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隋唐考古课件:邺北城及汉魏洛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 汉 洛 阳 城 布 局 复 原 示 意 图
1、在西北角(仿鄴城三台)築金墉城 (《考古》1999年3期)。圖上相連的三個 小城原來認為都是曹魏時期建造的,發掘 表明僅最南面城內的小城(丙城)是這一 時期的,其餘都不早於北魏。
2、北牆修馬面(1號馬面發掘見《考古》 1986年8期),在內地都城中屬於首見。
邺下文人集团(建安七子)。
“邺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主要包括:邺城遗址博物馆、三台 (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遗址公园、西门豹纪念馆、民俗文化体验 村、中国邺都文化创意园、宫殿遗址区展示、城墙城门展示等项目。
發掘成果:探明了東、南、北三面城牆; 確定了中陽門、鳳陽門、廣陽門、建春門、 廣德門等門址的位置;探明了建春門、金 明門之間的東西大道,鳳陽門、中陽門、 廣陽門三條南北大道,廣德門的南北大道; 在東西大道之北的中央部位的宮殿區探明 十座建築基址;在銅爵園的位置,探明了 四座建築基址、同時對銅爵、金虎二台基 址也進行了鑽探和小規模發掘。
邺 北 城 出 土 的 部 分 瓦 当
第三节 魏晋洛阳
(一)魏晉洛陽佈局 曹魏於220年營繕洛 陽作為新都,城垣沿東漢之舊,西晉都洛, 佈局無大的變化。勘探情況見《考古》 1973年4期。
主要参考文献:杜金鹏等《汉魏洛阳故城 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
曹魏对洛陽城的改變主要有:
外朝
内朝
平面佈局特點:1.金明門和建春門之間的東西大 道,將城分為南北兩區,以北區為主體,北區大 於南區,北區中央為宮殿區,西邊是苑囿,東邊 是戚里。南區為一般衙署和居民區。2.城址中間 的中陽門大道,正對官殿區的主要宮殿,已形成 中軸線,並與鳳陽門大道、廣陽門大道平行對稱。
這種規制,標誌著我國都城發展史的一個 新階段,改空了漢代以來宮殿區分散的佈 局。中軸線的形成,使都城規劃更為對稱 和规整,對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的都城, 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鄴北城位於河北臨漳縣西南20公里(調查見《考古》 1963年1期,鑽探發掘見《考古》1990年7期):曹魏都城, 204年营建,220年曹丕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 十六國後趙(335—350)、冉魏(350—352)、 前燕(357—370)沿用,废于大象二年(580)。
城牆地表已不存,地表僅可見銅爵、金虎2台。冰 井臺鑽探至8米,未見遺跡。
1、当沟 2、鸱(chi)尾(吻) 3、脊头瓦 4、瓦当 5、正脊瓦 6、戗(qiang)脊瓦 7、筒瓦 8、板瓦 9、翼角瓦 10、曲背檐头筒瓦
第四节 北魏洛阳与北朝邺南城
一、北魏洛阳
鲜卑的兴起:一世纪末,匈奴分裂(南匈 奴降汉,北匈奴西迁),乌桓入居塞内。 鲜卑“转移居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 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是渐盛” (《后汉书·鲜卑传》)。魏晋以来成为北 方主要少数民族。十六国中鲜卑建立的政 权有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西 燕、土谷浑、代(北魏)。
乌洛侯国祭祀鲜卑远祖石室的祝文(与《魏书﹒
2、正始石经:在洛阳太学旧址,曾发现了曹魏
正始中(240-248年)用金文、篆文、隶书三种字 体刻写的《尚书》《春秋》等残石。也称“三体 石经”。与东汉“熹平石经”(172-177年)并称。 (汉石经见《考古》1982年4期)
3、晋辟雍碑:1932年在三体石经之南发现,立
于西晋,“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 莅之,盛德隆熙之颂”。
(一)北魏都洛之前概况 拓跋鲜卑的向南迁移(《文物》1977年5期),由
额尔古纳河-内蒙古东部-258年盛乐(今和林格尔) -398年定都平城(大同)并于406年营缮,493年迁 都洛阳。沿途留下诸多遗迹,是鲜卑考古的重要 内容。其中重要者有: 1、嘎仙洞 (《文物》1981年2期)。在内蒙古鄂 伦春旗,洞内发现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摩崖石 刻,内容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遣中书侍郎李敞至
平面大体呈方形,凸出城墙外侧11.7米(约相当于城厚的
Fra Baidu bibliotek三分之二),正面宽度约13米。
3、營建洛陽宮(北宮),漢之南宮衰落。 採用單一宮城,大約也是鄴北城之影響。
马面:城墙 中向外突出 的附着墩台, 因为它形体 修长,如同 马的脸面, 故称 。
(二)汉魏洛阳相关遗存
1、灵台:汉魏洛阳南郊(今偃师),范围 220*200米,中心为一的夯土高台(残41*31米), 残高8米。台的四周有上下两层平台,下为回廊, 上面的台四面各有5间建筑。建筑四壁为涂色的草 拌泥(分别为青、红、白、黑)。中心台顶“上 平无屋”。灵台始建于东汉,是全国最大的天文 台。张衡曾直接领导灵台的工作,设计制造了浑 天仪等。魏晋沿用,北魏废弃,台上建为砖塔。 (《考古》1978年1期)
东周之前的城市,以宗庙宫室为中心,宫庙一体。 东周时期列国都城“两城制”,即以宫庙为中心的宫城和
以平民居住区、工商业为主的“郭城:(杜正胜称之为” 第二次城市革命“)。地方小城兴起,数量增加。 秦汉都城仍以宫殿为主;里坊和市正式纳入城市规划;宗 庙与宫分离,在城市规划中处于次要地位;中轴线设计思 想不明确;地方城市的确立,与郡县制度相合,形成以地 缘政治为主体的社会结构。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城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引论 曹魏邺北城 魏晋洛阳 北魏洛阳及北朝邺南城 六朝都城及其他魏晋南北朝城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 隋唐洛阳 隋唐扬州及其他隋唐城址
第一节 引论
城市出现于龙山时代晚期(BC2500-2000),是氏族社会 到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城市革命),由聚落到城市。
魏晉南北朝城址中原地區主要有鄴城(曹 魏及東魏北齊)、洛陽(東漢魏晉北魏)、 南方地區主要有六朝建康、吳武昌。北方 地區主要有大夏統萬城、北魏盛樂故城、 平城、高句麗五女山城、丸都山城与國內 城。
隋唐時期城址主要有長安、洛陽等都城, 揚州等地方商業城市。渤海國上京、中京 等也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节 曹魏邺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