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11《咏物诗四首》教案1(粤教选修之《唐诗宋词选读》)

合集下载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11咏物诗四首 含解析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11咏物诗四首 含解析

◆11咏物诗四首快乐的密码我住在姐家的时候,常常要去买菜。

一次,我去买菜,菜市场中有个中年男子,笑得让人觉得不买他的菜就欠了他的情似的。

他给我选了几个茄子,“四块。

”他说。

我非常舒坦地交给他一张百元大钞。

“找不开啦!姑娘。

”可是我当时没有零钱。

“这样吧,你先拿去,我明天早上要回乡下,两三天回不来,等我回来再还给我吧!”“怕不方便吧?”他豁达一笑:“没事没事,只要你记得,一星期也可以。

”于是我坦然地把那几个茄子拎回了家。

三天后,我在众多的摊贩中找到了他。

他一见我就笑了:“买点什么吗?”并不提钱的事。

我选了几条黄瓜,连那天的4元算在一起,给了他7元。

他照样笑了:“小姐好讲信用啊!”我说:“是你先信任我的。

”彼此道了声再见,转身走在脏乱不堪的菜市场中,忽然发现自己心情很好。

信任别人,也值得别人信任,这就是快乐的密码。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

敬则诚。

——《明道语录》赏读:诚(这个道德概念)是符合天道(自然规律)的;敬(这个道德概念)是人际之间的根本。

能够做到敬,便能做到诚。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朱子大全》赏读:处理事情的要点是:端正正确的主张,不谋私利;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

做一个廉洁、公正、明理的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集》赏读:倘若有利于国家民族,应该不顾什么生和死,哪能因为有福就前往,有祸却去躲避呢?这是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伊犁时告别家中人时口头吟诵的,显示出他的铮铮爱国情怀。

一、作者视窗《子规》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人,号华阳真人(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

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教案

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教案
2、从教学目标反思
三个教学目标从三个纬度描述学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达到的程度,从有效性角度看,本节课目标较为明确、集中,没有游离在目标之外的多余环节。所提供的鉴赏方法也显得操作性很强,学生比较好掌握并应用。
3、从教学效果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什么是咏物诗有个很明确的认识。对怎样鉴赏咏物诗,也有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方法。对咏物诗中或显或隐表达着作者的情志,也有了较深的印象。但对用明确的语言写出作者所表达的情志,还有待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理解两首咏物诗丰富的意蕴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




1用学生学过的《石灰吟》回顾咏物诗、然后通过教师引导学习咏物诗鉴赏、最后自己学习运用
2用较为简洁的语言描述三步法,阐释三步法形成的原因,使学生能轻松操作三步法,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3在课堂上,通过配乐朗诵、教师朗诵和图片及其音乐背景的渲染,给学生一个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鉴赏咏物诗。
二、鉴赏咏物诗——子规的不满
(尝试品读咏物诗《子规》(顾况),总结咏物诗鉴赏方法)
1、诵读诗歌,找出《子规》诗中表现子规特征的词语?(展示子规鸟的图片)
2、作者说如果世上的冤魂都化为杜鹃,那杜鹃还有栖息之地吗?为什么?
3、联系诗人经历、社会环境,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书写形式:这首诗通过,抒发了作者。
明确: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解释让学生学习自己操作咏物诗鉴赏三步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葡萄》的鉴赏,体会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情志。
四、课堂小结——物象皆有情

《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作为经典的诗歌形式,咏物诗既是对万物造化的赞美和咀嚼,也是对诗人个性、情感、思想的表达和诉说。

在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材的《咏物诗》一章中,四首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泊船瓜洲》、《枫桥夜泊》、《梁甫吟》成为了我们认识世界、感知生命、感受心灵的原材料。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教案设计。

一、课堂教学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诗中表达的情感。

1. 诗歌鉴赏透过慰藉离愁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我们看到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深情告别;透过对饱含内心忘我的《泊船瓜洲》的体验,我们领略到了作者自由奔放的精神;透过忧国忧民的《枫桥夜泊》,我们陪伴作者在月色下思索时局;透过弘扬人文精神的《梁甫吟》,我们认识到谦恭容易亲人近、完美莫过于克己复礼等真切而深刻的内在世界。

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名家点评、影视解读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鉴赏诗歌。

