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专业评价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关系表

合集下载

课程目标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与权重word模板(标准通用版)

课程目标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与权重word模板(标准通用版)
4-1能够针对测控类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案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方法和步骤。
课程目标5
1
5.能够针对测控类复杂工程问题,选择、使用或开发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2在测控类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过程中,采用适当的现代工具进行测量、计算、模拟、分析、预测、工程图样绘制、实验数据处理和软件系统开发。
1
2-2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专业知识对测控类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原理分析和表达,识别和判断其关键环节。
课程目标2
0.5
课程目标3
0.5
2-4能够认识到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案可选择,能够通过对比、分析,拟定合理的技术路线。
课程目标4
1
4.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测控类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并解释实验结果,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课程目标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与权重
毕业要求
二级指标点
课程目标
权重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
2-1能够通过检索、查阅和分析相关的手册、文献、行业规范或国家标准等技术资料,为解决测控类复杂工程问题提供依据。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6
1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4A05051课程名称:工程制图英文名称:Engineering drawing课程类型: □通识必修课□通识核心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6 实验学时:2学分:3适用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无课程负责人:张景德、王伟礼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工程制图》是一门以投影理论为方法、研究工程图样的绘制和阅读、面向工科非机械类专业开设的工程基础课。

其任务是培养工科类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掌握先进的绘图技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工程素养。

同时,为学习后续相关良好的基础,为从事本领域工作储备系统的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投影法进行工程形体的构成分析及表达,学会工程图样的基本规范及阅读方法,初步掌握工程图样的绘制和阅读,同时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空间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工程素养,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题设计解决方案,开展相关设计(原材料、工艺流程等)和计算,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材料应用的复杂工程需求,开发或选择适当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式和材料设计、制备、检测、分析工具,使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理论和模拟分析并能够理解其适用范围5-3.能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使用计算机软件与计算参数,对复杂工程问题建立模型并进行预测与模拟√√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合理分析和评价本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熟悉与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主要内容:本课程研究对象、教学目的和任务及学习方法。

专业毕业要求及指标点

专业毕业要求及指标点

专业毕业要求及指标点摘要:一、专业毕业要求概述1.专业毕业要求的重要性2.专业毕业要求的制定和实施二、专业毕业指标点设置1.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2.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三、专业毕业要求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作用1.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2.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3.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四、专业毕业要求的挑战与对策1.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挑战2.提高教育质量的对策3.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对策正文:一、专业毕业要求概述专业毕业要求是对毕业生在专业领域内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总体要求。

它对于保障教育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各高校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制定并实施相应的专业毕业要求。

二、专业毕业指标点设置为了保证专业毕业要求的实现,各高校需设置一系列具体的毕业指标点。

这些指标点包括理论知识、技能掌握、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等方面。

通过这些指标点的实现,确保毕业生具备专业领域内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1.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毕业生应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创新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3.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为顺利融入职场和实现职业发展提供保障。

三、专业毕业要求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专业毕业要求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它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国家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四、专业毕业要求的挑战与对策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专业毕业要求面临诸多挑战。

为应对这些挑战,教育改革与创新成为必然选择。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和指标点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和指标点
84%
25
85%
17
84%
18
88%
26
87%
26
86%
陈康军
26
87%
26
88%
17
87%
18
90%
27
89%
27
89%
刘震英
26
87%
26
86%
17
84%
17
86%
26
86%
26
87%
李普庆
27
91%
27
90%
18
89%
18
91%
27
91%
27
92%
王凯
26
86%
26
86%
17
83%
17
87%
26
18
88%
18
91%
27
91%
27
92%
陈星燃
28
93%
28
93%
18
91%
19
94%
28
93%
28
94%
苏比伊努尔·喀迪尔
22
75%
23
76%
15
75%
16
78%
23
78%
23
77%
于蕾
27
91%
27
91%
18
90%
18
91%
27
91%
27
91%
魏静宜
27
92%
28
92%
18
90%
18
91%
27
91%
86%
26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和指标点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和指标点
(满分55分)
实验(烃源岩、原油分析)(满分10分)+综述四 油气田勘探(满分10分)
(满分20分)
实验(烃源岩、原油分析)(满分10分)+习题六(圈闭预探设计(满分10分)+综述四 油气田勘探(满分10分)
(满分30分)
习题一(烃源岩热演化模拟)(满分10分)+文献综述一(油气成因)(满分10分)+文献综述二(油气运移)(满分10分)+文献综述三(油气成藏与分布规律)(满分10分)+讨论一(油气成因)(满分10分)+讨论二(油气成藏)(满分10分)
15
74%
24
79%
51
85%
17
83%
龙柯宇
107
82%
35
78%
32
91%
49
89%
15
76%
24
80%
50
83%
17
85%
柯琳
101
78%
38
85%
27
78%
45
81%
17
85%
26
86%
46
76%
17
85%
陈星燃
116
89%
41
90%
31
89%
49
89%
17
84%
26
88%
50
84%
18
89%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具备一定的工程管理知识,掌握必要的经济评价方法
课堂随机考核测试(满分10)+习题二(流体势分析)(满分10分)+习题三(油气运移方向判识)(满分10分)+文献综述一(油气成因)(满分10分)+文献综述二(油气运移)(满分10分)+文献综述三(油气成藏与分布规律)(满分10分)+讨论一(油气成因,10分)+讨论二(油气成藏,10分)+考试一(名词解释)(满分10分)+考试二(填空)(满分10分))+考试三(论述)(满分15分)+考试四(图件分析)(满分15分)

