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民的法律意识
论公民的法律意识
论公民的法律意识摘要古代中国社会法律意识薄弱,这与人治社会的背景是分不开的。
当前中国政府致力于法治社会建设,国内法治社会研究表现出着重加强法制建设,强调国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依法治国等等,侧重于国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民自身的法律修养。
本文认为,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关键。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治社会培养方式作者简介:司海林,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
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建国伊始,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还有对当时的基本国情的分析错误,我们在法制建设与民主建设中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过程。
长期以来不重视法律的思维使我国的法治进程受到很大影响,进展缓慢。
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制建设才有了长足的发展,公民的法律意识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法律观念初步形成,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并且呈现出以下特征:(一)传统法律意识与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并驾齐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已成为我国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在国家法制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在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中还占有相当的地位。
我国大多数公民对法律现象的认识大多都是通过新闻媒体报道的法制案件及自己周边亲戚朋友的诉讼案件进行的,往往以自己内心确认的传统的道德观念来评价案件的处理否公平,从而推及整个法律是否公平正义。
加上他们很少进行过专门的法律知识学习,法律认识能力难免带有浓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他们对法律的评价也带有片面性。
刘同君教授在《论和谐社会语境下公民的守法主体精神》中分析“因为法治的外在性强制力量并不一定带来人们心理上的认同,而只有得到人们普遍心理认同的社会秩序才能称之为和谐的社会秩序。
”一个法治社会需要有法律认同,换言之,就是公民的法律信仰。
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精心整理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以禹州市市区居民为例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弘扬五四精神,传播法治理念”实践团队我们“弘扬五四精神,传播法治理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禹州市为范围通过访问、发放调查问卷形式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入的的调研。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收回72份、有效72份,极高的有效回收率表明了公民对其自身的法律意识的普遍关注,对其自身及周围人的法律意识程度讨论态度是积极的。
(二)受访公民基本信息本次调研的对象性别差异不大,在回收有效调查问卷里男性42名,女性30名。
这表明男性公民和女性公民对自身法律意识乐于讨论的程度基本一致。
在年龄方面16—29岁公民人数40、30—39岁公民人数16、40—49岁公民人数10、50岁以上公民人数6人,不难看出16—29岁公民所占比例高达56%,说明三十岁以下的青年自身法律意识关注程度最高。
在文化程度方面,小学9、初中24、高中(含中专、技校)18、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21人;政治面貌上,受访人员为中共党员11人共青团员21人群众39民主党派成员1人;受访公民职业上,在校学生13人、国家公务员3人、私企工作人员2人、科教文卫人员3人、自由职业21人、其他20人。
月收入情况为1000元以下32人、1001—2000元21人、2001—3000元9人、3000元以上4人。
可见,公民的收入水平还是相对较低,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仅占5.6%,公民收入有所增长,但收入水平不高。
(三)对公民法律意识的相关调查1.法律现状及作用在“法律与您工作、学习和生活关系”中有39人认为关系非常密切,23人认为有多大用。
”以上数据表明法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起到很大作用。
然而对于“与人发生纠纷”通过“和平协商解决”的占67%、“向法院诉讼”占14%、“找中间人解决”占18%,72人中只有一人选择了“其他”。
这表明,人们虽然承认法律在生活中其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上还是不会直接选择“法律手段”,这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关于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几点思考
21 0 1年 3月
河北能 源职 业技 术学 院学报
J un l fHe e eg n tue o c t na d T c n lg o ra b iEnry Isi t fVo ai n e h oo o t o y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N . ( u o4 ) o 1 S mN .0
收 稿 日期 :0 0— 9— 0 2 1 0 2
立法、 司法和行政体制作为 国家制 度安排的重 要部分 , 其设计和定位 , 直接影响了公 民法律意识 的 形成。首先 , 立法 的程序设计是 否能真正体现一个 法治国家的要求 , 做到民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 是现行 法律 能否 取得 公 民认 同 的关键 。所谓 立 法 的 民主性不仅指制定法律的机关是 由公 民选举产生的 机构 , 而且指 立法 过 程 的 民主 、 开 。只 有这 样 才 能 公 保证公民从实际意义上参与立法 的过程 , 法律必 使 须为他 们所 了解 。立法 的科 学性 则 要 求 立法 不 仅 要 真实地 反映 当前 社 会 的现 实 需 要 , 而且 要 为社 会 的 发展 留下适 当的空 间。其 次 , 司法体制是否体 现客 观公 正 的要 求 直 接 影 响 了公 民对 法 律 权 威 的认 可 。 公 民对法 律权 威最 直接 的感 受来 源 于 司 法机 构 本 身 的权 威性 , 就 是所 谓 的 “ 法 合 法 ” 也 司 。这 是 司 法赢 得社会公信力 的根本依据 。再 有 , 行政体制能 否在 法律规定 的框架 内运作。在整 个国家政治 、 经济 和 社 会事务 中, 政管 理 涉及 的范 围最 广 , 行 与公 民 的联 系也 最 为密 切 , 因此 , 政 体 制 的建 构 是 否合 法 , 行 直 接影响公民对法律的遵守。它要求 : 一方面, 行政体 制必 须服从 法 律 制 度 的安 排 , 格 遵 循 职 权 法 定 的 严 原则 ; 另一 方面 , 行政 机关 在 行 使 对社 会 事 务 管理 职 能时 , 必须严 格依 法办 事 。
浅谈个人对法律的认识资料
浅谈个人对法律的认识资料
法律是一种权威性的规范,具有控制、调整社会关系和维护社会权益的作用。
它不仅
是国家的制度,也是居民生活的重要规范性文件。
随着我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法律已
经成为一种日常生活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以下是对法律认识的浅谈。
首先,国家的法律是政府为了社会稳定而设立的限制和控制个人和集体行为的规范。
它是促进公平、敬畏、道德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
权力,是提高国民法律意识水平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保障。
其次,遵守法律是国民最基本的职责,国家对每一个人做出的要求是遵守法律,违反
法律的人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认真遵守法律,享受法律的保护,加强自节法则意识,以
“突出个人责任”为本,保证公民自由权力范围,是法律认识事实上存在的要求。
此外,每个人都要从拥有社会责任感的角度出发,不断增强认识法律的知识,及时向
有关部门投诉及了解法律的手续,切实做到主人翁意识,促进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的正常
秩序。
总之,法律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规定,我们不仅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更要拥有良好的道
