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网络基础知识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网络基础知识的基本内容和常用术语;
3. 学会使用网络基础知识进行网络连接和设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网络基础知识的概念和内容;
2. 难点:网络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用具:投影仪、电脑、教学PPT;
2. 教学资源:网络基础知识教材、网络连接设备;
3. 教师准备:充分了解网络基础知识,准备相关案例和实例。
四、教学过程:
1. 网络基础知识概念介绍
1)通过PPT讲解网络基础知识的概念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讨论网络基础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2. 网络基础知识内容讲解
1)讲解网络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2)介绍网络的分类和常用术语;
3)讲解网络连接和设置的基本步骤。
3. 案例分析和实例操作
1)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网络基础知识的应用;
2)指导学生进行网络连接和设置的实例操作。
4.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和总结,并鼓励学生积极应用网络基础知识。
五、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网络连接和设置操作,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网络基础知识的基本内容和应用,提高了对网络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连接和设置的实践操作,加深对网络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和功能。
(2)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类型及其特点。
(3)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和常见的网络协议。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网络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观念,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功能。
(2)网络拓扑结构的类型和特点。
2、教学难点(1)网络协议的理解和应用。
(2)网络故障的排查和解决。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使学生对网络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网络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的搭建和配置,加深对网络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如互联网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计算机网络。
2、知识讲解(30 分钟)(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组成①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②介绍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包括计算机、通信线路、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和网络软件(如操作系统、通信协议等)。
(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①资源共享:包括硬件资源共享(如打印机、存储设备等)、软件资源共享(如应用软件、数据库等)和数据资源共享(如文件、数据库等)。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第二版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第二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应当能够:•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理解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TCP/IP协议和常见应用层协议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能够利用网络工具进行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能够熟悉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防御技术。
2. 教学内容2.1 计算机网络基础概论•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和功能模型;•网络拓扑、传输介质、网络设备和通信协议;•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的概念和比较。
2.2 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和信号传输技术;•物理层的作用、组成、特点和调制技术;•数据链路层的作用、组成和功能;•数据链路层的协议和控制技术。
2.3 网络层和传输层•网络层的作用、组成和协议;•IP协议的基本概念、地址体系、分组和路由;•ARP协议的原理和应用;•传输层的作用、协议和功能;•TCP协议的特点、连接建立和终止、数据传输和流量控制。
2.4 应用层和网络管理•应用层协议的分类、特点和应用;•HTTP、SMTP、FTP、DNS等常见应用层协议的原理和使用;•网络工具和协议分析技术的应用;•网络管理的概念、结构和方法。
2.5 网络安全和防御•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网络攻击和安全威胁的种类和特点;•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虚拟专用网等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检测和防护的方法和工具。
3. 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授课:采用讲解、演示和示例联合的方式讲解理论知识;•实验:采用实验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讨论:采用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自学:采用在线学习、网络资源和自主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教学评估本教学设计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课堂测验:课堂内联合计算机考试的方式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实验报告:学生需要完成若干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课程论文:学生需要完成一篇关于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论文,并进行口头展示;•期末考试: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测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1节《网络基本知识》教学设计
第1节《网络基本知识》教学设计一、学习者分析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班级的同学,通过初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肯定的计算机操作力量。
由于各地区经济进展的不平衡,一些地区的大部分同学家里都有计算机可以连入互联网,他们具备了肯定的上网阅历,对计算机网络有初步的熟悉。
但是,他们对网络的了解大部分是停留在网上谈天、bbs论坛、网络嬉戏以及有限的资料收集;另一些地区的学校的同学,在学校中并没有接触到计算机,只是在进入初一班级时,才对计算机有肯定的了解,其应用技能仅仅停留在对windows的操作及文字处理上。
总体上讲,初二班级的同学,对网络的构成及相应有应用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更没有形成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关心学习的意识。
因此,同学要学习基本的网络学问,并为下面的网络信息收集打下基础。
