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感兴的特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无功利性
美育基础复习题

美育基础(一)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 5小题,每小题1分,共2 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梁启超在我国首次提出(B )A.快乐教育B.趣味教育C.以美育代宗教D.游戏的冲动2·趣味教育的最佳途径是(D )A.行政命令B.道德教化C.智育D.审美3.美育的载体是(C )A.文字B.符号C.形象D.概念、判断4.审美感知愉悦的特点有( C )A.稳定性、和谐性、意会性B.美与真的交织、美与善的交织C.直接性、易变性D.悦心悦意、悦志悦神5.“环肥燕瘦"说明了审美的( C )A.阶级性B.民族性C.时代性D.普遍性6.超功利性的心理结构是(C )A.智力结构B.意志结构C.审美结构D.道德情感7.关于自然美的实质,我们认为较为科学的观点是( D )A.客观派B.主观派C.主客观统一派D.实践派8.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种类的最大区别就在于(B )A.语言艺术中的语词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词B.语言艺术的审美媒介是语词C.语言艺术中的语词不同于抽象思维的语词D.语言艺术是要求抑扬顿挫的9.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是( A )A.生存型B.发展型C.完善型D.斗争型1 O.审美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是( C )A.生存型的生活方式中是不存在审美的B.发展型的生活方式中的审美活动更多地偏重于它的社会作用和影响C.在完善型的生活方式中,人所面临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全面发展,如何塑造一种健康的人格D.以上答案都不对11.家庭美育的特点是( C )A.计划性、系统性强B.以自育为主C.对人的影响最持久、最深广D.美育设施多样化12.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占首要地位的是( A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13.美育与智育的关系,从理论基础讲,实质上是( B )的关系。
A.美与善B.美与真C.美与健D.美与力14.少儿具有泛灵论的倾向和自我中心主义的特点,这是( A )A.少儿思维方式的特征B·少儿心理发展的特征C.少儿的未特定化特征D·少儿的开放性特征15·审美直觉感受力的最基本因素是( A )A·审美知觉B·审美想象C·审美领悟D·审美态度16·让学生( A ),既是美育的任务之一,也是美育的手段。
【201406】中南大学《美学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试题:下列10道题中任意选作4题,每题答案不能少于500字,每题25分。
1.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大讨论的主要论题与影响。
2.为什么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3.具体阐述美感的五大特征。
4.社会文化环境对美感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请以中国文化为例分析其形成的审美意趣。
5.教材认为“美在意象”,它是怎样理解自然美的?6.艺术创作用郑板桥的话来说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样一个过程,请用意象形成理论说明之。
7.结合西方文化史的相关知识,谈谈崇高文化内涵的变化。
8.谈谈中国文化中的悲剧精神。
9.你认为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
10.赏析下面这幅画,用某一审美范畴概括其特点。
参考答案1.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大讨论的主要论题与影响。
答:1956年的“百花齐放”推进了美学讨论几乎是中国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文艺理论与美学最为活跃的一次学术运动,学术以运动的方式展开并且获得学术的成果,这也是政治决定一切的年代所具有的特殊现象。
去审视那种带有政治态度和政治目的的学术争论,去看待那种学理是如何在政治边界展开特殊的逻辑,这是认识和理解中国当代理论批评和美学历史的一个必要的视角。
(一)以朱光潜美学思想建构起来的批判性语境美学问题引发讨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朱光潜的那篇检讨性的文章《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载《文艺报》1956年6月第12期),有研究者马驰认为,“朱光潜这篇文章的重心还不在于对自己旧思想的清算,而在于他重新提出的…美究竟是什么‟,即美的本质的问题,也由此引发了美学界的一场持续的大讨论”。
朱光潜在《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中梳理了他的美学思想的学术背景,既有中国旧学的影响,更多西方唯心主义的哲学的影响,这其中康德、黑格尔、柏格森,尤其是克罗齐的影响尤甚。
朱光潜在二、三十年代就发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1928)、《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后来又译著克罗齐的《美学原理》(1946-),那时就已经形成他的美学思想。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简答题:1、试对美感的特征作出综合描述。
“无功利性”“无功利性”的根源来自审美意象的“超越性”。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再是单个的“自我”,而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真我”,审美对象也不再是物理的、逻辑的外物,而是超越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本然之物,在这种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意象世界中,不会产生直接的实用功利,但是却可以使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直觉性”即审美直觉。
直觉存在于瞬间感兴之间,不假思索,不掺杂推敲考量,是超逻辑、超理性的“现成”。
审美直觉是“一触即觉”,超越了知识伦理,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虽然“直觉性”必须在超理性的感悟下勃发,却离不开审美主体心中久已积淀下的对历史人文,宇宙人生的感悟和意会。
所以审美直觉中含有理性的成分,美感中也渗透着“思”。
“创造性”来源于美感产生于审美活动之中。
美和美感同一于审美活动,美感创造的世界就是意象的世界,就是充满意蕴,生机勃发的世界。
这样的世界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付之于物,情景交融,并发挥想象而孕育出的。
被照亮的意象世界因审美主体的不同而具有唯一性和独创性。
“超越性”是对个体有限生命的超越,是与一切外物相隔离的“自我”的超越,是对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是对人生有限意义的超越。
这种超越为审美主体带来了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当美感的这种超越性将审美主体带入宇宙人生的妙悟之中,便具有了一种庄严肃穆,敬畏玄邈的神圣感。
“愉悦性”同样根源于美感的"超越性”。
美感所带来的愉悦性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超越了主客二分,超越了自我,审美主体不再受世俗的羁绊,从而将整个身心遨游于自然,感悟古淡幽溁的天人合一。
在与宇宙的共鸣、妙合之中,审美主体于心灵之上产生了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便是美感的愉悦性带给主体的“非常微妙的复合的情感体验”。
2、略述美的领域及其表现。
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自然美:自然美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意象”说、“滋味”说、“物感”说、“象外”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意境”说、“出入”说。