德观,做到守法尊纪,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律行为习惯,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是我们做人应该遵守的法则。
公民的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
公民的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养,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一、法制观念是公民的基本素养公民的法制观念是指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同和理解。
公民应当具备正确的法律观念,明白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和法律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体现,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
公民的法制观念应当建立在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法律意识是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是公民对法律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公民应当具备遵纪守法、守规矩的自觉意识,主动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法律意识是公民维护自身权益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法律意识,公民才能够在面对侵权、违法行为时做出正确的应对和维权行动。
同时,法律意识也是预防违法行为的重要手段,使得公民能够远离违法行为的诱惑,避免与法律产生冲突。
三、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的途径1. 教育引导:通过开设法律教育课程,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学校和社会机构可以组织法律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公民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2. 宣传教育:政府和媒体可以通过广告、电视节目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法律常识和法律意识,增强公民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还可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加强法律宣传,回应公众关切,加深公民对法律的认同感和依托感。
3. 加强执法力度: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要加强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解决公众对违法行为的不满和不信任感。
只有在执法过程中保持公正、公平,才能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四、公民的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对社会的影响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仅对个人有着重大的意义,也对整个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
合法的行为是社会运行的基础,只有当每一个公民都具备正确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才能形成文明、法治的社会环境。
什么是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
1、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
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目录编辑本段概况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
具体体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这种意识还包含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它是公民对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应履行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自我认识"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公民对于社会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情感和价值观"。
公民意识决定于公民的实践,而公民的实践活动可以是纯粹的公民政治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活动"由此,公民意识并非可以和公民的其他意识严格区分开来的,它或者直接来自于公民自身的政治实践活动,或者来自于对有关其政治地位的规定,或者来自于公民对政治现象的关注,也可来源于公民在参与经济或社会其他活动时所带来的思想观念。
当代文化学者、诗人张修林在接受《独立》主编发星的访谈时对公民意识有这样的阐述:现代公民意识,与现代民主社会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密切相关。
它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得以形成、维护和发展的有力保障。
离开了现代公民意识,就不会,至少难以产生现代民主社会制度。
(完整版)浅谈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提高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提高提高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法制宣传的问题时曾明确指出,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可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重要性,对此必须予以重视。
本文试就提高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所谓“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统称,即人们对法律的看法及执法、守法的自觉程度等等。
具体说来,法律意识应当包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观点三个组成部分。
(一)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基础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任何人的意识都不可能凭空产生。
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法律意识当然也只能是客观存在的法律的反映。
所以,法律意识的产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法律知识的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人们只有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才可能具有相应的法律意识。
所以说,要树立一定的法律意识,就要求我们每个公民必须掌握起码的法律知识。
(二)法制观念是人们对法律重视和自觉遵守的程度人们生活在一定的法律关系之中,对法律知识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
各个人的观念中对法律的重视和自觉遵守的程度不同,就构成了各个人强弱不同的法制观念。
(三)法律观点是法律意识的灵魂法律观点是人们对法律的本质、法律的产生、发展规律、作用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看法。
由于对法律的本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及其作用的看法不同,所以出现了不同的法律观点。
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观点三者构成了人们的法律意识。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指导下,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相应的法制观念。
要提高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必须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法律观,认真学习社会主义的法律知识和参加法律的实践活动,增强法制观念。
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公民法律意识淡薄
