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第二课时 (2)
朱自清《春》第二课时
![朱自清《春》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83ecdd0759eef8c75fbfb3ae.png)
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多 比喻 亮 排比 细
树叶小草 景: 衬托春雨润物 细无声的特点
天上的风筝渐渐 多了,地上孩子也多 前几幅主要写春天的自 了 。城里乡下,家家 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 户户,老老小小,也 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精神 赶趟似的, 一个个都 状态? 出来了。舒活舒活筋 骨, 抖擞抖擞精神, 人人迎春:城乡 老小 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舒活 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 表现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 夫,有的是希望。 和对未来美好的生活憧憬。
当堂训练
1、仿写文末写“春天”的三个 比喻句来写“秋天”,突出秋 天的特点。
新
三个比喻句
(三)颂春
美 力
表 达 对 大 自 然 的 喜 爱 赞 美 之 情
盼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 调,描绘了花卉争荣、 生机勃勃的春天图画, 绘 赞美了春的创造力和带 给人们的无限希望,激 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 奋然向前,抒发了作者 对春天、对自然、对生 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 憬。
春
赞
绘
1、 认真观察,力求细致。 2、 可以从景物的形态,颜色,声音,味道,性 质等着笔,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触觉来发现美。 3、 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比如通过联想,想 象写景)。 4、 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景物 。 5、 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 排比等增加文章的花下—地上)、由实到虚 (花—果)的描写顺序。这样的描写顺序符合 人们的认知规律,也使文章层次分明、思路清 晰。
3、对于春风图的描绘: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触觉
嗅觉 听觉 柔、暖
鸟鸣、流水、短笛
运用各种感官描绘春风
4、对于春雨图的描绘:
《春》第二课时优质教案
![《春》第二课时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a67b88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5f.png)
春第二课时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三月”的诗歌;2.了解春季的五彩缤纷和多样的景象;3.通过阅读文本,学习诗歌欣赏和感受文学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和欣赏文本,感受文学之美。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教学准备1.《春》诗歌;2.白板、彩笔、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1. 热身播放春季的音乐,引导学生联想春天的景象和气息。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上讲的春季的景象。
2. 学习《春》让学生先自己默读一遍《春》的诗歌。
然后,老师或学生朗读整首诗歌,重点体会每个词的感觉和意义。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诗歌中的数字有什么作用?•诗歌中的“春”指的是什么?•诗歌中的“春眠不觉晓”是什么意思?•诗歌中的“处处闻啼鸟”表现了什么情景?•诗歌最后一句有什么深意?3. 诗歌欣赏以群体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由表达对这首诗歌的感受和理解,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和引导,让他们深入理解和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4. 拓展阅读让学生阅读一些与春季或春花有关的诗歌,比如《江南春》、《赏花》等等,并在阅读中思考以下问题:•诗人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现和描绘春天的景象?•诗歌中的词句有哪些跟其他文本不同的表达方式?5. 语言学习让学生学习一些与春季有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并设定拓展任务,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所学习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春季诗歌,并进行家庭自学,理解和解读其中的文学之美。
在下一堂课上,让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发表自己对春季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结束语诗歌是文学的精髓,学会如何欣赏和理解诗歌,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文化和美好,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之美。
这节课是我们理解和欣赏春季文化的起点,我们将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拓展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第二课时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42b7884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e3.png)
1 春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1.请几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点拨朗读语调、语速。
2.学生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做小结并予以肯定。
二、学习新知(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后思考:这一段中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盼”春?明确:盼望;来了,近了。
2.作者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运用反复修辞的写法,强烈地表达出盼望的急切心情。
3.教师指导朗读两个“盼望着”,强调第二个加重语调,读出急切语气。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为我们描绘了那几幅图画?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出来。
明确: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2.学习这六幅图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⑴“春醒图”采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突出了怎样的特点?⑵“春草图”采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写出春草的什么特点?语言有何特色?⑶“春花图”作者是怎样描绘的?给人怎样的感受?⑷“春风图”中,春风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春风的?⑸“春雨图”中,春雨在作者笔下有怎样的特点?⑹“迎春图”中,作者为什么由写景转到写人?3.分组讨论,推选出发言代表,教师巡视点拨。
4.发言代表逐个回答⑴~⑶题;⑷~⑹题抢答,教师评价并予以肯定。
明确:⑴由面到点的顺序,具体描写了春山春水春日“张开了眼”的情态,“刚睡醒”突出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勾勒春天来临的轮廓。
