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文化变迁之文化涵化_以广西贺州客家族群的文化变迁为例_郑威

合集下载

从多元磨合到整合一体_以广西贺州民族关系为例

从多元磨合到整合一体_以广西贺州民族关系为例

2004年第1期(总第162期)学术论坛ACADEMIC FORUMNO.1,2004(Cumulatively NO.162)从多元磨合到整合一体———以广西贺州民族关系为例徐杰舜,徐桂兰(广西民族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摘 要]民族关系作为民族国家内部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不外乎恶性发展和良性发展两个趋势。

文章从民族团结的角度切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多年的历史为背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汉族、壮族和瑶族的民族关系为例,对贺州的民族关系从多元磨合到整合一体作了人类学的分析,提出民族整合的主题是民族团结,民族整合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关键词]贺州;民族关系;民族团结;多元磨合;整合一体[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4)01-0125-06 民族关系作为多民族国家内部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的趋势不外乎二个,一个是民族磨擦、民族矛盾,以及民族矛盾激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民族战争,这是民族关系恶性发展的趋势;另一个则是民族交往、互动,互相磨合、互相认同,从而达到整合的境界,这是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趋势。

本文试图从民族团结的角度切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多年的历史为背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汉族、壮族和瑶族的民族关系为例,对民族关系从磨合到整合的良性发展趋势作人类学的分析。

一、贺州的民族关系在互动中磨合在贺州汉、壮、瑶三大民族的迁徙史上,形成了瑶族最先入贺,壮族为征剿瑶民起义而入贺,汉族入贺又挤占了壮族所占的土地的恶性互动。

据我们对贺州市鹅塘镇盘谷村的考察可知,历史上首先入住盘谷的是壮族,特别是韦姓壮族一支。

据1995年6月所修的盘谷《韦氏列宗谱录》记载:韦氏壮族人始居盘谷有“战留”一说及“逃留”一说。

“战留”,即始祖为平叛战乱率兵入贺,战后留居贺地,其中一支分居盘谷;“逃留”即逃荒、逃难而留居盘谷。

不管那一说为真,壮族先定居盘谷是无疑的。

广西贺州客家歌(演示版)

广西贺州客家歌(演示版)

3、南北交融创新的文化符号 、
• 一方面,贺州客家人秉承其祖先的血脉与传统, 带来了唱山歌的文化传统和中原文化的基因; • 另一方面,贺州这方胸怀博大能容纳多元文化的 水土,又赋予他们性情开朗,语言幽默的地域个 性,使他们的歌唱既具有中原文化传统又兼具百 越文化特色。 • 因此,从他们悠扬的歌声中传播出来的,不单是 他们的宗族情愫、思想情感与生活情趣,更重要 的是,它由此创造了一种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相 交融而产生的新的文化符号,从而丰富了岭南文 化的内涵。
2、《猴子捧西瓜》捧出贺州式谐趣 、 猴子捧西瓜》
• 贺州客家人性情开朗,喜欢搞笑,说笑话讲歇后 语几乎贯穿于他们社会生活的全部。 • 《猴子捧西瓜》的搞笑说唱,开阔了贺州式谐趣 演唱之戏剧流。贺州客家山歌剧继承了这种手法, 一些唱段借鉴这种风格进行设计,取得了极好的 舞台效果。 • 贺州客家山歌剧发展到今天,剧中凡是有喜剧、 闹剧人物出现,他的唱腔大都设计成这种风格, 基本上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喜剧曲牌。这种俏皮搞 笑谐趣演唱风格的形成,丰富了贺州客家山歌剧 的喜剧色彩,确立了贺州客家山歌剧与众不同的 贺州特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贺州客家歌之抒情篇
• 贺州客家歌之衍生艺术丰富多彩,情歌是贺州客家歌的主 体,由此衍生的一批清新优雅独具贺州特色的抒情歌曲, 近年来享誉客家艺坛 。 • 1、《月光光》跨越时空的博爱与真情 、 月光光》 • 这众多的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催生了一个新的文化情感 符号,这时的《月光光》已经不单单是一首歌了,它很自 然便成了“博大圣洁的母爱,天真无邪的童趣,纯洁朴实 的乡情、亲情、友情、爱情”的化身,因此它具有了超越 族群超越时空的亲和力,常常能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无论 何时,无论何地,《月光光》的旋律随时都会给听众带来 深情的爱,在你我他的内心世界里洒满银色的月光。

广西贺州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广西贺州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广西贺州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邢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种新节目形态的未来前景,与技术价值,社会价值、市场价值三个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评判一种节目形态是否具有技术价值,要看其能否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

对于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在于不是给观众灌输具体的结论,而且是通过嘉宾探讨的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

这种让个体在保持个性的同时,()。

在社会价值层面,当下的观察类真人秀大多把创作__________锁定普通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内部的话题如婚恋问题,亲子关系等,往往是社会变迁、时代发展的投影。

很多年轻人通过个体努力,在家庭之外实现了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自给自足。

与此同时,包容的社会观念和逐渐完善的保障体系,为年青一代提供了有别于传统的生活___________。

观察类真人秀经由相关话题的讨论,在______________中为消解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摩擦提供了可能性,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_____________构建新的文化思维。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对于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不是在于给观众灌输具体的结论,而是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通过嘉宾探讨的方式,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

B . 对于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不是在于给观众灌输具体的结论,而是通过嘉宾探讨的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

C . 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不是在于给观众灌输具体的结论,而是通过嘉宾探讨的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

D . 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不是在于给观众灌输具体的结论,而且是通过嘉宾探讨的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

(2)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这种做法使节目更富建设性,对他人拥有更多宽容B . 对他人拥有更多宽容的做法,使节目更富建设性C . 这种做法对他人拥有更多宽容,使节目更富建设性D . 使节目更富建设性的做法,对他人拥有更多宽容(3)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视野模式潜移默化从而B . 视野格式潜移默化进而C . 视线格式耳濡目染从而D . 视线模式耳濡目染进而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高一下·甘肃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浅谈贺州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及保护

