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读后感1500字
《李尔王》读后感(精选5篇)
![《李尔王》读后感(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ede3ef1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d.png)
《李尔王》读后感(精选5篇)《李尔王》读后感(精选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尔王》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李尔王》读后感篇1从上中学就很喜欢莎士比亚,那时有学他的《威尼斯商人》,为其中精彩的剧情美妙的语言所倾倒,后来又学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死与共冲破世俗禁锢的爱情让我心生向往,中学时期学习莎翁的这两部剧均为经典让我折服,却又觉得意犹未尽。
那时又因条件有限,时间紧张,没有能再看到莎翁别的剧本,直到大学了才有时间有机会再次与莎翁《李尔王》相遇。
其实《李尔王》讲的是个简单的家庭故事,一个父亲与他的三个女儿的故事。
李尔王是个富有的国王,他有三个女儿,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再很好地管理国家了,于是他决定把国家分给三个女儿。
他问大女儿:“说说你有多爱我吧!”大女儿说她世界上最爱的人就是父亲,她愿意用所以的金钱与权力来爱父亲,李尔王听了很满意,分给了大女儿一半的土地与兵力。
接着他问二女儿:“你有多爱我呢?”二女儿说她愿意为父亲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所以她最爱的人是父亲。
李尔王也很满意,又分了剩下的一半土地与兵力给了二女儿。
轮到了三女儿了,李尔王问她:“你愿意用什么来爱我呢?”三女儿很诚恳地回答说:“我现在一无所有,所以没法拿什么来爱你父亲,但请相信我是爱你的。
”李尔王很不满意三女儿的回答,认为她是在敷衍,根本不爱自己。
于是决定不再要这个不孝顺的女儿了,当然也不会分给她半点财产。
故事讲到这里或许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但精彩还在后面,分光了财产的李尔王一无所有,有一天他想去大女儿那里看看,却被大女儿嫌弃厌恶,扫地出门。
他在二女儿那里也是一样待遇,最终是三女儿出现了并愿意奉养李尔王,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当初说怎样爱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在他没财没势后开始露出丑陋的嘴脸,忘恩负义地将老父亲拒之门外,不善言辞没分到任何财产的小女儿才是最爱父亲的,她愿意用自己现在拥有的东西去爱父亲。
李尔王读后感(通用20篇)
![李尔王读后感(通用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54b73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e.png)
李尔王读后感(通用20篇)李尔王读后感1《李尔王》也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的丑恶被描写的淋漓尽致,就算是以读者的角度,去看也会对他们恨之入骨。
不列颠的国王李尔王有三个女儿,她们是奥本尼公爵的妻子,高纳里尔、康华尔公爵的妻子里根和漂亮的姑娘考狄利娅。
法兰西国王和勃垦第公爵同时向考狄莉娅求婚,这时候,两个人为了此事住在了李尔王的宫里。
老国王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决定将国事交给年轻人去管。
他把女儿们叫了过来,想知道他们到底有多爱自己,他好按照女儿们爱自己的成都来分配应得的国土。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用花言巧语各分得了三分之一,可考狄莉娅知道姐姐们说的都不是真心话,所以她只能说:“我爱的不多不少,只是照着每一个女儿的本分,去爱您。
”李尔王已经分不清哪句是真话,哪句是假话。
听了考狄莉娅的话后,大发雷霆,与考狄莉娅断绝了父女关系,并将本打算给考狄莉娅的三分之一国土,分给了奥本尼公爵和康华尔公爵。
原本想娶考狄莉娅的勃垦第公爵也因此不向她求婚了,考狄莉娅便嫁给了法兰西王,去了法兰西。
考狄莉娅走后,国王就受到了两个女儿和康华尔公爵的欺负,不但将他的侍卫减少了一半,还不让他回皇宫。
由于奥本尼公爵生性善良,他处处为国王讲话……最后国王去了考狄莉娅那里,但他和考狄莉娅,在一次法兰西与不列颠的战争中被抓回了不列颠。
在狱中时,高纳里尔和里根派人杀死了他们。
高纳里尔和、里根和康华尔公爵最终被杀死,奥本尼公爵最终成为了国王。
事实证明“百善孝为先”连孝都做不到,还能成什么大事?我送给他们一句话:再会说话的嘴,也掩饰不了邪恶的心,只有没经修饰的话才是最完美的,不能让真正爱你的人伤心。
李尔王读后感2科迪利娅含恨离世,李尔也悲恸欲绝地追她而去……观众的眼泪还在为悲情的结尾枉然不止,台上幸存的埃德加的声音却给我们悲伤的心情带来些许安慰,也让我们从悲情的《李尔王》中看到了些许希望。
埃德加终于成长起来了,从最初的天真无知到最后的坚毅成熟,这个男配角的一步步变化是让人惊喜和欣慰的。
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读后感优秀6篇
![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读后感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36bb86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c.png)
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读后感优秀6篇李尔王读后感篇一爱。
说,还是不说,这是一个问题。
今天起床后随手操起一本书,再次翻到《李尔王》。
剧中,爱因为没有说而异常悲惨。
而说了的,却站在了爱的反面。
最后的`结局是,爱不说好像比说更值得人们珍惜。
其实,真正的爱不需要说。
就像沉默的天空之于大地。
就像欢快的鱼儿之于大海。
就像孤独的行者之于远方。
大爱其实无声。
那天独自开车回家,唱片里的一首歌突然击中了我的泪腺。
那是韩红的《天亮了》。
我把车停在路边,没有人看见我孤单的哭泣。
人生为什么要有爱?为什么还要有分开?我突然感到有些害怕。
有好多年了,不曾掉过一滴泪。
我曾怀疑自己得了干眼症。
这么多年了,爸爸妈妈从来没有给我说一个“爱”字听我说还开心,还不忙,还顺利只是连声说“好啊好啊好啊”一切都很自然。
爱就是自由自在,犹如呼吸。
说,或是不说,都不是问题。
关键不在于嘴唇和舌头关键在于你心里的温度只要一个眼神,就胜过那千言万语《李尔王》读后感篇二《李尔王》列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历来很受推崇,它取材于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的英国民间传说,表达了人民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险家的谴责;同时也可以说,这个故事总结了人们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得出的经验教训:现象与本质、外表与内容往往有很大的差距:“金光灿灿的不全是黄金。
”它告诫人们绝不能像年老懵懂的国王一般,为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大女儿、二女儿说得天花乱坠,却原来是狼心狗肺;小女儿质朴无华,却有一颗纯金般的爱心。
从这一意义上说,李尔王和三女儿的传说带语言的意味,概括了人们千百年来的人情世故。
