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在阅读中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
阅读教学中“平等对话”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平等对话”摘要: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理念,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对话兴趣,使学生在对话中彰显个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个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和学生之间成为学习的伙伴。
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在对话互动中不断成长,从稚嫩的对话者变为成熟的对话者。
如何让课堂在平等的对话中精彩无限呢?下面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转变理念,师生平等对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领者。
教师的理念转变了,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学习伙伴,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
教师不再居高临下,而是俯下身子,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与学生是平等的人格地位。
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下固定结论的过程,而是师生在对话中探求新知的过程。
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
面对一篇文章师生一起谈观点,谈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之中,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会及时鼓励。
学生受到激励、感化和召唤,其心态是开放的,就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
师生之间对话时,教师以自身的语文素养为根基,要勇于放低姿态,以真诚对话的态度感染学生,以实际行动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只有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的对话才能以石击石,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如教学《掌声》一课,学习到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时,有同学质疑:英子为什么连声“谢谢”也不说,就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我略一思索,引导学生拓展想象:英子不说话的原因是什么?假如英子说话了,会说些什么?学生们兴趣盎然,有的说,英子不说话是因为她太激动了。
有的说,英子激动的无法用语言表达。
假如英子说话,她会说:“同学们,谢谢你们,是你们的掌声给了我信心和力量,是你们的掌声给了我成功和快乐!”有的说,英子会说:“同学们,谢谢你们鼓舞了我,激励了我,树立了我的自信心!”平等对话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构建民主平等的对话平台
在阅读教学中构建民主平等的对话平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话教学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学。
首先,教师得和文本“对话”。
把握好文本,先取得和学生对话的发言权。
其次,教师走进课堂,得先引导学生直面教材,让学生和文本个性对话。
再者,教师作为“过来人”。
不要轻易把得到的结果告诉学生,而应当把自己得到结果的方法与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
还有,就是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与同伴进行自由对话,使学生与学生在交流对话中活跃思维、感悟体验。
一、以往课堂教学中对对话的曲解为了解新课程倡导的“对话”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笔者对教学实践中师生之间的对话现象作了多次课堂调查。
发现存在这样几个误区:1.对话=问答在一堂教学研究课中。
笔者对学生的问答情况作了一次调查。
整堂课中基本都是在师问生答的过程中完成的。
可见,在实践中。
部分教师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
认为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谈话,就是师生之间言语的交流。
这显然偏离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对话教学理念。
教育专家指出,在精心营造的适于学习的氛围中,师生间关于文本内容、价值取向、框架构思的交流是对话,关于学习的所思、所得、所惑的倾诉与告白是对话,关于文本的静静默读、朗朗诵读、观察勾画也是对话。
可见,师问生答式的课堂教学不是对话教学,是不足取的。
2.对话=讨论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将讨论作为了教学的“法宝”,动不动就让学生讨论,而且认为这是民主教学,让学生充分对话的教学。
可以说这是从师问生答式的教学误区走到了另一个误区。
这种一话到底、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个体阅读时间和精心运思机会很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与静思时间多被挤掉,导致学生在没有深入阅读时就展开讨论。
二、民主平等对话平台构建的途径1.教师与文本:研究性对话教师与文本的正确对话是实施对话式教学的前提。
学生作为对话者一般比较稚嫩、肤浅,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
因此,如果没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就不会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不会有学生与文本深入的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中多重对话关系的建立
语文阅读教学中多重对话关系的建立第一篇:语文阅读教学中多重对话关系的建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重对话关系的建立摘要: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深入,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关系的不完善,甚至缺失,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教育的时代需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多重对话关系的呼声不断高涨。
而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关系的主动权依然由老师支配和掌握着,归还学生的对话权利,与学生平等对话,是构建多重对话关系的前提,要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构建多重对话观念,尤其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必须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让学生有机会对话;利用阅读期待,引导文本解读,让学生渴望对话;建立学生积极对话的平台;挖掘对话点构建对话话题;注重激励评价,增强对话信心。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多重对话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新型教**流,成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
多重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新思路,成为推动语文阅读教学的一股新的强大动力。
对话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关键之处,是以对话为手段、为原则的教学形式,它体现了对话方式在教学中应用,同时也体现现代对话精神的教学。
