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隋唐考古课件:邺北城及汉魏洛阳
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演示PPT课件
第27页/共39页
纸
纸张最早出现在西汉,1933年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地 区发现一张原始的麻纸,质白,质粗糙,纸面有麻筋。 1985年甘肃天水放马滩M5发现西汉早期纸。东汉蔡伦 发明了造纸术。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 西汉地图古纸,还有陕西西安、 挟风及甘肃居延出土的西汉麻纸 是否属于纸,学者们为此争论不 已。该纸的厚度和纤维分布不均, 故被称为麻纸。麻纸在汉至唐近 千年间,一直是我国书写绘画的 主要用纸。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作物品种显著增多,其中又以粟和稻最为突出。粟品种《广 志》记载了11个,《齐民要术》补充86个,加上粱的品种4个,秫品种6个(包括 《广志》所记的品种在内),共记载粟类品种106个。水稻品种,《广志》记载了1 3个,《齐民要术》补充24个,共37个。品种的增加是选种和良种繁育技术发展的 结果和标志。
第14页/共39页
丝织物
马王堆出土文物"t型帛画".
第15页/共39页
第16页/共39页
马鞍山东吴朱然墓文物
第17页/共39页
6、货币
秦始皇统一货币与方孔圆钱的流通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 权制政权,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也统一了货币.从秦“半两”开始, 中国钱币以方孔圆形作为定制,文铭重量 ,铸行纪重钱币。 汉武帝行"五铢"钱制沿用至隋末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 118年)废“半两”,改铸“五铢”钱,大小轻重适宜, 制 作精美,深受欢迎,其后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各朝累铸, 沿用至唐初长达7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货币
• 在两汉壁画、画像石中常有乐舞百戏图,奏乐俑、击鼓说唱佣、杂技俑玉石舞人 俑也常有出土。汉代杂技百戏成为一时风尚。沂南画像石上有飞剑、弄玩、走索、 车戏等演出。
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演示课件
陶器的制作工艺
1 2 3
制坯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制坯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采用轮制和模制相结合的方式,制作出各种形状 和大小的陶器。
施釉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施釉工艺也相当先进,釉 层均匀、光滑,提高了陶器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 值。
烧制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烧制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 水平,烧制出的陶器质地坚硬、不易变形。
手工艺品与艺术品
总结词
展现魏晋南北朝时期高超手工艺水平和 艺术成就
VS
详细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艺品和艺术品展现 了这一时期高超的手工艺水平和独特的艺 术风格。出土的文物中,有精美的玉器、 金银器、陶瓷器等,这些文物的制作工艺 和艺术价值极高。此外,书画、壁画等艺 术品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这一时期文化艺 术的重要资料。
详细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发展迅速,建筑风格独特。通过考古发现,可以了解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特点,如街道布 局、分区规划等,以及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的使用。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社会、文化和经济 发展的状况。
