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病名解集锦
口腔黏膜病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口腔黏膜的危险区:指口底舌腹的U形区(1分)、口角内侧黏膜的三角形区域(1分)、软腭复合体(1分),发生在这些部位的口腔癌前病变具有更高的癌变可能性科布内现象:某些皮肤病(如BD、LP、银屑病、感染性湿疹性皮炎)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反应(1分),表现为外观正常的皮肤(1分),在受到搔抓或外伤或衣物的压力(皮带)的刺激后,即出现上述皮肤病典型损害的现象(1分)。
过敏性接触性口炎:①是指口腔黏膜接触了外界的过敏原后而导致的局部炎症性反应,见于过敏体质者。
发病过程中还可能加杂化学毒性刺激因素的参与,②多属迟发型变态反应,③口腔治疗和修复材料、化妆品、药物局部使用均可导致发病。
固定性药疹:变态反应性口炎的一种,指服用或接触相同变应原后,在同一部位反复以同一形式发生病损。
斑:黏膜上较局限的颜色异常的损害,大小不定,不高出黏膜表面,不变厚,无硬结改变。
更迭与重叠性:同一病变,其损害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生不同类型的损害,称为损害的更迭性(1.5分);不同的病变在损害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称为重叠(1.5分)。
口腔白斑病: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性损害(1分),在临床和组织学上均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1分),是癌前损害(1分)药敏性口炎: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1分),在过敏体质者(1分)的黏膜上所造成的炎症反应和功能障碍(1分)。
尼氏征阳性:用手指侧向推压外表正常的皮肤或黏膜(1分),即可迅速形成水疱;推赶水疱能使其在皮肤上移动(1分);在口腔内,用舌舔及黏膜,可使外观正常的黏膜表层脱落或撕去(1分),这些现象称尼氏征。
为寻常性天疱疮的典型临床特点之一。
斑:指皮肤黏膜上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不高出粘膜表面,不变厚,亦无硬结改变;直径小于2cm称为斑斑片: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的损害,称为斑片。
丘疹: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
斑块(丘斑):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味觉异常或味觉丧失,口腔干燥,粘膜灼痛。
(3)慢性肥厚型 :也称增殖型念珠菌口炎
①好发部位:颊粘膜、舌背及腭部。 颊粘膜病损,常对称地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呈结节状或 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类似一般粘膜 白斑。 腭部病损可由义齿性口炎发展而来,粘膜呈乳头状增生。 ②表层的假膜与上皮层附着紧密,不易剥脱。
临床表现
复发性疱疹性口炎 多见于成人(复发时总是在原先发作过的位置或邻近位置) 以唇部或唇周损害多见 损害特征: a、发病前局部有刺痛、痒痛、缩紧 感或麻木感 b、成簇小水疱出现,可融合成大疱 c、损害部位临近原发部位 d、10小时内出现水疱,24小时左右 破裂、糜烂、结痂,10天左右愈合
(2)甲紫(龙胆紫)溶液:粘膜0.05%浓度,3次/日。
(3)氯已定: 0.2%溶液或1%凝胶 (4)西地碘(华素片):每日3~4次,每次一片含化后吞 服。禁用于碘过敏者。
治疗
(5)制霉菌素(mycostatin):局部5万~10万U/ml的水混 悬液涂布,每2~3小时一次,涂布后可咽下。片剂:4次/ 日,可达到一定浓度后吐出。疗程7~10日。副作用小,
胞饮
HSV与细胞膜融合
细胞内 HSV脱壳
复制和转录
核酸合成 蛋白质氨基酸酸
HSVDNA进入宿主细胞核
装配扩散 急性发作
免疫系统
潜伏
诱因
三叉N节
泪腺 唾液腺
原发性单纯性疱疹
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
临床表现
原发性单纯疱疹
好发于6岁以下的儿童 前驱期症状 全身反应较重 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牙龈广泛充血水肿, 附着龈、龈缘急性炎症 临床病损为成簇的小水疱
口腔黏膜炎的名词解释
口腔黏膜炎的名词解释
口腔黏膜炎是一种口腔疾病,它指的是口腔黏膜组织的炎症反应。
口腔黏膜是覆盖口腔内部的一层薄而柔软的组织,包括唇、颊粘膜、舌、牙龈和软腭等部位。
当黏膜组织受到刺激、感染或其他外界因素引起炎症时,就会出现口腔黏膜炎的症状。
口腔黏膜炎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不同。
其中最常见的类型包括溃疡性口腔黏膜炎、化学性口腔黏膜炎和真菌性口腔黏膜炎。
溃疡性口腔黏膜炎是口腔黏膜表面出现溃疡或溃疡样病变的一种炎症。
通常由口腔黏膜受到机械性损伤、感染、自身免疫或营养不良等因素引起。
患者会出现口腔溃疡、疼痛、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
化学性口腔黏膜炎是由化学物质刺激口腔黏膜引起的炎症反应。
常见的化学物质包括酸、碱、药物和口腔护理产品等。
患者会出现口腔黏膜发红、肿胀、溃疡、刺痛等症状。
真菌性口腔黏膜炎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
