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区域特征分析的方法

合集下载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地理特征是指地球表面某一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水文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差异较大,这些特征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分布、人口聚集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

本文将对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分析,以增进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一、地形地貌分析地形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各种地貌的总称。

不同的地球地区由于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

地形地貌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1. 高原地区高原地区一般指海拔较高、地势较平坦的地区。

高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气候条件较稳定,适合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此外,高原地区还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煤矿、铜矿等,这为该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2. 山地地区山地地区是指地势较高、崎岖不平的地区。

山地地区由于地形复杂,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导致其农业生产和交通发展相对困难。

然而,山地地区却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林资源,这促进了其发展水电、旅游等产业。

3. 沿海地区沿海地区是指地处海洋和陆地交界处的地区。

沿海地区地势较低,水文条件丰富,具有良好的温湿气候,适合农业、渔业和工业的发展。

此外,沿海地区还具有独特的海洋资源,如港口、海鲜等,这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气候特征分析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态。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差异很大,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农牧业生产、人口分布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

1. 干燥地区干燥地区一般指水分供给不足的地区。

干燥地区主要分布在世界的内陆地区,由于降水量稀少,水资源匮乏,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然而,干燥地区的草原资源非常丰富,适合发展畜牧业。

2. 湿润地区湿润地区是指气候温湿度较高,降水充沛的地区。

湿润地区的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的发展,因此粮食生产较为丰富。

此外,湿润地区的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渔业和水产养殖等产业。

3. 寒冷地区寒冷地区一般指气温较低的地区。

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第1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教案 选择性高中选择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第1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教案 选择性高中选择性地理教案

【第一节区域的含义和类型】之小船创作1.概念:区域是人们根据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的空间范围。

2.划分目的:认识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3.特征:(1)具有某种自然或社会、经济、文化等地理特征。

(2)占据着一定的空间范围。

(3)区域边界有些是明确的,如各级行政区的边界;有些则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如干旱区、湿润区等自然区的边界。

1.常用划分方法(1)根据区域内部地理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①按照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自然区域:高原区、热带雨林区、红壤地带等。

②按照人文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稻作农业区等。

(2)根据区域内部关联特点划分①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划分的行政区。

②按照贸易关系紧密程度划分的贸易区。

2.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大尺度区域:一般指全球或全大陆。

(2)中尺度区域:一般指较大地区或较大面积国家。

(3)小尺度区域:一般指局部地区。

1.热带雨林区与热带草原区有明确的界线( )2.“长三角”地区属于小尺度的区域。

( )3.华北平原区域内部的地形特征相对一致。

( )4.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按照自然特征划分的。

( )5.经济全球化体现了区域的A.整体性B.差异性C.联系性D.开放性提示:1.×热带雨林区和热带草原区属于自然区,二者之间的界线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2.ד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共涉及三省一市的26个市,属于中等尺度区域。

3.√同一区域内部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区域内部的地形特征相对一致。

4.×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按照人文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划分的人文区域。

5.D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区域开放性的表现。

]区域的含义及划分试验区总体方案。

国务院批准的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山东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为119.98平方千米,涵盖济南、青岛、烟台三个片区。

高中地理区域突出特征教案

高中地理区域突出特征教案

高中地理区域突出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地理区域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区域的概念及其分类。

2. 选取特定的地理区域(如黄河流域、长江三角洲等),分析其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的突出特征。

3. 探讨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和改变这些区域的地理环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提供基础知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地理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区域特征。

3. 实地考察(如可行),增强学生的实地观察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简要介绍地理区域的概念。

2. 知识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地理区域的分类和特征,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 案例分析:选择黄河流域作为案例,分析其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水系分布、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自然条件,以及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经济活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黄河流域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的影响。

5. 实践操作: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6. 总结反馈:学生展示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的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检查学生的调查报告,评价他们的分析和实践能力。

