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卡夫卡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卡夫卡对余华创作的影响引言:卡夫卡和余华都是荒诞派的作家,在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卡夫卡是现代主义小说家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在他的作品中以各种荒诞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又一个现代人的困境;同时在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作品中也充满了荒诞离奇的风格。
在外国作品逐渐被译到中国,余华接触到卡夫卡的作品后也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巨大影响,本文大致通过两者作品的比较,来展示卡夫卡对余华作品的影响,加深对他们的认识及用正确的眼光看待文化交流。
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人,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其作品很有深意地抒发了他愤世嫉俗的决心和勇气,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
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余华,中国当代作家,生于浙江杭州。
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
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
余华的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
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
卡夫卡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当中国人还不知道有卡夫卡这个人的时候,卡夫卡已经在研读中国文化,这为卡夫卡在中国的译介提供了先天因素。
后来卡夫卡的作品被一批优秀的英语和德语翻译者介绍和大量译入中国,其中《卡夫卡全集》是一部收集卡夫卡作品最全面的中文翻译作品,这些翻译作品的出版为卡夫卡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余华就是受到卡夫卡影响的作家之一。
在余华的文学生涯中,深受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影响,余华在迷恋川端康成数年后感到苦闷、迷惘、感到自己的灵魂越来越闭塞的时刻,余华在1986年的一个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了卡夫卡,使他摆脱了束缚,获得了艺术上的新生。
卡夫卡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以余华的接受与超越为例

卡夫卡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以余华的接受与超越为例发布时间:2021-07-07T09:41:13.19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作者:王菁[导读] 自卡夫卡的作品介绍、译介到中国以来,其作品中反常规的描写、怪谬吸引了一批中国作家,同样也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王菁西北师范大学 730000【摘要】自卡夫卡的作品介绍、译介到中国以来,其作品中反常规的描写、怪谬吸引了一批中国作家,同样也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因此本文以余华为例,探讨卡夫卡对于余华创作艺术特征的影响,从创作思想和叙事模式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一方面。
余华虽受到了卡夫卡的影响改变了其创作风格,但是两者的寓言系统则是有明显不同,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余华在接受卡夫卡作品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造性的叛逆,以及两者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卡夫卡;余华;比较研究1.引言弗兰茨·卡夫卡作为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公认为“现代文学之父”。
卡夫卡的作品表现了一个充满想象的奇妙世界,他善用荒诞、象征、变形的手法,不仅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同样对存在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诗歌、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乃至“新小说”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卡夫卡的作品是文学史上一个难以超越的经典,因为其极大的包容性和深刻性掀起了世界各地研究卡夫卡的热潮,在我国新时期文坛上也出现了卡夫卡热潮。
他本人不光对中国文化怀有浓厚兴趣,因此有中国题材的短篇小说,他的作品同样对我国新时期小说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甚至有学者认为在新时期小说中,“几乎所有描写变形、怪谬、反常规、超日常经验的小说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卡夫卡有关”(吴亮,1986)。
受他影响的中国当代作家包括宗璞、余华、格非、马原、残雪、蒋子丹等。
如果说宗璞借鉴了卡夫卡的现代派技巧,残雪对卡夫卡的接受更多的是基于天性的契合,基于心理上、情感上、精神上的亲合性,而对于余华而言,则是解放了他的思想。
卡夫卡对新时期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

改革 开 放 的 春 风 吹 拂 着 整 个 中 国 的 文 化 事 业, 当代文 坛 展 现 出前 所 未 有 的 活力 。 由于 中 国 文学转 型期 的特 殊 背景 , 这 时期 的文 学 题材 多与 现实 主义相 结合 , 文学 形 式 多 样 。卡 夫 卡是 现代 派先 驱 的代 表 人物 , 其 荒诞 的创作 手法 、 先锋 派处
仅仅 是借鉴 , 而不 是 全 盘 照 搬 。虽 然 在 变 形异 化
白文 学是创 造 。何 谓创 造 ? 即造 出前所 未 有 的世
界, 文学从 你 笔下 开始 。而其荒 唐变幻 , 又是绝 对
的真 实 。在 文革 中 , 许 多人 不是 一觉醒 来 , 就变 成 牛鬼 蛇神 了 吗 ? ” … 随 后 宗 璞 创 作 的 小 说 都 或 多 或少有 着 卡 夫 卡 创 作 手 法 的影 子 , 例 如小 说 《 我
. ’
第2 5卷 第 2期
2 0 1 5年 6月
武汉 冶金 管 理干部 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WU H A N M E T A L L U R G I C L A M A N A G E R ’ S I N S T I T U T E
V o 1 . 2 5 N o . 2
种 离奇 、 匪夷 所思 的事 件 , 可笑 的场 景却 将文 革时 期 的残 酷表 现 得 那样 精 准 。在 荒 诞 的世 界 里 , 只
有背 着蜗 牛壳爬 行 的懦 弱 者 才 是 真 的 勇士 , 与文
卡夫卡对中国的影响

卡夫卡对中国的影响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语小说家。
弗兰兹·卡夫卡文笔明净、想像奇诡,寓言体的小说形式,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使他和乔伊斯、普鲁斯特一起被尊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三大师。
甚至被称为“现代的莎士比亚”。
与此同时,他也是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西方作家之一。
