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朱立元第一编整理
朱立元美学第一编美学导论
![朱立元美学第一编美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f07fe70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b.png)
朱立元美学第一编美学导论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第一节审美现象一、审美是基本的人生体验之一艺术欣赏在本质上一种高级审美活动二、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审美现象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或者换言之,它应当是主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审美关系。
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蒋孔阳在《美学新论》对审美关系的论述:1、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而它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觉性。
这是突出强调了审美关系中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感性特征。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这一自由有两层意思:一是外在的自由,是从外在事物实际的功利关系束缚中超越、解放出来;二是内在的自由。
3、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4、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蒋孔阳关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四个特点的看法正确的揭示了审美关系与其他种种关系的主要区别,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三、审美现象的构成一般来说,审美现象就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即审美客体,以及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的。
1、审美对象:是与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自然、艺术、社会、科学等多种多样的对象。
审美对象中与主体及其没敢相对应的结构是多层次的,分为形式层、意蕴层、意蕴层后面更深沉层面,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
2、审美主体:是进入审美关系的人及其美感。
审美主体的构成层次与审美对象的构成层次是对应的。
分为形式层、意蕴层和“存在”。
3、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层次:静观关系、对话关系、存在关系。
四、审美现象的历史性☆所谓审美现象的历史性,指的是审美现象本身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从来都不是如此,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生存的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它们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不同时代和语境造成的差异性。
☆审美现象历史性的理解具有哪些意义?1、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审美现象。
美学串讲笔记[朱立元
![美学串讲笔记[朱立元](https://img.taocdn.com/s3/m/0f815a17866fb84ae45c8df0.png)
(2)审美活动在各种精神活动中最具有个性化。
在一般的精神生产中,主体必须从现实的生活世界抽身出来才能使世界与自己相对立并使之成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就在自己当下直接性的生存过程中体悟着生命的意义,就在与对象相融相通的生活状态中探寻着生活的真谛。
(2)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因此,好的审美趣味必然不会完全局限于对象的具体特征,而是积极地把对象与主体的审美理想联系起来,由此做出的选择和评价才是真正具有普遍性的。
[单选]黑格尔提出了“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著名命题。
[论述]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简答]审美需要的特征:
(1)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互相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名词解释]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论述]论述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
(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审美活动具有开放性、可能性、超越性,它是一种面向未来、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因而使人从平凡、琐屑的世界中超拔出来。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在审美活动中,人从片面走向完整、从单一走向丰富,从被肢解的实际人生中找回已经失落了的本真世界。
[单选]美学学科的核心研究方法为哲学方法。
四、审美与人生
朱立元《美学》第一编:第二章:美学的历史
![朱立元《美学》第一编:第二章:美学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75ebb8a7aef8941ea66e054e.png)
关系:指适当的比例,有内有外
美是客观存在
B、美的形式标准:“秩序、匀称与明确” (《形而上学》)
C、美的效果:由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性。 (《诗学》)
《诗学》第7章
(二)中世纪
美学发展停滞期,美学思想见 于神学著作,以上帝为美的本体。 奥古斯丁( Augustine 354- 430)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帝是整一, 是最高的美、绝对的美,一切事物 的美都是上帝赋予的。
识真理性的标准,只靠感性直觉不能 认识真理。 (三)德国古典美学 代表:康德、席勒、黑格尔 特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调和。
(一)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1、荷迦兹(W·Hogarth1697-1764)英 国铜版画家、艺术理论家 著作:《美的分析》 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从经验到理论
“美如此长久地被认为是不可解释的, 这毫不奇怪,因为它的许多方面的本质 不是光靠著作家所可能领悟的”
根据人体验效用的方式不同,美可 以分为两种:
想像的美:通过想像体验效用快感。 (效用感强烈)
感觉的美(形式的美):事物的形 式是最直接、最明显的效用。
(效用感弱)
(3)同情说——效用的来源
同情:即共鸣,是人心设身 处地
代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二)中世纪:神学本体论美学
代表: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三)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美学
代表:达·芬奇
(一)古希腊
1、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 (1)生平、著作 前407师从苏格拉底,至其去世 此后游历埃及、意大利 前388回雅典建立学园,直至去世 著作:近四十篇对话,《大希庇阿斯
美学--自考美学笔记
![美学--自考美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85e6589d1f34693daef3ed1.png)
