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的流民现象及对其政绩的影响和启示

合集下载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明亡清兴时期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明亡清兴时期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明亡清兴时期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兴盛与衰落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明朝末年,明亡清兴的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转折。

本文将从明朝末年的内忧外患、明朝灭亡以及清朝的兴起三个方面来探讨明亡清兴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一、明朝末年的内忧外患明朝末年,国家内外形势严峻,内忧外患交织,导致了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

首先,明朝末年的内忧主要表现为政治腐败和官僚制度的衰败。

官员的贪污腐败和奢侈堕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导致了朝廷的腐朽。

官员们的私心利益超过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使得政治体制无法正常运转。

其次,明朝末年还面临外患的严峻挑战。

北方的鞑靼、东北的女真等多个民族频繁入侵,对明朝的边疆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而内地的流民、盗匪等社会矛盾也不断升级,使得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二、明朝的灭亡明朝在经历了朝政腐败和内外困扰的时期,终于走向了灭亡的边缘。

而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和崇祯皇帝的自杀。

明朝末年,农民工人们在生活困苦的情况下,开始谋求改变现状。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迅速发展,最终攻占了北京,并宣布建立大顺政权。

在这一过程中,明朝的统治已经完全崩溃。

崇祯皇帝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面对国家危难的局面,选择了自杀而不是抗争到底。

他的自杀不仅意味着明朝的灭亡,也标志着明亡清兴的时期的开启。

三、清朝的兴起明朝灭亡后,清朝由满洲族的努尔哈赤建立,并逐渐崛起。

清朝的兴起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清朝的建立结束了几百年来中国内战的局面。

清朝实行了严格的统治和官僚制度,有效地恢复了社会秩序并提升了国家统一的能力。

其次,清朝积极推行各项改革,提倡勤政爱民,使得政治和军事的力量达到了顶峰。

清朝的疆域不断扩张,政权稳定,国力强盛。

最后,清朝的兴起也带来了汉族与满族、蒙古族等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这对于中国的多元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

中国明朝的辉煌与末期动荡

中国明朝的辉煌与末期动荡

中国明朝的辉煌与末期动荡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的时期,它的成立标志着元朝的终结,结束了蒙古族在中国的统治。

明朝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期间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但末期却饱受动荡和衰落的困扰。

本文将探讨明朝的辉煌及其末期动荡的原因。

一、明朝的辉煌明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明朝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恢复了中央集权,使国家统一和稳定。

明朝实行科举制度,提倡士人文化,儒学得以重振,促进了文化发展。

此外,明朝还进行了海外探险和贸易,扩展了中国的影响力,使明朝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经济方面,明朝实行了一系列激励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的政策。

明朝进一步改善了农田水利和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产量,改善了人民生活。

与此同时,明朝还大力发展商业,加强了海陆贸易,使国家财富大幅增长。

在文化方面,明朝推崇传统文化,并注重文化教育的普及。

明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如文学家杨慎、戏剧家汤显祖、书法家文征明等。

明朝的文化繁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明朝末期的动荡然而,明朝辉煌的局面并未维持太久,末期的明朝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和动荡。

造成明朝末期动荡的原因主要有内外因素两个方面。

内部原因主要表现为统治者的腐败和内部政治斗争。

明朝末期,朝廷腐败严重,贪污腐败的现象层出不穷,将国家推向了衰落。

此外,明朝政治内斗频繁,尤其是权臣现象的出现,导致政权内斗不断,国家治理日益无能。

外部原因主要体现为民族压力和内患。

明朝末期,清朝建立起来并逐渐壮大,对明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而在国内,民变和农民起义也频繁发生,如农民领袖李自成的大规模起义,更加削弱了明朝的统治力量。

另外,明朝的经济发展逐渐遇到瓶颈,农业生产面临天灾和人为破坏,导致社会动荡和经济衰退。

财政困难和战争频繁也使国家承受了巨大的负担。

三、结语中国明朝是一段辉煌的时期,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浅谈明朝流民问题

浅谈明朝流民问题

浅谈明朝流民问题摘要:所谓流民,即指因遭受自然灾害、社会厄难抑或其他种种原因,为了避难、求生而离乡背井、流向他乡的人。

流民问题古已有之,并非明代所独有。

但就整个明代的流民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其形成的速度,都是古代社会空前的。

本文主要就明朝流民问题的发展阶段、原因和影响作简要论述,希望以此作为参考,对我国现阶段的户籍政策、人口流动问题等,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明朝、流民、原因、发展、影响明朝流民问题一般分为两阶段来看。

一是明朝前期,为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这一时期是明朝的盛世;一是明中期,从正统年间开始,经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五朝,这一时期明朝逐渐走向衰落,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流民问题也比较严重。

明朝前期的流民主要包括元朝的残酷统治以及战争原因而被迫远走他乡的农民,战争包括元朝末年的全国反元大起义,也包括明成祖朱棣为争夺帝位而发动的“靖难之役”。

这是一种自发性质的人口流动,其主要原因是躲避战乱,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

明中后期,从明英宗开始,明朝皇帝自操威柄的局面结束,宦官与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作用也逐渐开始明显,成为明朝政权的主导力量,由于统治力量的逐渐削弱,使得法制趋于松弛,农村的经济秩序日益陷入混乱的境地,广大的自耕农由于土地兼并严重而不断破产,军屯与民屯也被破坏,大量的军民破产,被迫流亡,沦为流民。

究其原因,既有与其他朝代相似之处,也有其特殊的原因。

本文主要通过战乱、赋役加重、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四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说的是战乱。