最常见的真菌是念珠菌属(Candida)菌种。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更容易感染。
患者会出现口腔黏膜发白、糜烂、疼痛、刺痒等症状。
治疗口腔黏膜炎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包括口腔卫生、口腔漱口液、局部口腔药物等,以减轻症状和促进口腔黏膜的愈合。
而病因治疗则需根据不同类型的口腔黏膜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避免刺激性食物、药物治疗或抗真菌药物等。
总之,口腔黏膜炎是一种口腔疾病,表现为口腔黏膜组织的炎症反应。
根据其病因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溃疡性口腔黏膜炎、化学性口腔黏膜炎和真菌性口腔黏膜炎。
治疗口腔黏膜炎需要综合考虑病因和症状,采取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措施。
口腔黏膜病名解
损害的重叠性:不同的病变在损害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
治疗性诊断:在临床上按照某一种最可能的疾病进行治疗,假如有效,则诊断为这种疾病的可能性较大,否则,则进行另外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上皮更新时间:指组织中全部细胞脱落病补充相等量新生细胞所耗费的时间,口腔黏膜上皮组织更新时间较表皮短,估计约为4~14天
谜脂症:属皮脂腺异位、错生,黏膜上有散在或成簇为团块状的、栗粒大小的淡黄色或黄白色斑疹或丘疹,表面光滑,触之柔软
口腔白色角化病:又称为良性角化病、前白斑。是长期的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所造成的口腔黏膜局部白色角化斑块或斑片
口腔白斑病:是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一部分口腔白斑可转化为癌
斑和斑片:都是指皮肤黏膜上的颜色改变;如果直径小于2cm的局限的颜色异常,称之为斑;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的损害,称为斑片
丘疹:是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基底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为尖形、圆形和扁平形
斑块:又叫丘斑,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可看到有沟裂将病损分割开来
鳞屑:已经或即将脱落的表皮角质细胞,常由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而来
坏死和坏疽:体内局部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较大范围的坏死,又受腐物寄生菌作用而发生腐败,称为坏疽
瘢痕:引起黏膜深部组织损害时,由再生的结缔组织逆行修复,这种修复的结缔组织称为瘢痕
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所致的皮肤黏膜病。临床上以出现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有自限性,易复发。
口腔黏膜:指口腔内的湿润衬里,在功能或结构上具有皮肤和消化道黏膜的某些特点
口腔粘膜病(全)
上皮与固有层别离,基层下疱形成〔银染色〕
类天疱疮,免疫荧
光染色显示基底膜 IgG沉积,呈翠绿
色荧光带状
▪ 病因: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上皮的基底
膜复合体半桥粒蛋白为本病的抗原。
▪ 临床表现
年龄:50岁以上 部位:牙龈多见,腭,颊,舌,还可发生在 眼、尿道、外阴、肛门及皮肤等处 体征:疱壁较厚,色灰白,无边缘扩展
▪ 病 因:自身免疫性疾病
▪ 临床表现:
性别 :女性多见
年龄 :壮年
部位 :1.口颊部的皮肤与粘膜呈蝴蝶斑。鲜红
结痂。
色斑,覆盖白色鳞屑,角质栓塞。 2.唇颊粘膜 红斑样病损,糜烂,出血,
陈旧性:萎缩角化病损周围白色放射状条纹。
▪病理改变
1.表层:过度正角化或不全角化,可见角质栓塞。 2.粒层:明显。 3.棘层:萎缩变薄,局部增生,钉突伸长。 4.基层:变性液化。 5.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水肿断裂,毛细血管扩
腭部上皮剥脱,广泛糜烂。
颊粘膜形成 水疱,腭部 糜烂。
寻常性天疱疮:
棘层细胞松散,解 离,间桥消失呈游 离状,棘细胞间液 体积聚,形成小疱。
*
*
*
寻常性天疱疮:基底层与棘层之间,或棘层 内形成水疱,称基层内疱,或上皮内疱〔*)。
寻常性天疱疮(低倍〕:基底层与棘层形成上皮内 疱,疱底可见不规那么的乳头向上突起呈绒毛状
张,管腔不整,血栓形成,管周类纤维蛋白沉积。 6.免疫病理:基底膜区域有免疫球蛋白补体沉积,可检测出
翠绿色的荧光带。
〔五〕天疱疮 (Pemphigus ,天疱瘡)
▪ 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皮肤粘膜疱性疾病。
▪ 四型
寻常性 增殖性
落叶性
红斑性
口病名词解释
口病名词解释1.釉质():为覆盖在牙冠部表面的一层硬组织。
釉质是人体最硬的组织,其硬度约为洛氏硬度值300.釉质由占总重量的9697%的无机物以及少量的有机物和水所|中大医学考试网|组成。
其基本结构是釉柱。
2.釉柱():釉质的基本结构,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而到达牙的表面。
在窝沟处,釉柱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