阅读对话理论,强调的阅读行为是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认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读与文本相互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即碰撞交流和对话中才能生成。
对话教学其意义在于将老师、学生、文本三者融合起来,通过三者对话生成,使得表达与交流在对话中顺利进行,而且师生通过多重对话使各自带偏差的认识汇聚融合达到共识,促进学生不断探索求新的知识和真理,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因此,深入探究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至关重要。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包括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的三种对话形态,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新思路,而在‚多重对话‛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话的前提,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心与心的交流——浅析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平等对话
课程 改 革 中所 涉 及 到的 课堂 教 学 中角 色 的互 换 , 即 “ 教 年 文摘 》均 占到2% o ;学 生 在列 举 自己喜 欢 的作 家时 ,金 庸高 师和 学 生 间要 建 立一 种 新 的关 系 ,从 ‘ 独奏 者 ’的角 色过 渡 居榜 首 ( 多老师认 为这 倒是无 可 厚非 的 )。其 次是 鲁迅 、徐 很 到 ‘ 奏者 ’的角 色 , 从此 不 再是 传 授 知识 , 而是 帮助 学生 志摩 ,但 莎士 比亚和余 秋 雨要排 到 “ 伴 韩寒 ”的后 面 ,海 明威 、 去发现 、组织 和管 理知 识 ,引导他们 而非 塑造他 们 ” ,树 立师 张爱玲、钱钟书还在其后 ,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尴尬 。 生 民主平 等 的观 念 。特别 是语文 教师 ,都有 一个 共识 :没有 与 ( )学生 平 日的 “ 3 对话 ”欲 如 何呢 ?在观 看一 部 影视作 新 课程合 拍 的教育 理念 ,没法 教 ;没 有丰 富扎 实的德 才学 识 , 教 不 了; 没有 在 实践 中 不断 总 结 的进取 精 神 ,教 不好 。 重 视 “ 话 ”在 阅读 教学 中的 必要 性 。 对 品之 后 ,7 % 学 生愿 意和 同学 交流 ,3% 示 愿意 和 邻里 、 4的 3表 朋 友 交流 ,2% 意和 家人 交流 。可 惜 在这 道 多项选 择题 中, 6愿
心
一 一
与 心
的
交 流
浅析语文 阅读教 学中的平等对话
O魏 辉
有 关 数据 显 示 , 目前我 国在 岗 的中 职学 校 的语 文 骨 干教 包 括 编 者 )之 间 多重 平 等 “ 话 ” 的过程 。面对 这 样 的 育 中诞 生 的佼 佼 者 ,在 他 们 长年 的教 对 话 ,教 师 应 为学 生 个体 的 阅 读对 话 营造 一 个 “ 生主 体 性 学 学 中 曾培 育 出 一批 批 的高 分 学 生 ,这也 曾让这 些 骨 干们 沾 沾 自由阅 读 ”的 良性 语 言 环境 ,语文 教 师 没有 权力 以 “ 识 ” 知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的策略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的策略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基于这一要求,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尝试与学生进行对话活动,但往往是“话”对不起来。
“霸权对话”仍屡见不鲜,这种换汤不换药的传统教学模式自然是不能顺应时代要求,不受学生欢迎的。
我们要的是真正的“对话”,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
“对话”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
在“对话”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
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他在“对话”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参与者(学生)所无与伦比的“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
“对话”是语文课堂的新境界,是阅读教学的最佳教学模式,体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在对话中师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最终共同进步。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脱离束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成为学生积极互动、共同提高的协作者,成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那样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才可以畅通无阻地交流对话。
1、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他字写得好坏,无论他活泼开朗还是沉默寡言,哪怕他考试不及格,他们也都将走向未来,都将居于新世纪发展的核心地位。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
我曾见一次语文课上,一位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一点偏差,老师立刻打断学生的话想予以纠正,但又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于是诚恳地对那个学生说:“我打断了你的话,对不起!请你继续说下去!”由此,清楚地看到学生在这位老师心中的地位——学生是和自己一样的人!我们要与学生交心,不妨蹲下身来或坐在孩子们当中与他们谈话,而不要让孩子们仰视你;不妨耐心听完孩子们那不够流畅甚至答非所问的话,而不去打断他;不妨像这位老师一样,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当面向学生赔礼道歉……这样,学生会加倍地向老师学习,学会尊重他人,形成健全人格,并且使师生的心融为一体,产生共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的方法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的方法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本文针对平等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以下方法研究。
首先,师生要努力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
当成立课堂时,老师要想办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只有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氛围,学生才会更愿意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按学生个性分组进行活动,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合理安排每个学生发言的时间和频率,并将学生要求及时作出回应,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关心。
其次,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
准备课程时,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学习目标和偏好,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安排,把学生真正当成课堂学习的合作伙伴,让学生参与课程讨论,从而培养平等交流的能力。
最后,师生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关键是老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要呈现出正面的反馈关系,老师要做到问有问、答有答、理有理,以正面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教学互动。