美学--自考美学笔记篇一:00037美学_自考笔记完整版00037美学自考笔记七章全笔记依据教材《美学》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笔记依据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第四节审美与人生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章审美活动论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第三章审美形态论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优美与崇高第四节悲剧与喜剧第五节丑和荒诞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第五章艺术论(一)第一节艺术与艺术作品第二节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第三节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第四节意境第五节艺术的功能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第二节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第三节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第四节艺术的形态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第七章审美教育论第一节中西美育观的源流第二节美育的内涵第三节美育的特点第四节美育的功能第五节美育的目的第一章绪论单选: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 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
(分析哲学)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 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哲学学科) 1.12.美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 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 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鲍姆加登)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 1.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意识) 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后)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美学考研——朱立元版本超全word版本
![美学考研——朱立元版本超全word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21d20bf4a8956bec0975e3e4.png)
美学笔记》(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第一种,认为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如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第二种,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来源于黑格尔。
《美学》(在英文版里译成“美的艺术哲学”)第三种,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它分为两个层次: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这个传统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
认为关于“美”、“善”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
杜威也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即经验》。
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强调对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中国有李泽厚。
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也是偏向于主观方面,关注的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
如德国的费希纳,《实验学美》、《美学入门》,认为美学是“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
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
其学生荣格把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了原型理论。
第四种,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中国的蒋孔阳《美学新论》。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并非所有的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艺术美——艺术中的审美现象。
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
艺术美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审美现象,而不是游离于人的审美活动、固定不变的美的现象。
美学串讲笔记[朱立元
![美学串讲笔记[朱立元](https://img.taocdn.com/s3/m/4cf8b2dece2f0066f4332205.png)
美学串讲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单选 中国美学家蒋孔阳先生在其著作《美学新论》中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多选、简答 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1 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2 美学是研究艺术的学科3 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4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单选 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主张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的研究对象 其代表作为《艺术即经验》。
单选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二、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多选 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名词解释 审美意识 指人类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 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 故而不成熟 不自觉。
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单选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从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 他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三、美学的哲学基础单选 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
名词解释 实践概念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 尤其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 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他坚持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 理解为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 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
他科学地指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里 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 既包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 又包括种种精神生产活动 以及人们广大的日常生活活动。
单选 美学学科的核心研究方法为哲学方法。
四、审美与人生单选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之一。
