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原因分析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原因分析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原因分析作者:李建华来源:《企业文化·下旬刊》2015年第07期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各地区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也不断增强,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却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差距,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

关键词:经济发展;现状;原因一、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速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

现阶段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主要表现为地区间的差距较大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省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且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不平衡的特征。

根据经济发展规律,不平衡是绝对的而平衡是相对的。

地区之间出现一定的发展差距是正常现象,这是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经济意识差别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但是,现阶段中国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处于相同阶段应该有的正常经济发展水平有一个很大的差距。

(一)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且有不断持续态势从地区GDP来看,2011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地区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8.45%、27.37%和14.18%,而1978年这个比重分别为43.3%、21.7%和20.9%。

很显然,东部地区提高了15.0个百分点,中部提高了6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却下降了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且东部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从人均GDP来看,1978年,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分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2.20倍和2.46倍。

此时,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的人均GDP仅分别为641元、291元和261元,明显看出差距最大的是东部与西部地区。

20世纪80年代,人均GDP同步增长的态势在三大地区同时呈现,但发展差距扩大的态势并不明显。

20世纪90年代,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的趋势,反而扩大的态势却越来越明显。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对分析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情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做出很大调整,由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开始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国家制定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沿海地区经济迅速腾飞,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差距。

中西部地区物产资源丰富,同时强而有力的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以重工业为主的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充裕,工业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但因缺乏产业技术升级改造,东北地区发展势头有所减弱。

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1.地理位置。

自然资源分布差异以及不同级别开发建设程度所引发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分布差异巨大。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但耕地却是北多南少,东部地区气候条件好,平原广阔,水陆交通发达,沿海区位优势明显。

中西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敏感而脆弱。

在自然地理条件中,交通条件是区位条件中的基础性因素。

从地理区位和交通通讯来说,东部均具备较强的优势。

2.工业技术条件和工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在我国经济产业链的发展中,工业具有举足轻重作用。

在历史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下,西部地区发展比较落后,企业规模小,大型工业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因此经济发展其他地区是为落后,而在沿海地区,极早开放口岸,招商引资,科技投入较多,对东部地区产业的形成及其产业结构升级注入新鲜活力,具有良好的工业技术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因此其经济发展良好。

而中西部地区始终以经济效益低、投资回报率低的农业及重工业为主,转型困难,所以还延续着东部沿海地区重工业基地的角色,长此以往对中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使其与东部地区在经济上的差距扩大化。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并从多个尺度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内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更体现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

本文的研究将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文章将首先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进行概述,明确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现状。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出发,分别探讨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条件、政策导向、资源分配、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因素。

宏观尺度将关注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布局,中观尺度将分析区域内部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微观尺度则将深入到企业和个人层面,探讨其经济行为和决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分析,文章将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到国家、区域、企业等多个层面。

文章也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直是显著而复杂的问题。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部与北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区域,凭借其地理优势、政策倾斜以及较早的开放政策,经济发展迅猛,成为全国的经济增长极。

这些地区不仅工业化程度高,而且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得较为成熟。

相对而言,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相对恶劣、交通不便、资源有限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以下将就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

在中国,农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构架。

三农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各地农业发展水平不同。

东部地区由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发展起来较快。

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导致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地域性差异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对农业经济产生一定影响。

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设施先进,农产品质量较高,农民收入相对较高。

而欠发达地区由于受限于经济条件,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产品质量差,农民收入较低。

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也会导致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

此外,不同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也是导致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发展给予了较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而另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小,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政策和资金的不均衡分配直接导致了三农经济的地区差异。

此外,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和结构也会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人口规模较大的地区,耕地资源会更加紧张,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压力。