总之,师生平等对话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非常重要。
老师和学生要尊重彼此,秉承和谐互助的态度进行交流,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受益良多。
这就要求老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意见,为学生提供关心,并且鼓励他们通过平等的交流提升自身能力。
语文教学论文:“对话”让阅读教学绽放光彩
“对话”让阅读教学绽放光彩楚雄开发区永安小学李云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并有效组织不同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让学生在对话中提升语文素养。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效“对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走进作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品读课文时,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独特体验,让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反复品读中领会文本的表达方法。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知识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过哪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为文本教学打下情感基础。
课堂上,我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并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亲人?他们之间发生过哪些故事?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通过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友谊比山高,比海深,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从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师可以顺势利导,在此处设置一个小练笔:在列车就要开动的那一刻,朝鲜人民一定有千言万语想要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说,选择一个角色,想象他们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什么?然后写一写。
学生课前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课堂上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此时的情感积淀也有了丰厚的基础,自然有话可写。
二、深入课堂,让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最终达成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进而起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作用。
如在体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的难点: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之处时,我与学生进行了如下的对话:同学们,课文说杨氏之子“甚聪惠”。
“聪”字什么旁?右半部分拆开分别是什么字?有耳会听、有口会说、有心会想,会听会说会想才叫“聪”。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和谐对话(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和谐对话(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论文)内容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教学的中的对话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语文教师要以人为本,转化权威角色,创设师生和谐对话的教学氛围;要尊重个性,利用“预习报告”,创设师生和谐对话的教学空间;要精设话题,巧妙点拨,创设师生和谐对话向纵深发展;要重视言语教学,回归生活,寻求语文教学中师生和谐对话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和谐对话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展了对话式教学的试验。
对话教学的内涵包含了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创造生成和以人为本,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因而能把学生培养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
《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对话”成为阅读教学必然的选择,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对话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过程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
对话教学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
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对话教学改变了学生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学生言语和精神成长的一部分。
三是对话教学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
开放教学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其他学科以及校外生活的沟通。
关于语文教学中“平等对话”的一些思考
关于语文教学中“平等对话”的一些思考-中学语文论文关于语文教学中“平等对话”的一些思考“教学过程的逻辑就在于它以独特的现实情境(主要是以对话的方式)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随着教学环境‘信息化’的逐步实现,师生将借助于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沟通,达到互识共识,显得更加重要。
”[1]人们渐渐认识到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平等对话”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来落实“平等对话”教学理念。
一、“平等对话”的思想认识(一)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职业是平凡普通的,要正确地定位自己在这一职业中的角色,拿捏住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自己平等对话的同伴,让自己行为的改变影响到学生,从而促进师生双方关系的改善。
黄玉峰在《任重道远铸师魂》中提到“十他理论”,即对待学生应“教他,导他;激他,带他,哄他,放他,逼他,管他,托他,伙他。
教学相长,共同成长。
”教师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面对的不是物,也不是和自己同龄的成年人,而是一群有思想有意识,在经历、学历、年龄上不是同一层次的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从最基本的开始做起,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思想和建议,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供有意义的话题供大家一起深入思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则放下姿态学会倾听。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如果教师犯了错误,一定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认错,向学生道歉,那么这样的错误就成为了一种教育资源。