名词解释、简答 审美境界 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和艺术中出现的情境。
它具体地体现为情与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 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一)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一)](https://img.taocdn.com/s3/m/ffad682c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5.png)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一)引言概述:美学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到审美经验、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等方面。
本文将以朱立元所著的《美学复习资料》为基础,系统地介绍美学的相关知识。
正文内容:一、美学的概念与起源1. 美学的定义与涵义2. 美学的起源与发展3. 美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多样性4. 美学与艺术的关系5. 美学的研究方法与途径二、审美经验与审美情感1. 审美经验的特点与作用2. 审美体验的主体与客体3. 审美情感的类型与表现4. 审美情感的形成与发展5. 审美情感与审美价值的关系三、美学观念与审美判断1. 美学观念的多样性与争议2. 美的标准与价值的相对性3. 审美判断的标准与依据4. 美学理论的流派与观点5. 美学批评与鉴赏的方法与要点四、艺术与美学1. 艺术的概念与分类2. 艺术创作的过程与特点3. 艺术作品的传播与接受4. 艺术的功能与社会价值5. 艺术创作与观念的关系五、美学的应用与发展1. 美学在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2. 美学在设计与建筑领域中的应用3. 美学在商业与市场营销中的应用4. 美学在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5. 美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结论:本文以朱立元的《美学复习资料》为基础,系统地介绍了美学的相关知识。
从美学的概念与起源、审美经验与审美情感、美学观念与审美判断、艺术与美学以及美学的应用与发展等五个大点,涵盖了美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美学的本质和作用,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此外,美学在教育、设计、商业等领域的应用也将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美的享受与价值。
未来,美学将继续迎接挑战并不断发展壮大。
最新整理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资料
![最新整理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fcb4109fe4733687f21aa1e.png)
美学复习资料1.审美现象(活动)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以及审美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审美现象的结构: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的后面是“存在”层,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
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2.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重点)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在于它始终坚持从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现象的根源、实质和含义。
一、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思想形成与奠基的时期。
《易》之世界观与人生观,启发和奠定了整个先秦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
①“彖辞”:天地感而万物生(一切东西来自感应)②乾坤互补、刚柔并济: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③朴素健康、向上奋发的生活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秦美学在孔子之前,史伯、晏婴、伍举等人都论及了五味、五色、无声之美,也涉及美与善的关系。
百家争鸣时代,儒、道两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建构和形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格局。
儒家,充分肯定善与美的统一,积极入世。
孔子:从仁出发,联系伦理道德的善来解释美。
外在形式虽然可以给人以感官愉悦,但必须与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整个人生的审美化途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艺术的功能和作用在于“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感发和陶冶人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人与社会人伦的和谐发展。
孟子:重心,从个体人格精神的建构来展示美与善的联系,认为从善到美呈现为逐步递升的状态,“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对美基于善又超越于善作了明确的表述。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经验论(第1章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经验论(第1章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a957360bb4cf7ec4bfed04e.png)
第1章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1.1 复习笔记一、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一)古希腊时期1.在古希腊,审美经验研究尽管已经有所涉及,影响较大,但还处于一种并不清晰明确的阶段。
2.柏拉图曾用“迷狂”说来描述和解释在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其实质是人类思维活动处于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时的极度亢奋状态。
这是对处于高峰状态的审美经验的真实贴切的描述(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1.第一阶段:18世纪中叶以前(1)代表人物主要有夏夫兹博里、荷加兹、哈奇生等人。
夏夫兹博里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审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
他的学生哈奇生对这种看法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荷加兹从经验的角度对于审美特征进行了仔细的归纳。
(2)评价近代美学对审美经验的探讨其重心已经转向了审美主体及其心理结构;不过,由于其研究仍然把自己的经验归纳看作对象的审美属性,这样,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还没有进入理论的视野。
2.第二阶段:18世纪中叶以后(1)代表人物休谟的主要特点在于他明确地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从而把审美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了。
(2)局限:只强调情感与理智、审美与认识之间的区别,而忽略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因此存在片面性。
(三)现代西方美学1.科学主义现代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这种立场在不少学派对审美经验的观点上都有体现。
(1)主观经验主义①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乔治·桑塔耶纳在哲学上持主观经验主义立场,认为唯一可靠的是经验,美学上提出“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的观点,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体的快感经验。