2. 诗歌讲解老师可以从四个方面来为学生讲解诗歌的基本元素:一是语言技巧,包括韵律、节奏、对仗等;二是形象描写,包括视觉和听觉等;三是情感表达,包括兴起与落寞等;四是背景介绍,包括历史、文化和文学等。

3. 诗歌朗诵在课堂上,既可以学生竞跑朗诵,让他们在速度和准确度中提高朗诵技巧;也可以学生独立朗诵,让他们在思考和体味中提高表现能力。

同时,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自由朗诵,以满足对诗歌情感的表达需求。

二、作业完成在完成作业中,同样可以从四方面来着手:1. 作品鉴赏要求学生要针对教材中四首咏物诗中的一首,撰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诗文鉴赏,其中包括作品简介、语言技巧、形象描写、情感表达和背景介绍等方面。

要求学生通过讲述自己的阅读体验,反思并感悟诗歌所传达的真知,也可作为提高语文理解能力的途径。

2. 诗歌比较要求学生选择两首咏物诗进行比较,并分析两者在语言技巧、形象描写、情感表达和背景介绍等方面的异同点。

高中语文11咏物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11咏物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11咏物诗四首“目前的当务之急”?《陕西老年报》曾刊有《杜鹃花如何应对夏季高温》一文,其中说:“要使这些杜鹃花安全越夏,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降温增湿的工作。

”句中“目前”和“当务之急”连用,值得商榷。

“目前”即当前、眼下,指说话的时候。

当,即当前;务,即必须。

“当务之急”前加上“目前”显然语义重复。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王心言走近作者简介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郡望昌黎(今属河北),后人称为“韩昌黎”。

幼孤,由兄嫂抚养。

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

历任宣武军董晋、武宁军张建封二幕府节度推官,十八年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因得罪当权者,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

元和元年(806)召为国子博士。

后曾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有功,迁刑部侍郎。

十四年,因上书谏宪宗迎佛骨事,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召为国子祭酒。

后历任兵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

谥号“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

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

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

官终校检礼部尚书。

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白称刘为“诗豪”,两人合称“刘白”。

其诗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

仿民歌而作的《竹枝词》,在唐诗中别具一格,影响较大。

杜荀鹤 (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咏物诗四首》教案执教:袁志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朗诵、归纳、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会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导学案教学过程:※初步感知:全班同学一起朗诵这四首诗并完成导学案上关于《子规》的练习。

1.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诗歌中“子规”有什么特点?参考:①子规:又叫杜鹃、杜宇、怨鸟。

传说周时蜀国国君,后被迫逊位,死后魂魄化为子规鸟,啼声悲哀。

②诗歌中的“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从这句诗中我们知道杜宇虽然死了很久了,但是由他化身的子规却长年啼血哀鸣(嘴巴变红)2.诗中所寄何情?诗人如何将子规与感情融为一体?参考:此诗开始写杜宇化鸟,题材通俗,但“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以反诘的语气发问,由鸟及人,写出了人世不平,抒发了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委屈而死的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子规与诗人感情融为一体。

3.小结:我们鉴赏《子规》的步骤。

参考:①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②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③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合作深入探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参照我们鉴赏子规的步骤选择以下一首诗进行鉴赏。

(一)《葡萄》1.诗人描绘了葡萄怎样的特点?参考:还很柔弱,未完全复苏;杂乱攀附,需要照顾;2. 本诗中“物”与“志”的契合点是哪几句诗?并简要说明。

参考:若欲满盘堆马乳(要想结出丰硕的果实),莫辞添竹引龙须(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多扶持)。

3.本诗所言的“志”是怎样的?参考: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补充背景知识)(二)《赏牡丹》1.芍药、芙蕖、牡丹各有什么特点?主要突出哪个“物”?参考:芍药:艳丽、妩媚但格调不高;芙蕖:纯洁但缺人情味;牡丹:最美丽。