4.亚里士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康德:审美态度说弗洛伊德:“无升华意识”说荣格“原型”说5.文学社会学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久远的渊源,中国古代可以上溯到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在西方,文学社会学的初坯可以追溯到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
他在其社会学著作《新科学》中“发现了真正的荷马”并以古代希腊社会研究的成果来考察荷马及史诗创作,从而开创了把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
6.法国的艺术理论家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六个基本观念:(1)艺术活动论(2)艺术交往论(3)艺术生产论(4)艺术反映论(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6)人民文学论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1.恩格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与物质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的性质)2.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3.中国古代的“感物说”,就强调天人合一、物我相通,但这并不影响很多文论家对世界的强调。
4.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讲“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5.《尚书·尧典》:“诗言志”6.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简述审美的主要特征

简述审美的主要特征审美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过程,也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审美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观性审美是人的主观活动,它依赖于个体对美的主观感受和经验,这种感受是个性化的。
同样的一件事物或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心理素质都不尽相同。
二、客观性虽然审美是主观的,但美是客观存在的。
美的存在是在客观事物中展现出来的,这种物质、精神的美在作品创作中有所表现。
三、多元性审美是多元的,因为人们的审美经验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因此同一物品在不同的人群以及群体中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会不同,就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审美审视和感受。
四、整体性审美是个整体性的过程,它不是对局部的欣赏和分析,而是对作品整体的认识和感受。
在审美过程中,人们要关注作品的总体效果,以及作品的内在联系和结构。
五、历史性审美是具有历史性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评价也有所不同。
因此,讨论美的问题时,需要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
历史性也表现在当前审美契合度的不同,即时下的审美观念会随着时代和国家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六、创造性审美也是具有创造性的。
艺术家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改造和表达,使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性和艺术性。
赏析者在欣赏过程中也可以有所创造,他们的想象、情感和认知等因素,可以使审美过程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审美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个人的审美素质是影响其品位、个人情感和嗜好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审美的理解与掌握,不仅能提高个人品鉴力和审美眼界,同时也能有效提升文化素养。
自考00037美学全教材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美学(00037适用全国)速记宝典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不能像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像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但需要加以简要扩展。
(2)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美学的诞生。
答: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鲍姆嘉通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鲍姆嘉通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在中国美学史上,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于20世纪。
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形成于18世纪。
考点2:简述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
答:美学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从学科性质来看,美学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1)首先,美学从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
(2)其次,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精神活动。
(3)再次,美学涉及人的生存等本源问题。
(4)最后,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所要进行的逻辑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论提升,都离不开哲学思考。
考点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
答:(1)首先,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性的,个体的实践造成个体的感性世界,人类总体的实践造成了人类的生活世界;(3)最后,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实践活动。
(4)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核心内涵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考点4:简述审美需要。
答:(1)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考点5:简述审美需要的显著特征。
答:(1)生命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审美意象的五个基本特征

审美意象的五个基本特征
审美意象的荒诞性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方面指形象的荒诞 另一个方面指生活情理的荒诞 形象的荒诞: 刑天;孙悟空;丙崽 卡尔维诺《分成两半的子爵》、《不存在的骑士》 情理的荒诞 安房直子《小狐狸的窗户》 尤奈斯库《犀牛》 贝克特《等待戈多》
审美意象的五个基本特征
(四)思维特征:抽象思维的参与
意象鉴赏是从具象还原到抽象的审美求解过程,需不断思考和追问:what?Why?