3. 设计相关的测试题目,检验学生对地理区域特征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的反应和参与情况等。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高级地理常见题型解法归纳 地形的特征问题的求解方法

高级地理常见题型解法归纳 地形的特征问题的求解方法

高级地理常见题型解法归纳地形的特征问题的求解方法高级地理常见题型解法归纳-地形的特征问题的求解方法地理学中,对于地形的特征问题,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题型。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高级地理题型进行解法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答这些问题。

河流地形的问题求解方法对于河流地形的问题,常见的题型包括河流形态、摩擦力与地貌等。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步骤:1. 了解河流形态的特征:首先,要了解不同形态的河流在地貌上的差异,如冲积平原、峡谷等。

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地形对河流形态的影响。

了解河流形态的特征:首先,要了解不同形态的河流在地貌上的差异,如冲积平原、峡谷等。

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地形对河流形态的影响。

2. 研究摩擦力与地貌的关系:摩擦力对地貌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河流的水流速度和地貌特征之间的关系来解决这类问题。

研究摩擦力与地貌的关系:摩擦力对地貌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河流的水流速度和地貌特征之间的关系来解决这类问题。

3. 分析地形的变化原因:对于一些特殊的地形问题,我们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例如,一个河流形态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

通过找出变化的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解答这类问题。

分析地形的变化原因:对于一些特殊的地形问题,我们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例如,一个河流形态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

通过找出变化的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解答这类问题。

山地地形的问题求解方法山地地形的问题通常涉及山脉的形成、抬升和侵蚀等。

以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1. 了解山脉形成的原因:山脉的形成通常与地壳运动有关。

了解不同的地壳运动类型对山脉形成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与山地地形有关的问题。

了解山脉形成的原因:山脉的形成通常与地壳运动有关。

了解不同的地壳运动类型对山脉形成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与山地地形有关的问题。

2. 研究山脉的抬升和侵蚀:山脉的抬升和侵蚀是山地地形问题的重点。

高中地理教学参考:剖析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与重心演变

高中地理教学参考:剖析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与重心演变

高中地理教学参考:剖析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与重心演变一、引言城市是人类最为致密聚居的地方,也是人类活动空间和经济发展的中心。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使得城市内部空间分布和重心演变成为了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和重心演变,旨在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二、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城市内部空间分布是指城市地理生活空间中的各种要素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规律。

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区与辐射区的划分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的第一个特征是核心区与辐射区的划分。

城市的核心区是城市功能和生活最为集中的区域,通常是市中心区、商业中心区和政治文化中心区。

而城市的辐射区则是核心区周围逐渐扩散的区域,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交通区等。

2.三大功能区的存在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的第二个特征是三大功能区的存在。

城市的三大功能区分别是居住、商业和工业区。

居住区包括的是整个城市内的住宅建筑物,在这一区域中,通常也包括一些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和公园等。

商业区是指集中了各种商业、服务和娱乐业的一块区域。

而工业区则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医药工业等集中的区域。

3.环带状结构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的第三个特征是呈环带状结构。

城市内部呈现环带状结构,通常是因为城市的历史发展和规划举措引起的。

城市内部的环带结构不仅体现出城市发展的历史,也反映出当时城市发展的需求和政策。

三、城市重心的演变城市重心的演变是指城市不同时期城市发展方向的转变,也可以说是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色和方向的变化。

城市重心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城市历史为依据城市重心的演变,往往是以城市历史为依据的。

古代的城市重心通常是城市的中心点,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重心向周围扩散,新的城市重心形成。

现代城市重心的演变,除了历史因素还与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有关。

2.城市环境的改变城市环境的改变是城市重心演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会在城市的中央区域形成相应的治理模式和规划布局,也会引起周边区域的变化。

高中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高中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高中区域地理学习方法高中区域地理学习方法一区域地理在高考中,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许多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成因、规律及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和验证。

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树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一定不要只机械地重复一遍初中地理课本,而应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建立知识框架与体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上,并以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指导,结合高考训练要求进行复习整理。

