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评价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抗菌剂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一般选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糖菌

抗菌效率时抗菌剂最特征的参数之一,抗菌效果可通过抑制生物发育繁殖的抗菌剂最低浓度(MIC)和杀灭微生物的最低浓度(MBC)体现。

MIC

MIC是对抗菌剂抑制微生物性能和抗菌剂的静菌作用的一般性评价,表征抗菌剂阻止微生物繁殖的能力。试验中能抑制受试微生物X%菌株发育所需的最低抗菌剂溶液或浊液的浓度成为MIC x%,抑制所有受试菌株发育所需的抗菌剂浓度成为MIC。

MIC有两种测定方法。一种是液体稀释法,一种是固体稀释法(培养基法)。

液体稀释法:用营养液作为稀释剂,配置抗菌剂的悬浊液,使体系的最中抗菌剂浓度为梯度浓度,加入最高杀菌浓度的菌液,使各体系中菌液浓度相等,然后放入恒温培养箱培养一段时间。以不含抗菌剂的菌液作对比,测定参比液与处理液各自的浊度,处理液浊度和对比液浊度相等的体系中抗菌剂的浓度即为MIC。

固体稀释法: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抗菌剂,再凝固成培养基平板,培养菌种,几天后观察菌种的生长情况,不生长菌种的平板中所含的最低抗菌剂浓度即为该抗菌剂的MIC。

这两种方法中,培养基法操作简单,但影响因素较多,结果误差也大。

MBC

MBC测定以无菌水作为稀释剂,把菌液配置成个数浓度为106CFU/ml左右的悬浊液,把抗菌剂也配置成不同倍数的悬浊液。去1ml菌液,加入不同浓度的抗菌剂悬浊液1ml,充分混合后在30。C水浴中振动1h,加入2ml的培养液,在最适宜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以不含菌对照液(相应抗菌剂浓度和营养液,只是微生物悬浊液用无菌水代替)对比,处理液和对比液相等的体系中最低抗菌剂浓度即为该抗菌剂的MBC。浊度对比液可以用平板划线培养法代替,存留微生物数量少于原先配置量0.1%的体系的抗菌剂浓度即为该抗菌剂的MBC。

2.2 杀菌力的评价

杀菌力可通过测定细菌数量、浊度、MBC等值来评价,相应的方法分别称为细胞数量测定法,比浊法和MBC法。

2.2.1 细胞数量测定法

通过测定比较参比样与抗菌剂处理样细菌数量的增减来评价抗菌性能。细胞数量的测定,多采用菌落计数法(colony count) 。。对于微生物,在理论上可认为高度稀释时每个活的单细胞均能繁殖成一个菌落(colony),因而可以用培养的方法使每个活细胞生长成一个单独的菌落,并通过长出的菌落数去推算菌悬浮液中的活菌数,由此而来的方法即为菌落计数法。以菌液作为参比液,在菌液中加入抗菌剂后,采用平板涂抹法,在37℃培养条件下培养24h后测定参比液与处理液的生存菌数,计算增减值差:增减值差=一lg(处理液生存菌数t参比液生存菌数)

若该值大于2,则认为该抗菌剂具有杀菌作用。

2.2.2 最大或然数法(MPN)

该法依然根据菌落计数测定原理,但适合于测定在一个微生物群中不占优势却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类群,例如污水、牛奶及其它食品,或其它场合的特殊微生物。在测定之前,先采用液体稀释培养法,利用待测菌特殊生理功能的选择性来摆脱其它微生物的干扰,逐代优化待测菌,并通过该生理功能的表现来判断该群微生物的存在丰度,以示杀菌力。

2.2.3 比浊法[ 】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菌悬浮液中的微生物细胞浓度与浊度成正比,因而通过测定浊度,间接比较菌液与处理液菌量,可检测抗菌剂杀菌性能。