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篇一:浅析公民的法律意识及其提高途径公民法律意识及提高的途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普及法律常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与过去相比,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对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有了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觉悟,人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
但是,这些成绩与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识仍然处在较低水平。
因此,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仍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
一、公民法律意识加强的实际意义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司法、执法水平和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参与法律监督的积极性,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
第一,法律意识在完善立法工作,促进有法可依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依法办事的前提是有法可以,没有法,或者法残缺不全,那么依法办事就无从谈起。
第二,法律意识在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中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常言说得好“已不正,不能正人”、“打铁先要自身硬”,执法人员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就会表现出执法素质差,执法水平低,就会造成执法不公、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现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再好的法律也无济于事。
法律意识是国家司法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法律,准确、及时适用法律的必要因素。
司法人员在办案中,如果是不知法、不懂法或者对法律作出歪曲理解,那么势必会造成冤假错案。
因此,司法人员也要具备较高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第三,法律意识是公民守法、依法办事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法律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和要求。
建国来的司法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法制建设。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只有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之“水”涨了,依法治国之“船”才能真正地高起来。
法律意识浅薄的后果(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一部分人的法律意识较为浅薄,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程度不足,这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法律意识浅薄的后果。
一、损害个人权益1. 侵犯他人权益:法律意识浅薄的人往往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容易侵犯他人的名誉、财产等权益。
例如,在网络上恶意诽谤他人,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2. 遭受法律制裁:法律意识浅薄的人可能因为自己的无知而触犯法律,导致自己遭受罚款、拘留甚至判刑等法律制裁。
这不仅损害了个人利益,还可能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二、破坏社会秩序1. 诱发犯罪:法律意识浅薄的人往往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对社会治安造成威胁。
例如,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犯罪行为,往往源于犯罪分子对法律的无知和轻视。
2. 影响社会风气:法律意识浅薄的人容易产生侥幸心理,认为违法成本低,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这种风气会逐渐蔓延,使更多的人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
三、影响国家利益1. 侵害国家财产:法律意识浅薄的人可能对国家财产缺乏尊重,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例如,贪污、挪用公款等犯罪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
2. 影响国家形象:法律意识浅薄的人可能因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使国家形象受到损害。
例如,在外交场合失言、损害国家利益等,给国家带来负面影响。
四、阻碍社会进步1. 延缓法治进程:法律意识浅薄的人可能对法治建设持怀疑态度,导致法治进程受到阻碍。
这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2. 阻碍社会创新:法律意识浅薄的人可能因为害怕承担风险,不敢创新。
这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五、加剧社会矛盾1. 加剧贫富差距:法律意识浅薄的人可能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侵犯弱势群体的权益,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2. 影响民族团结:法律意识浅薄的人可能因为民族歧视、地域歧视等偏见,导致民族团结受到破坏。
浅析公民法律意识
法 律是 国家制 定的 , 由国家 强制 力保证 实施 的, 以规 定当事
( 二) 从 社会 主体认 知 法 的方式 划分 ,法律 意识 包括 法律认 人权 利 和义 务为 内容 的具有 普遍 约束 力 的社 会 规范 。法律 是统 知、 法 律情 感和 法律 评价 治 阶级 实现其 统治 的一项 重要 工具 , 受 政治 制度 的制约 , 同时政
而, 法 治社会 的实现 和依法 治 国方略 的实施是 一个长 期 的系 统工 成 的对法 的表面 的、 直观 的感 觉 、 情绪、 愿 望和要 求 。 法律心 理与 程, 除需 要 以经济 作为 基础 外 , 还需 要 完善 的法 律 制度 以及 法律 人们 的 日常生活 相联 , 具有直 接性 、 自发性 、 不系统性 和多变性
f { 鼻 I 占 缸金 2 0 1 3・1 0 ( 上)
。 。 。 。 。 ‘ 。 。 。 。 。 。 。 。 。 。 。 。 。 。
◆法 学研 究
浅 析公 民法律意识
朱进 军
摘 要 公 民法律 意识是 现代 社会 公 民意识 的核 心 内容, 是 建设社 会主 义法 治 国家不可或 缺 的务件 。 公 民法律 意识 为加 强 立法 、 执法、 司法和 守法提供 良好 的社 会 思想基 础 。本 文通过论 述 法律意识 的概 念 、 公 民法律意识 的作 用 以及 对公 民法律 意识的培养, 说明公民法律意识时依法治国的作用。 关键 词 法律 法律 意识 依 法 治国
如何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如何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在当今社会,法治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于构建法治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实中仍有部分公民法律意识淡薄,这不仅影响个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也给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那么,如何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呢?首先,加强法制教育是关键。
学校应将法制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从小学开始,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如法制故事、角色扮演等,让孩子们初步了解法律的概念和作用。
在中学和大学阶段,进一步深化法制教育,开设专门的法律课程,系统地传授法律知识。
家庭在培养公民法律意识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家长要以身作则,遵守法律法规,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比如,在处理家庭纠纷时,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解决,让孩子明白法律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社会层面的法制宣传同样重要。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的法制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传播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