二、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因特网的诞生和进展,是本章的基础学问,为全章的学习作铺垫。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的概念。
难点:网络的分类,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3、课时支配:1课时三、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了解网络的概念及其分类;(2)了解局域网的拓朴结构及其特点;(3)了解因特网的诞生与进展史。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课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内网络的结构及网络设备组织同学参观),让同学更好地领悟网络基本学问。
(2)观看视频资料了解因特网(internet)的诞生和进展,让同学体验现代网络技术对社会进展的重大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同学认真观看,仔细思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本节教材要求同学了解网络的一些基础学问,内容不多,但可拓展的空间很大,所在本课应在进行教材学问教学的基础上尽量拓展同学的学问面,结合校内网络的结构和平常上网的阅历,使同学较为深化地了解网络基础学问,为以后学习计算机网络打好肯定的基础。
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本节的教学内容使用直观教学的方式组织,首先让同学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对计算机网络建立感性熟悉,然后老师使用讲授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等基础学问。
网络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发展历程。
(2)使学生了解网络通信协议、网络设备、网络拓扑结构等相关知识。
(3)使学生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网络配置、故障排除等实际操作能力。
(2)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与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2. 网络体系结构及通信协议3. 网络设备与拓扑结构4. 网络操作系统基本使用方法5. 网络配置与故障排除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网络基础知识,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3. 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网络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4.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网络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网络基础知识: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发展历程。
3. 讲解网络体系结构及通信协议:阐述OSI七层模型、TCP/IP协议等。
4. 讲解网络设备与拓扑结构:介绍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及拓扑结构(如星型、环型)。
5. 讲解网络操作系统基本使用方法:以Windows Server 2012为例,讲解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6.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网络配置与故障排除实验,提高实践能力。
7.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8.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提问积极性等。
2. 实验报告:检查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完整性。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网络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例《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小组合作等方法,教师讲解网络的基本知识,设计一些
教学策略选 基本的网络故障;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自己利用计
择与设计 算机查看帮助,自己动手进行实践解决该问题。注重培
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
动手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在本节知识中教师可创设网络实验环境,引导学生
在多作中掌握网络应用的技能,理解操作背后的技术原
学生对于网络的理解很片面,只是单纯地认为网络 学生学习能
就是 Internet,网络就是能够上网等。对于本节课他 力分析
们比较陌生,学生应该集中注意李,仔细听讲和观察教
师的讲解与演练。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学习,互相学习,
合作探究,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查看帮助解决相应
的问题。
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举例说明、讲练相结合,
(4)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网络环境的优势 与不足,认识到既要积极利用网络、也要增强安全使用 网络的意识,懂得安全使用网络的相关技术方法。
例如:列举-些网络信息泄露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帮 助学生掌握防范网络安全问题的基本方法,在理性层面 形成安全使用网络的意识,养成安全使用网络的行为习 惯。
4、网络信息安全及隐私保护。
难点:1、常用网络设备的功能;
2、网络协议的功能与作用;
3、如何解决基本网络故障。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核心概念和发展历程;
(2)了解常用的网络设备功能;
教学目标
(3)学会使用网络命令查询网络及设备的工作状
态;
(4)学会解决基本的网络故障。
2、过程与方法:
展开,引强生合理使用网络、解决简单的联网问题。
初中计算机网络的教案设计
初中计算机网络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和应用;3. 了解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和网络安全。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和应用;3. 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和网络安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网络应用场景,引起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2.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计算机网络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经验。
二、基本概念和组成(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如网络、节点、链路等;2. 教师讲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协议;3. 教师通过示例图或实物展示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物理连接方式。
三、主要功能和应用(10分钟)1. 教师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如数据传输、资源共享、通信等;2. 教师通过实际案例或图片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场景,如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在线教育等;3. 教师让学生思考计算机网络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