李尔王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里,周围的人个个都争先恐后得向他献媚邀宠,都一步不离的环绕他的意志打转。
一切都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他的是非为普天下人的是非。
无耻的奉承和献媚像一片浓重的毒雾紧紧地缠住他。
年深月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了。
他一刻都离不开那一片歌—功—颂—德。
《李尔王》读书心得6篇
![《李尔王》读书心得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beb6e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b9.png)
《李尔王》读书心得6篇《李尔王》读书心得1我曾经听过一个和《李尔王》有几分相像的童话,其中的国王也有两个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一个直率的小女儿。
当小女儿拒绝奉承父亲而被驱逐时,从她脸颊上流下的眼泪变为了晶莹剔透的.钻石。
最后国王意识到自己的错,顺着钻石铺成的路找回小女儿,童话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在《李尔王》中,科迪利娅的眼泪是轻小的水滴。
只有在肯特和读者的眼里它才和钻石一样价值连城,因为那是亲情和真理的象征。
《李尔王》以悲剧结束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两个。
首先,权力实在是非常诱人的东西。
莎士比亚添加了一条情节线索说明这一点:同是葛罗斯特伯爵的儿子,爱德蒙的地位就比爱德加低。
尽管大家都明白私生子不能选择是不是当个合法的孩子,他们还是对私生子抱有偏见。
机敏狡猾的爱德蒙因此才向英格兰开始了自己争夺地位的战斗。
亲情在这条线索中不那么重要,只是为了在两兄弟之间作对比控制变量而已。
在爱德蒙接近胜利时他是多么风光,掌权者信任他,看清他诡计的父亲死去了,被他陷害的兄长沦落成流浪汉,只差一点他就能借着戈纳瑞和里甘登上国王的宝座。
爱德蒙以不正当的方式挑战了命运,终究被正义和道德——即爱德加代表的精神吞噬了心志发了疯。
虽然戈纳瑞和里甘对于权力的渴望没有那样夸张地落在文字上,她们的一言一行配合爱德蒙的地位战向读者展示了权力和欲望交织构成的无底洞。
其次,李尔没有反省自己的意识,而是空口指责儿女的可恨。
李尔的性格乖戾。
他将诅咒滥加于任何不按照他的意愿行事的人;他变化无常,有时喜欢听甜言蜜语,有时又喜欢弄臣带有讽刺意味的儿歌。
他的性情除了表现在自己身上以外,还充分地从女儿们身上显露。
哪一个女儿没有遗传任何父亲的特征?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贪婪无情;小女儿的善良宽容,不正是李尔的不同侧面吗?P516弄人的比喻“蜗牛背着一个屋子是因为可以把它的头缩在里面;它不会把屋子送给它的女儿,害得它的触角没地方安顿。
”用“屋子”暗示国土和权力,用“触角”暗示这一家人脾气霸道的地方。
《李尔王》名著读书心得5篇
![《李尔王》名著读书心得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a8baba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4.png)
《李尔王》名著读书心得5篇《李尔王》名著读书心得1在我小小的书架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书,其中我最喜欢莎士比亚写的《李尔王》。
剧中的主要人物有李尔和他的三个女儿:大女儿贡纳梨、二女儿吕甘和小女儿科第丽霞。
故事主要讲李尔王老了,要把他的国土按照儿女们对他的爱来分,大女儿和二女儿因为自己的.甜言蜜语得到了一大半的国土,而小女儿科第丽霞是有几分爱就说几分爱,所以被李尔王放逐了。
结果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要夺取父亲的王位,就把李尔王赶出了王宫。
李尔王的一位忠臣葛罗丝脱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王受这样的罪,就把李尔王和他的佣人带到了他三女儿那里,而他自己却被二女儿的丈夫把双眼挖去。
三女儿嫁给了法兰西国王,国王很爱科第丽霞。
因为大女儿和二女儿要杀死李尔王,所以和法兰西打了一仗,科第丽霞和李尔王被俘。
最后,科第丽霞被缢死了,李尔王也自杀了,贡纳梨和吕甘也被毒死和自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不好听的话不一定是坏话,也许是让你改掉缺点的话,好听的话不一定对你好,也许还会害了你,毁了你的一生。
我在读《李尔王》这个故事之前,就喜欢别人夸我,别人一说我的缺点,我便撅起小嘴——不高兴了!但我读完《李尔王》之后终于明白了这句名言的含义: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我希望大家一定不要像李尔王那样,光听恭维的话,更不要像贡纳梨和吕甘那样心狠手辣,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要像科第丽霞一样诚实和善良,像葛罗丝脱一样的忠诚。
《李尔王》这个故事有趣吗?如果你们也有一些好看的书,别忘了借给我哦!《李尔王》名著读书心得2《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而我也于这个寒假期间,看了看这本书。
此书讲述的是一个国王自食恶果的故事。
读完本书,我觉得书中的那个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李尔王”实在是可悲。
他好像不懂得人情世故一样,分不清好与坏,仅仅凭着两个大点儿女儿平常多说的那些奉承、好听的话。
就将自己的江山和权利分给了她们。
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
《李尔王》读书心得优秀范文5篇
![《李尔王》读书心得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85f3ceadd3383c4bb4cd287.png)
《李尔王》读书心得优秀范文5篇《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杯具之一。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高纳里儿、二女儿里根,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驱逐到国外。
以下是整理的读书心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李尔王》读书心得范文一小妹为善,李尔为庸,二女为恶。
这是《李尔王》里所讲述的,从本不该出的错开始,从李尔对王位的放弃开始,不再有爱。
只因大女儿为利放弃爱,只因小女已无权再爱。
第一个瞬间:“爱父若父”年轻的李尔王,雄才大略,富有梦想。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不愿意再忙碌于复杂的社会事务中,分土地仪式上,他想明白女儿有多爱她。
大女贡纳梨“爱父胜过一切”,次女吕甘“爱父亲以至于不能爱其他的一切”,小女科第丽霞却仅仅“爱父若父”,盛怒的李尔王让科第丽霞在没有任何嫁妆的情景下嫁给法兰西国王,将反对他的忠臣肯脱放逐,而他的国土,则成了贡纳梨和吕甘的“收获”。
表面她们爱父,殊不知,这二人爱的仅是李尔的国土。
阿谀逢迎已成忠诚,真正的爱却不得不掩藏。
第二个瞬间:“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已经得到第一次财宝的李尔家二姐妹最终原形毕露,将李尔赶走,李尔的身边只剩下偷偷化妆并陪在他的身边被放逐囚徒肯脱和一个看透是非的弄人。