而人口规模较小的地区,农业生产相对不那么紧张,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人口结构的差异也会导致不同地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不平衡,从而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三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人口规模和结构等方面都会影响三农经济的发展状况。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区域差异探究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区域差异探究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区域差异探究赵依博(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摘㊀要:本文基于国家产业划分及统计局提供的分类标准,采用熵值法㊁Theil指数测算2015-2020年间中国30个省份㊁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差异程度㊂研究表明:我国数字经济总体水平持续提升,其中东部地区领先,中部次之,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落后,而近年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且在发展中展露出一定的分化现象;就差异构成而言,总体差异不断缩小的同时,地区内部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部分㊂关键词:数字经济;区域差异;四大区域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18.0060㊀引言人工智能㊁移动支付㊁5G㊁物联网㊁区块链等新兴事物的到来,给正处在百年之大变局中的中国带来新机遇,为数字经济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保证,使之成为实现我国经济转型㊁重塑全球经济结构㊁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㊂‘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45.2万亿,占GDP达38.6%,保持9.7%的高位增长速度,是国民经济全面向好的稳定剂㊂数字经济提 量 的同时也对 质 有了更高的要求㊂现有文献对于数字经济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㊂一是数字经济促进经济发展㊂数字经济从客观上培育了新知识㊁新技术㊁新业态生长的良性土壤(余伯阳)㊂并提高了经济效率,以数字化赋能推动了城乡融合的进程(谢璐㊁韩文龙)㊂催生了一系列传导机制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社会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万永坤等)㊂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从多方位推动实现 内循环 的自我强化(梁会君)㊂二是涉及数字经济发展程度测算㊁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区域差异等㊂杜雪锋指出数字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中存在基础创新能力较弱㊁发展不平衡㊁产业数字化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㊂王军等从数字产业化㊁产业数字化㊁数字经济发展载体及环境四个维度剖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㊂钟业喜㊁毛炜圣采用空间计量法探讨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㊂三是数字经济缩小经济差异,驱动共同富裕㊂熊子怡㊁张科等发现数字经济通过调节要素流动机制,减少城乡收入差距㊂杨望㊁魏志恒等认为产业数字化通过创新效应㊁外溢效应㊁协同效应缩小城乡经济差异㊁区域差异㊂陈飞㊁刘宣萱等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降低了以收入为导向的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程度,有利于缩小贫困差异㊂现有研究成果聚焦于数字经济的创造效应,忽视了数字经济区域发展不均衡以及引发的经济发展多级分化从而迟滞共同富裕㊂因此本文选取具有指代性的指标测算我国四大区域的数字经济差异,以空间相关性分析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因素,探讨共同富裕背景之下数字经济区域均衡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㊂1㊀测算方法与指标体系数字经济的核算以建立的统计规模为基础因而各有不同㊂本文采用客观赋值法的熵值法及Theil指数测算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地区差异,能有效缩减结果误差㊂1.1㊀测算方法1.1.1㊀数字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熵值法考虑到不同指标对数字经济的发展贡献有轻重之分,若采用主观权重赋值法,可能会导致由于认知偏差所出现的与事实相背现象㊂故采用熵值法客观赋值对各项指标进行赋值㊂由于原指标单位与指代内容不统一,因此有必要先进行极差标准化处理,以确保数据有效性㊂极差标准化过程:X∗QPI=X QPI-min X QPImax X QPI-min X QPI(1)式中X和X∗分别为原始数据和标准化后的数据, Q㊁P㊁I分别表示年份㊁省份和指标序列,根据本文所取数据,Q为1-5,P为1-30,I为1-10.min X QPI㊁max X QPI分别为最小和最大原始数据㊂算出第Q年P省的第I项指标在总指标中的权重:UQPI=X∗QPID Q=1 M P=1X∗QPI(2)计算对应I指标的熵值:㊃61㊃EI=-1ln(DM) D Q=1 M P=1U QPI㊃ln(U QPI)(3)计算第I项指标的差异系数:GI=1-E I(4)计算第I项指标的权重:W I =G In I=1G I(5)从而得出T年P省第I项指标的综合指数:ZQP= n I=1(W I㊃X∗QPI)(6)此客观赋值法可得到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其大小介于0-1,靠近1表明发展水平高,反之水平较低㊂1.1.2㊀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泰尔指数作为研究差异性的重要指标,Theil指数介于0到1之间,指数越大则表明数字经济差异越大;反之越均衡㊂T=1n n P=1y p y log(y p y)(7)TFi = niP=1ypiyilog(y pi/y i1/ni)(8)T g = 4i=1yiy TP i(9)T b = 4i=1log(yi/yni/30)(10)T=Tg +Tb(11)如上公式中,T表示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Theil 指数,p表示省份,n表示样本中30个省份,y p表示p省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y指代全国数字经济发展平均水平㊂式(8)中TF i是四大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分组差异Theil指数,y pi是指i区域中p省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yp是区域中数字经济发展水平,n p是i区域中省份的个数㊂式(9)则是反应区域内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Theil 指数T g,而式(10)T b则是区域间差异的Theil指数,式(11)说明数字经济的总体差异是由区域内差异与区域间差异构成㊂1.2㊀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数字经济归根结底是依赖互联网的新型经济,互联网基础建设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㊂根据国家统计局产业划分并参考张三峰(2020)㊁王晓红(2021)㊁刘军的做法,采用产业数字发展㊁数字产业发展体系,并将其细化为电信业务㊁软件产品㊁信息服务收入等衡量的数字产业化,电商交易额㊁信息行业人员比例㊁企业百人使用计算机数量等表现数字经济在传统产业的渗透程度即产业数字化㊂本文2015-2020年30个省份的指标数据主要来自各类统计年鉴及省份公报等,其中针对部分数据缺失,这里采用插值法进行补充㊂表1㊀数字经济指综合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单位影响基础设施建设IPv4地址数万个正向互联网竞带接入用户教万个正向移动电话普及率万个正向数字产业化电信业务收入亿元正向互联网接入端口数软件产品收入亿元正向信息服务收入亿元正向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产值个正向产业数字化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正向从事信息行业㊁电子商务㊁软件行业的人员比例%正向数字惠普金融指数/正向企业每百名职工使用计算机数量台正向2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区域差异描述2.1㊀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由图1数字经济发展绝对值可知,2015年数字经济规模为18.6万亿,5年内稳步增长至39.2万亿,年平均增长率达12.36%㊂GDP占比从27.5%增长至38.6%,其增长率从15年的21.51%下降到9.5%,说明我国数字经济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㊂图1㊀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GDP占比2.2㊀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表2是根据熵值法测算的2015-2020年各省份㊁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由测算结果可知,我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及非同质性㊂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