2.11+咏物诗四首+课件(粤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11+咏物诗四首+课件(粤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回到客房,宋之问回味着刚作的这首诗,觉得自己
的两句实在平常得很,老和尚那两句才真叫妙不可
言。第二天一清早,宋之问兴冲冲地去拜访老和尚,
可是里里外外怎么也不见老和尚的影子。他怅然若 失,一个人在附近徘徊着。这时一个中年和尚从他 身旁走过,宋之问忙上前把昨晚的情景描述了一番, 那和尚道:“噢,你打听的老僧就是著名诗人骆宾
文学家 、_________ 哲学家 。字 韩愈(768—824),唐代__________ 退之 ________ 。河阳 (今河南孟州 )人,祖籍昌黎,世称
韩昌黎。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 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
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古文的发展
道路。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 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 奇崛的特点,对宋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蚍蜉撼大树 ,可笑不自量。 ⑤____________
(韩愈《调张籍》)
道是无晴却有晴 。 ⑥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竹枝词》)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⑦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便引诗情到碧霄 。 ⑧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 莫道桑榆晚 ⑨________________ ,微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吹尽狂沙始到金 。 ⑩千淘万漉虽辛苦,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浪淘沙》)
宋之问反剪着双手,边走边吟,可下面的诗句一时 却接不上来。 不知不觉到了长廊尽头,他看见边上有一间敞着门 的僧房,微弱的烛光下,一个老和尚正在打坐。宋 之问正待开口招呼,那老和尚忽然抬眼问道:“年 轻人,这么晚了,为什么还苦吟不止?”宋之问照 实说来,老和尚道:“老衲倒有两句——”宋之问惊 喜地说:“请师傅见教。”老和尚缓缓地念了起来: “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一听,这两句 诗接得又自然又形象,忙连声称谢。老和尚微微一 笑,也不说什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三、运用三步法——葡萄的渴望
(小组合作探究,根据咏物诗鉴赏三步法赏析《葡萄》,最后投影学生对情志的感悟)
1、诗人描绘了葡萄怎样的特征?
2、本诗中“物”(葡萄)与人的相似点是什么?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书写形式:这首诗通过,抒发了作者。
(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朋友张署的。诗人于贞元十九年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也被贬。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途中写下此诗与朋友共勉。)
2、从教学目标反思
三个教学目标从三个纬度描述学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达到的程度,从有效性角度看,本节课目标较为明确、集中,没有游离在目标之外的多余环节。所提供的鉴赏方法也显得操作性很强,学生比较好掌握并应用。
3、从教学效果反思
(简介:顾况(725—814),字逋翁,唐代诗人。曾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顾况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明确:这首诗通过咏子规积冤啼血,抒发了作者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4、方法总结
(1)、分析物象的特征;
(2)、抓住“物”与“人”的相似点;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生学习目标
1、能识别咏物诗
2、学习并运用咏物诗鉴赏三步法
3、能理解《子规》和《葡萄》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在课堂上写出作者表达的情志
4、从咏物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口述咏物诗鉴赏三步法。
五、作业布置——巩固三步法
阅读《赏牡丹》和《小松》,用咏物诗鉴赏三步法鉴赏,写出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11课 咏物诗四首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11课 咏物诗四首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11课咏物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分析咏物诗中寄寓着的诗人情志和说明的道理。

3.掌握对比、衬托手法。

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诗意解读此诗为作者隐居西湖孤山时所作。

诗开篇便直写诗人对梅花的赞赏:当严冬尚未全退,春风尚未来到之际,早被寒风冬雪摇落的百花尚未开放,艳丽的梅花却迎风怒放,以其明丽的风姿竟把小园风光占尽了。

一个“独”字和一个“尽”字,写出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非同凡响的性格和引人入胜的风韵。

这一联明写梅花,实是暗喻作者远离名利、超然物外的清高品格。

三、四句是对梅花的具体描绘。

“疏影横斜”,写梅花稀疏错落的姿态;“暗香浮动”,写梅花清幽芬芳的神韵;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映照反衬,愈发突出了梅花的上述个性和特点。

所以这两句为千古咏梅绝唱,一直为后人称颂。

这一联特别出名,“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吟咏梅花的词调名(这两种词调名创自宋代词人姜夔),足见其对后世影响之大。

第五、六句用拟人手法,是说白鹤因爱惜梅花,每次要从枝头飞下,还要偷看梅花几眼;花间的蝴蝶如果知道梅花如此美丽清高,定会喜欢得失魂落魄。

以上三联,先写胸中之梅,次写眼中之梅,作者的感情早已融合其中。

因此写到诗要结尾时,作者按捺不住感情,便直抒胸臆:如果人们在花间月下,以低声吟诵小诗与梅花相亲相近,便能领略到梅花的风韵;又何必一定要在手击檀木白板,轻歌曼舞,举杯豪饮时,才来欣赏梅花呢?言外之意,便是作者委婉地讽刺了那些世俗的所谓爱梅之人,实是借梅花之高雅而装点自己的平庸。