这是几乎每一次流民大潮都有的原因,这也是明朝流民问题与其它相似之处。

这个原因主要体现在明初期。

主要包括元朝末年的全国反元大起义,也包括明成祖朱棣为争夺帝位而发动的“靖难之役”。

因此,明朝前期的流民问题,在元朝末年就已经出现,并一直延及到明朝永乐、仁宣年间。

这是一种自发性质的人口流动,其主要原因是躲避战乱,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

其次说的是赋役原因。

明朝虽已经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明朝大移民详细记录

明朝大移民详细记录

明朝大移民详细记录明朝大移民是指明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人口从中原地区向南方和西南地区迁移的现象。

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南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明朝大移民的详细记录:一、移民原因1.政治原因: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官员贪污等问题严重,导致社会不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许多人为了逃避政治压迫和战乱,选择离开中原地区。

2.经济原因:明朝后期,由于战争和天灾等原因,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导致粮食短缺和物价上涨,许多人为了生计,选择到南方和西南地区谋生。

3.自然灾害:明朝后期,中原地区经常发生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许多人为了生存,选择到南方和西南地区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二、移民目的地1.南方地区:明朝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气候温暖、水土肥沃,适合农业生产,因此成为大量移民的目的地。

其中,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省份成为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2.西南地区:明朝时期,西南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因此也成为大量移民的目的地。

其中,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成为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三、移民方式1.步行: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许多移民只能步行前往目的地,这种方式需要花费较长时间,风险较大。

2.水路:由于南方地区河流众多,许多移民选择乘坐船只前往目的地,这种方式相对安全,但需要支付较高的费用。

3.马车:一些富裕的移民选择乘坐马车前往目的地,这种方式速度较快,但费用也较高。

四、移民影响1.南方地区:明朝大移民对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移民带来了新的生产技术和商业文化,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2.中原地区:由于大量人口的迁移,中原地区的人口减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但也促进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政治改革。

3.西南地区:明朝大移民对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明代的农民起义与反抗斗争

明代的农民起义与反抗斗争

明代的农民起义与反抗斗争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

在明代,农民起义与反抗斗争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既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矛盾和不稳定,也彰显了农民阶层的力量和主张。

本文将从农民起义的背景、领导者以及影响等方面来论述明代的农民起义与反抗斗争。

首先,要了解明代农民起义与反抗斗争的背景,就需要了解明代社会的农民状况。

明代虽然经济发展,但是农民仍然处于封建地主的剥削下,生活贫困,税收沉重。

此外,明代的政治腐败和官员的任意妄为,更加加剧了农民的不满情绪。

这些经济和政治问题的积累,使得农民阶层的社会矛盾不断升级,最终爆发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

其次,需要关注农民起义的领导者。

明代的农民起义常常有一位领袖,这些领袖大多来自农民阶层,他们以农民利益为中心,高举反抗的旗帜。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起义和张献忠领导的张献忠起义。

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是出身农民家庭的勇士,他们率领农民抗击了明朝统治者,推翻了朝廷的统治,掀起了一场重要的反抗斗争。

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反抗斗志对后来的农民起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明代还有一些小规模的反抗斗争。

这些斗争不如农民起义那样引起巨大震动,但在局部地区,对当地土地所有制和政府机构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这种反抗斗争包括地方武装的抵抗、农民组织的抗争以及农民运动的发展等。

这些小规模的反抗斗争,虽然在历史上没有轰动的影响力,但却为明代农民起义的发动提供了基础。

最后,我们需要探讨农民起义与反抗斗争对明代社会的影响。

农民起义不仅使得明朝政权动荡不安,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变革。

在部分地区,农民起义成功推翻地方封建军阀的统治,建立了农民自己的政权。

这些农民政权通过土地改革和减税等措施,缓解了农民的贫困状况,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福祉。

此外,农民起义也为后来的农民运动铺平了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总之,明代的农民起义与反抗斗争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现象。

明代山西流民实况:为谋生背井离乡,终修成一代特色晋商

明代山西流民实况:为谋生背井离乡,终修成一代特色晋商

明代山西流民实况:为谋生背井离乡,终修成一代特色晋商导语明代的山西,灾难于机遇并存。

明初以来,山西地区天灾人祸不断,连年的自然灾害以及蒙古频繁的侵扰,使山西百姓不堪其苦,因此该区域内的民众流动性很大,流出、流入都不在少数。

在此过程中,一些流亡百姓,为了谋生顺势转业,渐渐脱离农业生产转而经商,不仅自身不断发展壮大,且对晋商的经商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代山西流民问题促成了晋商规模的壮大。

01明代,山西的流民问题十分严重,官府组织或民间自发的向外移民数量庞大,以至于至今仍在各地流传有“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歌谣。

流亡的过程是艰苦的,路途遥远,对普通流民而言,吃喝难继是常事,因此,不少流民为解决流亡途中的生存问题,便开始钻营他业。

就明初来说,洪武时期,山西人地矛盾尖锐,地少人多,且天灾不断,又受蒙古不时侵扰,有的地方即使在丰年仍会面临日食不足的情况,很多百姓或由政府组织、或自主自发地向河南河北等因元末饱经战乱地广人稀的地区迁移。

由于当时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流民便往城市寻找生计。

到了明朝中期,在山西一些地区,贫农弃农经商已成普遍现象。

如《郭青螺先生遗书》所载:山西泽、蒲之间,“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

流民在城市中所做的工作十分多样,有的从事工商业在私人作坊中工作,有的从事一些小商品的贩卖或在酒楼、饭店等其他服务型行业做些杂工等等。

也有些人佣工经商,成为山西商人中的重要力量。

另外还有开始与明末的走西口,其中不乏迫于生计而外出经商之人。

当时晋北地区的人多出口外谋生,有的在外定居,但也有春去秋归之人,他们外出只是为了维持生活,而晋中太原部分地区的人则是以经商之人为多,他们的经商队伍中则包括许多佣工,这些人多是从农村流移出来之人。