卡夫卡运用荒诞、变形的手法,表达孤独、异化、绝望、焦虑的主题,给中国作家以很大的启迪。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向往明天却又看不到出路。
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俨然成为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这种情感往往受到人们的排斥和误解。
但十年“文革”带给人的梦庵般的感觉使许多人看到甚至亲身感受到卡夫卡作品中的那种充满荒诞感的残酷世界,感受到那种孤独、异化、绝望、焦虑的心绪变化。
这种真实的经历,使以表现荒诞著称的卡夫卡引起了中国作家的共鸣。
因此,他的著作被大量翻译过来。
有人甚至断言,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几乎所有描写变形、乖谬、反常规、超日常经验的小说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卡夫卡有关”,特别是表现在他作品中的荒诞意识,引起了中国新时期许多作家的共鸣,同时,其创作中变形、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也使中国的同行深受启发。
十年动乱使人们仿佛经历了一场噩梦,梦醒之后突然发现过去的一切是如此残酷的荒诞和令人啼笑皆非的痛苦,因而卡夫卡对荒诞令人触目惊心的把握使他们找到了表达荒诞性的即成方式。
在这一时期受卡夫卡的影响比较明显的作家有:宗璞、王蒙、谌容、刘索拉、残雪、韩少功、余华、王朔、铁凝、莫言等。
一、卡夫卡的超现实主义怪诞笔法对中国新时期的“伤痕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写作方式上的解放)。
中国不少作家从他的《变形记》中得到了有益的启迪,可以明显地看到宗璞的《我是谁》就是受了卡夫卡的《变形记》的影响构思出来的。
《我是谁》写的是‘文革’期间爱国知识分子韦弥在本人被诬蔑为特务、丈夫自杀身亡的情况下,精神发生裂变,搞不清自己的身份归属,在幻觉中变成一只爬行虫子。
卡夫卡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卡 间接地影 响 了莫 言 ? 当然 , 卡夫 卡 并 非 只是 通
过 马尔克 斯 间接 地 影 响 了莫 言 , 他也 直接 地 影 响 了 莫言 的创作 观 念 和 手 法 , 这 在 莫 言 日后 的 文字
中也 有所 记 载 。事 实 上 , 卡 夫 卡 对 中国 当代 作 家
义思潮 涌人 中国的直 接呼应 , 而 寻 根 文 学 则 是
们 每 个人 , 不 仅仅 是作 家 而 已。 ” [ 3 ] 卡夫 卡对 中 国文学 的影 响 , 主 要 发 生 在 当 代 ①, 准确地说是 1 9 7 9年 之 后 。在 此 之 前 , 中 国 读 者 对卡 夫卡 是 比较 陌生 的 。 以笔者所 看 到 的材 料来看 , 中 国最早 提及 卡 夫卡 名字 的是 沈雁 冰 , 他
而正是这种炼狱般的受难历程为人类穿越难以承受的黑暗境域提供了标识与卡夫卡一样鲁迅深切地感受到了存在的不真实感也就是荒谬感两者都遇到了言说的困难言说写作所面临的文化前提不尽相同但它们各自的言说方式对于既定语言系统的否定瓦解的意向却颇为一致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r na l o f Ca pi t a l No r ma l Uni v e r s i t y
彩。 ” [ 1 ] ( p . 5 3 ) 作 为 魔 幻 现 实 主 义 的 最 重 要 的 作 家, 同时也是 对 当代 中 国文 学影 响最 大 的作家 , 哥
伦 比亚 的加 西亚 ・ 马 尔 克斯 对 莫 言 的 影 响 和启 示 自然是 不 容 忽 视 的。 “ 先 锋 派 文 学 是 西 方 现 代 主
位 给 卡夫 卡 。多年 来卡 夫卡 一直 成为 一些 作家 的 热 门话 题 , 他 被 视 为 是 现代 派 的第 一 个 大 师 。他 的作 品使 我们 了解 到西 方文 学 中对人 性 的认识 已 达到 怎样 的深 度 。不仅 上帝 死 了 , 自己也 死 了 , 不
卡夫卡创作的成熟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卡夫卡创作的成熟与中国文化的关联作者:邵泽鹏来源:《世界文化》2020年第09期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初入小说世界,就将中国文化纳入了笔下。
以其现存小说中创作最早的作品,初稿大概创作于1903年—1904年冬天的小说《一次战斗纪实》为例,这部与中国文化具有明显关联的小说,既描写了典型的东方人形象,也描写了以中国轿子以及皮影为原型的担架、黄色棉纸剪影。
但此时卡夫卡涉及中国文化的描写,仅仅是摹写中国人、物的外形,直到1912年之后,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核才真正融入卡夫卡的小说。
从此,卡夫卡的中国描写也就由形似转为神似,同时,其“卡夫卡式”的小说风格也走向成熟。
《芥子园画传》《中國绘画》中国文化对于卡夫卡的影响在这一年从肤浅走向深刻,既是出于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1912年是一个新的起点——由封建帝国走向共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政治上的变革加速了中国文化的外传。
例如,意大利汉学家佩初兹正是在这一年将《芥子园画传初集》卷一翻译成法文,并对其作注释评述,分三期(第1期到第3期)刊载于由法国汉学家考狄、沙畹主编的著名汉学刊物《通报》(T’ oung Pao)第十三卷。
佩初兹将中国道家哲学思想引入到对《芥子园画传》的阐释中,表现出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刻理解。
同年,佩初兹凭借《中国绘画》(Les Peintres Chinois)一书获得儒莲奖。
早期的西方汉学多关注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历史,在中国器物史、考据学,以及语言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却忽视了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研究。
《中国绘画》等作品的问世,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精神提供了帮助。
早就在描写中国的卡夫卡直到这一阶段才真正开始领略中国文化精神并将其融入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卡夫卡而言,1912年具有超乎寻常的意义。
当年夏天,他与挚友马克斯·布罗德同游德国魏玛。
回到布拉格后,8月13日,在布罗德家,卡夫卡认识了一度成为其恋人,并与其两次订婚的菲莉斯·鲍威尔。
新中国60年卡夫卡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_曾艳兵

自此以后,卡夫卡小说的译文在各大杂志一发而不可收 。1980 年 《十月 》 ( 第 5 期 ) 杂志 》 。1980 年 《外国 又发表了由叶廷芳翻译的 《饥饿艺术家》 及 《略论卡夫卡及其 〈饥饿艺术家 〉 。 文艺》 ( 第 2 期) 发表了卡夫卡的短篇小说 《绝食艺人 》 和 《歌手约瑟芬, 或耗子似的听众 》 1981 年初 《外国文学》 发表了卡夫卡的四个短篇 : 《判决 》 、 《乡村医生》 、 《法律门前 》 和 《流 。长篇小说 《城堡》 ( 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 年版 ) 和 《审判 》 ( 钱满素译, 氓集团》 , 《美国 》 也发表了选译的第 1 章和第 5 章。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 很快就出了单行本 1983 年在卡夫卡诞生 100 周年时 , 《外国文艺 》 ( 第 4 期 ) 刊有 “卡夫卡小说特辑 ” , 它包括: 《万里长城建造时 》 、《地洞 》 、《致科学院的报告》 。同年 《外国文学季刊 》 发表了卡夫卡的三个 : 《司炉 》 、《乡村教师 》 、《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 。1985 年孙坤荣选编的 《卡夫卡短篇小说 短篇 选》 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印数 9001 册。两年后第二次印刷,加印了 6700 册。这个选集收录 了卡夫卡的 20 个短篇,卡夫卡的重要短篇小说几乎都被收录在内 。 孙坤荣在 《译本序 》 中肯定 : 了卡夫卡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 · 卡夫卡和爱尔兰的詹姆斯 · 乔伊 ” 但同时他又指出 : “我 斯、法国的马赛尔·普鲁斯特一起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 。 们承认,卡夫卡的小说对于我们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能够帮助我们深刻地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非人化的腐朽一面。但是,卡夫卡在所有作品中所宣扬或流露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 ,显然与社会