教师应极力避免用损害学生尊严的手段来批评学生,更不要随随便便地体罚学生,如果学生真的犯下了超出常理的错误,可以选择使用一些学生可以接受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来引导和转化学生。
(二)作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比如在阅读活动中,要善动脑筋,敢于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坚持自己的看法;在进行写作活动时,要有自己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思想;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更要积极主动,开口交谈,在每一个具体教学活动中敞开心扉。
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教育论文
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教育论文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教育论文在“独白式”教学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话型语文教学要想顺利实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教学双方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确立起对话意识,使对话成为自我建构的一种内在需要。
对话型教学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对话的本质体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精神关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创作主体、文本与阅读主体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
本文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为初中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提出了可行性策略。
一、初中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中教的策略分析1、开启兴趣之门,撩拨对话激情。
学好语文,兴趣是关键。
有了浓郁的兴趣,就能开启心灵之门,激发对话的欲望,撩拨对话的激情。
语文对话教学极力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始终坚持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学习个性动机与兴趣置于首要地位。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在于让语文回到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到生活。
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使阅读活动迈入真实生活之门槛,成为学生自由、自觉的生活,这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他们的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对话意识。
2、设置恰当话题,促进学生发展。
语文对话教学常围绕话题展开,话题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影响对话活动能否广泛而深入的开展。
话题的设计要做到:一是涵盖性。
话题应少而精,由一两点散发出去涵盖全篇;注意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整合及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孔乙己》(初中语文第六册)一文,从“死”入题,溯本求源,认识孑L乙己自身的悲剧、社会制度的悲剧和人的悲剧,牵一发动全身。
二是层次性。
根据学生水平、能力的不同层次,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设计不同层次的话题。
如学习《海燕》两篇(初中语文第六册),对优等生,可要求讨论哪一篇更好或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为什么?请从语言、意境、取材、表现手法等方面予以说明;对中等学生.可要求比较两文的异同;对学困生则要求讨论海燕在两文中各有什么表现,从中可以看出两位作者借海燕分别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教学中构建平等的对话平台
民主 的对话 平 台。
一
到完善 。学生与 文本 的对话 过程 , 仅 只是 学生 阅读文本 不
的过 程 , 学生 在 阅读之前 对 时代背 景 的了解 是对话 , 读后 对文本 内容涵义 的理解是 对话 , 学生对文本 的疑 惑与 阐述
存在 , 而是一种 理: 的生命体 。这 种极具 隐蔽性 的生命 l 生化 意义 , 只有用 感性 的方式 才 能显现 出来 , 只有通 过 阅读文 本 , 读文本 , 解 与文 本进行 对话 , 才能有所感悟 。 因此 , 作为 自行创造 , 使学 生 的个性 得 以张扬 , 情感 得 以释放 , 人格得
向的 、 互动的 、 为依存 条件 , 互 阅读成 为思维 碰撞 和心灵 交 教师要 引领学生 亲历 阅读 过程 , 走进文本 深处 , 自主 实践 , 流 的动态过 程 , 主体与 主体之 间的关系 。读者 是文学 活 是
动 的主体 。阅读教学 是学生 、 教师 、 之 间对 话 的过 程 。 文本
|
学 课改 沿 前
在 阅读 教学 【 。 l 】 构建 平等 的对 话平台
■ 罗安 平
对话理论认 为 , 作者与 读者 的关 系 , 就其本 质而言 , 体 现 了人 与人 之间 的精 神联 系 , 阅读 行为也就 意味着 人与 人
之间确立 了一种对话 和交流 的关 系。 种对话与 交流是 双 这
对文本 的理解也 是对话 。 学生与文本 的对话应 在教师 的引 领下 , 不断深 化 , 贯穿 课文学 习的始终 。可 以说 , 生与文 学 本 的个性 对话是 构建 民主平等 的对 话平 台的保 证 。 3 .教师 与学生 : 平等对话 。语 文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师生平等对话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师生平等对话摘要】对话教学理念的提出,为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正在实践的土壤中不断成长。
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把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平等对话看成是课堂上的师生问答,这种对话不仅形式单一,内容肤浅,而且缺少思维含量。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要淡化文本解读的权威性,把学生当成阅读教学的主体,努力创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尽量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平等对话”的机会,从而使课堂达到和谐、高效。
【关键词】平等对话,以生为本,阅读期待,营造和谐,激励评价《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时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可以说对话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学重点内容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对话,熟练驾驭课堂,把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地位较为充分地体现在具体思维教学过程中。
怎样才能在课堂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对话,笔者结合教学一线的案例和教学实践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一)对话由教师主宰伴随新课程改革的热潮,语文阅读课堂上兴起了“思维对话”热。
但从教学听课中发现课堂上的师生平等对话很多时候由老师主宰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决定对话的问题,掌握对话的内容,控制对话的结果,拥有绝对的发言权利,给学生提供的仅仅是形式上的“自由言说”的机会,对学生发言中出现的不同意见,独特的见解,不少老师“听带过”或听而不闻,关注不够,而对话的形式也是大多简单的我问你答之类的单向交流。