计科专业-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

计科专业-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
表5-1-1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关联度矩阵表
毕业要求
课程
要求1
要求2
要求3
要求4
要求5
要求6
要求7
要求8
要求9
要求10
要11
要求12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5.1
5.2
5.3
6.1
6.2
7.1
7.2
8.1
8.2
9.1
9.2
10.1
10.2
10.3
11.1
计算机网络实验
企业项目实践
软件开发实践1
软件开发实践2
毕业设计(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形势与政策
就业创业指导
军事理论与训练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英语I,Ⅱ
大学语文
沟通与礼仪
体育
综合素质
创新创业社会实践
11.2
12.1
12.2
高等数学 A
线性代数 A
概率统计 A
大学物理 B
大学物理实验B
电子技术基础
文献检索与利用
专业导论与学业规划
工程伦理
程序设计I
程序设计Ⅱ
数据结构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
数据库理论与技术
计算机网络
离散结构
计算方法
操作系统
软件工程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数据库技术课程设计
学年设计I
学年设计Ⅱ
学年设计Ⅲ

机制专业评价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关系表

机制专业评价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关系表

机制专业评价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
撑关系表
表1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1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2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2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3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3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4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4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5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5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6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6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7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7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8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8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9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9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10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10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11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11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12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12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及教学环节表

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及教学环节表
0.1
心理健康教育
0.1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及就业指导
0.1
创业基础
0.1
形势与政策实践1-4
0.1
12.2具备跟踪工程管理学科前沿的能力,具有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
综合英语1-4
0.3
英语拓展1-2
0.2
工程管理导论
0.2
毕业设计
0.3
工程造价管理软件应用
0.1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能正确认识持续不断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1
xxxx和xxxx理论体系概论1-2
0.1
形势与政策1-4
0.4
线性代数
0.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2
大学物理
0.1
应用统计学
0.2
1.2能够运用工程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对复杂工程管理问题进行分析求解。
工程制图与识图
0.1
工程力学
0.2
工程材料
0.1
房屋建筑学
0.1
工程结构
0.1
管理学
0.2
经济学原理
0.2
1.3能够将工程管理相关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管理问题。
工程财务管理
0.1
工程项目管理
0.2
工程估价
0.2
工程经济学
0.2
毕业设计
0.3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者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基于课程目标评价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

基于课程目标评价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

基于课程目标评价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作者:刘辉付会龙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50期摘要: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要求,课程目标评价是衡量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是工程专业教育持续改进的关键。

作者在课程目标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课程目标评价与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的关系矩阵,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可以得到更加客观、科学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结果。

关键词:工程教育;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中图分类号:G40;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0-0059-02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环是“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

通过建立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之间的关联,利用课程教学持续改进环节中课程质量和课程目标评价,间接进行课程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一、课程目标评价与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是进行教学内容的重要一环。

根据专业以及学校的定位和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首先要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其次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设置毕业要求,并对毕业要求进行指标点分解;然后为了达成毕业要求目标,专业要针对课程体系对各教学环节进行设计;最后是某一具体课程的课程目标的制定以及该课程的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

课程目标评价与毕业达成度评价如图1所示。

1.课程目标评价。

课程目标评价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包括成绩、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实践或实验等内容。

各课程目标评价值计算公式和评价矩阵如下。

2.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

确定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权重,得到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支撑权重矩阵Q,毕业要求指标点评价结果计算公式为:W=QM (3)二、课程目标评价与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以《化工安全》为例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化工安全》课程目标见表1,在明确该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课程目标与课程教学内容和环节的关系见表2。

表 1 本课程对培养目标(或毕业要求)的支撑

表 1 本课程对培养目标(或毕业要求)的支撑

表 1 本课程对培养目标(或毕业要求)的支撑在教育教学领域,培养目标或毕业要求是指学校或教育机构为学生设定的预期目标,这些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并更好地适应社会。

而课程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工具之一,应该对这些目标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探讨表 1 本课程对培养目标(或毕业要求)的支撑,以及我对这一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表 1 是课程设计中常用的一种形式,用于展示课程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

