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肱动脉收缩压降至90mmHg 以下或基础血压降低60mmHg即属于 低血压范畴,脉压常小于20mmHg。
(2) 生命征的体位性改变: 如果患者仰卧无明显低血压,而又高度怀疑
休克存在,进一步测定坐位或直立位血压、 脉搏,注意每次体位改变后需等3-5分钟,待 血压脉搏稳定后再进行测定。如果收缩压下 降超过10-20mmHg,同时伴脉搏增加超过 15次/分,表明血管内存在容量缺失,在一些 轻度低血容量患者在坐位或直立位时心率增 加而血压无明显改变。
(二)休克抑制期(休克期): 休克失代偿,呈现典型的休克,病理
上为淤滞期,临床上病人由烦躁转向反 应淡漠、迟钝、嗜睡,甚至昏迷,口唇 肢端发绀,脉搏细速,血压进行性下降, 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如少 尿无尿,进行性呼吸困难,出血趋多等, 最终因MOF而致死亡。
休克的临床具体表现如下
(一)一般表现: ⑴ 低血压:
↓ ↓经门静脉和淋巴 侵害机体其他部位
↓ 促使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发生
5. 肝: 肝缺血缺氧和血淤滞→肝小叶中心坏死; →解毒和代谢能力↓ ↓ 内毒素血症、加重代谢紊乱和酸中毒
【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的休克,临床过程 有不同的特点,根据休克的病程 演变,休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 休克代偿期和休克抑制期,或称 休克前期和休克期。
(一)微循环(总循环量20%)的变化
休克早期
1. 有效循环血容量↓ → 组织灌注不足
↓
→ 细胞缺氧
↓
↓
动脉血压↓
2. 早期微循环变化
压力感受器(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血管舒缩中枢加压反射 →交感-肾上腺素轴兴奋
↓
心跳加快、心排出量↑ → 维持循环容量
选择性收缩外周和内脏小血管 → 保证重要脏器灌注
【休克的分类】: 低血容量性 感染性 心源性 神经源性 过敏性 把创伤和失血引起的休克均划入低血容 量性休克,而低血容量性和感染性休克 在外科最常见。
按血流动力学
低血容量休克 心源性休克 分布性休克 梗阻性休克
对休克认识的进步, 实际上反映在对休 克的发病机制和病 理生理的认识进步。 因此,掌握休克的 病理生理非常重要。
【病理生理】:尽管休克的病因复杂,但有 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组织器官有效灌注减少 是休克发生的共同基础。器官有效灌注的实 现依赖于足够的血容量、正常的血管容积 (正常的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及正常的心 脏泵血功能,任何一个环节障碍,都会影响 器官的有效灌注,引起休克,发生共同的病 理变化,即微循环障碍、代谢的改变及重要 器官继发性损害。
进入三羧酸循环 → CO2+H2O → 38个ATP → 2870KJ
无氧代谢时: 1分子葡萄糖 → 2分子丙酮酸 → 乳酸 ↓ ↓
2个ATP → 197KJ(相当有氧时能量的6.9%)
无氧代谢的加重→乳酸↑,丙酮酸↓ →乳酸含量和乳酸/丙酮酸比值是重要判断指标
( 乳 0.44-1.3mmol/L,丙0.03-0.3mmol/L)(<10,>15-20)
4.脑: 早期对脑血管作用小; 后期因灌注压↓ →脑缺氧、酸中毒; ↓ 脑细胞肿胀、血管通透性↑ →脑水肿、颅内压↑
4. 胃肠道: 出现缺血代偿反应(血管收缩)较早,已日益受到重视; 腹腔动脉阻力↑(比休克前↑ 234%,比外周血管↑ 156%); 粘膜上皮细胞屏障功能受损→炎性介质介导的损伤 ↓ 肠道的细菌和毒素
1. 肺:损伤肺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
↓ 血管壁通透性↑
肺间质水肿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 肺泡表面张力↑ 继发肺泡萎陷,局限肺不张
常发生通气/血流比例(4/5=0.8)失调; 严重可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ARDS)
↓ ARDS 常发生在休克期内或稳定后48-72小时内
2. 肾:
肾血管收缩、血ຫໍສະໝຸດ Baidu量↓,肾小球滤过率↓↓↓ ↓ ↓醛固酮↑抗利尿激素↑ ↓
(一)休克代偿期: 有效循环血量降低20%以下时,由于机体
的代偿作用,患者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交感 神经活动增加,表现为精神紧张或烦躁,面色 苍白,手足湿冷。心率加速,过度换气 BP正常或稍高,反应小A收缩情况的舒张压升 高,故脉压差缩小,尿量正常或减少,这时如 果处理得当,休克可以很快得到纠正,如果处 理不当,则病情发展进入抑制期。