墓葬与出土文物
总结词
提供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俗和丧葬观念的直观证据
详细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形式和随葬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丧葬观念。通过墓葬的发掘,可以了解 墓主的身份、地位和财富状况,以及当时社会的葬仪和祭祀习俗。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如陶俑、玉 器、金银器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05 魏晋南北朝的青铜器CHAPTER青铜器 Nhomakorabea种类与特点
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包括礼器、 乐器、兵器、工具等,每种类型
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铜器在形制 上更加多样,如铜镜、铜灯、铜 炉等,这些器物在功能和装饰上
第3.2章 魏晋南北朝考古·城址——魏晋南北朝考古课件PPT
城
一 、 曹
✓ 宫殿区西发现四座夯土基址,应与铜爵 园有关
魏 ✓ 铜爵园西有“三台”:铜爵台与金虎台、
至 冰井台。
十
六 国 时 的
➢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 中天之华观兮,连飞洛乎西城。临漳水 之长流兮,望果园之滋荣”——曹植
邺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北 --------唐代诗人杜牧《赤壁》
✓ 十六国时期(335~370年)后赵、冉魏、前 燕均建都于邺北城
邺 北
✓ 北朝时期东魏和北齐(534~577)建都于邺 南城,邺北城仍继续使用
城 ✓ 大象二年(580年)北周攻邺后废弃
一 (一)位置与兴废史
、 曹 魏
考古工作简况 ✓ 1935年北平研究院曾作过实地调查
至 ✓ 1957年俞伟超对邺城遗址进行过短期调
城
一 、 曹
➢ 铜爵台与金虎台、冰井台并称三台,是邺北 城的大型高台建筑。位于邺北城西墙偏北, 以墙以基。金虎台和部分铜爵台是邺北城硕 果仅存的地面遗迹。
魏 至 十 六
➢ 根据文献记载,铜爵台高十丈,其上有屋百 余间;金虎台高八丈,其上有屋一百三十余 间;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间, 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
、
献记载有抵牾。
西
后经再次勘察和发掘,发现城内西北角的丙城墙垣筑造年
晋
代为东汉晚期至魏晋之际,而甲乙两城明显晚于北魏,只有丙
洛 阳
城才是由魏明帝始建并一直沿用到北魏时期的金墉城,甲乙两 城以及丙城西门和外侧马面,很可能是隋末李密大败王世充后, 以三十万之众乘胜陷偃师所修金庸故城的产物。金墉城确定之
城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址
一、曹魏至十六国时期的邺北城 二、曹魏、西晋时期的洛阳城 三、北魏洛阳城 四、东魏、北齐时期的邺城 五、南方都城(建邺、建康及武昌城)
魏晋隋唐考古课件-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金银器
漢·狐剛子《出金礦圖錄》(《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溫字 型大小總第五八四一五八五冊)
明陸容《菽園雜記》記述煉銀過程頗為詳細:“礦石不拘 多少,采入碓坊,舂碓極細,是為礦末。次以大桶盛水, 投礦末於水中,攪數百次,謂之攪粘。凡桶中之粘,分三 等:浮於面者為之細粘,桶中者謂之梅砂,沉於底者謂之粗 礦肉。若細粘與梅砂,用尖底淘盆,浮於淘池中,且淘且 汰,泛揚去粗,留取其精英者。其粗礦肉,則用一木盆, 如小舟然,淘汰亦如前法。大率欲淘去石末,存其真礦, 以桶盛貯,璀璨星星可現,是謂礦肉。”這是選礦過程。 “次用米糊搜伴,團如拳大,排於炭山,更以炭一尺許覆 之,自旦發火,至申時住火,候冷,名窖團。”這是燒結過 程。“次用?銀爐熾炭,投鉛於爐中,候化,即投窖團入 爐,用韝鼓扇不停手,蓋鉛性能收銀盡歸爐底,獨有滓浮 於面。凡數次,破爐爬出熾火,掠去爐面滓垢。烹煉即熟, 良久,以水滅火,則銀鉛為一,是為鉛駝。”這是煉製鉛銀 合金。“次就地用上等爐灰,視鉛駝大小,作一淺灰窠, 置鉛駝於灰窠內,用炭團疊,側扇火不住手,初鉛銀混, 泓然於灰窠之內。望泓面有煙雲之氣,飛走不定。久之稍 散,則雪花騰湧。雪花既盡,湛然澄徹。又少頃,其色自 一邊先變渾色,是謂窠翻。煙雲雪花,乃鉛氣未盡之狀。 鉛性畏灰,故用灰以捕鉛。鉛既入灰,唯銀獨存。自辰至 午,方見淨銀。鉛入於灰坯,乃生藥中密陀僧也。”這就 是灰吹法提銀。
