的深切关怀和对家国的眷恋之情。
唐代边塞诗着重表现士兵的忠勇与艰辛,诗人常常通过描绘士兵面对战乱和艰苦环境时的坚毅品质和英勇作为来塑造他们的高尚形象。
唐代边塞诗还强调民族团结的力量,诗人常常以民族大义为主题,倡导民族的团结和团结一心的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美好传统。
唐代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诗境、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篇章,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反映边塞生活的精神风貌唐代边塞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反映了当时边塞地区的生活精神风貌,展现了士兵们在边疆戍守时的艰辛与忠勇。
这些诗作中常常描绘士兵们在恶劣环境下的艰苦生活,讴歌他们不畏艰难、坚毅不屈的品质。
诗人们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生活的真实情况,展现了士兵们的顽强精神。
边塞诗中常常出现的题材包括驻守边关的情景、征战边疆的英雄壮举、跋涉沙场的士兵形象等,这些形象构成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唐朝有名的边塞诗
唐朝有名的边塞诗《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衍生注释:“青海”指青海湖。
“长云”是层层浓云的意思。
“雪山”,这里指祁连山。
“玉门关”,是唐朝重要的边关要塞。
“穿金甲”,铠甲磨穿了,这表明征战时间之长和战斗之艰苦。
“楼兰”,这里泛指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描绘了西北边陲的风光以及戍边战士艰苦的战斗生活。
情感方面,表达出战士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
在表现手法上,前两句通过青海上空层层浓云使雪山暗淡这一景象,以及孤零零的一座城与遥远的玉门关相遥望的画面描写,营造出一种边疆环境的孤寂、苍凉的氛围,衬托出戍边生活的艰苦。
而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直接抒情,历经无数战斗,战士们铠甲都磨穿了,但他们毫不退缩,只想着不打败敌人就不回家,简洁有力地将战士们的决心尽显无遗。
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王昌龄,他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题材多为边塞、闺情宫怨等。
他曾多次被贬官,有较丰富的人生经历,这使他的诗歌既有豪迈壮阔之情,又蕴含深邃思想。
运用片段:例子一:在学校组织的军事知识讲座上,主持人希望激励大家学习军人的坚韧意志。
他讲道:“正如王昌龄所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过去的战士身处艰苦的边疆战场,历经无数战斗,战甲都磨穿了,都没有想过放弃。
现在我们学习知识也应有这种勇往直前,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例子二:小光和小鹏参加登山挑战赛。
当他们爬到半山腰时已经筋疲力尽,想要放弃。
这时小光说:“你还记得王昌龄那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吗?人家战士面对那么残酷的战争都坚持到底,我们这小小的登山挑战怎么就不能坚持了呢?我们可不能轻易认输啊!”小鹏听了,重拾信心,两人又继续向山顶进发。
例子三:在讨论国家尊严的历史课上,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古代战士在保卫国家时展现了怎样的气概?”小明站起来回答:“王昌龄的诗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王翰的边塞诗10首
王翰的边塞诗10首摘要:1.引言2.王翰简介3.王翰的边塞诗主题4.边塞诗10首概述5.总结正文:【引言】王翰,字子羽,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直率著称,尤其擅长边塞诗。
本文将介绍王翰的边塞诗10首,并分析其主题和特点。
【王翰简介】王翰生活在唐朝盛世(公元618-907年),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才学横溢。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擅长创作边塞诗,被誉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人物”。
【王翰的边塞诗主题】王翰的边塞诗主题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对国家的忠诚、对边疆战士的赞美、对家乡的思念、对战争的反思等。
这些主题反映了当时边塞诗的特点,也体现了王翰深厚的爱国情怀。
【边塞诗10首概述】以下是王翰的边塞诗10首的概述:1.《凉州词》: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边疆战士的敬意。
2.《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风光,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反思。
3.《塞上秋来》:以塞上秋景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边疆战士的赞美。
4.《夜泊牛渚怀古》:以牛渚古战场为背景,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先烈的缅怀。
5.《胡马诗》:以胡马为载体,寓意了作者对边疆战士的期望。
6.《出塞》:通过描绘出塞的壮丽场面,展现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
7.《破阵子》:以战争为背景,表现了作者对边疆战士的英勇赞颂。
8.《乌衣巷》:以乌衣巷为背景,寓意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9.《赤壁怀古》:以赤壁古战场为背景,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先烈的缅怀。
10.《赤壁之战》: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场面,展现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边疆战士的赞美。
【总结】王翰的边塞诗10首,主题丰富多样,展现了当时边塞诗的特点。
边塞诗及赏析
边塞诗及赏析引导语: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诗词非常的多,而对于边塞诗想必很多人都有接触过,那么接下来是店铺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边塞诗及赏析,欢迎阅读!《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这首《出塞》,可以说是最负盛名的边塞诗之一,明代“后七子”李攀龙评此诗为七绝诗压卷之作。
此诗采用以古喻今的手法,表达了关心边防的主题。
诗的意象苍茫浑厚,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从军行》之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赏析:此诗是一首气势宏伟的边塞诗,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们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厚,感情悲壮。