酸中毒:是休克的代谢变化之一 PH>7.2 ,机体可受儿茶酚胺刺激→HR↑ CO↑ →血管收缩; PH<7.2,呈抑制状态
膜的屏障功能改变:是休克代谢的另一改变 细胞内外离子及体液分布异常
(钾不能进,钠不能出;细胞膜通透性↑) ↓
钠随细胞外液入细胞内→细胞外液↓、 →细胞肿胀、死亡
(三)内脏器官的继发损害
水钠重吸收↑
休克时血流重新分布(皮质肾单位→髓质) ↓
滤过尿↓; 肾皮质肾小管缺血坏死;
急性肾衰竭(少尿 <400ml/日,无尿<100ml/日);
3. 心: 早期一般无影响(除心源性休克); 心率过快→冠状动脉的血流↓ →心肌损害; 心肌微循环内微栓形成→心肌局灶性坏死; 心肌易遭缺血再灌注性损伤; 电解质变化可影响收缩功能和加重心肌损害。
微循环“只进不出” →血淤滞、浓缩→回心血量↓↓
↓ 微循环广泛扩张→血压进行性↓意识模糊、发绀、酸中毒
4. 晚期(不可逆休克)微循环变化
微循环内淤滞血+酸性环境→高凝状态
↓
微血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细胞自溶
↓
大片组织、整个器官或多个器官功能受损
(二)代谢变化
有氧代谢时:1分子葡萄糖 → 2分子丙酮酸 → 乙酰辅酶A ↓ ↓
外科休克
【定义】:休克(shock)是多 种病因引起全身有效循环血量明 显下降,导致组织器官灌注量急 剧减少,组织细胞缺氧以及器官 功能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
严格来说,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具 有相同或相似临床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 征。有效循环血量明显降低和器官组织 低灌注是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组织 缺氧是休克的本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 合征(MODS)是休克的最终结果。
内脏小动、静脉收缩,动静脉间短路开放 → 外周阻力↑
→ 血容量有所 ↑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后括约肌开放→微循环“只出不进” 此阶段能去除病因,休克较易纠正!
3.中期微循环变化
动静脉短路和直捷通道大量开放
↓ 无氧状态、能量不足、乳酸类产物蓄积、舒血管介质释放
↓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后括约肌收缩
↓
(2) 生命征的体位性改变: 如果患者仰卧无明显低血压,而又高度怀疑
休克存在,进一步测定坐位或直立位血压、 脉搏,注意每次体位改变后需等3-5分钟,待 血压脉搏稳定后再进行测定。如果收缩压下 降超过10-20mmHg,同时伴脉搏增加超过 15次/分,表明血管内存在容量缺失,在一些 轻度低血容量患者在坐位或直立位时心率增 加而血压无明显改变。
(二)休克抑制期(休克期): 休克失代偿,呈现典型的休克,病理
上为淤滞期,临床上病人由烦躁转向反 应淡漠、迟钝、嗜睡,甚至昏迷,口唇 肢端发绀,脉搏细速,血压进行性下降, 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如少 尿无尿,进行性呼吸困难,出血趋多等, 最终因MOF而致死亡。
休克的临床具体表现如下
(一)一般表现: ⑴ 低血压:
↓ ↓经门静脉和淋巴 侵害机体其他部位
↓ 促使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发生
5. 肝: 肝缺血缺氧和血淤滞→肝小叶中心坏死; →解毒和代谢能力↓ ↓ 内毒素血症、加重代谢紊乱和酸中毒
【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的休克,临床过程 有不同的特点,根据休克的病程 演变,休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 休克代偿期和休克抑制期,或称 休克前期和休克期。
(一)微循环(总循环量20%)的变化
休克早期
1. 有效循环血容量↓ → 组织灌注不足
↓
→ 细胞缺氧
↓
↓
动脉血压↓
2. 早期微循环变化
压力感受器(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血管舒缩中枢加压反射 →交感-肾上腺素轴兴奋
↓
心跳加快、心排出量↑ → 维持循环容量
选择性收缩外周和内脏小血管 → 保证重要脏器灌注
【休克的分类】: 低血容量性 感染性 心源性 神经源性 过敏性 把创伤和失血引起的休克均划入低血容 量性休克,而低血容量性和感染性休克 在外科最常见。
按血流动力学
低血容量休克 心源性休克 分布性休克 梗阻性休克
对休克认识的进步, 实际上反映在对休 克的发病机制和病 理生理的认识进步。 因此,掌握休克的 病理生理非常重要。
