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总结 高中历史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抗日的主战场,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相互关系: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

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其目标都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

可以说,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不会使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在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仍坚持对日作战,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共双方在战役或战斗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仍保持着互为支持的战略配合关系。

可以说,在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而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

从1944年4月开始,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军战略进攻的重点,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敌后战场展开了仍属游击性质的局部反攻。

这时,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独立性更为突出,但战略上的相互配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

总之,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相互区别:(1)抗战路线不同:前者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后者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两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抗战,而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2)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前者是国民党政府的200万正规军;后者是中共领导指挥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还有民兵。

(3)战场范围不同:前者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区域划分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后者是在日军占领区内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

高中历史必修1第16课 抗日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1第16课  抗日战争

1945年 滇缅反 攻胜 利,中 美两军 会师缅 甸芒友
中国远征军大部队沿公路开进缅甸
二、抗战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
各抒己见:是谁打败了日本
谜语趣闻:1945年抗战胜利后,某大 报副刊刊出一则谜语,谜面是日本投 降,谜底是打一中国古代名人。 ◆屈原: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 谜底:“屈原”、“苏武”、“蒋干”、 ◆蒋干:强调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作用 “毛遂” 、“华佗”。 ◆毛遂:强调共产党和毛泽东的作用 ◆华佗:中国的持久战拖垮了日本 ◆苏武:苏联的武力
专门研究细菌战, 集中在东北地区
日本军国主义者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 三省成立了伪“满洲国”。很快就在哈尔滨市以南二 十公里处的平房(地名)秘密建立了细菌研究部队— —“满洲第七三一部队”。他们疯狂地大量繁殖鼠疫 、霍乱、伤寒、炭疽和赤痢等传染细菌,应用于研制 杀人武器,并惨绝人寰的以当时的爱国人士及普通老 百姓为研究对象,进行细菌实验,惨杀中国人。下面 将部分资料展示给大家,让我们了解日本军国主义在 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
国 际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 2、潘家峪惨案 3、“七三一”细菌部队 超过30万
南京大屠杀
日 军 经 常 将 中 国 人 砍 头 称 为 “ 试 斩 ”
军 犬 撕 咬
搞 杀 人 比 赛 的 野 田 毅 和 向 井 敏 明
一位历史学家曾说,如果让所有南京 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着手,长度可 以从南京到达杭州,延展距离约200英 里长。他们身上的共重达1200吨。尸 体可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如果把这 些人一个一个叠起来,将达到74层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共伤亡7400万人!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中国远征军资料补充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中国远征军资料补充

一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940 年法西斯德国闪击西欧,在两个月时间里相继侵占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击败了英法联军,并迫使法国投降德军在西欧的频频得手大大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第二次近卫内阁上台后便制定了以日本为中心,建设以日满华联合为骨干的大东亚新秩序的基本国策所谓大东亚新秩序就是将1938 年近卫提出的建立包括日满华在内的东亚新秩序扩大到包括整个远东太平洋在内的广大地区日本遂于1941 年12 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极其关键的一环,就是吞并居于南亚中部地区的缅甸对日本而言,如果夺取了缅甸,一来可以切断滇缅公路,断绝盟国对中国的援助,迫使蒋介石投降二是可以向西占领印度,与德军会师中东第三可控制印度洋,从海上对印度和中东构成威胁1942 年春,日本向驻守仰光的英印军发起了进攻英印军告急! 根据阿卡迪亚会议精神和联合国宣言,中国派第一路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史称缅甸保卫战或缅甸防御战。