加缪:一个象征实际说出的东西,总要比他有意表达的东西要多 马拉美:诗应当永远是一个谜,好的意象,总有无数个谜底使人难以解答 李商隐《锦瑟》 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和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在某些理性观念 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审美意象的五个基本特征
2020-xx-xx
目录
CONTENTS
-
1
(一)本质特征:哲理性
பைடு நூலகம்
2
(二)表现特征:象征性
3
(三)形象特征:荒诞性
4
(四)思维特征:抽象思维的参与
5
(五)鉴赏特征:求解性和多义性
审美意象的五个基本特征
(一)本质特征:哲理性
哲理性审美意象是一种"表意之象",这种表意之象所表达的意义,本质上是人们对世界、 人生的一种哲理性的思考。这构成了审美意象的第一个基本特征一—哲理性。进入20世纪 ,西方文学与哲学的联系更为密切,有的文学流派本身就是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审美意象的五个基本特征
存在主义者直接认为 "小说是哲学的艺术证明"。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家萨特的作品明 显受到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极大的影响。萨特的哲学观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 。所谓存在先于本质指人不受理智和社会的约束,没有固定的人性。萨特的文学是他 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图解,他的短篇小说《墙》就具有鲜明的哲理性
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2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3游戏说:首先由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来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加以发展完善。
其主旨在于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
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
4意象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
在这个阶段中,艺术意象进一步完善并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使艺术品最终得以生成。
这里的生产具有双重涵义: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又有工艺制作、生产的意思,这两种意思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
5审美活动的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6《崇高论》:是郎吉弩斯的美学著作,第一次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讨论,在书里面,对崇高的风格有探讨,并提出了“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7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感觉本身是社会化的产物,其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尤其大。
8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9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10审美态度: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

26.意象的生成: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两者合为一体就是意象。
(1)意象的生成是主体和客体在审美状态下交融的动态心理过程(2)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与想象起着重要作用,两者的结合可以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意象世界。
27.“悟”:(1)“悟”指的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2)主体在“悟”中终于克服了艺术品中符号与之间的矛盾,进而通过意象重建直接把握了其内在意蕴。
28.巫术说:(1)是20世纪一种关于艺术和审美发的理论,其主要依据是秦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
(2)这种学说认为巫术活动是孕育艺术的母体,人类最初的艺术因巫术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29.席勒的《美育书简》(1)席勒的《美育书简》是西方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在这部著作中,席勒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
26、审美意识:(1)审美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
(2)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等。
