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重要知识点梳理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0def755b9d528ea80c77963.png)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Lele was written in 2021《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第一章1、简述夏、商、西周的文教政策。
(一)学在官府第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第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第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官师合一1、教师由官吏兼任,官职为当教师的前提条件;2、师资的选聘任用,均由政府包办;3、教师无真正的专业精神可言。
(三)政教合一l、教育与政治的叠合,教化是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施教机构就是行政机构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2、教学内容与官方意识形态密不可分;3、读书与做官发生密切联系。
2、简述秦代的文教政策。
(一)崇法尚刑,以法为教(二)强化文化学术的高度统一1、书同文:许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
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
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2、行同伦:“黔首改化,远迩同度”。
3、禁私学,以吏为师。
“以吏为师”是指在政府机关附设“学室”,由吏对弟子进行教训,以培养刀笔小吏。
4、禁游宦。
“游宦”是指通过游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以达到从政做官目的的知识阶层。
5、设三老以掌教化6、颁挟书令,焚书坑儒(三)设置博士官3、了解李斯、赵高、胡毋敬所编写的字书名称。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
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
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4、简述汉初以及汉武帝制定的文教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教育政策1、重视知识分子作用2、允许开办私学,恢复各派学术3、废除挟书令(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2、兴太学以养士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5、了解卧碑文、训士卧碑文的对应朝代。
国子监设绳愆厅;立《卧碑文》(明)、《训士卧碑文》(清)。
中国教育史要点
![中国教育史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6527f0dfad6195f312ba6b0.png)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教育的开端为距今200万年前,称为“巫山人”。
2.原始社会的基本特点:一.生产劳动的教育二.生活习俗的教育
三.原始宗教的教育四.原始艺术的教育
五.体格和军事训练
3.学校产生的条件:经济:私有制的产生导致脑体分工
政治:阶级分化的产生
文化:文字产生,文字积累
4.古代学校的萌芽——成均、庠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历史特征是“学在官府”
其客观原因为: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2.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3.六艺教育为礼乐射御书数
6.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以六艺为教学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
7.孔子主张的教学方法:(一)学、思、行结合(二)启发诱导
(三)因材施教(四)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8.孔子主张的德性修养:(一)立志(二)克已(三)力行
(四)中庸(五)内省(六)改过
9.孔子主张树立的教师典范:(一)学而不厌(二)温故知新(三)诲人不倦(四)以身作则(五)爱护学生(六)教学相长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1.稷下学宫的性质:(一) 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二) 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
用的高等学府。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bdffc0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57.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2f3f7bf69dc5022aaea001d.png)
原因:孔丘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占有首要的地位。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只是传授来实现,因此传授知识和培养道德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两者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内容: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仁与礼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⑵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⑶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孔丘继承西周“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张采用德政。德政是依靠人来实施的,关键在于得人,改良政治就应当举贤才,把平民中的贤才推举出来,在位理政才会有好的政治。他所主张的政治改良路线需要一批贤才才能实行。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将士培养成为君子。孔丘强调对君子三方面的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方面的修养都必要但最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2)私学的产生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
私学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2f3f7bf69dc5022aaea001d.png)
(5)内省孔丘认为道德认识和实践都需要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即内省。各方面的行为都需要内省的方法来帮助修养提高。
(6)改过面对错误首先认识到错误,不掩盖;其次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批评忠告采取欢迎态度。
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36
主张自觉修行道德
原因:孔丘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占有首要的地位。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只是传授来实现,因此传授知识和培养道德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两者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内容: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仁与礼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2、“有教无类“其意为不分贫富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这打破了贫富贵贱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3、孔子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泛的吸收学生。孔子私学之中各色人物都有实是有教无类的活标本。
4、意义
⑴打破了贫富贵贱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孔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他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要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时间里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要作用的认识基础上。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必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提出这一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成为人人可能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史整理考点
![中国教育史整理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491cdfea856a561252d36f3b.png)
1.原始社会教育的评价(特点?)答: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力平等;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括多种方面;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男女教育有区别;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1目的单一2.内容原始(上局限于一些原始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和原始生活)3.形态原始4.社会性与无阶级性(笔记)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①生产劳动教育:工具,取火,猎渔,种植,原始手工业②生活习俗教育:群体生活规范,两性交往,成年礼等③原始宗教教育:自然崇拜,鬼魂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善神.恶鬼)④体格(与军事)训练⑤原始艺术教育:歌舞,绘画,雕刻3.夏商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特点西周不论国学乡学,还是大学小学,都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只是在要求上有不同的层次。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发展于商代,西周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使之更为充实和完善。