二、中国远征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粉碎了日军的侵略阴谋日军侵略缅甸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切断滇缅公路,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以此作为解决中国事变的转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与海外的联系主要有四条通道: 一是以香港为门户,经华南通往内地,1941 年年底,日军占领香港,此路断绝二是经甘肃新疆前往苏联,但路途太遥远,运量也不大三是滇越铁路,1941 年7 月越南被占领后此路也行不通第四条便是滇缅公路对中国而言,南起缅北重镇腊戍北至我国云南昆明的滇缅公路是当时我国西南与外界相连的重要陆路交通线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我国的抗日战争已进行了四年零五个月之久,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迫切需要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的援助,一旦日军占领缅甸,截断这条援华通道,这必定会对中国的抗战构成很大影响中国远征军在缅甸防御战中,通过东吁保卫战仁安羌大捷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保卫了我国的西南边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第16课抗日战争日本侵华大事记(20世纪30年代前)19世纪60年代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侵华甲午战争1897年参与瓜分中国,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一战期间日本对德宣战,侵略山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一、日本侵华原因1.日本:(1)经济危机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法西斯政权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困境(2)“大陆政策”(蓄谋已久)2.中国: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正在忙于剿共,对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未做好准备(有机可乘)3.国际: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国际环境宽松)二、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主要的侵华事件?1.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一•二八事变袭击上海在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华北事变威逼平津(标志: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2.全面侵华:1937.7.7卢沟桥事变三、全民族抗战1.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原因(1)决定因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3)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倡议、主导和积极促成3.全民族抗战的史实(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①目的: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②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四、日本的滔天罪行1.南京大屠杀 1937.122.潘家峪惨案 19413.七三一部队五、抗战的胜利1.标志: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2.胜利意义:(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河南省高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重点归纳笔记

河南省高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重点归纳笔记

河南省高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重点归纳笔记单选题1、1932年底,共产国际明确指示中共:在依然坚持国家苏维埃化和推翻国民党政权总方针不变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进行民族战争。

但在1935年6月14日,共产国际又要求中共把地主、资产阶级、一切军队都包括在统一战线之中,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这一转变A.有利于中共开展土地革命B.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C.有助于联合抗日局面形成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的力量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把地主、资产阶级、一切军队包括在统一战线之中”“建立…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可知,这一转变有利于联合国内各派势力共同抗日,形成联合抗日局面,C项正确;土地革命指的是中共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在1927年已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可知,这一转变是联合国民党而非反抗国民党,排除D项。

故选C项。

2、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

”材料A.强调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B.说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相同C.表明旧民主主义任务已完成D.强调中国革命须走国共合作道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可知辛亥革命的事业指的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说明北伐战争、解放战争等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在革命性质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B项正确;辛亥革命时期共产党还未诞生,排除A 项;旧民主主义革命伴随着护法运动的失败陷入了死胡同,需要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指导思想和革命前途,排除C项;解放战争、辛亥革命时期都不存在国共合作,排除D项。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识记知识点:
1、八路军相继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华中的新四军也迅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2、1938年10月,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

理解知识点:
1.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1938年3月,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召开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抗日战争的胜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抗日战争的胜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经历了近八年的战斗,在1945年取得了最终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历史、亚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将从战争的背景、全民抗战、重大战役和取得胜利四个方面来总结高中历史的相关知识点。

一、战争的背景1.日本侵略中国的根源:列强侵略、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中国内忧外患、日本扩张主义。

2.中国的内外矛盾: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矛盾。

3.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日本侵略中国的方式、时间节点(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等)。

二、全民抗战1.監國政府的抗战宣言:陶志書先生給全国人民的布信《向日本宣戰參戰書》。

2.战争形势的发展:武汉保卫战、淞沪会战、歼灭战、方面战役。

3.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新民主主义论》的提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八路军与新四军的抗战。

三、重大战役1.广州战役: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中国迎来第一个抗战胜利。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的内战暂时停火,形成了真正的民族统一战线。

3.南京保卫战:国共合作的象征,中国军民英勇抵抗,推迟了日本的计划。

4.百团大战:抗日根据地的粉碎进攻。

5.瑞金会师:改变了东南沿海与华中、华北战略形势。

6.平型关大捷:变改变日军军心,士气丧失。

7.淞沪会战:中国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

8.血战沂蒙山:八路军伤亡惨重,但保护了敌后抗战根据地。

9.支援重庆: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西南战场形势的紧张。

10.三大战役(南京、武汉、宜昌):中国军民英勇抵抗,迫使日军付出惨重代价。

四、取得胜利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战胜法西斯的远东战场,中共在国民党政府的参与下参加了波茨坦会议。

2.慕尼黑协定的失败:慕尼黑协定引发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国迎来了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

3.中国抗战的意义:中国的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 抗日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  抗日战争



南京大屠杀 和平居民—杀!