穿过暴风雨,李尔最终明白了科第丽霞的“爱父若父”,他明白了小女儿将爱分给了每一个人,明白了两个长女的贪婪。
最终恼怒至疯,不再理智。
已发生的事永远不可能改变,“三思而行”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当记住的。
第三个瞬间:“叛国之父”李尔的另一个忠臣葛罗斯脱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爱特门为争夺利益,害得大哥埃特加被逐,当其父在帮忙李尔时,他眼看父亲被剜去双眼而无动于衷,而自我也深陷二女的情感纷争之中,无法自拔。
这一切终究为了什么?爱特门不愿明白,他只明白自我的利益就在前方。
很多人就是如此,始终目视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我;而不愿回头向后看:身后是亲人,是真爱。
李尔王读后感(4篇)
![李尔王读后感(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fc0a3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29.png)
李尔王读后感(4篇)李尔王读后感1口中出蜜,心必剑——《李尔王》读后感《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奇,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老实率直和善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除到国外。
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
李尔王自己仅保存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预备轮番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
谁料两个大女儿到达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受,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终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哀疯癫中死去。
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由于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和善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患病到如此的待遇应当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和善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假如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么能够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如今,又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常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四周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全部的人或事都围围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
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行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
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却因此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时他沉迷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武,而是为了当时被他驱除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由于这种种的遭受他懂得了最珍贵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人间真情。
可是,正值两个女儿都向他献媚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的时候,偏偏小女儿科第丽霞没有摇尾乞怜似的向他奉承,不怕和他顶撞,大大扫了他的兴,一怒之下把小女儿赶出了自己的国家。
《李尔王》的读后感
![《李尔王》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cda2a73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7a.png)
《李尔王》的读后感《李尔王》的读后感8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尔王》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尔王》的读后感1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
老葛罗斯特伯爵不事暴政、弃暗投明以示忠贞不二,不折节操,因此惨遭挖眼酷刑,饱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颠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无望;他虽认识到自己的轻信之罪,终因得知被迫害的儿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护着困苦无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
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属善无善终之例。
这与李尔王不察善恶不分真假而导致无处安身,浪迹荒野,与乞丐为伍,最后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与肉体的折磨中,在失去所爱而无法承受的悲哀中结束他八十岁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见官场的邪恶,可知人心的险恶了。
世事无常至于使悲喜在瞬间交替,而命运无常至于使乞丐与国王一夜之间换位。
恩将仇报,认敌为友,美貌黑心,丑相热肠,魔性假语,佛性真言,这就是人类的智愚善恶,这就是生物的弱肉强食,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克。
苍苍者天,茫茫者地,轮回之中,皆循真理。
善报者恶尽,恶报者善哉。
今世前因,后世今果。
得等于失,善同于恶。
迷于五行中,醒于三界外。
苍苍者生,茫茫者命,存亡谁握,贵贱何别,人物非异!《李尔王》的读后感2李尔王给自己的三个女儿分国土,大女儿和二女儿都说自己爱父王像爱糖一样,李尔王很高兴,分给了她们一大片土地。
当李尔王听见自己最疼爱的小女儿的话时,不禁大发雷霆,将她驱赶出了王宫。
没想到,小女儿走后,大女儿和二女儿突然翻脸不认人,将辛苦教育她们多年的父亲流放到了一片荒无人烟的树林。
李尔王很后悔相信了她们的甜言蜜语。
他的几个忠实的部下,因为维护李尔王,死的死、伤的伤。
李尔王认为自己太无能了,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他只能用自己的故事去启示大家:魔鬼往往是你身边的最信任的人。