时间长了,势必会打击学生对话的兴趣,导致学生对此类对话产生厌倦,对话教学理念所倡导的平等、合作、共享、交流的氛围,就难以实现,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对话脱离文本文本作为知识的载体,是教学的凭借,是连接师生平等对话的重要桥梁,是对话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阅读教学要以文本为凭借,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也应该以文本为依据,但在听课中发现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略师生对话,如果抛开文本,自说自话,这样的对话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的论文
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的论文•相关推荐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的论文[摘要]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走向理性,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应走向平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走向个性,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应张扬个性。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上述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崭新的阅读理念,改变着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
确实。
这一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有其科学的教育理念基础。
对话说:认为阅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实际上是潜在的作者)之间主体间性的对话活动,读者是阅读的核心,是解释文本的权威。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学生的地位由原来处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
平等对话教学,就是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和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
它是新课程的热点和亮点问题,在改善教学方式上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那么,语文课如何“生成平等对话,实现高效课堂”?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走向理性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关键是要走向理性。
教师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如叶圣陶所云“作者有思路,尊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如境始于亲。
”方能“入情得意”,文本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精神产物。
教师以今人今日身份以此时此地的心境去解读,就会产生自己的理解。
被称为“燃烧的玫瑰”的窦桂梅老师无论从《圆明园的毁灭》中引导学生讨论“该不该重建圆明园”的热点话题,还是从《再见了亲人》中引进“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无不从文本出发,突破了文本,超越了文本。
象她这样处理教材,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挖掘了课堂教学的深度。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应走向平等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行开放式阅读的新课堂,只有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的对话才能以石击石,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语文教学论文:构建和谐、高效的阅读 “对话”机制
构建和谐、高效的阅读“对话”机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对话式”阅读教学是师生以初始文本(学习材料)为话题,在多向的敞开与接纳、交流与碰撞中,实现积累语言、积淀文化、形成语感,进而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再造文本“意义”(完成作品的价值认同)的过程。
这一过程既包含了认知结构上“建构→解构→重构”三个相辅相成的环节,又形成了学生、文本、教师这“三个主体”围绕文本交互“对话”的关系。
与之相适应,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出现了淡化教师主导作用的“唯自主化”倾向、忽略学生个体的“唯合作化”倾向和漠视文本价值的“唯综合化”、“唯表演化”的倾向。
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片面的拔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意识,虽然改变了教师独霸天下的痼疾,却又走向了学生独行课堂的极端,破坏了阅读的积淀性和审美性。
在阅读“对话”中,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自主学习中的师生关系、合作学习中的生生关系以及探究学习中的生文关系,就很容易使阅读“对话”变相为学生之间毫无意义的“闲聊”,阻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文之间的多向信息和情感的交流,降低阅读的效率。
那么,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中构建和谐、高效“对话”机制呢?教师:师生“对话”中“平等的首席”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新课标倡导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
但那种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而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的“牧羊式”教学的做法,会使学生还没进入情景的讨论变相成为自由交谈的娱乐过程,从而使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因缺乏有效的调控,使自主学习泛化为无主、无序、无果的“自学”。
比如,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时,不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品味优美的意境,感悟作者高洁的志趣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却让学生由着自己的性子花大量的时间从网上下载相关信息,进行桃花源考证、旅游开发等辩论、图片展之类的活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平等对话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平等对话记得著名教育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与心理的自由。
只有让学生心理上完全安全和自由时,他们才可能进行创造性思维,针对小学生想象力强的特点,作为教师,尤其不能去阻止设置扼杀这种丰富的创造性思维,而是应该创设情境,尊重主体,多给予鼓励,多激发思维,为这种对话提供一个丰富多彩而又轻松自如的平台。
一、“对话”在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形式1、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几乎霸占了学生的课堂语言权,掠夺了学生的思考权。
即使偶尔师生间进行对话,教师的言语对象也几乎锁定为少数的“优生”,优生的对话内容则基本上固定为教师或权威或参考书统一认定的标准答案。