浅谈贺州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及保护

文艺天地ISHUTIANDIY54 Jun. 2016 June客家山歌是客家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寄予了客家一代代人的情怀,是客家人的精神食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贺州客家山歌文化日益呈现边缘化的趋势。

因此,探讨客家山歌的演变、传承模式和保护机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中国民歌像百花,一缕花香飘客家。

山歌悠扬千年久,雅韵吟颂飞满霞。

”[1]客家山歌是我国民歌体裁中的一种,它起源于中原古代民歌,主要流行在客家人聚居地,因用客家方言演唱,所以称之为“客家山歌”。

2006年,客家山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客家山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然,与其它传统的民族文化一样,客家山歌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境地,客家山歌文化的保护日渐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客家山歌文化的概况客家人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也是汉族的一个独特支系。

贺州市是广西客家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

全市总人口210万,其中客家人约60万。

贺州客家人原是中原汉族的一个分支,大约从公元317年南迁来到了广西,他们落住贺州并带来了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盛唱不衰的独特的贺州客家山歌。

来到贺州以后,客家人经过自己的艰辛劳动,不断开拓土地,建立自己的家园。

随着社会的发展,客家人创造出围屋居住、饮黄酒、使用特有的客家民俗和语言。

客家山歌就是在客家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蕴藏着大量客家古朴的民俗风尚,伴随着客家人的生产生活而存在。

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吟唱,上承《诗经》的传统风格,继受唐诗律绝及后世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物。

客家山歌最初是以描述劳动生活为主的山歌,是歌唱客家人劳动的场景,形象而逼真。

如写放牛娃的山歌,“放牛崽子好吃亏,戴个笠笸坎坎累;撵得笠笸牛又走,追得牛来阵(伴)又归”。

又如写客家人出门谋生的情景:“肩挑担子当呀当,挑起担子走四方;好比于都打铁佬,漂洋过海到南洋。

电视对客家文化传承的传播学思考——以贺州电视台《客家》栏目为例

电视对客家文化传承的传播学思考——以贺州电视台《客家》栏目为例











… … … … … … … … … … … … … … … … … … …

电视对客家文化传承的传播学思考
— —
以贺州电视 台《 客 家》 栏 目为例
摘要 : 客 家文化是岭 南文化 的代表之 一 , 长期 以来 , 客 家 文化 以人 际 传 播 方 式 传 承 了近 千
2 . 《 客 家》 栏 目对 客 家 文 化 传 承 的
客 家 人 在 田间 劳作 ,时 常 会 用 自
己的方言 来 哼歌谱 曲 , 客 家 山歌题 材 广泛 , 唱起 来声情 并 茂 。客家人 所 居
住 的 围屋 富有 了 汉 族 古 朴 遗 风 以及 南 部 山 区 的地 域 文 化 特 色 。 客 家 人 以 山 歌 建 筑 文 学 等 艺 术 作 品 为 载 体 ,将 富有 客 家 特 色 的 文 化 通 过 多 种 多 样 的 艺 术 形 式 加 以传 承 , 体

根据现有 的视频资料 , 以2 0 1 2年
3月 5 日到 2 0 1 5年 1 月 8 日的 5 0篇
节 目为 研 究 样 本 , 《 客 家 》 栏 目内 容 进 行 整理 , 可以分为一下 十三个类别 : 典 故 信 仰 、传 统 节 日等 。 其 中关 于 客 家 代 表 村 落 的介 绍 播 的作 用 。 因此 , 研 究 客 家 文 化 的 传 承 现 状 、如 何 保 护 与 传 承 客 家 文化具有极强 的现实意义 。
为 深 入 了解 客 家 文 化 在 电子 媒 介
年 多 的 时 间 没 有 更 新 。 本 人 也 联 系
《 客 家》 栏 目相 关 人 员 得 知栏 目即 将 面 临停播 。

中国贺州文化遗产作文

中国贺州文化遗产作文

中国贺州文化遗产作文“世界长寿市”、“天然氧吧”、“粤港澳的菜篮子”.....这些标签相信都是大多数人印象中的贺州,然而,除了人长寿和风景美之外,贺州还是一座巨大的“文化遗产博物馆”。

贺州,历经2000多年积淀,孕育出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其中,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灿若繁星。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代表性非遗名录4项,自治区级代表性非遗项目23项,市级代表性非遗项目23项,县(区)级代表性非遗项目280项,成绩斐然!这个世界能演变成今天美好的画面,与我们的过去和传承是离不开的。

为了不让这些美好被人们遗忘甚至是消失,贺州为此做出各种相应的对策,不仅做好非遗申请保护工作,当地人民也长期以来坚持精神文化传承,并呼吁年轻一代重视起来,保护属于我们自身的古老文化。

让我们跟着笔者的步调一览贺州为世人展现的璀璨文化遗产吧!说到贺州非遗,不得不提的便是著名的蝴蝶歌。

瑶族蝴蝶歌是贺州富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大会》上惊艳亮相,被海内外人士比喻为“瑶族文化的史诗”。

在贺州富川,蝴蝶歌是瑶族儿女必备的才艺,无论是在祭祀、迁徙、记事,还是婚丧、喜庆、迎宾等活动都会用它来表达和传唱,还能用于儿女间传情达意,倾吐对意中人的爱慕之心。

每当有外来游客到访,他们都会热情的来上一曲,表示欢迎,随口一唱都是一场听觉盛宴。

歌声在山间回声荡漾,和谐的音符向我们描绘出瑶族同胞的淳朴善良。

除了极具特色的民歌之外,贺州的民间风俗也是非遗内容之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当地特殊罕见的民俗“炸龙”活动了。

“炸龙”,是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在新春元宵期间的闹元宵活动,至今已延承千年。