《李尔王》读后感想五篇
![《李尔王》读后感想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faecd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5.png)
《李尔王》读后感想五篇《李尔王》读后感想1《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杯具之一。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高纳里儿、二女儿里根,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驱逐到国外。
考狄利娅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
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
谁料两个大女儿到达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
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
老葛罗斯特伯爵不事暴政、弃暗投明以示忠贞不二,不折节操,因此惨遭挖眼酷刑,饱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颠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无望;他虽认识到自己的轻信之罪,终因得知被迫害的儿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护着困苦无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
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属善无善终之例。
这与李尔王不察善恶不分真假而导致无处安身,浪迹荒野,与乞丐为伍,最后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与肉体的折磨中,在失去所爱而无法承受的悲哀中结束他八十岁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见官场的邪恶,可知人心的险恶了。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能够决定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正因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味道又怎样会知道甜的味道呢?《李尔王》读后感想2我以前听过一个和《李尔王》有几分相像的童话,其中的国王也有两个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一个直率的小女儿。
《李尔王》读后感9篇
![《李尔王》读后感9篇](https://img.taocdn.com/s3/m/1381292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58.png)
《李尔王》读后感9篇《李尔王》读后感1在暴风雨中李尔命令风、瀑布、电火(象征着风、水、火三大元素)来摧毁这个世界,进行末日审判。
这场暴风雨不仅是外在的、现实的,更是李尔内心狂暴的暴风雨的体现。
李尔的命令、行为看似是要毁灭这外在的世界,其实是要毁灭自己内心中固有的自我世界。
而李尔之所以不命令地元素,是因为象征着地元素的土地早已经丧失,他构成自我世界的四大元素早已缺乏了其一。
从李尔的语言中可见其转变,他开始承认自己不再具有命令自然的能力(在罗马神话中国王是有掌控气候的能力),他是自然的奴隶,但他仍然要反抗自然,因为自然在滥用它的威力;他开始关心正义与邪恶,祈祷神灵发现逍遥法外的罪人、杀人的凶手、伪誓欺人的骗子、道貌岸然的逆伦禽兽;他开始反思自我,虽然其自我评价(并没有犯多大的罪、却受了很大的冤屈)有失公允;他认识到了自己困穷无告,开始珍惜身边微贱的东西。
这些都是国王李尔所绝不可能思考的,这些都表明那个将李尔封闭起来的自我世界已经近于完全坍塌,李尔已经能感到真正的自然以及存在于社会中的运行规律以及人性中的高贵与丑恶。
最后来分析对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审判。
我们看到李尔在疯狂中又恢复了盛怒,坚决要审判二女。
李尔所陷入的深刻的自我矛盾与斗争是因为二女而起。
虽然这种痛苦使得李尔走出了自我世界,开始感受并看清真实的世界,但正是因为李尔感受到了真实的世界,他就愈发感到并了解了二女的残忍,因为她们剥夺他的并不仅仅是王权、国王的尊严、王性,而且意图剥夺的是他作为人的尊严。
她们虽然打着教育李尔的旗号,但实质做的却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范畴,直接违背了自然的原则。
将父亲放逐在狂暴的暴风雨中,这无论如何都是逆天违性的,她们的狠毒,人性中的丑恶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用教育来掩盖的,理应受到审判。
在审判过程中,李尔在疯狂中反而透着一股清醒和理智,他要走请爱德伽做审判官,傻子做执法的同僚。
这二者是《李尔王》全剧中在疯狂中看清自然、社会、人性的人物,并用他们看似疯狂的语言提点李尔。
《李尔王》读后感10篇
![《李尔王》读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326e5e0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f.png)
《李尔王》读后感10篇《李尔王》读后感1在我小小的书架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书,其中我最喜欢莎士比亚写的《李尔王》。
剧中的主要人物有李尔和他的三个女儿:大女儿贡纳梨、二女儿吕甘和小女儿科第丽霞。
故事主要讲李尔王老了,要把他的国土按照儿女们对他的爱来分,大女儿和二女儿因为自己的甜言蜜语得到了一大半的国土,而小女儿科第丽霞是有几分爱就说几分爱,所以被李尔王放逐了。
结果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要夺取父亲的王位,就把李尔王赶出了王宫。
李尔王的一位忠臣葛罗丝脱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王受这样的罪,就把李尔王和他的佣人带到了他三女儿那里,而他自己却被二女儿的丈夫把双眼挖去。
三女儿嫁给了法兰西国王,国王很爱科第丽霞。
因为大女儿和二女儿要杀死李尔王,所以和法兰西打了一仗,科第丽霞和李尔王被俘。
最后,科第丽霞被缢死了,李尔王也自杀了,贡纳梨和吕甘也被毒死和自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不好听的话不一定是坏话,也许是让你改掉缺点的话,好听的话不一定对你好,也许还会害了你,毁了你的一生。
我在读《李尔王》这个故事之前,就喜欢别人夸我,别人一说我的缺点,我便撅起小嘴——不高兴了!但我读完《李尔王》之后终于明白了这句名言的含义: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我希望大家一定不要像李尔王那样,光听恭维的话,更不要像贡纳梨和吕甘那样心狠手辣,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要像科第丽霞一样诚实和善良,像葛罗丝脱一样的忠诚。
《李尔王》这个故事有趣吗?如果你们也有一些好看的书,别忘了借给我哦!《李尔王》读后感2李尔王讲述的是一个这样的故事:李尔王因年事已高,决定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幻想着以此避免往后的纷争。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口蜜腹剑,赢得父王宠信,分到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不愿阿谀奉承,她诚挚而简洁的表白得罪了李尔王,从而失去继承权。