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主宰者与被主宰者、传授者与接受者、塑造者与被塑造者的主客体关系,师生之间的对话只停留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深入到彼此之间的精神领域。
我们现在虽然教的是小学,相对来说,小学对理解能力要求不是主要目标,但是,也要从小培养他们的对话意识。
新课标中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处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而试图将自己的认识、感悟强加给学生,这种做法无疑是不明智的。
师生对话是建立在主——客观关系基础上的师生言语表现,师生对话在教师完成“育人”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育己”的功效。
2、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也不排除生生对话,如分组讨论法就是一种能被少数语文教师偶尔一用的教学方法。
可惜这种方法运用得并不普遍。
“应试教育”的捍卫者甚至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这种方法大量挤占了教师向学生灌输的课堂时间。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平等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平等对话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平等对话对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本人谈不上登堂入室,仅仅初窥门径而已。
但在实践中我对“平等对话”这一点的确感悟颇深,真有一种“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收获喜悦。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
”这是对以往那种“教者独步天下,弟子坐享其成”的机器式教学的彻底否定和摒弃。
对话和交流的本质就是让位还权,变被动为主动,尽量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做、自己说!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切磋思想,砥砺智慧,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这正是真正意义的“教学相长”。
从操作层面上看,“平等对话”包括“师生间的对话”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一、师生间的对话在操作上,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大的自主空间,我采取了多提供“话题”而少提“问题”的办法。
师生双方围绕这些话题进行交谈。
在交谈中,学生相互质疑,共同探究,教师只是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其中,“导而弗牵”,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也可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指点。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一文时,初步感知课文后,引导学生建立起这样的话题:从题目上看,作者主要表现的人物“藤野先生”;另一个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人物是作者。
那么我们共同关注一下这对来自异邦的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充分讨论,明确:藤野先生是一位正直、真诚、公平、无私的日本学者;作者是一个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苦苦探求的满腔赤诚的'爱国青年。
作者在异邦与藤野相处的经历使他对先生充满感激与怀念之情。
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把握了一明一暗的叙事线索。
在对话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推敲,如首段中“扭、油光可鉴、标致”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庸碌无为的精神状态的辛辣嘲讽。
围绕话题讨论的特点是:思维空间大,学生只围绕话题发表意见而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
所以“答案意识”淡化,交流获得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
语文教学中的平等对话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平等对话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异彩纷呈、各有千秋。
研究现代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领会其实质,把握其特点,这不仅是强化教师教学理论素养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
从历史发展看,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讲读传授及训练为主,其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在实践过程中,并不能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今后的语文教学就应该向着“对话型”发展。
下面就“对话型”语文教学作一点尝试性的分析和探讨,以与各位同仁商讨。
一、对话是语文教学的新观念语文就其本身的状态而言,不是客观的、静止的、有待于人们去把握的存在物,它应该是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就是你我之间的对话,其中的你也指人的自我。
语文本应该是一门让人心潮澎湃、无限激动的课程,在这个广阔神奇的言语天地里,我们可以与古人、今人、伟人、巨人,与自然、社会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通过言语亲近自然、亲近生命、亲近世界、亲近人自身。
通过对话,优秀的言语作品将内化为我们的语文素质,形成我们对世界的向往,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对人道、人性、人情自觉的关注。
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让每个学生最终成为有着丰富的情感、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坚定的信仰和自觉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对话理论就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激励并促成学生与课文作者的对话、与自己及他人的对话。
二、对话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教育性既然语文教学是一种对话活动,明确学生作为对话者的地位,就并不是无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必要与可能,从而取消或削弱语文教学的教育性,恰恰相反,是为了遵循语文教学活动的自身规律,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教育功能。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人,必须首先把学生当做人,还其作为对话者的主体地位,以使他们在听说读写的对话活动中不断成长。
阅读教学论文“对话”中呈现精彩论文:让阅读教学在“对话”中呈现精彩
阅读教学论文“对话”中呈现精彩论文:让阅读教学在“对话”中呈现精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
”这里的“对话”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对话”的实质是什么?笔者认为对话的实质是师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以文本为媒实现师生的平等沟通;是师生在真实、开放的生活化阅读情境中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共同分享;是师生在合作互动中倾听双方、相互吸引、交流、生成。
对话中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