均值从0.1131增长至0.3534,说明近年来我国整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迅速提升,同时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化程度相当显著㊂如北上广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数字经济指数明显高于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且近5年来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天津㊁河北㊁山西等地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其中青海省的年均综合指数0.11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㊂中部六省中河南㊁安徽㊁湖北三个省份的年均综合指数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而在西部及东北部地区中除四川与辽宁省以外其余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甘肃㊁青海㊁宁夏等地区㊂这意味着我国的数字经济水平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态势,除东部地区外绝大多数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仍旧相对较低㊂㊃71㊃表2㊀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及均值2.3㊀区域差异测算前文已使用熵值法测算各区域不同年份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这里将采用Theil 指数探究2015-2020年间中国总体数字经济差异及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差异㊂2.3.1㊀综合差异分析区域间与区域内数字经济差异如图2所示,可知:(1)我国数字经济总体差异性逐渐降低,2015-2020年间Theil 指数从0.5086降至0.3373,缩减33.7%左右,说明我国数字经济整体水平逐渐趋于平稳㊂(2)从差异的来源来看,区域内差异是我国整体数字经济差异的主要构成,区域间差异处于从属地位㊂区域间数字经济差异的降低有相当部分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东南沿海率先崛起,中部地区紧随其后,西部与北部地区稳步协调发展;各地区传统经济差异为数字差异之根本㊂近年来随着互联网㊁4G 的普及,落后地区搭上了数字时代的顺风车从而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发达地区则逐渐趋于平稳,各地经济差距由此减小㊂图2㊀我国整体、局部数字经济发展差异2.3.2㊀区域内局部差异如图3可知:(1)观察期内东部与西部区域内的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程度小于中部和东北部区域的差距,且差异趋势相对更加平稳㊂在仅包括辽吉黑三省的东北地区中,域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程度较小,然局部细微变化将导致差异波动的幅度较大,与东北部泰尔指数2015-2020年的变化相符㊂(2)差异来源方面,东西部地区内差异不大,由图可知西部地区内部发展水平波动较大,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皆有一定波动,二者内部不均衡差异㊂(3)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差异除2018年外,整体呈稳定下降趋势,说明西部地区数字经济水平整体进步㊂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差异较为平稳,指数稳定在0.34上下,发展相对均衡㊂图3㊀我国各地区Theil 指数趋势图3㊀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域异质性因素探究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异质性,为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供参考,这里考察相关因素的效应水平㊂3.1㊀模型与变量选取归根结底,数字经济是信息时代进步的产物,是传统经济和互联网融合的新型经济,其发展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㊁城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参考王彬燕㊁邱娟㊁徐康宁等的研究采用以下模型进行回归:Y it =λ0+λ1PGDP it +λ2IS it +λ3MD it +λ4HR it +λ5FIANCE it +Z it式中,Y 表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前文所测数字经济指数表示,PGDP 为人均生产总值,是核心解释变量,IS ㊁MD ㊁HR ㊁FIANCE 为控制变量,分别为产业结构水平㊁城镇化率㊁人才力量与人均科研资金水平㊂λ0为常数,λk 为个解释变量的系数,Z it 为随机干扰项㊂3.2㊀实证结果分析进行回归分析前,为保证结果准确性,进行了豪斯曼检验与BP 检验,最终选择混合效应模型为佳,回归结果如表3㊂㊃81㊃基金项目:皖南医学院中青年科研基金 基于合作治理的城市社区疫情防控研究 (WKS202009)㊂作者简介:陈玲玲(1990-),女,安徽巢湖人,皖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㊁社会治理研究㊂表3㊀回归分析结果(1)从全国层面来看,人均GDP㊁产业结构高级化㊁城镇化㊁人才力量等因素均对数字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与现有研究结果基本符合,说明通过提高科研投入㊁加快经济发展㊁加快产业结构高级化等均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㊂(2)从地区层面来看,由表格可知:核心解释变量PGDP 显著,即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㊂MD 在中东西三地区模型中显著,且在四大都区均呈现负相关,考虑实际城镇化情况,可能是各地区城镇化过于集中所导致,难以兼容数字经济发展进程㊂IS 在各模型均显著,说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数字经济发展有正效应㊂HR 普遍显著,在东部地区不显著,推测为该地区人才过于集中,导致效率降低㊂FIANCE 在西部和北部地区不显著,推测为资金投入不足以产生明显规模效应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资金利用不当㊂4㊀建议为加快全国数字经济发展,这里提出如下建议:(1)夯实数字经济基础建设,因地制宜地提供各地区所需基础建设,完善各地区数字经济设施完备程度,形成规模效应,助力整体经济发展㊂(2)加快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建立多种规模的数字经济平台,突破地理条件的限制,利用区域产品特色,建立差异化优势㊂(3)区域经济差异缩小化,应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对周围城市的溢出效应,走出自己的优势道路㊂(4)建立完善的数字技术人才培育体系,要求区域人才协同培养,落实干中学进程,提高工作待遇㊁改善就业环境等途径吸引人才,同时与国外技术前沿进行对接,把握最新趋势,开拓发展思路㊂(5)提高创新能力,应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并根据区域内各省份资源状况分层次地分配资金以期实现最大收益,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增速数字化进程㊂参考文献[1]俞伯阳.数字经济㊁要素市场化配置与区域创新能力[J ].经济与管理,2022,36(02):36-42.[2]谢璐,韩文龙.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 ].农业经济问题,2022,(02):146-155.[3]万永坤,王晨晨.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证检验[J ].统计与决策,2022,38(04):21-26.[4]梁会君.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驱动消费增长的机制与路径:基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03):1-13.[5]杜雪锋.数字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 ].经济体制改革,2020,(05):164-170.协同治理视角下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调查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陈玲玲(皖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摘㊀要: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㊂本文对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现状展开调查,结果表明: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防疫志愿服务,党员带头发挥模范作用;但部分居民行动不足㊁对志愿精神认知不够㊁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不完善㊂对此,应加强党建引领,汇聚治理合力;宣传志愿精神,营造浓厚氛围;完善组织管理,推动社区治理,不断完善社区应急志愿服务体系㊂关键词:疫情防控;居民;志愿服务;社区治理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18.0071㊀研究背景‘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 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㊁居民自治良性互动㊂坚持共建共治㊃91㊃。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分析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分析