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得到国土的两个女儿很快露出冷酷的真面目,使李尔王连栖身之地也没有,只好跑到荒郊野外去与野兽为伍。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5篇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7ddfe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ff.png)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5篇《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而我也于这个寒假期间,看了看这本书。
此书讲述的是一个国王自食恶果的故事。
李尔王读后感1读完本书,我觉得书中的那个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李尔王”实在是可悲。
他好像不懂得人情世故一样,分不清好与坏,仅仅凭着两个大点儿女儿平常多说的那些奉承、好听的话。
就将自己的江山和权利分给了她们。
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
以至于被两个大女儿所抛弃,最后还连累了小女儿,自己则在悲痛疯癫中死去。
可以说,悲剧的发生是由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一手造成的。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之心,他不仅害了自己,而且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
在我看来他是遭到了天遣,可谓是自食其果。
当然,那两个坏女儿的做法也是让人没法容忍的。
她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自己的父王面前一个劲儿的夸耀、吹嘘,好来骗取父亲对自己的欢心,从而为自己将来那背信弃义的理想打好基础。
然而,正当两个女儿都向他献媚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的时候,往往小女儿科第丽霞没有摇尾乞怜似的向他奉承,她不怕和他顶撞,也因此大大扫了他的兴。
一怒之下,这位被蒙着双眼的可悲国王就把对自己唯一忠心的小女儿赶出了家门。
而没有了绊脚石的两位大女儿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李尔王分给她们盼望已久的家产。
之后,她们便抛弃了原先深爱着她们的老国王。
当然,恶人有恶报,我可以说,她们的一生是最不完美的,她们没有得到别人真诚的爱。
有的,仅仅是和她们当初同样目的一个男人无尽的摆弄。
她们不光害了别人,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
同样的,那个害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和父亲的私生子爱特门,到头来也是一无所有。
他同那两个可悲又可恨的女人一样,为了金钱和权力,抛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
李尔王读后感2《李尔王》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说了。
李尔王这个人是喜欢听好话的,很虚荣,就是由于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净说他的好话,而小女儿则只是说自己很爱父亲而被他驱逐,生活中这种人还是很常见的,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很严重的缺点,如果人家只说你的好话,没人说你的坏话,你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就永远不能进步。
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
![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de1ce1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14.png)
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篇1)《李尔王》称得上是莎翁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充分展现了人性中难以回避的丑陋,无以复加的残酷以及难以逃脱的悲哀;与此同时该剧也充分体现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善良,不求回报的奉献,不离不弃的真诚以及感人至深的牺牲。
整部剧充满着对王权、对社会、对正义、对人性、对自然、乃至对神的拷问及深思。
*以过往李尔为核心,以该剧中五个与李尔相关的重大场景为划分标准,细致考察李尔在整部剧中的转变以及其所受到的教育。
作为国王的李尔是专横的独裁者,这主要体现在其为小女儿考狄利娅抉择夫婿中。
在考狄利娅触犯国王李尔之前,其是十分受疼爱的,李尔要分给她“比你的两个姊姊更富庶的土地”,而且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也能感受到这种偏爱,“他一向都是最爱我们妹妹的”。
但当考狄利娅并没有按李尔的意图诉说对其的爱时,李尔不但剥夺了考狄利娅的土地,更是向她的两个追求者极力贬低考狄利娅。
他直接劝勃艮第公爵“放弃他吧”,劝法兰西王“您还是丢开了这一个为天地所不容的贱人,另外去找寻佳偶吧”。
即使在法兰西王执意选择考狄利娅后,李尔仍不忘诅咒他们,“你们不要想得到我的祝福”,致使法兰西王“盛怒而去”。
国王李尔对女儿婚姻随意专断,反复无常;将心爱的女儿转瞬间称为贱人,其极致的专横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国王李尔是一个专横、愚昧、易受人愚弄的宫廷王,他生活在由王权所构筑的自我世界中,王权将其完全封闭,令其行为、言语等都随心所欲、任意妄为,他看不到真实的世界,看不到社会的真相和真正的人性。
讽刺的是,其悲剧恰恰起源于他基于王权的任意妄为,因为这使其失去了自我世界的根基——王权(分割国土事件),这迫使其自我世界崩塌,也迫使其开始认知真实的世界,而他也正是在悲剧的逐步进展中,逐渐受到教育,摆脱专横、愚昧乃至深入其血脉的宫廷王性。
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篇2)从李尔的语言中可见其转变,他开始承认自己不再具有命令自然的能力(在罗马神话中国王是有掌控气候的能力),他是自然的奴隶,但他仍然要反抗自然,因为自然在滥用它的威力;他开始关心正义与邪恶,祈祷神灵发现逍遥法外的罪人、杀人的凶手、伪誓欺人的骗子、道貌岸然的逆伦禽兽;他开始反思自我,虽然其自我评价(并没有犯多大的罪、却受了很大的冤屈)有失公允;他认识到了自己困穷无告,开始珍惜身边微贱的东西。
《李尔王》读后感5篇
![《李尔王》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2d2b216f1aff00bfd51e3c.png)
《李尔王》读后感5篇《李尔王》读后感1《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所著的‘四大悲剧’之一,而我便被这名号所吸引,看看这是否是噱头。