表现了战士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将士生活的诗,军中的酒宴是盛大欢乐的酒宴,全诗仅仅四句,用明快的语言,跳动的节奏,就给人带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
明代“后七子”王世贞又评此诗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清代王渔洋谓:七绝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秦时明月”、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无出此四章之右者矣。
而清末民初的章太炎也推王之涣的《凉州词》为绝句之首。
由此可见王之涣的凉州词盛名之大。
《凉州词》之二王之涣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赏析:此诗是王之涣作的《凉州词》组诗第二首,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诗歌以汉代唐,写突厥首领小杀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赏析: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怎么能没有一首边塞诗歌呢,这首《从军行》就是李白的边塞诗之一。
边塞古诗赏析
边塞古诗赏析边塞古诗赏析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边塞古诗赏析,欢迎阅读。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诗赏析】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开头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
“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
“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
“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
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
没完没了的,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
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中间四句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
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
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
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
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
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最后四句描写战士“望归”的愁苦心情。
“戍客”“思归”愁肠百结,望着边塞荒凉景色,满面愁容,难以名状。
想家中高楼上的妻子、满头白发的亲娘和瘦骨伶仃的儿郎,一定也在这清冷的茫茫月夜里或站立楼头,或折柳门前。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
第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篇1【作品介绍】《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原文】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2在,不教3胡马4度5阴山6。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塞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岑参的边塞诗1、作者生平: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壮志。
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
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是指唐代以边塞为背景,描绘边塞风情和塞外民族生活的一类诗歌作品。
这些诗作主要以描绘边塞守军的生活、战争的惨烈和边境的荒凉景象为主题,反映了当时边塞地区不稳定的政治局势和边塞人民的生活困境。
其思想内容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
边塞人民生活在交战的边陲地区,经历了无休止的战争和流离失所的困境。
他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通过边塞诗表达出来。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对边塞地区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不满。
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还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边塞人民生活在边远地区,与中原地区相隔甚远,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却从未改变。
许多边塞诗歌中都有对祖国的赞美和忠诚的表达。
例如王昌龄的《出塞》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歌描绘了边塞守军的孤独和忠诚,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展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赞美了边塞风情和边塞人民的生活。
这些思想内容表达了边塞人民坚韧不拔、忠诚于国家的精神风貌,也展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困境的坚韧抵抗。
边塞诗歌充满了激情和哀愁,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边塞诗十首
10首边塞诗1. 《从军行》作品介绍:此诗为李白所写,描绘了一个读书人志愿从军边塞、参加边塞的壮丽景象。
解析:李白在诗中表达了自己从军的决心和报国的情怀,同时也展现了边塞的壮丽风光和军人的英勇形象。
2. 《凉州词》作品介绍:此诗为王翰所写,描绘了边塞的军旅生活和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解析:王翰在诗中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和军人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对边塞军旅生活的赞美和对国家安全的关切。
3. 《燕歌行》作品介绍:此诗为高适所写,以边塞为背景,描述了一个读书人从军边塞、参加边塞的全过程。
解析:高适在诗中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和军人的生活,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关切和对军人荣誉的赞美。