鄙人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区域地理复习的简单方法与思路,供同仁们参考,便于学生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第一、推出区域地理复习模式,便于全体学生复习归纳总结。

一、自然地理特征。

复习的思路与内容是: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和矿产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时,对土壤特征一般不作分析。

(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区域的位置和地形,往往决定这个区域的气候特征,而区域气候和地形又往往决定区域的水文和植被,水文和植被往往决定区域土壤的形成)二、人文地理特征。

复习的思路与内容依次是: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人口与城市特点。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看似简单,但复习时掌握复习方法,理清复习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加强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联系。

例如,用南亚季风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南亚西南季风进退对南亚农业的影响。

在复习东南亚地理位置时,一定要结合板块知识,巩固东南亚多火山、地震、滑坡、海啸多发的原因。

用风带、气压带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南部分布广泛的原因等等。

又如东亚季风气候显著,要注意知识的联系与高考要求的连接----⑴季风气候的特点,⑵为什么东亚地区季风气候显著,⑶东亚季风气候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

【高中地理】如何正确的描述地理位置特征

【高中地理】如何正确的描述地理位置特征

【高中地理】如何正确的描述地理位置特征(一)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从地形、气候、植被、河流和土壤几方面入手。

2、对地理位置的描述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3、对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组成、地势特点、海拔地势、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4、对气候特征的描述: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入手。

5、描述天气及天气变化:温度、湿度、风力和风向,阴晴气压等。

6、对河流特征的描述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的大小、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现象水能。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和形态、河网密度、落差和峡谷的分布。

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7、确定有关自然带类型1、水平面上的气候对应的自然带;2、高度坡向(阳坡阴坡,背风否)(二)、人文要素的分布特点描述1、农业特点的描述:农业地位、农业类型、主要家产品、主要农业分布地区、主要作物、耕作方式、制度、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商品率。

2、工业特点描述:工业地位工业部门工业产品、工业分布原料和市场的依赖程度等等。

3、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的描述:面状分布:平原、线状分布:沿河流海岸线交通线分布、斑点状分布沙漠中绿洲。

4、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描述: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要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

①、“点”状分布一般有“众星拱月状”,“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

高中地理区域的开放性特征

高中地理区域的开放性特征

高中地理区域的开放性特征地理学是一门涉及地球表面、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教育中,我们常常学习各个地理区域的特征。

而本文将聚焦于地理区域的开放性特征,探讨这一重要概念对地理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影响。

一、开放性区域的定义与特征开放性区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相对开放的地理区域,其与其他地理区域相对而言,具有特定的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特征。

1.地理特征开放性区域通常具备以下地理特征:相对扁平的地势,容易形成广阔的开放空间;广袤的土地,适合农业生产和人类定居;丰富的水源和水系,为人类生活提供水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活动的开展。

2.人类活动特征开放性区域在人类活动上也表现出一定的特征:农业活动是开放性区域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农民通过耕种、养殖等农业生产实现生计;开放性区域往往是交通通道的形成地,经过这些区域的交通线路较多,有利于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开放性区域还有较高的迁徙率,人口的迁移速度较快。

二、开放性区域的影响与意义开放性区域的存在对地理环境、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1.地理环境影响开放性区域的相对扁平地势,使其成为自然环境中的聚集点。

这些区域的广阔土地和丰富水源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区域,同时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2.人类社会影响开放性区域的农业活动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农产品资源。

农民通过开垦土地、耕种作物和养殖经营,实现了食物的自给自足和农产品的市场化,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经济发展影响开放性区域的交通便利性,使其成为商品交换和贸易的重要节点。

经过这些区域的陆路、水路和空运输线路,拉近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联系。

同时,开放性区域的人员流动、劳动力迁移也推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三、案例分析:中欧班列的开放性特征以中欧班列为例,可以更具体地分析开放性区域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中欧班列是连接中国和欧洲之间的陆地铁路运输线路,经过多个开放性区域。