从正月初十至十五,街坊邻里用敲锣打鼓和舞龙舞狮以示庆贺新春,酒足饭饱以后,都到街上看舞龙和“炸龙”。

所谓的“炸龙”,其实就是将点燃的鞭炮向龙身甩去,一串串鞭炮在龙身上炸出火花,有如一条舞动的火龙,新春年味十分浓烈。

现在的人总在抱怨如今过年没有年味,正是对于这些传统习俗的传承和保护,贺州才会有如此浓郁的新春喜庆气氛。

读《广西贺州瑶族服饰及其文化变迁》有感

读《广西贺州瑶族服饰及其文化变迁》有感

读《广西贺州瑶族服饰及其文化变迁》有感作者:郑威余秀忠贺州学院【摘要】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更是一个民族特色的独有名片。

瑶族传统民族服饰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文化,独特的魅力,屹立在世界服饰之林。

本文立足于广西贺州瑶族传统服饰文化及其文化变迁,从广西贺州瑶族传统服饰的款式,类型,独特的符号功能和文化变迁的背景及原因进行分析,阐述了广西贺州瑶族传统服装在现代如何发展的问题。

读完这篇论文,我提出了几点思考,并进行了探究:首先,瑶族是怎么样的民族其服饰又有什么样的特点?查阅资料发现瑶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超过100万的15个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6个省份130多个市县。

分布较为广泛,其中广西的瑶族人口最多,占我国瑶族人口总数的61%。

各地区的瑶族同胞保留的传统习俗也有所不同,因服饰、居住地区域各异的原因,自称有“秀”、“门”、“孟”、“睦”等。

他称亦有“蓝靛瑶”、“红头瑶”、“白线瑶”、“黑瑶”、“沙瑶”等。

据考证,先秦时期就有瑶族先民在我国西南地区生活发展。

民族传承悠久,形成了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独立而灿烂的服饰文化。

瑶族传统服饰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五彩斑斓。

几乎所有服饰不论男女老幼都有绚丽多彩的装饰花边,广西贺州瑶族的服饰样式之多, 装束之奇特, 同一支系而又服饰迥异, 在国内其他地区瑶族中都很少见。

据考证,不同服饰的样式有15种之多,其中常见的也有7种。

贺州瑶族服饰的图案纹饰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历史特征。

如大量的动物纹和植物纹,反映了瑶族从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过渡;大量的人形纹及“万”字纹,体现了瑶族的原始宗教崇拜和佛道文化对瑶族的深刻影响。

另外,贺州瑶族服饰还反映了瑶族人的年龄、婚否、爱情及社会地位等状况。

研究和保护瑶族服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复杂而又内涵,绚丽而又富有底蕴的瑶族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与全世界共同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什么是广西贺州瑶族传统服饰的符号功能?广西贺州瑶族传统服饰的符号功能主要分为两点,文化符号功能和性别符号功能。

从空间过渡到身份过渡——以广西贺州大平乡威竹村度戒仪式为例

从空间过渡到身份过渡——以广西贺州大平乡威竹村度戒仪式为例
从 空 间 过 渡 到 身 份 过 渡
— —
以 广 西贺 州 大平 乡威 竹村 度 戒 仪 式 为例
张继 驰 , 张 泽 洪
( 四川 大学 道 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 四川 成都 6 1 0 0 0 0 )

要: 度戒仪式作为瑶族 的重要 民俗 活动 , 整 个仪 式充分体现 了世俗一神 圣一世 俗的转换过 程。通过对 广西
析, “ 宗 教 的人 ” 对 力 量 的渴 望 和 向神 灵 祈 求力 量 的 过 程可 以作 为仪 式参 与 者从 心灵 到身 份变 化 的补 充
场仪式 来 获得社 会地 位 和宗 教身份 。瑶族 不 以年
龄 为成人 的标志 , 认 为 只 有顺 利 通 过 度戒 仪 式 的男
子 才能被 称 为真 正 的男子汉 , 继 承祖先 兵 马 , 拥有 举 行 宗教 仪 式 活 动 的 权 利 。 l 3 l 加 总之 , 在 瑶 族 人 心 中, 这是 瑶族 青年人 生 中完成 蜕 变的重 要仪 式 , 是 非 常神 圣 的活动 。
卦, 询 问神灵 坛 场是 否洁净 , 直 到得 出好 的卦 象仪 式 才算 完 成 。
4 . 砍幡
师公 把 师男 组织 到 一 起 , 让 师 男 每 人 在 头上 绑 上一 根红 布条 , 上 山砍 竹 子 。砍 竹 子 之 前先 用 一 根 红线 把竹 子 系住 , 然 后 才 开 始 砍 。砍 竹 子 的人 砍 完
有 两百 多 口人 , 且 多为 瑶族 。 因为地处 大 山之 中 , 地 理 位置 较偏 , 很 多传 统瑶 族文 化得 以保 存 , 笔者 有幸 于 今年 年初 , 在 威竹 村 中 , 观摩 了一场 传统 的度 戒仪 式, 因此 选取 本 次度戒 仪 式作 为实 例进 行 分析 , 探讨