可见,在明代,山西地区由于种种原因而外流之人,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吸引之下,大量流入城市,他们到城市之后,从事各种小商业或服务业等,从而又进一步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明朝中期的社会流动与地方势力

明朝中期的社会流动与地方势力

明朝中期的社会流动与地方势力明朝时期,社会流动成为了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中期,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和新的农业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逐渐消失,贫穷出身的青年也有了更多机会,他们逐渐成为了社会中的一股新力量,这也推动着地方势力的发展和变化。

一、社会流动的因素明朝时期,农业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稀缺,使得城市和乡村的劳动力供给不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马匹运输的普及,城市商业开始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谋生。

同时,一些军阀、豪门大族也纷纷迁居城市,使得社会流动更为活跃。

此外,明朝中期,新的拨地制的实施,把一部分土地交给了底层农民,使得很多贫苦农民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不再愿意接受向上流动的阶层的束缚,而是开始挑战旧有秩序,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

二、地方势力的变化地方势力是指在某一地区掌握一定权力和资源的群体。

明朝时期,地方势力对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剧,原有的地方势力逐渐产生了变化。

在城市中,商业家族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地主豪门,成为主要的地方势力。

他们通过经营生产和商业活动,积累了大量财富和资源,进而垄断市场,掌控城市生产和贸易。

而在农村中,则出现了一些新的阶层,比如一些新的拨地农民、外来移民和逐渐壮大的劳动者阶层。

尤其是拨地制的实施,使得一些原本的地主豪门逐渐失去了对于农村的掌控力,一些新的地方势力也在农村中诞生。

三、社会流动与地方势力的互动社会流动与地方势力的互动是明朝中期社会变迁的重要表现。

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剧,原有的地方势力逐渐受到挑战,一些新的社会力量开始逐渐壮大。

这些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也使得地方势力逐渐开始走向多元化和平衡发展的态势。

在城市中,由于商业家族逐渐成为主要的地方势力,使得城市政治和经济的繁荣程度得到了提升。

在他们的掌控下,城市各行各业的发展也逐渐达到了巅峰,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在农村中,一些新的地方势力也在逐渐崛起。

一些原本的地主豪门逐渐失去了对于农村生产的掌控力,新的拨地农民和劳动者阶层逐渐壮大,他们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权力也开始得到了一定的扩张。

明朝的农村变革和社会问题

明朝的农村变革和社会问题

明朝的农村变革和社会问题明朝时期,农村变革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明朝的政治体系相对稳定,但农村问题、土地制度、社会等公共领域的变更都随着时间流动。

这段时期中,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包括产量、面积、人口、人均收入等等都发生了变化,加上一些制度上长时期存在的困难,导致了社会问题的出现,其中农民的权益、民间经济、社会结构等方面值得关注。

一、农村变革明朝时期,农村经济发展一度非常迅速。

引进新植物,交通渠道的改善等都为农村生产带来了不小的便利。

如果说明朝前期农村存在文化、制度传统等多个方面的制约,那么明朝中期则出现了比较快速的农村转型。

农村变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政府对农业的维护和发展,发布农业政策,刺激农业生产;2. 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发展,使农业劳动力得到更大的释放,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效率;3. 农民土地制度的变化,解决了土地无法转让的问题,扩大了土地的基础;4. 农业产品销售渠道的改革,使农产品可更好地在市场上流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收益。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也相应提高,农民的物质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也为当时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和农民反抗埋下了种子。

二、土地制度的变化在明朝时期,土地制度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实现了从封建制度向现代制度的过渡,使农民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转让土地。

但是,土地制度的变化给农民在不同的交易市场上带来巨大的收益和风险。

一方面,土地交易激增,使得土地价格的上涨是毋庸置疑的,农民在销售自己的土地时也能赚取可观的利润;另一方面,土地价格的不稳定性和市场波动带来了不少风险,在政策不正当的情况下,农民的权益也很容易受到侵犯。

农民权益问题的解决,成为明朝时期土地制度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民间经济的影响明朝时期,经济在稳步发展的同时,民间经济已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民间经济的兴盛,对于当时社会阶层和经济的变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带动了商业活动的繁荣:民间经济的兴盛极大地推动了商业发展,许多商家在当时商业活动的基础上,积极钻研商业技巧,各种手工业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当地的商业繁荣度。

明末市民阶层兴起初探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明末市民阶层兴起初探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明末市民阶层兴起探因及其影响摘要: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悄悄兴起。

在商品经济的作用下,依托于城镇经济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与封建的政治经济体系发生冲突,为了保障既有经济利益,要求改变旧的统治秩序,从而对晚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字:明末市民阶层原因影响正文:明朝统治中国凡二百七十六年,跨十四至十七世纪。

王朝统治时间之长,在封建社会中堪称长久,作为汉族正统的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他延续了近两千年来的封建体系,然而,就在其内部,由于商品经济的作用,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分裂和重组。

在这一时期,以商人、百工、城市平民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步兴起,壮大为新的政治力量。

本文就明代中叶以后市民阶层兴起的社会背景和对社会的影响作一探讨。

一、明末市民阶层兴起溯因市民阶层兴起与明初经济的恢复、发展是分不开的。

元末明初,因二十多年的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特别是山东河南地区,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多是无人之地”。