礼乐之教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礼的内容极为广泛,举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皆为其包括,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乐教的内容主要是诗歌、音乐和舞蹈,是当时的艺术教育,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射御之教作为军事教育,内容也极为丰富,如教射有五项要求,相应地,就有五项训练标准;御的教练亦有五项,故简称为“五御”。
学习者须经过极为严格的训练,才能达到要求。
书数之教是文化基础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作为“小艺”,一般安排在小学学习。
到大学阶段,学习程度提高,课程内容也相应地有所变化。
中国教育史复习
![中国教育史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9f8cd04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3a.png)
中国教育史复习中国教育史必备知识点第⼀节:原始社会到夏商代的教育制度知识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答:1、教育⽬的的⼀致性,教育权利平等2、以⽣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3、教育活动在⽣产⽣活中进⾏。
4、教育⼿段局限于⾔传⾝教5、男⼥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社会分⼯6、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员知识点⼆:“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了解)答:1、惟官有书,⽽民⽆书2、惟官有器,⽽民⽆器3、惟官有学,⽽民⽆学第⼆节:西周教育知识点⼀:西周教育⽬的、内容?答:⽬的是把奴⾪主贵族⼦弟培养成具有贵族政治道德思想和军事技能的未来统治者。
内容是: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第四节孔⼦的教育思想知识点⼀:“有教⽆类”的含义?答:再教育对象的问题上,孔⼦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扩⼤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类”的主张,指不分种族,贫富贵贱,皆可⼊学读书。
知识点⼆:孔⼦的教育内容?答:1、⽂、⾏、忠、信。
2、礼、乐、射、御、书、数。
知识点三:孔⼦的教学思想?(⽼师说考简答)答: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并重4、由博返约注:结合讲义和理解展开答。
知识点四:孔⼦的道德教育思想?答:道德教育是孔⼦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是“礼”和“仁”。
其原则是⽴志乐道、⾃省⾃克、⾝体⼒⾏、改过迁善。
知识点五:孔⼦所著六艺?答:《诗,书,礼,乐,易,春秋》第三章:第⼆节:稷下学宫知识点⼀:稷下学宫的名词解释?答: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
设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固城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性质:是⼀所由官家举办⽽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教育机构。
也是⼀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体兼有咨议作⽤的⾼等学府。
知识点⼆:稷下学宫的特点?答:1、学术⾃由2、待遇优厚3、稷下学宫兼具培养⼈才、发展学术、和资政议政的功能。
第四节:孟轲的教育思想知识点⼀:关于性善论?答:孟⼦认为,⼈性本善,性善论成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国教育史重点
![中国教育史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80294294b35eefdc8d333da.png)
中国教育史原始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本能起源说(生物学角度)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法国)《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英国)《教育原理》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为保存物种而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小动物的本能,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
2、教育的模仿起源说(心理学角度)代表人物:孟禄(美国)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古代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
原始社会以最简单的形式展现它的教育,使用的方法从头至尾都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以上两种观点都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本能,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哲学和社会学角度)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等主要观点:既然直立行走、人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等都是劳动的产物那么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无疑也起源于生产劳动。
4、教育的需要起源说(即起源于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代表人物:杨贤江主要观点:生活教育,我国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些社会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经验、知识技能和生活规范等并非天生就有,而是经过后天习得的。
如果没有教育活动,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就不可能延续。
教育方式是通过言传和身教。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专业化程度上讲:教无定所,教无常师。
(2)教育的属性上讲:公共性和社会性。
(3)教育内容上讲:生产技术,生活经验。
(4)教育方式上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5)教育目的上讲:目的一致,权利平等。
(6)教育对象上讲:男女有别,分类教育三、西周的教育制度?(一)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1、官师一体“政教合一、学术官守学在官府”西周的教育机构和行政机关不分开,如辟雍也是祭祀、召开军事会议、召见诸侯、献俘庆功、大射选士、养老尊贤的场所;庠、序、校也是乡官议政、乡饮酒礼、乡射之礼的场所。
这种政治和教育紧密相连的现象称为“政教合一”。
(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2、教育内容“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学科,它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到西周日益完善。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277c035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a.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发展。
以下是中国教育史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父亲或家庭长辈负责教育子女的基本礼仪、道德和文化知识。
同时,一些有学问的人也会开设私塾,传授经史子集等知识。
二、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流派。
儒家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学者也成为古代中国的教育官员。
三、科举制度的实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唐代开始,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并在宋代达到高峰。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通过科举考试可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制度化的途径。
四、私塾教育的发展私塾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
私塾是由有学问的人开设的,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和才艺。
私塾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很长时间,并且在一些地方一直延续到现代。
五、近代教育的兴起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
西方的近代教育思想和制度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模式,设立学校、推行普及教育,并且兴办了一些新式学校,如洋务学堂、京师大学堂等。
六、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现代教育制度。
教育法规的颁布和实行,教育机构的设置和发展,教育思想的更新等都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也开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
七、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内容更新、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渐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史经历了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到近代的科举制度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再到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41b228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d.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等内容,下面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古代教育是从部落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时期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2.古代教育的特点:宗教性、尊师重道、传统性、寒门贵子等。
