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导学案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内容集合八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长亭送别》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格。

第一课时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 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

[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5、剧情简介。

(参见〈导学〉与注解①)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

(精选汇编)《长亭送别》教案3篇

(精选汇编)《长亭送别》教案3篇

《长亭送别》教案3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品读曲词,运用多种方法鉴赏曲词2、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分析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剧情,分析崔莺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教学难点:品读曲词,把握人物形象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从一些背景资料中了解到,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天下夺魁,千古绝调的杂剧之冠,其词章华丽,风韵优美,散发出如玉环绿珠、花间美人一般的绝代风华,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厢记》,走进这花间美人般的世界设想:简单回顾上节内容,让学生尽快走入课文的情境二、解题1、解读课题《长亭送别》2、复习柳永的《雨霖铃》设想:从解题入手,引出“离别”的主题从柳永的《雨霖铃》引出传统的离别诗词“伤感”的情感特征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总结,在体验中感受、提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教材的一个“点”到文学教学的“面”三、鉴赏1、读课文的第一首和第二首曲词2、找到其中可以表现崔莺莺情感的词语或者句子,并且分析3、反复朗读,体会崔莺莺复杂的情感设想:在师生互动中,走进曲词,品味曲词四、探究1、在这一幅长亭古道边,西风黄花时节,离别人儿泪垂的图画中,崔莺莺唱道“此恨谁知”……请大家散读后面的曲词,找到一些能体现出莺莺恨的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做莺莺的知音人,谈谈她恨什么呢?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崔莺莺是怎样的一个女子?设想:结合课文的曲词,深入探究崔莺莺恨的内容,启发学生对于人物性格的分析五、总结《长亭送别》用唯美的笔触,诗化的意境营造出一幅伤感而怨恨的离别图,其中激荡着莺莺对爱情异常执著,追求自我个性的独特精神,从古到今感动着无数人,林黛玉赞之“词句警人,满口余香”,不愧为天下夺魁的经典之作六、作业一、任选一个角度,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曲子进行鉴赏二、课外阅读:1、《诗经·上邪》2、《有所思》3、唐代王昌龄《闺怨》,比较分析这些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形象设想: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付诸笔墨,提高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诗词中女子形象的思考附板书:长亭送别恨离别恨恨约束敢爱敢恨的女子形象恨制度恨女子地位《长亭送别》教案篇2教学目的1、了解剧情,把握莺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着重鉴赏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长亭送别导学案

长亭送别导学案

《长亭送别》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初步接触元杂剧,了解元杂剧的基本体制,王实甫及《西厢记》。

2. (过程与方法):鉴赏崔莺莺等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的特色;感受文章融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和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王实甫《西厢记》高扬“爱情自由”的主题思想。

【学习重点】《长亭送别》的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长亭送别》是如何完成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播放音乐《送别》,营造离别氛围。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始免别离愁”,唐代大诗人杜牧千年之前的一声喟叹时常在耳边回响。

“离别”,一直是古今中外的一个恒久的话题。

有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婉伤,有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无奈,也有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牵挂。

今天,我们再一同走近王实甫,去体验莺莺和张生别离的刻骨铭心。

1. 元杂剧体制(1)结构:一本四折一楔子。

一部杂剧称一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折是划分杂剧场次的单位名称,相当于后世戏曲的“出”和“幕”,大多表现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开头或四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

剧末附“题目正名”(元杂剧每本结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子概括剧情。

前面叫“题目”,后面叫“正名”,“正名”往往成为剧名)。

王实甫突破元杂剧每剧4折的体例,全局共分5本21折。

(2)唱词:核心部分。

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押一韵,属曲牌联套体。

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四折之中宫调的变换同剧情变化相对应。

(3)演唱:一人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戏,正旦主唱的称“旦本”戏。

(4)脚色:分旦、末、净、杂四大类。

末:正末(男主角),如张生;副角有外末、冲末等;旦:正旦(女主角),如莺莺;副角有贴旦、外旦、搽旦等;净:戏剧性人物或勇猛刚烈的人,如张飞;杂:其他,如扮老人的孛老、扮老妇人的卜儿等各种角色(5)文学要素:曲辞(剧本的主体)、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科泛(又称科、介、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2. 作者简介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代著名戏剧家。