27、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1)这是西方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标志着作为审美邢台的诞生。
(1分)(2)罗森克兰兹把丑和美并列起来,认为丑不仅是美的陪衬物,而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2分)28、审美理解的多义性:审美对象的意义不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是通过感性形象暗示出来的。
对审美对象的理解不能通过逻辑推理.而必须通过直观来把握,因此其意义就显得含蓄而丰富。
29、以道制欲:“以道制欲”是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重要主张。
(1分)所谓“道”,是指感性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原则,指“理”。
(1分)美育就是通过生命的原则去驾驭人的感性欲望,从中实现对人的感化。
26.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时间中,不同的审美样态在与主题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2分)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
审美的特点

审美的特点
所谓审美,是指人们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感受、体验、鉴赏而对其作出的美丑评价。
审美的过程,就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探求事物真理的过程。
审美通常有“五性”:一是共通性。
象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红花绿叶等,古今中外都称之为美。
二是时代性。
美产生于社会实践之中。
社会发展了,审美标准也随之发展和变化。
尽管这种发展有继承性,但是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都会打上鲜明的时代标志,显示其时代特征。
比如,远古时代狩猎时期的人们,崇尚纹身,喜欢在身上刺上自己捕获的猎物,以显示自己的智慧、力量和勇气,认为是美的,但是,现代人认为,纹身粗鲁、野蛮,不但不美,反而是丑恶和愚昧的。
三是民族性。
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气质等因素的长期影响,不同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在审美判断中往往会出现显著的差别。
比如,大多数人认为苗条是美的,但在太平洋岛国瑙鲁,却认为人越胖越美,以肥胖程度来作为审美的标准。
四是个体性。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受时代、阶级、民族的影响和制约,还受个人特定的生活环境、社会阅历以及个人气质、性格、能力、趣味等素质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审美的个性差异性。
比如,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则喜欢美术;大多数喜好阅读欣赏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作品,有些人却喜欢欣赏低级趣味的东西。
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五是集团性。
在不同的社会集团中,由于各自
的社会职能、作用和要求不同,就形成了具有集团特色的审美标准。
比如,大学生青年群体强调自我,追求个性,穿着打扮五颜六色,把自由浪漫当作美。
浅析审美体验的几点特性

艺术论坛2014/3++TEXT/王琴慧浅析审美体验的几点特性审美是人的高级精神活动之一,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从内容上看,包括观察美、体验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等方面。
美术的核心本质是审美。
人是自然界的高级动物,真正懂得审美的只有人类。
当人们在活动状态时,由于主体所处的时间、地点、心境等条件的不同,加之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主体自身对世界对象的感受、想象和理解不同,从而产生一种动态的心理活动过程,这就是审美体验。
这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在审美构成过程中的活跃、剧烈、深层的审美感受。
在此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所感知的除了客观对象所体现的自在属性外,还透露出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内容。
一、审美体验是审美主体的必然属性人们都追求美,审美体验是客观对象的必然属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到过:“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
”【1】这里所描述的小小举动,曾经可能都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发生过。
在汉乐府《陌上桑》中,描述了“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几个审美主体面对罗敷这位美貌女子,产生了不同的美感体验。
这一故事表明,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依照自己特定的心境和身份、地位对客观事物的美作出反应,产生想象和理解,从而体验到美的感受。
可见,审美体验是一种共通的心理变化过程,它是审美主体的必然属性。