语言优美,充满喜悦之情。
⑵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写出春草新鲜亮眼,充满活力的特点。
描绘过程中,精准运用动词,一个“钻”字写出了春草迫不及待“出世”的情态;善用叠词,“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软绵绵”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⑶作者把桃花、杏花、梨花的色彩比作“火”“霞”“雪”,使人联想到火的炽热、霞的绚烂和雪的高洁,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写地上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使人仿佛看到野花在春风中在阳光下时隐时现的动人情景。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22bb17fd14791711cd791791.png)
《春》————朱自清第二课时内容解析:《春》是一篇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点,描了大地回春,草木争荣、活力勃勃的情况,予了春以感情和生命。
学情解析:是一篇特别典的散文,在解析文章能够合适加深度,重视文中的美句,使学生碰到美的熏陶。
授课目: 1、流利、有感情地朗文,感知文内容,掌握作者感情;2、学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序描述光景的写法;3、推断、品味本文美的言;4、培养学生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理想而斗的感情。
重点点:1、通屡次朗,整体感知文内容,掌握作者感情脉;2、推断、品味本文美的言。
授课方法: 1、授课法;2、自由研究授课法授课手段: 1、法2、情况法授课程:一、入::同学,在上,朱自清先生我描述了五幅春光。
,我上的,来解析春花。
二、文章解析(二)春春花:作者把春花描得异常美,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①你不我,我不你,都开了花赶趟儿。
明确:用人的手法写出了百花争春、百花争的情况,表达了百花绽开的春天的喜之情。
②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明确:用比写花色之美,不直接出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是用“火”、“霞”、“雪”来比,不使色彩更明,且激起者丰富的想象。
③花里着甜味儿⋯⋯明确:用了味,用了想的方法。
④成千成百的蜜蜂地着⋯⋯明确:不有声音,而且有烈的气氛,表出一派明亮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的气氛。
⑤散在草里⋯⋯明确:写出野花之多,色彩之。
春:才我特别尽地“春花”中的重点句行了解析,接下,我想同学自己学“春”部分。
同学默部分,并填写幻灯片上的表格。
春雨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春雨” 部分,其他同学思虑:作者笔下的春雨有哪些特点?划出文中的重点句明确:常:次数多三两天:像牛毛、像花、像:多而密:“春雨”中有两个用得很好,第一个是“ ”明确:写雨的情,神地写出了雨朦的美感。
“第 2 个是”静默“,能解析一下?一薄烟:盈,能解析一下?明确:民的房子在雨里静默,用人的手法,衬着了春雨中沉寂和平的情况,它也像民一,受春雨沐浴而感觉欢乐。
七年级语文上册 11《春》(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1《春》(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b208a3be23482fb5da4c61.png)
4.为上面文字按原文顺序排序________。
5.给文中加粗的字注音。
巢( )清脆( )
6.解词。
卖弄——
宛转——
7.这段文字从________觉写春风的柔和,从________觉写春风的芳香,从________觉写春风的和悦,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
“闹”字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
3、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逼”字准确地描绘出春雨滋润下的小草极其青绿的色彩。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 趟儿。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天百花争奇斗艳的情状。
《 春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
《春》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11课,《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词句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通过品读语言,能总结出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词句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
《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e9d1c628bd63186bcebbcfa.png)
《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 一、教材解读:本课是一篇游记,是描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生动一课,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心,洋溢着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孔子乘“泗水河正涨春潮”之际,适时组织弟子“游春”,并以“水”为话题,叙物明理、润物无声,善教至极;随后与弟子弄琴唱和、“手舞足蹈”、情浓至极。
文章辞章俱佳、意境深远,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二、设计理念:《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中“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法。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课文第八自然段孔子“论水”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这一段的教学过程中,教者首先以“孔子提倡学贵有疑”鼓励激发学生通过自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大家讨论,而后将问题归纳、整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逐个解决(为什么说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使教化?→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省略号省略了其他什么特点?→孔子论水的用意)。
这样,由易到难、步步深入,重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
其中为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说水有德行,有情又有志向,善使教化?”这一铺垫性问题。
给学生适当提示方法,便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顺利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体验,提高探索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
我们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但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领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一个语文材料,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教育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见解。