略 罪 潘家峪惨案 拒不合作—杀!

七三一部队 用于实验—杀!
三、抗战的胜利
1、抗战史实 (1)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
时间: 1940年下半年 指挥者: 彭德怀 战线: 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 战果: 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 意义: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暴 1941年1月25日 行 日军制造潘家峪惨案,死难者1200余人 之 二






害 的 潘 家
炸 后 尸 体 遍





潘家峪惨案
街 头
人 头 示 众
为掩盖滥杀罪行,封存此照半个世纪之久
日军惨杀的妇女
被残杀的男女村民的头颅
思考:731部队的滔天罪行 让你想起了什么?
731部队用于放人肉的铁槽
第三,正面战场的抗战,迟滞了日军进攻, 消耗了日军部分有生力量,粉碎了日军“速战速 决”的战略企图。
1、南京大屠杀 1937.12 2、潘家峪惨案 1941 3、七三一部队
以杀人为乐的日军手提人头留念
广田弘毅在致日驻 美国大使馆电中承 认日军在南京等地 用血腥手段使“不 少于30万的中国平 民遭杀戮”
1937年8月13日——11月,上海失守
意义: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民 党
太原会战
师 节 1937年9月13日——11月,日占太原
正 面
徐州会战
失 败 平型关大捷——首次胜利
1937年12月——1938年5月,徐州失守
战 场
地 退 台 儿 庄 战 役 — — 最 大 胜 利

抗战战役知识点总结大全

抗战战役知识点总结大全

抗战战役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1.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2. 乙未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3.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国土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受损害4. 日本侵略者采取了全国嵖民的实施,全面进行对华侵略的实施5. 中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民族运动的发展。

二、抗战战略的制定和实施1. 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2. 军事抗日战争的形成3. 中国军队战略的制定和战术实施4. 中国抗日军事战略中的重要战役5. 抗日战争战略实施中的相关问题三、抗日战役的演变和胜败1. 1937年发生的淞沪会战2. 1938年发生的平型关大捷3. 1938年发生的太原保卫战4. 1938年发生的台儿庄会战5. 1938年发生的武汉保卫战6. 1938年发生的南昌保卫战7. 1939年发生的河南保卫战8. 1939年发生的中原会战9. 1940年发生的胶济线会战10. 1940年发生的长沙会战11. 1940年发生的常德保卫战12. 1940年发生的延安保卫战13. 1940年发生的开宁会战14. 1940年发生的衡阳会战15. 1941年发生的南昌战役16. 1941年发生的同蒲决战17. 1941年发生的海港战役18. 1941年发生的兰新战役19. 1941年发生的华中战役20. 1941年发生的黄松战役21. 1941年发生的包座战役22. 1941年发生的天河镇战役23. 1941年发生的牂牁山战役24. 1941年发生的十万大山战役25. 1941年发生的岭面战役26. 1942年发生的与打27. 1942年发生的秦伯平原战役28. 1942年发生的孟良崮战役29. 1942年发生的独山战役30. 1943年发生的草庙山战役31. 1943年发生的孟良崮战役32. 1943年发生的樟园战役33. 1944年发生的琼崖保卫战34. 1945年发生的时期湾会战35. 1945年发生的新疆解放战役36. 1945年发生的平津战役四、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1. 抗战时期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2. 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3. 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的变迁和发展4. 抗战时期中国政治的变迁和发展5. 抗战对世界的影响五、抗战战役的意义和价值1. 抗战战役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2. 抗战战役对中国人民的深刻影响3. 抗战战役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推动4. 抗战对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以上是抗日战役知识点的总结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件知识点1_全民族的抗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件知识点1_全民族的抗战
1.它是在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情况下,在共产国际反法西斯 路线的影响下,在中共的积极倡导并采取一系列正确措施的 推动下,国共互相让步共同抗日的产物。 2.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性,统一战线中阶级成分非常 的复杂,因而统一战线内部有复杂的阶级关系、有矛盾尖锐 的斗争,甚至出现了军队之间的武力摩擦。 3.是代表两个阶级利益的两个政权和两个军队的合作,并未 形成统一的国民政府和联合统帅部,没有共同的纲领和组织 合作,采取遇事协商的特殊方式处理共同的事务。
全民族的抗战
【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百团大战】
(2)参战兵力: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40万 (3)目标: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 (4)地点: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 (5)结果:击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 3.意义: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 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在这次战 役中,中国共产党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百团大战严重地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给了侵华
全民族的抗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
1.阶段性特征 (6)抗战具有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 最晚的战场。 2.三条线索: (1)一对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这一 时期的主要矛盾。 (2)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国民党执行单纯依靠政府和 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 争的路线。在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分别出现了共产 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负责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全 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政党、两个
全民族的抗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