最新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精品版

最新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精品版

2020年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精品版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考点】根据区域图和相关材料,分析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天气和气候、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等。

【典型例题】(高考北京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

(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

)(4)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问题。

【方法剖析】1.地形特征的分析五种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试题中,地形判读常以等高线的形式给出,因此,这里还需要掌握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

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读数值范围和极端值的大小;二读弯曲方向和延伸方向,等值线向高值凸出数值为低,向低值凸出数值为高(“凸高为低,凸低为高”);三读疏密程度,根据疏密程度判断地理要素变化的缓急,等值线越密,变化越急,反之,变化越缓;四读局部小范围闭合,若闭合圈上的数值与其周围数值较大的等值线数值相等,则圈内的数值比闭合圈上的值更大,反之,若闭合圈上的数值与周围数值较小的等值线数值相等,则圈内数值比闭合圈上的值更小;最后再结合具体相关知识和特征进行解读。

2.气候特点的分析世界各地气候是千差万别的,同一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也有一些差异。

气候特征一般可以根据典型的气候特征描述。

如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但如果题目中给出了气温降水资料,一般应当根据数据来描述。

学好高中地理最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学好高中地理最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学好高中地理最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学好高中地理最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现在的地理,并不象过去的地理那么的简单了,对于现在的地理是难度加深的,容量变大,所以我们的学习方法也要随着改变,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学好高中地理最有效的方法和技巧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学好高中地理最有效的方法和技巧理解地理学的特点,明确学习思路1.地理学科特点地理学科的特点表现为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其突出的工具是地图和图像图表,其突出的规律、原理是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地理变化过程,地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中突出品质是批判性和战略性。

2.高考会考对地理考查要点地理高考和会考都努力体现地理学科特色,考查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强调知识点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质量,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地理课程改革的思想,选材广泛,材料新颖,创设全新情境,体现公平,联系实际,解答现实问题,具有时代气息,关注热点问题,考查人文素养,重视培养人文精神。

3.不同的地理内容,学习方法有不同的要求地理学科是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学科,其中自然地理宜采用理科的学习方法。

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区域地理重点是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

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地图和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区域的分析方法。

学好高中地理最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二)文理交融,学法兼用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高中地理超全答题模板

高中地理超全答题模板

高中地理超全答题模板一、自然地理特征分析1. 描述某地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周边地区的相邻关系等。

2. 判断气候类型:看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从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分配以及空间分布来分析。

3. 判断地形类型: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分析,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形态闭合的区域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为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为山地;(2)根据海拔与相对高度分析;(3)根据特殊地貌分析。

如喀斯特地貌。

4. 河流流向判定:主要考虑地势高低及地势起伏状况。

5. 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从流量、水位(含汛期、枯水期、断流)、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

二、人文地理特征分析1. 农业地域类型分析:根据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因素考虑。

2.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根据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运输、土地租金等因素考虑。

3. 交通线路布局:考虑自然因素(地形、气候等)、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基础)、军事因素(国防需要)等因素。

4.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考虑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经济因素(农业、工业基础、市场、交通等)、社会因素(科技、军事、宗教、政府政策等)等因素。

三、区域地理特征评价1.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评价:包括产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危害性及解决措施等。

2.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从区位条件、资源状况、工业发展状况、农业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四、地图类题目答题模板1. 经纬网地图方向定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南北方判断:在北半球,纬度值向北增大为高纬度;在南半球纬度值向南增大为高纬度。