广西花山壮拳及其文化传承的人类学辨析

广西花山壮拳及其文化传承的人类学辨析

摘 要: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 35项世界文化遗产。本文以本体论为学理基 础,以发生学、文化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为理论支撑,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花山壮拳及 其文化传承进行的人类学辨析,认为:广西花山岩画是壮族文化生存的符号,花山壮拳文化的形成是残存 文化重构和文化传播的结果,其过程经历了选择—内化—融合—扬弃—内化—融合—传承;花山壮拳是武 术思想和价值转变的结果,是社会文化过滤的时代产物;花山壮拳文化传承需要掌握受众与信息的选择与 接受规律,并关注文化传播者对信息的把握以及与受众的互动;花山壮拳是骆越文明长期滋养而产生的人 体活动方式,是壮族文化本土化语境下多元发展的诉求。 关键词:花山岩画;花山壮拳;文化;传承;人类学 Abstract:ZuojiangHuashanrockartculturelandscapebecomesthe35th worldculturalheritageinChina successfully.Based on ontologyasthetheoryfoundation, byusingphylogeny, culturalanthropologyand educationalanthropologyasthetheoreticalsupport,byapplyingmethodssuchasliterature,questionnaireand logicalanalysis,thispapermakesanthropologicalanalysisonHuashazhuangquananditsculturalheritage.It concludes:HuashanrockartisasymbolofZhuangculture.Theform ofHuashanzhuangquanisaresultfrom remainingculturalreconstructionandspread,whoseprocessaremainlychoice- internalization - fusion– sublation- internalization-fusion-inheritance.ItiscausedbythechangeofWushumindsandvalues,andan eraproductionofsocialculturalfilter.Itsheritanceshouldfocusonmasteringrespondentandthechoiceand acceptanceofinformation,concentrateontheinformationcognitionandinteractionwithacceptanceofcultural spreaders.Itisalsoabodyexercisewaynourished byLuoyueculture, aswellasan multidevelopment requirementunderZhuangculturelocolizationcontext. Keywords:Huashanrockart;Huashanzhuangquan;culture;heritage;anthropology 中图分类号:G85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17)06-0031-4 doi: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6.014

浅析贺州客家山歌与当代生存空间

浅析贺州客家山歌与当代生存空间

0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6摘 要:广西客家山歌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艺术,是客家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当中创作出来的,是客家人的精神食粮、是客家人民审美情绪再一次的体现。

剧团演出节目丰富多彩,融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与时代艺术气息于一体。

而由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现代文化也在不断的冲击这客家山歌的发展同时也使客家山歌渐渐失去了其地位。

现如今传统的客家山歌怎么与当代音乐相互融合,相互交流是我们研究的重要环节!关键词:贺州客家山歌;创建;生存;发展浅析贺州客家山歌与当代生存空间◎ 王小雷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引 言广西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山歌类的一种,被称为《诗歌》遗风的天籁之音、是客家人们在山野劳动等方式抒发或表达感情的另一种体现。

贺州客家山歌剧虽然在国内已获得了诸多奖项,但是在众多光环之下的前行之路却充满了艰辛,前进方向迷茫、后续动力不足等诸多困境使其生存和发展变得岌岌可危。

本文将从贺州客家文化角度出发,分析客家山歌的发展现状和其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而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促进客家山歌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贺州民俗文化的沿革从源头来说,根据《贺州市志》记载:广西贺州客家山歌的发展是从清朝末年开始的,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了其特有的体系,从山歌到最初民俗活动中的表演项目,再到最后形成客家山歌艺术分支,经历了几代客家人的共同努力。

早在民国期间,一些民间艺术爱好者学习了客家民间歌舞和曲艺中的精华部分,并将其与舞台表演相融合,客家山歌从幽静的大山深处呈现到村坊戏台之上,客家山歌剧应运而生。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贺县举办了隆重的文艺会演项目,各艺术团体跃跃欲试,想借此机会让更多的了解自己,其中就包含客家山歌剧艺术团队,在这次会演中,创作并表演了大量的客家话演唱节目,初步形成了八步客家山歌剧的雏形。

在随后的二十年中,贺县组建了文艺宣传队,在表演曲目创作中融入了反映客家风土人情和日常生活的内容,客家山歌剧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并在1980年形成了广为人知的广西客家山歌剧。

广西贺州客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浅析

广西贺州客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浅析

广西贺州客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浅析【摘要】地域文化的传播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贺州是广西客家文化的中心,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的不断交融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客家文化。

然而,贺州客家文化的发展与对外传播正面临着巨大挑战。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贺州客家文化,本文将对贺州客家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进行分析,就如何传播贺州客家文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地域文化贺州客家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一、引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缔造了中华上下五千余年经久不衰的历史文明。

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所谓“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不同的山水塑造了别样的风土人情。

人们在一定区域内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实践,逐渐适应了所生活的地域并对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

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个性鲜明,独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

客家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华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贺州市地处广西东北部,享有“世界长寿市”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是桂粤湘三省通衢之地,留存着跨越千年的历史人文底蕴,是百越文化、广府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汇集地。

两千多年的潇贺古道见证了贺州市的历史变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文化融合的特色景观。

贺州市总面积约117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数量约为249.32万,其中,客家人口数量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33.7%,是广西主要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也是全国客家人重要聚居地之一。

客家人最早生活在中原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向南方迁移,如今已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形成了特殊的客家文化。

贺州市主要以客家文化为主,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聚集区。

目前,客家文化已经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纵观世界局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成为现实,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因此,本文拟对贺州客家文化的传播现状进行分析,就如何对外传播贺州客家文化进行思考,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旨在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贺州客家文化,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些许借鉴。

一个壮族乡镇的社会文化变迁

一个壮族乡镇的社会文化变迁

一个壮族乡镇的社会文化变迁作者:黄兰红王甜甜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42期摘要:社会文化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常态,是人类学和社会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广西贺州南乡镇村民的生计方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婚姻家庭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因素相互碰撞、相互作用,逐步认同和整合。

关键词:社会文化变迁;贺州南乡;壮族中图分类号:D668;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2-0071-02社会文化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常态,是人类学和社会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指因为社会内部的发展或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一个民族的社会与文化的改变。

人类学家们认为文化变迁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

社会变迁指各种社会现象,包括社会制度的结构和功能等发生变化的过程及其结果。

由于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联系紧密,人类学家用“社会文化变迁”来涵盖这两个意思[1]。

许多人类学家把文化看作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包括政治组织、社会、教育制度、意识形态、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

在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的2年时间里,笔者通过对广西贺州南乡镇10个月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探讨现代化背景下一个壮族乡镇社会文化的变迁。

一、贺州南乡镇的社区背景南乡镇位于贺州市八步区东部,西与八步区黄洞乡相连,西南接步头镇,北与大宁镇接壤,东与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交界,距八步城区80公里。