高中历史知识点抗战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抗战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抗战总结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不仅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总结抗日战争的主要历程、特点、意义及其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一、抗日战争的主要历程抗日战争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历时八年。

这场战争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 全面抗战爆发(1937年7月-1938年10月)1937年7月7日,日本借口士兵失踪的事件,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史称“七七事变”。

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2. 战略防御阶段(1938年11月-1943年)在这一阶段,日军占领了中国的大片领土,中国军队转入战略防御。

1938年,日军攻占了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造成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3. 相持阶段(1943年-1945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中国战场进入了相持阶段。

中国军队和民众坚持抗战,不断发动游击战,消耗日军力量。

4. 反攻阶段(1945年)1945年,随着美国对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中国军队开始全面反攻。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二、抗日战争的特点1. 民族性: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不仅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参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也在敌后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全民族共同抵抗外敌。

2. 长期性:抗日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是中国近代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对外战争之一。

3. 艰苦性:中国在物资、装备上与日本存在巨大差距,战争条件极其艰苦,但中国人民凭借坚强的意志和牺牲精神,坚持到了最后。

三、抗日战争的意义1. 民族觉醒:抗日战争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2. 国家统一: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战后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33)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33)

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
时机有利:国共内战;国际绥靖政策
2.日本侵华的步骤
仔细阅读教材,回顾日本军事侵略进程大事。
1931年九一八事 变
1935年华北 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
1937年八一 三事变
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
1931.9.18 1932.1.28
1932.3
国际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战争的重要组成部 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 要的贡献。
原因
(一)日本全面侵华
过程
(二)抗日民族统 原因
一、全民族抗战 伟
一战线建立 过程
大 的
(三)国共合作 国民党正面战场

会好积极抗日
日 战
二、日军侵华罪行
共产党敌后战场

(一)抗战胜利 根本原因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国内
国际
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国内
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
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为民主革命 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国际
材料一: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一、全民族抗战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么形成的(过程)
1、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初步形成(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 合作抗日的序幕) 3、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八路军、新四军,实现了军事上 的合作; 4、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部编版必修中外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部编版必修中外

(3)徐州会战: ①时间:1938年1至5月。 ②概况: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 台儿庄大捷。 ③意义: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 正面 战场取 得的最大胜利。 (4)武汉会战: ①时间:1938年6—10月。 ②结果:武汉失守。 ③影响:这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广州 陷落后,抗战进入 战略相持 阶段。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概况 (1)淞沪会战: ①开始:1937年8月13日。 ②概况:日军大举进攻 上海 ,国民政府奋起自卫,中国军
队毙伤日军四万余人,最后上海失守。 ③意义:粉碎了日军“ 三个月亡华 ”的狂妄企图。
(2)太原会战: ①时间:1937年9月。 ②概况:八路军取得 平型关 大捷,参加忻口会战,11月初, 太原失守。 ③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 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 战役。
材料二 从八路军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 察冀根据地开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迅速从敌我争夺区到 敌后、从山区到平原蔓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正是因为有 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个形式,才从单纯的政府军队的抗战,变 为全民族的抗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的意义及它在抗战后期个战场的比较
比较项 战场范围 抗战路线 作战方式 战略地位
联系
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
国民党统治区
敌后根据地
只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
面抗战路线
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 ,是抗战主战场
抗战初期战略上配合正面战 场,抗战后期逐渐成为全国抗 战的主战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6全民族的抗战相关史料解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6全民族的抗战相关史料解读