可以制作一些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法制节目,如案例分析、法律讲堂等,吸引公众的关注和学习。
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也是有效的手段。
例如,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文艺演出、法律咨询服务等。
在社区、农村、企业等场所设立法制宣传栏,定期更新法律知识和法律动态。
同时,鼓励法律工作者深入基层,为群众提供面对面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指导。
完善法律体系,保障法律的公正实施,也是增强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环节。
如果公民看到法律能够公正地解决问题,维护公平正义,就会更加信任法律,从而自觉遵守法律。
因此,要加强司法改革,提高司法效率和公正性,确保法律的严格执行,让公民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加强公民参与法治实践的机会,也有助于提高其法律意识。
比如,鼓励公民参与陪审制度,让他们亲身体验司法过程,了解法律的运行机制。
在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中,充分听取公民的意见和建议,让公民感受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其对法律的认同感。
浅谈全民守法的实现途径
浅谈全民守法的实现途径在一个社会中,全民守法是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全民守法不仅需要依靠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有效的执法机制,更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促进个人和群体自觉遵守法律。
本文将探讨一些实现全民守法的途径,以期为建设法治社会提供一些参考。
一、强化法律意识全民守法的第一步是让人们树立起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指个人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的意识和观念。
要强化法律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教育宣传加强法律教育,让公民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知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学校是培养法治意识的重要场所,可以将法律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渠道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
2. 家庭教育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家庭可以通过讲述法律故事、鼓励孩子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
3. 规范执法行为政府执法部门应当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的执法程序和规范的执法行为,以身作则。
只有公正、透明的执法才能增强人们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任,促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
二、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全民守法还需要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使个人和组织遵守法律成为常态,而不仅仅是受到追责时的临时行为。
1. 公众监督鼓励公众参与对执法过程和司法判决的监督。
政府可以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公众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渠道对违法行为进行举报。
同时,政府应当及时回应并处理涉及公共利益的举报和投诉。
2. 独立监察机构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监督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的工作,预防和纠正违法行为。
这些监察机构应当具有独立的调查权和监察权,对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并及时向公众通报调查结果。
3. 社会组织参与鼓励社会组织发挥监督作用,促进全民守法。
社会组织可以开展法律教育活动、举办法律咨询服务等,帮助公众解决法律问题,提高守法意识。
三、加强法律执行力度为了实现全民守法,法律的有效执行至关重要。
加强法律执行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健全执法机制加强执法部门的建设和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公民的法律意识
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公平正义的基石,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指公民对法律的认知、遵守和参与。
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法律的意义、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的途径和重要性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法律的意义法律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和准则,它具有指导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等重要作用。
首先,法律具有指导人们行为的作用。
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法律在这种情况下起到调节和引导作用。
通过法律规定,人们可以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根据法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法律规定了各种违法行为的惩罚和限制,通过对违法者的打击,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如果没有法律,社会将陷入混乱和无序状态。
最后,法律保障公平正义的作用。
法律是公正的代表,通过法律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只有遵守法律,公民才能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和利益。
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的途径1. 教育宣传教育宣传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社区、媒体等渠道可以开展法律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通过讲座、宣传册等形式,向公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认知水平。
2. 社会参与公民的法律意识还需要通过社会参与来增强。
公民可以积极参与法律事务,例如参与法庭旁听、参与公民讨论会等,增加对法律制度和实施过程的了解,提高对法律的信任和遵守程度。
3. 网络建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建立法律咨询平台、在线公示制度等也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公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法律咨询和信息,增强对法律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三、公民的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个人来说,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有利于维护自身权益和利益。
当个人受到侵害时,有法律意识的公民能够及时寻求法律的保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对于社会来说,公民的法律意识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保障。
我国公民现代法律意识探究
法 学
我 国公 民现代 法律 意识探 究
何 卫 勇
( 中共 拉 萨市 委 党校 西藏 拉 萨 8 0 0 ) 5 00
摘