四、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和网络安全(10分钟)1. 教师讲解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如有线接入、无线接入等;2. 教师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如防火墙、病毒防护、个人信息保护等;3. 教师通过示例或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
五、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计算机网络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案例;2. 教师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了解不同的互联网接入方式;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安全知识的问答活动,增强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认识。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和应用以及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和网络安全;2. 教师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和使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4.1.1网络知识基础教学设计
3. 探讨网络协议的作用
*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进行通信的规则和标准。它确保了不同计算机之间能够顺利进行数据交换。我们可以举例来说,就像不同国家的人交流需要共同的语言一样,计算机之间交流也需要共同的语言,这个语言就是网络协议。
* 让学生分析一些互联网应用的实际案例,了解其背后的技术和原理,以提高对互联网应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让学生深入了解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功能和应用场景,以提高网络设备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这节课结束后,我会进行教学反思,以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会考虑课堂的互动情况。我会询问学生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遇到了任何问题。我也会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看看他们是否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如果我发现学生在某些部分感到困惑,那么我需要改进我的教学方法,例如提供更多的实例,或者组织小组讨论,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2. 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协议的作用,如配置网络设置等。
3.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网络地址的概念及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
4. 设计实际操作任务,让学生动手实践互联网的基本应用,如浏览网页、发送电子邮件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网络知识。
4. 讲解网络地址的概念及之间的关系
* 网络地址是用来唯一标识网络中的每一台计算机的地址。其中,IP地址是网络上每一台计算机的唯一标识符,而域名则是便于我们记忆的IP地址的别名。子网掩码则用来划分网络和子网的范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通过IP地址和子网掩码的组合,可以确定一台计算机在网络中的位置。
冀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四课计算机互联网络——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拓展与延伸
- 《计算机网络基础》:本书详细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和技术,适合对计算机网络有兴趣的学生深入阅读。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应用。
七、反思改进措施
- 创新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本节课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资源共享和监控,提高教学效率。
2. 存在主要问题
- 教学组织方面:课堂活动组织不够严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组织。
- 探究计算机网络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智能家居、云计算、物联网等,理解计算机网络对社会的影响。
- 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和维护知识,了解如何解决常见的网络故障,提高网络的使用效率。
- 研究网络安全问题,了解网络安全威胁的类型和防范措施,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 尝试搭建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如家庭网络或校园网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实际应用。
冀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四课 计算机互联网络——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网络基础知识更新
《网络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舍力镇第一中学校吴英华我讲述的是吉林教育出版社初中一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二节《网络基础知识》,这节课我准备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理念五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学内容从教材分析本节是一节计算机知识内容较强的理论课,介绍了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及其分类、组成和特点,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来说,理解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对本节知识是让学生了解一部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从学生分析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从未学习过计算机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用讲解法、举例法让学生了解一部分计算机网络知识,用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拓展学生的学习面。
教学重点、难点难点: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规术语,简单地知道他们能做什么。
如网址的构成、TCP/IP协议等内容。
重点: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记住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部分。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组成与特点。
3、理解因特网相关的知识内容,如网址的构成、TCP/IP协议等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法、举例法,的形式体会计算机网络组成、分类和特点。
2、利用网页搜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掌握局域网的相关知识。
3、在学中培养技巧,在训练技巧中学习新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网络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探索新知和更好地运用网络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一)教法:1、任务驱动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这一教学理念,依据“情感体验,任务驱动”,设置一个个任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和体验的空间,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取新知。