二、审美体验的特性审美体验是审美动态心理过程中的深层结构,它具有独特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一)主体参与性体验必须是主体的自身参与,体验离不开人本身的亲自参与和实践感悟。
审美体验要求人全身心的投入而不能靠天马行空的想象来完成。
审美体验是主体观察美、体验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
人们在审美体验中,必须积极调动自身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和审美修养等各方面的因素,这是主体自身的独特感受。
在《画说》中讲述了画家曾云巢细心观察草虫的情景:“某自少时取草虫,笼而观之。
审美感兴的特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无功利性

第三节 审美感性的定性分析
审美感兴的特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无功利性、直觉性、 创造性、超越性和愉悦性。
一、审美感兴的无功利性
1、观察事物有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理论的态度和审美的
态度。其中只有审美的态度才是无功利的。
2、
审美无功利性的主客观状况
A、客观:客观事物成为审美对象必须是虚幻的、非实用的
和伪陈述的
B、
主观:要求主体与客体之间不能有功利和认知的关系。C、
在无牵挂中获得自由的境界
结合康德的审美无功利与《庄子·列御寇》讲解
二、审美感兴的直觉性
1、审美直觉的基本特征
A、以感性形式存在,不依赖抽象概念,最终成果也不以
概念的方式表达
B、
审美直觉具有直接性和整体性
C、审
美直觉具有情感体验性和模糊性
2、审美直觉与理性的关系
三、审美感兴的创造性
1、这种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 感性世界的发现上。审美发 现就是一种创造。以海德格 尔的观点看,发现就是从 “大地”让“世界”呈现, 为之赋予意义。
2、审美想象的创造性。想像 本身就是在构造形象,不管 是接受中的想像还是创造中 的想像,它都需要主体创造 出一系列的形象,参与审美 感兴的过程。
五、审美感兴的愉悦性
1、审美感兴与生理快感的关系
2、审美愉悦性的情感色调是复杂的,多彩的和丰厚的
3、审美愉悦包括了两个层次:A、审美意象层。在这个层次 要求主客观之间的交融并行,在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境界 中获得愉悦;B审美意境层。这是更高的层面,是对于象外 之境的领悟后获得的超然,平和的高层次愉悦感。
c在无牵挂中获得自由的境界结合康德的审美无功利与庄子列御寇讲解一审美感兴的无功利性1审美直觉的基本特征1审美直觉的基本特征a以感性形式存在不依赖抽象概念最终成果也不以概念的方式表达美直觉具有情感体验性和模糊性二审美感兴的直觉性2审美直觉与理性的关系审美直觉虽然区别于概念的逻辑思维但是它仍然可以把握对象的内在意蕴
美感特征新探

应该说, 黑格尔为我们认识美感的精神性的特征及其成 因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但是, 还是没有很好地解决它为什么能 够给我们带来精神性的愉悦这个问题。
对这个问题, 蒋孔阳先生在《美学新论》中依据马克思关 于“ 美 是 人 的 本 质 力 量 的 对 象 化 ”的 观 点 做 出 了 科 学 的 解 释 : “如果说,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客 观对象上的自由显现, 那么, 美感则是这一本质力量得到对象 化或者自由显现之后, 我们对它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和评 价, 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与快感和幸福 感, 外物的形式符合了内心的结构之后所产生的和谐感, 暂时 摆脱了物质的束缚之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因此, 美感的 内 容 包 括 了 满 足 感 、愉 快 感 、幸 福 感 、和 谐 感 和 自 由 感 。 ”
联系蒋孔阳先生关于“美在创造中”这个命题, 我们可以 看出蒋孔阳先生对美感特征的认识的特色: 第一, 美感形成于 创造美的同时, 美和美感都是创造的结果, 是“人的本质力量 对象化”的结果; 第二, 美感是一种综合了满足感、愉快感、幸 福感、和谐感和自由感的精神享受。这样, 蒋孔阳先生就把美 感精神的愉悦性的特征及其原因科学地揭示出来了。
3审美感兴

“感”的基本含义
第一,‚格也,触也‛,就是指人的第一信号 系统对外物的感知;第二,‚感者,动人心也‛。 感与‚撼‛通,感就是心有所动。这两层含义合起 来,就是‚感动‛。生理的感知觉信息能引起直接 的心理反应,这种身——心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除 了有某种自然基础以外,应该还有文化熏陶的因素 在起作用。这样的‚感动‛是一种无需经过‚理解‛ 的同情,就是不必以理解作为中介,而直接与形、 色、声、温、力发生‚同情‛,或者说,直接由形、 色、声、温、力摇曳心旌,产生情感反应。
戎昱《江城秋秋》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 晁说之《偶题》 “夕阳能使山远近,秋色巧随人惨舒。” 许彦国《长夜吟》 “南邻灯火冷,三起愁夜永;北邻歌未 终,已惊初日红。不知昼夜谁主管,一 种春宵有长短。”
李清照三首咏梅词片段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 枝开遍未。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审 美 的 心 理 机 制 如 何 ?
1、审美心理机制与理性认知有何区别?
2、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有无区别?
3、审美愉悦与生理快感有无区别?