生产总值 消费水平 资产投资 平均工资 货物周转
价格指数 零售指数 工业产量
表五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公共因子
1
2
0.347
-0.092
-0.017
0.368
0.323
-0.060
-0.048
2
0.192
0.117
-0.283
0.345
-0.086
3 -0.136 0.101 0.015 -0.084 0.453
利用因子分析有一个潜在的要求,即原始变量之间要有比较强的相关性,如果原始 变量之间不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那么就无法从中综合出共同特性的少数因子来。因此, 在作因子分析时,需要对原始变量做相关分析,利用SPSS数据处理系统提供KMO和巴特 利球形检验来判断变量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当KMO检验值大于0.6时,适合做因子分析, 通过SPSS软件计算得到本例中的KMO检验值为0.688,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由表二,我 们取前3个因子,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85.734,可见提取3个因子后,它们反映了原始变量 的大部分信息,同时也起到了降维的作用。
0.06327
0.04155
0.774
0.414
0.782
0.03401
-0.298
0.170
-0.729
0.977
0.129
3 -0.01689
-0.173 0.123 -0.320 0.182 0.911 0.334 -0.0252
-4-
武汉理工大学《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论文)
从表四可以看出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得到8个原始变量与这3个因子之间的 表达式如下:
武汉理工大学《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论文)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论文报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我国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来越明显,如何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做出实证分析,以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应对之策。