(1)到洪武十五年,晋府长史致仕桂彦良上奏:“中原为天下腹心,号膏腴之地,因人力不足,久致荒芜。

”(2)面对着严峻的形势,明朝初期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

朱元璋说“四民之中,莫劳于农,观其终发勤劳,少得休息。

时和岁丰,数口之家犹可足食,不幸水旱,则举家饥困。

……百姓足而后国富,百姓逸而后国安,未有民困穷而国独富安者。

”(3)明太祖认识到与民休养的重要性,在施政中也注意保养民力。

洪武元年八月己巳,“以四方水旱……灾难以实闻。

免镇江租税。

避乱民复业者,听垦荒地,复三年。

”(4)洪武十九年“夏四月申辰,诏赎河南饥民所鬻子女。

”(5)洪武十年(1377年)正月历戊,工部奏层张致中上书言三事。

“……其三曰,北方郡县开垦荒田,岁有坎广,而土旷民稀,垦辟有限”。

(6)北方因战乱,土地荒芜,人力不足,而南方人多地少,从这里可以了解,明初的移民政策是有必要的。

明政府实行移民开荒,由府县给予农户耕牛种子路费,有力保证了移民政策的施行。

明代农村的人口流动与农村经济变革

明代农村的人口流动与农村经济变革

明代农村的人口流动与农村经济变革【摘要】明代农村人口流动与经济变革是密不可分的。

人口增长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变革也影响着人口的流动。

明代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包括自然灾害、战乱、经济机会等因素,形式主要表现为农民的迁徙和流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逐渐实现了由封建经济向商业经济的转变,农村经济结构也得到了调整,农业、手工业、商业相互融合。

这种调整带来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对人口流动产生了影响。

明代农村人口流动与经济变革密切相连,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农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明代、农村、人口流动、经济变革、增长、发展、原因、形式、结构、调整、影响、关系、持续发展1. 引言1.1 明代农村人口的增长在明代时期,农村人口的增长是一个显著的现象。

这一时期经历了人口的快速增长,许多地区的农村人口数量大幅提升。

这主要是由于明代时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导致了人口增长的加速。

明朝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社会秩序良好,减少了战乱带来的人口减少。

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人口增长提供了保障,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增产措施的实施,为人口提供了充分的粮食供应。

在明代农村人口增长的背景下,农村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人口的增加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农业生产得到了提高,农产品的供应也得到了保障。

人口的增长也带动了农村市场的扩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这些都为农村经济的变革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代农村人口增长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明代农村经济的发展明代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逐步演变。

在明代,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受到土地资源、人口增长、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土地资源的充足与合理利用是明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明代农村人口增长迅速,需要更多的耕地来维持生计,因此土地的分配和管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明代,通过土地制度的完善和土地的有效利用,农村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明朝时期的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13)

明朝时期的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13)
明朝时期的政治衰败与社会 动荡
汇报人:XX 20XX-01-26
contents
目录
• 政治制度及其演变 • 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 民族关系与边疆问题 • 文化教育及其对政治影响 • 民间反抗运动及其影响 • 总结:明朝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关系
01
政治制度及其演变
明朝初期政治制度
01
02
03
废除丞相制度
和商业家族。
资本主义萌芽
在商业繁荣的背景下,明朝中后 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如工 场手工业的出现和雇佣劳动关系
的产生。
财政危机与赋税加重
财政入不敷出
01
明朝中后期,由于官僚机构膨胀、军费开支巨大等原因,财政
出现严重赤字。
赋税加重
02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明朝政府不断加重赋税,导致农民负担沉
重,加剧了社会矛盾。
04
05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 去生活来源。
赋役繁重,农民负担沉 重。
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受 贿,对农民剥削加剧。
自然灾害频繁,农民生 活困苦。
经过:明朝中后期,农 民起义不断,如正德年 间的刘六、刘七起义, 嘉靖年间的倭寇之乱和 隆庆年间的李自成、张 献忠起义等。这些起义 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对 明朝政治和社会造成了 深远的影响。
宦官势力的崛起
明朝中后期,宦官势力逐 渐崛起,干预朝政,成为 政治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
厂卫制度的强化
明朝中后期,东厂、西厂 等特务机构得到强化,滥 用职权,加剧了政治黑暗 。
官僚体系膨胀与腐败

官员数量激增
明朝中后期,官员数量激增,冗员众 多,导致政府效率低下。
土地兼并严重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 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或佃农, 加剧了社会矛盾。

明朝的辉煌与衰落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明朝的辉煌与衰落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明朝的辉煌与衰落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辉煌与衰落,始终是历史学家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明朝的辉煌时期和衰落原因。

一、辉煌的明朝明朝的辉煌始于建文帝朱棣夺取皇位,即永乐大帝朱棣登基之后。

永乐大帝秉持有能力者进朝的政策,选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员,他本人也积极参与朝政,重视发展军事力量,加强海外贸易。

在永乐大帝的统治下,明朝的疆域不断扩张,外交关系广泛发展,使中国在东亚地区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除了外交和军事上的辉煌,明朝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在青花瓷、漆器、丝织品等工艺品制作上,明朝展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

此外,明代还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如文学家杨慎、艺术家仇英,以及思想家王阳明等人,他们的作品和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明朝的衰落原因然而,明朝的辉煌并不持久,逐渐步入了衰落的阶段。

明朝衰落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

首先,明朝内部的腐败和统治者的荒淫生活导致了国力的衰退。

明代后期,朝廷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官员贪污受贿,贪官污吏横行。

同时,明朝统治者过于奢侈,挥霍无度,造成国库空虚,财政困难。

这种腐败和荒淫的生活方式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实力。

其次,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也是明朝衰落的重要原因。

明朝后期,土地兼并和赋税加重使农民生活贫困,农民起义不断震荡江山。

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规模空前,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冲击,使明朝无法有效地应对内忧外患。

此外,明朝政治制度的僵化和封建文化的沉闷也导致了明朝的衰落。

明朝政治制度中,皇权至上,没有有效的制衡和监督机制,一些皇帝在位时集聚权力,导致了政治决策的不灵活和效率的低下。

与此同时,封建文化的束缚使得人们的思维模式相对陈旧,无法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这对国家的进步形成很大的阻碍。

三、结语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辉煌与衰落都是历史的见证。

明朝的辉煌时期,如永乐大帝统治时期的疆域扩张和文化艺术的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的巅峰之一。