要 : 律 意 识 在 公 民 意 识 结 构 中处 于重 要 地 位 , 强 公 民 的 法 律 意 识 是 提 高 公 民 政 治 素 质 的一 个 重要 着 法 加
,
是 社会 主体 对 现 代社 会 法 的 现 象 的 主观 把 握 方
公 民意 识 、 理 的权 利 意识 、 烈 的诚 信 意 识 、 合 强 坚定
的法律 信仰 、 极 的诉讼 意 识 、 法 的平 等 意识 、 积 合 自
落实 依法 治国 基 本方 略 , 快 建 设社 会 主义 法 治 国 加 家” 。这是 发展 中国特 色 社 会 主义 对 法 治 建 设 提 出 的新要 求 , 是我 们 党从 开 创 中国 特色 社 会 主 义 事业
一
国家为公 民发展 提供最 根本 的保 障 , 因此 , 民必 须 公 有 主体意识 , 明确 自己在 国家 和 社 会 生 活 中的 政 治 地位 , 意识 到 自己的历史 责任 和使命 , 实地表 达 自 真
己的 愿 望 , 极 参 政 议 政 , 心 国 家 、 族 的 前 途 和 积 关 民
、
我 国 公 民 现 代 法 律 意 识 的 基 本 内 涵
自己的诉求 , 使 权 利 并 履 行 义 务 , 行 为维 护社 会 和
谐, 促进 民主法 治进步 作 出贡献 。 具体 来说 , 国公 民应该 具 有 的 现代 法 律 意识 我 集 中体现为公 民意 识 、 利 意识 、 信 意识 、 权 诚 法律 信 仰 、 讼意识 、 等意识 、 诉 平 守法意识 等方 面 。 1 觉醒 的公 民 意识 。无 公 民则 无法 治 之 国 , . 公 民意识 是法治 社会之 魂 , 有促进 民主政 治建设 、 具 推
浅谈公民的法律意识
视 了公 民 自身 的 法律 修 养 。 本 文认 为 . 在 物欲 横 流 的 当今 社 会 , 要 可 见 。一 般 公 民 的观 念 中 , 只 要一 起 法 律 , 首先 联 想 到 的就 是 “ 抓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 国家, 提 高 公 民的 法 人 ” 和“ 判刑 ” . 对 法 律 对 民商 事 活 动 以 至 社 会 生 活 的全 面 调 整 和
第 2期 2 01 4 年 2 月
青春岁月・ 学 术 版
Yo u t h f u 1 Ye a r 8 ・ Ac a d e mi c Ve r s i o n
No. 2 Fe b. 201 4
・
社 会 多棱镜 ・
浅谈公民的法律意识
李 明瑞
( 中共 河 北 省 委 党 校 , 0 5 0 0 6 1 )
直 到党 的 十一 届 三 中全 会 以来 , 法 制 建 设 才 有 了 长 足 的发 讼 程序 的价 值 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展, 公 民 的法 律 意 识 水 平 不 断提 高 , 人 们 的法 律 观 念 初 步 形 成 , 但 是由于基础薄弱 。 加 上 传 统 观 念 的影 响 。 我 国公 民 法 律 意 识 在 不 断提高的同时 . 还 存 在 一些 问题 , 并 且 呈 现 出 以下 特 征 : ( 一) 传 统 法 律 意 识 与 社 会 主 义 法 律 意识 并 驾 齐 驱
推 及 整个 法 律 是 否 公 平 正 义 。 加 上 他 们 很 少 进 行 过 专 门 的法 律 知 动 运用 法 律 去 实 现 自 己的 合法 权 益 。
【 摘要 】 古代 中 国社 会 法律 意识 薄弱 , 这 与人 治社 会 的背 景 是 普 通 法 的 相 关 内容 ,甚 至 认 为 宪 法 的 效力 要 低 于 普 通 的 法 律 、 宪
法律意识与公民权利
法律意识与公民权利在现代社会,法律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坚固盾牌。
公民的法律意识和对自身权利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法治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深刻理解法律意识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对于提升公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意识是公民对法律的认知、情感和评价的总和,它体现了公民对法律的尊重程度和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一个具有高度法律意识的公民,不仅能够自觉遵守法律,而且能够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公民的权利意识是指公民对自身权利的认识和敏感度,它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保护个人尊严的重要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公民由于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对自己的权利边界认识不清,导致无法有效行使自己的权利,甚至在不知不觉中侵犯了他人的权利。
因此,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不仅有助于公民更好地享有和行使自己的权利,也有助于公民尊重和保护他人的权利,从而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法律意识与公民权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公民能否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一个对法律有着深刻理解的公民,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范围,当权利受到侵犯时,他们会通过法律途径予以回应和制止。
另一方面,公民在维护自己权利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学习和了解法律,这反过来又增强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为了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法制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应将法律知识纳入教育体系,使公民从小就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其次,政府和媒体应加大对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公民直观地了解法律的实际应用。
最后,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犯时,他们能够及时得到专业的法律援助。
法律意识和公民权利是现代社会法治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
增强法律意识,不仅能够帮助公民更好地行使和保护自己的权利,还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只有在法律的庇护下,公民的权利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社会才能更加文明和进步。
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作为一个公民,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还能维护自身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并非一蹴而就的任务,需要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帮助公民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首先,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基石。
学校应该加强法律教育,将法律知识融入到课程中。
通过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原则、法律体系和法律责任,可以帮助他们接触到法律思维的逻辑,培养法治观念。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锻炼他们的辩论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媒体在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各种媒体平台可以通过播放法律教育节目、刊登法律案例和问题研讨等方式,向公众传递法律知识。
此外,新闻媒体应该加强对法律事件的跟踪报道,向公众展示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提高公民对法律制度的信任度。
第三,政府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
政府可以通过组织法律讲座、座谈会和法治文化活动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解答公众的法律问题。
此外,政府也可以建立法律咨询中心或在线平台,提供便捷的法律咨询服务,让公民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
此外,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他们可以通过组织法律培训班、举办法律咨询活动等途径,提供免费的法律教育和咨询服务。
这不仅能够帮助公民增强法律意识,还能够培养更多志愿者参与到法律服务中来,形成良好的法律服务网络。
最后,个人自身也应该主动提高法律意识。
公民可以通过自学法律知识、关注法律案例、参与社区法治建设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