《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文稿

《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文稿

《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长亭送别》导学案王实甫【学习目标】1.欣赏文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

3.鉴赏崔莺莺的形象。

【学习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课前预习案一、关于元杂剧1、定义: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

元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元杂剧的基本特点:2、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唱即唱词;白即说白,是戏剧人物语言,是我们鉴赏的重点;科即科介,就是舞台说明,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

3、杂剧分四折一楔子。

楔子相当于序幕,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

曲牌类似于词牌,和曲子的内容无关,只规定曲子的韵律、格律、字数、句数,一韵到底,一人主唱。

4、唱词和演唱特点: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

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所以说“折”也是音乐单元。

四折可以选用不同的宫调。

元代流行的宫调有九种:仙吕宫、南吕宫、正宫、中吕宫、黄钟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

这些宫调的调性即音乐情绪各有不同,四折之中宫调的变化,也是同剧情的变化相对应的。

(1)曲调:乐音七声,即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

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仙吕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

《长亭送别》用正宫,其声情“惆帐雄壮”。

正宫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么篇]、[快活三]、[朝天予]、[煞尾]等。

(据王力《汉语诗律学》) (2)曲词:押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用韵较密。

苏教版必修5《长亭送别》导学案5免费范文

苏教版必修5《长亭送别》导学案5免费范文

内容:长亭送别(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时:四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元曲常识和《西厢记》2、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3、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课前准备一认识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

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

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长亭送别》导学案

《长亭送别》导学案

《长亭送别》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元杂剧的文化常识,了解作者和本剧剧情。

2、赏析语言艺术,重点赏析曲词的情景交融。

3、赏析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1、作者作品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

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

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

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2、元杂剧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唐诗、宋词、元曲并举。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散曲。

元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

元杂剧结构:通常是一本戏四折,有的前面还有一个短小的楔子。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楔子,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人物、情节和衔接剧情的作用。

(一本四折一楔子)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外、净、丑、杂六种类型。

末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旦类又可分为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

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外、净、丑、杂是末旦行当的次要角色,如洁郎(和尚)就是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

艺术形式的构成:曲、白、科。

曲:即曲子,是按一定的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是剧中人物的唱词;每一折限一个宫调,每个宫调都有属于它的若干支曲牌,曲牌的联套方式有规定。

每一折的套曲,一般由一人主唱到底,根据主唱人是正旦还是正末,杂剧又分为“旦本”和“末本”。

白:为剧中人物的说白,分韵白和散白两大类。

科:也叫“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效果的舞台指示。

如“旦做悲科”,就是旦这个角色做悲伤的表情。

除此之外,元杂剧在剧本的结尾用两句或四句诗概括交待全剧情节,叫“题目正名”。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

长亭送别学案

长亭送别学案

长亭送别学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长亭送别学案长亭送别学案(精选2篇)长亭送别学案篇1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篇一:《长亭送别》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设想: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语: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

当我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也是安徽人。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是的,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的亲人一样。

安徽是我的故乡,绩溪是我的最爱,你们是我的朋友。

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尽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却一直牵挂着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发展。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理解诗人写作《长亭送别》的意图3.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艺术特点4. 熟练掌握唐诗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技巧5.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批评思维水平6.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难点:理解诗人写作《长亭送别》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表达三、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书法或者绘画等艺术作品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选用唐代山水画或者长亭送别相关的图片等等。

2. 课中讲解通过讲解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品背景和文学特色。

同时,讲解诗歌的结构、节奏、韵律、修辞方法等要素,让学生全面掌握和理解这首诗。

3. 课后练习针对这首诗,可以设计以下几种练习,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加强记忆,提高欣赏和批评思维。

(1) 诗歌鉴赏练习。

教师可以出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诗歌的意境、意象、色彩等等进行思考。

例如:通过表面描写,表达了什么情感呢?怎样抒发出对离别的痛苦呢?(2) 诗歌概括练习。

让学生概括出这首诗的主旨、情感、意象等重点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例如: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写出你心目中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3) 诗歌背诵练习。