②新自然主义代表托马斯·门罗“拒绝超经验的价值和原因”,主张以现代的心理学为基础,“尝试科学地描述和解释艺术现象和所有与审美有关的东西”。
③克莱夫·贝尔与罗杰·弗莱为代表的英国形式主义美学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命题,其基础也是不同于日常生活情感反应的特定的、深刻、高尚而难言的“审美感情”或审美经验。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导论(第1章 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圣才出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导论(第1章 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圣才出](https://img.taocdn.com/s3/m/11555cafba0d4a7303763a17.png)
第1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1.1 复习笔记一、审美现象(一)审美是基本的人生体验之一1.审美已经广泛地形成和体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成为人们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一种重要的人生体验。
2.在自然中,人们常常能够获得审美的经验。
而且,人们在这种欣赏中所获得的情感满足和精神提升,并不亚于艺术欣赏的效果。
3.在与社会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即通常社会生活中,人们也能够经常获得审美经验。
4.审美更加普遍必然地体现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
艺术欣赏不仅能引起美感,而且它所引起的美感之强烈,几乎达到了可以压倒甚至消解生理快感的程度。
人们所说的审美,实际上就体现在上述种种人生的经历和体验中。
(二)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1.审美现象(1)审美现象应当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是主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审美关系。
(2)审美现象发生的前提就是对象一定是和人发生了某种特定的关系的。
(3)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2.审美关系的特点蒋孔阳在《美学新论》指出,审美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1)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而它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觉性,这是突出强调了审美关系中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感性特征。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这一自由有两层意思:一是外在的自由,是从外在事物实际的功利关系束缚中超越、解放出来;二是内在的自由。
①从内容上看,人们欣赏美的对象,不是要满足物质的需要。
而是要自由地展示人的本质,取得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
②从形式上看,美的形式要受对象的物质属性的限制,但是,美的形式并不在于物质形式本身,而在于通过某种物质形式自由地表现出或者制造出心灵的形式。
(3)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这是审美关系整体性的主体实现,主体(人)在面对感性对象时,他是调动了由生理到心理、由感觉到思维的自身全部本质力量来对它进行感受、体验的。
在审美中,“感性的人和理性的人统一了起来,意识形态的人和实践活动的人统一了起来,人以一个完整的整体来和现实发生关系”。
朱立元美学——导论
![朱立元美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a659fd38dd36a32d737581fa.png)
(三)美学学科阶段
美学概念: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 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 系统地思考审美对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以上美学三个阶段发展论是蒋孔阳先生提出来的。
蒋孔阳(1923.1.23-1999.6.26) 四川 重庆万县人。教授,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评议组成员,全国文艺学博士 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著作:《蒋 孔阳文集》(4卷)
对应审美对象的三个层 次,审美主体也有三个 层次 (1)感官快适:通过 感觉非功利接触审美对 象。 (2)情感触动:主体 和对象之间往往需要对 话交流才能达到更高的 审美境界。 (3)生命承担:忘我 之境。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生命承担 情感触动 感官快适
3、审美关系。 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形成审美关系,也可划分为 三个层次。 (1)静观关系。超功利地感觉,无所为地而为 地观赏、想象、欣赏。
审美关系构成示意图
存在关系
对话关系
静观关系
四、审美现象的历史性。
1、审美现象历史性的概念。 所谓审美现象的历史性是指审美现象本身 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都不是从来如 此,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 展而不断演变的。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它 们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不同时代和语 境造成的差异性。
神奇美丽的九寨沟风光
2、对社会的审美体验。 社会美即人的美。美好的爱情,淳朴的世 风,能让我们产生优美的审美快感。 为人类自由解放的正义事业而流血牺牲, 能让我们产生崇高的美感。 人生中会出现幽默意境,或者以堂皇的形 式出现的荒谬、倒错,能使我们产生轻松 的喜剧美感。正如宗白华所说:“对强大 者发现它的渺小,对渺小者也见出它的尊 严,在圆满里发现它的缺失,但在贫乏里 也找出它的完善。”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教育论(第1章 美育观的历史考察)【圣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教育论(第1章 美育观的历史考察)【圣](https://img.taocdn.com/s3/m/437d0dab76c66137ef061936.png)
第1章美育观的历史考察1.1 复习笔记一、西方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一)古代美育观的形成及其内涵1.古希腊时期美育观(1)古希腊是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西方美育思想的最早开端。
(2)在古代雅典的教育中,美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无不贯穿并渗透着美育的内容。
(3)注重美育是古代雅典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诗歌、音乐、舞蹈、戏剧、体育竞技构成了他们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4)这种社会习俗和文化氛围本身就具有十分显著的美育性质和意义,它们既是古希腊人生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包含着大量的美育实践,也是古希腊美育思想得以产生和形成的深厚的社会基础。
2.美学家的美育观(1)柏拉图①柏拉图是西方最早对美育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和思考的美学家。
他的美育思想从属于他的政治思想。
②柏拉图认为必须从幼年起就对人施行严格的教育,柏拉图是想通过情趣健康、高尚的文艺作品来对青少年施教,培养和陶冶他们的心灵。
③柏拉图一方面非常重视艺术独特的教育作用,但另一方面他又对艺术中表现情感持否定态度,认为艺术不能引导人们认识真理,从根本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价值。
④在柏拉图那里以艺术为媒介的审美教育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排斥与压抑感性情欲,追求并达到理念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2)亚里士多德①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对现实的模仿可以达到真实性的高度,甚至认为诗比历史具有更高的价值。