此外,公民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了解和关心各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发挥自己的监督作用,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总之,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个人、教育、媒体、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合力,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整个社会的法治进程,建立一个更加公正、有序的社会环境。
试析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 ,
。
一
,
、
、
。
,
,
。
关键 词
法 律 意识
现代化
影 响 因素
刁 题
众 所 周知 我 国是 个 传统 法 律意 识 比 较 浓 的 国 家 在传统 法 律意识 中 法 律 并 不 被 人 们 所 崇 尚 权 利 意识 淡 薄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国 公 民 法 律 意 识 状 况 发 生 了 很 大 的变化 当前 中 国公 民 的法 律 意 识 存 在 着 以 下 特 征 : 1 对 法 律 的 认 知 有 所提 高 但 尚 需树 立 法 律 信 仰 I] 伯尔曼 曾说 过 :法 律 必 须被 信 仰 否 则 形 同 虚设 【 法 律 信 仰 是 法 律 意 识 现 代 化 的 最 高 目标 中 国的 现 代 化建设 需 要 法 治 其 中社 会公众 对法 律 的忠 诚 的 信仰 是 法 治得 以 实 现 的关键 没 有 社会 公 众 的 尊 重 认 可 和 接 受 即没 有社 会 公众 对 法 律 的 信 仰 法 律就 会 丧 失稳 定性 法 律 就会 没 有 权 威 犹 如 纸 空 文 那 么 法 治就 会 沦 为 人 治 了 由 于 受 中 国 传 统 法 律 文化 旧 的法 律 观 念 的影 响 要 实现 现 代 化 法 治 必 须 对 久 远 的 中 国传 统 法 律 意 识 进 行 创造性 的转换 形 成 现 代 公 民 法 律 意 识 体 系 确 立 对 法 律 的 信 仰 法 的 根 本价值 在 于 公 正 而 公 正 价 值 的 实 现 又 有赖 于 实 施 法 律 的人 们 对 这 价 值 的认 识 和 信 仰 社 会 主 体 对 法 律 的信 仰 程 度直接决定 了 公 民 的 守 法 用 法 的 状 况 与 法 律 的 实 施 效 益 紧 密相关 总 的来 说 我 国 公 民 对 法 律 还 是 比较 信任 的 多 数 人 认 为我 国法 律是 好 的 但 法 律 的 实 现 效 益 太 差 严 重 影 响 了 人 们 对 法 律 信仰 意 识 的形 成 对 法 的 信 仰就 是树 立 法 律 至 上 的法 治 原 则 但 中 国传统 法 律 文 化 经 过 五 千年 的沉 淀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已 经 根深 蒂 固 并 影 响到 现 代 人 的 观 念 中 如 当前 有 法 不 依 执 法 不 严 贪 污 受贿 徇 私 枉法 吃 卡 拿 要 以 言代 法 办关 系案 办 人 情 案等腐 败 现 象依 然大量 地 存 在 在 司法 实 践 中 诉 讼 缺 乏 其 公 正 性 打官 司 蜕 变演 化 成 了 打关 系 打官 司 成 了金 钱 关 系 和 人 情 的 较 量 个 别 地 方 甚 至 有 蔓 延 的 趋 势 严 重 地 影 响 了法 律 的 权威 性 2 权 利 意 识 不 断增 强 但 又 难 以 摆 脱 义 务 本 位 思 想 缺 乏 社
法律意识的培养与重要性
法律意识的培养与重要性法律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
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素质,它不仅对个人的权益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更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本文将探讨法律意识的培养与重要性,并阐述在社会中普及法律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部分:法律意识的培养要培养好法律意识,首先需要我们了解法律的来源和目的。
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通过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并得到广泛认可的。
法律的目的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其次,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守法意识。
公民既是法律的主体,也是法律的受益者。
要明白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非一种限制。
只有守法意识树立起来,才能够更好地享受法律赋予的权益。
此外,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也是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宪法、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判例等途径,来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原则。
只有透过法律知识的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二部分: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法律意识的培养可以有效地保护个人权益。
当我们遇到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情况时,具备法律意识的人可以通过合法的手段寻求保护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接受。
其次,法律意识的培养可以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做出贡献。
作为一个合法权益的维护者,我们应该积极遵守法律,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只有当每个公民都具备法律意识时,社会秩序才能够得到有效维护。
此外,法律意识的培养还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法律是公正的代言人,具备法律意识的人会更加重视公正和平等,维护那些弱势群体的权益。
只有通过法律手段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社会才能够得到平稳和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部分:普及法律教育的必要性在当代社会,普及法律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法律教育可以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因此,普及法律教育对于社会和法治的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首先,普及法律教育可以加强社会文明素质。
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在现代社会中,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一个具有高度法律意识的公民群体,能够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因此,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教育、宣传、法治环境等方面探讨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方法。
一、加强法律教育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应从小学开始。
学校作为社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教育机构,应当将法律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通过开设法律课程,让学生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加强对法律的认识。
同时,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法律的正义和公平,培养正确的法律价值观。
此外,可以组织一些法律知识竞赛或辩论赛,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素养。
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法律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水平和教学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法律教育工作。
二、加强法律宣传法律宣传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法律宣传,让公民了解法律法规,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定期推出法律专题节目,宣传法律知识和案例,引导公民正确遵守法律。