对话中的学生不再是盛知识的容器或教师“剧本”中的“演员”,而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源。
他们在实现认知、情感、思想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在积极的合作探究中经历知识的生成,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夯实民主、平等之基作为交流、沟通的“对话”,必然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条件”,即师生在建立双方真诚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交往。
也只有这样师生的情感思想才能实现“零距离”对话,各种对话的效果才趋于最佳。
这就要求:(1)教师要抛开“师道尊严”,放下架子,以平常心与真诚面对学生,在平等中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家”。
师生自在交流,不吐不快,其乐融融,实现师生之间对话,生生对话,最终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优化阅读效果。
就像“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一样,平和、真诚、幽默,能倾听、接纳观众的声音,注意营造主客不分,和谐融洽的氛围。
“对话”中常常出现话语、思维、智慧的共鸣和撞击。
(2)教师要宽容,允许学生犯错,要经常蹲下来和孩子对话。
如:于永正老师的“第七次”在老师的宽容鼓励声中,教师亲和力增强了,学生也在零距离、活跃的心态下敞开了心扉,放飞了思想。
因此,“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丰沃的土壤,是优化对话之基。
二、培育真实、开放之“叶”“对话”是生活的基本方式,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也应体现生活性,有真实生活情境,有真切的生活实际需要,有开放的生活文化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阅读中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一。
关注个体,学会反思。
人以个体而存在,在生活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带有非常强烈的主体意识。
然而,在中学阅读教学中,多数情况下,学生却是以“一类人”在扮演着同样的角色。
一直以来,人们都视“教”为教师的义务,“学”是学生的天职。
没有个体差异的教学致使师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教”与“学”本成系统,殊不知,二者愈走愈远,代沟越来越深。
这不得不让人思考:谁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应该有怎样的角色定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这给学生一个非常清楚的角色定位、为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找到了合“法”的依据。
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关注学生个体,这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宗旨。
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应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入手,让学生学会关注自身,学会反思。
要让学生从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看老师的脸色行事的阴影中走出来。
1.建立阅读中的自信心。
一个人成就的大小,永远不会超出他的自信心的大小。
拿破仑的军队决不会越过阿尔卑斯山,假使拿破仑以为此事太难。
同样,中学生的阅读过程也是如此。
如果没有一种自信心,对文本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获得自身的阅读体验,那么他就永远不能读懂文本,获得文本信息,也永远不能提升自己的情感及价值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能够读书,敢于读书。
有的学生到了高年级读起书来还结结巴巴的,不是断句不当,就是读音错误,轻重缓急把握不住,抑扬顿挫更是吃不准。
这种学生一读错就不敢读了,因为他没有自信心。
特别是单独朗读时,更怕招致笑话、批评。
所以,对于这类现象,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多多鼓励和支持。
有了自信心,就意味着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其次,要让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看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怕说错是学生的一种共性心理。
这主要受到教师、教材权威的影响。
长期以来,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总喜欢用标准答案来给予定夺、评判。
学生也逐步形成一种期待心理,总期望老师给他们唯一的标准答案。
这主要受应试和习惯的影响,学生追求单一,目的便是死记硬背。
这是学生在低龄时教育留下的痕迹,直到现在,许多学生还如此。
其实,对于文本阅读,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应该提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丰富多彩。
这样学生在对话时就不会遭遇到太多的失败,而是获得发表意见的成功体验。
只要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就可以逐步习得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说话习惯。
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曾经提到这样一个案例:在一堂语文课上,一位女生由于怯场,回答问题结结巴巴。
于是,老师说:“快坐下吧,别浪费时间了。
”另一位老师遇到同样的情况,他非常耐心地等待这位女生把话说完,然后,在另一个教学环节中又让她回答了一个难度较小的问题。
最后,那位女生主动举手回答了一个难度并不小的问题,回答得很好,那位老师引导全班同学为她鼓掌。
前一位老师消解了人的自信,后一位老师让人找回了自信。
钱梦龙老师说:“在一堂课上,学生由怯懦变得勇敢起来,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进步。
”(钟启泉,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版)另外,在阅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联系生活,获得情感的真实共鸣。
学生也可以从中获得学以致用的成功感。
建立了自信,有了成功感,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阅读效率就会提高。
所以说自信是开展阅读对话的首要条件。
2.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
自觉性,即一个人的心理倾向性,是一种行为的自觉状态。
自觉性受意志力因素影响,同时更应该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当一种行为逐步走向自觉的时候,他的行为效果远远就会走出寻常。
一个自觉性极强的人,他往往对此有一定兴趣和动力。
阅读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能够自觉地阅读,并且有一种阅读需求,需要从阅读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节奏与快乐,那么阅读就会走向深入,形成一种自觉的讨论活动,为真正意义的对话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因此,老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形成一种自觉性的阅读。
首先,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并学会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个近期与远期的阅读计划,列出相应的阅读书目或课文,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在“记什么”“怎样记”上进行必要的指导;开展读书交流会,布置交流任务,写出交流心得;确定固定的阅读时间,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地点,阅读氛围。