二、经济发展水平5个指标分析1.人均GDP人均GDP是反映地区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从地区人均GDP看出,2019年,广东、江苏、山东、北京、上海是我国人均GDP最高的五个省市。

但是,西藏、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其差异主要还是来源于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等因素。

经过对比分析后,发现,较发达省份大部分以工业、服务业为主,而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则以农牧业为主,且拥有的资源禀赋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针对不同的区域和资源禀赋,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2.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是指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地区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的影响因素之一。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高,截至2018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9.58%。

然而,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相对较高,如上海、北京等地片区已经接近九成以上,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如西藏、新疆等地城镇化率仅为30%左右。

城镇化率的差异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其一是宏观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同,其二是地区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限制不同。

在制定新的城镇化政策时,应重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西部地区应当更加关注绿色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而东部地区应针对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等方面下大力气。

3.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优化结构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挑选出接近9个省市, 2019年的三次产业GDP占比情况:广东省第一产业为1.84%,第二产业为43.6%,第三产业为54.56%;北京第一产业为0.04%,第二产业为19.96%,第三产业为80%。

试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试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 三) 市场与资源环境 我 国各 区域条 件 不 同 , 供 求 作 用也 不 完全 相 同 , 相应的 , 各 区域 在一 定程 度上 对我 国 经济 整体 发展带 来 不利 的影 响 , 因此 , 在剖 析我 市场 经济 发展 也会有 所 差异 , 表现 在 区域经 济 中发展 中 , 则会进 一 步 多元化 的市场 结构在 市场 经 国 区域 经济 发展不 平衡 现状的基 础上 , 结合 我国 区域 实 际情况探 索不 导 致经 济发展 不平衡 的产生 。另一 方面 , 济 中显得致 关重 要 , 它 既能适 应 区域经济 多 层级 发展 要求 , 还 能在 一 平衡 的原 因 , 并对 此种情 况提 出相 应 的对 策就 显得 至关重要 。
改 革开 放 以来 , 我 国经济 得 到迅猛 发展 , 在 一定程 度 上可 以说 是 定程 度 上就 会影 响区域 经济 的 发展 , 降低 生产 劳动率 , 这 就 会进 一步 取得 了举世 瞩 目的成就 。总体 来说 , 我国人 民大部分 已经 达到 了小康 增 大 区域经济 发展 的不平衡 。
M  ̄ c r o s c o p i c e c o n o mg l 宏观经济
试论我 国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的原 因及对策
胡 红 军 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财 政税 务 高 等专 科 学校 4 5 1 4 6 4
摘要 : 改革 开放 以来 , 中 国各 地 区经 济发展 日益迅 速 , 有 些地 区 已经 完成制 定的 发展战略 , 实现经 济 发展 的战 略 目 标 。但是 , 从 全 国整体 来看 , 我 国 区域 经济还是 处于 发展 不平衡 的状 态。经 济区域 是各地 区为 了谋 求 自身的发展 , 地 域上 相邻 的各 地 区约定俗成形 成的 以经济利 益为 支撑 的 的一 个综合 团体 , 区域 经济 能带动整个 团体 内成 员的经 济发展 , 但是 由于某些原 因, 我 国 东都地 区与中西部地 区 出现 了一 定的 区域经 济发展 不平衡状 态 , 基 于此 , 本文在探 讨我 国区域 经济 发展不 平衡现状 的基础上 , 对 区域 经济发展 不平 衡原 因进行 深入 分析 , 并 相应 的提 出缩 小我 国区域 经 济 发 展 不 平 衡 的 对 策建 议 。 关键 词 : 区域经 济 ; 发展 不平衡 ; 对 策

中国各省经济发展差异性研究及实证分析

中国各省经济发展差异性研究及实证分析

中国各省经济发展差异性研究及实证分析李波;祁浩宇【摘要】衡量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全面发展、全民奔小康的宏伟战略.我国各省的经济基础、地理位置、交通和人文等环境的不同,必然导致各省经济发展有差异.各省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时,会导致经济发展劣势地区人口流向经济发展优势地区,由此会带来治安、城市拥堵等一系列问题,也会影响全民奔小康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不同地区GDP数据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状况,这里采用国家统计局的分省GDP数据,探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文章利用基于巴氏度量的模糊聚类方法,对分省年度GDP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度量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水平.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GDP总体增长态势稳中向好,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相对不大,各地的经济政策有效激励了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态势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4页(P85-88)【关键词】GDP;发展差异性;巴氏度量;模糊聚类【作者】李波;祁浩宇【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30;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一、引言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了特定时间内某地区所产生的价值,是衡量该地区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对GDP数据的分析,一直是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

相关学者提出多种分析方法,分别讨论了多种经济现象,Michele Battisti研究了地区经济状况的评价问题[1](P837-840)。

Michael A. Williams探讨了全球GDP增长率分布问题,基于数据的分析得到制约经济增长动力的规律[2](P750-758)。

Shahram Amin探讨影响GDP条件方差的因素并不是传统因素[3](P376-387)。

众多重要成果基于GDP数据的分析,由此可见,GDP数据是分析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4](P92-94)。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s曾世华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西部地区积极推进、中部地区加快发展、东北地区重振雄风0的发展格区,但是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还是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区域经济差距明显,区域贫富差距明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深入分析造成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从中找到一些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区域经济东中西部不平衡改革开放发展初期,我国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带,除台湾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外。

其中西部1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东部12个,中部9个。

目前,东中西部地区无论是人均GDP、经济增长率、经济结构,还是经济环境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并不断扩大。

一、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是由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这些诸多因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基础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人口因素、地理因素等。

1.基础因素。

中国东部地区由于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取得了比中西部地区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工业布局主要集中沿海等对外通商较为方便、商品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沿江中部地区,其中苏、沪、浙、粤、鲁、京、津等地是主要产业区,鄂、湘、豫、辽、川、吉等次之,其他内陆省份甚少。

其间东部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0,取得了较中西部地区更高的经济增长率。

在20年的时间里,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极大提高,实力大为增强,东西部的不平衡性凸现。

2.制度因素。

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着制度上的非均衡性,尤其是各种正式制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¹制度供给时间先后上有所不同。

无论是农村的土地改革还是城市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都是从东部率先实行,而后才在中、西部逐步展开。

º制度供给量不同。

同一时期东部地区制度供给量比较多,中部比较少,西部最少。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1、历史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

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

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我国东、中、西部国民收入水平比较与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国民收入水平比较与分析
因此必须积极推进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科学 化,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真正把科教兴农落到实处,积极促进中西部 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大力发展。
4、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加大再分配的作用
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是运用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解决地区收入差距的。地区 间的收入转移可以改变地区间的所得分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收入从 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流向收入较低的地区,那么收入的区域间差距将会缩小。为 增强国家财政支付能力,应积极采取措施,适当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实行规范 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中央财政只 有在财政初次分配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财力用于对地方的转移 支付,发挥其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才能通过转移支付促进西部地 区的经济发展。
政策因素
中国政府在开放次序方面的安排使得不同地区在改革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 存在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 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是在东部,这些地方在财政政策上无论 对外商还是当地企业都非常照顾,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吸引 大量的外国资本,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虽然外商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 一因素,但它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轨经济而言是推 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983--1996年,中国的外商投资有88.3%分布在东部沿 海地区,仅有8.3%分布于中部地区,3.4%分布于西部地区。与外商直接投资的 分布相适应,内地省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更进一步的结 果便是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
贸易原因
贸易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是反映贸易规模的两个重要指标。从1993—2003 年,东部地区的贸易依存度从0.64上升到0.77,出口依存度从0.29—0.40,中部 地区贸易依存度从0.18下降到0.11,出口依存度从0.10下降到0.06,西部地区贸 易依存度则从0.13到0.11,而出口依存度一直在0.06左右徘徊。由此可以看出, 中国的对外贸易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较少。1999年,东南 沿海地区12个省市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90.60%,其他地区只占不到10%。因 此,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享受对外贸易带来的利益比中西部地区的居民要多。 同时,由于中国地区之间劳动力要素流动不畅,职业转换困难程度不同,劳动 力的流动性在东部地区要强于西部地区。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劳动者收入在地区 之间的差别。