罐內盛 放物品
葡 萄 花 鳥 紋 銀 香 囊 ( 徑 )
4.6
舞馬銜杯紋鎏金銀壺
鎏金鴻雁紋銀匜
鎏 金 蔓 草 鴛 鴦 紋 羽 觴 ( 耳 杯 )
鎏金花鳥(鸚鵡)紋銀碗
鎏金小簇花紋銀蓋碗
(唐德宗時期)高11 釐米
“( 鎏 字圈 金 )足 折
內枝 沿花 鏨紋 刻銀 ”蓋 進碗
【公开课课件】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隋唐
1、三公九卿确立与秦朝,盛行于汉,丞相协助皇帝 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 三省六部,三省长官都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标志 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成熟。
2、比较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不同点 (1)设置目的: 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本质上体现专制色彩; 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体现 的是民主特征。
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 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 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 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 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 知,该朝臣(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补充:①科举制实施时,仍有其它多种选官形式;
②隋主要考明经科,唐始设进士科。
③唐设殿试(宋代成为定制)
武则天增设武举(清盛行)
④宋代开始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行为;
⑤明清八股取士(内容:四书五经,文体:八股文)
⑥1905年科举制被正式废除。
文字狱
唐朝为什么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明经科主要是靠儒家经典,比较容易; 而进士科是考察诗词歌赋,政治见解,比较难。
政治方面
1、九品中正制 2、三省六部制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中书省 草拟
礼部 礼仪、科举
皇 帝
尚书省
执行 兵部 军政
门下省
审议刑部 刑狱
中国史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PPT教案
会计学
第1页/共62页
1
第一节 时代的特点及其对史学发展的影响
一、政治上,从皇朝并立到隋唐统一,门阀地主政治形成和发展。推 动了皇朝史、地方史、谱学之书的撰述。
二、民族关系上,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的发展。扩大了历史撰述的内 容,促进了民族史的撰述。
三、思想上,“天下一家”的观念。促进了对于多民族国家之历史的 自觉意识。
36被东汉灭亡
刘禅263降魏 347东晋灭成汉
公孙述---东汉---刘二牧-------刘先主、后主--------西晋----------成汉---------东晋
二牧 志》 《 刘先主 志》《 刘后主 志》《 大同志 》《李 特、雄 、期、 寿、势 志》
第5页/共62页
民族史
《蛮书》 唐·樊绰
第6页/共62页
《蛮书校注》
向达 中华书局,1962年5月出版 。
第7页/共62页
《云南志校释》
赵吕甫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第8页/共62页
域外情况的撰述
《佛国记》 (《法显传》) 东晋·法显 现存最早的
关于中外交 通的记录。
第9页/共62页
《法显传校注》
章巽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旧唐书》卷七七《令狐德棻传》
贞观十年正月二十日,尚书左仆射房元龄、侍中魏徵、散骑常侍姚思廉、太
子右庶子李百药孔颖达、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中书侍郎岑文本、中书舍人许敬宗
等,撰成周隋梁陈齐《五代史》,上之。进阶颁赐有差。