卡夫卡与中国先锋小说现代意识的呈现

2018年5月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May.2018第36卷第3期Humanities&SocialSciencesJournalofHainanUniversityVol.36No.3卡夫卡与中国先锋小说现代意识的呈现罗㊀璠ꎬ雷浩泽(1.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ꎬ海南海口571158)[摘㊀要]在对卡夫卡文学的接受中ꎬ中国先锋小说不仅扩大了生活的表现范畴ꎬ也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ꎬ使文学创作具有了更多的表现方式ꎮ其中ꎬ最具价值的内核乃在对卡夫卡小说的继承与发展中ꎬ中国先锋小说具有了自身的现代意识ꎮ这种现代意识主要表现在对艺术形式感的关注㊁写作意识的自觉呈现㊁荒诞意识的弥漫等三个方面ꎮ[关键词]卡夫卡ꎻ先锋小说ꎻ现代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7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4-1710(2018)04-0135-07[收稿日期]2018-01-0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ZW024)[作者简介]罗璠(1966-)ꎬ男ꎬ湖南益阳人ꎬ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ꎬ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中外文艺思潮研究ꎮ①㊀宗璞:«独创性艺术的魅力»ꎬ«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1期ꎬ第117页ꎮ从中国先锋小说来看ꎬ卡夫卡文学意识的影响是深远的ꎬ其中以残雪㊁蒋子丹㊁宗璞㊁余华㊁张辛欣㊁刘索拉等最为突出ꎮ他们在创作中借鉴卡夫卡以来的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叙事方法ꎬ不仅扩大了生活的表现范畴ꎬ也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ꎬ使文学创作具有了更多的表现方式ꎬ尤其在小说创作方面ꎬ让卡夫卡以来的现代小说叙事艺术变得极具中国性ꎮ其中ꎬ最具价值的内核ꎬ乃是对卡夫卡小说以来现代传统的继承与发展ꎬ在这种继承与发展中ꎬ残雪㊁蒋子丹㊁余华等作家的先锋小说具有了自身的现代意识ꎬ这种现代意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呈现出来ꎮ一㊁对艺术形式感的关注1979年ꎬ卡夫卡作品在大陆的公开出版ꎬ催发了中国作家对艺术形式感的思考与探索ꎮ中国最早表明卡夫卡小说为自己的创作开启了 形式之门 的作家是宗璞ꎮ作家曾说ꎬ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ꎬ她所在单位要求对卡夫卡等作家的作品进行批判ꎮ因为批判ꎬ需要阅读ꎬ但是ꎬ在阅读中ꎬ卡夫卡作品的艺术魅力不仅让她忘了 批判 的重任ꎬ反而打开了令她多年之后吃惊的另一个世界ꎮ她曾说: 从卡夫卡那里得到的是一种抽象的㊁或者是原则性的影响ꎬ我吃惊于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ꎬ更明白文学是创造ꎮ何谓创造?即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世界ꎮ ①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ꎬ在荒诞的岁月ꎬ作家并没有随荒诞一起沉沦ꎬ反而在优秀艺术作品的感召下ꎬ体悟到了创造性小说艺术 精神的形式 (残雪语)的召唤ꎮ这种精神的形式就是艺术形式感的表现ꎬ表现为艺术作品里那种抽象的形式结构对审美主体所引起的感受ꎮ就绘画来说ꎬ这种形式感是构成画面的线条㊁色彩和由它们所组成的形式本身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ꎬ即所谓形式美所具有的感染力ꎻ就文学来说ꎬ主要包括文学语言㊁意象㊁情调ꎬ叙事方法㊁文体㊁结构等审美特性ꎻ就宗璞来说ꎬ那就是 小说原来可以这么写 ꎮ而 这么写 的内涵宗璞虽然语焉不详ꎬ但从她新时期以来的创作成果和她的创作随感来看ꎬ可以发现 这么写 的精神内涵ꎮ宗璞曾在一篇论文中写道: 我的作品可以分为两大类ꎬ一类是根据生活反映现实的写实主义手法ꎬ我称为 外观手法 ꎬ也就是现在说的再现ꎮ 另一类是 内观手法 ꎬ就是透过现实的外壳去写本质ꎬ虽531然荒诞不经ꎬ但求神似ꎬ相当于现在说的表现ꎮ 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写的是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ꎬ可是在精神上是那样准确ꎬ 这一点给我以启发ꎮ ①现实中不可能ꎬ精神上却准确ꎬ这实际上就是米兰 昆德拉所说的 小说的艺术 ꎮ艺术的创造者是一个发现者ꎬ他关注的是艺术的形式ꎮ按米兰 昆德拉的话说: 小说家对自己的想法不太在乎ꎮ他是一个发现者ꎬ他在摸索中试图揭示存在的不为人知的一面ꎮ他并不迷恋自己的声音ꎬ而是关注他所追求的一种形式ꎬ只有那些符合他梦想的苛求的形式才属于他的作品ꎮ ②这种卡夫卡式的文学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宗璞«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作品中ꎮ在小说«蜗居»中ꎬ 我 作为一只 蜗牛 ꎬ无望地在令人窒息的黑暗中寻找着自己的家园ꎬ而 我 却不知道这个家是否真正存在过ꎮ叙述者以蜗牛之眼ꎬ上天入地看到了各种变形的人物和荒诞的人世景象ꎬ来呈现具有深厚历史意味的中国式荒诞意象ꎮ小说«泥沼中的头颅»告诉读者ꎬ虽然 头颅 身陷囹圄ꎬ但仍然执著地追求真理ꎬ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ꎮ«我是谁»是宗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ꎬ它讲述了 文革 时期一位具有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怎样被残酷现实完全 异化 的故事ꎮ主人公韦弥在丈夫被迫自杀身亡后ꎬ患上了精神分裂症ꎬ在幻觉中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可怜的虫子ꎮ从宗璞的这三篇小说来看ꎬ作者可谓在卡夫卡的 启发 下ꎬ用 内观手法 ꎬ采用变形的形式ꎬ表达了荒诞㊁异化的主题ꎬ 卡夫卡 的痕迹相当明显ꎮ但 形式感 的本质特征在其先锋性ꎬ即每个独特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不可模仿的声音ꎮ宗璞的成功之处在于ꎬ在接受卡夫卡时不是一味模仿ꎬ而是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自身对历史与现实境遇的体悟对之进行了过滤ꎬ从而表现出自身创作的创造性特征ꎮ有评论者针对卡夫卡的绝望和宗璞的绝望本质进行了区别和分析ꎬ文章认为 对卡夫卡来说ꎬ绝望是他所面对的生存困境ꎬ这种绝望具有形而上的意味ꎬ是一种精神上的㊁超现实的绝望ꎬ是由卡夫卡的悲观主义哲学所决定的ꎬ它源自西方传统基督教价值观念的解体ꎬ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机械文明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㊁隔绝等ꎮ因而ꎬ与卡夫卡的绝望紧密相联的是彻底的幻灭㊁孤独和寂寞ꎮ 在宗璞笔下ꎬ韦弥的悲剧有着具体的㊁特定的社会原因ꎬ是特定历史时期造成的ꎮ 韦弥的死是对疯狂时代的控诉ꎬ是扼住生命咽喉的抗争和呐喊ꎮ在 我是谁 那撕心裂肺的绝望感中ꎬ分明充满着 觉醒和信心 ꎬ他让人在凛冽的寒风中ꎬ满怀着对春天的希冀ꎬ去眺望黎明的曙光ꎮ ③从这段评析可以看出ꎬ宗璞在对卡夫卡接受的过程中ꎬ既是一种形式借鉴的剥离ꎬ也是一种形式内蕴的充溢与创造ꎮ故 