让学生背诵这首诗,提高记忆水平,也可以熟练掌握朗读技巧。

例如:背诵这首诗,并准确地朗读出来,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艺术。

(4) 诗歌联想练习。

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具体场景,提高联想能力,提高作品的亲和力。

例如:课后自行阅读这首诗,画出一幅与之相关的图片或者情境。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2. 课堂互动法3. 练习评估法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和问卷调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欣赏能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是任何一位优秀教师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份文学教育教学设计,可以追溯到文学课程最初的规划过程,同时也涉及到教材、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长亭送别》教案13教案教学设计,并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学教育探讨一些有益的观点。

一、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够读的流畅、适当地理解《长亭送别》这篇诗歌,在闲话中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并加强孩子的情感体验。

学生情况:本课程的学生年龄范围在十到十四岁之间,是属于中学生刚刚进入文学教育阶段的学生。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因此课堂上需要有一些简单的互动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教学环境:本课程将在一个传统的课堂环境下进行,并在教室中安排了一些相关的教学用品,如幻灯片和电视。

教学内容:本课程重点介绍李白的《长亭送别》这首诗歌,针对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教学,让孩子们可以加强对李白这位大诗人的认知,并在闲话中学习诗歌。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形式、意义和历史价值。

2. 给学生提供一个更直观的文学教育习题,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歌。

3. 在教育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孩子们的创造力创造条件,并且将这种创造力扩展到其他学科和艺术领域。

三、教学活动第一步:导入教师将几张李白的相关图片张贴在教室里,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些简单的问题的形式回答。

问题一:你觉得李白这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问题二:教师给大家来读一首古诗,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李白,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内容?问题三:你能否故事给大家讲讲古代时期的故事?第二步:阅读原诗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认真地阅读这首诗歌。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强调每个词的意义,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长亭送别》的文学特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为这首诗歌提出一些问题。

苏教版必修5《长亭送别》导学案(含答案)

苏教版必修5《长亭送别》导学案(含答案)

板块二执子之手●主题导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美好而和谐的爱情,这是人们最向往的境界。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第1课时长亭送别●画语导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不知留下了多少关于离别的诗词歌赋。

可有一段离别的故事至今仍让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它就是道尽“离愁别恨”的绝唱——王实甫的《西厢记》。

故事中,一位是身份高贵的相国千金,一位是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他们萍水相逢却一见钟情,然而短暂的欢愉背后却是漫长的离别,这凄恻的一幕在长亭边缓缓拉开……【字词梳理】1.正音筵.席()玉骢.()迍.迍()金钏.()笑.靥()揾.泪()挣揣..()()草芥.()蹙.眉()谂.知()弃掷.()寻.思()玉醅.()白泠.泠()吁.气()口占.一绝()谨赓.一绝()长堤.()绣衾.()青鸾.()鹧.鸪()答案:yán,cōnɡ,zhūn,chuàn,yâ,wân,zhânɡ,chuài,jiâ,cù,shěn,zhì,xún,pēi,línɡ,xū,zhàn,ɡēnɡ,dī,qīn,luán,zhâ2.辨音挣.扎()占.卜()闷.杀人()曲.牌()挣.揣()占.领()闷.热()曲.折()狼藉.()煞.费苦心()慰藉.()煞.风景()答案:zhēnɡ,zhânɡ;zhān,zhàn;mân,mēn;qǔ,qū;jí,jiâ;shà,shā。

3.辨形挣(chuài)不安(zhuì)乳(ǎo)急(tuān)笑(yâ)梦(yǎn)答案:揾,愠,媪;揣,惴惴,湍;谂,稔;靥,魇。

【词语积累】1.词语释义并头莲:现作“并蒂莲”,并排地生长在同一个茎上的两朵莲花,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比喻恩爱的夫妻。

语文《长亭送别》教案3篇

语文《长亭送别》教案3篇

语文《长亭送别》教案3篇《长亭送别》教学设计篇一一、导课,出示学习目标。

这一节课学习《渡荆门送别》,主要目的是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二、学习新课1、范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注意212或221的节奏。