名句识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考点演示颔联被誉为“神来之笔”,试加以赏析。

答案颔联写梅影错落有致和梅香清幽四溢。

以水映影,梅枝俊俏清丽;以月衬香,梅花色香俱全。

《咏物诗四首》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下册)

《咏物诗四首》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下册)

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很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时常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时常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想起了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感受到惜别的情意;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不禁想起了一首诗“楚楚心皎洁,盈盈清如晶。

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

”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物诗,一起来感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蕴。

二、推进新课:1、关于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

1)概念: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2)特点: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2、读懂咏物诗的方法:1)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2)言什么志。

――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3)有什么技巧。

――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3、注意:1)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语文:《咏物诗四首》教案1(粤教选修之《唐诗宋词选读》)

语文:《咏物诗四首》教案1(粤教选修之《唐诗宋词选读》)

咏物诗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尝试写一首咏物诗.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很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时常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时常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想起了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感受到惜别的情意;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不禁想起了一首诗“楚楚心皎洁,盈盈清如晶。

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

”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物诗,一起来感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蕴。

二、推进新课:1、关于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

1)概念: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2)特点: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2、读懂咏物诗的方法:1)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2)言什么志。

——体会所言之“志" (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3)有什么技巧。

-—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3、注意:1)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11咏物诗四首小松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11咏物诗四首小松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小松一、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难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背诵以前学过的咏物诗:于谦《石灰吟》(1)引出咏物诗概念: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2)咏物诗内容: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操守、思想感情。

2.细读文本:《小松》(1)观题目小松——点明写作对象。

特征:幼小,挺拔(2)看作者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自说“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秋日闲居寄先达》)。

登第时自编其诗为《唐风集》3卷,存诗300多首,都是律诗和绝句。

(3)析物象自小刺头深草里环境特点:生长于深草、蓬蒿中自身特点:“刺头”即“埋头”,寓旺盛的生命力。

而今渐觉出蓬蒿自身特点:挺拔高耸,有凌云之志时人不识凌云木未长成的小松必将凌驾云端。

时人忽略了小松。

直待凌云始道高。

长成后的松树高高凌驾云端的姿态。

高耸入云后才称赞。

(4)找关联小松:幼时扎根于深草中,顽强生长却被人们忽略,长大后才被人们称赞。

作者: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主旨:批判世人目光短浅,不识人才,赞美了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暗含了诗人的身世之慨。

(5)明手法象征托物讽喻3.小结:如何鉴赏咏物诗?1.观题目:①以物象为题;②吟(赏、咏、赞)+物象……2.看作者:自身经历、所处社会环境3.析物象:外在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4.找关联:物与人的相同点,由物到人,由实到虚,感知精神品质或志向。

第二单元11咏物诗四首赏牡丹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第二单元11咏物诗四首赏牡丹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赏牡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刘禹锡;2.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3.识记古诗常见意象所包含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分析《赏牡丹》中比喻、拟人和对比烘托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

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识记古诗常见意象所包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同学们,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如此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我们会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我们会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我们会想起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我们会感受到惜别的情;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我们会想起一首诗“楚楚心皎洁,盈盈清如晶。

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

”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就存有咏物诗602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物诗,一起来感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蕴。

那么,什么叫做咏物诗呢?咏物诗有些什么特点呢?我们在鉴赏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咏物诗。

一、明方法:鉴赏咏物诗的一般方法:1.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以及环境特点2.挖掘所咏之物的内在品质3.联系诗人的自身经历,揣摩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咏物诗常用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拟人、比喻、双关、借代、象征、对比、烘托由外到内→由物及人→把握手法+情感二、知人论世:刘禹锡刘白:刘禹锡白居易刘柳:刘禹锡柳宗元三杰:刘禹锡韦应物白居易代表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乌衣巷》《杨柳枝词》《陋室铭》斗争的一生、反抗的一生、在被打击中不断反击的一生书香门第→平步青云→有志之士:永贞革新→贬官(边远八州)“二王八司马事件”→回京→《玄都观桃花》→又被贬→安徽和州→《陋室铭》→回京→《再游玄都观》→依旧被贬→辞官→退居洛阳养老→坚持初心:永贞革新→驾鹤西去政治讽刺诗《玄都观桃花》怀古诗《乌衣巷》写景抒情、清新自然的诗《竹枝词》三、进入《赏牡丹》的赏析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诗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很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天,时常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时常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想起了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感受到惜别的情意;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不禁想起了一首诗“楚楚心皎洁,盈盈清如晶。