形式感之新就不仅是形式之新ꎬ也是思想观念之新ꎬ形式感不仅在于体现出一种形式张力ꎬ也在于能体现出艺术创造精神及思维的溢涨ꎮ ④这种创造精神和思维的溢涨在余华那里表现得更为鲜明ꎮ在余华的小说中ꎬ 死亡 命运 欲望 和 灾难 等符码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话语系统ꎬ这种寓言化的形式系统ꎬ被余华称为 虚伪 的形式ꎮ作家说: 当我发现以往那种就事记事的写作态度只能导致表现的真实以后ꎬ我就必须去寻找新的表达方式ꎮ寻找的结果ꎬ使我不再忠诚所描绘事物的形态ꎬ我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ꎮ这种形式背离了现实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ꎬ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ꎮ ⑤这种背离逻辑接近真实的情形无疑与卡夫卡的文学传统是遥相呼应的ꎮ卡夫卡 整体荒诞㊁细节真实 的形式结构给余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强劲的冲力ꎬ他曾对这种冲击进行过详尽而兴奋的描述:一个夜晚读到了«乡村医生»ꎮ那部短篇使我大吃一惊ꎬ事情就是这样简单ꎬ在我即将沦为文学迷信的殉葬品时ꎬ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下拯救了我ꎮ我把这理解成命运的一次恩赐ꎮ«乡村医生»让我感到作家在面对形式时可以是自由自在的ꎬ形式似乎是无政府主义的ꎬ作家没有必要依赖一种直接的㊁既定的观念去理解形式ꎮ在某种意义上说ꎬ作家完全可以依据自己心6312018年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①②③④⑤施叔青:«又古典又现代:与大陆作家宗璞对话»ꎬ«人民文学»1988年第10期ꎬ第107页ꎮ米兰 昆德拉:«小说的艺术»ꎬ董强译ꎬ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ꎬ第52页ꎮ姜智芹:«影响与接受»ꎬ«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ꎬ第70页ꎮ张学昕:«20世纪中国作家的形式感纪纲»ꎬ«北方论坛»2001年第4期ꎬ第89页ꎮ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ꎬ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ꎬ第60页ꎮ情是否愉快来决定形式是否愉悦ꎮ在我想象力和情绪力日益枯竭的时候ꎬ卡夫卡解放了我ꎮ ①在余华这里ꎬ卡夫卡深邃的思想㊁怪诞的风格和孤独的气质不只是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影响着他ꎬ而且ꎬ这种精神在他的作品中被形式化了ꎮ以内容形式化的文化修辞式样给予了他启示和感召ꎬ通过«四月三日事件»«十八岁出门远行»«一九八六年»«往事与刑罚»等小说展示了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ꎬ这个世界与卡夫卡笔下那个变化无常的荒诞世界共同勾勒出了人类存在之图的恐怖与绝望之景ꎮ卡夫卡的作品以绝望的形式表现出了人类最黑暗的生存图景ꎮ绝望主题同样是中国先锋小说关注的重心ꎬ而余华被认为是最具卡夫卡绝望风格的中国作家ꎮ但是余华的绝望绝不是卡夫卡绝望风格的简单模仿ꎬ而是创造性的构建了余华特色的绝望形式ꎮ余华的绝望与卡夫卡对人类无可名状的生存体验的绝望不同ꎬ余华的绝望是建立在对人性残忍的绝望基础上ꎬ卡夫卡的绝望更多触及到人类最深刻的精神迷津ꎬ余华更多地在诉诸人类形而下的冲动ꎮ如果说卡夫卡小说的绝望形式是始终贯一的ꎬ余华的绝望却是线性发展的ꎮ在«世事如烟»«一九八六年»等小说中ꎬ余华感到了绝望的无可驾驭ꎬ在臆想中不断重复的凶兆㊁血腥及对征兆的印记ꎬ令他的小说带有某种令人生厌的模式化特征ꎮ但到了«许三观卖血记»ꎬ余华的叙述风格开始令人耳目一新ꎬ有批评者认为: 这部朴实无华的小说为现代小说的写作提出了形式诗学的新问题ꎮ其中最突出的是 重复 问题ꎮ 主人公 许三观在他一生的卖血生涯中ꎬ每在生活关键处都重复他简单㊁循环的生活内容ꎮ ②笔者认为ꎬ正是这种重复ꎬ让余华走出了早期单调的绝望风格ꎬ突显了在绝望的生存图景中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所具有的生存责任感和 西西弗 式的对绝望与荒诞的反抗意志ꎮ如离家出走的一乐在许三观的背上看到了胜利饭店的灯光ꎻ许三观用 嘴 为三个饥饿无比的儿子做红烧肉的幽默讲述ꎬ都表现了 在绝望的边缘总是有一种新的力量诞生ꎬ让人能够从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ꎮ ③在余华这里ꎬ通过 重复 找到了自己超越某种绝望的叙事方式ꎬ在卡夫卡式的对人类存在之图的描绘中ꎬ找到了对人类灵魂和精神的诗性表达ꎬ显示了小说形式的力量ꎮ二㊁写作意识的自觉呈现对形式的探索是在写作过程中展开的ꎬ写作是为了讲述ꎬ在讲述的方式中能呈现作者独特的审美特性ꎬ这种审美特性就是贝尔 有意味的形式 ꎮ先锋作家们对形式感的刻意追求是其写作意识的一种自行呈现ꎬ写作是作家的存在方式ꎮ在后人的叙述中ꎬ卡夫卡是一个羞怯㊁懦弱㊁奇瘦无比且特别畏惧异性与婚姻的男人ꎮ卡夫卡曾说: 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在摧毁一切障碍ꎮ在我的手杖上则是:一切障碍在摧毁我ꎮ ④对于卡夫卡来说ꎬ孤寂的内心世界在与现实的交媾中遭到了撕裂ꎮ作为一家保险公司的职员ꎬ让他看到了社会无处不在的悖理和恐怖ꎬ这些现象与他那个瘦小㊁正直㊁单弱㊁善良的心格格不入ꎬ甚至永不相容ꎮ为此ꎬ他感叹道: 这种生活是无法忍受的ꎬ而另一种生活又求之不到ꎮ ⑤所谓另一种生活ꎬ是卡夫卡心中的理想生活ꎬ而这种生活却求之不能ꎬ当内心遭遇到理想与现实这对矛盾体的撕裂时ꎬ表达内心的矛盾ꎬ就成为卡夫卡急不可待的内心渴望ꎮ在卡夫卡看来ꎬ解放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写作ꎬ对于一个内心走投无路的人来说ꎬ写作是一条通向内心暗昧和解放情绪的道路ꎮ一个被剥夺了生命自主权的人ꎬ惟一可做的就是梦想ꎮ卡夫卡曾对这种梦想做过如下描述: 我的梦的力量不让我睡觉ꎬ这些梦的光芒已照过我入睡前的清醒状态ꎮ在晚上和早晨ꎬ我对文学创作能力的意识是一望无际的ꎮ我感到自己完全放松了ꎬ直到我身心的最底层ꎬ只要我愿意ꎬ我可以从我内心深处把任何东西挖掘出来ꎮ ⑥对卡夫卡这种一望无际的写作意识ꎬ有论者认为 其实ꎬ卡夫731罗㊀璠等:卡夫卡与中国先锋小说现代意识的呈现①②③④⑤⑥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ꎬ第92页ꎮ张学昕:«20世纪中国作家的形式感纪纲»ꎬ第96页ꎮ姚岚:«余华对外国文学的创造性吸收»ꎬ«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3期ꎬ第57页ꎮ卡夫卡:«卡夫卡悖谬论集»ꎬ叶廷芳译ꎬ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ꎬ第131页ꎮ叶廷芳:«现代艺术的探险者»ꎬ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ꎬ第181页ꎮ卡夫卡:«卡夫卡文集(4)»ꎬ祝彦等译ꎬ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ꎬ第90页ꎮ卡只是在写作个人的历史ꎬ一直在坦白自己的命运ꎮ卡夫卡写作的意义在于彻底的自主性ꎮ ①这种彻底的自主性ꎬ按照米兰 昆德拉的说法就是: 弗兰茨 卡夫卡通过小说的彻底自主性ꎬ就我们人类的境遇(按它在我们这个时代所呈现出来的样子)说出了任何社会学或者政治学的思考都无法向我们说出的东西ꎮ ②从米兰 昆德拉的评述中ꎬ可以看到 卡夫卡手杖 和 巴尔扎克手杖 在深层意义上的交融性:在脆弱的表象和孤绝的处境中ꎬ障碍为卡夫卡的生存和写作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强度ꎮ所以卡夫卡说: 每个人都在斗争ꎬ可是我斗争得比其他人多ꎮ ③可以看出ꎬ卡夫卡表现了一种与世界不和解的决绝态度ꎬ卡夫卡的小说就是这种绝决态度的结果ꎮ卡夫卡的小说是他生命的一种表现方式ꎬ是一种可能性生活情境的某种呈现ꎬ这种写作意识交融于他的小说成为了现代主义文学弥足珍贵的遗产和传统ꎮ在余华的生命中ꎬ写作同样构成了理解文学及其与生活关系最为重要的概念ꎮ他认为ꎬ对于写作与叙述来说ꎬ两者关联却又不同ꎬ 叙述在对立视野中展开ꎬ而写作却是自行呈现的ꎬ它具有一种客观的品性ꎮ 写作的过程既是向未知过去的追寻ꎬ也是向未知将来的可能性的展开ꎮ 写作是一种自我塑造的力量 是敞开自身的方式ꎬ是把自己交给时间和命运的方式ꎬ随波逐流ꎬ欣喜和暗淡并存ꎬ自己和自己斗争ꎮ写作把作家自身㊁虚构的世界和现实联为一体ꎮ ④作家将对写作的全部理解贯注于小说创作和文学批评之中ꎬ构成了 余华式 