全镇辖8个行政村,144个村民小组,2018年总人口约为2.3万人,是一个壮、苗、瑶、汉等民族杂居的乡镇,其中96%是壮族,是桂东地区唯一一个壮族聚居的乡镇[2]。

南乡镇自然资源丰富,全镇耕地面积33189亩,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种植花生、生姜、蔬菜等为主;树林面积1.942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1.46%;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金、银、铅、锌、锡、硫等。

从贺州战国墓看百越青铜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从贺州战国墓看百越青铜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下转第64页)作者简介:陈隆葵(1973—),广西贺州人,副所长;张伟(1983—),山西人,主任,馆员。

摘要贺州出土的青铜器量多而型美,在广西考古史上实属罕见。

这些青铜器是凝固的历史,更是沉默的文化字符,蕴藏着贺州百越时期的民俗信仰、冶炼技术等诸多文化元素。

贺州青铜器是新石器时代模制技术与金属采冶、浇铸技术相结合的集大成者,体现了百越精神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贺州战国墓青铜文化百越精神继承与创新O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Baiyue Bronze Cul 原ture from the Tomb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Hezhou //Chen Longkui,Zhang Wei Abstract The bronze wares unearthed in Hezhou are large in number and beautiful in shape,which are rare in Guangxi ar-chaeological history.These bronze wares are solidified history,as well as silent cultural symbols,embodying a variety of cultural elements of Hezhou at the Baiyue period,such as folk belief and smelting technology.Hezhou bronze wares are the combination of molding technique,metal mining and smelting and casting tech-nology in the Neolithic period,and they reflect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Baiyue spirit.Key words the tomb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Hezhou;bronze culture;the Baiyue spirit;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是贺州考古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相继发现了一批战国时期的墓葬,它们的发现揭开了远去的百越先人的神秘面纱,使百越辉煌的青铜文化再现于世。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及其文化变迁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及其文化变迁

作者: 郑威;余秀忠
作者机构: 贺州学院,广西贺州542800
出版物刊名: 广西社会科学
页码: 22-25页
主题词: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文化变迁
摘要:瑶族服饰是瑶族人民情感的表述和记录,它的历史流变,是一部瑶族人民情感积淀、凝聚、物化、释放的演变史。

瑶族服饰具有文化符号功能和性别符号功能。

瑶族服饰文化随着瑶族人民的生活境遇和审美方式的变化和发展而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当代视觉文化冲击下,广西瑶族服饰文化受到极大冲击,瑶族的审美标准已不是以往的审美模式了,而是带有大众化和潮流的特征,其审美变化是一种新的价值体现。

关于文化变迁的阐述

关于文化变迁的阐述

关于文化变迁的阐述
谢凤艳
【期刊名称】《新闻论坛》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文化变迁,是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在人类学学术史上有很悠久的渊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理论得到了发展与丰富。

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存现象,人类文明的恒久因素,文化的均衡是相对的,变化发展是绝对的。

【总页数】1页(P63-63)
【作者】谢凤艳
【作者单位】根河市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
【相关文献】
1.文化变迁、制度演进与改革和发展——制度与文化变迁视角的社会发展机制和改革发展比较分析
2.人类学文化变迁之文化涵化——以广西贺州客家族群的文化变迁为例
3.对威宁彝族宗教文化变迁事项的思考——兼论文化变迁与涵化理论的社会意义
4.区域饮食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r——以沈阳市四台子饮食文化变迁为例
5.民族旅游区文化变迁的实证研究与理论阐释——《湘鄂渝民族旅游区文化变迁研究(1980-2010)》评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类学视阈下的瑶族服饰文化——以广西贺州瑶族为例

人类学视阈下的瑶族服饰文化——以广西贺州瑶族为例

人类学视阈下的瑶族服饰文化——以广西贺州瑶族为例
汤桂芳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2012()3
【摘要】瑶族服饰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物质与精神的产物,是瑶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识别其族群的最直观的符号标志;瑶族服饰刺绣挑花,花纹多彩,图案丰富,不仅蕴涵着朴素的生态意识,而且意蕴着丰富的人文景观;作为一个特有的文化事象,发掘其服饰表征的文化内涵,以期在当下力主文化多样化的审美语境中,使其服饰文化得到阐扬和赓延。

【总页数】5页(P137-141)
【关键词】瑶族服装;装饰图案;文化蕴涵;人类学视角
【作者】汤桂芳
【作者单位】梧州学院艺术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0.21
【相关文献】
1.瑶族传统舞蹈的现状及传承--以广西贺州瑶族地区为例 [J], 陈东云
2.瑶族神像画开光仪式的文化人类学阐释--以广西永福县三门口屯瑶族神像画开光仪式为例 [J], 黄建福
3.地域文化视阈下广西金秀瑶族舞香龙的人类学研究 [J], 宋迪涛; 周华; 李林; 黄西

4.审美人类学视域下广西大瑶山瑶族的民族记忆研究
——"广西大瑶山瑶族文化记忆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J], 雷文彪;雷凯
5.审美人类学视域下广西大瑶山瑶族的民族记忆研究——“广西大瑶山瑶族文化记忆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J], 雷文彪;雷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贺州本土与客家的迁徙初探

广西贺州本土与客家的迁徙初探

贺州“本土”与客家的迁徙初探荷香月暖【摘要】广西客家人最早在清乾隆年间迁徙,至今不超过280年,多数迁徙为100年前,晚于贺州常称呼的“本地人”大部分是在元明时期的迁徙,相距300年左右,甚至更久;贺州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这里居住着最早的苗、瑶、壮族土著居民,后与中原迁徙的汉族通婚(包括至今在瑶族乡保留的入赘婚),语言及风俗得以传承下来。

粤语发源在广西梧州古广信,是土话与中原语言的融合,而非发源在广东封川;粤语不是在宋朝之后固定,只是在其后受影响,收窄在一定范围;同样,土话在赵佗割据时期,因不是处在古广信的军事中心,得以保留,且土话是粤语的母本,粤语故此与土话接近。