试述明代民文化发达的表现及其意义

试述明代民文化发达的表现及其意义

试述明代市民文化发达的表现及其意义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得市民意识全面成熟,市民文化日趋高涨。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其一,社会风尚。

明朝后期,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质”,取而代之的是“导奢导淫”之风。

封建等级制度,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受到强有力的冲击,迅速坍塌。

其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的“贵义轻利”观念,在明代后生了实质性的改变,礼拜金钱之风十分强盛,商人的社会地位也相应地提高。

“好色”,“好货”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可以说是市民文化对封建伦常的全面威胁。

其三,市民文学。

明代以后,市民文学取代士大夫文学,占主导地位。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杰出作品,都有着明显的市民文化的痕迹。

明代市民文化的发达,其意义是相当巨大的。

它不仅为我国民主意识的普及作了准备,而且还为东西文化精神的汇融埋下了伏笔。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命题,正是以市民意识的全面成熟为前提的。

清代开启民智运动,甚至今天的民主意识,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 和明末农民战争
名胜工作室制作
明朝前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皇权,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以图长治久安, 但是这种君主专制统治, 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
明朝君主集权统治的弊端, 从明朝中后期集中暴露出来, 导致政治危机日益加深, 政治日益腐败…… 长治久安的幻想化为泡影。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1.皇帝昏庸腐朽
2.奸臣把持朝政
3.宦官专权黑暗
4.土地兼并严重
明末农民战争
明末农民大起义 1627年首先在陕北爆发
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 天灾不断,农民生活更加痛苦; 政府加派“三饷”,激化阶级矛盾
明末农民战争的过程
1627年王二在陕北起义, 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 建立大西政权. 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 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建立大顺政权. 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 明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
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
唐末:黄巢起义
元末:红巾军起义 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起因:
根本原因: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具体原因:政治:封建暴政 统治腐朽 赋税沉重
经济:土地兼并严重
客观:天灾人祸
1627年
1644年大顺政权
1644年攻入京 师,明朝灭亡
1644年 张献忠称帝
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
推翻了腐败的明朝,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地主 阶级的统治, 推动了历史进步;
明末农民军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反映了农民 反对财产贫富不均和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标志着我国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开始触及到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斗争的内容进一步深化, 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浅析吕坤的流民思想

浅析吕坤的流民思想

浅析吕坤的流民思想吕坤是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流民思想主要是对明代社会流民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在他的思想中,流民是指因为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而背井离乡、四处流离的农民。

吕坤认为流民问题并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他指出,明代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和政策是流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明代社会制度中,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十分严重,导致了农民生活的困苦和流离失所。

明代政府的政策也加剧了流民问题的恶化。

明代政府对流民的处理方式主要是镇压和赶走,对流民缺乏关怀和帮助。

这使得流民们一旦成为无家可归的社会边缘人,便容易成为社会混乱的元凶。

吕坤提出了一些解决流民问题的措施和思路。

他主张要恢复土地制度,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减少农民的流散。

他认为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来救助流民,提供他们就业机会、住所和生活保障,以便让他们融入社会,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吕坤还主张通过加强教育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来提高他们的自我救助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吕坤的流民思想在明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思想倡导了人道主义的观念,提醒社会各界关注和解决流民问题。

在明代中后期,明廷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处理流民问题,如开辟荒田、设立救济机构等。

尽管这些措施并不完善,但可以说受到了吕坤等思想家的影响。

吕坤的流民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对流民问题的分析还比较片面,未能从根本上触及明代社会制度和政策的问题。

他的思想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上,没有实际提出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且缺乏对流民问题的深入研究。

吕坤的流民思想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吕坤的流民思想是对明代社会流民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他认为流民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张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加强政府的救助措施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来解决流民问题。

他的思想在明代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研究

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研究

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研究明代,简称明,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自1368年至1644年的276年间。

明代社会呈现出许多特征,其中包括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的研究。

首先,明代的人口流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期中国的人口得到了显著的增长。

明代初期,主要是由于南北统一和战乱结束,使得人口逐渐恢复和扩大;后期则因为移民和移居的增加而进一步提高了人口数量。

人口流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农民移民、文人游历和商业交流。

首先是农民移民。

明代社会农民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战乱、自然灾害以及经济因素。

面临战乱和灾害的农民纷纷迁徙,寻求安身之地。

同时,经济发展也激励了大量的人口流动。

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人口流动最为频繁的地区,这也造成了南方井陉的增加和土地的开发。

其次是文人游历。

明代文人的游历活动在社会变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文人游历主要出于求学、任官和参与科举考试的目的。

文人游历的范围广泛,有些选择去理想的地方旅行,寻找灵感;有些则择地赴任,同时把外来的文化带入到当地,对地方的社会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最后是商业交流。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商业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明代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如广东、浙江和福建等。

商人们在商业活动中进行了广泛的人口流动。

许多商人走上海上航线,与东南亚、日本以及朝鲜半岛进行贸易往来。

这种商业活动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使得社会变迁更加迅速。

人口流动对明代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流动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流动,一些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

其次,人口流动带来了文化的交流。

文人游历活动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得以相互融合,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交流。

最后,人口流动对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不同地区人员的流动加深了地区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思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总的来说,明代的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是密切相关的。

农民移民、文人游历和商业交流在明代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时代流民产生的原因及政府实施的措施

明朝时代流民产生的原因及政府实施的措施

明朝时代流民产生的原因及政府实施的措施摘要:流民现象在中国历朝历代就存在,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几乎从明初起,流民问题就伴随着明代的社会发展进程,到了明中叶,这种现象更是大规模出现,据李洵先生《试论明代的流民问题》,在当时全国的6000 万在籍人口中,至少约有600 万人成为流民,问题的严重性可想而知。

关键词:明代流民原因措施明代流民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对社会也造成了深远影响,面对这一问题统治者采取了各种措施稳定局面。