的小说美学理论ꎮ在随笔«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中ꎬ余华将布尔加科夫的写作理解成了一次单纯的回归ꎬ这种单纯的回归因其纯粹性而成为写作的起源ꎬ他说: 布尔加科夫的写作只能是内心独白ꎬ于是在愤怒㊁仇恨和绝望之后ꎬ他突然幸福地回到了写作ꎬ就像疾病使普鲁斯特回到写作ꎬ孤独使卡夫卡回到了写作ꎬ厄运将布尔加科夫与荣誉㊁富贵分开了ꎬ同时又将真正的写作赋予了他ꎬ给了他另一种欢乐ꎬ也给了他另一种痛苦ꎮ 回到了写作的布尔加科夫ꎬ没有了出版ꎬ没有了读者ꎬ没有了评论ꎬ与此同时他也没有了虚荣ꎬ没有了毫无意义的期待ꎬ他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ꎮ他用不着去和自己的签名斗争ꎬ用不着一方面和报纸㊁杂志夸夸其谈ꎬ另一方面独自一个人时又要反省自己的言行ꎮ最重要的是ꎬ他不需要逼使自己从世俗的荣耀里脱身而出ꎬ从而使自己回到写作ꎬ因为他没有机会离开写作了ꎬ他将自己的人生掌握在叙述的虚构里ꎬ他已经消失在自己的写作之中ꎬ而且无影无踪ꎮ ⑤这段话也许会让人产生对像巴尔扎克与鲁迅这些以写作为生的人似乎远离了写作本身的误解ꎬ但这不是余华关心的问题ꎬ余华关注的是:写作是解放自身的有效手段ꎬ正如卡夫卡㊁布尔加科夫们的写作是对自身生命的呈现一样ꎬ结果不是他关注的中心ꎮ叙述的虚构 是中国语境中的先锋派作家叙事策略的转折性标志ꎮ按文学的表达就是ꎬ把传统小说重点在于 写什么 改变为 怎么写 ꎬ它标志着小说观念的根本转变ꎮ余华所谓叙述的虚构实际上就是写作的自由ꎮ而卡夫卡就是完全 自由化 的作家ꎬ卡夫卡把写作当作一种祈祷的方式ꎬ在写作中让自己变成了虚无ꎬ而虚无就是一种纯写作ꎬ一种为内心而写作的心ꎮ在«文学与文学史»一文中ꎬ余华对舒尔茨的写作及其自由的尺度作了较为详尽的评析: 与卡夫卡一样ꎬ(舒尔茨)使自己的写作在几乎没有限度的自由里生存ꎬ在不断扩张的想象里建构自己的房屋㊁街道㊁河流和人物ꎬ让自己的叙述永远大于现实ꎮ他们笔下的景色经常超越视线所及ꎬ达到他们内心的长度ꎻ而人物的命运像记忆一样悠久ꎬ生和死都无法测量ꎮ于是我们谈到丰富的历史ꎬ可是找不到明确的地点ꎮ他们的作品就像他们失去了空间的民族ꎬ只能在时间的长河里随波逐流ꎮ ⑥与余华对写作的纯粹推崇一样ꎬ残雪始终坚守着卡夫卡以来的现代主义艺术的精神家园ꎬ倡导纯文学的写作信念ꎮ残雪曾说卡夫卡是他喜欢的作家之一ꎬ之所以喜欢ꎬ是因为卡夫卡创造的是 纯而又纯的8312018年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①②③④⑤⑥周晗:«写作是一种祈祷方式»ꎬ«书屋»2002年第1期ꎬ第57页ꎮ米兰 昆德拉:«小说的艺术»ꎬ第147页ꎮ卡夫卡:«卡夫卡悖谬论集»ꎬ第163页ꎮ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ꎬ第2页ꎮ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ꎬ第67页ꎮ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ꎬ第18页ꎮ尖端艺术 ①ꎬ对作品的要求极其苛刻ꎬ不求读者多ꎬ只求同终极之美靠得近ꎮ所谓 纯而纯的尖端艺术 ꎬ乃是一种高超的精神舞蹈ꎬ是一种具有奇异生命力的精灵ꎬ是无中生有的创造ꎮ为此ꎬ残雪认为卡夫卡的 «城堡»也是灵魂的城堡 ꎬ这种对灵魂不同的艺术表现是一种对诗意和精神的召唤ꎮ残雪在«艰难的启蒙»一文中这么说道: K被捕的那天早上就是他内心自审的开始 史无前例的自审以这种古怪的形式展开ꎬ世界变得陌生ꎬ一种新的理念逐步地主宰了他的行为ꎬ迫使他放弃现有的一切ꎬ脱胎换骨ꎮ ②这段话告诉我们ꎬ对K来说ꎬ从自信无罪到慢慢感觉自身的有罪ꎬ并最终在毫无外压的情况下心甘情愿走向死亡ꎬ这是卡夫卡对一个灵魂从挣扎㊁奋斗到彻悟的洞察和描绘ꎮ在残雪与卡夫卡创作关联的问题上ꎬ有研究者认为 卡夫卡的作品只不过是一幅灵魂地图而已ꎬ沿着其中意味深长的标志和路线ꎬ残雪也描绘了自己的心灵嬗变 ꎮ 她所关心的是卡夫卡的价值选择与自己的文学理想和人生信念之间的奇妙关系ꎮ ③正是这种奇妙关系生成了残雪独创性的现代主义小说ꎬ这种小说被人称为 黑暗灵魂的舞蹈 ꎮ残雪对这种评价也很有满意ꎬ曾说: 写作就是表演ꎬ把灵魂里边的东西表达出来ꎮ像但丁写的地狱ꎬ那就是他的灵魂ꎬ整个地狱他一层层走下去ꎬ就是往自己的灵魂里面一层层深入ꎬ那些恶的㊁可怕的东西都是他灵魂里的东西ꎮ ④无论是现代小说之父卡夫卡ꎬ还是当代中国先锋作家残雪ꎬ他们都以极限性的沉思ꎬ祛除世界的魅惑ꎬ把握住了生存的深刻困境ꎬ他们对纯文学的执著理念与操守(其中卡夫卡㊁残雪是坚守者ꎬ余华只表现在早期创作中)ꎬ决定了他们所有的文字都是一种精神诉求ꎬ其灵魂的深度决定了其写作的深度ꎮ残雪在灵魂深处与卡夫卡的相遇与感应ꎬ构建起了百年现代主义西方与东方的一道独特风景ꎮ三㊁荒诞意识的弥漫中国作家对卡夫卡的接受ꎬ首先是从模仿卡夫卡小说结构的荒诞叙事意识开始的ꎬ这也许跟中国人梦魇般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ꎮ荒诞 是欧美20世纪50年代一些荒诞戏剧家们的常用术语ꎬ这些戏剧家们在戏剧中对人在宇宙中的窘困状态都表达了相同的态度ꎬ这一点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一文中加以了总结ꎮ加缪认为ꎬ人类之所以陷入困窘状态ꎬ是因为人与其环境之间失去了和谐ꎬ人的生存丧失了目的性ꎬ并由此产品产生了玄奥的苦状态ꎬ从而使人生显现了荒诞的图景ꎮ然而ꎬ加缪所提出的问题和荒诞派戏剧家们所全面呈现的荒诞图景ꎬ在他们的先辈卡夫卡那里已得到充分表达ꎮ扎东斯基在«卡夫卡与现代主义»一书中ꎬ认为无论是存在主义者加谬ꎬ还是荒诞派的戏剧表现都是对卡夫卡的继承和发展ꎮ扎东斯基认为: 如果说 新小说派作家 在卡夫卡作品中感到兴趣的是他作品里的 自然主义的东西 ꎬ如卡夫卡所表现的东西㊁手势㊁事物的话ꎬ那么荒诞派的信徒们则紧紧抓住卡夫卡作品里与自然主义正好相反的东西ꎮ 荒诞派的剧作家们认为卡夫卡是破坏现实的无与伦比的大师ꎬ而破坏的办法就是把反理性的事物同普通事物混在一起ꎬ溶在一起ꎮ ⑤考察卡夫卡的文学特征ꎬ加缪作了如下概括: 用普通事物表现悲剧ꎬ用逻辑性表现荒诞ꎮ ⑥正如«城堡»ꎬ整部作品从头到尾都是 看得见而走不到 这样的事情ꎬ«法的门前»让乡下人在自己的门前坐等至死ꎮ中国当代先锋作家承续了卡夫卡小说的荒诞传统ꎮ一般认为ꎬ宗璞的«我是谁»是较早出现荒诞因素的小说ꎮ小说讲述了一对普通知识分子夫妇在 文革 中荒诞悲凉的生活遭遇ꎮ夫妻俩都是从国外学成回国的知识分子ꎬ他们怀着虔诚的梦想与报效伟大祖国的赤子之心ꎬ渴望为祖国的事业大显身手ꎬ但是931罗㊀璠等:卡夫卡与中国先锋小说现代意识的呈现①②③④⑤⑥残雪:«为了报仇写小说 残雪访谈录»ꎬ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ꎬ第132页ꎮ残雪:«灵魂的城堡»ꎬ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ꎬ第185页ꎮ胡荣:«灵魂城堡的观察与探险»ꎬ«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2期ꎬ第95页ꎮ残雪:«为了报仇写小说 残雪访谈录»ꎬ第144页ꎮ扎东斯基:«卡夫卡与现代主义»ꎬ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ꎬ第140页ꎮ叶廷芳:«论卡夫卡»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ꎬ第105页ꎮ。
新中国60年卡夫卡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

夫 卡是 堪 与 当时德 国著名 作家霍 普特曼 等 人媲美 的第 一流 大作 家 ,但 他 的这种 评价 在 当时却并 没 有 受到 人们 的关 注和重 视 。卡夫 卡作 品 的第 一个 法 译 本 的 出版 是 12 98年 ,这 时卡 夫 卡 已经 去 世 4年 了。二次世 界 大战后 ,经 历 了一 场 噩梦 的欧洲 终于 发现 了卡夫 卡 的价 值 和意义 。15 90年 ,随
家著名 的 书店里 ,几 年来 共 售 出了 1 1册 书 , “ 中 1 很 容 易 找 到 买 主 ,因为 是 他 自己买 的 , 其 0册
不 过 ,他一 直想 知道 究竟 是谁 买走 了那 第 1 册 ? 尽管他 的挚 友 布罗 德早 在 11 1 ” 9 6年就 指 出 ,卡
¥ 本 文 系国家社会 科学基金重大项 目 “ 中国外 国文学研 究 6 新 0年” ( 目号 0 & D 7 ) 的阶段 性成果。 项 9 Z O1
加” ,文 中 尚有许 多 不实 之词 。13 96年 6月 1日,赵 家 璧 译 的 德 国作 家雅 各 布 ・ 塞 曼 撰 写 的 沃
批评 家 和西方 共 产党员 文艺评 论 家一起 在卡 夫卡 的家 乡布 拉格 举行 了 “ 夫 卡学 术研 讨 会 ” 自 卡 , 此 以后 ,社会 主义 国家 的批评 家也 开始关 注 、思考 并研究 卡夫 卡 。中 国的卡夫 卡研 究可 以分 为三 个 时期 :14 9 9年 以前 ;14 9 9至 17 9 9年 ;17 9 9至 2 1 0 0年 ,真 正 的 卡夫 卡研 究 是 从 17 9 9年 开 始