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

”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物诗,一起来感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蕴。

二、推进新课:1、关于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

1)概念: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2)特点: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2、读懂咏物诗的方法:1)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2)言什么志。

——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3)有什么技巧。

——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3、注意:1)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三、学习课文:(一)《子规》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

顾况性诙谐,诗名较著。

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公子行》。

2、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苦啼,以致口中流血。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3、基本解读: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主旨)1)前二句“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说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

“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

“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2)后二句“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对此一传说提出质疑: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著”,附着,栖息。

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其中之幸者。

写历代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4、小结:《子规》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愤世之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

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讽刺、有无奈。

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4、鉴赏要点:这首诗主题鲜明,托物言情,借写子规表达自己的愤世之情。

俗中见奇,翻出新意。

开篇写杜宇化鸟,不过是相当俗见的题材。

但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二)、《葡萄》1、背景资料:诗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曙亦被贬至临武(今属湖南)。

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

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曙共勉。

原诗题为《赠张十一旅舍三咏》,这是其中之一。

2、葡萄原产西域,汉时有大宛国传入长安。

蔓生木质,茎有卷须,能攀络他物,冬天落叶,初夏开花,天果熟,呈紫红色,味微酸,较甜。

3、基本解读: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主旨)1)前二句“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

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

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

“支离”,指葡萄枝条杂乱的攀络状。

2)后二句“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

“添竹”,指在架子上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

“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3)小结: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枝条是干枯的。

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

前两句写葡萄枝叶开始生长,但一般还枯老不堪。

正是诗人自身处境的写照。

后两句说要想葡萄如马乳般硕大丰盈,结满整个架子,就应该多插竹枝,牵引藤蔓。

意思是我们要想成就大事业,得需要有人奖掖扶持。

4、鉴赏要点:此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

托物言志。

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

(三)、《赏牡丹》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

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

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

官终校检礼部尚书。

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自称之为“诗豪”,世称“刘白”。

其诗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

仿民歌而作的《竹枝词》,在唐诗中别具一格,影响较大。

2、牡丹是我国特产,素有花王、百两金之贵称。

唐人认为牡丹是“万万花中第一流”(徐夤《牡丹花二首》)。

3、基本解读:这是一首花王牡丹的赞歌。

牡丹国色天香的独特魅力是诗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

1)前二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花开艳丽,更早为人们所喜爱。

《诗经.溱洧》有句“赠之以芍药”,所以宋韩琦《北第同赏芍药》云:“郑诗已取相酬赠,未见诸经载牡丹。

”但至唐,牡丹始贵,芍药地位渐不如牡丹,刘禹锡此诗也认为其格调不高,即“无格”。

至于“芙蕖”,即荷花,自古以其高洁清静,或孤芳自赏,故刘此诗认为其“净少情”,即纯洁而寡情。

2)后二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面写牡丹。

“国色”,古代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以此比喻牡丹,写出牡丹姿色远远在其他诸花之上。

“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地位,“真”字加强语气。

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即写了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唐中书舍人李正封咏牡丹名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国色天香”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4、鉴赏要点:1)烘托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

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赞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

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小松》1、作者简介: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但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还旧山。

天占元年(904),朱全忠奏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基本解读: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暗含了诗人身世之慨。

(主旨)1)“自小刺头深草里”,写小松幼时生长在野草丛中,不为人注意。

“刺头”即埋头,寓生机旺盛之意。

2)“而今渐觉出蓬蒿”,写小松逐渐长大后,人们才发觉其已高出周围的蓬蒿了。

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人云后才来称赞。

这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世上有识材之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爱护、培育,这样才有意义。

“凌云木”,指必将凌驾云端的松树。

后一“凌云”指高高凌驾云端的状态。

故诗人感叹:“时人”目光短浅,不会将小松看作栋梁之材,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的“不识”,被忽视掉啊!4、鉴赏要点: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当,寓意深长。

四、归纳咏物诗步骤和方法:1、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3、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5、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