本文结合各地方志分析在不同时期流民产生的原因,以及统治者采取的安抚流民的措施。

一、明代流民产生的原因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说,土地是其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他们与土地之间有着无法言说的亲密和依赖关系,几千年来都深深扎根在土地上,安土重迁的习俗根深蒂固,那怕只要有一丝存活下去的可能,他们都不会轻易背井离乡,走上流民之路的。

明初期的流民主要是由于战乱造成的,元明之际战乱使得百姓流离失所,而“靖难之役”持续四年之久,也使刚刚得到恢复生产生活的百姓再度陷入水深火热中。

而明中后期,自然灾害频发,土地兼并和沉重的赋役负担则是造成流民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

(一)频繁的战乱明初的流民现象规模并不大,只是以小群体的形式出现,主要发生在战乱频繁的地区。

元明更替之际的频繁战争和“靖难之役”是造成明代初期流民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

明建立之初,经历了元末的剥削压迫和战乱,各项社会事业一片凋敝,尤其是作为战乱集中的河南、山东等地甚至出现了杳无人烟的荒凉景象。

百姓大多为避战乱离开家园,流落他乡。

“洪武初年,韩政移镇河北,招抚流民,复业甚众”,到洪武末年,全国很多地区的农业经济都得到了恢复发展。

而历时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却使刚刚恢复生产生活的百姓再度陷入水深火热中。

(二)严重的自然灾害明中叶以来,自然灾害的发生尤为频繁,并且危害也越来越大。

成化十八年八月河南等地阴雨连绵持续两个月之久,洪水泛滥造成房屋损失达到三十一万四千二百余间,死伤百姓一万一千八百余人,大量农民无家可归,朝不保夕。

论明代农民的自由化倾向及其社会意义

论明代农民的自由化倾向及其社会意义

西欧的农奴制比较典型,由领主制向地主制的转化和农奴制度的废除都曾在历史上留下过明显的标记。

中国的地主经济出现很早而又延续时间很长,南北朝和隋唐一段时间存在的“部曲”、“田客”无疑打上了比较明显的封建农奴的烙印。

北宋仁宗天圣年间,曾下诏:凡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等州军的“客户起移”,只须于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①,但比此稍后的皇枯逃移法却又规定:“凡为客户者,许役其身。

”②同时,两宋特别是南宋和元代反映地主对佃客沿袭着传统的人身奴役的纪录甚多,不少地方还存在着“随田佃客”。

因此,这时农民的封建隶属性较之隋唐以前虽有明显的削弱,但是否存在农民自由化的社会潮流,尚属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分之二四《农田杂录》。

②《宋史》卷一七三《宦货志》。

元末农民大起义,对元代复活的某些奴隶制残余进行了有力的扫荡,对腐朽的封建统治给予了沉重的打击。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初,虽然基本上恢复了封建纪纲,但农民起义时期的主弱飼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失,朱元璋从农本思想出发,“锄强扶弱”,“右贫抑富”,对于提高当时农民的身份地位和促使明后期的农民自由化趋势的出现也有着积极影响。

明代农村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结构当然仍是封建徭役制度,洪武十年,朱元璋明令:“食禄之家,与庶民贵贱有等。

”①十五年,又榜告两浙、江西居民,威胁他们必须“知分”、“安分”,输租应役,假如“不遵法度”,必然“累其身以及有司”②。

明代官庄,对佃户“渔敛惨毒”,“驾帖捕民,格杀庄佃,所在骚然”③。

吕坤的文稿记录河南梁宋的佃农要承担地主派给的“夜警”、“兴修”、“杂忙”等各种徭役.徽州的“世仆”至清代雍正年间才得以廓清,等等.凡此均足以说明明代农村社会的基本状况跟宋元时期是相同的。

但仔细考察了明代的法典、文献及相关的礼仪、风尚后,便不难发现当时的佃户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农村劳动者相比都有着明显的身份差别,其中一部分人甚至完全摆脱了私人地主的封建束缚,过着租佃自由的新的生活。

明朝中后期的流民现象及对其政绩的影响和启示

明朝中后期的流民现象及对其政绩的影响和启示

明朝中后期的流民现象及对其政局的影响和启示XX学校09级1班 XXX指导老师:XXX摘要: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动荡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流民不无有关,由于君主大多昏庸腐朽,宦官专权,赋役繁重,加之天灾连连,民怨载道,许多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逐渐沦为流民,并不断爆发流民起义和暴动。

这对于明朝统治显然不利,政局也会波荡起伏,甚至给统治以致命一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者如果不去高度重视流民问题,制定、实施好利民政策,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政治危机。

关键词:明朝中后期;流民;政局动荡;影响和启示明朝中后期,因为种种不良因素而导致流民不断增多,对其政局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可以说流民的大量存在或不断增多势必不利于政局的稳定。

流民,又可以称为流亡、流户、流人、流庸、流冗、流离、流者、盲流等,是中国历史上对那些转徙四处的无业游民的称呼,一般都是逃荒的农民,天灾、苛吏、土地兼并、战乱等都可能导致流民问题的出现。

当然,这里说的“流民”是针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诸如流亡、流冗、流离等因天灾和政府腐败统治而造成人们流动或反抗的称呼,它与当今的“流民”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明朝中后期统治面临的基本现状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是比较腐败的,虽然有挽救腐败政治统治的改革和措施,比如说张居正改革,他上呈《陈六事疏》,提出了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项政治主张。

(1)这些主张切中时弊,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也有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领导东南沿海军民的抗倭斗争,历时十余年,前后数十战,“飙风电举,屡挫大寇”。

(2)但统治状况仍然严峻,面临诸多问题。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政治日益腐化,官吏贪污成风,弊端众集,财政拮据,捉襟见肘。

归结起来主要有四个问题;一就是皇帝昏庸腐朽,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并且容易听信谗言。