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开展法律宣传活动。
比如制作法律宣传视频、发布法律知识文章,提供在线法律咨询服务等等。
通过多种渠道,将法律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群,让公民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中提高法律意识。
三、改善法治环境法治环境的改善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基础。
只有在法治的环境下,公民才能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力量,从而自觉遵守法律。
政府应当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法律执行机制,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同时,要加强对法律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执法效果和公正性。
通过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将法律的威慑力传导到公民中,让他们明白违法的后果,从而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
此外,还要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加强社区基层治理,建立起以法律为准绳的社会秩序。
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营造法治的良好氛围,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公民的法律意识内容摘要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
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
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讲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近义。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守法与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对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加以分析,将有助于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出发,有针地性地搞好普法教育活动。
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生活、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
那么,如何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本文将以公民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和成因分析为线索,阐述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对如何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提出了自己的建解。
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写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第三部分写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普法教育依法治国法制建设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
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
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说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等与法律意识近义。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的守法和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对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加以分析,将有助于从我国法律意识现状出发,有针对性地搞好普法教育活动。
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生活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
那么,如何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呢?对此,笔者有以下见解;一、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司法、执法水平和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参与法律监督的积极性,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
第一,法律意识在完善立法工作,促进有法可依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依法办事的前提是有法可以,没有法,或者法残缺不全,那么依法办事就无从谈起。
第二,法律意识在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中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常言说得好“已不正,不能正人”、“打铁先要自身硬”,执法人员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就会表现出执法素质差,执法水平低,就会造成执法不公、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现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再好的法律也无济于事。
法律意识是国家司法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法律,准确、及时适用法律的必要因素。
司法人员在办案中,如果是不知法、不懂法或者对法律作出歪曲理解,那么势必会造成冤假错案。
因此,司法人员也要具备较高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第三,法律意识是公民守法、依法办事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法律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和要求。
因此,公民能否自觉守法,做到依法办事,在很大程度上,与公民的法律意识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说来,当公民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水平时,他们就能认识法律中规定的权利、义务、禁令都是与自己的利益紧密相联的,就能做到自觉守法,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从而就能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否则,则相反。
第四,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在实现依法治国、严格依法办事中,具有重要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而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正确处理好权与法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见诸于报端的一些中高级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把党和人民赋予给他们的权力,当做自己贪污、腐败的专用工具,视党纪国法和人民群众利益而不顾,挺而走险,最终走上不归之路,他们带给自己身边的班子成员的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共同犯罪与集体犯罪,在某种意义上讲,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往往起到了主要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法大于权,而不是权大于法。
正如我国《宪法》中所讲的那样“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因此,领导干部,尤其是主管政法的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是正确处理权与法的关系、实现依法治国的现实前提。
