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延安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

2.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超越个人对故土的感情,是一种“大我”的革命情怀。

2.深度感知“信天游”的语言特色,理解并运用“比兴”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它是一座北国边塞之城,它是一方热烈而又神秘的黄土地,既有壮丽的历史画卷,也有光照日月的红色经典。如果说有哪一个地方,可以作为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灵朝圣之地,那这个地方不能是北京,不能是上海,也不能是广州、深圳,它最应该是延安。

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学习一首关于延安的政治抒情诗《回延安》,作者贺敬之。

二、资料链接

1.延安精神光耀千秋

革命的延安:延安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领导并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青年抗日救亡运动:从抗日战争起,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大生产运动:由于国民党的封锁,毛主席号召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2.诗人与延安

战时的延安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诗人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1940年,16岁的他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成长、学习工作了6年,之后奔赴新的战场。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三、教学活动

活动一:一读诗歌,显韵味

这首诗情感浓烈,深切动人,极度欢乐的字里行间渗出生活的气息和乡土的美感。

——臧克家谈《回延安》

1.读准口语化的读音。

挡住了liǎo、登时dēngshi、糜子méizi西、树根gēn根gen、羊羔gāo 羔gao、白生shēng生sheng

2.读出动情处的重音。

3.读好特殊句的节奏。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活动二:二读诗歌,品美句

字句美丽、朴素,而又自然。

两行一节的小小诗句,它具有多么大的动人力量,它的内涵多么丰富啊!

——臧克家谈《回延安》

1.语言美,品不尽。

读出激情、恩情、盛情、喜情、豪情……

品味比喻之妙、拟人之美、排比之势、夸张之奇……

请用以下句式说话:

我喜爱这两句,你听_____,它______,生动地写出了_____,从而表现了作者_____的情感。

预设引导:

①比兴。如第二部分中运用比兴、排比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②排比。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给延安人民的财富。

2.何谓“比兴”。

比:是比喻,形象生动,情感深挚。

兴:是先说其他事物,引来要说的事物。也就是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

例:

①运动场上彩旗飘,体育健儿真英豪。(上句发端,营造氛围,引出下句要说的事物)

②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上下句关系切近,兼有发端与比喻双重作用)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上下句关系切近,兼有发端与比喻双重作用)

3.信天游,民俗风。

这首诗歌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展示了浓郁的陕北民俗风情。

“信天游”,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小曲子”,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扣人心弦,回肠荡气,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信天游”的产生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陕北地处高原,过去交通不便,生产全靠脚夫牵着驴骡驮运,脚夫们长期走在寂寞的山水沟壑间,便以歌唱自娱,这就是“信天游”的由来。随时间的迁移,成为了陕北人表情达意的民歌。它还渗透进陕北人的日常生活: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年节用歌声来庆祝,婚嫁用歌声来助兴。

无论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还是外来的异乡人,都会被这淳朴炽烈的歌声所吸引,也正因为如此,贺敬之的《回延安》一经诞生就引起轰动,成为传世的经典。

活动三:三读诗歌,赏特色

诗人对延安的生活太熟悉,对信天游的调子太热爱,受到的影响太深厚,不求深而自深,不雕琢而佳句自来碰手。

——臧克家谈《回延安》

1.民歌味,陕北情。

请赏读信天游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说说它与《回延安》的相似之处。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