孔子的大弟子路和颜回的性格迥异,特点鲜明,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是孔子的弟子,你喜欢谁呢?原因是什么?”让学生说说自己与众不同的喜好,然后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志向”以展示自己独特的人生理想,也为后面理解体会“孔子关心、热爱每一个弟子”作了铺垫。
七年级初一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1《春》第二课时课件 教案 教学设计
![七年级初一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1《春》第二课时课件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2894fd0011ca300a7c39071.png)
1 春教学详案(第2课时)一、激情导入上一堂课,在琅琅的诵读声中,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一起领略了他笔下如诗如画的美景。
朱自清先生是绘景的大师,他有条不紊地抓住春天最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摹,使各种景物跃然纸上。
这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细细品读这篇美文,从三个方面进入《春》的艺术境界,感受它的手法美和语言美。
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课文的背诵。
(小组接龙背诵比赛)二、合作探究(一)品味《春》之美景。
在作者描绘的众多春景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春景?说说你的理由。
(思考探究一)学生发表意见,师生对话交流,期间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性地朗读,在朗读中赏析《春》语言的魅力。
备用赏析:1.春草图。
学生在赏析时,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有表现力的词语,如“钻”字;短句的表达效果;对比语序,体会表达效果,如将“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对比赏析——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后面,主要是为了突出小草的嫩和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如果调到前面去,则没有这种效果。
2.春花图。
学生在赏析时,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有表现力的词语,如“闹”字;比喻的修辞手法;多角度写景,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虚实结合的写法,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一句话是作者由春天的花联想到秋天的果,虚实结合,既表现了花味的香甜引人遐想,又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希望。
3.春风图。
学生在赏析时,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多角度写景,如触觉、听觉、嗅觉等。
4.春雨图。
学生在赏析时,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有表现力的词语,如“逼”字;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长短句,如将“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朱自清《春》ppt课件 第二课时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朱自清《春》ppt课件 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91d4d7d8770bf78a64295416.png)
春雨图
1、作者抓住了春雨什么特点?
一下就是三两天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一层薄烟 绵长
细密 轻盈
2、“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 “逼”字好在哪里? “逼’字生动活泼,富有动感,突出 雨中植物新而闪光,充满生机的特 点。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 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不是写春雨,能否删去? 不能。这句话虽未写雨景,却衬托 了雨夜的寂静和祥和。
你能仿照本文,通过视觉、听觉、味 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来描写夏、秋、 冬任一季节中的某一景物吗?
要求:1、运用修辞手法; 2、100字左右。
4、这一段的写景顺序怎样?传达怎样的 气氛? 动静结合、由景到人、由近到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状 态?与前4幅自然春景图有何联系?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积 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2、“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何含义? 激励人们把握春光,奋发向上。
喜 爱 赞 美
盼春 盼……来……近……急切心情 总
(1 ) 春草图(草报春)
总体轮廓 山(朗润) 局 部 描 水(涨) 绘 太阳(红)
绘春
(2-7)
春花图(花争春)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娃娃—新 姑娘—美
分
颂春
(8-10) 三个比喻句
总
青年—力
自学指导三:如何写景
二、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 触觉等; 三、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到低、从近 到远、从上到下等; 四、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颂春图 1、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的什 么特点?这三个句子可否调换位置?
用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 表现春天“新”、“美”、“力”的特点。 不能,因为这三个比喻句是从“娃娃”写到 “小姑娘”又写到“青年”,按照喻体由出 生——美丽——健康的成长顺序排列,形象 地写出了春天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第二课时】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2386204e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6f.png)
生机 活力 希望
本文抓住春天的特点,描绘了春回大地、 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 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把握春光、努力工作、 奋发向上。
1.诗情画意,情景交融。
作者对春天深沉的赞美之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 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 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
七年级语文上册
1 春(朱自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 手法描绘景物的方法。(重点、难点)
2. 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的情感。(重点)
请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语言说说你对春天的深刻感受。
生: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 生: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
春 比喻 天 拟人
刚落地的娃娃 小姑娘 健壮的青年
突出春天的勃勃 生机
突出春天艳丽的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同学能具体说说春天“新”在哪里?