主要通过家庭教育、讲学和书院教育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
3.古代教育的影响因素:宗教、家族、士人和社会习俗等因素都对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4.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荀子、墨子等。
二、封建社会教育1.封建社会教育的起源:封建社会教育起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古代书院:古代书院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场所。
4.论语学派和道家学派:儒家学派主张“实践主义”,道家学派主张“养生之道”,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三、近代教育1.近代教育的起源:近代教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2.中西教育的冲突:明清时期,中西教育二者相互冲突,西学遭到保守派的排斥,但也逐渐深入中国社会。
3.近代学堂:近代学堂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了许多学堂来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
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推动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四、现代教育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的教育革命运动,主张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
2.新教育法案:新教育法案是近代中国首次正式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了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方向。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4.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框架。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1989c4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c7.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1.古代教育体系: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经历了封建社会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的演变。
古代的教育系统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官方教育和私人教育。
官方教育包括儒学和科举制度,这是培养士人和官员的主要途径。
私人教育则包括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这是为了培养普通人的教育渠道。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这个制度起源于隋代,经过唐代的发展和完善,宋朝成为中国古代最为宏大的一种教育制度。
科举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文学和政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此制度选拔出的人才成为官员并在政府中任职。
3.儒学: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流思想。
它的核心原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基本德行。
儒学教育主要培养士人的道德和文化修养,儒学成为教育制度的基础。
4.古代女性教育:古代女性的教育受到严格限制,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
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有限,只能学习一些基本的家政和绣花等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女性通过私塾和家庭教师的帮助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
5.近代教育: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经历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化教育的。
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进入中国,包括启蒙思想,科学教育和普及教育等。
中国的近代教育追求科学和实用主义,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6.学校教育:20世纪初,中国开始建立现代学校体系,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
现代学校教育与西方教育模式接轨,注重科学和实用知识的传授,开始普及教育。
此外,师范学校的建立也为培养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8.教育制度: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建国初期进行了大规模。
1952年,中国实行了基础教育的普及,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
此外,高等教育制度也得到了发展,各类高校和大学开始涌现。
最近,中国还推出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新的教育领域。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详细的教育史涉及到更多的细节和发展,但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教育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953555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c7.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1.古代教育:古代中国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注重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有父母传授的家学和师傅传授的手艺。
进一步的教育形式是私塾,由名师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士人才能。
2.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时期,教育逐渐得到官方的正式组织。
特别是在唐朝,建立了国子监,用于培养士人。
国子监设置科举考试,积极选拔优秀人才,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制度。
3.科举制度:宋朝推行科举制度,主要考察文化知识,通过考试选拔士人。
科举制度的推行改变了以出身为主要准则的选拔方式,提升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
4.书院教育:宋朝时期,书院成为民间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
书院由有名的学者或官员创办,培养学生的才能,并传授儒家经典和文化知识。
书院教育在民间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的发展。
5.清朝的教育:清朝初年,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加强了对教育的统一管理。
乾隆年间,设立了图书馆、书籍供给等机构,促进了图书出版和阅读。
康熙时期推行了扩招政策,提高了科举选拔的范围和机会。
6.新式教育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新式教育。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学者们积极倡导教育,提倡科学、实用主义和民主等教育理念。
一大批西方式的学校和大学开始兴起,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8.现代教育问题:随着教育体制的扩张和社会的变革,中国教育面临诸多问题。
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大;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质量问题;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升学竞争压力过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行教育,注重素质教育,推行多元评价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史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涵盖了众多的变迁和发展。
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到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再到近代的新式教育发展,中国教育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创新。
然而,教育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存在的,如今的教育仍在持续进行,以期建立起适应现代化需求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71c6fb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d.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对中国古代及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梳理和总结,其中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近代中国的西式教育等内容。
下面是对《中国教育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1.儒家教育: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强调孔子及其学派的思想和价值观。