在美学史上,美学家常常用‚美感‛、 ‚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意 识‛、‚审美情感‛等概念来表示审美心理 学的基本课题。我们认为,这些常用的概念 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美感‛一般是 指和谐感和喜悦感。而实际的审美愉悦却并 不限于这种单一的情感色调;‚审美经验‛、 ‚审美感受‛等概念难以充分地反映审美心 理活动的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特征;‚审美意 识‛排除了审美心理中的无意识的话动; ‚审美情感‛排除了审美心理中的知觉、想 象、领悟等活动,因而都不能涵盖审美活动 的系统构成和心理机制。
岳 阳 楼 记
最先影响人的审美知觉的、就是审美客体的 感性质料。当我们乍一看见卢浮宫里的“米罗岛 的维纳斯”时,当我们猛地闻听《二泉映月》时, 当我们第一次看到俄罗斯巡回画派的油画原作时, 当我们初次看到米氏父子的山水画真迹时,我们 的第一印象,最初感觉,便是深深地为对象的质 料所刺激:白色大理石的优雅;二胡音质的悲怆; 油彩麻布的滞涩粗糙;水墨宣纸的淋漓絪缊。首 先影响我们的,无言地压迫我们并使我们立即无 意识地采取一种适当的感知态度的,就是作品 (或对象)的质料、体积、颜色、声音、速度、 硬度、光滑度„„等等,因为这些质料的物理属 性同意向着的审美主体接触时,其“活力内涵” 与人的生理力场产生同构对应,并终于激起我们 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经验。
审美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审美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篇:审美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审美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审美活动以一种审美(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劳动。
这里面又包括了两层意思:一是在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中,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
在这一创造过程中,人克服了完全受制于外部自然的被动性,真正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由于审美活动已经从物质的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它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不是隐藏在实用价值背后,而是已经在人类生活和劳动生产及其成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这时的审美价值将以特殊的形式成为衡量一切生活与生产劳动合理与否的重要尺度。
第三,在审美活动中,对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把握,更多是从感性形式方面进行的。
换句话说,审美活动从直观感性形式出发,始终不脱离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直观表象和情感体验形式。
但由于美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所以审美活动又总是同时伴有一定的理性内容,会在理性层面上引发人们的深入思索。
只是与那种一般认识活动不同,审美活动中的理性内容并不以概念为中介,即不是以概念形式出现,而是以情感、想象为中介,以形象为载体。
正由于这样,审美活动才得以保持着自由的独立品格。
由于审美活动已经从物质的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它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不是隐藏在实用价值背后,而是已经在人类生活和劳动生产及其成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这时的审美价值将以特殊的形式成为衡量一切生活与生产劳动合理与否的重要尺度。
第三,在审美活动中,对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把握,更多是从感性形式方面进行的。
换句话说,审美活动从直观感性形式出发,始终不脱离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直观表象和情感体验形式。
但由于美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所以审美活动又总是同时伴有一定的理性内容,会在理性层面上引发人们的深入思索。
只是与那种一般认识活动不同,审美活动中的理性内容并不以概念为中介,即不是以概念形式出现,而是以情感、想象为中介,以形象为载体。
2021《美育基础》提分试题库及答案

2021《美育基础》提分试题库及答案试题1一、单项选择题.1.美育学是以美学和( B )的有机融合为主体的多种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A.心理学B.教育学C.伦理学D.艺术学2.《美育书简》的作者是( D )A.柏拉图B.黑格尔C.贺拉斯D.席勒3.在西方,“趣味”在美学家那里,主要指审美鉴赏力,即( B )A.情趣B.美感C.感悟D.感性。
4.健康人格是一种整体性的人格,对健康人格来说,人的诸种心理本能(感性和理性)处于种( C )的状态。
