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及文言文大全含注解译文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至六年级古诗汇总(注释+译文)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至六年级古诗汇总(注释+译文)

一年级下册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1、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2、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3、啼鸟:鸟的啼叫声。

4、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1、汪伦:李白的朋友。

2、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3、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4、深千尺: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5、不及:不如。

译文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2、疑:好像。

3、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1、寻:寻访。

2、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3、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4、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5、言:回答,说。

6、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2、白莲:白色的莲花。

3、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4、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人教版1-6年级古诗词大全53首-文言文4篇带注释

人教版1-6年级古诗词大全53首-文言文4篇带注释

人教版小学1-6 年级古诗词大全及文言文4 篇(带注释)【小学一年级】上册:3 首1、识字一《一去二三里》【宋】邵康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第1 课《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3、第6 课《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年级下册:4 首1、第4 课《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第4 课《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第13 课《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第13 课《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学二年级】上册:4 首1、第4 课:《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第4 课:《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第25 课《回乡偶书》【唐】贺知章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2.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4、第25 课《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年级下册:4 首1、第2 课《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第2 课《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第17 课《望庐山瀑布》【唐】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第17 课《绝句》【唐】杜甫诗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学三年级】上册:4 首1、第9 课《夜书所见》【南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小学人教版1-6年级教材文言文【带注释】完整版

小学人教版1-6年级教材文言文【带注释】完整版

◆《人之初》【宋】王应麟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人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注释】初:开始,开头。

性:性格,本性。

习:习惯,习性。

苟:如果;假使。

教:教育,指导。

迁:改变。

专:专心致志。

宜:合适,应该。

幼:年幼,小时候。

琢:雕琢。

器:器物,这里指成才。

义:古同“仪”。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司马光》【宋】佚名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人。

北宋大臣,史学家,编撰《资治通鉴》等书。

庭:庭院。

瓮: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

皆:全,都。

弃去:逃走。

光:指司马光。

破:打开,打破。

迸:涌出。

◆《守株待兔》【先秦】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注释】株:树桩。

走:跑。

触:撞到。

人教版1到6年级古诗词及解释

人教版1到6年级古诗词及解释
【注释】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稀稀落落的样子。 一径深:一条小路很远很远。 径:小路。 树 头:树的枝头。 阴:树阴。 未成阴:是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 成树阴。 急走;快跑。 无处寻:找不到了,此处有“分不清”之意。 译文: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 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 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 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 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 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人教版一到六年级古诗词及注释释义
一去二三里【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释】 ①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②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译文】 诗人沿着小路向前走了二三里路,烟雾缭绕 的村庄里只有四五户人家。亭台楼阁有六七 座,八九十枝花正在绽放。。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 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 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2)异乡:他乡。 (3)倍:加倍,更加。(4)遥知:远远的
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 俗。 (5)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 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1]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词语解释】 香炉: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一座高峰。 紫烟:云烟被日照呈紫色。 【诗文解释】 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紫色的云烟缭绕,远看 瀑布犹如一条长长的白练,高高悬挂于山川 之间。那激越的水柱从峭壁上一泻千尺,恍 惚间好像银河从云端坠落。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②。

人教版小学1-6年级古诗词大全53首,文言文4篇带注释

人教版小学1-6年级古诗词大全53首,文言文4篇带注释

人教版小学1-6年级古诗词大全53首及文言文4篇(带注释)2018年6月整理【小学一年级】上册:3首1、识字一《一去二三里》【宋】邵康节 p44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第1课《画》【唐】王维 p59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3、第6课《静夜思》【唐】李白 p7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年级下册:4首1、第4课《春晓》【唐】孟浩然 p1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第4课《村居》【清】高鼎 p1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第13课《所见》【清】袁枚 p59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第13课《小池》【宋】杨万里 p5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学二年级】上册:4首1、第4课:《赠刘景文》【宋】苏轼 p1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第4课:《山行》【唐】杜牧 p16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第25课《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p115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4、第25课《赠汪伦》【唐】李白 p116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年级下册:4首1、第2课《草》【唐】白居易 p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第2课《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p6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第17课《望庐山瀑布》【唐】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仙p76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第17课《绝句》【唐】杜甫诗圣p7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大全(带译文)1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大全(带译文)1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大全【小学一年级】上册: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下册: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小学二年级】上册: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下册: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及解释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及解释