——《唐会要》卷六三《史馆上·修前代史》
第22页/共62页
《五代史志》(《隋志》)
第35页/共62页
《食货典》
《秦汉考古概述》课件:2_3 汉魏洛阳城
• 此后,又在城内外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一直持续到现在。
• 3)东汉雒阳城的形制及布局 • (1)轮廓及规模
• 东汉雒阳城,是一座四周建有高大城墙和深广护 城河的封闭型城市。其城墙系利用前代城墙墙体、 经修整增筑而成,全部为素土夯筑,内外两侧俱 无包砖痕迹。现存遗址上,除南城墙因后世洛水 改道被冲毁而了无孑遗外,东、北、西三面城墙 皆有墙体残存。保存最好的地段,如城东北隅, 残墙体犹高出地面6—7米。
• 最后,刘秀本是南阳的世族地主,建立政权主要依靠起自 宛洛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他必须避开其它地方割据势力 的锋芒,待巩固了自己的根据地、站稳脚跟之后才能再做 企图。
•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刘秀才最终放弃长安,定都洛阳。历 史证明这一选择是明智的,它对于维护东汉的统一稳定、 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起到了相当重要的 作用。以洛阳为中心的关东地区由此进入了长足发展的历 史阶段,继东周之后,洛阳重又走上了中国历史政治的前 台。
洛阳地区历代古都
汉魏洛阳城
偃师
商城
东周 王城
隋唐东都
城
• 1)洛阳城故址沿革概述
• 洛阳一名,乃城居洛水之阳之谓。但因汉 为火德,忌水,故其时以洛为雒,称洛阳 为“雒阳”。魏受汉禅,又因魏为土德, 土得水而潤,复改雒为洛,呼其为“洛 阳”。此后,历代沿用洛阳一名,至今而 不改。
• 东汉雒阳城遗址在今洛阳市东约十五公里, 地当洛阳市郊区与孟津、偃师二县(市) 结合部。这里北靠邙山,南临洛河,不仅 有天然的屏障,而且是交通要冲。
魏晋北魏洛阳城-PPT课件
• ④改建城门和街道:魏明帝重建夏门于金 墉城以东,北通宣武场,南通宫苑。
• ⑤重建太学辟雍等礼制建筑。
明
辟
堂
雍
明堂是古代帝王明政教之场所, 凡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 礼典均在此举行。其形制及理念 为北京天坛“祈年殿”所延用。 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 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
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作为 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除北宋 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 学”)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 祀之礼的地方。
创新和对后世都城的影响创新和对后世都城的影响11城市布局更加成熟城市布局更加成熟三重城格局和里坊制的三重城格局和里坊制的形成增强了居民管理和军事防御形成增强了居民管理和军事防御
手绘风格
魏晋北魏洛阳城-PPT课件 2018.12.12
二、建都历史
曹丕黄初元年(220)建魏,在东汉雒阳城废墟 上建都,更名洛阳。城墙依东汉旧都位置,部分 改建,都城格局做了修复和改变。
2.创新和对后世都城的影响 (1)城市布局更加成熟,三重城格局和里坊制的 形成增强了居民管理和军事防御。 (2)大、小市、四通市3市与里坊穿插,继承前代 改变“面朝后市”传统,还安排的更加合理。 (3)推崇佛教文化,预先规划、兴建佛寺在当时 具有开创意义。 (4)为隋唐长安城、洛阳城开创先例。
感谢您的关注
西晋继续以洛阳为都,但基本格局未有大的改变 ,永嘉五年(311)毁于战火。
③修补城垣:曹魏加厚西、北城墙,城墙外 侧增筑“马面”,都城第一次出现马面。
马面是突出城墙外部的方形或长 方形建筑,目的是为了扩大防御 观察范围,增强防御能力。魏晋 洛阳城马面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 马面实物,是中国古代城制的伟 大创举。
•5、形制 •①城内共有8条街道, 南北向和东西向各四条;
第二部分__第五讲_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可编辑)