土话被汉人迁徙传承,成为“本地人”,宗谱也变成汉化,也就没有记载源土著。

客家先民为赣南“木客”,与“百越”的苗、瑶、畲、壮、侗族等土著一样,都是祝融三苗的分化分支;客家人与中原的融合有缓慢的过程,直至明朝还有“木客人”的存在。

本文,试图论证贺州本土与客家的迁徙,以及源流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苍梧祝融三苗九黎木客古广信《林邑记》也说:“苍梧以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

”,有巢氏在岭南一带最先发明“巢居”。

《岭外代答》卷四)这都说明巢居起源于南方。

人类起源于苍梧(九嶷山周边)一带。

《读史方舆纪要》引孔颖达曰:“九嶷即苍梧山也。

”(九疑山,位于西汉零陵郡营道县南,即秦长沙郡南界之南岭山地的一部分。

),苍梧,实指今九嶷山及五岭南北地区,包括今湖南的宁远、蓝山、江华、江永、临武,广西的贺州、桂林、全州以及广东的韶关、连州、连山等地。

从南方考古发现:5万年以前"广西柳州白莲洞人"用火与熟食,湖南玉蟾岩出土的陶片大约距今约1.4~2.1万年;桂林大岩遗址,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下岩门山北麓,于1999年被首次调查。

发现了一批距今12000年左右的原始陶器。

是中国史前陶器中心起源地之一。

文化变迁与涵化

文化变迁与涵化

第六章文化变迁与涵化一.【教学要点】一、文化变迁二、传播和借用的特点三、文化涵化二、【基本内容】一、文化变迁(一)、文化变迁的定义文化变迁,就是指或由于民族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改变。

人类学家们认为文化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存现象,人类文明的恒久因素,文化的均衡稳定是相对的,变化发展是绝对的。

(二)、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关系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社会变迁指社会各方面现象的变化,或更确切地说指社会制度的结构或功能发生的改变。

而文化变迁总是与之相伴随,所以有的人类学家索性用社会文化变迁一词。

(三)、各学派对文化变迁的研究。

1、早期进化学派。

2、传播学派。

3、功能学派。

4、美国历史学派。

5、创新与文化变迁。

二、传播和借用的特点(一)、传播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二)、传播是相互的、双向进行的。

(三)、文化传播的范围或借用的程度取决于两个民族之间接触的持续时间与密切程度。

(四)、相似文化群体容易相互适应和借用量大。

(五)、重新解释(Reinerpretation)(六)、变迁的主要原因。

(七)、文化系统的变迁。

三、文化涵化(一)文化涵化定义。

(二)文化涵化和传播的关系。

(三)文化涵化的研究内容。

1、文化系统。

2、接触情况。

3、文化间的连接关系。

第一是结构的,或者称为文化间的作用系统,这是建立在文化(宗教的、商业的、军事的)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成对的,相互的关系。

例如传教与信教,买与卖;统治与被统治。

可以把这个网绘成许多连接着接触中的文化的线,每条线连接两端,说明两个文化之间在某一方面的涵化作用。

第二是成对关系的元素之间的联系。

这种联系可能仅限于两个系统的一些成员之间,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传播,影响着大批的人。

4、涵化过程。

1)、文化之间的文化特质的传递(即传播)。

2)、文化的结合。

3)、替代4)、融合和同化。

5)、隔离或孤立。

这是一种非整合的模式,外来文化强加给接受者,后来并不情愿接受。

乡土文化:初中探究性作文教学之活水——以贺州乡土文化资源的利用为例

乡土文化:初中探究性作文教学之活水——以贺州乡土文化资源的利用为例

乡土文化:初中探究性作文教学之活水——以贺州乡土文化
资源的利用为例
郑威
【期刊名称】《广西教育》
【年(卷),期】2006(000)07B
【摘要】在初中实施探究性作文教学,旨在克服传统应试作文教学的弊端,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探究体验,用心灵观察人、事、景、物,用心灵感悟人生,学会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倾注于作文的字里行间,变被动写作为自主参与,实践探究,创意写作,尽显作文生命的原色。

把乡土文化资源引进作文教学,还可使学生了解熟悉本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使其萌生亲切感、自豪感,懂得爱惜、保护它,并运用自己的知识去服务它。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郑威
【作者单位】贺州学院人类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4
【相关文献】
1.巧用乡土文化资源提高文化生活课堂实效--以贺州乡土文化资源为例 [J], 江婷
2.盘活乡土文化资源助益《文化生活》教学r——以浦城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为例[J], 邱珍发
3.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微课教学的实践探究——以从化乡土文化资源运用为例[J], 黄巧云
4.传承本土文化、守护精神家园——以九佛乡土文化资源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J], 赵世喜
5.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微课教学的实践探究——以从化乡土文化资源运用为例[J], 黄巧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承中的变迁:广西客家祖先崇拜的现代性转换

传承中的变迁:广西客家祖先崇拜的现代性转换

传承中的变迁:广西客家祖先崇拜的现代性转换
刘明伟
【期刊名称】《时代报告》
【年(卷),期】2018(000)006
【摘要】祖先崇拜的现代性转换,本质上是宗教世俗化,这种现代性转换逐渐向以人为本转变,主要是由其所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所决定和现代化的政策所影响的.以时间序列为轴,尝试将组织因素和世俗化因素加入进去,作为中介,通过探究新时期广西博白客家庞孝泰基金会这一祖先崇拜新载体所发挥的功能,从功能的角度来理解祖先崇拜的现代性转换,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使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页数】2页(P89-90)
【作者】刘明伟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客家变迁中的体育文化发展趋势看传承机制构建--以“客都”梅州为个案 [J], 李文
2.客家变迁中的体育文化发展传承的几点思考 [J], 杨嘉
3.客家变迁中的体育文化发展传承的几点思考 [J], 杨嘉;
4.传承中的变迁:广西客家祖先崇拜的现代性转换 [J], 刘明伟
5.在传承中蜕变——赣南客家传统菜肴包装在现代商业发展中的变化 [J], 张咏梅;朱艳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文化变迁之文化涵化以广西贺州客家族群的文化变迁为例郑 威(贺州学院人类学研究所,广西 贺州 542800)[摘要] 文化涵化是文化变迁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指不同民族(或族群)相互接触引起原有文化的变迁,这种变迁通常是双向的。