2.2.4 MBC(最小杀菌浓度)法”

MBC为抗菌剂杀灭细菌所需最低浓度。该值越小,抗菌剂的杀菌力越大。以无菌水作稀释液,把细菌配成个数浓度(以下简称为浓度)106个,Inl的悬浮液,把抗菌剂悬浮液稀释到不同倍数。取菌液1 ,不同浓度的抗菌剂悬浮液1 ,混合后于30水浴中振荡1h,然后加人到2ml的新鲜培养液中,37℃恒温条件下培养24h,以不含细菌的抗菌剂悬浮液作参比,测参比液与处理液各自的浊度。若抗菌剂浓度为cx的处理液浊度与参比液浊度相等.则此cx即为MBC值。

2抗菌谱

微生物的种类及其繁多,抗菌剂一般只能对部分特定的微生物种类表现出抗菌活性,而对其他微生物没有抗菌活性。抗菌剂能表现抗菌活性的微生物种类集合称为该抗菌剂的抗菌谱。抗菌剂根据其抗菌谱可以分为广谱抗菌剂和特异性抗菌剂。

3持久性

部分抗菌剂在光热等作用下可能会逐渐分解或衰减而逐渐失去抗菌作用,而且在使用过程中经历洗涤溶出等因素或逐渐散发到环境中也会引起抗菌材料中抗菌剂浓度的变化,甚至导致抗菌性能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4加工适应性

一般抗菌剂都需要结合材料才能制备成相应制品使用,所以抗菌剂要和相应基材有良好的相容性,能够适应基材的加工需求。比如基材的加工温度以及基材的高速碾磨。

5耐候性

耐候性,包括耐紫外线,可见光,热,空气等因素,不能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很快出现抗菌性能的改变或在物理性能,外观等方面出现显著变化,导致制品无法使用或者功能下降。

6稳定性

抗菌剂的稳定性指抗菌剂本身物理化学性能随时间和环境变化保持稳定的能量,包括抗菌效果,抗菌剂的外观,颜色,物理性质等。

7反应惰性

抗菌剂应具有反应惰性,加入基体材料中不影响材料本身的性能,至少不影响材料使用的安全性能。

8安全性

抗菌剂的安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时抗菌剂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时使用过程中根据使用场合所需的生物安全性。

9价格

抗菌塑料的评价因素

1 通用要求

2 加工性能要求

3 相容性和迁移性要求

4 塑料稳定性的影响

4.1 塑料的热稳定性

4.2 塑料光稳定性

5 塑料力学性能评价

5.1 塑料制品成型收缩率的影响

5.2 塑料制品力学性能的影响

6 塑料电性能的影响

无机抗菌材料的测试方法与评价

2. 1 抗菌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2. 1. 1 抑菌环法

抑菌环法为定性试验方法,多用于对溶出性抑菌剂与含有溶出性抑菌剂产品的鉴定。利用抗菌剂不断溶解经琼脂扩散形成不同浓度梯度,以显示其抑菌作用。试验时灭菌生理盐水调至浓度为108 个Pml ,与营养液混合固化成试验平板,把材料加工成直径一定的圆片,置于平板中央,在此圆片周围出现菌生长禁止区(抑菌圈) ,经37 ℃培养18 h 后,比较抗菌材料与参比材料抑菌圈的面积,评价抗菌材料的性能。文献[ 14 ]利用此法对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无机抗菌材料的抗菌性能进行了定性研究。

2. 1. 2 薄膜密着法

这是日本工业标准提出的试验方法。将抗菌制品制成一定面积的供试片,未加抗菌剂的制品制成同样大小参比片,滴上一定菌液,使菌液在试片上铺开成膜,于膜上覆盖PE 薄膜,37 ℃恒温条件下保存18~24 h ,之后用磷酸缓冲液将菌液洗下,采用菌落计数法测生存菌数,计算供试片与参比片的增减值差,评价抗菌制品抗菌力。该方法适用于检测抗菌型硬质表面的塑料、陶瓷、橡胶、金属制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