通过表 1,学校或教育机构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每门课程对于培养目标的支持程度,从而更好地设计和调整课程。

本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在表 1 中通常以具体的指标和描述进行展示,这有助于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对课程的目标和意义有更清晰的认识。

对于培养目标或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应该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全面评估。

在广度上,课程应该覆盖各个方面的培养目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人文素养等。

在深度上,课程应该能够深入挖掘每个培养目标的内涵和要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并掌握所需的能力和素养。

在本课程中,我们首先对培养目标进行了详细的归类和分析。

通过对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目标进行系统梳理,我们清晰地了解到每个目标的具体要求和意义。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注重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而在广度和深度上全面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

本课程还通过设计和实施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我们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

这些教学活动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并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成功。

总结而言,本课程对培养目标(或毕业要求)的支撑是全面的、深度的,并且具有很高的价值。

通过对培养目标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本课程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大数据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观测点支撑矩阵表

大数据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观测点支撑矩阵表

大数据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观测点支撑矩阵表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的热门领域之一。

大数据专业的培养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

本文将对大数据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和梳理,以便更好地支持毕业要求的观测点。

二、大数据专业课程体系1. 基础理论课程1.1 数据结构与算法1.2 数据挖掘1.3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2. 数据分析与处理课程2.1 大数据处理技术2.2 数据可视化2.3 数据清洗与预处理3. 大数据应用课程3.1 云计算与大数据3.2 大数据评台与工具3.3 大数据应用案例4. 专业实践课程4.1 大数据项目管理4.2 大数据系统设计4.3 大数据实验与实训三、毕业要求观测点支撑矩阵表1. 毕业要求一:具备扎实的大数据理论知识和技能观测点支撑矩阵表:- 数据结构与算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大数据处理中的基本数据结构和算法,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

- 数据挖掘:学生能够掌握数据挖掘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够运用数据挖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学生能够了解数据仓库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并能够进行数据挖掘相关工作。

2. 毕业要求二:具备大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观测点支撑矩阵表:- 大数据处理技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大数据处理的技术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大数据处理工具。

- 数据可视化:学生能够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提高数据的表达和交流效果。

- 数据清洗与预处理:学生能够运用数据清洗和预处理技术,处理原始数据,使之适合进一步分析和挖掘。

3. 毕业要求三:具备大数据应用能力观测点支撑矩阵表:- 云计算与大数据:学生能够了解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能够基于云计算评台进行大数据应用开发。

- 大数据评台与工具:学生能够掌握大数据评台和工具的使用,能够熟练开发和部署大数据应用。

- 大数据应用案例:学生能够参与大数据应用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要求与课程对应矩阵

毕业要求与课程对应矩阵
流体传动与控制?
机电传动与控制?
机械测试技术
机电系统综合设计
机械制造系统综合设计A(现代制造工程方向)
机械制造系统综合设计B(机械电子工程方向)
指标点2.2:能认识到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有多种方案,并能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寻求(工程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机械原理与设计模块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电系统综合设计
指标点6.1:了解与机械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行业产业政策。
现代制造工程方向
机械制造工艺学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数控技术
机械CAD/CAM
机械电子工程方向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数控技术
机械CAD/CAM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机械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逻辑关系)
指标点2.1:能识别和判断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机械制图
公差与技术测量
机械测绘与计算机绘图
专业基础选修模块
毕业要求4--研究:能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综合理论分析、实验数据和文献研究得出合理有效结论。(逻辑关系)
指标点4.1:能够对机械相关的光、声、电、热等物理现象和材料特性进行研究和实验验证。
机械工程导论
机械测绘与计算机绘图
计算机基础选修模块
机械CAD/CAM
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选修课
指标点5.2:能合理选择并将现代机械工程技术、资源、工具应用于特定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解决过程。
计算机基础选修模块
机电系统综合设计
毕业设计
专业基础选修模块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全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

因此,针对毕业要求的指标点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具体内容。

1、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毕业生在所学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

在实施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时,学校应该结合学科特色和市场需求来确定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和指标点。

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毕业生应该具备软件开发、计算机硬件系统维护、网络安全等相关技能和能力。

2、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指毕业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毕业生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科研实践等方式来培养毕业生的科研能力,毕业要求指标点应该包括科技创新、论文发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考核标准。

3、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关于人类文化、价值观和思想品质等方面的修养和素养。

毕业生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以及尊重人文价值的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培养毕业生的人文素养,毕业要求指标点应该包括文化自信、民族精神、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考核标准。

4、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指毕业生在沟通、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语言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职业素质。

学校应该通过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来培养毕业生的语言能力,毕业要求指标点应该包括口语表达、文字表达、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考核标准。