中国区域经济的结构变化及差异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的结构变化及差异分析
政政 策对 我 国区域经 济 的影 响 ,认 为 积极财 政政 策对 我 国区域 经济增 长起 到 了促进作 用 ,且对 相对 落 后 地 区作 用更 为 明显 ,但 并未有 效 抑制 我 国区 域 经济 差 异 增 大 的趋 势 ;于则 利 用 向量 自回归 模 型 和聚类分 析方 法研 究 了我 国货 币政 策 的区域 效应 ,认 为不 同区域对 于货 币政策 的反 应差 异较 大 ] 9。 上述 研究 成果从 宏观 经济 理论 的各个 方 面对我 国 的区域经 济差 异进 行 了分析 。然而 ,大 多数研 究 是采用 固定参 数模 型 ,不 能反 映不 同时期 的结 构变化 。因此 ,本文 针对 我 国当前 经济运 行 的特点 ,结
近 十年来 ,我 国地 区经 济差 距 和各地 区经 济结 构变 化 已成 为学 术界 关 注 的重要 问题 ,关 于 区域 经 济差 异 的研 究 主要 集 中在 以下 几 方 面 :一 是 利用 内生经 济增 长 理论 ,通 过计 算我 国各 地 区 的全 要 素生 产率 (F ) r P ,并 进 行 收 敛 性 检 验 ,来 研 究 我 国各 地 区 间 的经 济 增 长 差 异 ;如 彭 国华 测 算 了 18 — r 92
差异进行 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 明近年 来我 国总供 给 曲线 变得 较 为平缓 , 东部地 区 总供 给 曲线更
为平缓 ,扩大总需求不仅 不会 产 生通货膨 胀压 力 ,而且还会 带来产 出的较 大增 长。 东部 地 区的
投 资 需 求 弹性 呈倒 u 型 曲 线 变 化 ,表 明 东 部 地 区的 工 业 化 进 程 发 展 较 快 ,产 业 结 构 更 为合 理 。
正在 向快速发展 第三产业 的更 高阶段迈 进。 中、西部 地 区需求模 式较 为接 近 ,其 经济增 长主要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1978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实施了不平衡的地区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在政策 上的体现是沿海地区已得到了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的优惠,给沿海 地区带来了明显的先发优势,抑制了内陆地区的发展积极性。自 1980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旨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政 策、法律和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14个港口城市减征、 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暂行规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法》等。这些带有严重政策倾斜的法律法规形成了建国以来全面完 整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在经济特区对海外投资者 的政策优惠,包括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经营管理方 面的优惠政策。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3)制度因素
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樊纲在《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 学分析》一书中指出:“制度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 是决定经济效率和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邹东涛 更为直接地指出:制度是第一生产力,是推进生产力发 展的根本因素。可见,制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1978年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于各 地区体制转轨的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在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中国不同地区的改革进 程差异很大。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
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 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 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 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 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 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 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 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 在10000亿元以上。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何燕子;王欢芳;刘嘉雯【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化程度逐渐明显.选用经济总量加权系数的方法来测量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并根据经济区位熵公式和相关区域的经济数据,来度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非常有意义.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且经济区的集中程度也从原有的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逐渐集中在发达区和落后区之间,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化趋势.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本投入、技术和政策支持,以缩小我国各区域内经济差异,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期刊名称】《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8)003【总页数】8页(P48-54,112)【关键词】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增长;实证【作者】何燕子;王欢芳;刘嘉雯【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系列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经济政策得以推行,这不仅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在总体上有了飞速发展,而且也使国内东中西部各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但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度推进,隐藏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即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化程度越来越趋于不平衡的状态,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例如在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上,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间的差距达到了10倍之高,其中,东、西部地区的指标差距就达2.5倍。

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这一差距又有了显著性的扩大。

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会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该差异超出适度范围后,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还会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宗教等问题[1]。

近年来,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且经济区的集中程度也从原有的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逐渐集中在发达区和落后区之间,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化趋势。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与分析摘要: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全国各地区的经济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由于传统的生产力布局差异造成各地区发展的起点不完全一致,还有各个地区人口、资源、技术等条件的差异,使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为了推动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我们有必要找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