星译 介 。14 9 9年 至 17 9 9年 中 国 的卡 夫卡 研 究 基 本 处 于 停 滞 状 态 。 中 国 的卡 夫 卡 研 究 实 质 上 是 从 17 99
中国现当代人文环境中的卡夫卡现象

中国现当代人文环境中的卡夫卡现象探究摘要:卡夫卡是二十世纪西方重要的现代派作家,是西方现代文学奠基者之一,其作品中成功运用了现代小说荒诞、变形、象征、黑色幽默、意识流、梦呓……等诸多手法,创造了更贴近真实及更大规模燃发艺术可能性的文学现象。
而纵观卡夫卡的作品,“父亲原型”、“西绪福斯原型”、“动物情节”等得到不断拓展开来,对现代中国文坛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影响。
由此,当代中国文学开始了独立的自我的现代性特色探索。
关键词:异形转移及扩大;表现性;情节渲染;孤独;障碍意识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80-01一、悲观主义的复杂化及抗争的不可知性卡夫卡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虽然他没有像叔本华那样对悲观具有理论上的专项表达,但其作品都无一例外地沾染上了凄切的悲剧因素。
而确切说来,卡夫卡发展了人们对于“悲观”的感叹,将本身荒诞的、痛苦的人生观念将自身抗争前途的不可实现性结合起来,在探究世界本源的基础上将个人内心探究体验所表达出来的现状同西方现代精神的吻合性延续开来,放大,扩展……小说《变形记》似乎是卡夫卡关于悲观异形的一次很好的实践。
通过主人公——推销员格里高利变成甲虫的这么一个荒诞事实来展现了现代人在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
而故事的高潮及出彩部分也正在于此,面对着一个变成异形的格里高利,家里人情绪的变化才真正是这部小说的利剑,从最初的惊恐、同情、慌张到渐渐显露的埋怨、嫌弃、厌恶、仇视,作家成功把握住情绪的尺度,将资本主义社会下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利益纽带和盘托出。
在小说中人是荒诞的,人所生活的世界时荒诞的,而这种荒诞显得如此悲凉如此不堪一击,他从侧面诉说了现代人自我价值和个性丧失的悲切,作为一个普通的推销员,格里高利任人摆布没有自我,作为家庭成员,他却丧失了人与人交往中的最起码的被尊重和个性表达,仿若傀儡一般成了家人眼里可有可无的“虚设”。
可以说,这是相当值得悲哀的,而这股子特性在文学世界里是共通的,对于20世纪亟待改革的中国文学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最吸引人心的“瓶颈”突破口。
卡夫卡在新时期初的接受历程

卡夫卡在新时期初的接受历程赵禹佟 辽宁大学文学院摘要:卡夫卡作为“现代主义文学之父”,对我国作家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我国学术界对于卡夫卡的接受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新时期初,思想文化领域的高压政策日渐松懈,一些学者开始寻求客观地认识资产阶级文学,认识现代主义文学,这其中必然包括对卡夫卡的评价。
本文聚焦于新时期初卡夫卡在中国的接受历程,尝试分析解冻之初关于卡夫卡的褒贬争议。
关键词:卡夫卡;新时期初;接受思想领域内的解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卡夫卡解冻之初,官方意识形态的固守抵制与精英知识分子的译介推广同时存在。
一、官方意识形态的固守抵制在思想解放运动之初,虽然主张客观评价卡夫卡的观点流行开来,但卡夫卡仍然受到官方意识形态的抵制。
在《关于社会主义文学党性特征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作者卫健林虽然表达了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观点,但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作者将卡夫卡与高尔基进行了对比;认为卡夫卡表现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生活的空虚、没落和灾难,而高尔基的作品则“完全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人类的新生活。
作者还断言,“真正具有伟大历史生命力的文学,是绝对不能从资本主义吸收营养和在资产阶级世界观范围内产生的”。
到了陈慧那里,这种用官方意识形态抵制卡夫卡、抵制现代派的行为则走向了极端。
在《论“异化文学”及其“异化”论》一文中,陈慧明确地指出卡夫卡在《变形记》、《审判》等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异化,在本质上是反社会、反科学,甚至是反文学的;现代派的异化论是一种极端唯心主义的消极的异化论。
可见,“文革”期间形成的对于卡夫卡的看法已然固化,在部分学者眼中,卡夫卡仍然是资产阶级的颓废的文学家的代表。
二、精英知识分子的译介推广卡夫卡在中国文坛上真正意义的解冻离不开众多精英知识分子大力的译介推广。
1979年第1期的《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上登载了柳鸣九在全国外国文学研究工作规划会议上的一次学术发言,题为《现当代资产阶级文学评价的几个问题》。
卡夫卡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双轨解读

作者: 李爱玲
作者机构: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濮阳457000
出版物刊名: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57-58页
主题词: 卡夫卡 中国当代文学 转向
摘要:卡夫卡的生存是为了创作,他的创作就是他的生活。
他的生活与创作是一个整体,他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
由于卡夫卡的心态代表了当代人的生存境遇,所以他受到人们的推崇。
卡夫卡在当代中国具有广泛的读者和深远的影响,不少中国作家常常将卡夫卡认作“知音”。
先锋作家由“先锋”写作向平实“叙事”的转向,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卡夫卡在中国:1930--1980

Kafka in China: 1930 -1980
作者: 曾艳兵
作者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4
出版物刊名: 中国文学研究
页码: 116-119页
主题词: 卡夫卡 中国 译介
摘要:20世纪奥地利著名犹太作家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
他的人格和作品曾引起中国当代读者。
尤其是当代作家的惊讶和不解,并有着持久而广泛的影响。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读者对卡夫卡是比较陌生的。
中国最早提及卡夫卡的是1930年由赵景深撰写的有关文章,以后孙晋三、卞之琳、萧乾等也在他们的著述中简短地评介过卡夫卡,1948年天津《益世报》刊登的由叶汝琏翻译的卡夫卡日记片段,大概是国内对卡夫卡文字的最早翻
译,1979年《世界文学》刊登的署名丁方、施文的文章是国内第一篇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评介卡夫卡的文章。
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化--兼论卡夫卡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化--兼论卡夫卡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曾艳兵
【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为什么卡夫卡在当代中国具有如此广泛的读者和深远的影响?为什么不少中国作家常常将卡夫卡认作"知音"?这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卡夫卡非常向往和钟情于中国文化,他声称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他的思想和创作显然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以他的不朽作品精心构筑了一座德语的"万里长城".这座新的"长城"使中国读者既感到非常熟悉,又感到非常陌生、震惊.中国读者终于从卡夫卡那里获得了他们早已忘却、但却非常渴望重新获得的东西.