他认为,艺术之所以能够给人提供快感,恰恰是因为它能使人从中获得知识,亚里士多德所持的仍然是一种理性主义的美育观。
②亚里士多德不否定人的情欲,他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就在于能够通过理性对感性加以节制和净化。
③亚里士多德对美育的突出贡献在于,他不仅看到了艺术的教育作用,而且更看到了艺术在发挥教育功能时的独特性,这就是艺术在给人以“无害的快感”的同时使人获得教益。
④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思想,把艺术的审美(即愉悦的精神享受)功能与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后来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所继承。
00037美学-自考笔记完整版
![00037美学-自考笔记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5c9faf502020740bf1e9be5.png)
00037美学自考笔记七章全笔记依据教材《美学》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笔记依据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第四节审美与人生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章审美活动论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第三章审美形态论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优美与崇高第四节悲剧与喜剧第五节丑和荒谬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第五章艺术论(一)第一节艺术与艺术作品第二节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第三节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第四节意境第五节艺术的功能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第二节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第三节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第四节艺术的形态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第七章审美教育论第一节中西美育观的源流第二节美育的内涵第三节美育的特点第四节美育的功能第五节美育的目的第一章绪论单选: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
(分析哲学)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哲学学科)1.12.美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鲍姆加登)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1.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意识)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后)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美学全文(朱立元本)
![美学全文(朱立元本)](https://img.taocdn.com/s3/m/b147aa350912a2161479292b.png)
我们为何要学习“枯燥”的美学?
这是一门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给我们提供思考问题、研究问题 的视角、方法和手段的课程。 “枯燥”的美学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好的生活。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苏格拉底问希庇阿斯:你能替美 下个定义吗?请告诉我什么是美。
希庇阿斯说:一个年轻小姐是美的。苏 格拉底不满意,他说,我要问的是:什 么是美?而不是问:谁是美的,什么东 西是美的?在这篇对话里,希庇阿斯和 苏格拉底尝试了好几种关于美的定义, 例如美的就是适当的、美的就是有用的、 美的就是令人愉悦的,但苏格拉底又一 一予以驳难,最后得出的结论只是:美 是很难解的。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全书线索和各章线索
★美学是以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中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为
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审美活动论:以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构成的审美关系为理论核心。
审美形态论:各种形态都是从不同的途径要达到对人的生命存在的价 值肯定或价值判断。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我们为何要学习美学?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听说美学很枯燥?
美学曾经长期跟哲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在文学院的专业课程里它确实是比较抽象、也是比较枯燥的一 门。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 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P7※ 解读:前提——人和现实世界发生了审美关系 审美现象实际上是审美关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美学》目录
![《美学》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9716ecee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9.png)
《美学》⽬录朱⽴元第⼀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第⼀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第⼀节审美现象第⼆节美学的诞⽣于学科性质第三节美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法第⼆章美学的历史第⼀节西⽅美学思想发展线索第⼆节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第三节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简况第三章美学基本题第⼀节美学的哲学基础第⼆节美学的内在问题第三节审美与⼈⽣第⼆编审美活动论第⼀章审美活动的存在⽅式第⼀节审美活动的动⼒机制第⼆节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第三节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第四节审美活动是⼈最具本质性的存在⽅式第⼆章审美活动的主体与对象第⼀节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第⼆节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第三节审美对象的⽣成与显现第三章审美活动的发⽣第⼀节审美发⽣理论概述第⼆节审美发⽣的条件与标志第三节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第三编审美形态论第⼀章审美形概说第⼀节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第⼆节审美形态的历史形成与发展第三节如何界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第⼆章西⽅的基本审美形态第⼀节悲剧和喜剧第⼆节崇⾼和优美第三节丑与荒诞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第⼀节中和第⼆节神妙第三节⽓韵第四节意境第四编审美经验论第⼀章审美经验的性质与特征第⼀节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第⼆节审美经验的⼈⽣实践性质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第⼆章审美经验的结构第⼀节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第⼆节审美经验的结构功能第三节审美经验的⼼理构建第三章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第⼀节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第⼆节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第三节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第五遍艺术审美论第⼀章艺术的存在第⼀节艺术的本质与艺术品定位第⼆节艺术的存在及存在⽅式第⼆章艺术的创造第⼀节艺术的创造与艺术家第⼆节艺术家的基本素质第三节艺术创造的过程第三章艺术作品第⼀节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第⼆节艺术作品的形态第四章艺术的接受第⼀节艺术鉴赏第⼆节艺术批评第六编审美教育论第⼀章审美观的历史考察第⼀节西⽅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第⼆节中国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第⼆章审美教育的内涵、⽬的及特点第⼀节审美教育的内涵第⼆节审美教育的⽬的第三节审美教育的特点第三章审美教育的功能及其实施第⼀节审美教育的功能第⼆节审美教育的实施。