按时完成任务,逐步形成一种“法”定的读书活动,进而形成一种习惯,逐步走向自觉。
读书贵在有得,这是读书的目的和要求。
习惯的养成也是一种很大的收获。
其次,把阅读当作一种需求。
从阅读中获取信息,从阅读中获取情感体验,从阅读中满足审美心理需求。
一个生活中缺少阅读的人,他的生活或许就是黯淡无光的;一个没有任何阅读需求的人,那他绝对不是一个精神富裕的人。
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当作生命的一个过程,是获取精神财富的一种手段,就像婴儿要学会吮奶,小孩要学会自己吃饭一样。
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人,都少不了阅读这一必要的生命活动。
有了阅读的习惯和需求,阅读才会变成自觉行为。
在阅读过程中从自身出发,关注个体,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要反思自己是否建立起一种自信,反思自己的阅读是否走向自觉。
要做一个带有主体意识的人,敢于参与阅读,乐于参与阅读。
只有如此,才能获得正常的心理支持。
为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提供可能,二。
双向交流,学会合作。
“人”不仅是个体发展中的人,他更应该是社会关系中的人。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
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作为社会性的人的意义表现得就更加有意义。
因为阅读活动需要每一个学生深入文本,参与到课堂,形成互相合作的学习氛围,建立双向交流的学习样式,进行平等的阅读对话。
阅读对话首先应包括教科书编者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这些都是主体与客体间的对话,但前二者都必须以服务于后者为最终目的。
另外阅读对话还包括编者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编者的对话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
其中编者与学生的对话还只是一种单向性对话形式,主要以“编者按”(如单元阅读指导、阅读提示等)或课后思考练习的形式体现出来,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二者间的交流与沟通。
当然许多地方开始自编教材或读本,这为编者与学生间的平等对话提供了可能。
教师与学生间的平等对话将有效地促进学生“逼近”文本,好好阅读。
在这些对话关系中,学生与文本间的平等对话才是整个对话活动的归属。
学生对文本深入到何种层次才是教学最关注的。
1.学生与文本间的平等对话。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有多种要求。
首先,应尽可能地与文本取得认同感,达成情感上的共鸣,从中学习到许多知识,增长见识,拓展视野,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其次,学贵在质疑。
于无疑处质疑,是创造的源泉。
不迷信于教材,不迷信于权威。
“尽信书不如无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学生来说,这无疑是比较高的阅读要求。
要求学生有一种科学探究的精神,敢于向权威和教材挑战。
与文本的对话,是与前人的一种交流,应该允许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不能拿权威、名流盖人。
只有敢于与文本进行平等对话,学生才可能在认同或者质疑的基础上进行探究,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阅读。
在教学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过程中,有位同学在阅读反馈中这样写道:“远山近水,绿树炊烟,鸡鸣桑树,牧童短笛。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农村生活图画。
然而即使现在的农村生活也未必那么美好,更何况是一千多年以前呢?因此,贫穷饥饿,破败愚昧才应该是那时农村生活的写照。
他弃官归乡,应该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吧。
为官一方而不能造福一方,可悲可叹啊,不能与污浊坚持抗争到底,更无英雄本色。
”对于学生的理解我们不能用“对”或“错”来评判。
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受知识面和阅历的影响,造成理解、认识上的偏差,教师是可以理解的,只要能适时对他们做好引导,可以弥补其不足,从而启迪学生深入思考,仔细研究。
因为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2.学生与教师间的对话。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阅读活动中,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关系,有利于建立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师中心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交流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权,向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发展。
学生与教师间的平等对话关系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关系应该区别于传统教法中的问答式教学。
对话是从自己出发,建立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着重阐发自己的思维、理解、和认识,而问答侧重于关注对方,从对方的问题出发,回答时仅仅围绕对方的问题展开;对话时自我表现充分、完备、有系统性,而问答时表现为一问一答,内容单一,不厚实;对话常常围绕焦点展开,有思想的碰撞和交锋,而问答较少有碰撞的思想火花产生;对话侧重于双方的交流,问答偏向于提问者的单向思想流动,只在于能否给另一方满意的答案,因此受到对方问题的制约与束缚,否则就是“答非所问”;对话有助于提高谈话双方的能力,对话来回交流的过程表现得充分,可以延续不止,问答却不能。
“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
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观点唤起了,这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
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版)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需要教师放下“权威”的架子,特别不能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教师要能够平和的与学生进行沟通。
当然学生也要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较强的自信心。
同时要能够与老师保持一种合作意识,并非一味地顺从。
师生以平等的生命体的身份出现,进行自由交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教学的进行。
“生命与生命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其过程充满着不确定因素,也充满着新的可能。
”(熊芳芳《生命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7期)三。
多重建构,共同发展。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包括教师在内的一个群体。
教师作为一个参与者参与课堂教与学,应该只是属于同一个层面的佼佼者,将担负起到组织协调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同多个学生一起在一个面上构成网状交叉的对话关系。
教师与学生甲、乙、丙、丁建立一种平等交叉的对话关系,同时学生之间又相互交叉形成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这样课堂阅读就建立起了一种多重网络对话关系,从而促使学生在对话中逐步走向社会化、大众化,形成独立的人格意识。
1.学生间建立多重网络的平等对话关系。
在阅读过程中,同学间养成平等对话的品格,有助于学生重新审视作品。
因为学生之间没有心理的压力,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就可以适时纠正对方在信息的处理,鉴别欣赏等方面出现的错误见解,并且指出对方观点中的问题可疑之处,彼此补充不同的认识,使各自的观点更加全面正确精细,也会针对某些突出的问题地提出批判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