欣欣然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是新。 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都是新的。 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图
——侧面描写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在雨里静默着。 ——环境描写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请抓住关键的字、词,着重突出你的感受和领悟,说说
喜欢的原因。
红
朗润
涨
让
眨
钻
闹
结构梳理
盼春(开篇点题,总领下文) 春草图(报春) 春花图(争春)
初一语文上3.11《春》第二课时电子教案
![初一语文上3.11《春》第二课时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cfb2fcb8f67c1cfad6b83c.png)
《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流利的朗读课文,至熟读成诵。
2.品析语言美。
3.学习春草图、春花图及春风图。
教学重点:学习春草图、春花图及春风图。
教学难点:品析语言美。
教学方法:品析法
一、导入
复习导入,课文总共写了五幅图画,今天我们来接着学习。
四、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5.朗读春草图这一部分:
(1)这幅图里春草具有哪些特点?请找出有关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答:嫩,绿,满,软。
表现喜爱春天、歌颂春天之情。
(2)找出描写孩子行动的动词,想像他们的精神面貌。
答:坐、躺、滚、踢、跑、捉。
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再次齐读这一部分。
6.朗读春花图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分三层来写春花的:
•树上:花朵多(拟人);花色艳(比喻、排比;视觉);花味甜(嗅觉)
•花下:蜂闹蝶舞,喧闹沸腾(侧面)
•遍地:数量多;种类丰富;闪烁(比喻)
这一段,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高与低结合,勾连映衬,烘托渲染,画面五彩缤纷,立体感很强。
7.朗读春风图这一部分:
作者在描写无形无味的春风时,调动了人体的哪些感觉?
•触觉:抚摸(和煦)
•嗅觉:各种气息(芳香)
•听觉:鸟鸣笛声(悦耳)
这一段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
《春》教学设计(2课时)
![《春》教学设计(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8a8633055901020207409c69.png)
《春》名师教案教学建议:本文是初中语文第一课,本阶段学生容易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情境,因此朗读对他们来说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一步。
本课的朗读可以分几个层级进行,一是初步感知的朗读,二是投入感情的朗读,三是在思考理解基础上的朗读。
可以找名家朗读的录音,给学生示范。
要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大声朗读,读出美感,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韵味,体会文辞的优美。
另外每个段落要分层赏析,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将精美的语言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虽然在小学已经接受了朗读训练,但朗读水平仍然参差不齐,有种种缺陷和不良习惯,有待在教学中加以改进。
本课的朗读教学应当从基础训练入手。
端正朗读态度,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目标:1.了解朱自清生平,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3.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连读。
4.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5.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深入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的春之美景,把握重音、连读。
(重点)2.赏析优美语句,揣摩品味语言,深入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朱自清生平,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3.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连读。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春天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古人就用很多美丽的诗句来描写春天,比如杜甫的《绝句》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那么朱自清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迎接春天的呢?他又会怎样描写春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中的第一篇课文《春》。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在扬州长大,故自称“扬州人”。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族战士。
《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7fb4170d4d8d15abf234eec.png)
(15分钟)春花图、春风图:细读这两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谈谈作者是如何描写花和风的?明确:春花图:从色味、虚实、动静、高低几个方面,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立体感很强的优美画面。
春风图: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把本来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
朗读指导:春花图:这是一副绝妙的春花图,视觉所及,先写树花,再写野花,节奏为轻快型。
朗读时抓住拟人的写法,“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中间的逗号应连读,读出花儿闹春的气氛来。
“满是”“闹”“飞来飞去”,是联想到的图景,应重音轻读,把握住声音的虚实结合。
春风图:春风图是绘春的第三步,节奏为舒缓型与轻快型互相交错。
风本无形,作者却用自己的笔抓住了春风中事物的特点,以此来描绘无形的春风。
“抚摸”为重音轻读,读出春风的温柔。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应用舒缓的语气读,读出轻松,读出美好。
接下来的几句,节奏陡然加快,“高兴”“清脆”“宛转”“应和”“响”为强调性重音,要找到鸟儿、短笛在风中穿透的感觉,把声音拉出去。
春雨图:(1)作者看到的春雨是怎样的,写出了雨什么样的特点?明确:“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特点:多、细、密、斜、薄。
(2)对春雨的描写,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结合课文分析。
明确: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从近景写春雨的滋润,又从远景烘托春雨的之夜的安谧,再加上人的动态、屋的静状,由润物和雨景两方面写春雨的恩泽。
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人和屋在雨中“静默”属于正面描写,而其他的雨中景物的状态描写都属于侧面描写。
朗读指导:春雨图是绘春的第四步,节奏为轻快型与舒缓型交错,为下一段作铺垫。
“最寻常”强调尽春雨连绵不断。
“别恼”是转折性重音,然后向你介绍了春雨的特色,是轻型节奏,朗读的时候,用气声托出,要要读出烟雨迷蒙那种情景。
七年级朱自清《春》第二课时
![七年级朱自清《春》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67b4c02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9.png)
• 朗读后思考:
• 作者描绘春花图,抓住了什 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 法?
花多、花艳、花甜。运用 了拟人、排比、比喻、等 修辞手法
春花图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春花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春花的特点?