其核心思想包括仁爱、孝道、忠诚、孔子的“克己复礼”等等;其教育内容包括文化、礼仪、音乐、乐舞、冠礼以及书法、算术、孝悌、射箭等。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从唐代开始,并延续了一千多年。
科举制度对于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科举制度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考试的人有资格进入官僚学校学习,成为官员。
3.唐宋八大家:唐代和宋代有“唐宋八大家”的称号,这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文天祥。
这八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们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贡献非常大。
4.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四书五经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也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5.私塾教育:私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是私人经营的小型学校。
私塾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注重传授经典,以儒家思想为主,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科举制度的培养人才提供了基础。
6.学堂教育:学堂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教育机构,类似于现代的学校。
学堂教育与私塾教育不同,它是由政府出资设立和运行的,通常由官员主持。
7.近代中国的西式教育:近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引进西式教育。
这一时期的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知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提倡新式教育,主张"救亡图存"。
8.五四运动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在20世纪初反对列强侵略、推翻封建社会、争取民主和科学的大规模运动。
(完整word)中国教育史重点
![(完整word)中国教育史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07695d2482fb4daa48d4b18.png)
(完整word)中国教育史重点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1。
简述教育起源的概况。
2.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
3。
试述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学校类型及其教育内容。
4.分析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春秋时期1.简述私学兴起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2。
试论孔子的教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3。
试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4.简论墨家的科技教育思想及特点。
第三章战国1.简述百家争鸣的特点及意义.2。
简述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3。
试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4。
简论《学记》的教学思想及当代价值。
第四章秦汉魏晋南北朝1.简述汉代文教政策的内容。
2.简述汉代太学的教育活动及特点。
3.分析察举制的主要内容和利弊。
4。
简述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
5。
试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和主要利弊。
6.简述王充的学习论。
7。
试论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第五章隋唐五代1。
简述隋唐文教政策。
2。
简述隋唐学校教育体制。
3。
简述唐代科举制的实施。
4.试论科举制的利弊得失.5。
论述韩愈的人才思想。
6.试论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宋辽金元1。
简述熙宁元丰兴学的主要改革措施。
2.试述书院的特点及对当代高等教育的价值。
3.简述蒙养教材的种类及编写特点.4。
试析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
5。
简述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及意义.第七章明清1.简述明清文教政策及其特点。
2。
简述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3.简论王夫之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
4.试分析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第八章鸦片战争1。
试析洋务学堂的类别及特点.2。
简述留学教育的意义。
3. 试论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戊戌维新1。
简述“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2. 试评康有为《大同书》中的理想教育制度.3. 试论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4. 试分析严复“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第十章新政时期1。
简述“癸卯学制”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2.简述科举制被废除的影响。
中国教育学重点总结
![中国教育学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32ca1c933d4b14e852468ba.png)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成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
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原始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虽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
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
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
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区别。
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
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种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长者为师,对年青人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1999f1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46.png)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纪录,对于考生而言,掌握中国教育史的要点是备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一、古代教育
1.诞生于战国时期的两个特点教育思想:儒家和墨家
2.格致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3.受到重视的古代教育内容有经学、文学、音乐、书法等
二、封建时期教育
1.通过科举制度推动儒学的流行
2.私塾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出现及其特点
3.寺庙教育的兴起及其作用
4.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局限
三、近代教育
1.近代教育的起源:西方教育传入中国和教育的推动
2.中国的近代教育思想和代表人物: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等
3.晚清教育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4.清末教育的几个重要事件:戊戌变法、康梁变法、戊戌政变等
5.新教育的兴起和代表人物:严复、黄炎培、陈独秀等
四、现代教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制度和方针政策: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
2.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划:德育为先、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等
3.教育和发展:教育产业化、大众化、国际化等
4.教育困境和问题: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五、后现代教育
1.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冲击和改变
2.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3.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化教育的兴起
4.跨文化教育和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希望能够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尽量详细地掌握这些要点,加上课堂笔记和相关教材的复习,相信你一定能够顺利备考,并取得好成绩。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9cd052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67.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1.1 官学与私学:在周朝,教育主要由官府控制,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同时,私学也开始出现,如孔子的讲学。
- 1.2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 2.1 秦朝的法家教育:秦朝推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 2.2 汉朝的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成为国家培养官僚的主要机构。