根据极点判断南北极。

根据特殊的经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180°经线可判断半球位置。

特殊点法可快速定位经纬网地图上的重要点(如城市、港口、矿产等)的位置。

2. 等值线地图估算:山谷相反凸高降低大小一致闭合必守(山谷线规律)(河流平原)中等高线图陡崖不可攀根据局部地区出现等高线闭合判断地形类型(山顶、鞍部、山谷)。

高中地理第1章认识区域第1节区域及其类型学案2

高中地理第1章认识区域第1节区域及其类型学案2

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掌握区域的划分指标。

(区域认知)3.结合当地实际,掌握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区域类型。

(地理实践力)一、区域的特征1.含义: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

2.基本特性(1)区域整体性。

区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的一个整体,所占据的空间就是该区域的范围。

(2)区域差异性。

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性,它既来自区域内各要素,也来自区域整体。

(3)区域开放性。

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各种联系。

(4)区域动态性。

区域的类型和范围是可以变动的。

[易误点拨]“区域”和“地域”“区域”和“地域”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二、区域的类型1.区域划分指标错误!2.区域的类型(1)按照区域尺度大小划分:大尺度区域和中小尺度区域.(2)按照区域性质划分1.区域之间的界线都是明确的。

()2.区域内部不存在差异。

()3.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指标属于综合指标. ()4.深圳经济特区属于功能区。

()5.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下列区域中主要按照自然地理指标划分的是()A.东北平原B.黑龙江省C.俄罗斯D.沪宁杭工业区提示:1.×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2.×区域内部特征是相对一致的,而差异是绝对存在的.3.×干湿地区的划分指标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属于单一指标。

4.√深圳经济特区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5.A[东北平原是按照地形来划分的,而地形属于自然因素;黑龙江省、俄罗斯属于行政区,是按照社会经济因素中的政治文化因素来划分的;沪宁杭工业区是按照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工业因素来划分的。

]区域的特征河北雄安新区位于京津冀地区核心腹地,由河北省保定市所辖雄县、容城、安新3县组成.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千米,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千米,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 000平方千米。

总结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总结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总结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总结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篇1】复习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温故而知新,特别是同学们即将进入高三,如何在即将进入高三的暑假里进行有效的复习,显得尤其重要。

高三地理学习与复习的内容多而杂,而且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初高中的教材中。

往往是学了新的,忘了旧的。

如何搞好高三地理的学习与复习,是学生们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一、是要狠抓基础、提高能力。

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

在紧密联系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第二、是要围绕一个中心打好基础。

中心就是主干。

从近几年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于这些主干知识,学生们要准确的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

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

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第三、是要形成两个习惯。

一个是尽早训练,形成正确的答题习惯。

另一个是形成关注热点、拓宽视野的习惯。

第四、抓住三种图表,提高识别地理特征的能力。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物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考试也经常以图表为载体考察地理知识,联系政治、历史。

图表可分为三种:一是等值线图,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二是统计图表;三是区域地图。

高中区域地理:区域特征知识大盘点

高中区域地理:区域特征知识大盘点

高中区域地理:区域特征知识大盘点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

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一、把握区域特征:主要是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

复习时一般可这样分析区域: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 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如太平洋水系等)、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度)、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间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⑴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高考地理】高中地理:如何进行地理区位因素分析

【高考地理】高中地理:如何进行地理区位因素分析

【高考地理】高中地理:如何进行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一、进行区位选择需坚持以下原则1. 可持续原则这是区位选择的核心原则。

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该地区工业、农业、商业、城市、交通、旅游等的区位因素,以寻求这种布局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它强调经济发展首先要与资源、环境协调,工农业生产布局完成后要能得到很好的经济效益,要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2. 主导性原则不同的产业部门,其投资要素中各要素所占的比例不同,区位选择中一般要看是否满足其主导性需求。

如装配工业类(普通服装)要看是否有廉价劳动力;冶金工业(炼铝业)看是否有廉价电力和原料;饮料业(啤酒)看是否有便捷的市场;商品粮基地的主导因素是优良土地和水热条件;花卉业的主导因素是市场和水源;宁夏平原水稻种植的主导因素是水源;南疆长绒棉种植主导因素是昼夜温差大。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了解和把握区域特征。

因此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

如以农业为例: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华北平原——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制约因素是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多发洪涝灾害。