3.绞釉():釉柱在近釉牙本质界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
4.釉柱鞘():在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的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这类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线边界,即所谓的釉柱鞘。
5.釉质生长线():幼稚周期性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
6.新生线():在乳牙和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的一条加重的生长线。
7.釉板():是一薄层的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有的停止在釉质内,有的达釉牙本质界,有的甚至伸到牙本质内,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的结构。
8.釉丛():是一部分矿化较差而相对蛋白含量较高的釉柱,起自釉牙本质界向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
9.釉梭():是位于釉牙本质界处的纺锤状结构,在牙尖部位较多见。
10.釉牙本质界():是由许多紧挨着的圆弧形的小凹所构成的釉质和牙本质的交界线。
11.釉小皮():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的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
12.釉面横纹():是指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是釉质生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位。
13.釉帽():釉质表面的一些不规则的帽状突起。
14.牙本质():为构成牙主体的硬组织,色淡黄,其冠部表面覆有牙釉质而根部覆盖牙骨质。
15.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牙本质和牙髓因为在其胚胎和功能上相互关系密切,故两者有此合称。
16.牙本质小管():为贯通于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17.成牙本质细胞突起():是成牙本质细胞的原浆突,该细胞体位于髓腔近牙本质侧,呈整齐的单层排列。
口腔黏膜名词解释
口腔黏膜病学名词解释口腔黏膜:是指口腔内的湿润衬里,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皮肤的某些特点,二者有相似的组织学结构,均由上皮和结缔组织组成,其交界处呈波浪型。
口腔黏膜病:是涵盖主要累积口腔黏膜组织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的总称。
口腔黏膜病学: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口腔黏膜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治的学科。
斑与斑片:都是指皮肤黏膜上的颜色改变;如果直径小于2cm的局限性的颜色异常,称之为斑。
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的损害,称之为斑片。
丘疹:是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
斑块:又译作丘斑,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比较平滑或粗糙,可看到有沟裂将病损分割开来。
疱:黏膜内储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表面为半球形。
疱在不同的形成和愈合时期,可为单个或多个的病损,若疱的部位在上皮内,称为上皮内疱或棘层内疱(天疱疮),若疱的部位在上皮下,称为上皮下疱或基层下疱(类天疱疮)。
大疱:若疱的损害大于1cm称为大疱。
脓疱:脓疱也是一种疱性病损,其内由脓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疱液。
溃疡: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层坏死脱落而形成凹陷。
浅层溃疡只破坏上皮层,愈合后无瘢痕。
深层溃疡则病变波及黏膜下层,愈合后遗留瘢痕。
糜烂:是黏膜的一种表浅缺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胞层。
结节:是一种突起于口腔黏膜的实体病损。
肿瘤:是一种起自黏膜而向外突起的实体性生长物,其大小、形状、颜色不等。
萎缩:为组织细胞的体积变小,但数量不减少。
皲裂:为黏膜表面的线状裂口,由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成。
假膜: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膜,由炎性渗出物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他不是组合本身,故可以擦掉或撕脱。
痂:通常发生于皮肤,也可出现于唇红部,多为黄白色痂皮。
鳞屑:指已经或即将脱落的表皮角质细胞,常由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而来。
《口腔粘膜病学》名词解释
1.papule即丘疹,是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
基底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为尖形、圆形和扁平形。