4. 《使至塞上》作品介绍:此诗为王维所写,以边塞为背景,描述了一个读书人出使边塞、参加边塞的全过程。
解析:王维在诗中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和自己的出使经历,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关切和对边疆人民的关怀。
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品介绍:此诗为岑参所写,以边塞为背景,描述了边塞的严寒景象和将士们的英勇形象。
解析:岑参在诗中通过描绘边塞的严寒景象和将士们的英勇形象,表达了对将士们的敬意和对国家安全的关切。
6.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品介绍:此诗为岑参所写,以边塞为背景,描述了一个读书人从军边塞、参加边塞的全过程。
解析:岑参在诗中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和军人的生活,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关切和对军人荣誉的赞美。
7.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品介绍:此诗为岑参所写,以边塞为背景,描述了一个读书人从军边塞、参加边塞的全过程。
解析:岑参在诗中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和军人的生活,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关切和对军人荣誉的赞美。
8.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作品介绍:此诗为岑参所写,以边塞为背景,描述了一个读书人与诸判官夜集的场景。
解析:岑参在诗中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和与诸判官夜集的场景,表达了对朋友相聚的喜悦和对边疆生活的向往。
9. 《使至塞上》作品介绍:此诗为王维所写,以边塞为背景,描述了一个读书人出使边塞、参加边塞的全过程。
唐代边塞诗中的英雄气概与家国情怀
唐代边塞诗中的英雄气概与家国情怀引言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辉煌的时代之一,该时期的文化发展达到了巅峰。
在唐代的边塞地区,经常发生军事冲突和战争,这为当时的诗人提供了表达英雄气概与家国情怀的机会。
本文将探讨唐代边塞诗中所体现的英雄主题以及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一、唐代边塞诗介绍1.1 边塞诗的背景与特点唐代边塞诗是指在中国北方与外族进行战争期间创作的一类诗歌,主要表达了士兵们对战争、敌人和家园的感受。
这些诗歌多以豪迈激昂、坚忍不拔为特点。
1.2 边塞诗家与作品举例•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描述登鹳雀楼可以眺望远方战场,表达士兵在外征战寄思乡之情;•岑参《白日依山尽》:描绘了士兵在战场上不畏艰险、英勇奋战的形象;•杜甫《蜀道难》:以长征艰苦时刻为背景,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思念和忠诚。
二、边塞诗中的英雄气概边塞诗中体现了壮丽的英雄主题,展现了士兵们的勇敢和坚韧不拔。
这些诗歌以磅礴豪迈的语言描绘了边塞风云、身世坎坷的战士们。
他们面对战乱与磨难,展现出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
2.1 英雄主义与武士道精神•边塞诗中常用雄浑有力的语言描述,展示出士兵们威武勇敢、不怕困难和牺牲;•武士道精神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操守,在边塞诗中通常被赋予很高的评价和意义;2.2 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士兵们面对艰辛困苦,表现出顽强不屈的精神;•他们不会因为逆境而退缩,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信念;三、边塞诗中的家国情怀边塞诗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描述了士兵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思念和忠诚。
这些诗歌传达了对社会稳定与安宁的渴望,以及对自己亲人和祖国幸福未来的期盼。
3.1 对故土亲情之思念•边塞诗常描绘士兵在战场上思念远方亲人与故土;•描述了士兵们面对危险与死亡时内心深处对家乡牵挂和思念之情;3.2 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与忠诚•边塞诗通过表达士兵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坚定忠诚;•展示出为了捍卫家园和保护社会稳定愿意付出一切的精神。
结论唐代边塞诗中所体现的英雄气概与家国情怀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
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
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
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
“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
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
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
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
“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岘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
“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
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
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
“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
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
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
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
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是唐诗的亮点。
从军行(其八)【唐】王昌龄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
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
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
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从军行(其二)【唐】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
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