第二部分__第五讲_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考古学通论》《考古学通论》教学体系第一部分考古学理论方法概述第二部分中国考古学第三部分国外考古第四部分专题考古第二部分中国考古第一讲中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第二讲新石器时代考古第三讲夏商周考古第四讲秦汉考古第五讲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第六讲宋元明考古第五讲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一、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概说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城市考古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墓葬考古四、魏晋南北朝隋唐的物质文化一、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概论(一)魏晋南北朝考古概论(二)隋唐考古概论(一)魏晋南北朝考古概论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2 、魏晋南北朝考古的特点3、魏晋南北朝考古分区研究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两晋南北朝从3世纪初三国鼎峙起直到6世纪末隋统一止,经历了近4个世纪。
若干政权割据的时间长,特别是统治集团间的掠夺混战,不仅延长了分裂局面,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同时也加速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交往和融合。
促进了边缘地带和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以后隋唐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2 、魏晋南北朝考古的特点地方特色比较浓厚是汉唐两大时代的过渡时期,过渡性比较显著。
民族融合更为显著。
等级制度更为森严。
宗教的广泛传播。
中外海陆贸易和文化交流频繁。
3、魏晋南北朝考古的分区研究中原和南方是两个主要的地区,北方和东北、新疆也都各具特点。
中原地区指南界淮河,北迄燕山,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区域;南方地区即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东北地区指辽河以东,鸭绿江以北的地区;北方地区指嫩江、辽河以西,长城以北,西迄新疆以东的广大地区;新疆地区的遗迹和遗物,主要集中在吐鲁番地区、若羌、民丰附近和库车、拜城、新和一带。
(二)隋唐时期考古概论1、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2 、隋唐考古的特点3、隋唐时期物质文化分类1、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启自隋止于五代(581-960 )。
隋唐文化是对南北朝时期文化强有力的整合。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昌盛时期,政治上统一强大,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北大未名BBS
魏晋南北朝考古(一)城址一,早期都城演变:二里头:单城制,宫殿为中心,无外郭墙;偃师商城:大小城出现齐临淄、燕下都:两城并列制汉长安城、洛阳城:宫殿面积大而分散,平民居住形态不明曹魏邺北城:东西大道,北面宫殿、中央官署,南面居民、一般衙署宫殿比例下降,分布集中南北开创中央大道(中轴线)明确规划里,形态不明。
北魏洛阳:空前巨大,里坊占主导,开十字街,设专门行政管理人员,四面坊墙开门整齐划一设置,自成单元管理,居民等级划分邺南城:继承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宫城设于城北,皇城在宫城南,东西设市,中轴线左右对称东都洛阳:宫城位于西北,皇城包宫城东京新型城市——扬州·里、坊区别:分属乡村、城市。
不连用。
里为基层人口管理单位,坊为城市划分区块几里一坊或几坊一里均有可能。
·中国城市为神、君统治而建,政治军事职能突出,宗教、商业味陪衬——礼仪规范二,里坊制出现原因:城市为农耕民族为防御而建,里坊制应在北魏游牧民族南迁中形成。
1,初建国家,建立城市,学习农业文明,防卫外族入侵。
2,以部族为基层组织,具有军事编制性质,容易整体迁移3,鲜卑人没有土地私有观念,平均共有习惯,统一分配居所4,先设计后入住,有统筹规划,但营建仓促·促进游牧向农耕转化,有效控制城市人口。