口腔黏膜的丘疹,一般都由大量排列不一的针头大小的病损组成,颜色呈灰白色或为红色,消退后不留痕迹。
扁平苔藓在口腔的表现为典型的丘疹,它排列成带状、斑块和环状。
2.HFMD即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
该病以手、足和口腔黏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
其为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
3岁以下的幼儿是主要罹患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最易流行。
3.coccigenic stomatitis即球菌性口炎,是急性感染性口炎的一种,临床上以形成假膜损害为特征,故又称为膜性口炎。
主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
口腔黏膜球菌感染往往是几种球菌同时致病,引起口腔黏膜的急性损害。
4.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入膝状神经节可出现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纤维时,表现为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Ramsay-hunt综合征。
5.target lesion即靶形红斑,为典型的虹膜状红斑(iris lesion),是直径为0.5cm左右的圆形红斑,中心有粟粒大小的水疱。
为多形性红斑的典型皮肤病损,多见于腕部、踝部及手背。
开始时为淡红色,1~2日后中央部位红色转暗,并发生水疱,边缘呈鲜红色环状,或出现丘疹。
可有瘙痒感,无明显疼痛。
6.fixed drug eruption即固定性药疹,为药物过敏性口炎再次发作时,局部灼热发痒,有暗红色斑,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数目不多或为单个,多发生于固定位置;以唇部多见,一般持续一周左右,消退后可留有棕褐色或黑色素沉着,可存留较长时间而不消退。
口腔黏膜病学名解
角化细胞膜套
cornified envelope
简称角化膜套,其厚度为15nm,由交联蛋白和脂质 聚集组成,在细胞的终末分化过程中形成,为复层 上皮的表层细胞提供了一层坚韧的外套,是表皮 和角化口腔上皮的上皮屏障的一个基本的组成部 分。
1
斑
macule
为黏膜上较局限的颜色异常的损害,其大小不定, 一般小于2cn】,不高出黏膜表面,不变厚,亦无硬结 改变”
为色泽内紫外红的红斑损害,中央可出现水疱,皮 疹境界清楚,形似靶状。
续表
章
名词
英文
解 释
3
斯-约综合征
Steven-Johnson syndrome
即重型多形性红斑,.患者出现身体各腔孔受累, 故亦称为多窍糜烂性外胚层综合征。
4
复发性阿弗他 溃疡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 RAU
3
完全抗原
complete antigen
具有免疫原及反应原特性的物质,进入机体即可 引起变态反应。
3
固定性药疹
fixed drug eruption
由药物超敏所致的、在同一部位以同一形式反复 发生的病损n
3
接触性口炎
allergic contact stomatitis
是超敏体质者的口腔局部与药物接触后,发生超 敏反应而引发的一种口腔黏膜炎症性疾病G
黏膜内贮存液体而形成的损害,呈圆形,突起,直 径小于1cm,表面为半球形。
1
大疱
bulla
是一种大的水疱型病损,直径1cm以上。
1
脓疱
pustule
一种疱型病损,其内由脓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疱液。
1
溃疡
ulcer
儿童常见口腔黏膜疾病
一:上皮珠
二:急性假膜性念珠菌性口炎
又称白色念珠菌病,雪口或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组织的炎症性疾病,在炎症黏膜表面可形成乳白色绒状斑膜。多见于婴幼儿和营养不良儿童,若发生在成人,则多为身体极度虚弱或长期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期服用抗生素者。 病因: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新生儿及婴儿体内抗真菌成分含量低于成人,白色念珠菌在婴儿体内口腔检出率较高,因此,新生儿及6个月内的儿童最易患此病。
五:儿童常见唇舌疾病
慢性唇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唇炎,是一种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不能归为各种有特殊病因或病理变化的唇部炎症。 病因不明,可能与温度或化学、机械性因素的长期持续性刺激有关,如气候干燥、风吹、身处高原、寒冷地区,喜欢舔唇或咬唇等不良习惯等。 治疗:消除刺激因素是首要的治疗措施,如改变咬唇、舔唇的不良习惯,避免风吹、寒冷刺激,保持唇部湿润等。
四:创伤性溃疡
各种因素引起的口腔黏膜损伤性的急、慢性病损。 2,Bednar溃疡:婴儿上腭黏膜较薄,常因吸吮拇指、橡胶乳头或玩具等摩擦,或在护理婴儿口腔时用纱布擦洗不当,造成上腭黏膜损伤。 Bednar溃疡为浅在性溃疡,常呈圆形或椭圆形,且左右对称。上腭翼钩处易致糜烂溃疡,用指轻压即可触及翼钩。 问明病史,去除刺激因素,局部涂布消毒防腐药物,能促使病损愈合。
五:儿童常见唇舌疾病
口角炎:发生于上下唇两侧联合处口角区的炎症,好发于儿童,特点为口角区的皮肤对称性的潮红、脱屑、糜烂及皲裂。 口角炎的发病因素大致包括创伤、感染、变态反应、维生素B缺乏。 治疗:局部可用消炎防腐类溶液清洗。由接触变应原或毒性物质引起者,首要措施是去除过敏原,合理应用抗过敏药物。对于维生素缺乏者,及时补充维生素。