而事实证明莎士比亚的博学多识乃我一生所追赶不上,读完这本书,我能感到胸腔中那颗还未成熟的心灵受到了怎样的剧烈的撞击!《李尔王》所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她那丰富而令人伤感的情节(请允许我用‘她’来形容),她所展现给人们的知识如实体现出莎士比亚是怎样一种遥不可及的存在。
我深深所喜爱的,便是《李尔王》中的科第丽尔。
她不失为一位天女,用那颗善良而包含真诚的心去待她那虚荣心极强的父亲李尔。
当她因为不会像她那两个巧舌如簧的姐姐那样说假话来恭维李尔王而被驱逐出国时,我感到深深的愤怒。
科第丽尔没有用华丽的词藻来表达她对她父亲的喜爱,但她所说的话却着实令人感动掉泪。
李尔年老体衰,不分是非,再加上他那嫉妒的虚荣心使他做出了那么愚蠢的错误,使我对为这样的王上付出忠心乃至生命的肯脱感到深深不值。
可看到后面,李尔因先前的错事而被那两个恶毒的女人那样对待时,我却也为他所感到悲伤——落败的凤凰不如鸡,这一句老话果真不假。
而在李尔深造不幸,露宿在风雨之下时,他那深深爱着他的女儿科第丽尔却不计前嫌、对他伸出援助之手,这种精神令人无不为之感动,无不被她的善良所动容。
而这时我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因忠心而被那恶毒的女人的丈夫所剜去双眼的人,葛罗斯特伯爵。
他因花心而生下庶民出身的爱特门导致了今后的惨剧。
爱特门在《李尔王》中是一位出色的复仇者,他巧言花语,挑拨他的父亲葛罗斯特与他那名正言顺的哥哥,令他被迫装作疯叫子流浪在外。
而冥冥之中仿佛有一只大手在牵引着,被爱特门所害的格罗斯特伯爵失去双目流浪在外时遇到了这位不善言辞有些木讷的长子,在他的帮助下重新振作,不再执着寻死了。
而肯脱,《李尔王》中一位忠心耿耿的下臣,他因为美丽科第丽尔说好话而被当时昏了头脑的李尔王驱出国境,因放不下心中的君王化装成另一个人去服侍李尔,为了李尔挨打、饱受那两个令人厌恶的女人的侮辱,令我着实感动落泪,心受震撼!他塑造成功,在我心中树立了一个忠心奉主的伟大的忠臣形象!而悲剧就是悲剧,《李尔王》的结局令我催然泪下——美丽的科第丽尔死了,李尔王也死了,临死之际醒悟过来的爱特门死了,那两个恶毒的公主也死了,《李尔王》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地影响,不失为璀璨夺目的一本著作。
《李尔王》名著读书心得5篇
![《李尔王》名著读书心得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91215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84.png)
《李尔王》名著读书心得5篇《李尔王》名著读书心得5篇《李尔王》名著读书心得1《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老实率直仁慈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
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
李尔王自己仅保存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
谁料两个大女儿到达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哀疯癫中死去。
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仁慈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仁慈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假如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么可以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如今,又怎么可以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
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
这个故事虽是在遥远的古国,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
我们都喜欢甜言蜜语的人,喜欢夸赞之语,到最后不也正是它们害了我们嘛!这不正是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谋家的谴责吗?在现实生活中现象和本质,外表和内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能因为现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为下一个李尔王,“金光灿灿的并不全是黄金!”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判断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可以真正地区分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区分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假如没有尝到苦的滋味又怎么会知道甜的滋味呢?《李尔王》名著读书心得2我曾经听过一个和《李尔王》有几分相像的童话,其中的国王也有两个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一个直率的小女儿。
戏剧《李尔王》感想5篇
![戏剧《李尔王》感想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e6ea2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c.png)
戏剧《李尔王》感想5篇戏剧《李尔王》感想1《李尔王》称得上是莎翁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充分展现了人性中难以回避的丑陋,无以复加的残酷以及难以逃脱的悲哀;与此同时该剧也充分体现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善良,不求回报的奉献,不离不弃的真诚以及感人至深的牺牲。
整部剧充满着对王权、对社会、对正义、对人性、对自然、乃至对神的拷问及深思。
本文以过往李尔为核心,以该剧中五个与李尔相关的重大场景为划分标准,细致考察李尔在整部剧中的转变以及其所受到的教育。
作为国王的李尔是专横的独裁权力者,这主要体现在其为小女儿考狄利娅抉择夫婿中。
在考狄利娅触犯国王李尔之前,其是十分受疼爱的,李尔要分给她“比你的两个姊姊更富庶的土地”,而且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也能感受到这种偏爱,“他一向都是最爱我们妹妹的”。
但当考狄利娅并没有按李尔的意图诉说对其的爱时,李尔不但剥夺了考狄利娅的土地,更是向她的两个追求者极力贬低考狄利娅。
他直接劝勃艮第公爵“放弃他吧”,劝法兰西王“您还是丢开了这一个为天地所不容的坏人,另外去找寻佳偶吧”。
即使在法兰西王执意选择考狄利娅后,李尔仍不忘诅咒他们,“你们不要想得到我的祝福”,致使法兰西王“盛怒而去”。
国王李尔对女儿婚姻随意专断,反复无常;将心爱的女儿转瞬间称为坏人,其极致的专横可见一斑。
国王李尔不仅是专横的,更是愚昧的,极易受到蒙蔽的。
他面对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奉承,显得极其受用,认为其所说的就是她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完全没有一点怀疑的倾向,而面对考狄利娅的无话可说则擅意决断,根本不考虑考狄利娅所说是否是真实情况。
而其在面对肯特为考狄利娅求情的死谏时,李尔根本不加思考,只是仗着君主的权威一昧地欲使肯特屈从,“闭住你的嘴巴”,最后剥夺了其官职并将其驱逐出境。