【病理生理】:尽管休克的病因复杂,但有 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组织器官有效灌注减少 是休克发生的共同基础。器官有效灌注的实 现依赖于足够的血容量、正常的血管容积 (正常的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及正常的心 脏泵血功能,任何一个环节障碍,都会影响 器官的有效灌注,引起休克,发生共同的病 理变化,即微循环障碍、代谢的改变及重要 器官继发性损害。
进入三羧酸循环 → CO2+H2O → 38个ATP → 2870KJ
无氧代谢时: 1分子葡萄糖 → 2分子丙酮酸 → 乳酸 ↓ ↓
2个ATP → 197KJ(相当有氧时能量的6.9%)
无氧代谢的加重→乳酸↑,丙酮酸↓ →乳酸含量和乳酸/丙酮酸比值是重要判断指标
( 乳 0.44-1.3mmol/L,丙0.03-0.3mmol/L)(<10,>15-20)
4.脑: 早期对脑血管作用小; 后期因灌注压↓ →脑缺氧、酸中毒; ↓ 脑细胞肿胀、血管通透性↑ →脑水肿、颅内压↑
4. 胃肠道: 出现缺血代偿反应(血管收缩)较早,已日益受到重视; 腹腔动脉阻力↑(比休克前↑ 234%,比外周血管↑ 156%); 粘膜上皮细胞屏障功能受损→炎性介质介导的损伤 ↓ 肠道的细菌和毒素
1. 肺:损伤肺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
↓ 血管壁通透性↑
肺间质水肿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 肺泡表面张力↑ 继发肺泡萎陷,局限肺不张
常发生通气/血流比例(4/5=0.8)失调; 严重可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ARDS)
↓ ARDS 常发生在休克期内或稳定后48-72小时内
2. 肾:
肾血管收缩、血ຫໍສະໝຸດ Baidu量↓,肾小球滤过率↓↓↓ ↓ ↓醛固酮↑抗利尿激素↑ ↓
(一)休克代偿期: 有效循环血量降低20%以下时,由于机体
的代偿作用,患者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交感 神经活动增加,表现为精神紧张或烦躁,面色 苍白,手足湿冷。心率加速,过度换气 BP正常或稍高,反应小A收缩情况的舒张压升 高,故脉压差缩小,尿量正常或减少,这时如 果处理得当,休克可以很快得到纠正,如果处 理不当,则病情发展进入抑制期。
酸中毒:是休克的代谢变化之一 PH>7.2 ,机体可受儿茶酚胺刺激→HR↑ CO↑ →血管收缩; PH<7.2,呈抑制状态
膜的屏障功能改变:是休克代谢的另一改变 细胞内外离子及体液分布异常
(钾不能进,钠不能出;细胞膜通透性↑) ↓
钠随细胞外液入细胞内→细胞外液↓、 →细胞肿胀、死亡
(三)内脏器官的继发损害
水钠重吸收↑
休克时血流重新分布(皮质肾单位→髓质) ↓
滤过尿↓; 肾皮质肾小管缺血坏死;
急性肾衰竭(少尿 <400ml/日,无尿<100ml/日);
3. 心: 早期一般无影响(除心源性休克); 心率过快→冠状动脉的血流↓ →心肌损害; 心肌微循环内微栓形成→心肌局灶性坏死; 心肌易遭缺血再灌注性损伤; 电解质变化可影响收缩功能和加重心肌损害。
微循环“只进不出” →血淤滞、浓缩→回心血量↓↓
↓ 微循环广泛扩张→血压进行性↓意识模糊、发绀、酸中毒
4. 晚期(不可逆休克)微循环变化
微循环内淤滞血+酸性环境→高凝状态
↓
微血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细胞自溶
↓
大片组织、整个器官或多个器官功能受损
(二)代谢变化
有氧代谢时:1分子葡萄糖 → 2分子丙酮酸 → 乙酰辅酶A ↓ ↓
外科休克
【定义】:休克(shock)是多 种病因引起全身有效循环血量明 显下降,导致组织器官灌注量急 剧减少,组织细胞缺氧以及器官 功能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
严格来说,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具 有相同或相似临床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 征。有效循环血量明显降低和器官组织 低灌注是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组织 缺氧是休克的本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 合征(MODS)是休克的最终结果。
内脏小动、静脉收缩,动静脉间短路开放 → 外周阻力↑
→ 血容量有所 ↑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后括约肌开放→微循环“只出不进” 此阶段能去除病因,休克较易纠正!
3.中期微循环变化
动静脉短路和直捷通道大量开放
↓ 无氧状态、能量不足、乳酸类产物蓄积、舒血管介质释放
↓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后括约肌收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