二:急性假膜性念珠菌性口炎
治疗:局部用药:1%-2%碳酸氢钠溶液擦洗口腔,2-3次/次,假膜消失后继续使用2周,以免停药后复发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提醒家长注意口腔卫生及餐具消毒。母乳喂养者应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洗乳头,及时换洗内衣,以消除感染源。
口腔黏膜病学重点
口腔黏膜病学重点名词解释1、口腔粘膜病口腔粘膜及软组织上的类型各异、种类较多的疾病总称2、斑macule 为粘膜上较局限的颜色异常的损害其大小不定不高出粘膜表面不变厚亦无硬结改变直径小于2mm。
3、丘疹papule粘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高于黏膜面直径1- 10mm不等尖形、圆形、扁平形?4、疱vesicie是一种圆形突起内有液体潴留直径小于 1 cm。
如脓、血、水疱口腔粘膜病常见的疱为水疱.5、溃疡ulcer 粘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
6、糜烂erosi粘膜的一种表浅缺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胞层。
on7、萎缩atrophy 上皮组织变薄伴有结缔组织的细胞体积变小。
8、皲裂rhagades 粘膜表面的线状裂口由于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成。
pseudomembra ne 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膜有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上皮9.、假膜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在起形成可以被擦掉。
2-3周潜伏期好发口咽、舌、回盲、肺部小结可发展为顽固10、结核初疮原发性性溃疡周围有硬结无11、结核性溃疡继发性或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常见舌部疼痛明显溃疡界清线形浅表、微凹而平坦的溃疡基底暗红色桑椹样肉芽肿。
边缘微隆呈鼠啮状向中卷曲形成潜掘状边缘结核菌素试验为阴性预后差12、寻常狼疮好发于无病灶且免疫好的青少年早期损害表现为一个或数个绿豆大小结节压诊实验中央圆形苹果酱色周围为苍白皮肤继发感染可发生坏死造成组织缺损形似狼噬名狼疮13、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超敏反应是机体受到抗原 antigen)或半抗原 hapten)刺激后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原物质再次刺激后发生。
15、虹膜状红斑(iris lesion)直径为左右的圆形红斑的中心有粟粒大小的水疱又称靶形红斑多见于腕部、踝部及手背开始为淡红色 1-2日后中央部位红色转暗并发送水疱边缘呈鲜红色环状。
口腔黏膜名词(中医药口腔专业使用)
1.斑:为粘膜上局限的颜色异常的损害,大小不定一般小于2cm,不高出粘膜表面,不变厚,无硬节改变2.黑斑:基底层黑色素沉着3.红斑: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张,增生,充血4.口腔粘膜危险区:口底---舌腹的U形区,颊粘膜内侧三角形口角区,软腭复合体,固在此区域的损害发生恶变的危险性较高5.糜烂:粘膜的一种浅表缺损,为上皮的部分缺损,不损害基底细胞膜6.复发型疱疹性口炎(复发性唇疱疹):原发性疱疹感染愈合后,有30%-50%的病例可能发生复发性损害,一般复发感染的部位在口唇或接近口唇部7.手足口病(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8.雪口病(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是口腔念珠菌病一种经典的临床表现,因为病损状如口腔粘膜上的积雪,故称雪口病9.抗生素口炎(急性红斑型念球菌性口炎):是口腔念珠菌病的一种类型,以口腔粘膜萎缩,红斑为主要表现的口炎,该型多由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10.义齿性口炎(慢性红斑型念球菌病):整个义齿承托区黏膜广泛的均匀一致的红斑,多为慢性发作,是慢性红斑型念珠菌性口炎的一种类型11.球菌性口炎(膜性口炎):是急性感染性口炎的一种,临床上以形成假膜损害为特征12.变态反应:机体受到抗原或半抗原刺激后,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13.固定性药疹:由药物超敏所致的,在同一部位以同一形式反复发生的病损14.接触性口炎:是超敏体质者的口腔局部与药物接触后,发生超敏反应而引起的一种黏膜炎症性疾病15.多形性红斑:由超敏原引起的黏膜皮肤的一种急性渗出性炎症性疾病16.莱氏综合征:重型药物变态反应,患者发生全身广泛性大疱,可波及全身体窍黏膜和内脏17.斯约综合征(重型多行性红斑):患者出现身体各腔孔受累,亦称多窍糜烂性外胚层综合征18.复发性口腔溃疡(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溃疡灼痛明显等特征。
口腔黏膜病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口腔黏膜的危险区:指口底舌腹的U形区(1分)、口角内侧黏膜的三角形区域(1分)、软腭复合体(1分),发生在这些部位的口腔癌前病变具有更高的癌变可能性科布内现象:某些皮肤病(如BD、LP、银屑病、感染性湿疹性皮炎)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反应(1分),表现为外观正常的皮肤(1分),在受到搔抓或外伤或衣物的压力(皮带)的刺激后,即出现上述皮肤病典型损害的现象(1分)。