人教版一到六年级古诗词及解释画唐朝.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看着画,远看好像真的山,有色彩.走近一听,却没有声音.春天过去了,可花还没有谢,即使有人来,画上的鸟儿也不会被吓走!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

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思:思念。

【韵义】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春晓唐。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①春晓:春天的清晨。

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早晨的来到。

③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④夜来:夜里。

【译文】春日酣梦不知不觉到了早晨,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

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雨声,感叹不知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1)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3)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4)醉:迷醉,陶醉。

(5)散学:放学。

(6)纸鸢:风筝。

【题解】《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词注释翻译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词注释翻译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词注释翻译赏析注释】⑴所见:看到的。

⑵骑:骑乘。

⑶振:震动。

⑷樾:林荫处。

⑸意欲:想要。

⑹捕:抓。

⑺蝉:知了。

⑻闭口:停止歌唱。

【译文】牧童骑着黄牛,在林荫处高声唱歌,歌声震动山林。

他想要抓住唱歌的知了,但突然间却停止了歌唱。

鉴赏】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看到的一幅乡村牧童唱歌的画面。

前两句描写了牧童骑黄牛在林荫处唱歌的情景,用一个“振”字,一个“樾”字,把唱歌的声音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后两句叙述了牧童想要抓住唱歌的知了,但却突然停止了歌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瞬间美好的感受和珍惜。

全诗简洁明了,语言朴实自然,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

译文】漫步在崎岖的寒山石径上,___升腾之处有人家。

停下车子,坐在枫林里享受傍晚时分的美景,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艳。

鉴赏】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深秋时节漫步于寒山之上的情景。

诗人以“石径斜”、“白云生处”等细节描绘了山的高远和险峻,同时也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和神秘。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美景的热爱和赞叹。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清新,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

译文】悠悠的秋风吹动着江面和梧桐树叶,传来寒冷的声音。

这时,我想起了离家在外的旅客的思乡之情。

我听到有儿童在夜深人静的篱笆旁抓蟋蟀,只有一盏灯亮着。

鉴赏】___以深沉的思维和细腻的笔触,将夜晚的景象和人情交织在一起,展现出深刻的意境。

诗中的“萧萧梧叶送寒声”表现出深秋的凄凉,而“江上秋风动客情”则表达了旅人思乡的心情。

最后,诗人通过描写儿童抓蟋蟀和篱笆旁的一盏灯,表现出夜晚的宁静和生活的朴素,使整首诗更具有生活气息。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1)潋滟:水面波光潋滟。

(2)空蒙:山色被雨雾笼罩,看不清。

(3)西湖: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是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泊之一。

(4)西子:杭州美女的代称。

(5)淡妆浓抹:形容山色淡雅、水色浓郁。

(6)总相宜:完全相配。

译文】湖水波光粼粼,晴空万里山峦若隐若现,雨后的山色更显得神秘莫测。

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词大全人教版(带译文打印版)

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词大全人教版(带译文打印版)

【小学一年级】上册:《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下册:《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学二年级】上册:《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册:《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学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萧萧:风声。

②挑:捉。

③促织:俗称蟋蟀。

④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人有重阳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②山东:指华山以东。

③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译文:独自个漂泊在外作他乡之客,每逢到佳节时倍加思念亲人。

今天在这远远的地方,我料想兄弟们在那些登高之处,一定都插戴着茱萸呢,可是,其中却少了我一个人!《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开,长江畅通奔流,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回旋。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大全(带译文)1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大全(带译文)1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大全【小学一年级】上册: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下册: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小学二年级】上册: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下册: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及文言文大全含注解译文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及文言文大全含注解译文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小学一年级】上册:1、一去二三里yī qù èr sān lǐ【宋】·邵雍·【sòng 】?shào yōng ?一去二三里,yī qù èr sān lǐ烟村四五家。

yān cūn sì wǔ jiā亭台六七座,tíng tái liù qī zuò八九十枝花。

bā jiǔ shí zhī huā【注释】⑴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⑵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⑶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⑷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⑸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题解】这是一首儿歌。

此诗选取诗的第一句作标题,这是古诗标题的一种方法。

“一去二三里”,即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远的意思。

“二三”表概数,并非实指。

下文中的数字也是这种用法。

【译诗】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看见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住着几户人家。