本文通过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做出综合排名,并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政策建议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was carried out in our country, the economy of each region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However, due to the traditional layout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starting point is not entirely consistent, as well a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resources, technology and other conditions, so that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various regions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accelerate the pace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is phenomenon. This paper through ou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sing the method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make a comprehensive ranking, and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ll regions of the planning and decision to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Keywords: Economic developmen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policy suggestion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一、前言.5二、研究的背景和目的.5三、研究的内容.5四、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6五、具体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7(一)指标选择.7(二)数据收集.8(三)具体过程分析.9六、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成原因.17七、政策建议.18结束语.19参考文献.20一、前言中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万众瞩目的成就,中国逐步走向富强的道路,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的前所未有的盛世。

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

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
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发展不
平衡
汇报人:XX
20XX-01-12
• 引言 • 中国区域差异现状 •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 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对策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1 2 3
区域差异显著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各地区 在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 在显著差异。
生态保护差异
各地区生态保护意识和措 施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生 态保护意识较强,中西部 地区则相对较弱。
03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历史与地理因素
历史基础
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基础不同,一些地区在历史上就是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对于地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在交 通、气候、资源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公平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了社会公平问题,一些 地区享有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而 另一些地区则相对匮乏。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发展不平衡促使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加速了 城市化进程,但也带来了城市拥挤、交通拥堵等问 题。
地域文化差异
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域文化差异加大,一 些地区的文化传统受到冲击,而另一些地区 则文化保守,影响社会和谐。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各地区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以二、三产业为主,
中西部地区则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
社会发展差异
教育水平差异
各地区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东部 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中西部 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医疗卫生差异
各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存在显著差 异,东部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好 ,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

3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东、中、西部差异(讲义)

3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东、中、西部差异(讲义)

3异(讲义)1. 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和划分依据;2.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3. 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二】重难点提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一】东、中、西部发展差异2. 产业结构差异4. 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1〕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从沿海到沿长江、陇海—兰新线,再到沿边境的全方位开放战略,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东、中、西部地带出现了明显的对外开放差异。

〔2〕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原因是:①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②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助于本地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

【二】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地带的差异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外开放程度等许多方面,这些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随堂练习】1. 以下城市由西向东,分别位于西、中、东三个经济地带的是〔〕A. 乌鲁木齐、西安、郑州B. 成都、武汉、南昌C. 沈阳、太原、西安D. 昆明、长沙、福州答案:D思路分析:A项中的乌鲁木齐、西安都位于西部经济地带,郑州位于中部经济地带;B项中的武汉、南昌均位于中部经济地带;C项三个城市分别位于东、中、西部经济地带。

2. 以下能够实现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做法是〔〕A. 把部分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向中西部转移B. 将高能耗企业向东部转移C. 在中西部的农牧业地区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D. 将高科技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答案:C思路分析:中西部地区生态坏境较为脆弱,故不能将严重污染的企业向中西部转移;东部地区能源资源短缺,不宜发展高能耗企业;但东部地区经济、科技均较为发达,适宜发展高科技产业;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适宜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理工大学《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论文)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分析
摘要
利用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方法,选取 8 项经济指标,对 2003 年全国 31 个省、市、 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提取出 3 个综合因子,并给出综合排名,然后从综 合得分的角度对各地区的经济实力作综合的评价,最后,分析了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和振 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要性。 关键字:因子分析; 综合得分; 经济发展状况
0.06327
0.04155
0.774
0.414
0.782
0.03401
-0.298
0.170
-0.729
0.977
0.129
3 -0.01689
-0.173 0.123 -0.320 0.182 0.911 0.334 -0.0252
-4-
武汉理工大学《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论文)
从表四可以看出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得到8个原始变量与这3个因 =1
− xj )2

这样用得到的标准化数据做因子分析。采用的统计软件是SPSS数据处理系统得到的样本相 关系数阵如表一所示:
生产总值 消费水平 资产投资 平均工资 货物周转 价格指数 零售指数 工业产量
生产总值 1
0.324 0.923 0.173 0.447 0.018 0.054
Analytic Method of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areas in
our country
Abstract
This papers gives the integrative evalu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the areas in our country by the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choosing eight economic elements. It gets the integrative rank and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the west and the old east industrial bases northeast. Key words:factor analysis; integrative scores;economic development conditions
3 具体问题的分析
本文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采取8个主要指标进行了主成分 分析,由于多个指标量纲不同,数据缺少可比性,因此必须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使得各个
∑ ∑ 指标具有可比性,做以下变换: xi*j
=
xij − x j σj
,其中, x j
1 =⋅
n
n i=1
xij