【总页数】11页(P105-115)
【作者】曾艳兵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天津,30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O-03
【相关文献】
1.《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解析——兼论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J], 方耀
2.由"耕读"铭文瓦当谈耕读文化——兼论对中国传统文化之影响及现实意义 [J], 张金凤
3.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兼论卡夫卡对中国新时期作家的影响 [J], 于金华
4.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陆当代文学影响之管窥--兼论后现代主义之特性 [J], 吴程
舜
5.《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解析——兼论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J], 方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影响中国80年代文学的两个人:卡夫卡与博尔赫斯

影响中国80年代文学的两个人:卡夫卡与博尔赫斯1979年一开端,《外国文艺》与《世界文学》各有一篇小说给大家以醍醐灌顶之感,并由此影响了八十年代的文学史——《外国文艺》1979年第一期推出了由王央乐翻译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四篇小说,第一篇就是《交叉小径的花园》。
当时阅读这篇小说,只感觉扑朔迷离。
它是一个三重叠加结构:第一层表象是,当事人俞琛叙述一战中英军推迟进攻的原因。
作为一个日耳曼帝国的中国籍间谍,他在这个下午,正在等待身份暴露后,“马登上尉”即将带来的死期。
在战胜恐惧之后,他要把情报传递出去,这个可能传递情报的人叫“阿尔贝博士”。
第二层意象是有关“崔朋”建造的迷宫。
“我”是这个“崔朋”的曾孙,崔朋曾花了十三年写了一部像迷宫一样的小说并建造了一座实际的迷宫,最后被人暗杀了。
这第二层意象叠加第一层表象,身为“俞琛”的“我”通过记忆,循着“崔朋”那个迷宫,就走进了“阿尔贝博士”的家里,而“崔朋”正是“阿尔贝博士”的祖先,他引“我”走进“交叉小径的花园”,到“崔朋”的书房。
这时,“我”领略到了崔朋的小说与迷宫互为映照的意义——小说是循环,所以,交叉的小径有不同的未来,选择一切也就拥有了各种未来,每一种办法都是其他办法交叉的出发点,而这一切的主题是“时间”。
时间在网状中有无限连续,这是意象叠加表象后的哲学内核——“阿尔贝博士”是这样叙述时空关系的:“在某一些里,您存在,而我不存在;在另一些里,我存在,而您不存在;在再一些里,您我都存在。
在这一个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个好机缘,所以您来到了我的这所房子;在另一个时间里,您走过花园,会发现我死了;在再一个时间里,我说了同样这些话,然而我却是个错误,是个幽魂。
”这时候,小说结构的意图其实已经完成了。
结尾其实是这种时空关系的情节展示:马登循小径走来,于是,“我”枪杀了“阿尔贝博士”。
马登逮捕了“我”,而“我”作为一名间谍,却已经完成了任务,将英军要袭击的城市名称通知了柏林,“阿尔贝”就是这个城市的名称。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兼论卡夫卡对中国新时期作家的影响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兼论卡夫卡对中国新时期作家
的影响
于金华
【期刊名称】《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10)001
【摘要】20世纪西方文坛"怪才"卡夫卡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没有结论的话题.作为一位西方作家,他对中国文化显示出了极高的热情,这可以从卡夫卡的日记、书信及谈话中清晰地看到,他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对中国新时期作家们的创作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如宗璞、余华、莫言等作家在言语中都表达过深受卡夫卡影响之意,并都将他当作借鉴的榜样.【总页数】4页(P61-64)
【作者】于金华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论卡夫卡的中国文学情结及其对新时期作家的影响 [J], 莫成凡
2.影响与接受--卡夫卡之于中国新时期作家 [J], 姜智芹
3.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化--兼论卡夫卡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J], 曾艳兵
4.卡夫卡和《变形记》——兼论中国道家思想对卡夫卡的渗透 [J], 邓润华
5.卡夫卡的中国文化情结及其深层心理内涵——以卡夫卡对袁枚《寒夜》一诗的“着迷”为例 [J], 林和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卡夫卡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启示和意义

Kafka' s Revelation and Meaning for Chinese
Novels in the New Period
作者: 曾艳兵
作者机构: 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出版物刊名: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页码: 50-55页
主题词: 卡夫卡;新时期小说;小说观念;跨文化
摘要:卡夫卡对中国新时期小说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为小说观念的更新和变革,其次表现为小说手法的扩展和丰富,最后卡夫卡给中国小说家提供一批可以借鉴和模仿的小说样本。
中国新时期小说家之所以特别认同和钦佩卡夫卡,首先是因为他创造了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艺术世界,其次是因为他是一个普通而又独立特行的业余作家,最后是因为卡夫卡的传统是中国作家既陌生又熟悉的传统。
卡夫卡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卡夫卡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曾艳兵
【期刊名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对中国当代作家产生过影响的20世纪西方作家可以排列出一个很长的名单,但卡夫卡的影响无疑是十分突出和深刻的,并且这种影响还有进一步扩展和深入的趋势.马尔克斯影响了莫言,而卡夫卡又影响了马尔克斯.卡夫卡不仅间接地影响了莫言,而且还直接地影响了莫言的创作观念和方法.卡夫卡影响了中国当代很多作家,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荒诞而真实的艺术世界;新颖而独特的创作观念;独立特行的业余作家;陌生而熟悉的文化传统.