村庄里还有一些亭台,亭边村旁开满了许多美丽的野花。

【赏析】这是儿歌中的数数歌.内容简单,又画面生动。

富有节奏、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

诗句由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图。

2、画huà【唐】·王维·【táng 】?wáng wéi ?远看山有色,yuǎn kàn shān yǒu sè近听水无声。

jìn tīng shuǐ wú shēng春去花还在,chūn qù huā hái zài人来鸟不惊rén lái niǎo bú jīng注词释义: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②惊:吃惊,害怕。

〖译文〗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及译文(17首古诗词+2篇文言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及译文(17首古诗词+2篇文言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及译文1、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2、迢迢牵牛星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3、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4、长歌行汉·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译文】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5、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戴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6、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全集-含译文及注释(可直接打印)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全集-含译文及注释(可直接打印)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全集一年级(上下册)智建领航者江南汉乐府〔两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注释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 正好”的意思。

静夜思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注释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词释义、译文和鉴赏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词释义、译文和鉴赏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大全(带注释、译文、鉴赏) 【小学一年级】上册: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2 )疑:好像。

(3)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鉴赏】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下册: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注释】1.春晓:春天的早晨。

2.闻:听。

【译文】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鉴赏】《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非常独到。

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

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⑪村居:住在农村。

⑫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⑬醉:迷醉,陶醉。

⑭散学:放学。

⑮纸鸢:鸢:老鹰。

纸鸢:风筝。

【译文】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

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鉴赏】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风光,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后两句叙写了儿童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人教版小学文言文古诗及释义

人教版小学文言文古诗及释义

一至六年级文言文古诗及释义杨氏之子(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甚:很。

②惠:智慧。

③诣:拜见。

④乃:就,于是。

⑤示:给……看。

⑥曰:说。

⑦未:没有。

⑧设:摆设。

梁国有一位杨家的孩子,才九岁,却很聪明。

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孩子出来。

孩子为孔君平摆上水果,水果里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

”孩子应声回答说:“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家的禽鸟。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①绝:断绝。

②鼓:弹。

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④哉:语气词。

⑤峨峨:高。

⑥兮:语气词。

⑦洋洋:广大。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曲。

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太好了,真像巍峨的泰山在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太好了,真像奔腾的江河向前!”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领悟他的心意。

子期去世了,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就毁掉琴,一辈子不再弹琴。

学弈(《孟子·告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弈:下棋。

②通国:全国。

③诲:教导。

④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⑤援:引,拉。

⑥缴:带丝绳的箭。

⑦俱:一起。

⑧弗:不。

⑨矣:了。

⑩为:因为。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一心想着有天鹅就要飞来,想拉弓搭箭射天鹅。

70首人教版小学语文必背古诗词(附译文)

70首人教版小学语文必背古诗词(附译文)

70首人教版小学语文必背古诗词(附译文)1、江南(汉乐府)【原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青年男女在江边采莲,茂盛的莲叶在江中生长,有些游鱼在莲叶间穿梭往还。

鱼儿一会儿游向东,一会儿游向西,一会儿游向南,一会儿游各北,无拘无束,怡然自得。

2、敕勒歌(北朝民歌)【原文】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幕象毡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

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大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牛羊就显现出来。

3、咏鹅(骆宾王)【原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呷哦,呷哦,”——多好看的鹅!曲着脖子仰起头,对着青天唱赞歌。

雪白的毛,碧绿的水,一对鲜红的脚掌,轻轻地,拨弄起两行清清的水波。

4、风(李峤)【原文】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5、咏柳(贺知章)【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如玉雕一样的新柳碧玉婆娑,无数柔嫩的柳条挂下来象丝带一样。

细长的柳叶是谁剪出来的呢?原来二月的春风就是一把神奇的剪刀。

6、凉州词(王之涣)【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黄河远远流淌直飞上白云端,孤零零一座边城屹立在崇山峻岭间。

兵士们何必吹着羌笛奏起衰怨的《折杨柳》,温情的春风难以吹过玉门边关。

7、登鹳雀楼(王之涣)【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太阳贴着山落下去了,黄河水滚滚流向大海。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更壮观的景色,那就得再登上一层楼。

8、春晓(孟浩然)【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译文】春夜里贪睡眠不知不觉天已破晓,醒来时四处已传来鸟儿的啼叫。