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昏君最多的一个朝代,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按明制:“宦者虽宠,不得予王庭宴。

”(3)英宗惧王振不悦,派人观察慰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中后期的流民现象及对其政局的影响和启示XX学校09级1班 XXX指导老师:XXX摘要: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动荡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流民不无有关,由于君主大多昏庸腐朽,宦官专权,赋役繁重,加之天灾连连,民怨载道,许多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逐渐沦为流民,并不断爆发流民起义和暴动。

这对于明朝统治显然不利,政局也会波荡起伏,甚至给统治以致命一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者如果不去高度重视流民问题,制定、实施好利民政策,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政治危机。

关键词:明朝中后期;流民;政局动荡;影响和启示明朝中后期,因为种种不良因素而导致流民不断增多,对其政局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可以说流民的大量存在或不断增多势必不利于政局的稳定。

流民,又可以称为流亡、流户、流人、流庸、流冗、流离、流者、盲流等,是中国历史上对那些转徙四处的无业游民的称呼,一般都是逃荒的农民,天灾、苛吏、土地兼并、战乱等都可能导致流民问题的出现。

当然,这里说的“流民”是针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诸如流亡、流冗、流离等因天灾和政府腐败统治而造成人们流动或反抗的称呼,它与当今的“流民”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明朝中后期统治面临的基本现状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是比较腐败的,虽然有挽救腐败政治统治的改革和措施,比如说张居正改革,他上呈《陈六事疏》,提出了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项政治主张。

(1)这些主张切中时弊,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也有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领导东南沿海军民的抗倭斗争,历时十余年,前后数十战,“飙风电举,屡挫大寇”。

(2)但统治状况仍然严峻,面临诸多问题。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政治日益腐化,官吏贪污成风,弊端众集,财政拮据,捉襟见肘。

归结起来主要有四个问题;一就是皇帝昏庸腐朽,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并且容易听信谗言。

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昏君最多的一个朝代,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按明制:“宦者虽宠,不得予王庭宴。

”(3)英宗惧王振不悦,派人观察慰藉。

王振大兴土木,“广置塌房、庄所、田园、马房,侵夺民利,不输国课。

”(4)最终导致了“土木之变”,使得50万明军全军覆没,自己也坐了阶下囚,同时在复位后杀害民族英雄于谦,可谓不得人心。

明武宗(朱厚照),他宠幸大太监刘瑾,沉迷于玩乐,建立豹房,荒淫无度,为世人所诟病。

明神宗(朱翊钧),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万历皇帝,一个20年不上朝的皇帝,一个极度贪财的皇帝。

他最擅长的就是罢朝。

有论者曰“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5)明熹宗(朱由校)宠信大太监魏忠贤,将朝政交给了他,成就中国历史大名鼎鼎的一位太监,也有了后来的魏忠贤乱政。

明思宗(朱由检)时期,一代忠臣袁崇焕抗清反辽,功劳显著,“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

”(6)但明思宗生性多疑,从而中了反间计,错杀一代忠臣袁崇焕,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速度。

二就是奸臣把持乱政。

如明世宗时的奸臣严嵩父子。

严嵩是明朝大臣,善于阿谀媚上,“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7)严嵩父子倚仗其权势,卖官鬻爵,招财进宝,已形成制度,“吏兵二部,每选请属二十人,人索数白金,任自择善地,致文武将吏尽出其门。

”(8)1562年,御史周应龙,林润相继弹劾世蕃,严世蕃被杀,抄出黄金10000余两,白银200余万两。

像这样的奸臣,自私贪污,祸乱朝政,怎能不使政治统治出现危机?三就是宦官专政乱政,宦官得势诱使君主荒于朝政,杀尽忠良,欺压人民。

明代的宦官虽然没有东汉之末和晚唐时期那些宦官的气焰凶,势力大,也不像汉唐的宦官那样,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操于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力拔头筹。

如兵部尚书徐晞、工部侍郎王佑,“百计效勤,极尽谄媚之态。

”(9)府、部、院诸大臣,“俱攫金进见”。

(10)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皇帝为强化权力,而通过宦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控制。

明代的特务机构,有部分是由宦官控制的;宦官还控制着一些经济部分;宦官通过充任监军等,统帅军队。

正因为宦官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权势极大,所以明代宦官专权的程度和危害也更为严重。

王振、刘瑾、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的大宦官。

四就是土地兼并严重。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相当严重,“富者田连阡陌坐享兼并之利,无公家丝粒之需;贫者虽无立锥之地,而税额如故,未免追并之苦。

”(11)宗禄开支大得吓人,虽然国家很富,但是社会财富分布极为不均,贫富两极分化达到了极限,再加上官员腐败十分严重,人民徭役繁重、赋税沉重,这使得人民不得不遭受繁重的徭役和沉重的赋税。

二、一系列政治现状导致流民现象的普遍化流民的出现并非无缘无故,相反,它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在明朝中后期,由于皇帝昏庸腐朽、奸臣把持乱政、宦官专政乱政、土地兼并严重等政治现状的出现导致流民不断增多。

归结起来,导致流民增多的因素主要有六个:一、政治腐败。

在明朝中后期君不君、臣不臣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这无疑会造成政局的混乱。

如正德元年英国公张懋在上奏中开始提及,“仰惟皇上詞往以来,日御经筵,躬亲庶政,天下喁喁望治。

迩者忽闻宴闲之际,留心骑射,甚至群小杂沓,经出掖门,游观园囿,纵情逸乐,臣等闻之,不胜惊惧。

”(12)可见武宗已经沉溺于逸乐怠,荒了朝政了。

又如曹石之乱等,都是统治衰败的表现。

二、赋税、地租沉重、徭役繁重。

官田赋税负担过重,逋赋成为当时社会一大问题,“官田之赋,虽比之民田位重,而未必重于富民之租。

然输之官仓,道路既遥,劳费逋少;收纳之际,其弊更多。

”(13)明代中后期赋税繁重,名目繁多,有辽饷、剿饷、练饷等三饷,使人民怨恨政府,相继逃亡,成为流民。

明初在个别地区已经出现流民现象,到明朝中后期,尤其是到英宗、正统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