【总页数】8页(P80-87)
【作者】曾艳兵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21.065
【相关文献】
1.残雪早期作品中的卡夫卡印记——论卡夫卡对残雪早期创作的影响
2.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形态的研究及启示
3.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兼论卡夫卡对中国新时期作家的影响
4.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化--兼论卡夫卡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5.论《人间词话》的文体特点-兼论其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夫卡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摘要:卡夫卡对中国新时期小说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为小说观念的更新和变革,其次表现为小说手法的扩展和丰富,最后卡夫卡给中国小说家提供一批可以借鉴和模仿的小说样本。
中国新时期小说家之所以特别认同和钦佩卡夫卡,首先是因为他创造了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艺术世界,其次是因为他是一个普通而又独立特行的业余作家,最后是因为卡夫卡的传统是中国作家既陌生又熟悉的传统。
关键词:卡夫卡意识形态启蒙
正文:卡夫卡被认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源头,在他之后的存在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甚至法国“新小说”等流派都与其渊源深厚。
这就意味着,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滋养与培育中成长起来的20世纪后期中国作家,几乎都间接或直接地受到了卡夫卡的文学遗产的惠赐。
然而,仅仅证明这种毫无疑义的影响事实并非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而恰恰是在这种影响研究的事实之上,去清点卡夫卡所遗留下的这笔文学遗产被发掘的深度,被继承的可能性,以及被再创造的程度,可能才是研究目的所在。
中国(大陆)当代作家对卡夫卡的接受和回应显然是与中国的外国文学领域对卡夫卡的译介分不开的,因为中国作家通常是没有可能阅读到卡夫卡作品的原文的。
而中国对卡夫卡的翻译介绍比较晚,解放前对卡夫卡的零星介绍还不足以引起作家们的注意和重视。
大概到了1966年,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由李文俊、曹庸翻译的《〈审判〉及其他小说》,其中包括卡夫卡的6篇小说:《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审判》。
但这部小说集当时是作为“反面教材”在“内部发行”,只有极少数专业人员才有机会看到,中国作家恐怕很少有机会读到这个译本。
1979年初《世界文学》杂志刊登了由李文俊翻译的《变形记》,并发表了署名丁方、施文的文章《卡夫卡和他的作品》,卡夫卡及其作品才算是第一次在中国公开亮相。
接下来,1981年初《外国文学》发表了卡夫卡的4个短篇:《判决》、《乡村医生》、《法律门前》和《流氓集团》。
随后,卡夫卡的幽灵便迅速在大江南北弥漫,在各种文艺刊物上出头露面。
由于“在卡夫卡这里人们无法获得其他作家所共有的品质,就是无法找到文学里清晰可见的继承关系”,[1]因此,卡夫卡在中国作家心中最初引起的更多的是惊讶和不解,而不是认同和接受。
但对于少数敢于探索、勇于冒险的作家而言,他的影响却是深刻而又长久的,并且通过这些作家,卡夫卡终于在中国扎下根来,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将卡夫卡引以为“知音”。
中国作家徐星曾经说过,“现代主义不是形式主义,而是生活方式问题,真正超脱的人实际是最痛苦的人。
卡夫卡活着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写什么样的作品是生活方式决定的,是命中注定的。
”的确,卡夫卡的生活和写作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模仿的。
卡夫卡,这位西方现代艺术的怪才和探险家,他以痛苦走进世界,以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触摸真实,以毁灭为自己加冕……他是现代世界里的唯一的“精神裸体者”,他的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的创作,他的创作完成了他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说,徐星一句话便道出了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本质。
卡夫卡的生活虽然是不可模仿的,但他的创作却是可以借鉴的。
的确,卡夫卡极大地影响了许多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
1999年新世纪出版社推出了一套丛书《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其中莫言、余华、皮皮均选了一篇卡夫卡的小说。
皮皮说,那些好的小说“会陪伴你度过各种光阴。
每次读起,无论是晴朗的午后,还是小雨的黄昏,你都会跟它们做一次交流,围绕着生死爱恨。
”
“当年我已经从它们那里获得了超值的享受和补益,今天我再一次从它们那里收获。
”在这些好小说中有一篇就是卡夫卡的《在流放地》。
皮皮在大学里写的学士论文就有关卡夫卡的,因此她对卡夫卡曾有过一番研究。
她在读《在流放地》时,“经历了很丰富的阅读感受,平静、紧张、恐怖、思索、佩服等等,尽管它的篇幅对此而言显得过于短暂。
”
在影响余华的10部短篇小说里,也有卡夫卡的《在流放地》。
余华说:“我之所以选择《在流放地》,是因为卡夫卡这部作品留在叙述上的刻度最为清晰,我所指的是一个作家叙述时产生力量的支点在什么地方……《在流放地》清晰地展示了卡夫卡叙述中伸展出去的枝叶,在对那架杀人机器细致入微的描写里,这位作家表达出了和巴尔扎克同样准确的现实感,这样的现实感也在故事的其他部分不断涌现,正是这些拥有了现实依据的描述,才构成了卡夫卡故事的地基。
事实上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只是人们更容易被大厦的荒诞性所吸引,从而忽视了建筑材料的实用性。
”
在影响莫言的10部小说里,莫言也提到了卡夫卡的《乡村医生》。
莫言认为,一篇好的小说,应当具有独特的腔调。
这种独特的腔调,“并不仅仅指语言,而是指他习惯选择的故事类型、他处理这个故事的方式、他叙述这个故事时运用的形式等全部因素所营造出的那样一种独特的氛围”。
卡夫卡的《乡村医生》就是这样一篇小说。
这是一篇“最为典型的‘仿梦小说’,也许他写的就是他的一个梦。
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像梦境。
梦人人会做,但能把小说写得如此像梦的,大概只有他一人。
”莫言感觉到了卡夫卡的独特腔调,并在他的小说中也有所借
鉴和表现。
格非也非常钟情于卡夫卡,并研究过卡夫卡。
他曾对鲁迅与卡夫卡进行过比较分析,他说:“鲁迅和卡夫卡,他们都从自身的绝望境遇中积累起了洞穿这一绝望壁垒的力量,而‘希望’的不可判断性和悬置并未导致他们在虚无中的沉沦。
从最消极和最悲观的意义上说,他们都是牺牲者和受难者。
而正是这种炼狱般的受难历程,为人类穿越难以承受的黑暗境域提供了标识。
”“与卡夫卡一样,鲁迅深切地感受到了存在的不真实感,也就是荒谬感,两者都遇到了言说的困难,言说、写作所面临的文化前提不尽相同,但它们各自的言说方式对于既定语言系统的否定,瓦解的意向却颇为一致。
”卡夫卡的这种荒谬感、言说的困难,以及对既定语言系统的否定和瓦解,对格非的创作恐怕不无影响,尽管这种影响也许是通过鲁迅这一中介而得以完成的。
被誉为中国文坛独立特行的女作家残雪,有“中国的卡夫卡”之称。
有评论者写道,“如果说,80年代的《苍老的浮云》、《天窗》、《山上的小屋》等作品中喷薄而出、纷至沓来的梦魇般的意象,与卡夫卡那现实主义般地精确刻画荒诞事物的风格仍保持一定距离的话,那么,在90年代创作的那些更为节制、纯熟、理性的小说中,我们隐约地感到,残雪与卡夫卡达成了更深的默契。
”1999年残雪推出了一本专门解读卡夫卡的大著《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更是让人们吃了一惊。
残雪作品中所包含的那种极端个人化的声音一直令许多读者望而兴叹,她笔下的那个冷峻、变态和噩梦的世界也一直难以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她在偌大的中国似乎缺乏知音,然而,她在一个十分遥远的国度里却发现了卡夫卡,并引以为知音。
于是,奇迹便发生了,一个20世纪末的中国女作家与一个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男作家在灵魂深处相遇、对话,这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砰然心动的事。
残雪完全是以独特的、写小说的方式来解读和描述卡夫卡的作品的,这使得读者在惊讶残雪的敏锐、机智和个性外,也渐渐地开始怀疑,残雪在这里究竟是在解读卡夫卡,还是在构筑她自己心中的卡夫卡?抑或真正的卡夫卡其实就等于她心中的卡夫卡?她究竟是在解读小说,还是在创作小说?我认为,无论残雪的初衷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由于有了残雪的解读,卡夫卡在中国的“知音”将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