过敏性接触性口炎:①是指口腔黏膜接触了外界的过敏原后而导致的局部炎症性反应,见于过敏体质者。
发病过程中还可能加杂化学毒性刺激因素的参与,②多属迟发型变态反应,③口腔治疗和修复材料、化妆品、药物局部使用均可导致发病。
固定性药疹:变态反应性口炎的一种,指服用或接触相同变应原后,在同一部位反复以同一形式发生病损。
斑:黏膜上较局限的颜色异常的损害,大小不定,不高出黏膜表面,不变厚,无硬结改变。
更迭与重叠性:同一病变,其损害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生不同类型的损害,称为损害的更迭性(1.5分);不同的病变在损害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称为重叠(1.5分)。
口腔白斑病: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性损害(1分),在临床和组织学上均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1分),是癌前损害(1分)药敏性口炎: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1分),在过敏体质者(1分)的黏膜上所造成的炎症反应和功能障碍(1分)。
尼氏征阳性:用手指侧向推压外表正常的皮肤或黏膜(1分),即可迅速形成水疱;推赶水疱能使其在皮肤上移动(1分);在口腔内,用舌舔及黏膜,可使外观正常的黏膜表层脱落或撕去(1分),这些现象称尼氏征。
为寻常性天疱疮的典型临床特点之一。
斑:指皮肤黏膜上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不高出粘膜表面,不变厚,亦无硬结改变;直径小于2cm称为斑斑片: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的损害,称为斑片。
丘疹: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
斑块(丘斑):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
口腔知识 口腔粘膜病
第十三章口腔黏膜病第一节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一)角化相关病变1.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白色或灰白色。
(1)过度正角化(hyper-orthokeratosis):角化层异常增厚,细胞界限不清,胞核消失,形式均匀性嗜伊红染色的角化物,伴颗粒层异常增厚,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
(2)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tosis):角化层增厚,胞核未分解消失,粒层亦不明显。
2.角化不良(dyskeratosis),也称错角化,为上皮的异常角化,在棘层或基底层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
(1)良性角化不良:可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2)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胞核,伴有异型性,常见于原位癌和鳞状细胞癌。
(二)上皮增生坏死相关病变1.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指上皮总的紊乱,而个别细胞的改变称为非典型性(atypical),可发生以下变化:(依出现的项目数划分轻中重)(1)基底细胞变化:①基底细胞极性消失②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③核浆比升高;(2)上皮总体变化:①上皮钉突呈滴状②上皮层次紊乱③上皮个别或成团细胞错角化;(3)细胞个体变化:①有丝分裂相增加并可见少数异常分裂②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③细胞多形性④核深染⑤核仁增大⑥细胞黏着力下降。
2.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死亡,是一种由基因调控的程序性细胞自杀过程,为生理性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
表现为细胞皱缩,胞质嗜酸性深染,染色质边聚,细胞间失去连接,细胞核碎裂后形成凋亡小体,周围无炎症反应。
3.糜烂(erosion):上皮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可由药物、机械刺激引起,或继发于水疱破溃后。
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上皮细胞增生后可痊愈。
4.溃疡(ulcer):黏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的凹陷。
浅层溃疡破坏上皮层,痊愈后不留瘢痕;深层溃疡可达粘膜下层,愈合后留溃疡。
认识几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病
认识几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口腔黏膜病,是指口腔某一部位黏膜的色泽、外形、完整性与功能等发生改变的一种病症。
有些全身性疾病也在口腔黏膜上有所表现,有些口腔表征可作为全身疾病诊断的依据或线索。
因此,应重视口腔黏膜的病变。
口腔黏膜病可出现口舌溃烂、舌体干裂、声音嘶哑、口干口苦等症状。
但其种类繁多,不同疾病症状亦有所不同,需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