2、介绍诗歌写作背景要想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诗歌也是。

李白,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城,5岁时全家迁回蜀中,在蜀中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此后,蜀中也成为他诗歌中思念的故乡。

我们学过的《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峨眉山月歌》都是思乡的佳作。

公元726年,李白25岁时,外出游历。

在唐朝,游历是读书人普遍的行为。

一方面是为了增加阅历,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另一方面是为了广泛结交,邀取名誉,以达到仕进的目的。

《渡荆门送别》就是初次离开蜀中时写的。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对这一段游历生活有这样描述,“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我们再来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八个字。

“仗剑去国”能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情怀呢?“辞亲远游”又能让人有什么样的心情呢?“仗剑”让我们想到李白壮游时期任侠意气、指点江山的豪迈。

“辞亲”则又使远游途中多了一份对家乡的牵挂思念。

所以抒发积极豪迈的情怀和对家乡的思念,也就成了这类诗歌普遍的主题。

3、学习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荆门,指荆门山。

楚国,即楚地,湖北一带。

(1)指名翻译诗句。

我渡江远游,从荆门山外,去往楚地游览。

(2)提问:首联与题目什么关系?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出发地点、目的地、事件。

叙事。

4、学习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释词平野,平坦辽阔的原野。

大荒,遥远无际的荒野。

(2)指名翻译山随着平原的出现逐渐消失,长江向着辽远的荒野流去。

(3)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伏的山领,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

(4)作者是怎样把应四种景物联结在一起的?找出关键字。

(5)试着赏析“随”、“入”。

《长亭送别》教案(5篇)

《长亭送别》教案(5篇)

《长亭送别》教案(5篇)《长亭送别》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根底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地,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习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

(课下解释很具体,教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具体。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

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构造:全折可分为四局部。

第一局部(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其次局部(“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局部(【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忧。

第四局部(【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苦痛。

5、再读课文,争辩问题既然是送别,想想莺莺是一种什么感情,心理?从文中找出能表达莺莺心理感受的语句:…………试加分析。

莺莺感情概括:A、苦痛(可怕考不中,一则父母不同意:二则他考不中自觉无脸回来见莺莺就不回来。

其实,在古代一个像张生这样的白衣书生很难考中,想想当时残酷的血淋淋的科考制度,那是十万里挑一啊,张生就那么优秀?再者像张生这样深陷爱情,哪有心思读书!学业已荒废不少了!期望更渺茫了。

假设考中,可怕他喜心弃旧,一去不返。

所以考中考不中,都意味着永久的分别,莺莺已看到这种严酷的现实。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雷雷第一课时一、导入学生活动:请学生简介《西厢记》的故事梗概;谈谈他们心目中的张生、红娘、莺莺。

教师引导:张生和莺莺在经历了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西厢记》,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其中最美的一折,《长亭送别》。

二、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浏览课文。

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向老师提问。

2、小组合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请一位同学介绍节选课文内容大意。

教师播放课件,帮助把握内容大意。

四、请几位同学朗读重点曲子:《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满庭芳》《朝天子》、《三煞》、《二煞》、《一煞》五、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在把握戏剧冲突的基础上,试着理解其主题。

第二课时一、快速浏览全文,划分段落结构,并为各部分拟一个角度一致的小标题。

(详见课件)二、这四部分都紧扣一个字来写,“别”,抒发了莺莺的离愁别恨。

那么,导致有情人天各一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科举考试。

三、学生活动:依据文本,说说在对待科举考试这件事情上,老夫人、张生、莺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老夫人:“到了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

”深入体会“辱没”、“挣揣”等词语的含义。

张生:“小生此一去,白夺一个状元回来。

”在对待这件事情上,此二人的观点是一致的:重视功名利禄。

莺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在科举这件事情上,莺莺的想法是与他们不一致的,她更重视的是爱情。

四、分析其中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包括:人物和人物的冲突;观念和观念的冲突;情感与情感的冲突。