全民族的抗战相关史料解读1.张学良、杨虎城对“西安事变”的声明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辱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

──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同胞书》(1936年12月16日)【解读】这条资料是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事变”后向全国人民发表的宣言,阐明他们的政治立场与事变初衷。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出于民族大义,毅然在西安举行兵谏,扣留蒋介石,通电全中国,迫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事变发生后,南京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南京国民政府中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借机扩大事态,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

1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决议,由南京政府下讨伐令,推何应钦为讨逆总司令。

何应钦作了军事部署,派飞机轰炸渭南和三原,并扬言要轰炸西安,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

在此局面下,张学良、杨虎城为了澄清是非,发表了《告全体同胞书》。

资料表明:①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在痛感“国权凌夷,疆土日蹙”和对蒋介石一味不抵抗,并再三迫令他们率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进攻陕北红军十分不满的情况下作出的,因此不是旧式“军阀”的争地盘、争个人利益,而是完全出于救国救民族的目的。

②他们认为亡国之际,殊死自相拼杀是十分不明智的举措,因此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纲领,提出了八项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二、停止一切内战。

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

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

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张、杨两将军深明大义的主张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赞赏,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此举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中国从长期内战到全面抗日的重要历史转折。

正如周恩来同志所说的,张、杨两将军的义举“有大功于抗战事业”,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知识点:第8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知识点:第8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 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 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 可分割性。这是民族自觉性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再读教材 考点整合
学以致用 1.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几次重大会战,但仍然导致大片领土丢 失。据此有人说,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是消极的。这种看 法你如何看待?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读教材 考点整合
2.人民解放战争
(1)爆发:1946 年 6 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Nhomakorabea)基本进程
阶段
战略 防御
战略 反攻
基本进程
前8个月,歼敌七十多万;后 4个月,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 别山
成果
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 的 全面进攻 和重点进攻
揭开了 战略反攻 的序幕,是 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点
再读教材 考点整合
目录 CONT高E中N历TS史高考冲刺总复习
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 主的潮流
第8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再读教材 考点整合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题点冲关 提能演练 4 课时训练 规范提升
再读教材 考点整合
考点一 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 (1)从 九一八 事变开始,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2)1937 年,发动 卢沟桥事变 ,全面侵华,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2.日军的滔天罪行 (1)1937 年 12 月,日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2)1941 年初,日伪军在河北丰润县制造了潘家峪惨案。 (3)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七三一部队”,进行细菌试验。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

课堂练习
1.日本早在1931年就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 一八”事件,而我 们通常把1937年“七· 七”事变作为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的主要依 据是 A.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 B.事变加速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C.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D.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2.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能够实现合作抗日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国际形势决定 B.国内形势决定 C.阶级利益趋于一致 D.社会主要矛盾决定 3.《八路军军歌》中唱道:“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 场。”其中“慷慨悲歌奔战场”指的是 A.发表宣言,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 C.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同日军作战 D.开辟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
前 期 抗 战
国民 党抗 战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活动: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国 民 党 正 面 战 场 的 抗 战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1937年8月13日——11月,上海失守
意义: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1937年9月13日——11月8日,日占太原
平型关大捷 —— 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徐州会战
1937年12月——1938年5月,徐州失守
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节 节 败 退
失败的 主 要原因 : 国民党政 府坚持片 面的抗战 路线
4、结果:
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 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 南的大片领土,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焚 烧 杀 害 的 潘 家 峪 村 民
潘家峪惨案
日 军 轰 炸 后 尸 体 遍 野 的 街 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
一.背景
日本:日本首相田中又向天皇上奏了《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秘密奏折(即《田中奏折》),明确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扩张总战略蓝图。