由此可见,国王李尔是一个专横、愚昧、易受人愚弄的宫廷王,他生活在由王权所构筑的自我世界中,王权将其完全封闭,令其行为、言语等都随心所欲、任意妄为,他看不到真实的世界,看不到社会的真相和真正的人性。
2023年李尔王读后感(通用20篇)
![2023年李尔王读后感(通用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ef8a1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6.png)
2023年李尔王读后感(通用20篇)李尔王读后感1暑假,我精读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从中学到了很多,我觉得比起文学本身的东西,《李尔王》给我的更多是人性,理性的思考。
首先,我先简单地说一下它。
《李尔王》这部作品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
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
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
谁料两个大女儿到达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从此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
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故事曲折而又悲惨,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启示和感悟。
此刻我们简单剖析下书中的人物和资料吧。
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正因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就应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悲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样能够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此刻,又怎样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但是,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
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
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却因而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初他迷恋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了当初被他驱逐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正因这种种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宝贵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人间真情。
李尔王读后感1500推荐(3)篇2024年
![李尔王读后感1500推荐(3)篇2024年](https://img.taocdn.com/s3/m/1ff9702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4.png)
李尔王读后感1500推荐(3)篇2024年〖李尔王读后感1500第【1】篇〗小妹为善,李尔为庸,二女为恶。
这是《李尔王》里所讲述的,从本不该出的错开始,从李尔对王位的放弃开始,不再有爱。
只因大女儿为利放弃爱,只因小女已无权再爱。
第一个瞬间:“爱父若父”年轻的李尔王,雄才大略,富有理想。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不愿意再忙碌于复杂的社会事务中,分土地仪式上,他想知道女儿有多爱她。
大女贡纳梨“爱父胜过一切”,次女吕甘“爱父亲以至于不能爱其他的一切”,小女科第丽霞却仅仅“爱父若父”,盛怒的李尔王让科第丽霞在没有任何嫁妆的情况下嫁给法兰西国王,将反对他的忠臣肯脱放逐,而他的国土,则成了贡纳梨和吕甘的“收获”。
表面她们爱父,殊不知,这二人爱的仅是李尔的国土。
阿谀逢迎已成忠诚,真正的爱却不得不掩藏。
第二个瞬间:“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已经得到第一次财宝的李尔家二姐妹终于原形毕露,将李尔赶走,李尔的身边只剩下偷偷化妆并陪在他的身边被放逐囚徒肯脱和一个看透是非的弄人。
穿过暴风雨,李尔终于明白了科第丽霞的“爱父若父”,他明白了小女儿将爱分给了每一个人,明白了两个长女的贪婪。
终于恼怒至疯,不再理智。
已发生的事永远不可能改变,“三思而行”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记住的。
第三个瞬间:“叛国之父”李尔的另一个忠臣葛罗斯脱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爱特门为争夺利益,害得大哥埃特加被逐,当其父在帮助李尔时,他眼看父亲被剜去双眼而无动于衷,而自己也深陷二女的情感纷争之中,无法自拔。
这一切终究为了什么?爱特门不愿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的利益就在前方。
很多人就是如此,始终目视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己;而不愿回头向后看:身后是亲人,是真爱。
第四个瞬间:“曲终人不归”最终,死亡为一切画上了句号,李尔死了,他的三个女儿死了,爱特门父子也死了,想得到土地、利益和财富的,连同他们善良的亲人,一起去了,恶人死前也不知悔过,而李尔与科第丽霞相拥长眠。
贡纳梨、吕甘和爱特门最终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尔王读后感1500字
李尔王读后感1500字分享给大家,希望XX的用心能给您带来帮助。
莎士比亚从喜剧创作转向悲剧是迅速而突然的,喜剧的明朗天空突然变得阴暗起来,心情突然由愉快变为悲愤,唱的歌儿也由甜美的情歌转为哀歌,笔锋从抒写人的和谐、生活的乐趣一转而刺向罪恶的现实和人的丑恶灵魂,活泼取笑、揶揄诙谐的乐天性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庄严、肃杀、紧张、恐怖的气氛,这种转变并不是随意的、偶然的,它存在着其必然性。
在莎士比亚写作悲剧的时代里,专制政体的进步性已经开始丧失殆尽,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贵族集团内部的分崩离析明朗化起来,代表贵族利益的王室与资产阶级争夺政权的斗争日趋激烈,国会与英王第一次发生了尖锐的分歧。
伴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日益强大,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程度日益深重,他们在担负封建势力的压迫外,有多了一重灾难。
清教徒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妨害着人们的正常生活。
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残酷现实,人们不能不寻求解释,也渴望把悲惨不幸的人生搬到舞台上。
莎士比亚以他敏锐的头脑,深刻的洞察力,强烈的是非感和人文主义理想,对这样一个社会生活能够得出超乎常人的认识来,也必然会作出自己的艺术反应,而悲剧就成了他用以表达这种情绪的有力武器。