广西贺州客家族群长期与瑶、壮等兄弟民族(或族群)聚居生活,由于发展历史和生态环境的不同,经过长期的文化涵化,广西贺州客家族群在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地方客家族群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 客家族群 瑶族 壮族 文化涵化[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6)07-0180-04广西贺州的客家族群长期与瑶、壮等兄弟民族(或族群)聚居生活。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客家族群和瑶族、壮族的文化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同化。

这种因长期的接触与交融而导致的一系列文化结构的嬗变,人们称之为文化涵化。

文化涵化往往具有双向性,一方面是客家族群在与瑶族、壮族的接触交往中,不断吸收瑶族、壮族文化,使自身的传统文化模式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客家文化对瑶族、壮族文化产生影响,被瑶族、壮族文化所吸收。

也就是说,客家族群的 瑶化 、 壮化 与瑶族、壮族的 客化 同时并存,互涵互化,在长期的文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

一、文化涵化概说文化涵化是文化变迁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指不同民族(或族群)相互接触引起原有文化的变迁,由于接触外来文化而产生了不同民族(或族群)的文化相类似[1],也就是指在不同文明间接触产生的文化特质的传播和借用。

涵化 (acculturation)属于人类学的专属概念,指不管人们是否愿意,只要发生文化接触,其社会文化就会发生变化。

而文化涵化则指由两个或更多的文化系统之间的联系接触所发生的文化变化。

涵化属于文化变迁范畴中的一种情况,即至少存在着两个或更多群体因经过相互接触后而产生的变化[2]。

由于不同的文化交流与接触的形式多种多样,涵化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其中, 借入 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和因素。

这种 借入 通常是双向的,每一方都会通过 借入 另一方的文化因素使自己的文化产生某些变化。

根据这样的原则,文化涵化的发生自然存在着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外来因素的介入,使某一种原生性的文化产生作用,进而发生变化。

二是内部因素,即一个群体或族群的内部凝聚力、认同力、承受力。

但无论如何,涵化必须满足两种文化的交流与接触这一基本条件。

涵化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内部因素(internal)和外部因素(external)的各自表现过程以及含义是不一样的。

内部因素主要表现在某一个社会文化体系中,根据群体的内部需要所产生的发明与创造。

外部因素则主要是在外部力量(包括经济、政治等)的影响和作用下所发生的作用和改变。

1802006年第7期(总第133期)广西社会科学GUANGXI SOCIAL SCIENCESNO.7,2006(Cumulatively,NO.133)[收稿日期]2006-03-07[作者简介]郑 威(1965-),男,广西贺州人,贺州学院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从广义的文化变迁角度来看,文化变迁是一个 常量 ,也就是说,社会文化变化是一种必然的、绝对的原则。

因此,任何社会、民族(或族群)都要面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

一方面,要试图维持来自本社会的传统的内部力量,以维持传统社会的稳定性,保持社会功能最低限度的变化。

另一方面,要面对促使其社会文化发生变化的外部因素,并对社会结构、功能进行调整,以使该群体适应和符合来自不断变化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3]。

二、贺州客家族群的文化涵化客家族群是汉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

著名学者罗香林教授在其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 客家研究导论 中说: 客家为汉族里头的一个支派。

客家是 客而家焉 的意思,顾名思义,当知其非中国南部固有的民系。

客家原本生活在北方,因受边疆部族侵扰的影响,逐渐由北南移,从中原辗转迁入南方,处于新来的 客 位,故为 客家 。

客家之客是他称,不是自称。

在漫长的岁月里,客家族群历经无数风雨,从北到南不断迁徙。

颠沛流离的生活和现实严酷的生存条件,使客家族群形成一支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物质精神文化的民系[4]。

客家先民入桂时间稍晚,主要集中在罗香林先生概括客家迁徙 五期说 中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大迁徙时,即在明清时期。

客家族群大批入桂,足迹遍及八桂全境。

其中,贺州又是广西客家族群的主要聚居地之一[5]。

贺州市总人口210万,其中客家族群人口约有48万,占广西客家族群人口总数的1/10。

贺州客家族群在分布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周边居住着为数众多的瑶族、壮族。

广西贺州原是瑶族、壮族聚居地,壮族是古越族的后裔,是广西贺州的土著居民;瑶族是早期迁入贺州的民族。

广西贺州客家族群长期与瑶、壮等兄弟民族(或族群)聚居生活,由于发展历史和生态环境的不同,经过长期的文化涵化,广西贺州客家族群在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客家与瑶、壮的文化涵化是多方面的,据相关资料表明,语言、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尤为明显。

(一)语言的涵化语言是人类用以表达思想和相互交流的工具,是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民族(或族群)的要素之一。

而民族(或族群)的融合和同化,往往首先从语言的同化开始。

瑶语、壮语被客家族群接受与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

究其原因,一是客家语言具有自身的稳固性。

大致形成于宋代的客家话,有自己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

二是客家族群对本民系的语言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 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 是客家族群用以教育后代的祖训。

因而,在一般的民族(或族群)交往中,客家族群很难改变其语音、词汇和语法中的要素。

所以,这里所指的语言的 瑶化 、 壮化 ,多是指客家族群出于生活环境的需要或压力,部分或全部接受瑶语、壮语的现象。

前者指操瑶客(或壮客)双语,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后者指完全放弃客家话,改操瑶语、壮语,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前者。