3. 因地制宜原则细心地分析给定的环境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是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的基本方法。

如“珠三角”的区位优势是邻近港澳台,面向东南亚,对外贸易的优势无限,宜大力发展外需性产业;武汉的区位优势是“九省通衢”,对内贸易的优势无限,宜大力发展内需性产业;上海的区位优势是具有中国“大地理中心”的位置——长江流域出海口、南北沿海航线的中点,对内、对外均有无限优势,发展内、外需性产业均可。

高中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高中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高中区域地理复习方法高中区域地理涵盖了世界的各个地区的地域特征、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方面内容,从地理科学的角度探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差异和联系。

为了更好地复习高中区域地理,下面将介绍几种复习方法。

一、整体复习法区域地理是一个整体,因此整体复习法是比较常见的方法。

复习时需要学习各地区的地形、气候、陆地利用、资源分布、产业等全貌,将整个地理概括为总体,并对其进行梳理。

这种方法有利于筛选信息、快速了解各地的差异和联系。

二、分类复习法分类复习法指的是梳理各地区的特征,并进行分类归纳。

复习时可以将各地区的气候、地形、水域、食品、能源、文化、经济等信息归类分拣,然后对各类别进行梳理和总结。

这种方法有利于加深对区域地理的理解,了解各地区的共性和差异。

三、区域对比法复习时也可以采用区域对比法,以更深入的角度了解各地的区别。

这种方法需要比较不同区域之间的气候、资源、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以观察其产生的原因。

对比的对象是同一地貌区域内的不同地区,可以从地质构成、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比较。

四、模拟考试法练习和试验复习方法时,可采用类似于中考和高考的模拟测试。

这可以更好地评估自己的掌握程度,找出掌握不足的信息,帮助提高复习的效果。

模拟考试除了能够锻炼考试技巧外,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正式考试做好准备。

五、案例分析法区域地理是一个现实世界的学科,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考试时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选择几个具代表性的案例,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这些案例中了解其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文化传承以及经济发展,这个方法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总之,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但学会选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更坚定地理解、理解,且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希望以上介绍的复习方法,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高中区域地理。

高中地理“区域特征”复习指导

高中地理“区域特征”复习指导

高中地理“区域特征”复习指导1.区域特征包括自然环境特征、资源环境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和人地关系特征(如下图所示)。

2.用整体性思维认识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位置、气候、地质、地形、河流、湖泊、生物、土壤和自然资源等,其中气候和地貌是最重要的因素,植被和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最明显的标志。

(1)注意把握自然地理要素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以要用整体性的思维把握住各个要素间的关系。

如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表现为:①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阻挡了湿润气流深入内地,使大陆西部的气候类型自南向北呈带状分布在西部沿海狭长地带;部分海拔较高的山地形成高山气候;落基山脉和海岸山脉之间是高原、盆地,因为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因此降水稀少,成为半干旱地区,有荒漠景观。

②中部平原:地势低平,贯通南北,无东西走向的山脉,是冬夏季节冷暖气流的通道,大陆性较强。

③东部:低缓的高原、山地,对大西洋湿润气流的阻挡作用不显著,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2)注意抓住区域特征。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某地由于所处的位置、所具备的条件、影响因素有别于其他地区,形成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因此分析该地区的影响因素时要抓住主导或制约因素,利用环境整体性推导出其他要素特点。

如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所以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在干旱的环境下,其地貌类型、植被景观、河流特点、农业类型、村镇分布等都具有干旱地区的特点。

(3)用高中地理规律和原理进行阐释。

对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重点是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认识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掌握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如影响红海海水盐度的因素有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淡水的注入、地形等。

3.人文地理特征的掌握重在进行迁移分析。

人文地理特征主要描述和阐释的是人口、聚落、交通、农业、工业、商业、城市化、旅游资源、文化景观等,这些知识的掌握重在进行知识迁移。

深入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深入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深入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一、区域认知(一)什么是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何谓区域?区域的尺度有大有小,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分为三个尺度:大尺度区域着重探讨全球或全大陆范围内的分异规律和内部结构特征,从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陆的总体特征。