比较起来,哪些冲突更为重要?当然是人物背后的观念与情感的冲突更为重要,而剧作家表现什么样的冲突体现了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体现作品的社会意义。

就本文的戏剧冲突分析,看体现了什么矛盾,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是什么,作品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长亭送别》导学案(学生版)

《长亭送别》导学案(学生版)

安宜高中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B部语文导学案《长亭送别》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知识链接】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唱即唱词,白即说白,是戏剧人物语言,是我们鉴赏的重点。

科即科介,就是舞台说明,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

5、元曲:分为散曲、杂剧,散曲又分为小令、套曲。

北方称为杂剧,南方称为南戏。

6、杂剧分四折一楔子,楔子相当于序幕,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

曲牌类似于词牌,和曲子的内容无关,只规定曲子的韵律、格律、字数、句数,一韵到底,一人主唱。

7、古代戏曲角色分为外、旦、净、丑、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此情可待成追忆班级:姓名:小组:长亭送别【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早年曾经为官,但仕途坎坷。

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交往密切。

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被称为杂剧之冠。

王实甫善于以古典诗词酝酿气氛,锻炼字句,创造出诗一般的动人意境,形成十分优雅的风格。

他和关汉卿分别开创了中国戏曲史上文采和本色两个流派。

2、《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超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3、元杂剧常识(1)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结构形式:每一本戏大都由四折组成。

每本四折之外,一般还加有“楔子”(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或用在折与折之间,则是衔接剧情),但也有少数杂剧由五折或六折组成,《西厢记》更为特别,共五本二十折五楔子。

折是表示剧本结构的段落,相当于现代话剧的一幕,一般以曲一套为一折。

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元杂剧的角色:末、旦、外、净、丑、杂(2)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4)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

《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

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

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

【学习过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玉骢.( ) 迍迍..()金钏.()靥.儿()搵.()挣揣.()蹙.眉()谂.知()玉醅.()白泠泠..()青鸾.()2、整体感知,理清剧情结构:《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阅读与品味3、莺莺和张生彼此心中充满无限依恋,却又必须分别,这种局面是谁造成的?说明什么?4、莺莺是怎样看待“门当户对”的?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这些句子表现出莺莺是什么样的人?5、老夫人和长老相继离去后,在四顾无人之时,莺莺终于可以向张生表露心声了。

概括此时莺莺都叮嘱了张生什么?这些叮嘱反应了莺莺此时什么样的心情?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莺莺内心的情感变化过程。

7、主题探讨:《长亭送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课堂训练】(一)赏读《端正好》1、选取了哪些意象?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体现主人公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析“染”“醉”的妙处。

(二).赏读《滚绣球》1、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是如何体现的?2、“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运用了什么手法?说明了什么?(三)赏读《一煞》从“景”“情”两个方面鉴赏前两句。

(四)谈谈《长亭送别》中语言美。

(五)结合《收尾》品味写愁妙句,感受语言魅力。

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句子?【拓展阅读】《长亭送别》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比较,体会两位大师的不同语言特色。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学习反思】【补充材料】艺术风格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朱权《太和正音谱》)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关、王二人艺术的不同之点的话,这就是:关汉卿戏剧属阳刚之美,而王实甫戏剧属阴柔之美。

借用清代姚鼐的话来说,前者“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后者则“如初升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寥廓。

”(《复鲁挈非书》)《西厢记》的崔张故事乃千古佳传,人物也很美,无论是张生钟情之美,莺莺深情之美,红娘热情之美,皆清丽夭矫,沁人心脾,为“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奠下很好的基础。

在意境的创造方面。

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

全剧处处有诗的意境,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气氛。

……在个别悲剧性的场子里,也依然笼罩着诗的气氛。

如《送别》一折,并不着重去渲染主人公摧肝裂胆的痛苦,而是借助古典诗词描写愁恨时特有的一些表现手法,以景写人,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里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抱头痛哭,有的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那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依然是一片诗情画意的动人色调,与全剧优美的风格和谐统一。