5、创新能力总之,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是高校毕业生教育的关键环节。

学校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市场需求来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指标点,以培养具备实际能力、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的高质量毕业生。

表 1 本课程对培养目标(或毕业要求)的支撑

表 1 本课程对培养目标(或毕业要求)的支撑

表 1 本课程对培养目标(或毕业要求)的支撑表 1 本课程对培养目标(或毕业要求)的支撑序号培养目标本课程支撑1 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理论基础本课程提供了广泛而深入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学生能够建立起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理论基础。

2 学生应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通过对不同主题和内容的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将学习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新颖的观点和想法,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能力本课程要求学生对提供的内容、主题或概念进行评估和分析,并针对不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广泛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评估问题,并提出有深度和广度的论述。

4 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本课程通过要求学生撰写有价值和高质量的文章,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学生将学习如何将复杂的概念和信息以简明扼要的方式表达出来,并能够清晰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5 学生应具备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本课程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学生将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并在团队中发挥领导作用,协调和管理团队中的成员。

总结与回顾:本课程对培养目标或毕业要求提供了全面的支撑。

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知识学习,学生能够建立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并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不同主题和内容的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能力。

要求学生撰写有价值和高质量的文章,培养沟通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文章观点和理解:本课程是一门多方面支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课程。

通过广泛的知识学习和深入的探讨,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相关主题和内容。

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全面评估问题并提出有深度和广度的论述。

毕业要求和课程对应矩阵

毕业要求和课程对应矩阵
职业发展教育与指导
机械工程导论
专业方向选修模块
第二课堂
指标点12.1:能不断学习,并具有适应社会和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能力。
专业方向选修模块
第二课堂
毕业设计
指标点10.3: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基本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并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能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
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选修模块
专业基础选修模块(专业英语)
毕业设计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递进关系)
指标点11.1:能正确理解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在机械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
表3-1 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矩阵表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支撑课程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具有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数学、自然科学、机械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并行关系)
指标点1.1:具有解决机械工程问题所需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
高等数学AⅠ
现代制造工程方向
机械制造工艺学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数控技术
机械CAD/CAM
机械电子工程方向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数控技术
机械CAD/CAM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机械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逻辑关系)
指标点2.1:能识别和判断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金工实习
机械工程基础实验
英语选修模块
指标点10.2:能通过口头及书面方式就复杂机械工程问题与同行进行有效沟通,陈述自己的想法。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A(机械电子工程方向)

工程认证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对应关系矩阵要求

工程认证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对应关系矩阵要求

工程认证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对应关系矩阵要求(最新版)目录1.工程认证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性2.毕业要求对工程认证专业的影响3.支撑对应关系矩阵的要求4.工程认证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具体支撑5.结论正文工程认证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对应关系矩阵要求工程认证专业课程体系是工程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毕业要求是工程认证专业教育的核心,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标准。

因此,工程认证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至关重要。

毕业要求对工程认证专业的影响毕业要求是工程认证专业教育的核心,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标准。

毕业要求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胜任工程工作。

因此,毕业要求对工程认证专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支撑对应关系矩阵的要求支撑对应关系矩阵是工程认证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确保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都能够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支撑对应关系矩阵的要求包括:1.矩阵中的每一行都应该对应毕业要求中的一个能力指标。

2.矩阵中的每一列都应该对应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程。

3.矩阵中的每个元素都应该表示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程度。

工程认证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具体支撑工程认证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胜任工程工作。

2.课程体系中的实践课程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具备工程实践能力。

3.课程体系中的创新课程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思维方法和创新实践的机会,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具备创新能力。

结论工程认证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对应关系矩阵要求是工程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确保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都能够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工程认证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主要体现在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和创新课程三个方面。

(完整版)机制专业评价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关系表

(完整版)机制专业评价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关系表

机制专业评价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
撑关系表
表1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1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2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2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3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3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4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4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5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5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6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6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7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7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8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8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9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9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10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10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11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11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12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12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制专业评价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关系表
1 / 19下载文档可编辑
表1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1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2 / 19下载文档可编辑
3 / 19下载文档可编辑
表2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2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4 / 19下载文档可编辑
5 / 19下载文档可编辑
表3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3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6 / 19下载文档可编辑
7 / 19下载文档可编辑
表4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4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8 / 19下载文档可编辑
9 / 19下载文档可编辑
表5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5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10 / 19下载文档可编辑
11 / 19下载文档可编辑
表6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6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12 / 19下载文档可编辑
13 / 19下载文档可编辑
表7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7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8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8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14 / 19下载文档可编辑
15 / 19下载文档可编辑
表9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9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10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10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16 / 19下载文档可编辑
17 / 19下载文档可编辑
表11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11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表12 机制专业毕业要求12指标点分解及课程支撑权重分配表
18 / 19下载文档可编辑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19 / 19下载文档可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