人教版小学年级古诗词大全首文言文篇带注释

人教版小学年级古诗词大全首文言文篇带注释

人教版小学年级古诗词大全首文言文篇带注释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人教版小学1-6年级古诗词大全53首及文言文4篇(带注释)2018年6月整理【小学一年级】上册:3首1、识字一《一去二三里》【宋】邵康节 p44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第1课《画》【唐】王维 p59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3、第6课《静夜思》【唐】李白 p7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年级下册:4首1、第4课《春晓》【唐】孟浩然 p1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第4课《村居》【清】高鼎 p1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第13课《所见》【清】袁枚 p59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第13课《小池》【宋】杨万里 p5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学二年级】上册:4首1、第4课:《赠刘景文》【宋】苏轼 p1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第4课:《山行》【唐】杜牧 p16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第25课《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p115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4、第25课《赠汪伦》【唐】李白 p116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年级下册:4首1、第2课《草》【唐】白居易 p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第2课《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p6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第17课《望庐山瀑布》【唐】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仙p76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小学一年级】上册:1、一去二三里yī qù èr sān lǐ【宋】·邵雍·【sòng 】?shào yōng ?一去二三里,yī qù èr sān lǐ烟村四五家。

yān cūn sì wǔ jiā亭台六七座,tíng tái liù qī zuò八九十枝花。

bā jiǔ shí zhī huā【注释】⑴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⑵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⑶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⑷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⑸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题解】这是一首儿歌。

此诗选取诗的第一句作标题,这是古诗标题的一种方法。

“一去二三里”,即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远的意思。

“二三”表概数,并非实指。

下文中的数字也是这种用法。

【译诗】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看见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住着几户人家。

村庄里还有一些亭台,亭边村旁开满了许多美丽的野花。

【赏析】这是儿歌中的数数歌。

内容简单,又画面生动。

富有节奏、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

诗句由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图。

2、画huà【唐】·王维·【táng 】?wáng wéi ?远看山有色,yuǎn kàn shān yǒu sè近听水无声。

jìn tīng shuǐ wú shēng春去花还在,chūn qù huā hái zài人来鸟不惊rén lái niǎo bú jīng注词释义: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②惊:吃惊,害怕.〖译文〗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

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

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

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赏析】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

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仅仅是如此吗?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吗?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

徒留下多少悔恨?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

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而我们又将归往何方?去追寻什么呢?【链接】我知道:中国画:简称“国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

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3、静夜思jìng yè sī【唐】·李白·【táng 】?lǐ bái ?床前明月光,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疑是地上霜。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举头望明月,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低头思故乡。

dī tóu sī gù xiāng注词释义: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

以为。

举:抬,仰。

古诗今译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

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1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下册:4、春晓chūn xiǎo【唐】·孟浩然·【táng 】? mèng hào rán ?春眠不觉晓,chūn mián bú jiào xiǎo处处闻啼鸟。

chù chù wén tí niǎo夜来风雨声,yè lái fēng yǔ shēng花落知多少。

huā luò zhī duō shǎo注词释义眠:睡觉。

闻:听见。

啼鸟:鸟鸣。

夜来:昨夜。

古诗今译名句赏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

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

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

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

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

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

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5、村居cūn jū【清】高鼎【qīng 】gāo dǐng草长莺飞二月天,cǎo zhǎng yīng fēi èr yuè tiān拂堤杨柳醉春烟。

fú dī yáng liǔ zuì chūn yān儿童散学归来早,ér tóng sàn xué guī lái zǎo忙趁东风放纸鸢。

máng chèn dōng fēng fàng zhǐ yuān【注释】⑴村居:住在农村。

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醉:迷醉,陶醉。

⑷散学:放学。

⑸纸鸢:鸢:老鹰。

纸鸢:风筝。

【题解】《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

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

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农村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6、所见suǒ jiàn【清】袁枚【qīng 】yuán méi牧童骑黄牛,mù tóng qí huáng niú歌声振林樾。

gē shēng zhèn lín y uè意欲捕鸣蝉,yì yù bǔ míng chán忽然闭口立。

hū rán bì kǒu lì[注释]1、欲:想要。

2、捕:捉。

3、鸣:叫。

4、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简析]讲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

他唱着山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震荡的意思,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诗歌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小牧童,多么自在神气;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动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就留给读者去自己想像了。

7、小池xiǎo chí【宋】杨万里【sòng 】yáng wàn lǐ泉眼无声惜细流,quán yǎn wú shēng xī xì liú树阴照水爱晴柔。

shù yīn zhào shuǐ ài qíng róu小荷才露尖尖角,xiǎo hé cái lù jiān jiān jiǎo早有蜻蜓立上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