《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

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

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

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

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

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

最能代表秋之萧瑟的“黄叶”在范仲淹的笔下尚且不悲,何况是色彩更加绚丽的“黄花”呢?因此,“碧云天,黄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

再加上漫山的红叶,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幅由蓝、黄、红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

那么,怎样理解此处景物在表现人物心情方面的作用呢?其实,范仲淹的词上阕的景物虽然色彩斑斓,但还是为了表现的悲凉的思绪,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此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是很常见的。

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抒发了伤感的思乡之情,而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端正好”曲词用的也是这种手法。

曲词中的一个“晓”字告诉我们,长亭送别是从早晨开始的。

“碧云天,黄花地,雁南飞,霜林醉”正是刚走出家门的崔莺莺去长亭的路上看到的景色。

坐在车里,看到这大好的秋光,莺莺无限惆怅。

自然的美景和人生的美景从此都不会属于她。

“北雁南飞”,那南飞的大雁,是要回到自己温暖的家的,而她崔莺莺的家呢,那是一个没有自由、讲求门第、热衷功名的深宅府第。

况且此时她是客居途中,丧父的悲伤尚在。

和张生“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的温存稍稍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些许宽慰,没想到……她甚至更会想到,假如张生此时不是上京赶考,而是与她去郊外游玩,那该是何等的惬意和幸福啊!没想到母亲却对张生说:“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

”“母亲啊,你为什么要逼张生求取功名,世人啊,你们为什么重利轻情?”这是此时此刻崔莺莺在心里的呐喊。

由此,在她的眼中,那枫林自然就洒满了离人的红泪。

这幅画面,色彩热烈。

热烈的色彩下,一对儿恋人踯躅于即将分手的路上。

自然景境与人物心境形成强大的反差,这是以美的意境营造悲的气氛。

景二:短暂饯行宴,有言难表白[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这是第二幅画面:西风,黄叶,寒烟,衰草。

夕阳西下,西风渐紧,“黄叶纷飞”,叶子落得又多又急,不是“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的温柔状态,而是肃杀的,是秋风扫落叶,一股冷嗖嗖的感觉袭上身来。

再笼以寒烟、缀以衰草,一动一静,愈觉凄冷。

饯行之宴就在这样一个冷风冷色的场景中开始了。

这是通过莺莺眼看到的秋景。

这是一场沉默的晚餐,除了几个人物应酬性的对话外。

在即将分别的筵席上,二人有多少知心宽慰的话要向对方表白啊,可是一切都是沉默,只剩下两个人的叹息声。

这沉默和叹息埋藏着莺莺心中无限的“怨”。

目睹眼前瑟瑟的西风、黄叶、寒烟和衰草,莺莺的怨情滚滚涌出。

“幺篇”曲词怨张生“轻别离”“情薄”,甚至不希望他进京赶考。

“满庭芳”曲词怨母亲“供食太急”,在本已很短暂的饯行宴上居然还不肯回避,弄得莺莺和张生不能温存话别,只能“暗送秋波”。

“朝天子”曲词中莺莺痛斥世人追逐名利的心态,充分表现了她珍视爱情、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

极目是黄叶纷飞,眼前老夫人面沉似水。

西风瑟瑟之中一片沉寂。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这恰恰是莺莺怨极产生的幻觉。

“霎时间”言筵席时间很短,可是读者却同曲中二人一样感到这场沉默的饯行宴是那样地漫长。

而他们在赴长亭的路上,走了一天却显得时间那么短,这也许就是情人心中的时间辨证法。

景三:把酒相告别,情殷意切切[四边静]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

[四煞]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宴席结束,余人散去,唯有一对恋人和红娘。

“两意徘徊”言二人依恋难舍,但“落日山横翠”,又不得不分手了。

看到眼前的横山,又心里不禁一沉,因为没有山的阻挡,分手之后,还能以目相送片刻,使思念之情得到慰藉。

莺莺再也无法沉默了,刚才筵席上被压抑的情感此时一下子释放了出来——用泪。

莺莺“把酒”向张生告别。

她有太多的话想说,却又不能在这即将分别的瞬间全部倾吐出来,一时语塞的莺莺有的就是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