并通过布置小任务,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达到应用知识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突破重难点。
2、网络化课堂教学: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优点于一身的课堂教学形式。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计算机网络第一课: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术语和通信模型;4.初步了解互联网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作用:计算机网络是指由物理链路和分组交换设备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的集合,用于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
2.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计算机网络由计算机主机、通信链路和网络设备组成。
根据规模的不同,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
3.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术语和通信模型:学习计算机网络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术语,如消息、数据包、路由器等。
计算机网络的通信模型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4.互联网的历史和发展:介绍互联网的起源、发展和现状,以及互联网的核心协议和标准。
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述和举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图示法:使用图示和示意图,解释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以及通信模型的层次结构。
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与学生互动,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计算机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
2.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网络的意义和重要性。
3.展示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的示意图,向学生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构成和不同类型的网络。
4.解释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术语和通信模型的概念,如数据包、路由器、物理层、网络层等。
5.通过举例和图示,向学生介绍互联网的历史和发展,了解互联网的重要性和它所使用的核心协议和标准。
6.进行讨论和互动,由学生提出对计算机网络的疑问和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讨论。
教学评价: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彼此交流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理解。
2.课堂测验:以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进行课堂测验,检查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的掌握情况。
计算机网络第四版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第四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概念;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协议和技术;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网络设计和管理;4.熟悉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基础知识1.计算机基础及其发展历史;2.通信基础及其分类;3.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其分类。
第二章物理层1.传输介质及其技术;2.信道复用技术;3.调制技术。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1.帧的概念和组成;2.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3.介绍以太网、令牌环和FDDI。
第四章网络层1.子网划分和路由选择;2.ARP协议和ICMP协议;3.IPv4及其地址分类;4.IPv6及其扩展。
第五章传输层1.运输层的协议和服务;2.TCP协议和UDP协议;3.连接管理和拥塞控制。
第六章应用层1.应用协议和服务;2.HTTP协议和FTP协议;3.DNS和SMTP协议。
第七章网络安全1.安全基础知识;2.网络攻击和网络防御;3.隐私保护和数字签名。
三、教学方法1.理论课讲解:教师讲解基础知识、协议及其实现过程和技术,学生听课并做笔记。
2.实验课练习:学生按照课程安排进行实验操作,了解协议实现过程并掌握技术。
3.课程设计:学生自主设计和实现项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网络设计和管理。
四、评估方式1.平时考核:包括出勤、作业、实验和课程设计成绩;2.期末考核:包括课堂笔试和实验操作成绩。
五、教学资料1.计算机网络第四版教材及教师讲义;2.实验室设备和软件工具;3.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网站。
六、教学进度表章节讲授小时数实验小时数基础知识 4 -物理层 6 6数据链路层8 8网络层8 8传输层8 8应用层8 8网络安全 6 6七、教学内容的改进1.结合实际应用:引入实际应用案例,加强与行业接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2.增加理论知识:增加重要概念及其实现过程的讲解,深化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3.优化实验方案:增加案例和工具实验,加强实验环节的应用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计算机网络教案设计
计算机网络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协议分层结构、网络设备及其功能;- 熟悉计算机网络常见应用及其原理;
-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
-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服务
-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和性能指标
2. 计算机网络协议分层结构
-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簇
- 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的功能和协议
3. 网络设备及其功能
- 网络接口卡(NIC)
- 网络交换机(Switch)和路由器(Router)- 网关(Gateway)和防火墙(Firewall)
4. 计算机网络常见应用及其原理
- 电子邮件
- 文件传输协议
- 远程登录和虚拟专用网络
- 万维网和超文本传输协议
5. 计算机网络实际操作能力
- 网络配置和管理
- 常见网络故障排除
- 网络性能监测和优化
三、教学方法
- 理论授课相结合,以案例为主要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互相交流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 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实践。
四、教学评估
- 作业评分占总成绩40%
- 实验报告评分占总成绩30%
- 期末综合考试占总成绩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件制作者:
时间:年1月7日所教学校:班级:高二年级
教学题目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学科
信息技术
年级
高二年级
学时
1课时
教材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五版教材第一章
一、教学内容简介:
学情分析:
本章的内容是计算机网络基础,即有理论原理也有实践操作,内容丰富。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应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整体的、基本的认识。了解网络的概念与功能,掌握网络的分类方式及特点,描述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同轴电缆:
光缆:高速,高成本,误码率低,适合WAN的主干线路
c)网络设备:
网卡:计算机连接网络的
中继器:
集线器:
交换机:
路由器:
网关:
七、教学流程图(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媒体的应用、学生的活动、学生利用媒体学习、教师进行逻辑判断)
错
是
图例
说明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媒体的应用
学生的活动
பைடு நூலகம்教师的评价
八、形成性练习题和开放性思考题的设计
2、网络硬件系统:
网络硬件系统包括计算机、传输介质、网络设备
a)计算机:
服务器(Server):储存网络的共享资源,是网络的核心。要求高速、大容量、安全稳定。
工作站(Working Station):
b)传输介质:
用公路来对传输介质进行分析对比,双绞线=普通公路,光缆=高速公路。
双绞线:成本低,布线方便,抗干扰能力差
2、按拓扑结构分类:
a)星型网
b)总线型网
c)环型网
d)树型网
3、按传输介质分类:
a)有线网:
b)无线网:
(三)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由网络软件系统与网络硬件系统组成
1、网络软件系统:
a)网络操作系统:提供各种网络服务的基础
例:Windows 2000 Server UNIX LINUX
b)通信软件:
c)网络协议:不同计算机网络中通信双方为了正确完成通信所规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是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基础。
四、教学内容分析
1.知识点的划分与学习目标的确定
课题名称
知识点
学习目标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识记
理解
应用
综合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与功能
√
√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方式
√
√
3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
4计算机网络硬件的特点
√
√
2.学习目标的具体描述
知识点
学习目标
描述语句
1
识记,理解
正确的描述计算机网络德的概念和功能
2
识记,理解
学习目标
多媒体网络资源、
工具及课件的内容、形式、来源
使用时间
多媒体网络资源、工具及课件的作用
使用的方法或教学策略
1
识记,理解
自编的flash课件
5分钟
创设情景
讨论式
2
识记,理解
自编的flash课件
12分钟
提供资源
讲授
3
理解
自编的flash课件
8分钟
提供资源
讲授
4
应用,综合
自编的flash课件
5分钟
提供资源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计算机网络可以按地理范围、拓扑结构、传输速率、传输介质,网络协议等方式分类。
1、按地理范围分类:
a)局域网(LAN),地理范围小,用户数目少。配置简单方便,数据传输速率高
b)城域网(MAN),地理范围比较大,城市中的广域网
c)广域网(WAN),由多个局域网组成的,地理范围很大,用于电信网
4、大家都使用INTERNET,我们校内的网络与INTERNET有何不同?
(导入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说明校内网络与INTERNET的区别)
5、如果我们的家中有两台以上的计算机能组成一个网络吗?如果可以,我们需要些什么设备呢?
(导入计算机网络组成,以家庭网络为实例讲解网络的组成部份。)
6、小结:
a.强调网络的作用
讨论式
六、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1、讲课前我想进行一个小调查,请家里拥有计算机的同学举手。你拥有的计算机能上网吗?
如果你的计算机没有连接互联网,你会用计算机做什么呢?
学生讨论:
教师举例:(播放FLASH动画)说明网络在计算机应用中的重要性
2、既然网络这么重要,我们每天都在使用,那么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你呢?
2.非智力因素方面:
学生多网络充满好奇,有意愿去了解和认识计算机网络
高二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较好的合作讨论、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与功能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方式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了解计算机网络硬件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讲授、分组讨论、情境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相关概念,树立科学认识事物的观念
学生思考:
教师导入新课:课件显示本课学习内容、目标、重点难点
二、新课:
教学流程:
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在1946年,那网络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简介网络的来源)
2、那什么是网络呢?
3、网络能干什么呢?它在影响你的生活吗?
(注意转换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强调娱乐只是网络的一个小功能,网络应当是我们生活学习中的好帮手。)
b.网络的分类
c.网络的组成
三、教学过程:(黑体为板书)
(一)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与功能
1、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联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一个计算机网络就有以下两个特点:
由多个“自治”的计算机组成
主要目的:实现数据传输,资源共享
2、功能
a)数据通信:实现其他功能的基础
b)资源共享:网络的根本目的
数据共享、软件共享、硬件共享
能准确描述一种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
理解
能准确叙述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4
应用,综合
能准确识别出常见的网络硬件,并大致说出其主要特点;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说出身边常见的网络设备
3.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方式
难点:综合所学知识说出身边网络设备和其作用
五、多媒体网络资源、工具及课件的运用
知识点
知识点
学习水平
题目内容
1
良好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2
良好
按照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校园网属于哪种类型?
3
良好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元素有哪些?
4
良好
举例说明自己家庭网络中的网络设备和他们特点。
九、教学反思及修改意见:
随着计算机与INTERNET的发展,我们的学生也接触到了大量的信息,特别是在网络应用方面了解的比较多。
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一章的内容产生误解:认为计算机网络就是上网,聊天,网络游戏等等。而本节课的内容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是较为枯燥的理论原理,以教师讲解为主。这一认识上的冲突很可能会让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如何去除这一影响,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对以后学习本章内容有很大帮助。
重点:计算机网络分类方式
二、学生特征分析
1.智力因素方面:
随着计算机与INTERNET的发展,我们的学生也接触到了大量的信息,特别是在网络应用方面了解的比较多。
高二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从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入手,通过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走向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