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活动论(第1章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活动论(第1章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c55302f4ad02de80d4d840bb.png)
第1章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1.1 复习笔记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一)审美需要1.人的需要(1)定义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它不仅是人的一切活动赖以发生的根据和动力,而且也是显示人的实际发展及其所达到的人化程度的一个根本标志。
人的需要及满足需要的方式是怎样的,人也就是怎样的。
(2)人的需要与人的活动的辩证关系①人的需要与人的活动是相互规定、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
需要是活动的动力,而活动及其所创造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则是直接表征人的需要的物化形式。
②需要就是生命体对其存在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一定客观条件的依赖和要求,它表征着机体存在的某种状态。
(3)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的本质区别①人的需要根本上是一种超出了机体限制的社会性需要动物的需要是直接建立在肉体机能上的,并且处处受到这种肉体机能的限制,人则不同,人的需要本质上是由人自己创造出来的。
②人的需要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③人既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区别与相互渗透,从根本上使人的需要与动物的本能需要区别开来。
④人的需要既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力,又是在人的活动中不断生成和不断丰富的;人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是人的需要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2.审美需要(1)审美需要的定义审美需要就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审美需要的显著特征①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从一定意义上说,审美需要正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
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这种追求具体表现为人类渴望发展自己、肯定自己和全面地表现自己生命活动的需要。
③从根本上说,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精神要求。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https://img.taocdn.com/s3/m/2458fa6b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1.png)
引言概述: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和艺术的哲学学科,它涉及到对美的本质、美的标准和美学的方法等多个方面的讨论。
本文将通过对朱立元所著的《美学》一书的复习,来系统地总结美学的相关知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学层面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正文内容:一、美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美学的含义:美学是研究审美和艺术的哲学学科,它探究美的本质、美的标准和美学的方法。
2.审美的基本概念:审美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评价,它涉及到主观感受和客观规律。
3.艺术的基本概念:艺术是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活动,它包括绘画、音乐、文学、舞蹈等多个表现形式。
4.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引起人们审美情感的特质和特征,它可以通过形式美、情感美和理念美等方面来理解和描述。
5.美的标准:美的标准是指人们评价美的依据和准则,包括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
二、美学的发展历程和流派1.古希腊美学:古希腊是美学的发源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最重要的古希腊美学思想家,他们分别提出了形式美和目的论的观点。
2.德国浪漫主义美学:德国浪漫主义美学强调个人情感和创造性,弗里德里希·席勒和弗里德里希·希尔德布兰特是该流派重要代表人物。
3.英美实证美学:英美实证美学注重实证研究和科学方法,约瑟夫·鲁德、约翰·杜威是其中重要的思想家。
4.法国结构主义美学:法国结构主义美学关注艺术作品的结构和符号体系,罗兰·巴特和雅克·德里达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5.后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质疑传统美学观念和二元对立,讲究多元和变化性,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和让·布奇亚是该流派的代表人物。
三、美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1.形式美学:形式美学关注作品内部的形式结构和表达方式,它以表现形式、结构和艺术技法为研究对象。
2.哲学美学:哲学美学探讨美的哲学本质和美学理论的基础问题,它以美的本质、美的标准和审美哲学为主要内容。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重点笔记全部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重点笔记全部](https://img.taocdn.com/s3/m/ae0c3673c1c708a1294a440b.png)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重点笔记(全部)————————————————————————————————作者:————————————————————————————————日期:ﻩ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
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创始人为鲍姆加登(“美学之父”),他于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1、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
2、马克思的实践论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美学·朱立元1
![美学·朱立元1](https://img.taocdn.com/s3/m/9c756a1b650e52ea5518983e.png)
客观方面:美 客观方面:美
审美关系
主观方面:美感 主观方面:美感
主客观的结合(最高形式):艺术 主客观的结合(最高形式):艺术
审美活动: 欣赏美、创造美
什么是“审美” 什么是“审美”?