而《李尔王》则是表达
莎士比亚这一情绪和这一社会现实的伟大悲剧的代表作。
莎士比亚在他的悲剧中常常压抑不住感情的激动,悲愤的爆发,直接让剧中人物对这个罪恶的社会和荒谬的生活发出愤怒的控诉和无情的诅咒。
李尔在亲身经历了人民所受的苦难后,从内心深处发出了这样的呼声:“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体味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
在莎剧乃至世界戏剧史中,《李尔王》一向以伟大庄严而雄浑的诗意,惊天地而骇鬼神的艺术力量著称。
它以场面宏大、情节惊险、冲突激烈、感情狂暴、背景奇特及暴风雨的轰鸣和雷电的辉映,来呈现一个动乱社会的真实面貌,组成了一曲时代的悲怆交响乐。
《李尔王》是由一系列相互对立的因素构成的一出戏剧。
剧中邪恶的两个姐姐(高纳里尔和里根)和善良的妹妹相对照,好哥哥(爱德伽)与坏弟弟(爱德蒙)相对比,葛罗斯特和李尔王则是两种父亲的比照。
整出戏剧体现出了善与恶两种势力之间的冲突。
国王对待其三个女儿的不同态度使我们有这样的疑问:父母养育子女是否是为了日后能得到子女们的爱的回报呢?李尔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悲剧的一开始时是肯定的。
而严厉的惩罚就是生活对这种私心的必然答复。
当然李尔后来吸取
了教训。
李尔和葛洛斯特一样,他们俩的性格发展经历了一个清楚的过程。
他们俩都同样犯了严重的错误,同样因此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当初两个老人一意孤行,刚愎任性,终了却变得自轻自贱。
紧张激烈的场面和生动复杂的情节是联系在一起的,莎士比亚的悲剧一般都有这多条线索交错,多方面矛盾平行的特点。
《李尔王》的李尔一家是主线,葛罗斯特这一附属情节显然是用来加强主要情节的一种手段,是悲剧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的孤立的穿插,两条线索紧紧拧在一起,交错发展,互为烘托,使悲剧的外部冲突有着宽阔的视野,增加了悲剧的容量。
剧中的主要人物是李尔,他由于性格中某些固有的因素是他成为遭受灾难打击的悲剧人物。
他的错误在于他为了做一个好父亲竟然在未去世之前就放弃了自己的王权。
不幸的是,他无法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
他虽然不再是国王了,但仍以国王自居,总之,他必须一如既往像国王那样的生活。
他深受自我的支配,自我使他看不到他的孩子们的真是本性。
他把唯一心地善良的小女儿逐出家门,因为这个小女儿过于真挚,不愿卑躬屈膝、阿谀逢迎以换取他的欢心。
他放逐忠诚的肯特,结果错上加错,事实上却助长了敌对势力的气焰,从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剧中其他人物性格单纯,缺乏复杂性。
考狄利亚是善良
的化身,在她的身上具有一种富于人情味的美德。
她的两个姐姐,高纳里尔和里根则是邪恶的化身。
她们虐待亲生父亲的暴行可谓罄竹难书,然而莎士比亚依然要展示出她们阴谋夺权的野心、无休止的欲望、通奸谋杀的卑鄙行径等邪恶。
看来莎士比亚是有意是这样的安排邪恶无比的人走向万劫不复的灭亡。
作家要让罪孽降临在作孽者的头上,要体现出恶人玩火自焚的命运。
剧中一种感情的基调支配着全剧。
李尔的疯狂和随后考狄利亚的死在观众中有效的激起了怜悯之情。
当李尔王抱着亡女的躯体走上台时,这种怜悯悲怆之情被推向了高潮。
《李尔王》虽然是悲剧的结局,但它并不是悲哀的发泄,更不是恐怖的渲染,它的场面是优美的,比之那些喜剧的结尾还要感人。
李尔和小女儿重逢的场面是真实的景象,又是梦、想象,是一个似乎不存在的幻境,是另一个美好的人间。
一个被误解的女儿对父亲素来敬爱,这种爱是真挚的骨肉之情,是人的本性,她流着热泪说:“我的亲爱的父亲!但愿我的嘴唇上有治愈疯狂的灵药,让这一吻抹去了我那两个姐姐加在你身上的无情的伤害吧!”这样天真纯朴的语言,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情力量。
莎士比亚用尽他的艺术才能,用最美丽的色彩画出了考狄利亚这个最光辉的天使般的形象。
莎翁把考狄利亚变成了美的化身。
同样,在李尔、爱德伽、肯特等人身上也看到这种美,它是悲剧的,令人伤心的;因而
它就愈发的伟大了。
正是这种被悲哀所强化的美抹掉了各种其它的思考,把我们的所有注意力和思索都吸引了过去。
正是由于这种悲剧的美,李尔最后死在考狄利亚的尸身旁的场景才是令人心碎的,而不是恐怖的,它通过美好的形象的死亡,表现的是美的价值的毁灭,人的宝贵价值的毁灭,它使人震惊,更使人激愤,使人痛恨残暴的黑暗势力,从而增加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这种悲剧的艺术力量是大团圆式的的喜剧所无法达到的。
《李尔王》把家庭冲突放到了社会冲突的背景之中,当时的英国处于具有强烈悲剧色彩的时代里,罪行在黑暗中猖狂,正义在对抗中毁灭,欢乐是有限的,痛苦却是无边的。
《李尔王》正是从这一历史的高度上,以悲剧的结局概括了那个时代的普遍现象。
如果说《哈姆莱特》是青年的悲剧,《奥赛罗》是中年的悲剧,那么《李尔王》就是老年人的悲剧了。
如果说《哈姆莱特》中阴谋和受害的范围只限于一个家庭内部的话,《奥赛罗》的悲剧也只是发生在个人之间、夫妻之间,那么《李尔王》的悲剧就远远超出了个人和家庭的范围,具有更广阔的社会画面,带有更多的社会性质。
剧中的悲剧冲突比其他悲剧更激烈,坏人更为猖狂,邪恶势力更为强大。
黑暗笼罩着整个时代,恶人六亲不认,每个人都竞相干着谋害别人的勾当,踩着别人的尸体向上爬。
更进一步说《李尔王》的悲剧不仅是老年一代的悲剧,而且也是整
个社会几代人的悲剧。
它给我们展示的悲剧世界是可怕的,真理匿迹,谬误横行,黑白不分。
国家君不君,臣不臣;家庭父不父,子不子,夫妻反目,兄弟相残;社会纲纪荡尽,道德沉沦,世风日下,权和利成了生活的唯一主宰,一切行为和关系都以此为准则。
一切秩序,一切法律全被破坏殆尽。
《李尔王》就是伊丽莎白时代这一黑暗社会画面的真实写照,作者用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已上升到极限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压迫,人民群众悲惨绝望的生活境地,也为下层人民喊出了他们再也压抑不住的愤怒和仇恨的心声。
李尔、疯丐、小丑等人在狂风暴雨、雷电交加的荒野中缩成一团,忍饥受饿,无处藏身的景象,就是那一时代“到处是穷人”的流民图,再现了劳动人民灾难深重,凄惨可怜的生活图景。
这部剧不仅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特征方面充分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的社会面貌和实质,就是在许多细节上也都是那一时代的真实再现。
比如爱德伽装成的疯子汤姆,就是当时流传的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这种乞丐有着那个时代鲜明特征。
第二幕第三场中爱德伽独白中的一段就是当时流传着的一首描写这种乞丐生活的无名诗。
剧中那些歌谣和民间传说,也都描绘了那一时代的社会情况。
另外从一些台词中,我们也能看到当时的习俗和风尚。
例如葛罗斯特说的“最近这一些日蚀月蚀果然不是好兆头”,爱德蒙说的“这些日蚀月蚀果然预兆着人士的纷争”这一类话,也确
实是当时发生过的自然现象,并在当时被看作凶兆,引起了人们惶惶不安和恐惧。
《李尔王》不仅是一部家庭的悲剧,更是一部社会性的悲剧,和巨大的社会性毁灭力量相比,个人对悲剧的作用和影响大大减弱了,因为事情全部是朝着违背人的意愿的方向发展,无论你如何立身行事,总有一个死亡的结局在等待着你。
莎士比亚借葛罗斯特之口高喊道:“他的罪名是正直!”这句警世名言是作者对不公道社会的抗议,它的深沉回音震动着伊丽莎白时代的人们,也震动着后世,同样震动着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