花朵多(赶趟儿、杂样儿、散) 花色艳(红、粉、白) 花味甜 ——正面描写
蜜蜂 闹 蝴蝶飞 ——侧面描写 百花齐放,香飘惹蝶,和风吹拂,阳光明媚。
春草图
春野 风火 吹烧 又不 生尽
.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 的,绿
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
片满是 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
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
研读与赏析
1、第3小节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征?
2、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文章运用了什 么写作方法?
hè
解释词语
酝酿: 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 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宛转: 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上页
返回
下页
Hale Waihona Puke 思考:1、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第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 是什么样的感觉?
2、这一节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分别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写出春风的什么特点?
——运用比喻和拟人,把春风写得像人一样, 突出了它的温暖与柔情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这是什么感觉?
❖ 温暖 亲切 ❖ 慈爱 幸福 ❖ 饱含深情 ❖ …… 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还像什么?
春风图
作者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调动了哪些感觉 来写春风的?是怎样写的?
温柔 清香 悦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结构,把握本文的行文思路。
2.通过品味、揣摩文中的重要语句,提高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本文的行文思路
2.扫清字词障碍
3.朗读课文,训练朗读技巧。
教学过程:
引学示标:
1.引学:头脑风暴:回忆学过的关于“春”的古诗词。
2.示标:目标1.2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查字典扫清字词障碍。
2.结合书下注解和课外书了解作者。
3.体味作者在课文中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
4.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课文。
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教师给出文章的写作脉络“盼春----绘春-----赞春”引导学生根据此脉络小组合作划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春天在东风的吹拂
下姗姗来到人间。
为全文奠定了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
主旋律。
第二部分:2-7绘春。
全文的主体,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景
图。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赞春。
连用三个比喻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健”
特点,饱含了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再读课文,找出课文第二部分描绘了几幅图景?分别是怎样描绘的?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哪些特点?
春草图:嫩嫩的、绿绿的、多
春花图:多、争艳、香
春风图:轻柔
春雨图:细密、轻薄
迎春图:争先、从小到大、从城市到农村
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三部分,找一找作者点明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刚落地的娃娃:新
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美
健壮的青年:健
点拨提升:
朗读课文的技巧:理解是一切朗读的前提
第一遍: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语音准确
第二遍:运用一些朗读方法,比如停顿、重音等等。
第三遍: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将自己代入其中。
第二课时
引学示标:
忆一忆:
1.引学: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来导入新课,(作者作品,文章的脉络,课文结构,读文的感情基调。
)
师:好,让我们这节课来继续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品读这篇文章的遣词造句之美。
并在其中深刻理解作者对于春天的感情。
找一找:
师: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能够发现课文当中运用了哪两种主要的修辞手法?生:比喻、拟人
师:那好,接下来,就让我们全班分成两个队伍,男队和女队。
男队找比喻的修辞,女队找拟人的修辞,看一看哪一个队伍找的又准确又迅速。
生:快读浏览课文,找出课文当中都有哪些修辞手法,并且勾画原句。
比喻句:(男队)
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连用)
2.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比喻连用、拟人)
3.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比喻)
4.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比喻连用)
5.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比喻)
6.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比喻)
7.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比喻)(以上三句又构成排比形式)
女生队:
拟人句: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拟人)
2.一切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拟人)
3.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拟人、排比)
4.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拟人)
5.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回环、拟人)
6.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拟人)
7.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比喻连用、拟人)
8.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拟人)
9.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拟人)
师: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些优美的语句,一起来分析分析他们的作用是什么?回忆比喻、拟人修辞的作用是什么?
生:比喻:(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
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师:(总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xxx比作xxx,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这一事物/景物xxx的特点。
生:拟人:(1)色彩鲜明
(2)描绘形象,使人或事物更生动形象
(3)表意丰富.,使被描写的事物变得生动起来
师:(总结)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xxx拟人化,赋予它人的生命特点,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师:(最后总结)赏析句子的答题方法: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练一练:
师:请你根据老师刚刚给出的答题格式在文中任意选择一句带有修辞的句子来进行赏析句子。
教师抽向检查学习成果,
生:动笔在练习本上做答题练习。
师:那好了,我们可以从这些优美的语句中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师:那让我们来一起总结总结本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总结主题的模式是?生:通过...表达了...一起说一说
师:那么对于以上老师讲解的内容是否有不理解之处,有则提出来,我们来共同解决!
师:先找同学说学到了什么?本节课上我们主要以品味这篇课文当中优美的遣词造句为主要学习目标,以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为例学习了如何赏析句子并体味了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布置作业:将本文中优美的语句摘抄到积累本上,并运用今天学到了答题方法对本文中带有修辞的句子完成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