所谓“审美” 所谓“审美”,就是对美的审视和观照。
实用的、科学的和审美的三种态度的区别 (“古松”为例) 古松”
回提纲
公元前 336年, 年 亚历山大 继承了马 其顿王位, 其顿王位, 并开始军 事扩张, 事扩张, 征服了大 片土地。 片土地。
公元前343年开始,亚里士多德受 年开始, 公元前 年开始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 了13岁的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岁的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岁的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数当作世界的本源
在空间几何关系、 在空间几何关系、数的结构关系上把握世界
希腊雕塑、希腊美学乃至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希腊雕塑、希腊美学乃至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造型性或形体性 中西艺术的区别) (中西艺术的区别)
波利克里托的雕塑《持矛者》 波利克里托的雕塑《持矛者》 ——形体性特别明显, ——形体性特别明显,身体的各个部 位、各个部位和整体的关系,都体现 各个部位和整体的关系, 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比例。
炳 灵 寺 石 窟 . 北 魏 龙门卢舍那大佛( 龙门卢舍那大佛(唐)
魏晋人为什么以纤瘦为美呢?魏晋时代政治十分混乱,人民生活极其痛苦, 魏晋人为什么以纤瘦为美呢?魏晋时代政治十分混乱,人民生活极其痛苦,连绵不 断的战争动乱造成一片荒凉。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对生命短促、 断的战争动乱造成一片荒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对生命短促、人生坎坷的 慨叹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魏晋的壁画和雕塑所表现的长脸细颈、 慨叹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魏晋的壁画和雕塑所表现的长脸细颈、寿削病弱的 身躯,思辨、高深的笑容,完全体现了清谈名士的审美观。 身躯,思辨、高深的笑容,完全体现了清谈名士的审美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
——朱立元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和美学基本问题
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
第一节审美现象
一、审美是基本的人生体验之一
首先,在自然中,我们常常能够获得审美经验。
宋代画家郭熙说:“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东山惨淡而如睡。
”
其次,在于社会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即通常所谓社会生活中,我们也能够经常获得审美经验。
或是《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亦或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劳动场面唤起适情顺性的情趣,又或是宗白华“洞察人生内部的矛盾冲突,对强权还以莫名的讪笑,对弱小者寄予深挚的同情”。
最后,审美更加普遍必然的体现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
清代画家郑板桥《题画竹》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这里的“画意”是指洋溢于画家心中的审美感受。
二、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1.审美
(1)审美的组词方式:“审”+“美”
(2)美一定和人有关系,没有人就无所谓美,美只有对人来说才具有价值。
2.审美现象(美之价值,莫不由人)
审美现象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组合,或者说应当是主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审美关系。
离开了人,任何对象无所谓美不美;有了人,才有了美
美是属人的美,审美是属人的现象。
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审美关系的特点
蒋孔阳《美学新论》
(1)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和现实建立关系,而它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觉性;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外在的、内在的
(3)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4)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三、审美现象的构成
(一)“关系在先”原则
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欣赏者的审美知觉)都是在两者的相互关系和活动中同时形成的。
在时间上,审美关系的建构与审美主体体的生成是同时的、同步的,没有先后之分;但是,从逻辑上讲,则是审美关系在先,审美主客体在后,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确定者,审美关系之前和之外,无所谓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
这就是“关系在先”的原则。
(二)审美现象的三个构成要素
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主客体之间关系
1.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是与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自然、艺术、社会、科学等多种多样的对象。
2.审美主体
审美主体是进入审美关系的人及其美感。
审美主体有感官快适——对应于形式层
审美主体方面有渗透着情感因素的理解——对应于意蕴层
审美主体有整体的生命承担——对应于“存在层”
3.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A,静观关系
B,对话关系
C,存在关系
四、审美现象的历史性
(一)审美现象的历史性:指的是审美现象本身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都不是从来如此,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生存的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它们既有历史的延伸性,又有不同时代和语境造成的差异性。
(二)“美”的观念和范畴的历史演变
1.中国
笠原仲二的观点:
始于味觉,美字的最早含义就是味觉引起的甜美感受
《说文解字》:“美,甘也。
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也善同意。