三,里坊制机能及其瓦解:宵禁,定时开闭坊门;坊内有官兵管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三品以上官员可在坊墙开门坊内“三绝”可开门。
·坊中可独立发展工商业——里坊制动摇,唐后期突破坊墙现象无法控制。
四,城市规划的失败发明:1.必要:大一统思想2.军事化,缺乏前瞻性,简化分割,不考虑环境、资源3.专职主义控制思想,机能无合理性可言4.只有大小差别,抹煞个性,不是适应地域的产物五,北方城址:1,大夏统万城:赫连(勃勃)龙升7年(413)。
陕北横山县西,靖边县城北55km可能继承汉奢延城改筑·有较完整马面遗存——中国现存最早马面遗存。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城市课件
第19页,共38页。
2、蜀汉成都的规划
•
留有秦制痕迹,
同时东汉洛阳规划的影响
也颇为明显。
•
大城,系内城,宫
是城中主体部分,位于规划
结构中心,政治活动中心。
•
少城为外廓,市依
附于少城,少城外亦有市,
为各族人民交易场所
•
城外有官府作坊
区
•
城外东、西、南、
1、北依复舟山和玄武湖, 南近秦淮河,东凭钟山,西临冶城山 和石头城。
2、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 (宫廷、庙社、官署、营房、权贵 居里、市、手工作坊、一般居里及 城防等分区)
3、城廓分工的功能分区 4、宫城中轴线为全城中
轴线 沿淮河置市,市南宫北的格
局 5、合理利用地形,加强城
防
6、发展航运交通,促进 城市经济发展
3、孙吴
• 扶植世族势力,构成江南豪族政权
• 开发吴越,势力扩及岭南 • 赋税徭役繁重,刑罚也残酷,引起农民不断起义反抗
• 孙吴以水军立国,孙权重视水军建设,大规模海上活动有 所发展
• 孙权死后统治集团权利争夺尖锐,吴国日益衰落
第7页,共38页。
(二)两晋南北朝
• 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建立晋朝,短暂的统一。
了明显的中轴线,为中国城
市的对称布局树立了样板。
第三是园林占有广大地区, 把园林建设摆在城市建设的重 要地位,铜雀园设在宫殿之西, 其范围还大于宫殿区。
第15页,共38页。
5、城市规划概况
①继承前期封建社会 综合运用城廓分工规 划概念的传统 ②采取营国制度以宫为 中心的分区结构 ③文昌殿的中轴线为邺
有秦淮河贯于城南,清溪 流于东,玄武湖位于北。城 市布局,由东晋到陈,基本
魏晋北魏洛阳城PPT25页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魏晋北魏洛阳城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朝
内朝
平面佈局特點:1.金明門和建春門之間的東西大 道,將城分為南北兩區,以北區為主體,北區大 於南區,北區中央為宮殿區,西邊是苑囿,東邊 是戚里。南區為一般衙署和居民區。2.城址中間 的中陽門大道,正對官殿區的主要宮殿,已形成 中軸線,並與鳳陽門大道、廣陽門大道平行對稱。
這種規制,標誌著我國都城發展史的一個 新階段,改空了漢代以來宮殿區分散的佈 局。中軸線的形成,使都城規劃更為對稱 和规整,對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的都城, 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当沟 2、鸱(chi)尾(吻) 3、脊头瓦 4、瓦当 5、正脊瓦 6、戗(qiang)脊瓦 7、筒瓦 8、板瓦 9、翼角瓦 10、曲背檐头筒瓦
第四节 北魏洛阳与北朝邺南城
一、北魏洛阳
鲜卑的兴起:一世纪末,匈奴分裂(南匈 奴降汉,北匈奴西迁),乌桓入居塞内。 鲜卑“转移居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 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是渐盛” (《后汉书·鲜卑传》)。魏晋以来成为北 方主要少数民族。十六国中鲜卑建立的政 权有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西 燕、土谷浑、代(北魏)。
魏晉南北朝城址中原地區主要有鄴城(曹 魏及東魏北齊)、洛陽(東漢魏晉北魏)、 南方地區主要有六朝建康、吳武昌。北方 地區主要有大夏統萬城、北魏盛樂故城、 平城、高句麗五女山城、丸都山城与國內 城。
隋唐時期城址主要有長安、洛陽等都城, 揚州等地方商業城市。渤海國上京、中京 等也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节 曹魏邺北城
东周之前的城市,以宗庙宫室为中心,宫庙一体。 东周时期列国都城“两城制”,即以宫庙为中心的宫城和