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及表现有:疱疹性口炎、唇疱疹两者均由单纯性疱疹病毒引起。
疱疹性口炎临床上以出现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有自限性,易复发。
原发性疱疹性口炎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以6个月到2岁最多。
前驱症状较重,可出现发热、头痛、疲乏不适、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均可受累,以邻近乳磨牙(成人前磨牙)的上腭和龈缘处最明显,主要表现为成簇小水疱,易破,形成大面积糜烂面。
复发性疱疹性口炎常见于成人,病程约1~2周。
病损部位一般在口唇或接近口唇处,主要表现为灼热-起疱-糜烂-结痂的过程。
唇疱疹则是由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复发引起,该病的病症一般比较轻微。
通常会在唇部以及口角皮肤部位出现症状。
在起疱前,患者会感到有一定的灼痛感,水疱一般很小,但可能会扎堆出现,且相互融合,而后疱疹部位会出现一块深褐色的结痂。
传播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亦可通过被唾液污染的餐具而间接传染。
唇部疾病唇部疾病一般发生于唇黏膜上,最常见的就是唇炎。
唇炎以嘴唇干燥、起皮、结痂等为主要表现,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唇炎和慢性唇炎,以慢性唇炎最常见。
慢性唇炎可出现反复干燥、脱屑、渗出、结痂、疼痛等表现,时轻时重,干燥季节加重,持续不愈。
口腔白斑病口腔白斑病是指仅仅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变的斑块状损害,常被视为一种癌前病变,需引起重视。
口腔白斑可发生于口腔各部黏膜,但以颊、舌部最多。
临床表现为白色或灰白色的均质型较硬的斑块、红白间杂结节样或颗粒状白斑,或呈皱纸状、疣状。
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多见,吸烟是常见原因,其他如咀嚼槟榔、喝酒,不良修复体、残冠、残根等刺激也能引起白斑。
口腔黏膜病图示
1. 斑:黏膜上局限性颜色改变。
红斑:赤斑、坏血病 黑斑:阿狄森病、色素沉着、 陈旧性出血
黑斑
NEXT
红斑
NEXT
2. 斑片与斑块:界限清楚、大小 不等,高出或不高出稍增厚的 病损
白斑、盘状红斑狼疮、
白斑
3. 丘疹:小的实体性突起
常排列成网状、环状、带状、 斑块,如扁平苔藓
丘疹 (连成网纹)
NEXT
正常舌缘粘膜
NEXT
口腔粘膜病临床病损特点
口腔粘膜病的病损多种多样, 这里主要介绍 12种基本损害,这 些病损可单发、可并发、也可交 替发生于口腔粘膜。
常见病损
1. 2. 3. 4. 5.
斑— 斑片与斑块— 丘疹 疱— 水疱—血疱 — 脓疱 溃疡— 糜烂— 假膜— 坏死与坏疽 萎缩— 皲裂 结节— 肿瘤
白斑
NEXT
白 斑 斑块状
白 斑
皱纸状
白 斑
颗粒状
白 斑
疣状
甲苯胺蓝染色阳性结果
扁平苔藓
NEXT
扁 平 苔 藓
盘状红斑狼疮
NEXT
盘状红斑狼疮
口腔黏膜 变态反应性疾病
药物过敏性口炎
NEXT
血管神经性水肿
多形性红斑
虹 膜 状 红 斑
口腔黏膜 大疱类疾病
寻常型天疱疮
揭皮试验
萎 缩
12. 皲裂:黏膜表面的线状裂口
口角炎、慢性唇炎
皲裂
13. 结节:突起或突起于口腔黏 膜的实体病损。
纤维瘤、痣
结节
NEXT
14. 肿瘤:
良性肿瘤:乳头状瘤 恶性肿瘤:鳞癌
恶性肿瘤
口腔黏膜
感染性疾病
单纯疱疹
带状疱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损害的更迭性:同一病变,其损害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生不同类型的损害
损害的重叠性:不同的病变在损害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
斑和斑片:都是指皮肤黏膜上的颜色改变;如果直径小于2cm的局限的颜色异常,称之为斑;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的损害,称为斑片
结节:是一种突,起于口腔黏膜的实体病损。它是一个团块,迫使其表面上皮向外突起,形成表浅损害,其大小不一,一般直径为5cm,形状不定,颜色从粉红至深紫色
肿瘤:是一种起自黏膜而向外突起的实体性生长物,分为真性肿瘤和各种肿瘤样病变,前者可以是良性的或恶性的
萎缩:为组织细胞的体积变小,但数量不减少。可呈现发红的病变,表面覆盖的上皮变薄,结缔组织内丰富的血管分布清楚可见,病变部位略呈凹陷,其特有的一些上皮结构消失,被一薄层上皮取代
治疗性诊断:在临床上按照某一种最可能的疾病进行治疗,假如有效,则诊断为这种疾病的可能性较大,否则,则进行另外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上皮更新时间:指组织中全部细胞脱落病补充相等量新生细胞所耗费的时间,口腔黏膜上皮组织更新时间较表皮短,估计约为4~14天
口腔黏膜:指口腔内的湿润衬里,在功能或结构上具有皮肤和消化道黏膜的某些特点
皲裂:是黏膜表面的线状裂口,由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成
假膜: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膜,由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它不是组织本身,故可以擦掉或撕脱。溃疡表面常有假膜形成
痂:通常发生于皮肤,也可出现于唇红部,多为黄白色痂皮,如有出血则成深褐色,为纤维素性及炎性渗出物于上皮表层粘连凝固而成