”——味觉 《韩非子》:“夫香美脆味,厚酒脆肉,甘口而病形”——嗅觉的满足
《列子·杨朱》:“则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为哉?为美厚乐,为声色尔”——与视觉、听觉、味觉的安乐享受相牵连
——结论:古代中国“美”就是诉诸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的官能性感受。
这种官能性感觉不仅能满足人的本能的自然欲求,而且能给人以生命的充实感,让
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领悟到人生的意义、愉悦和快乐。
“美”的几种说法
(1)味觉说——笠原仲二
(2)女美说
(3)羊人为美说
(4)性美说
——陈良运《美的考索》
2.西方
(1)古希腊早期
(2)中世纪神学
(3)文艺复兴
(二)审美现象历史性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审美现象
2.理解审美现象的历史性,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美学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性质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审美现象的演变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
美学学科、美学思想、审美意识
现实中的美:现实中的美、艺术美—艺术作品的美、自然美—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美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
致用比德畅神
审美意识的产生
❑内涵: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初级审美意识、高级审美意识
❑形成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初期。
❑适用地域:中国、欧洲。
——到了文艺复兴以后,随着近找科学的发展,各门学科的分工愈来愈深入,而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也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复杂,因此,美学终于从哲学与文艺理论当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样,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先有审美意识,后有美学思想,最后才有美学这一门学科的生产和建立。
二、鲍姆加登与“美学”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
(Alexander Gottliel Baumgarten ,1714 —1762),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美学家。
历来在美学史上形成共识的看法是他第一个采用“Aesthetica”的术语,提出并建立了美学这一特殊的哲学学科,被誉为“美学之父”。
18世纪初,唯理主义哲学体系
莱布尼茨、沃尔夫,认为认识包括高级部分与低级部分,即思维与感觉或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
一些国家的图书馆中藏有1735年德国出版的一本小书——这是鲍姆嘉通用拉丁语写成
的学位论文,题目是《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
这本书第一次使用了“美学”一词,这是鲍姆嘉通根据希腊语“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 )构成的,原意是“感性知觉”或“感性学”。
1750年,他正式以“埃斯特惕卡”命名他的《美学》一书。
“美学”这个术语从此流行开来1735年所写的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是通过高级认知能力作为逻辑学体系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是通过低级的认知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感性学’的对象来感知的。
”
Aesthetik(德文)Aesthetica(拉丁文)Aesthetic(英文)
感性学
直译:伊斯特惕克;意译:美学
“美学”(“感性学”)
这门学科“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是“对以美的方式思维过的东西所作的共相的理论考察”。
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第三节美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方法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西方:四种看法
1.美:柏拉图、鲍姆嘉通
2.艺术:普洛丁、黑格尔
3.人的审美心理、感受、意识:康德、里普斯、布洛、弗洛伊德、荣格、萨特
4.世界现象的全体::尼采、海德格尔
(二)中国当代
1.美
2.艺术
3.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感受、审美经验为对象
4.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与西方大致接近
(思考: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关系)
(三)本书观点:
审美活动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的最典型、最集中和最高级的形态概而言之,美学作为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应是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
二、美学的学科定位
边缘性、综合性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哲学
(2)心理学
(3)伦理学
(4)社会学
(5)人类学
(6)考古学
等等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对话的多重关系中,如何既有效吸收诸多兄弟学科的成果,又有效保持本学科的独立性?自性与他性如何共处?独立性与开放性如何平衡?或者从根本上来说,这就不是一个问题?)
美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美学到底是什么?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型的现实的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本书的初步结论
(思考:这个初步结论与鲍姆嘉通最初的设想有什么不同了?与黑格尔?康德?)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
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研究方法:多层次、多环节
两个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