中国:国共十年内战。

国际:世界大国、大国集团和国际组织多采取“不干涉”的绥靖政策,从而在客观上起到了放纵日本对中国侵略的作用。

二.经过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3年5月,冯玉祥,吉鸿昌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1933年11月,福建事变。

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爱国人士李济深、陈铭枢等发动福建事变。

此前,第十九路军代表同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代表签署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1935年8月1日,八一宣言。

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9日,北平,一·二九运动。

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为全面抗日的到来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1936年5月,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

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8月13日,上海,八一三事变。

日军企图“三月亡华”。

1937年8月--1937年11月,淞沪会战。

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企图。

1937年9月,太原会战。

平型关大捷——取得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林彪指挥)。

1937年11月20日,中华民国政府立即宣布将首都和所有政府机构由南京迁往陪都重庆,而军事作战中心则是先迁往武汉直到武汉会战后再迁往陪都重庆。

1937年12月13日侵占南京,南京大屠杀。

1938年2月,徐州会战。

台儿庄战役——以毙伤日军一万多人的战果成为中华民国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李宗仁指挥)。

1938年8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会战。

在历时4个多月的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伤亡40万人,中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迎来了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
※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日军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

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

主张与日本媾和的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1938年12月29日在越南发表“艳电”响应近卫声明,提出与日本“恢复和平”。

作为当时中国的第二号人物,汪精卫在战争最为紧张之时的这番言论,被视作公开的叛国投降,中国抗战的士气受到巨大打击。

1939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召开临时紧急会议,永远开除汪精卫党籍并撤销其一切职务。

之后发生“河内刺汪案”,蒋介石派出特务企图暗杀汪精卫不果。

这使得汪精卫彻底投向日本,并于5月在上海与日方开展秘密谈判,年底秘密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要纲》。

1940年,汪精卫在日本的保护下来到南京,以“还都”的名义于3月30日成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1940年5月-6月,枣宜会战。

在这场危及战时陪都重庆的战役中,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将军殉国。

1940年8月--12月,百团大战,(彭德怀指挥)。

1941年12月9日,中国国民政府正式向德、意、日宣战。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首脑在开罗开会,通过《开罗宣言》,要求战后日本归还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战略反攻阶段
1944年豫湘桂会战的大溃败
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首脑签订《雅尔塔协定》,规定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苏联应对日宣战。

中国没有被邀请参加。

由于美英是以牺牲中国的主权(如承认外蒙古独立),来换取苏联对日出兵的条件,也被称为远东慕尼黑阴谋。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共同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否则将予以日本“最后之打击”。

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3天后又在长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弹。

苏联红军也根据《雅尔达密约》,在8月8日对日宣战,发动八月风暴行动,于8月9日出兵中国东北。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大反攻阶段。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琐碎知识梳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华北事变:中日矛盾成为中国主要矛盾;七七事变: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
(2)特征:停止内战,共赴国难;党外合作,分头抗战,相互配合;军民抗战,贯穿始终。

(3)过程:
1935年8月1日,八一宣言,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年12月25日,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迫使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内战,从此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经过激烈斗争,通过了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决议案。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政府。

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的宣言,次日,
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合法地位的谈话。

至此,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
(1)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秋,中共制定的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2)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执行的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的路线。

(3)不同点:依靠力量;抗战前途;代表利益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
1、社会背景:第一次是“打倒军阀,除列强”;第二次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中国。

2、政治背景和地位:第一次时两党都属于革命的政党;第二次时国民党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利益,成为革命力量的中坚。

3、反对对象:第一次是北洋军阀;第二次是日本帝国主义。

4、合作方式:第一次是党内合作;第二次是党外合作。

5、结果和前途:第一次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发动统治,但由于国民党背叛革命,合作破裂;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