丘疹:是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基底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为尖形、圆形和扁平形
斑块:又叫丘斑,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可看到有沟裂将病损分割开来
疱: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表面为半球形。若疱的部位在上皮内,称为上皮内疱或棘层内疱;若疱的部位在上皮下,称为上皮下疱或基层下疱
大疱:若疱损害直径大于1cm,称为大疱。典型的大疱见于天疱疮或类天疱疮以及典型的疱性疾病
脓疱:是一种疱性病损,其内由脓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疱液
溃疡: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层坏死脱落而形成凹陷。浅层溃疡只破坏上皮层,愈合后无瘢痕;深层溃疡病变波及黏膜下层,愈合后遗留瘢痕
糜烂:是黏膜Biblioteka 一种表浅缺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胞层。其大小形状不定,边界不清,表面光滑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所引起的,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以手、足和口腔黏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特征。其病原为多种肠道病毒
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是机体受到抗原或半抗原刺激后,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常表现为免疫反应性增强,多在机体受同一种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发生
尼氏征:用手指侧向推压外表正常的皮肤或黏膜,即可迅速形成水疱;推赶水疱能使其在皮肤上移动;在口腔内,用舌舔舐黏膜,可使外观正常的黏膜表层脱落或撕去,这些现象称尼科尔斯基征,即尼氏征
谜脂症:属皮脂腺异位、错生,黏膜上有散在或成簇为团块状的、栗粒大小的淡黄色或黄白色斑疹或丘疹,表面光滑,触之柔软
口腔白色角化病:又称为良性角化病、前白斑。是长期的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所造成的口腔黏膜局部白色角化斑块或斑片
药物变态反应性口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敷贴或局部涂搽、含漱等不同途径进入机体内,使超敏体质者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的黏膜及皮肤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变态反应性接触性口炎:是超敏体质者的口腔局部与药物接触后,发生变态反应而引发的一种口腔黏膜炎症性疾病
血管神经性水肿:是一种急性局部反应型的黏膜皮肤水肿,又称巨型荨麻疹。发病机制属I型变态反应,特点是突然发作局限性水肿,但消退也较迅速
多形性红斑:又称多形性渗出性红斑,是黏膜皮肤的一种急性渗出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急,具有自限性和复发性。黏膜和皮肤可以同时发病,或单独发病。病损表现为多种形式,如红斑、丘疹等
白塞病(BD):是一种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系统损害性疾病。与患者自身免疫异常有关。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口腔黏膜溃疡以及眼、生殖器、皮肤病损,几乎累及每一病例,而被称为口-眼-生殖器三联征
口腔白斑病:是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一部分口腔白斑可转化为癌
口腔红斑病:指口腔黏膜上鲜红色斑块似天鹅绒样,边界清晰,在临床和病理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属癌前病变
盘状红斑狼疮(DLE):是一种慢性皮肤-黏膜结缔组织疾病,病损特点为持久性红斑,中央萎缩凹下呈盘状。主要累及头面部皮肤及口腔黏膜,皮肤病损表面有黏着性鳞屑,黏膜病损周边有呈放射状排列的细短白纹
鳞屑:已经或即将脱落的表皮角质细胞,常由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而来
坏死和坏疽:体内局部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较大范围的坏死,又受腐物寄生菌作用而发生腐败,称为坏疽
瘢痕:引起黏膜深部组织损害时,由再生的结缔组织逆行修复,这种修复的结缔组织称为瘢痕
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所致的皮肤黏膜病。临床上以出现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有自限性,易复发。
创伤性血疱:因食用过烫食物、咀嚼大块干硬食物或吞咽过快而擦伤口腔黏膜,也可因外力挫伤或误咬舌颊黏膜造成血疱,称为创伤性血疱
揭皮试验阳性:在寻常型天疱疮口腔中,若将疱壁撕去或提取时,常连同邻近外观正常的黏膜一并无痛性地撕去,并遗留下一鲜红的创面,这种现象称为揭皮试验阳性
探针试验:在寻常型天疱疮口腔中,若在糜烂面的边缘处将探针轻轻置入黏膜下方,可见探针无痛性伸入,这是棘层松解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