σ
2 j
1 =
原则下,对高维变量空间做了降维处理,.因子分析的结果经常用于综合判定。它的数学模
型可表示如下:
⎧X1 = α11Y1 + α12Y2 + L + α1mYm + α1ε1
⎪⎪X 2 = α 21Y1 + α 22Y2 + L + α 2mYm + α 2ε 2
⎨ ⎪
LL
⎪⎩X p = α p1Y1 + α p2Y2 + L + α pmYm + α pε p
其中, X1, X 2 L X p 为 p 个原始变量,是均值为0,方差为1的标准化变量, Y1,Y2 LYm 为 m 个综合因子变量, m 小于 p , α ij 为因子载荷,表示的是第 i 个原始变量在第 j 个因子
-2-
武汉理工大学《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论文)
变量上的负荷,如果把变量 X i 看成是 m 维因子空间中的一个向量,则 αij 为 X i 在坐标轴 Y j 上的投影,相当于多元回归中的标准回归系数,模型表示成矩阵形式为 X = AY + E ,其中 X 为原始变量向量,A为因子载荷矩阵,Y 为因子变量或公共因子, E = αε 由于残差E的影 响可以忽略不记,这时数学模型就变为 X = AY ,因子分析的核心问题是构造因子变量,并 对因子变量进行命名解释。
0.958 0.084 -0.139
-5-
武汉理工大学《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论文)
由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到这3个因子与8个原始变量之间的表达式: Y1 = 0.374X1 − 0.017 X 2 + 0.323X 3 − 0.048X 4 + 0.007 X 5 − 0.092X 6 + 0.117X 7 + 0.345X 8 Y2 = −0.092X 1 + 0.368X 2 − 0.06X 3 + 0.281X 4 + 0.426 X 5 + 0.192X 6 − 0.283X 7 − 0.086X 8 Y3 = −0.136X1 + 0.101X 2 + 0.015X 3 − 0.084X 4 + 0.453X 5 + 0.958X 6 + 0.084X 7 − 0.139X 8
1 基本理论(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因子分析是一种用较少的综合变量来表达多个观测变量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的
基本思想是:由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同组内的变量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不同组的变
量相关性较低。它的基本目的是用少数几个综合变量(也称“综合因子”)去刻画较多变量
之间的协方差关系,而各个综合变量之间是不相关的。这样,在保证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
0.096
-0.563
-0.383
0.325
0.912
0.187
0.469
价格指数 0.018 -0.435 0.119 -0.421 -0.167 1 0.463 0.002
零售指数 0.054 -0.542 0.096 -0.563 -0.383 0.463 1 0.037
工业产量 0.991 0.325 0.912 0.187 0.469 0.002 0.037 1
X 1 = 0.981Y1 + 0.113Y2 − 0.0169Y3 X 2 = 0.234Y1 + 0.884Y2 − 0.173Y3 X 3 = 0.957Y1 + 0.06327Y2 + 0.123Y3 X 4 = 0.04155Y1 + 0.774Y2 − 0.320Y3 X 5 = 0.414Y1 + 0.782Y2 + 0.182Y3 X 6 = 0.034Y1 − 0.298Y2 + 0.911Y3 X 7 = 0.170Y1 − 0.729Y2 + 0.334Y3 X 8 = 0.977Y1 + 0.129Y2 − 0.0252Y3 由表达式可见 Y1 ,的系数在 X 1, X 3 , X 8 里最大,在其余的5个原始变量中的系数非常小, 所以可以把第1因子看成主要是由国民生产总值 X 1 ,固定资产投资 X 3 ,工业总产值 X 8 ,构成 的,这3方面都是从总体角度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因此命名为“总量因子” Y2 的系数在 X 2 , X 5 , X 4 中最大,且为正,所以可以把第2因子看成是由居民消费水平 X 2 ,货物 周转量 X 5 ,职工平均工资 X 4 三方面构成的,这三方面都是反映消费水平的,因此命名为 “消费因子”.同时注意到 Y2 在 X 7 中的负荷量相对来讲也比较大,但是负的,代表的是商 品零售价格指数,这和我们分析的正好吻合,因为商品零售价格越低越促进消费,所以将 第2因子命名为“消费因子”是合理的。 Y3 在 X 6, X 7 中系数最大,且均为正, X 6 代表居民 消费价格指数, X 7 代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因此把第3因子命名为“价格因子”。要求得3 个主要因子与原始变量之间的表达式,就要计算因子得分系数矩阵。SPSS软 件 求 得 结 果 , 如表五:
0.991
表一八个指标的样本相关系数阵
消费水平 资产投资 平均工资 货物周转
0.324
0.923
0.173
0.447
1
0.246
0.726
0.737
0.246
1
0.003
0.471
0.726
0.003
1
0.420
0.737
0.471
0.420
1
-0.435
0.119
-0.421
-0.167
-0.542
利用因子分析有一个潜在的要求,即原始变量之间要有比较强的相关性,如果原始 变量之间不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那么就无法从中综合出共同特性的少数因子来。因此, 在作因子分析时,需要对原始变量做相关分析,利用SPSS数据处理系统提供KMO和巴特 利球形检验来判断变量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当KMO检验值大于0.6时,适合做因子分析, 通过SPSS软件计算得到本例中的KMO检验值为0.688,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由表二,我 们取前3个因子,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85.734,可见提取3个因子后,它们反映了原始变量 的大部分信息,同时也起到了降维的作用。
生产总值 消费水平 资产投资 平均工资 货物周转
价格指数 零售指数 工业产量
表五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公共因子
1
2
0.347
-0.092
-0.017
0.368
0.323
-0.060
-0.048
0.281
0.007
0.426
-0.092
0.192
0.117
-0.283
0.345
-0.0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