以平民居住区、工商业为主的“郭城:(杜正胜称之为” 第二次城市革命“)。地方小城兴起,数量增加。 秦汉都城仍以宫殿为主;里坊和市正式纳入城市规划;宗 庙与宫分离,在城市规划中处于次要地位;中轴线设计思 想不明确;地方城市的确立,与郡县制度相合,形成以地 缘政治为主体的社会结构。
乌洛侯国祭祀鲜卑远祖石室的祝文(与《魏书﹒
平面大体呈方形,凸出城墙外侧11.7米(约相当于城厚的
三分之二),正面宽度约13米。
3、營建洛陽宮(北宮),漢之南宮衰落。 採用單一宮城,大約也是鄴北城之影響。
马面:城墙 中向外突出 的附着墩台, 因为它形体 修长,如同 马的脸面, 故称 。
(二)汉魏洛阳相关遗存
1、灵台:汉魏洛阳南郊(今偃师),范围 220*200米,中心为一的夯土高台(残41*31米), 残高8米。台的四周有上下两层平台,下为回廊, 上面的台四面各有5间建筑。建筑四壁为涂色的草 拌泥(分别为青、红、白、黑)。中心台顶“上 平无屋”。灵台始建于东汉,是全国最大的天文 台。张衡曾直接领导灵台的工作,设计制造了浑 天仪等。魏晋沿用,北魏废弃,台上建为砖塔。 (《考古》1978年1期)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城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引论 曹魏邺北城 魏晋洛阳 北魏洛阳及北朝邺南城 六朝都城及其他魏晋南北朝城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 隋唐洛阳 隋唐扬州及其他隋唐城址
第一节 引论
城市出现于龙山时代晚期(BC2500-2000),是氏族社会 到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城市革命),由聚落到城市。
东 汉 洛 阳 城 布 局 复 原 示 意 图
1、在西北角(仿鄴城三台)築金墉城 (《考古》1999年3期)。圖上相連的三個 小城原來認為都是曹魏時期建造的,發掘 表明僅最南面城內的小城(丙城)是這一 時期的,其餘都不早於北魏。
2、北牆修馬面(1號馬面發掘見《考古》 1986年8期),在內鲜卑的向南迁移(《文物》1977年5期),由
额尔古纳河-内蒙古东部-258年盛乐(今和林格尔) -398年定都平城(大同)并于406年营缮,493年迁 都洛阳。沿途留下诸多遗迹,是鲜卑考古的重要 内容。其中重要者有: 1、嘎仙洞 (《文物》1981年2期)。在内蒙古鄂 伦春旗,洞内发现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摩崖石 刻,内容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遣中书侍郎李敞至
2、正始石经:在洛阳太学旧址,曾发现了曹魏
正始中(240-248年)用金文、篆文、隶书三种字 体刻写的《尚书》《春秋》等残石。也称“三体 石经”。与东汉“熹平石经”(172-177年)并称。 (汉石经见《考古》1982年4期)
3、晋辟雍碑:1932年在三体石经之南发现,立
于西晋,“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 莅之,盛德隆熙之颂”。
邺 北 城 出 土 的 部 分 瓦 当
第三节 魏晋洛阳
(一)魏晉洛陽佈局 曹魏於220年營繕洛 陽作為新都,城垣沿東漢之舊,西晉都洛, 佈局無大的變化。勘探情況見《考古》 1973年4期。
主要参考文献:杜金鹏等《汉魏洛阳故城 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
曹魏对洛陽城的改變主要有:
鄴北城位於河北臨漳縣西南20公里(調查見《考古》 1963年1期,鑽探發掘見《考古》1990年7期):曹魏都城, 204年营建,220年曹丕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 十六國後趙(335—350)、冉魏(350—352)、 前燕(357—370)沿用,废于大象二年(580)。
城牆地表已不存,地表僅可見銅爵、金虎2台。冰 井臺鑽探至8米,未見遺跡。
邺下文人集团(建安七子)。
“邺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主要包括:邺城遗址博物馆、三台 (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遗址公园、西门豹纪念馆、民俗文化体验 村、中国邺都文化创意园、宫殿遗址区展示、城墙城门展示等项目。
發掘成果:探明了東、南、北三面城牆; 確定了中陽門、鳳陽門、廣陽門、建春門、 廣德門等門址的位置;探明了建春門、金 明門之間的東西大道,鳳陽門、中陽門、 廣陽門三條南北大道,廣德門的南北大道; 在東西大道之北的中央部位的宮殿區探明 十座建築基址;在銅爵園的位置,探明了 四座建築基址、同時對銅爵、金虎二台基 址也進行了鑽探和小規模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