中尺度区域研究是分析国家或大地区范围内区域总体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大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小尺度区域是揭示局部地区区域特征和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中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区域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①行政区域,人为划定的区域,界线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②自然区域,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③人文区域,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如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还有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④功能区域,区域内部有着共同的职能,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将区域分为三种类型:正式区域(如美国密歇根州的卡拉马祖市)、功能性区域(美国密歇根西南的水果带)、感知区域(如卡拉马祖作为密歇根湖的雪带资本是感知区域)。

这些区域类型是动态的,随着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变化而变化。

美国国家课程标准给出的区域概念在中小学三个阶段要知道理解的水平,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区域概念的进阶发展。

第一阶段(幼儿园-4年级):区域是地球表面具有特殊自然或人文特征的地区。

第二阶段(5-8年级):地表具有不同类型的区域。

第三阶段(9-12年级):区域由不同系列的标准所决定,并且地方能够被包含到不同类型的许多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区域特征分析的方法
区域特征分析是高考试题的主旋律。

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背景中提供区域图和相关资料,进行空间定位,概括区域自然和人文的基本特征,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确定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区域特征分析的内容和思路
1.区域特征分析的内容
区域地理特征内容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描述)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人口、聚落、文化等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

要运用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包括气候的特点、成因;地貌的特点、成因;水文特征;土壤、生物与自然带分布原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时空变化等。

关注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典型案例的应用,包括资源和能源分布特点;工业、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和发展趋势;城市和城市化发展;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类型;旅游资源特征与旅游业发展;人口与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

2.区域特征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该地区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

气候进而影响水文、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便构成了区域自然特征。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开发和利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经济活动,从而构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①位置特征: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交通位置。

②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地势高低、主要地形区。

③气候特征:
气温和降水的数值特征、气候类型、气候特点。

④水文特征:
河流汛期、流量、冰期、含沙量、落差等。

⑤人口特征:
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人口分布。

⑥经济特征:
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农业区和工业区分布、主要产品和部门等。

⑦环境特征:
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

这些内容只是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思路,并不是每个区域特征的分析和比较都要考虑上述所有因素,而是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典型例题
下图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

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该国地形、地势特点。

(2)推测该国降水特点及成因。

(3)分析该国水能资源的开发条件。

(4)说明该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

分析:
本题以某国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考查同学们从文字、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区域自然环境特点的描述、判断及成因阐释的能力,对区域发展条件的评价及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探讨和阐释的能力。

第(1)题,地形(地貌)特征主要从地形种类(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海拔等方面概括。

由图示山峰高度和200米等高线的分布可得出地形绝大部分为山地,地势北高南低,起伏大。

第(2)题,降水主要从年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方面分析,降水特点的成因主要从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及水文等方面分析。

由图中经纬度可判断该国在喜马拉雅山南坡,北部高山区为高山气候,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

第(3)题,水能资源的开发条件可从自然条件、经济因素和技术水平等方面考虑。

由图中的河流分布、地形特点可得出该国具有河流多、流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水电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对水电的需求,该国经济落后,而水电投资大,资金投入成为该国水电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该国技术力量缺乏,也制约了水电的开发。

第(4)题,结合题干信息“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和地形、气候特点可知该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

其原因为人口压力大,经济落后,传统农牧业发展和生活燃料需求对植被破坏严重。

答案:
(1)(绝大部分为)高山地区(山地),北高南低,地表高低悬殊(山高坡陡)。

(2)特点:(除北部高山地区外,)年降水丰富(降水量多),集中于夏(雨)季。

成因:夏(雨)季,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丰沛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


(3)(山高谷深,)河流多;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经济落后,)经济投入不足,技术力量缺乏。

(4)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

人为原因: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经济落后,)传统农牧业发展,生活能源需求,(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