如正统三年,位于山西五台山之阴的代州繁峙县游编民2166户,逃亡者居半。

洪武年间南直池州府所属六县有270余个里,自宣德以后到正统三年,户口只存三分之一。

三、长期的争斗和战乱。

为了躲避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和频繁的战乱,流民往往扶老携幼,百十位群,沿途住宿,流亡在外,“采野茶,煮榆皮而食。

”(14)四、自然灾害频繁。

明中后期灾荒频繁,就水灾而言,平均一年四个月有一次,旱灾平均一年六个月一次。

其他如蝗灾、疫灾、雹灾、霜雪、地震、饥歉等,也是屡屡发生。

如明思宗時,陕西严重饥荒。

水灾、蝗灾、旱灾,瘟疫不计其数,人吃人情况在各地出现,饥民走投无路,成为流民。

中国自古以来,灾害不断,究其原因,与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变异强烈有关。

此外,人为的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如战争、流民、水利等问题,也有相当影响。

五、士卒叛变也成为流民的一支,如明思宗为节省开支,裁减驿卒,官吏又克扣军响,士卒无以为继,惟有与流民、佃农等结合起事叛变。

六、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土地兼并在明朝中后期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皇室宗族疯狂地强夺兼并土地,万历年间,神宗的皇庄占田竟达214万亩,其子福王朱常洵封藩河南,一次便得赐田200万亩,由于河南土地不足,又“并取山东、湖广田益之”(15),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无家可归、无田可种的流民。

同时大地主、大官僚更是巧取豪夺,广置美宅良田,而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农民却无“立锥之地”,社会财富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

如天启七年(1627),大官僚魏良栋一次便得熹宗赏田40万亩,而大宦官“魏忠贤一门,横赐尤甚”(16),前后受田竟逾百万亩,加之地方豪强、庶族地主的抢掠霸占,百姓所有耕地少得可怜,山东地区“民间田土搜刮殆尽”(17)。

这些导致流民的不断增多,进而出现大规模、长时间、多次数的流民起义和暴动。

三、流民起义和暴动对明朝中后期政局的影响明朝中后期在统治集团内部争斗愈演愈烈的同时,社会矛盾也愈发激烈,统治更加腐败,流民不断增多,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和暴动此起彼伏。

如天启七年(1627)三月,陕西登城知县张斗耀于青黄不接之际,向百姓催逼租税,以白水农民王二为首的数百农民冲入县城,处死张斗耀,开仓济饥,由此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此举立即得到了广大流民的积极响应。

崇祯元年(1628)陕西府合县流民王嘉胤率众起兵,于王二会合众达五六千人。

随后又有安塞高迎祥,宜川王左挂,延川王自用等人闻风而起。

崇祯三年(1630),陕西米脂人张献忠亦于十八寨帅众起义。

以及后来的李自成率众与官军作战。

起义军针对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的弊端,鲜明地提出“均田免粮”(18)的纲领口号,且将缴获官府、地主的财物赈济给饥民。

由于明朝中后期政府统治腐朽、政治腐败、徭役和赋税沉重、民生困苦、天灾连连,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流民不断增多,进而演绎出大规模、长时间、多次数的流民起义,这给原本就日薄西山的明朝统治造成动荡的局势,甚至以致命一击。

可以说,正因为明朝中后期统治者没有高度重视流民问题,没有很好地制定和实施流治政策,导致其政局动荡不安,最后被流民起义彻底颠覆,明朝统治寿终正寝。

四、由流民引发的政治危机对后世统治的启示流民起义和暴动是导致明朝最终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统治者如果没有高度重视或解决好流民问题,那么由流民引起的流民起义和暴动会给政治统治带来严重后果。

起初的少数流民和规模很小的流民起义当然不可能给虽然日渐下滑但统治仍然比较坚固的明朝统治构成很大的影响或威胁,但是积跬步可以至千里、积小流可以成江海,当政府始终不管不顾,或不采取良好的措施,比如说安抚流民,给流民以实惠政策,妥善解决流民问题等等,那么它终究会聚集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给统治者以致命一击。

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19)的确,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对于后世的统治以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要巩固好统治,要发展好经济,要使国家繁荣、昌盛、富强,统治者就应该而且必须以人为本、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制定和实施好利民政策,妥善处理和解决好流民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注释:(1)《张文忠公全集》奏疏一《陈六事疏》(2)《明史》卷二一二《戚继光传》(3)《明史纪事本末》卷三二《土木之变》(4)《明英宗实录》卷一八一(5)《明史·神宗本纪》(6)《明通鉴》卷八一,庄烈帝崇祯元年(7)《明史》卷三0八《严嵩传》(8)《明史》卷二一0《王宗茂传》(9)《右穰杂录摘抄》李贤(10)《明末纪事本》卷二九,《王振用事》谷应泰(11)《修政弭灾疏》徐恪(12)《明通鉴》卷四一(13)《皇明经世文编》卷一二,王叔英;《资治策疏》(14)《明英宗实录》卷六六(15)《绥寇纪略》卷八,吴传业(16)《明史》卷七七,《食货志》(17)《明世宗实录》卷一三0(18)《罪惟录·李自成传》卷三一,查继佐(19)《荀子•王制篇》参考文献:《明史》邓书杰编著,吉林音像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中国灭荒史记》孟昭华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明代灾荒与救济政策之研究》蒋武雄,文化大学,1986年《明朝宦官》王春瑜、杜婉言,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