第五,从法律的监督角度来看,依法治国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这个体系应包括人民群众的监督,而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力的真正实现,来源于他们良好的法律意识,否则,这种监督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建国来的司法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法制建设。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只有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之“水”涨了,依法治国之“船”才能真正地高起来。
二、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现状现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由于法律意识具有复杂、多样的内涵和外延,要想准确把握公民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特征,是比较困难的。
这里只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总体特征,作一些大致评估与分析。
1、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织我国是一个传统法律意识极浓的国家。
在传统的法律意识里,法的地位并不高,作用很有限,权利意识很淡薄,人们普遍有一种耻讼、贱讼观念。
中国传统法律意识的最大特征就是“礼”,①几千年来“礼”支配着法律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它不仅被制度化,而且还被法典化,支配着人们的思维形式。
如周“六礼”,②至今在一些偏僻山区还支配着男女青年的婚姻大事,具体表现在:人们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重视订亲、拜堂的形式,而忽视婚姻登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制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公民的法律意识现状也有了较大改观,现代法律意识的特征已开始形成。
如主体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责任义务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监督举报意识等等都有所提高。
但,中国几千年封建意识以及建国后极“左”思想的影响,使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与时代精神相冲突的若干传统观念相交织的状况,特别是产生有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与法律意识滞后的矛盾。
主要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公民仍习惯于按传统观念参于社会生活,评判他人与社会、解决纠纷及维护自身权益、甚至给“权大于法”以相当程度的认可,视法为维护道德的武器,致力于“无讼”来维护社会的安定,特别是封建统治者“言出法随”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存在,给某些公民造成了一种畸形的法律观念,“领导人讲的话就是法”。
这表明,法律权威的削弱和法律观念的动摇成为法制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2、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并存由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在我国居于统治地位,因此,我国公民对现行法律的态度总体上还是积极的。
在对现行法律的要求上,他们通过生活实践和普法教育的开展,逐步明确社会主义法律的性质、目的和作用,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对现行法律评价上,尽管多数人的评价是感性的,但他们一般都能肯定法律的价值,而且也能够应用相关法律去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与上述积极态度相反,由于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我国公民又对现行法律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态度,表现在他们对相当一部分法律规范和司法机关持不信任态度,宁愿依赖政策或某些行政职能部门,因而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现行法律调整对象的被动地位,不懂法也不愿主动去了解、咨询法律,从而用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法律赋予给他们的检举、控告权利,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明哲保身,不引火烧身,更有甚者,即使与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违法之举,他们也不去检举、控告,有的采取“私了”办法解决,有的用自己的“息事忍耐”之举,求得“消除”后顾之忧,一些见诸于报端的“众人围观街头暴力”、“见死不救”之例多得令人心寒,自己的亲人被流氓分子非礼,而躲在一边不敢吱声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础,从这方面讲,我国社会主义的法治之路才刚刚起步。
3、法律权利意识弱于法律实用意识。
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权利意识才刚刚苏醒。
首先人们对权利的认识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人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自己应享有的各种权利,越来越多的人们主动参加了普法宣传教育,关注广播、电视、报刊的法制节目,主动接受法律方面的宣传教育。
其次,人们对权利的主张要求日益强烈,权利的主张范围在不断扩大。
近年来诉诸于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越来越多,这表明人们已习惯于寻求法律援助的救济方式。
近年来,关于人格权、身份权、继承权、知识产权等案件的数量增长也表明了权利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但是,我国公民的法律权利意识还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宪法意识弱于部门法意识、民法和经济法意识弱于刑法意识、程序法意识弱于实体法意识等。
4、法律意识层次有待提高。
我们知道,公民对法律了解的多寡,与公民的文化素质有关,一般说来,文化素质高的人的兴趣较为广泛,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较多,因此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就有可能较高,而文化素质低或文盲恰好相反。
公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与他们自身的法律意识有一定关系。
一般来讲,与公民的利益关系密切并实现程度较好的法律,他们就较容易知晓,反之就少些。
我国公民中绝大多数人对法律实践的认识往往是通过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亲身感受得到的感性认识,因而难免带有片面性,对法律的认识能力也难免带有感情色彩。
此外,我国公民中文化素质低下、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有一定比例,他们缺乏对法律知识了解的主动性,一大部分公民的法律意识处于片面的不系统的法律心理层次,处于法律意识发展初始状态,因而难以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
(二)当前公民法律意识的成因分析从以上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的列举及存在的问题可见,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呈现出多方面、多因素的不平衡状态。
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在我国的确立,成为占有统治地位的现代化法律意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在我国社会生活中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并且与许多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混杂在一起,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商品经济不发达我国目前商品经济还不发达,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自然经济,在我国农村占有较大比重。
商品经济的不发达将成为影响公民法律意识的决定因素。
其一,从商品经济与法和法律意识的相互关系看,没有商品的经济产生和发展,就没有法和法律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是产生民事法律的客观基础。
而自然经济却不能提供民事法律之基础,在它的基础上产生的法律只能起到巩固和确立财产归属权利的作用。
如果这样的话,势必导致公民法律意识趋于畸形和残缺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