A.和谐B·平衡C·和谐平衡D·不稳定5 .“审美意象”是( A )A.客体的物象与主体的情意相融合的产物B.主体的人与客体的物相融合的产物C.客体在主体大脑中形成的表象D.主体的主观产物6.美育的自由性主要表现为( A )A.非强制性、自主性和超功利性B.直接性和易变性C.稳定性与和谐性D.形象性与愉悦性7.爱美的心理是( A )A.人类独有的B.人和动物共有的c.动物独有的D.人和猿类共有的8.具有范围广、信息量大、形式多样等特点,为整个人生美育工程提供了产阔的历史舞台的是( A )A.社会美育B.学校美育C.家庭美育D.大学美育9.“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指的是( A )A.审美实践B.审美创造C.审美理论修养D.艺术修养10.由于各人的生活经历、审美体验上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形,这是由自然美的( B )所致。
A.奇特性B.不确定性C.多变性D.天然性11.现实美指的是:( B )A.精神领域中的美B.现实事物中存在的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两类C.科学美和技术美的总和D.自然美12.“红杏枝头春意闹”“耳中见色、眼里闻声”的是审美知觉的( D )A.完形性B.主动性C.情感性D.互通性13.在原始社会,审美与人生的关系常常是( A ),而在文明社会,这种关系则常常是个性的。
A.共性的B.个性的C.双面性的D.多重性的14.生活质量主要是指( B )A.人们的物质丰富的程度B.人们的物质与文化需求的全面、综合满足程度与环境状况C.人们的精神需求满足的程度D.自我实现的程度15.美育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关系是( B )A.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将重心放在“物”之上,放在“有用性”之上B.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能够解决实用与审美有机结合的问题C.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人的创造力发展并无多大关系D.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人为物役的文明16.在学校美育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课程是( D )A.美学课B.美育课C.德育课D.音乐、书法、美术等艺术类课17.对于婴幼儿,施行美育的主要形式是( C )A.绘B.舞蹈C.游戏D.装饰18.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C )A.平行关系B.包含关系C.交叉关系D.以上都不是19.( D )是个体进行审美活动的参照系,它集中体现了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审美直觉的意义
只有在审美直觉中,感性世界(包括人的情感世界)才能 保持它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才能充分显是它的诗意的 光辉。从这一点出发可以获得马尔库塞所说的“诗意的解 放”。
2、对于宗教超越并不占优势的中国文化来讲,审美超越构 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对此 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3、哲学超越与审美超越的比较
哲学超越建基于理性的基础上,是人对自身的理性力量 的确证,从而获得超越。哲学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的, 而审美是建立在感受,体会的基础上,是体会万物,与道 同游,甚至化身于道,获得根本的超越和自由。
第三节 审美感性的定性分析
审美感兴的特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无功利性、直觉性、 创造性、超越性和愉悦性。
一、审美感兴的无功利性
1、观察事物有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理论的态度和审美的
态度。其中只有审美的态度才是无功利的。
2、
审美无功利性的主客观状况
A、客观:客观事物成为审美对象必须是虚幻的、非实用的
和伪陈述的
莫 奈 《 伦 敦 雾 》
画上伦敦的雾是紫红色的,这是 莫奈的发现,在这之前生活在伦敦的 成千上万的人谁也没有看见这种紫红 色的雾。
四、审美感性的超越性
1、人的具有超越愿望的。人处在必然性和自由意志的矛盾 中。这样的悲剧性使得人希望获得超越。这种超越包含了三 种主要的精神形态:宗教、哲学和审美
宗教超越和审美超越的比较
三、审美感兴的创造性
1、这种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 感性世界的发现上。审美发 现就是一种创造。以海德格 尔的观点看,发现就是从 “大地”让“世界”呈现, 为之赋予意义。
2、审美想象的创造性。想像 本身就是在构造形象,不管 是接受中的想像还是创造中 的想像,它都需要主体创造 出一系列的形象,参与审美 感兴的过程。
B、
主观:要求主体与客体之间不能有功利和认知的关系与《庄子·列御寇》讲解
二、审美感兴的直觉性
1、审美直觉的基本特征
A、以感性形式存在,不依赖抽象概念,最终成果也不以
概念的方式表达
B、
审美直觉具有直接性和整体性
C、审
美直觉具有情感体验性和模糊性
2、审美直觉与理性的关系
五、审美感兴的愉悦性
1、审美感兴与生理快感的关系
2、审美愉悦性的情感色调是复杂的,多彩的和丰厚的
3、审美愉悦包括了两个层次:A、审美意象层。在这个层次 要求主客观之间的交融并行,在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境界 中获得愉悦;B审美意境层。这是更高的层面,是对于象外 之境的领悟后获得的超然,平和的高层次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