客而家焉 的客家族群,学习使用周围民族(或族群)的语言,进而融洽了民族(或族群)关系,这种出于生存的需要,使固守本民系语言的客家族群不得不作出选择[6]。

客家话词的来源是复杂的,既有来自洞庭苗蛮语言,也有土著原住民即古代百越后裔的语言。

客家话的形成是 多元一体 的产物。

如果把客家话看作是一个多层装置的结构,那么,最底层的是壮侗语,中层的是苗瑶语,最上层的则是北方汉语。

苗瑶语和北方汉语是 外来 的,只有壮侗语才是真正的 土著 。

(二)风俗习惯的涵化俗话说: 入乡随俗 ,客家族群迁徙到瑶乡、壮乡后,为了与瑶族、壮族睦邻安居,融通关系,必须尊重和遵循瑶族、壮族的一些风俗习惯,久之,瑶族、壮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如饮食、节庆、丧葬、宗教习俗,也就成为客家族群的习俗及其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月三是瑶族、壮族的传统歌节。

这一天,做五色糯饭、染彩蛋,欢度节日。

大的村屯搭起歌棚,迎接外村歌手。

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老人小孩旁观助兴。

小型歌圩有一二千人,大型歌圩有数万人之多。

歌圩之日,摊贩云集,民贸活跃。

一个大型歌圩活动,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参加。

歌圩也是瑶族、壮族地区客家族群社交的重要场合,时有客家妹子、小伙子引吭高歌。

大多数客家族群是来赏歌凑热闹、购物或探亲访友的。

三月三歌节,如今已发展成为瑶族、壮族地区各民族(或族群)共同欢度的节181郑 威/ 人类学文化变迁之文化涵化 以广西贺州客家族群的文化变迁为例日[7]。

贺州客家族群至今仍然保留着古朴淳厚的婚姻习俗,体现出中原古风与岭南民俗融合的鲜明特色。

哭嫁是客家族群结婚礼仪中常见的,过去男女结婚多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女方根本不了解男方情况,所以,妇女把出嫁视为生离死别,遂形成了哭嫁的习俗。

新娘在出嫁前几晚邀请好姐妹来伴宿,哭诉即将离开父母亲友之情。

同时也哭骂媒人的油嘴滑舌,有眼无珠等,出嫁当天还要在自己家的正厅哭唱对祖宗、父母、叔伯、兄姐的教养之恩,然后才出门上轿。

瑶族、壮族有不落夫家的婚俗,即女子成婚后,便返回娘家长住,短则一二年,长则几十年,仅在逢年过节或农忙时才回到夫家住几天,待怀孕生育后才到夫家定居。

壮客或瑶客通婚,使客家族群接受了不落夫家的婚俗。

但是,客家族群的不落夫家仅具象征意义,婚礼当晚新娘新郎不同房,次早新娘仍由陪嫁女送回夫家,住上1至3天。

婚后三天再回娘家,俗称 转三朝 ( 转 客家话为 回 之意)[8]。

捡骨葬是瑶族、壮族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葬俗。

人死埋葬三年左右,再掘开墓冢开棺取出尸骨,装入金坛封好,另择吉地再葬,俗称捡骨葬。

许多客居瑶族、壮族地区的汉族因受瑶族、壮族的影响而行此葬俗,客家族群也是如此。

客家族群的捡骨葬,其程序与当地瑶族、壮族大体相同:请道公择好二次葬的风水宝地后,再看好吉时,先由子女恭请死者 起身 ,然后自上而下依次把颅骨、骸骨一一捡出,用棉纸或破布拭擦干净,再按先下肢后上肢的次序装入金坛,直接送到择好的二次葬吉地安葬[9]。

(三)民间信仰的涵化在远古时期,中原汉族盛行女巫。

贺州客家族群至今还保留着这种原始宗教信仰,贺州客家族群地区属经济发达地区,但如今仍盛行女巫,俗称仙婆麻。

如贺州莲塘镇,距县城只有几公里,就有三王庙、立琴庙、观音庙、天后宫等庙宇,每个庙宇都供有神,而每神都有一转世仙童代其行事,这一仙童由一女巫 仙婆充当,客家族群俗称 童身 。

仙婆往往由一妇女在突然得病后,称其是某庙神附体,接着就请其他仙婆帮其在家立一仙坛,其病不治自愈。

于是此仙婆就可以代神行事,给人问仙、占卜,甚至治病,仙婆为了取得正统地位,必须经过正式度戒,接受客家师公的引度,要上3丈之高、有33把刀的 刀山 ,要踩过用1米宽、40公分厚的火炭烧红的火炼,用手下煮沸的油锅捞鸭子,用铜钉做成的钉钟打身等严酷的考验,方能成正果。

有趣的是,往往一座庙神,附近几个村寨同时或一段时期内先后出现几个仙婆,都自称为真 童身 ,让群众难辨真假。

于是村民就筹资为庙打醮,立 刀山 、烧火炼,让几个仙婆同时接受考验,谁上得 刀山 ,过得火炼而不受伤,谁就是真 童身 。

笔者曾目睹贺州某村一庙打醮,附近共有46名仙婆前来助兴,两名仙婆争上刀山,盛况空前。

仙婆们手执驱邪铜剑,口喃神歌,边歌边舞,非常热闹,在此期间,一些著名庙宇的仙婆,有些还要坐着刀轿前来醮坛庆贺,以示自己的本领高强,刀轿由锋利的九把大刀组成,仙婆坐着刀,背靠着刀,手扶着刀,手摇着刀。

贺州客家族群有仙婆、道公,但都不是专职的。

仙婆主要是以替人看病为主,以敬神、请神、问仙、画符、焚符、驱邪、收惊、服药等仪式来治病。

道公则专给有衰事的人家驱邪。

驱邪的仪式主要是过火炼,道公头缠红布,手执香竹(也叫引魄竹),口咬烧红的犁头铁块,带着死者家属赤足踩过十米长的火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