同时,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3.1 私立学校的兴起:这一时期,私立学校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 3.2 儒家经典的注释与讲学:学者们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讲学活动盛行。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 4.1 科举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 4.2 教育内容的扩展:除了儒家经典,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5.1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成为教育的中心。
- 5.2 书院的兴起:书院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 5.3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儒、释、道教育,还出现了实学、西学等新的教育内容。
六、近现代教育的变革- 6.1 晚清的教育改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晚清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设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知识。
- 6.2 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民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进一步西化,实行普及教育,推广新文化运动。
- 6.3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七、当代教育的特点- 7.1 教育法制化: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确保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 7.2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和内容日益现代化,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新趋势。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6cbffc3b84ae45c3a358c8d.png)
中国教育史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成均——实施乐教之地庠——养老与教育(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A.设置完备(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
(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6.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1)私学的特点(官、私学比较)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7.孔子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无论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2)论教育的作用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理解):①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②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教育可以作为施政的手段,直接为政治服务。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2146829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b.png)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重点整理中国教育史⼀、原始社会教育1.起源(1)勒图尔诺(⽣物学⾓度):⽣物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的基础(2)孟禄(⼼理学):⼉童对成⼈的模仿是教育产⽣的基础(3)苏联教育研究者:教育起源于劳动(4)本书观点:⼈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类适应社会⽣活的需要和⼈类⾃⾝⾝⼼发展的需要,是⼈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构成(1)⽣产⽣活:⼯具、取⽕(燧⼈⽒)、渔猎、种植、原始⼿⼯业(2)宗教:⾃然崇拜、两性交往(3)体格训练与军事教育3.特征(1)教育⽬的单⼀(2)内容原始,局限于原始的⽣产的⽣产劳动(3)形态原始,未独⽴,⽆专门的教师与机构。
在⽣活中进⾏,没有独⽴于⽣活,以⼝⽿相传和⾏为模仿为主要⼿段。
(4)教育⽬的⼀致(5)教育权利平等4.⽅式⽅法(1)⾔传⾝教,⼝⽿相传(2)⾏为模仿⼆、夏商西周的教育1.奴⾪社会教育核⼼:奴⾪主贵族垄断政权,为培养⼦弟成为统治⼈才的需要⽽设置教育机构,形成学校制度。
2.奴⾪社会教育特征:(1)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员,学校制度开始形成。
(2)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了教育职能。
⽂字、典籍使⼈类的⽣产和⽣活⽅式发⽣改变。
(4)教育与⽣产劳动相分离,学校开始轻视体⼒劳动,形成“劳⼼者治⼈,劳⼒者治于⼈”的对⽴。
(5)教育⽅式崇尚书本,强迫体罚,棍棒教育(6)官私并⾏的教育体制(7)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育组织形式。
(这⼀段书上和笔记都没有,百度到的)3.六艺教育构成(2)射御:“射”指的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指的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射御”合指军事训练项⽬(3)书数:“书”指的是⽂字读写。
“数”指的是算法。
“书数”合指⽂化基础知识技能。
4.六艺教育特点:学在官府5.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1)官学:层次有别、主体不⼀、称谓不⼀、等级不⼀(2)私学6.学在官府、官师合⼀、政教合⼀的内涵及其原因(1)内涵: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是官师不分和政教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1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2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3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4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5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6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7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8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9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5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6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7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8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9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0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1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2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3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4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5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6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7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8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9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0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1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2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3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4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5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6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7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8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9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0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5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6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7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8
中国教育 11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2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3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